桥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桥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桥的诗歌

桥的诗歌范文1

关键词:空间策略,身份,记忆回归

 

乔伊.哈约尔是美国当代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篇论文主要从生态主义的的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乔伊.哈约尔如何在诗歌中运用空间策略来帮助印第安人摆脱由无位置感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通过印第安的集体记忆来实现整合分裂破碎的印第安民族身份并引导印第安人回归清新淳朴的印第安精神家园。

关键: 空间策略 身份 记忆回归

一.种族主义与印第安族群的无位置感

乔伊·哈约尔(J oy Ha rjo , 1951 — ) 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蜚声美国诗坛的犹太裔女诗人。乔伊·哈约尔擅长将古朴的美国土著神话元素溶入现代的诗歌创作并且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建构在印第安种族记忆基础之上的想象的家园。乔伊·哈约尔在其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族群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且已经逐步成为美国土著居民的代言人。对乔伊·哈约尔的诗歌进行生态批评式的解读, 挖掘其作品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之间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的价值观能够为当今社会乃至于全人类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很大的借鉴。

显而易见,印第安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保有的位置是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关注的焦点。而对于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身份以及他们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所处的位置的考究则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美洲曾经是欧洲各个国家的殖民地,自从欧洲白人踏上这块土地,便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迫害,美国的西进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工业化进程给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秩序带来了很大冲击, 他们掠夺印第安人世代游牧狩猎赖以生存的家园, 剥夺了印第安人世代休养生息的家园, 很多印第安人不得不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密西西比河以西,有的则惨死在迁移的路上。原本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印第安族群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工业化进程不断异化。这种在殖民意识支配下的种族主义政策满足了白人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但也使得印第安族群和自然生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遭遇了双重困境。印第安居民面临的不仅仅是家园被毁的困境,更面临由于这种地理位置的变迁而带来的心灵上的无位置感的痛苦。乔伊·哈约尔,这位土著印第安部落的代言人,通过空间策略以及唤醒印第安族群的历史记忆以引导其回归精神家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那些被异化和扭曲的印第安部落的关怀。

二.乔伊·哈约尔的空间策略

要明白乔伊·哈约尔的空间策略的重要性,首先要弄明白位置对于印第安族群的重要性。与其他生态诗人一样, 哈荷非常关注位置的重要性。所谓位置,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 YiFu Tua n)看来,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被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赋予价值和情感的“人性化的空间”。然而,西方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为掠夺资源对自然进行的恣意践踏。。于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被物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纽带被割断,位置变成了纯粹的物理空间, 人们在异化的世界中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白人的工业文明强行割断印第安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家园之间的纽带,白人所侵占的不仅仅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肥沃的土地,更是表征其民族身份特性的 “人性化“的空间。因而白人对表征印第安族群身份的空间的剥夺就造成了土著居民身份的遗失。工业文明割断了印第安族群与其修养生息的大地之间的源源,也就造成了印第安族群的身份分裂。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空间策略实现了她帮助印第安族群整合破裂的历史身份的愿望。。

乔伊·哈约尔的这种空间意识在在《鹿舞者》(“Dee r Da nce r”)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是没落的印第安人。她是美的极限。

没有人

认识她,但我们看得出这个陌生人所属的部

落,她与鹿同族, 如果这就是过去的她, 那她

的民族就该是习惯于聆听松树的歌声, 为松

树塑造心灵。( Ha rjo ,2002 :67)

在这段引文中,这个美丽的女性是鹿的同族, 她能够以某种方式与松树进行交流。这里诗人向读者描述了古老的印第安部落与自然之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互动模式,而这种人与自然对话,其乐融融的景象也只有回归到不受工业文明干扰的从前才能获得。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思想。诗人在诗歌中创建的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在这里神话女性成为古老而淳朴的印第安族群的化身,她成为美的极限。在这里,没落的印第安族群重新确认了其在自然整体中的正确位置,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诗人在其想象的空间里为印第安族群建构了一个人性化的空间,在这里印第安族群因家园被毁而受到的心灵创伤得到抚慰,鹿舞者将印第安族群带入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心灵与大地相互碰撞,相互照应的绿色空间。人性化空间的建构体现了诗人将错位的印第安人重新定位到祖先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中去的愿望,也体现了饿诗人的绿色思维。。

三.乔伊·哈约尔诗歌中的记忆

在如何处理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窘境上,哈荷把目光投向了印第安部落传统,主张研究部落遗产,回归印第安部落的“神话世界”, 由于工业文明所割断了印第安族群与原始的大地母源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诗人来说,记忆是帮助整个印第安族群重新整合破碎的历史身份的有效方式。 哈荷在其作品中暗示了古老的印第安神话等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印第安人整和破裂的历史身份:

记住,你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是你。

记住,你就是这个宇宙,这个宇宙就是你。

记住,一切都在运动,都在成长,就是你。

记住,语言就来自这一切。

记住,语言就是舞蹈,生活也是如此。

切记。( Ha rjo , 2002 :42)

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强调了记忆能够记忆能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自

由连通的桥梁, 而这个桥梁则是帮助印第安族群恢复与大地母源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时间观念和印第安民族的想象观。

古老的印第安神话故事是印第安部落精神的精髓,也是印第安族群身份的重要表识。乔伊·哈约尔试图在诗歌中利用古老的印第安神话元素帮助没落的印第安部落找回曾经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民族记忆中绿色家园。在《,洪水》(“TheFlood”) 一诗中,她描写水蛇这一意象,水蛇在印第安传统中是一种极具生命力,象征着力量与繁殖能力的生物。她在开篇提到,“多年前我见过那只水怪, 就是那条生活在湖底的蛇。他消失在理性时代, 神秘得就像是从未发生过。”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蛇? 他又为何消失的如此神秘?“ 在这首诗中,诗人质问水蛇为何消失的如此神秘,并感叹他消失在理性的时代,不难看出诗人想借助这一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民族记忆中的神话原型的力量引领他们重新回归已经被工业文明摧毁的原始的生态家园。对于印第安族群来说,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强行割断了他们与大地之间的纽带,更让他们面临支离破碎的身份。他们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交叠中徘徊,而在处理印第安族群所面临的窘境上,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印第安部落传统,研究部落遗产,回归印第安部落的“神话世界”。 印第安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只有通过重新肯定传统的部落身份和部落文化,而实现这一肯定的有效途径便是通过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族群记忆中神话元素来强化整个族群的集体意识,从而达到加强和肯定土著居民传统文化身份的目的。

四.结语

乔伊·哈约尔的诗歌表现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对人类家园意识的破坏和西方工业文明给印第安族群带来的严重的生存危机。因为家园环境的破坏,印第安族群生活在无位置感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之中。乔伊·哈约尔充分汲取印第安民族文化的精髓,运用空间策略和的神话回归的思路帮助身份破裂的印第安部落摆脱因家园被毁而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她的诗作描绘了一幅幅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印第安民族所表现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 1].Ha rjo , J oy. How We Became Huma n : New and Se2

lected Poems . New Yor k : Norton , 2002.

[ 2 ].Tua n , Yi2f u. Space a 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2

perience. St . Paul : U of Minnesota P , 1977.

[ 3 ].龙娟:《环境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61页

[ 4 ].朱新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J ]. 当代外国文学,

2003, (1).

[ 5].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6].余谋昌. 生态哲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桥的诗歌范文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桥的诗歌范文3

摘要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却又存在着颇多争议的作家,小说《鸽翼》是“后期詹姆斯风格”的三部杰作之一,作品以女主人公米莉为中心意识人物,并辅之以“油灯”来照亮其“中心意识”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后期詹姆斯风格” 中心意识人物 “油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却又存在着颇多争议的作家,在他生前,曾因其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色彩而不被其同时代人所理解和认同;但是,自从上世纪2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读者开始以新的眼光和审美标准来重新审视和评价他的作品,而他也因此而声誉大振。

亨利・詹姆斯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詹姆斯对小说技巧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他后期的三大作品《鸽翼》、《金碗》和《奉使记》中,在后期小说中,詹姆斯更注重小说的形式和叙事角度,为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创造出一种语言含蓄、节奏跌宕的“后期詹姆斯风格”。《鸽翼》(1902)就是“后期詹姆斯风格”的三部杰作之一,作品以女主人公米莉为中心意识人物,并辅之以“油灯”来照亮其“中心意识”的方方面面。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矫饰华丽,甚至晦涩难懂。

小说的女主人公米莉・西奥尔(Milly Theole)的姓名缩写就和詹姆斯所挚爱的表妹敏妮・邓波儿(Minny Temple)相同,即都为M・T,而她俩的困境也几乎相同。1870年,敏妮・邓波儿死于肺病,年仅24岁。亨利・詹姆斯悲恸欲绝,竟终身不娶。过了30多年之后,詹姆斯以其表妹为原型,塑造了女主人公米莉・西奥尔的形象。

《鸽翼》以米莉为人物的“中心意识”来展开故事情节:米莉美丽聪明,并拥有大笔遗产。她从家乡波士顿移居纽约,与女作家斯特林厄姆夫人居住,并因此认识了年轻英俊的伦敦记者默顿・丹什。从此,米莉爱上了丹什,在他返回英国以后,总是对他念念不忘。在一天下午的闲聊中,她跟斯特林厄姆夫人说出了想去英国的愿望。斯特林厄姆夫人少女时代曾在英国与罗德夫人是同学,也想去伦敦会晤老同学,因此,她就陪伴米莉来到伦敦,将米莉带进了罗德夫人的社交圈子里。而丹什正在跟罗德夫人的侄女凯蒂・克罗伊――一位漂亮的英国少女谈恋爱,因此他认识了罗德夫人。这样,在罗德夫人家里,米莉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丹什。由于丹什已经向凯蒂提到过米莉,并说米莉是一位可爱的美国姑娘。这使凯蒂产生了对米莉隐瞒自己与丹什的恋爱关系的想法,并为米莉和丹什提供了一起乘坐马车上街兜风的机会,造成了米莉跟丹什谈恋爱的假象;凯蒂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她与丹什的恋情处于隐秘状态,尚未公开。丹什因靠薪水度日,没有多少财产,所以他与凯蒂的关系一直不能确定。罗德夫人则主张侄女跟富有的马克伯爵结婚,从而成为伯爵夫人。她一心想利用凯蒂的姿色,高攀一门贵族亲戚,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凯蒂在姨妈的影响下,逐渐变得势利起来,但她内心深处又不愿舍弃风度翩翩的丹什,而去嫁给已过不惑之年的马克伯爵。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凯蒂利用丹什与米莉的关系,在米莉去威尼斯过冬养病时,指使丹什去跟米莉假装谈恋爱,甚至可以跟米莉结婚,目的是使丹什在身患绝症的米莉死后,得到米莉的大笔遗产。这样,凯蒂就可以和丹什结婚了。

在此故事中,除了丹什没跟米莉结婚之外,一切事情都像凯蒂所设想的那样进行。虽然米莉死后,确实给了丹什一笔遗产,但是,凯蒂却没有因为丹什变成了富人而跟他结婚。正好相反,凯蒂却让丹什在她和遗产之间作出抉择:二者只可取其一。

“她的形象就是你的爱人,其他的女人你谁也不要。”

在沉默中,他一动不动地看着她的脸庞,听她把话讲完。然后他只说:“听着!我马上就跟你结婚。”

“像我们以前那样?”

“像我们以前那样。”

但她转向门口,并以摇头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再像我们以前那样!”

故事到此结束,詹姆斯并没有告诉我们凯蒂到底跟谁结婚,而是用一种充分让读者发挥想象的巧妙方式,结束了这一双重悲剧:中心意识人物米莉的悲剧,以及她周围所有人的悲剧。凯蒂预言似的结语似乎应验了詹姆斯在《鸽翼》序言中所说的话:米莉“生命的历程在且战且退,常常会在业已丢失的阵地上显得比任何别的地方更为灿烂夺目。”本文认为:爱上米莉的形象的丹什就是詹姆斯本人的化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作者终身不娶的原因。在詹姆斯的心目中,“她应该是长在‘古老的’纽约花梗上的最后一朵纤细的花――孤独地开放着,为的是充分表明其独立不羁。”

米莉的意识是故事中人物的“中心意识”;围绕着米莉这一“中心意识人物”,作者构思出一些人物形象,并构思出越来越多的有趣的情节和随之而来的奇异的现象,以便从心理、意识及精神上充分表现米莉内心的痛苦历程。“人们看到她除了缺乏唯一最可珍贵的自信以外,拥有了一切,所有的一切:自由、金钱、灵活的头脑、个人特有的魅力、唤起别人兴趣和吸引人的本领;以及给未来增添价值的种种优点。”然而,米莉却身患不治之症,她起初并不知道这一点。后来在凯蒂的陪伴下,她去拜访了伦敦著名医生鲁克・史特雷特先生,虽然史特雷特先生没有对她说她得了什么病,甚至根本就没提及她病了,但是米莉从此就表现出她已经知道自己患了绝症的样子,她独自一人到伦敦陌生的街头徘徊了一两个小时,觉得自己非常像“无家可归的”李尔王,仿佛置身于贫民窟里,“认为自己是‘一个贫穷的姑娘――例如还得设法支付房租’,而且她期望这是事实:‘她已经被治愈了――不对吗?――似乎生存已经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某人还没有被治好――对吗?――除非那件事情已经发生过,几乎是这样,否则,他会死吗?’”

在米莉短暂的一生中,这是她唯一表现出来的一次消极悲观的行为,甚至还产生了某种幻觉。由于她内心深处的极度痛苦,而她又不想让身边的朋友们知道,她只好一个人独自消失在伦敦的茫茫人海之中,试图使悲痛欲绝的心情平静下来。虽然她把凯蒂当作密友,除了自己的疾病而外,几乎对她无话不谈,但她清楚地意识到对任何人说出自己的不幸都属枉然,那只不过会增加他们的沉重感。与其让他们为自己难过,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消受这种感觉。在这次意志的暂时消沉以后,米莉又振作精神,按史特雷特先生的建议积极地开始新的生活,一切就像不曾发生过那样。

任何人倘若身患绝症,都会有所反应: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悲观绝望,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哀声叹气;与此相反,有的人却争分夺秒,乐观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比以前更加充实快乐,使短暂的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米莉正是这样做的,她要更加真切细致地体验人间的情感,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米莉矢志不渝地追求人间的纯洁爱情。所以,她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并在跟心上人丹什见面以后,抓住每一次可能的机会,与他约会谈心,表露自己的真情。尽管后来她已经知道丹什并不爱她,而爱她的密友凯蒂,但是,她依然对丹什一往情深,因为她相信凯蒂对她所说的话――凯蒂并不爱丹什。这样,米莉期望能够用自己的一腔真情,有朝一日将会赢得丹什的纯真爱情。与此同时,“她还将一心向往为了某些独特的事情而生活,她将以人类的某些特殊的利益为基础而奋斗,那些利益最终将决定其他一些人对于她的态度,他们深受影响,乃至成了这个行动的一部分。”这意味着米莉身上伴有一种特殊的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这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她可以说是所有时代追求自由的人类的化身,詹姆斯说,《鸽翼》的女主人公,伴有一种强烈而特殊的表示自由的含义,即行动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欣赏的自由、交际的自由。

在《鸽翼》中,米莉的意识虽然是人物的“中心意识”,但故事的开头两章,并不涉及到米莉,似乎与她毫不相干。其实不然,这两章以凯蒂的意识活动为中心,以“她”这一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引出了她的父亲克罗伊、姐姐康瑞普斯、姨妈罗德夫人、恋人丹什以及马克伯爵等人物,这同时构成了一个社交圈子,为第三章中米莉和斯特林厄姆夫人的登场,作好了铺垫。因为米莉后来被斯特林厄姆夫人带入的正是这个社交圈子,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的这一场景,显然是特意精心设计的。接着,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模式内部的“视点转换”,把凯蒂的意识活动纳入了米莉的“中心意识”范围之内,并一直使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直至结尾。当然,到了故事发展到达以后,詹姆斯又把“叙述视点”转换成了丹什的或凯蒂的眼光来观察事态的变化。因此,小说始终是以第三人称内视角的方式来叙事,只不过,这一视角先由凯蒂转向米莉,又由米莉转向丹什,再由丹什转向凯蒂,最后由凯蒂转回到丹什。

正如詹姆斯在《鸽翼》序言中所说:“如果事先没有诚惶诚恐地充分设想了那种让米莉・西奥尔痛苦不堪的境遇,挣扎于那种境遇中的她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有人看出她的痛苦只是问题的一半,而与此有关的另一半是她所影响的一些人的情况(他们也应当患有一种‘绝症’,完全同她一样!),那么我似乎就可以任意选取我要写的那一半了。……我总想让他们相应地塑造出来,想让他们给同样地描写和刻画出来;……我终于从外面一圈开始,以层层紧缩的方法接近中心。”可见,《鸽翼》以米莉的意识为中心,以周围的朋友们的意识为点缀,其中最主要的要数丹什、凯蒂、斯特林厄姆夫人、史特雷特先生和马克伯爵等人的意识,层层深入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米莉的心理状态。人们会深切地感受到罗德夫人的影响,时时处处感觉到她的在场,感觉到她的“个性”,感觉到她在天平上举足轻重的分量。但她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影响凯蒂和丹什的恋爱关系方面,从而使他俩设置了让米莉上当的“陷阱”。在此,我们看到了詹姆斯“中心意识”说的第三个理论观点“油灯说”的实际运用。

根据詹姆斯的观点,“油灯说”的具体含义是把一组人物“等距离地旋转在某个中心事物的周围,”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用足够强烈的光线来照亮有关事物的诸多侧面”;这些人物因此被称为“油灯”。《鸽翼》中的丹什、凯蒂、斯特林厄姆夫人、史特雷特先生、马克伯爵、罗德夫人等,正是詹姆斯在小说中设置的一组油灯,目的是为了用他们来反映女主人公米莉“中心意识”的各个侧面。虽然他们的意识都被作者纳入米莉的意识范围之内,但有时他们的意识也是相对独立的。例如故事开头时凯蒂的意识、丹什的意识等。由于米莉当时尚未出场,他俩的意识尤其具有独立性。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将上述人物本身看作是一组油灯,而且也可以将他们的意识作为一组油灯来看待。“油灯说”的提出,是詹姆斯受其戏剧创作经历启发的结果。他认为:“单个情景所缺乏的东西可以由成双成组的情景来补足。”而小说也同样如此:如果单个限知视角不足以充分挖掘题材,那么小说家可以采用多个限知视角来达到目的。这一发现使詹姆斯大为振奋,他随即在《青春初期》(1899)、《鸽翼》、《金碗》(1904)三部作品中连续设置了一组组“油灯”,并且对这些实践作了如下的理论性概括:

“我的每一盏‘油灯’都能照亮有关人物的历史以及他们相互交流中的某个单独的‘社会场景’,并且能够把有关场景的潜在色彩充分地显示出来,从而一览无余地展现该场景跟我的主题之间的关系。”

对于《鸽翼》的人物“中心意识”创作手法,詹姆斯从依靠“中心意识”着手写作时开始,就把“每一个中心”都经过精心挑选,并将之确定为基点。在此以后,为了布局结构的系统性,这些中心才发挥出决定和支配一切的作用。因此,在第一卷里,詹姆斯通过描述凯蒂、丹什这两个青年人互相关联的意识,获得了表达意义上的层次清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詹姆斯在迫不得已时只好让他们的意识实际上融为一体。丹什就表现为沉浸在凯蒂的“意识范围”之中。当然,严格地说,她的头脑并不是唯一能起反映作用的东西,在有些场景里,它是起了这样的作用,正如在另一些场景里,丹什的头脑起到这种作用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明智的布局自然在于确定这样一些场景,并使两边各自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第二卷中,虽然詹姆斯以“施出全身解数”来的手法进行刻画的仍是凯蒂,但他已开始给作品主题配置了许多人物。这时,他所面临的困难在于为了适应自己构想的场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哪一些人物需要选取,而另一些人物不予选取。詹姆斯认为,这种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油灯说”运用效果的好坏,因此,所有关于凯蒂出场前的情景从一开始就非得用浓墨重彩描绘不可,否则它们就表现不出来。只有使用浓墨描绘的方法,烘托气氛的方法,才能使人物形象显得充实和丰腴,有着周转的力量,所以他们也就有了侧面和背面,有阴影的部分,正如也有明亮的部分一样。第三卷确立了一个新的中心,为了确保这一中心强大有力,詹姆斯谨慎地准备好了一桩桩新的重大事件。这一中心主要寓于米莉这个“事例”中,然而就在这个中心的旁边,读者遇见了一个起着辅助作用的反映器,也就是她那位忠实朋友的纵然颤动着的、但却是清晰明白的那颗心灵。同时,作者还力图将各个角色的神态表现出来,并使之都忠实于作品的创作模式,而作品在自称行文不凡的同时,却又牢牢地把握住层次清晰的目标。第四卷所描写的生活强烈地集中展现了米莉一个人的活生生的意识。她的镜头主要是在威尼斯,尽管那里的景色当时已经变得富丽堂皇、朦胧隐约、凶险不祥,尽管也还是非常优美,但是这一切几乎全是通过凯蒂和丹什的眼光而表现出来的。第五卷提供了一连串新的场景,它们依次重新采用了以前的中心,即如今已变得几乎十分完备的米莉的意识,来作为它们的体系中枢。这种人物“中心意识”的创作原则把“场景”协调起来,并使之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詹姆斯有时不得不把笔下的那些场景分割得很小,似乎完全是为了迂回地逼近米莉,间接地描绘她,就像描绘一位洁白无瑕的公主一般;她四周的压力一直很轻,各种声音,各种动态都得到了控制,各种表现形式和含糊不清之处都变得优美动人。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是由于她的画家对于她的想象已经达到细致入微的缘故,这就迫使他通过其他人对她所产生的兴趣的这种“连续的窗户”去观察她,即通过“油灯”来照见她的意识活动的各个侧面、背面以及其他部分。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亨利・詹姆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场景系统研究;5Y0762E)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姆斯,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2] Henry James.(1986).The Wings of the Dove[M].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Bayley,Penguin Books,Reissued in Penguin Classics,p.509.

[3] Jonathan Freedman.(1998).Henry Jam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90.

桥的诗歌范文4

1、郑板桥朝代:清代。

2、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桥的诗歌范文5

1、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2、1957年5月8日,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因此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3、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它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低。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蔡伦之前的古纸,但未及化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1942年亦曾在内蒙古额济纳发现蔡伦之前的纸,但原发掘报告未作肯定断代。在此之后,1986年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纸。

(来源:文章屋网 )

桥的诗歌范文6

有如下三个特点:

1、桥洞多: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

2、石柱多: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

3、石狮子多: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来源:文章屋网 )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