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桥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桥的诗歌

桥的诗歌范文1

关键词:空间策略,身份,记忆回归

 

乔伊.哈约尔是美国当代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篇论文主要从生态主义的的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乔伊.哈约尔如何在诗歌中运用空间策略来帮助印第安人摆脱由无位置感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通过印第安的集体记忆来实现整合分裂破碎的印第安民族身份并引导印第安人回归清新淳朴的印第安精神家园。

关键: 空间策略 身份 记忆回归

一.种族主义与印第安族群的无位置感

乔伊·哈约尔(J oy Ha rjo , 1951 — ) 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蜚声美国诗坛的犹太裔女诗人。乔伊·哈约尔擅长将古朴的美国土著神话元素溶入现代的诗歌创作并且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建构在印第安种族记忆基础之上的想象的家园。乔伊·哈约尔在其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族群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且已经逐步成为美国土著居民的代言人。对乔伊·哈约尔的诗歌进行生态批评式的解读, 挖掘其作品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之间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的价值观能够为当今社会乃至于全人类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很大的借鉴。

显而易见,印第安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保有的位置是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关注的焦点。而对于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身份以及他们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所处的位置的考究则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美洲曾经是欧洲各个国家的殖民地,自从欧洲白人踏上这块土地,便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迫害,美国的西进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工业化进程给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秩序带来了很大冲击, 他们掠夺印第安人世代游牧狩猎赖以生存的家园, 剥夺了印第安人世代休养生息的家园, 很多印第安人不得不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密西西比河以西,有的则惨死在迁移的路上。原本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印第安族群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工业化进程不断异化。这种在殖民意识支配下的种族主义政策满足了白人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但也使得印第安族群和自然生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遭遇了双重困境。印第安居民面临的不仅仅是家园被毁的困境,更面临由于这种地理位置的变迁而带来的心灵上的无位置感的痛苦。乔伊·哈约尔,这位土著印第安部落的代言人,通过空间策略以及唤醒印第安族群的历史记忆以引导其回归精神家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那些被异化和扭曲的印第安部落的关怀。

二.乔伊·哈约尔的空间策略

要明白乔伊·哈约尔的空间策略的重要性,首先要弄明白位置对于印第安族群的重要性。与其他生态诗人一样, 哈荷非常关注位置的重要性。所谓位置,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 YiFu Tua n)看来,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被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赋予价值和情感的“人性化的空间”。然而,西方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为掠夺资源对自然进行的恣意践踏。。于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被物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纽带被割断,位置变成了纯粹的物理空间, 人们在异化的世界中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白人的工业文明强行割断印第安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家园之间的纽带,白人所侵占的不仅仅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肥沃的土地,更是表征其民族身份特性的 “人性化“的空间。因而白人对表征印第安族群身份的空间的剥夺就造成了土著居民身份的遗失。工业文明割断了印第安族群与其修养生息的大地之间的源源,也就造成了印第安族群的身份分裂。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空间策略实现了她帮助印第安族群整合破裂的历史身份的愿望。。

乔伊·哈约尔的这种空间意识在在《鹿舞者》(“Dee r Da nce r”)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是没落的印第安人。她是美的极限。

没有人

认识她,但我们看得出这个陌生人所属的部

落,她与鹿同族, 如果这就是过去的她, 那她

的民族就该是习惯于聆听松树的歌声, 为松

树塑造心灵。( Ha rjo ,2002 :67)

在这段引文中,这个美丽的女性是鹿的同族, 她能够以某种方式与松树进行交流。这里诗人向读者描述了古老的印第安部落与自然之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互动模式,而这种人与自然对话,其乐融融的景象也只有回归到不受工业文明干扰的从前才能获得。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思想。诗人在诗歌中创建的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在这里神话女性成为古老而淳朴的印第安族群的化身,她成为美的极限。在这里,没落的印第安族群重新确认了其在自然整体中的正确位置,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诗人在其想象的空间里为印第安族群建构了一个人性化的空间,在这里印第安族群因家园被毁而受到的心灵创伤得到抚慰,鹿舞者将印第安族群带入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心灵与大地相互碰撞,相互照应的绿色空间。人性化空间的建构体现了诗人将错位的印第安人重新定位到祖先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中去的愿望,也体现了饿诗人的绿色思维。。

三.乔伊·哈约尔诗歌中的记忆

在如何处理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窘境上,哈荷把目光投向了印第安部落传统,主张研究部落遗产,回归印第安部落的“神话世界”, 由于工业文明所割断了印第安族群与原始的大地母源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诗人来说,记忆是帮助整个印第安族群重新整合破碎的历史身份的有效方式。 哈荷在其作品中暗示了古老的印第安神话等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印第安人整和破裂的历史身份:

记住,你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是你。

记住,你就是这个宇宙,这个宇宙就是你。

记住,一切都在运动,都在成长,就是你。

记住,语言就来自这一切。

记住,语言就是舞蹈,生活也是如此。

切记。( Ha rjo , 2002 :42)

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强调了记忆能够记忆能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自

由连通的桥梁, 而这个桥梁则是帮助印第安族群恢复与大地母源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时间观念和印第安民族的想象观。

古老的印第安神话故事是印第安部落精神的精髓,也是印第安族群身份的重要表识。乔伊·哈约尔试图在诗歌中利用古老的印第安神话元素帮助没落的印第安部落找回曾经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民族记忆中绿色家园。在《,洪水》(“TheFlood”) 一诗中,她描写水蛇这一意象,水蛇在印第安传统中是一种极具生命力,象征着力量与繁殖能力的生物。她在开篇提到,“多年前我见过那只水怪, 就是那条生活在湖底的蛇。他消失在理性时代, 神秘得就像是从未发生过。”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蛇? 他又为何消失的如此神秘?“ 在这首诗中,诗人质问水蛇为何消失的如此神秘,并感叹他消失在理性的时代,不难看出诗人想借助这一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民族记忆中的神话原型的力量引领他们重新回归已经被工业文明摧毁的原始的生态家园。对于印第安族群来说,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强行割断了他们与大地之间的纽带,更让他们面临支离破碎的身份。他们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交叠中徘徊,而在处理印第安族群所面临的窘境上,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印第安部落传统,研究部落遗产,回归印第安部落的“神话世界”。 印第安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只有通过重新肯定传统的部落身份和部落文化,而实现这一肯定的有效途径便是通过深深植根于印第安族群记忆中神话元素来强化整个族群的集体意识,从而达到加强和肯定土著居民传统文化身份的目的。

四.结语

乔伊·哈约尔的诗歌表现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对人类家园意识的破坏和西方工业文明给印第安族群带来的严重的生存危机。因为家园环境的破坏,印第安族群生活在无位置感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之中。乔伊·哈约尔充分汲取印第安民族文化的精髓,运用空间策略和的神话回归的思路帮助身份破裂的印第安部落摆脱因家园被毁而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她的诗作描绘了一幅幅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乔伊.哈约尔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印第安民族所表现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 1].Ha rjo , J oy. How We Became Huma n : New and Se2

lected Poems . New Yor k : Norton , 2002.

[ 2 ].Tua n , Yi2f u. Space a 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2

perience. St . Paul : U of Minnesota P , 1977.

[ 3 ].龙娟:《环境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61页

[ 4 ].朱新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J ]. 当代外国文学,

2003, (1).

[ 5].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6].余谋昌. 生态哲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桥的诗歌范文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桥的诗歌范文3

一、大胆想象,让想象营造诗意。

诗意离不开想象,要调动丰富的想象,从不同角度刻画要表现的事物。且看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把短短的一条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诗人把“巷子”走成“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看,作者用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把“醉汉”思念家乡的意境塑造得真实而让人感动。

二、化虚为实,让形象表现诗意。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要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本感觉不到的东西能被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抽象的东西即“虚”,能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的东西即“实”。诗歌用形象说话,而形象的获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用“物”表现情感,这就需要化虚为实,也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

比如“愁”,看不见,摸不着,能真切地感受到,却难以向别人描述。直接说“我愁死了,太难过了”,别人未必能理解,还以为你“为赋新词强说愁”呢!如何将心中的愁绪具体地表达出来呢?请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妙表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愁呢?诗人不明说,而是借实物来表达:我的愁和那春水一样,滔滔东流,无休无止。借物巧喻,化虚为实,读罢顿时觉得愁思无穷,绵绵不绝。

三、锤炼语言,让语言美化诗意。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高度概括的,并且富有音乐性、多义性、可感性。所以在学写诗歌的时候要注意锤炼语言,让语言生动且富有张力。

首先,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美化语言。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读来能从“柔软”中感受到夜晚的温柔与宁静,从“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感受到静谧和祥和。

其次,注意铺排句式,让诗歌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运用排比、反复句式:“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有利于感情的表达。

把握了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后,当被生活或自然中的事物所感动的时候,不妨拿起笔,捕捉诗意的灵光,写一首小诗,说不定也会闪现熠熠的光彩呢!

【小诗秀台一】

我懂得了感恩

李默尹

果实以硕大来点缀风景

鱼儿以鲜肥来调节口味

投之木瓜,报之桃李

从《诗经》里拣拾的一枚贝壳

整整鉴赏了四季

春风沉醉的晚上

奶奶讲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自由幸福的畅想

迎来年年七夕的相聚

夏雨磅礴的中午

老师朗诵着《雨之歌》

点点滴滴的柔情

化作禾苗疯长的动力

秋风徐徐的清晨

清洁工在大街上清扫

默默无语中不忍离去

伴随大地倾听感激的话语

寒风凛冽的冬夜

警察站成白色雕像

几多点头,几多微笑

与漫长黑夜一起迎接黎明

【点 评】

感恩是“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感恩是对自由的期盼,对大地的回报,对他人的微笑。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么多彩的自然,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么温馨的社会。积极向上的主题通过丰富的画面、诗意的语言、精巧的结构表现出来,文质兼美。

【小诗秀台二】

乡间小路

罗应平

朝霞揭开面纱

晨鸟放开歌喉

父母将希望塞进书包

乡间小路上哟

霞好美,歌好响

红日滚落山坡

蛙声荡漾山间

老师将信念装进我心田

乡间小路上哟

日愈红,声愈亮

哦,乡间小路

一头连着老师

一头连着父母

哦,乡间小路

一端接着信念

一端接着希望

乡间小路哟

指明未来的方向

桥的诗歌范文4

1、郑板桥朝代:清代。

2、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桥的诗歌范文5

1、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2、1957年5月8日,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因此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3、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它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低。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蔡伦之前的古纸,但未及化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1942年亦曾在内蒙古额济纳发现蔡伦之前的纸,但原发掘报告未作肯定断代。在此之后,1986年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纸。

(来源:文章屋网 )

桥的诗歌范文6

有如下三个特点:

1、桥洞多: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

2、石柱多: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

3、石狮子多: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