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1
一、 巧妙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小路“险”的描写,“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绘制简笔画。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自己的画中,认识到了小路的“险”。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我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后,再请学生上台表演,此时学生思维已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又提问:刚才大家亲眼看到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听后都争先恐后作答,有的学生说:“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还有的学生说:“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我听后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说法。情境的创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揭题后,我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于是,我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整篇课文我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学生兴味盎然,通过交流、评议,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答案。又如教《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个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夺’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抢’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评议,最终,学生获得了一致的答案:“抢”字含贬义,若用“抢”字就会损害张嘎的形象,而用“夺”字则充分表现了张嘎的机智勇敢。
可见,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满足得到“结果”,而是要把工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三、 引导求异思维
求异,即突破并超越思维定势,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标新立异,从新的视角获得新的理解,翻出新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换角度的意识,教给他们换角度的窍门。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文中这样写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我问:“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突然有个孩子喊了一声:“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这一意见进行讨论,老师奉送正确答案,正确的结论就被学生讨论得出了。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我提出“不往瓶子里装石子能不能喝到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让学生发表意见。有个学生提出把瓶子扳倒了,这时,我又让学生讨论这种方法行不行。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瓶子倒了,水也流走了,这种方法不可取。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 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2
《开天地》讲的是名叫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中有许多神奇的夸张和想像,作者将自己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了其中,描写了一个神通广大、勇于献身的。比如:“天地分开后,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也随着越长越高。”此处作者用夸张的方式描写了撑起天地的情形,因为古代劳动人民总是对美好事物存有希望和幻想,他们总是要给予自己喜欢的人物无穷的能力。
再如:“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作者让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声,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在这一系列的想像背后,包含了作者对的喜爱和崇敬。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描写倒下后的想像当中,引导着我们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感情,去感悟劳动人民对神话人物的崇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情感是语言的花朵,书写中华传统文化时,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崇敬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用心去表达,相信,你融入在文章中的情感也一定能感染其他人。
【小博士语录】
语言是文章之本,
情感是语言之花。
将情感融入文章,
用心写传统文化。
字里行间现真情,
用真情熏陶读者。
【现场演练】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节选自腾明道写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第一句话不仅让我们知道了画的大小,还为后面写画面内容丰富精彩、赞扬张择端画技高超埋下伏笔。 “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包含着作者对这幅历史久远的画能够完好保存的赞美之情,不仅是对画的赞美,也是对一直以来收藏或保存者的赞美,因为他们的保存完整,才能让我们看到如今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写出了画面上人物的多种多样,传递了作者对张择端在如此有限的范围里能画出如此多样的人物的赞美和惊叹之情,同时,跟前面的画的大小进行呼应,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幅画技艺精湛、绘画精细、构思巧妙的赞美。最后的“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八百多年前,在技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人民就能在如此狭小的地方画出如此生动丰富全面的人物,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和智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3
关键词:标点符号;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与语言功能》一文中提道:“文字是专门用来记录书面语言的一种符号,而标点是一种没有语音的符号,它是一种思维的反应。”既然标点是一种“思维的反应”,那么,标点符号教学就要着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反应,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看――加深认识,培养思维习惯
标点符号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看”,“会看”的特征表现为:目的性、准确性和思考性。让学生会“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操作呢?我们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将培养看、思维习惯的相关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提升学生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如,学生看完一个语段后,让学生说说刚才看到的标点、作者为何使用这些标点以及自己的看法,被教师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说得不仅仅是自己对作者所使用的标点的看法,而且要说出自己所持的观点。这样的“说”的背后是学生“看―发现―梳理―辨析”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落实了学生看的成效,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梳理―辨析”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标点能力将会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逐步得到提升。在标点符号的教学探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看”“会想”,那么,自主探究将会真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认真看的习惯与严谨的思维习惯也会逐步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的发展。
二、读――比较辨析,构建思维模式
1.相似文本的比较辨析
比较是语言形式学习中最常见的办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教学中,采用链接相似文本的策略,筛选出最能深刻体现文本价值的比较点,进行比较分析、反复阅读揣摩、归纳积累,有效构建二元辩证思维模式,加速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消化、迁移与运用。如,在教学《荷花》时,引导学生体会分号与句号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习得正确标点的方法。
2.正误句子的比较辨析
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次出示正误两种句子,通过对比句子的异同,给予学生强烈的认知冲击,正误随之更加凸显。学生在品读、对比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迁移,不用机械地抄抄写写,不用死记硬背,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通过“品读―对比―理解”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可理解的知识,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反复感知、理解、记忆,更易于体会标点的运用奥妙,发展思维,也能促进言语表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模拟表演,训练思维方式
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教师要紧扣言语训练点,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主动唤起形象,让学生“说中品、演中悟”,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的能力。在对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要求学生说得自然、清楚、明白,这必然得注意使用相的语调、语气,而要做到这点,标点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在教学《灰雀》时,读列宁的话“会飞回来?”与“会飞回来。”的语气和意思完全不同,显而易见,形象逼真的表演朗读必然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标点符号的理解。
四、写――想象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想象作为学生感知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习得、在迁移中练写,提升思维能力,区分各种标点的不同用法。
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先由教师出示语段,引导学生思考语段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然后教师变换句式,将句子进行扩写或精简,留出句子的空缺给学生填写。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把各种人物的各种活动、表现都描绘得十分详细。教师引导学生在句式中标注分号、加注顿号,通过两次对比辨析,使学生明白了逗号、顿号与分号之间的不同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迁移想象公园中花朵的形态、颜色,早读课上学生在认真学习的神态、动作等,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着运用顿号、逗号和分号。
总之,标点符号教学若想真正出成效,理应“思维”立课,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提高标点符号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形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为学生言语表达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4
关键词:略读课文、准确定位、教学指导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只是寥寥几笔:“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看起来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够很好地发挥略读课文应有的功能与价值。主要的表现是: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老师还是完完全全上成精读课文。误区二:置之度外,过度放手。老师完全放弃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缺乏提升,在低层次上重复。误区三: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相应的个性化的指导。以上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是由于对略读课文缺乏准确的定位所造成的。所以对小学略读课文的准确定位并展开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1、明确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价值
现在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其中略读课文篇数呈现随年级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略读课文紧扣各单元主题,与精读课文联系密切,其文章体裁、学习内容、写作特色等均有类似之处,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但功能与分工却有差异: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巩固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学略读课文时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
2、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略读课文更需要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新增的目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目标。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发展略读能力。
看下表,以明确三类课文的主要区别:
读物类型目标定位阅读形态
精读课文初步习得阅读方法教师指导下的阅读
略读课文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半独立阅读
课外自读运用阅读方法独立阅读
总之,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3、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三大环节。即,初读全文,了解大意———细读要点,研习局部———学法总结,学以致用。
(1)初读全文,了解大意。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注意速度是关键。
(2)细读要点,研习局部。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研读是关键。
(3)学法总结,学以致用。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反刍回归是关键。
二、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指导有效实施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本就不够清晰;其二,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多为人文“提示”;其三,即使清楚阅读训练重点项目,但精读教学时落实不到位;其四,即使精读教学时已落实,但如何指导迁移运用,缺乏对策。
针对这些难点,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拟从下面几方面展开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以确保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形成基本阅读路径
略读,首要限制的就是时间,快速阅读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在学生扫读全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以下阅读路径。
第一条路径——课题点击,整体感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或直露或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小学语文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对文章从整体上快速浏览,搜寻与题目相关的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等,从而形成对课文大意和文本主旨的初步了解。
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第二路径——提示牵引,理清脉络。略读课文前面的提示简洁而实用,为学生地自主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细心研读提示所蕴含的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循着提示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初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师: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总体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师: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师: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第三路径——拈词索句,以点带面。所谓“拈词索句,以点带面”,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关键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
第八册《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
(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3)母亲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
(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自主选择,合作共研,形成基本对话主题
略读,从学生角度看,并不排除学生的深入学习。在细读要点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几个对话主题,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略读课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空,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活动。当然,这里的独立,指的是在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和境界,比较可行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几个基本话题,然后开展合作共研。
如何引导对话主题的形成与展开?
第一,抓主要人物,谈人物形象。以人物形象的某一鲜明的个性特点为话题,展开深入学习交流,带动全文的学习,紧扣主要的内容描写,深入课文语言,全方位捕捉相关的信息,逐渐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鲜活丰满起来。
第二,抓主要情节,谈精彩叙述。以故事情节见长的课文,就可以抓住精彩叙述,形成话题展开。
第三,抓生动语言,谈景色描摹。写景文章,景美语言美。可以用美景是怎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为话题展开学习。
形成话题的素材很多,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话题提炼,一要依托课文特色,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三要考虑话题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四要考虑话题能否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核心迁移模块。
3、殊途同归,同中存异,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略读课文的教学,这种个性化就更鲜明。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既要让学生掌握形成略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自我的兴趣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收获。
第一,指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拓展。如,在《夸父追日》教学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这则神话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书中故事的原文已经印在阅读卡中了,请小朋友们结合课文,相互交流你对这篇古文的理解。课后还可以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古文、现代文比较阅读,既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思维想象能力,又为今后学习古文作好铺垫。
第二,引导学生反刍回归。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运用过程,以及知识获取过程,能够形成评价,以指导后续的学习。
第三,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个性化的学习兴趣点上所获取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略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拳脚之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准确定位,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悟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傅登顺:《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1期。
2、高玉,施茂枝:《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年第5期。
3、石秀琼:《伫立学生旁边看着他们走路——浅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新课程研究》,2008第8期。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写作教学;意见建议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 。为此教师在小学写作教学过程要按照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来安排学生写作,不要给孩子们太大的写作“压力”,要引导、激励,使学生打开思路,在兴趣鼓励的环境里写作,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搜集资料,准备材料,这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又培养习作品质,很自然的使学生由无意观察变有意观察,从没有内容可写到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充实写作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终生写作的意识。下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供参考。
一、小学生写作的现状
1、小学生谈“作”色变。一些学生怕上作文课,畏惧写作,每逢作文课,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然后再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不着边际或支离破碎,落入俗套。
2、小学生写作素材单一。我在一次作文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的对象除了自己的妈妈,就是自己的老师,再不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选择自己同学或兄弟姐妹的也很少,作文选材非常单调雷同。
3、小学生写作内容浮在面上。到三年级的写作课,已经开始要求学生把事物写得具体、详细些了。但这学期的习作课上,有的学生作文,只能写出三两句话,就没词了,作文简单的简直让人无法想象是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语言不通顺,内容颠倒,不分主次,流水账,或者“四不像”,更做不到通过多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特征。
二、小学生写作现状的成因
1、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笔者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写作本身的原因,它是一种创作,是对生活细节的再现,很多学生在家长的的掌心中长大,除了看电视、玩电脑,没有实际的做事的体验,再加上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开始学语文时就养成学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习惯,也存在小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2、受教师传统应试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面对一大堆的作业,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活动的兴趣,没有观察的兴趣,没有发现的时间,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哪有兴趣和时间去表达真情实感呢?只能编些假、大、空的话迎合老师的心意。
3、老师的指导写作方法单一。由于三年级的写作能力低,老师在指导方面要详尽,而在教学中,老师只通过简单的范文指导和提纲式的写作指导,对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的活动或事物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特征,更没有办法把作文内容写得详细具体。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1、培养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习惯。 一是广泛阅读、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应经常举行普通话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二是俗话说“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语言。三是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鼓励学生在家里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有趣的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还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等,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的内心感受,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2、教师改进作文教学策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关键从解放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写作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勤写多练、迁移运用、学会借鉴,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加强写作技巧的训练。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我在讲解课文《赵州桥》时,其中有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有过渡的作用;在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学习围绕中心句来写具体的写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引导学生学分总的写法等,进行仿写等形式来指导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的技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6
1.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声语言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课堂教学时下一番独具匠心的功夫。
有效的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融化在课堂之中,使课堂四十分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若想真正驾驭整个课堂教学,就要懂得这门艺术,创造艺术,提高艺术水平,在自己掌握的技术上多下功夫,通过语言,板书,教态,仪表,教学风格,治学态度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运用上,精心设计,缜密思考,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圆满完成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学习他人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但要听同行们的课,还要多听听与己截然不同的课,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地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师威信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成功扮演其角色的条件。一个在学生心中具有崇高威信的教师,将受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使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教学中。这同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感受学生,把握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的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知识迈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精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知识兴趣,充分做到课堂教学寓教于乐。简笔画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极有趣的一种教学工具。有人说一幅画值千字,这一说法恰到好处地表明了简笔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讲授词语,还是讲解课文都可以运用简笔画。简笔画的优点在于可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一同分析、讨论简笔画的进程中,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仪容仪表、举止等如果不合体,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要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要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知道勇于回答问题也是一种勇气,以免下次学生怕回答错误而不再敢回答问题,不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 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画技高超。教师可以找到画的整体和局部,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张择端画技的高超和800年前都城的热闹。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3.善于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
学生在自身发展中永远是需要追求一种独特的气质的,如果说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部都是一个模样的话,那么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不会有非常好的发展了,就像钱学森先生说的一样,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大师,而大师则是建立于在某一领域专业化,而不是什么都会一些,结果最后和万金油一样,无法专一的弄好一样东西。所以老师就需要发掘出学生的这样一些潜力和特质,并且帮助他们很好地发展和延续,而不能让学生的一些天赋和潜力被扼杀在可以说是应试的当前教育氛围里。
挖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有了阳光,心才能灿烂;是积极进取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才能变得积极进取坚强乐观。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对学生来说,教师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给学生插上一双高飞的翅膀,点燃一盏心灯。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信心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相对于语文课来说,对学生的课堂答问往往可以开放性多元化处理,不能局限和拘泥标准答案,因此对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只要是合情合理的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心灵的火花光彩四射,如果能这样,又何愁学生不学呢?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优良表现适时给予奖励,如发放相关特色卡,进行激励表扬。凡在课堂上或活动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可获得"积极发言卡",若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且表述准确、语言流畅,就发给"精彩发言卡"或"创新思路卡"。小组合作学习后,讲解展示赢得同学老师好评的,及时用"积极合作卡"给予鼓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4.给学生一个参入的舞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思考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