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欣赏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欣赏课范文1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新教材,纠正了以往重技能、轻审美的教学指导思想;它以音乐文化为主干,加深了音乐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把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内容融入了选编范围。这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综合性地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音乐的时代性”、“音乐与人的生活”、“音乐与人的素质”等本身就可以直接转为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学习的备选课题;相关内容在拓展与延伸后还可以产生其他一些小课题:如“音乐与人的健康”、“音乐作品音响载体的历史演变”等等。
(一)音乐欣赏课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化
在课堂中,对乐曲的分析,对“交响诗”的讲解,可以完全由学生代表来完成。音乐教师完全融人到学生活动中,在这里,老师是导师的角色D―课前布置课题,分配任务。课堂中起到组织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拥有日常音乐教学的课堂,我们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探究教学,自己当导师,让学生当主人。
(二)音乐欣赏课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与他平时对多媒体设备的学习和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是一件长期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性学习。
(三)音乐欣赏课与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分不开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利元素,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例子可以证明:高一(4)班有个学生习惯不好,学生和老师都烦他,但他在我的音乐课上表现非常好。他对我说,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让同学和老师们重新认识我。通过这个孩子的变化,我就意识到音乐可以用情感感化一个人。我认识到当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性格”从广义上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
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二、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音乐欣赏课的知识范围
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又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实践与传播。飞速发展的电子和微电脑技术给传统的音乐欣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可以利用相关软件,通过电脑对录音磁带、激光唱片的音轨进行压缩,转换成wave、mp3等制式的声音文件,并在Internet上下载、传播……传统的课堂音乐欣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听赏需求。他们可以直接点击音乐网站,从网上下载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通过随身携带的MD、mp3播放机自由自在地欣赏;有条件者,甚至还可以把家里的电脑与高级现代音响直接接驳,获得比音乐课上更好的视听效果。正是如此,我们才说网络与视听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学习,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信息源,获取的知识渠道提供了硬件支持。
音乐欣赏课范文2
一、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就要有“流水”。音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音乐教师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各种技能、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外,对文学、历史、美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又有利于欣赏教学。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课程的安排单一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就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将题材、演唱形式或演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材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将对比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又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为内容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或演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营造教学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盲生也不例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听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比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能想象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吗?教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老师示范斗牛的动作,让盲生用手触摸老师的肢体,以感受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听这个音乐。
五、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音乐欣赏课范文3
"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音乐教育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推行变法维新,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完学制”,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废八股,开学堂。康梁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世界文化大潮流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取消了,学堂兴起来了。学堂中设了唱歌课,称为“学堂乐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音乐课上只教唱歌的形式一直延续了90多年,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音乐课等同为唱歌课了。其实,这种制度和观念早已落后了,许多发达国家中,多年前器乐就进入了课堂,例如在美国和日本,每个中小学生都会演奏一二件乐器。
为什么要“让器乐进课堂”呢?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研究,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宜于智力开发。为了这个目的,日本专门有个“筷子中心”,提倡人们使用筷子吃饭,锻炼手的灵活性。而演奏乐器要比使用筷子复杂的多。演奏乐器并不是简单的器官体操,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孩子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早已有了“器乐进课堂”的规定,有些学校已将竖笛、口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引进了课堂,有些学校还成立了民乐团、管乐团、交响乐团。然而就教育整体来说,能占多大比例呢?我粗略调查过天津市一 个区和郊区一个县的情况,市区的情况还比较好,全校有一个班器乐进课堂的占学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县的情况就比较令人遗憾了,有器乐活动的学校还占不到总学校数的百分之五。作为中国三个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情况尚且如此,广大农村的情况则可想而知了。国家教委号召并要求“器乐进课堂”已经多年了,为什么进展这样缓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乐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太贵的乐器负担较沉重。那么什么乐器“进课堂”比较适合当前我们的国情呢?那就是竖笛。当前我国流行的塑料竖笛价钱便宜,造形美观,用清水冲洗不裂,风吹日晒不变形,笛头装有“微调”,可根据气温冷热变化调节音分。竖笛适合集体齐奏、合奏、重奏,并且坐、立、行走均可演奏。为适应课堂教学,天津市静海县盛兴乐器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系列教学用六孔、八孔、高音、低音塑料竖笛,它发音流畅,低音浑厚,高音清脆,转调离调符合我国传统演奏习惯,表达民族音乐很有韵味。在北京。天津的一些小学使用,效果很不错。可以预见,高质量的竖笛将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亲密朋友。
学生通过竖笛可以更广泛地接触音乐,如合唱、合奏、管弦乐等。所以国外有些地方把竖笛看作是广大青少年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是有道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呼唤着美育,愿“器乐进课堂”尽快发展,让艳丽的美育之花结出累累果实。
音乐欣赏课范文4
[关键词]音乐欣赏;鉴赏能力;审美功能;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它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同时它还具有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等作用。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因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尤为重要,它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 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昕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捷径的。
2 学习有关音乐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 创设情境,引生“人情”。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Re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
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 鼓励参与,引生“动情”。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3 课堂延伸,引生“燃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人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音乐欣赏课范文5
一、从民族角度教学认识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都具有民族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有句话说,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是的,音乐发展的源泉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也要起源于民族文化。比如说《赶圩归来阿哩哩》,此曲子就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其作者是广西歌舞团作曲家黄有异,他曾亲临彝寨体验生活数年,根据彝族曲调创编了这首曲子,其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点,描述了彝族当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是美丽的和她们满载而归的高兴场景。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欣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我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特别是中国的作品是笔者的道选,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国民族特点,通过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引导想象提高美感
想象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想象教学法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同样,在音乐欣赏课中,也可以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的进行音乐欣赏。我们知道,想象就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在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想象,那就是不会欣赏,听完一首曲子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什么欣赏。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这一环节至关关键。描绘性的音乐本质上是情景交融的,例如曲目《牧歌》、《百鸟朝凤》、《天鹅》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所,我们要吧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是多么欢快与轻松,如果我们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 的情感,那这首音乐曲子对你来说也便没有了味道。
再例如,情节性的音乐也很容易地引起听者的想象,甚至有些这样的作品在标题中就带有很强的情节特点,比如《动物狂欢节》、《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等,都很好的抒发了作者的高兴的心情与曲子当中人物的心情。再比如,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但的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比如《蝴蝶夫人》等等。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整体感受法: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 进入角色法: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听画结合法:让学生将欣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自由想象法: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糊思维、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系表演提高欣赏音乐兴趣
音乐欣赏课范文6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 兴趣 音乐美 实践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育中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打开音乐殿堂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只有懂得如何欣赏才会有兴趣去热爱音乐。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不知该如何欣赏一段乐曲,不会认真聆听;聆听时思想懈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出发,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分享自己的体验。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热情,所以要想让学生乐意欣赏,并且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必须先激发其兴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美术也是情感的艺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连串完整有趣的动画、优美的影视画面都能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都能创设极佳的教学情境,因为其中蕴含情感因素,我们不妨称之为情感媒体。情感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从情感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中,我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图:一片翠绿的草地,远处羊群如珍珠般散落,牧羊人骑着马,甩着鞭子,在牧放羊群。近处有几个蒙古包,两个蒙古族少年正在尽情地舞蹈。同时播放乐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创设出草原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草原。接着,师生共同跳了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使学生从情绪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达到聆听这首曲子的预期效果。又如在欣赏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借助情感媒体来实现情感的激发和创设,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种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中,展示出作曲家刚直顽强的性格和坎坷的一生,这样就使乐曲真正达到感染、感化、理解、升华的目的。
二、激感,感受音乐美
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一首歌曲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自然就明白的,必须依赖于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了歌词、乐曲,也体现了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因此,在欣赏歌曲之前,必须先研究它的歌词、乐曲及其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深入领悟其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欣赏时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如在欣赏高年级的《黄河大合唱》一课时,在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后,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岸边考察,在河岸上看到河中艄公与波浪搏斗的情景,从中领悟到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于是激发了创作灵感。之后冼星海用了六天时间便完成这部显示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吸取了地方民歌特点,运用劳动号子、独唱、对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劳动人们苦难沉重的历史,迸发出民族奋斗精神火花,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抗争。当教师给学生欣赏这样的曲子时,以上提到的时代背景的内容应以富有感情的语言、体态向学生讲述,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受到感染。
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时,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提高鉴赏音乐的素质,激发真实情感,这对理解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应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贯穿于欣赏教学的始终。
三、主动参与,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