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齐鲁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范文1

活动共分为“文化参访”、“文化研讨”、“文化联谊”3大板块,包括开幕式、山东文化报告会、齐鲁文化研讨会、两岸联合祭孔仪式、孔子思想讲座、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闭幕式暨欢迎联欢晚会等重点内容。此外,还参观了山东博物馆、孔庙孔府、孟庙孟府、台儿庄古城、齐国历史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等文化古迹及文化机构。

自2001年以来,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各地政府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情系”系列两岸文化联谊活动,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

两岸学者同台论道

7月3日,两岸文化界人士来到山东师范大学,海峡两岸学者同台论道,共同探讨齐鲁文化。研讨会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燕东生教授和台湾苗栗县国际文化观光局局长林明美博士轮流主持。

研讨会首先由台北大学德高望重的荣誉教授辛晚教开讲,辛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孔庙释奠礼乐与其在台湾之传承》。满头白发的辛教授就“历代释奠礼乐”、“台湾清代孔庙及释奠”、“台北光复后之释奠”等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辛晚教在最后的结论中认为,中国原是多元族群的国家,几千年以来,能维系多元又统一融合的大中华民族意识,主要是因有共同的儒家文化基本价值及共同的汉字;儒家文化及汉字可说是中华民族永续的必要条件。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赞同。

接着,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德龙研讨员就《齐鲁大地的文化名人与圣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程奇立就《齐鲁文化与两汉经学》、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王镇华就《德与道的天人宣言》等,分别发表演讲。他们的演讲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研讨会由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在台湾桃李满天下并著作等身的曾永义教授压轴。曾永义演讲的题目是《我所知道的孔德成老师》,内容讲的是1920年出生于曲阜的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他袭封第三十二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等,1949年赴台后曾任台湾“考试院长”,并在大学教书,2008年过世。孔德成先生是曾永义的老师,曾永义用饱蘸师生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孔德成老师“从不以道统自居”,终其一生实践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

曾永义充满深情地演讲道:“老师讲书声音洪亮,可以由台大中文系第五研究室传到椰林大道,和傅钟二十二响相为并鸣;老师讲起课来兴致很高,总是忘了下课时间,研究室的灯火也与椰林梢头的星月相为辉映……”

大明湖笔会里面觅知音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迎来了海峡对岸的嘉宾。“情系齐鲁”活动的重头戏“两岸文化交流笔会”,就在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旧址奎虚楼举行。

当来自台湾的文化界嘉宾走进这座由提议修建、诞生于民国初年的古色古香的小楼时,只听得传来一阵阵古琴与箫的雅音。原来这是主人的精心安排:为营造笔会现场气氛,特意请来了古琴演奏家高培芬与箫演奏家张富森在笔会现场抚琴、吟箫。

笔会由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孔子第78代孙孔维克,与台湾嘉宾团长林圣芬共同主持。山东画家由孔维克率领4位知名画家挥毫泼墨,台湾书画家由著名书法家、台中市参事室主任陈志声与另两位画家分别笔走丹青。两岸共8位书画家以丹青会友,用笔墨传情;分别展示了出众的书法与绘画功力。

在各自完成了单幅作品后,孔维克又提议由两岸书画家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巨幅作品。他的提议得到两岸书画家及现场观看的台湾嘉宾们的一致称赞。此时,在海峡两岸享有盛誉的国画大师、来自台湾的刘国松先生也兴致勃勃的加入其中。

毕竟两岸书画同源,只见8位画家不用沟通,配合默契,不多时,堪称两岸文化界一桩盛事的两岸书画家的合作画作几近完成,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大陆与台湾的同根同源。由两岸画家共同完成的这幅巨画上,一串串的葡萄象征着两岸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一簇簇的水仙花和竹子象征两岸交流绵延不绝。

就在台湾书法家陈志声正待补跋时,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琴的琴韵悠长,让人品味无穷……一刹那,人们发现,原来古琴与书画相通。与会的台湾文化界人士也立刻体会到主人的良苦用心,纷纷不由得暗自赞叹。

恰时,大明湖吐艳的荷花,掩映在湖畔绿柳中古色古香的小楼,还有小楼中两岸书画家合璧的巨幅画作的暗香,以及从小楼中飘扬出的古琴与箫的悠扬,伴着两岸画家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大明湖畔的上空……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美誉,气势雄伟磅礴,不仅是历代帝王所奉为的“神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登泰山之前,嘉宾们观赏了一场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只见硝烟四起,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儒风雅乐,汉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璀璨夺目,唐朝盛极一时;文人骚客名留青史,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清朝八旗军入关,所向披靡,大明王朝覆灭……置身在泰山东麓的天烛峰脚下,舞台周围三面环山,树影瞳瞳,月明星稀,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多达500名的舞蹈演员,长达80分钟的实景演出,在高科技灯光、音响、舞台的配合下,演出了一部美轮美奂的泰山封禅的五朝“纪录片”,既是一场大气磅礴的视觉盛宴,又是一部梳理泰山历代封禅文化的史诗巨作,中华文化的精粹和博大尽收眼底。

一位来自台湾的著名书法家说,在看完《封禅大典》之后,带着对“五岳之尊”文化背景故事的了解去登山,必将更有趣味。

来到泰山,嘉宾们登泰山、观云海,深刻感受流传千年的古诗词中雄伟大气的泰山之美。而台湾文化界人士多数为首次游览泰山,他们为大气磅礴的壮美山河不停地赞不绝口。

嘉宾们先乘坐缆车抵达中天门,而后徒步走上玉皇顶。在登顶途中,可见葱郁群山之间的壮丽云海,雾气缭绕,如坠仙境之中。台湾嘉宾纷纷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百闻不如一见”,置身在如仙境一般的名山大川之中,他们感到心潮澎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在登山的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尤其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台湾的画家何肇衢先生。“我今年82岁了,如果不爬到玉皇顶,我会觉得很遗憾。”虽然脚有些疼,何老先生还是一步一步前行,坚持登顶,其精神和意志令人动容。据了解,这也是何老先生第一次来山东,“上台之后,我总共来大陆交流了23次。在那之前,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能来大陆,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足齐鲁大地”。

孔子故里追寻精神的故乡

都说鲁地有三宝:“一山一水一圣人”。两岸文化界人士便开始了一场瞻仰先贤的朝圣之旅。

位于曲阜市中的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这两处也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伦理和教育的思想言论,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也成为一张中国的“名片”散布到世界各地。

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参访团嘉宾行走在湿润的青石板砖路上,看到九进院落的红漆瓦舍,古朴苍劲的百年松柏,顿时感受到深沉肃穆的古文化脉动。走进圣人孔子生前居住过的府邸之中,一位台湾嘉宾生发感慨:“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沉淀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淡薄,反而如醇酒愈发浓郁,两岸应该一起珍惜维护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这是无价之宝!”

随后,两岸文化界人士一同来到孔林,到孔子墓前举行了祭拜仪式,瞻仰中华民族的文化先贤。此时,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仿佛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穿过两侧的千年松柏,台湾文化界人士来到孔子墓前,时间仿佛凝固。

在司仪的引导下,全体台湾嘉宾庄严肃穆地向孔子墓献花。随后,由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曾永义恭读祭文。

齐鲁文化范文2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一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着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范文3

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94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在农业方面,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比上年增长1.5%,连续第十二年实现增产。在工业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重工业增长10.1%,轻工业增长8.5%。从收入指标来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4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地域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组织和传播齐鲁文化,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如参加文化旅游等,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齐鲁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消极作用

在肯定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消极弱化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如热衷西方节日和对韩剧的追捧等,对我国传统的齐鲁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导致齐鲁文化建设的弱化。

(三)齐鲁文化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立性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总是保持同一步调,地域文化在沿袭、发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自身的独立性。正如经济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繁荣,齐鲁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制于山东的经济基础之外,还会受到山东各地的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传统习俗、河流山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有些曾经经济上很是繁荣的地区尽管出现了衰落,但其地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惯性仍然保持着应有的影响。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反作用

美国知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当今社会生产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属性决定了它不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齐鲁文化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重人才,重教育,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为山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孕育出的文化生产力摆脱了资源稀缺的问题,催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的推动了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地域文化创新内在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祭孔大典、在全球开办孔子学院等,带动文化产业创新,随之不断衍生新的产业门类,从而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同样的,齐鲁文化的创新也转化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作为,成为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二)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阻碍作用

齐鲁文化范文4

山东是一个充满文化的地方。

我们山东有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山东有东岳之首泰山。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着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表3),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这只是山东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很多。

山东潍坊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五年级:邱文悦

齐鲁文化范文5

7:30,鲁花公司例行的早集结会。

尹玉民把公司员工守则和企业文化要点一口气背诵了下来,赢得了其他员工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在鲁花,像尹玉民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鲁花文化已经被全体员工所认同。

每天早晨上班前半小时的早集结会,成了鲁花雷打不动的惯例,也是职工学习鲁花文化及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有效载体。在每天的早集结会上,员工们学习企业文化理念,交流学习心得,对企业发展提出建议。一位营销专家在参加了鲁花两次早集结会后感叹说:“我终于找到了鲁花在短短20年时间做成中国油脂大王的原因了。”

这个原因,就是独具魅力的鲁花企业文化。

鲁花企业文化的精髓是:爱心是鲁花的向心凝聚力,创新是鲁花的发展提升力;爱己先爱人,做事先做人;鲁花是大家的鲁花,是参与者的鲁花:创建优秀团队,整合社会资源;管理就是服务;无私奉献与有偿回报,等等。这些看似极为朴素的理念,却是鲁花创造奇迹的源泉。

鲁花尽管是一个追求效益的企业,却将爱心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产业报国、惠利民生”是鲁花的宗旨,鲁花一直将带动农民致富当做自己的一大追求。鲁花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企业,每天压榨花生都在2000吨以上。鲁花的花生收购定价,对市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在鲁花的带动下,近年来花生收购价格一路走高。

除了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使每一个消费者体会到鲁花文化要求的爱心也成为鲁花员工的自觉追求。鲁花宝鸡办事处一位员工有一次在一个商场做促销,他看到一个老太太买了一桶“鲁花”花生油,天已经很晚了,为了老太太的安全,他便打了一辆出租车把老太太送回了家。第二天,这位老太太一下子领来了十几位老太太,她们一人买了一桶“鲁花”。

鲁花文化特别强调发挥团队精神,重视队伍建设。在鲁花各分公司,团队建设是公司考核各分公司经理的3项指标之一,如果团队出现问题,就将一票否决。几年来,已有几个分公司经理因为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被免职。在团队建设中,鲁花特别强调干部的作用,他们提出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求每一个干部对员工要做好服务,通过服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一个分公司的员工,有段时间情绪急躁,工作上出现了纰漏,分公司经理经过仔细了解,发现这个员工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不能安心工作。这位经理就发动员工捐款,帮助他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位员工深受感动。员工们说,鲁花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在鲁花,每个员工手头都有一本鲁花文化手册。这本黄色封面的小册子,详细记录了鲁花的文化理念和干部职工行为规范。在每天的早集结会上,员工们要学习这本小册里的内容。学习也就成了鲁花员工的习惯。鲁花负责人说,鲁花不仅要成为国内一流的企业,也要成为一个培养人的大学校,即使有的员工将来不在鲁花工作,鲁花的经历也要对他以后有所帮助。为此,鲁花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前来讲授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注重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

齐鲁文化范文6

一、铁路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铁路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四个方面。

(一)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

铁路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保障运输效率最大化,这是由铁路行业特点决定的。从自然结构看,铁路点多线长、纵横成网,具有规模型、范围型经济和网络结构的特点;从运输管理上看,涉及机、车、工、电、供、通、客等多部门联劳协作;从社会职能上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国计民生重大运输任务,还承担着专运特运等特殊任务。由此,铁路企业文化深深烙印了本行业的特色,即强调全路“一盘棋”、高度集中、统一指挥。每一名职工都是整个运输生产过程的中的重要一环,听从集中统一指挥,服从企业安排管理,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养成了标准作业的行为习惯。

(二)安全文化高度重视安全

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企业如果失去了生命线,就等于丢了立身之本,这是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铁路企业历来注重安全理念熏陶,在继承已有的安全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第一”等口号;在作业过程中培育联防互控的“你错我纠”联控理念;在安全典型选树上挖掘身边事例,形成对安全、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同时,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高标准、严要求”的安全意识和新疆反恐维稳的特殊区情,也给铁路企业的安全意识注入新的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依托互联网+安全风险管理,利用微信平台延伸安全管控触角。

(三)服务文化立足以人为本

铁路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立足以人为本。从旅客视角看,以往铁路部门列车运行图编排主要考虑方便运输组织,现在考虑方便旅客出行;从货主角度来看,为满足企业特殊需求开设货运专线班列等,铁路服务文化日趋人本化,这种人本化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这也是新时期“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重点所在。比如开发了“坐着火车游新疆”“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整合交通、旅游、区域等多方资源,实现一线多景、车沿景走、车随客行的新模式,出行时间编排更合理,极大满足了旅客长途便捷游的需求,体现了以旅客为导向的顾客本位理念。

(四)经营文化凸显市场导向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与铁路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经营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实质内容的动态反应及综合体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基本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向现代企业转型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的经营文化表征稍有不同。

1.铁路运输企业风险意识强,但缺乏市场意识

铁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理念是把重点放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从而形成了较强的风险意识。当前,买方市场不断扩大,但航空、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挤压市场份额,新型业务竞争激烈,这些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仍然不少,这势必要求铁路企业进一步面向市场、拥抱市场。有部分企业职工不能适应市场主体角色转变,从“以铁路为中心”到“以市场用户为中心”的角色转换滞后,存在市场调研参与性不够,新业务开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非运输企业对运输企业依附性强,竞争意识较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还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对运输企业依附性强。在经历了依附站段、区域重组、回归站段、专业重组的调整后,没能够完全转变经营理念,仍然需要依托运输业资源、依靠运输企业扶持,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市场竞争意识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由此可见,铁路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既有对原文化理念“集中统一”“重视安全”的继承,又有人本化、市场化现代企业文化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暴露出运输企业缺乏市场意识,非运输企业夹杂着依附性、竞争意识淡薄等问题。铁路这种传统和现代因素并存的企业文化,与历史传统、现行体制、企业职工等因素密不可分。

二、传统与现代因素并存的企业文化成因

1.宏观层面———历史传统及行业体制的影响

我国铁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货运来讲,需要优先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原材料、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运价低,有限的运能用于重点物资。铁路总公司成立以后,铁路企业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决定了铁路企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因素共存。

2.中观层面———现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制约

当前我国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期,铁路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被分离为“主业”和“辅业”,“辅业”即辅助运输业,依靠主业的业务往来,“坐等靠”思想突出,加之部分资产划分不清,产权不明,给运输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辅业”为了适应市场化发展,也需要减员增效,接纳安置运输业富余人员与其自身减员存在矛盾。实际上,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模糊的资产权限及清算方式等因素使铁路企业经营文化夹杂着传统因素。

3.微观层面———部分职工思想观念保守封闭

企业文化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整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大部分铁路职工在思维方式上更多地倾向求稳、强调求同,在铁路这个小型社会里,思想相对封闭保守,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不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铁路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把企业文化建设归纳到政治工作上,没有与市场经济因素相联系,或者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把企业文化工作划分到党团组织工作中,依然带有政治色彩,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足。

三、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企业文化建设应适应国企改革变化

首先,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应强调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安全理念为基础、以人本化服务为创新点、以市场化经营为核心突破口,人本化促市场化,市场化反作用带动人本化,以符合社会、经济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次,消除“主辅分离”“孰重孰轻”的认识,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都是铁路局的经营单元,进一步赋予铁路运输企业与非运输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加快对非运输企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实现运输业与非运输业优势互补。具体来说,规范运输企业与非运输企业经济关系,以协议形式明确双方权责利界限,完善生产经营配套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操作,建立规范的资产投入和回报制度;实施集约化管理,把经营成本压下来,减少铁路系统内耗,“省下就是赚了”的市场经营理念要融入企业全过程管理。

2.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

从外部支持来看,应该争取政府公益性运输补贴。铁路企业实际承担公益,包括以国土开发、消除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满足军事需要、运输抢险救灾物资等非经济性的铁路建设项目和运输服务,这些服务难以从市场中获得正常经营收益,因此,应该争取政府公共产品公益补贴。从内部支持来看,面对铁路企业经营文化薄弱、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的问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这种支持不仅在硬件方面要完善铁路服务设备设施、提高服务产品开发能力,而且还应该在软件文化方面,完善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奖惩制度、人事制度,健全与经营服务相关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企业文化落地的制度保障。

3.充分注重“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