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1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小城镇总体规划;栖霞市;桃村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要求着重发展小城镇,把大城市的工业向县城或者小城市扩散,以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201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文件。为此,山东省开展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首先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0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进行规划编制。本文从山东省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体系与主体内容演变过程出发,剖析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阐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探索,以期对未来小城镇编制的方向与路径提出有益技术支持。

2、案例与数据

2.1 案例概况

桃村镇地理位置是胶东半岛中部、栖霞市域的东南部、牙山山脉东麓。桃村镇东临牟平区,南靠海阳市,北接福山区,西与栖霞市的庙后、唐家泊两镇接壤,该地属三县(市)交界处(图2-1)。

桃村镇域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5公里,镇域面积276.22平方公里,辖113个行政村,2012年总人口11.5万人,是烟台市区域面积最大、辖村数量和人口数量第二的中心镇。

2012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收入6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2.2 案例综合发展条件分析

对桃村镇发展条件,采取SWOT分析(表2-1)。在规划编制中,考虑抓住政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区位交通、产业发展及资源禀赋优势,改善并提升其产业现状弱点,迎接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的挑战。

表2-1 桃村镇SWOT分析

优势(S) 劣势(W) 机遇(O) 挑战(T)

区位条件优越 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差 区域发展环境改善 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矛盾大

交通条件便利 产品科技含量低 “百镇示范行动”政策机遇 生态环境压力大

多元化产业集群出具雏形 产业链条不完善 区域产业流转机遇 行政空间管理制约

资源禀赋良好 -- -- --

政策优势 -- -- --

3、山东省小城镇规划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3.1 山东省小城镇规划发展历程及编制特点

山东省一直持续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上位法的变更,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涵、侧重点发生了一定变化。原有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基于城镇用地布局、空间形态和设施配置等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偏向于物质空间形态、缺乏人文关怀的“碎片式”规划编制。而新一轮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呈现出以城乡统筹来带动城镇化的“体系式、全覆盖”的编制特征。相比之前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其规划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式”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多元化”规划的特征。

3.2 山东省原有小城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往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上,通过分析若干小城镇总体规划实例,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落地实施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与上位规划(主要是指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脱节的情况,出现了规划“落地难”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落地”的统筹机构和实施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统筹资金、政策和管理等方面。

(2)总体规划的用地集约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与用地集约节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普遍存在用地指标超标、用地指标缺口大等问题,且缺乏鼓励小城镇土地整理、集约节约利用的配套政策、周转地块机制等。原有规划普遍已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对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整体性的要求。

(3)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从而导致民众意愿与政府规划不能够协调统一。小城镇规划的组织主体为政府,编制主体为设计单位,而是实施主体为民众,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紧密。以往小城镇规划通常是设计单位按照规范编制,未能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使得规划实施缺乏动力,造成发展诉求超出规划预期。

(4)总体规划的经济发展问题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是对上位规划政策的落实或者是被动解决问题,关注的问题集中在设施、环境等方面问题,缺乏对经济发展项目的有效引导。虽然对城镇环境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发展模式来看,缺乏对“内生型”经济发展项目的挖掘。

(5)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问题

通常来说,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近远期建设规划中,远期规划内容较全,近期规划相对粗线条,而实际工作中受到政府任期制度的制约,近期规划不能很好的指导当前建设,甚至产生了近期建设与总体规划相违背的现象。这一情况已成为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中的冲突问题。

4、山东省“百镇示范建设行动”规划编制的创新探索

4.1 规划落地问题――以“三规合一”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

“规划落地难”是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城镇自身发展远远超出了规划预期。城镇总体规划通过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可以解决传统城镇规划的“落地难”问题。

(1)城镇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

具体来说,保证桃村镇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主要指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确定的重点问题(道路、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功能区规划)相协调。而针对部分上位规划与现实矛盾突出的问题,本轮规划建议近期做相应整治规划,并予以远期微调,实现城镇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协调。

(2)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

通常来说,城镇总体规划需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来进行编制。但这一常规做法,不能满足城镇总体规划的长远发展要求。本次桃村镇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且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斑块,以期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同时,适时调整近远期用地规划,即近期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而远期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且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用地斑块和用地指标方式,实现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和谐统一。

4.2 集约用地问题――逐步实现“三个集中”

小城镇总体规划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推动“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努力把城镇培育成为县城成长的新载体,创业发展的新平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以桃村镇总体规划为例,“三个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向园区集中,将桃村较为突出的优势产业(包括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针织服装业)集中在六个特色业园区中(图4-1);二是人口向镇区集中,由人口稀疏的山地丘陵地居民点向镇区平原地区集中(图4-2);三是居住向社区集中,即加大旧村改造和合村并点力度(图4-3),全面推进住房质量的提升和住宅产业化,同时住宅开发建设集约化,在规划期内城镇建设鼓励以二类居住用地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在社区内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3 公众参与问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小城镇总体规划应先强调“以人为本”、“民主参与”,满足人的需求、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认知,本轮小城镇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建立起了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民众座谈的“三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力图大力拓展民众参与广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最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

(1)前期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听取桃村镇民众代表对于本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桃村的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环境卫生、绿化景观等现状以及使用情况、使用评价等,充分感受通过本次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征询民众对于本次规划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规划需求和意愿。

(2)编制过程中的民众座谈及意见征询。在编制过程中,民众座谈分为规划解读、规划讨论、规划答疑三个环节。规划解读环节,主要由编制单位的规划技术人员针对总体规划的初步成果,向民众代表进行介绍;规划讨论环节,由民众代表分组讨论,规划技术人员详细记录民众意见;规划答疑环节,由技术人员对民众问题进行汇总,集中答疑。

4.4 小城镇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项目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原有小城镇总体规划大多需要依靠政府“输血”,即将规划侧重点放在经济发展项目引进、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百镇示范建设行动”根据小城镇的区域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条件,提出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制定小城镇近期建设项目库,实现小城镇的“造血式”发展。

(1)利用小城镇独特资源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如桃村镇可发挥独特的区位、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烟台港口、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为新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体现桃村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想,达到“高效、环保、节能、新型”的发展目标。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桃村镇可依托现有资源以及产业基础,发展以汽车配件为主的制造业,并延长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依托现有产业品牌,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2)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小城镇将部分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出租给农业企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如在桃村镇大力发展以大樱桃、无公害苹果、香椿种植以及特色畜禽养殖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使农民既能得到收入,又有就业机会,收入大幅提高。

(3)依托镇驻地设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桃村镇依托现有镇驻地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支持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桃村镇区开展产业开发、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约占总产值的30%左右,其中商贸物流占总产值的20%),促进城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农用物资交易中心、商贸中心、建材装饰材料市场和百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营和整合步伐;二是利用烟凤疏港公路优势,着力培育五大物流企业,强化引导扶持,使其膨胀规模、滚动发展。

4.5 近期建设规划问题――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

以桃村镇总体规划为例,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本轮规划制定了近期建设项目库(图4-4),内容涵盖居住片区项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工业和仓储项目、道路与交通设施项目、公用设施项目、绿地与广场设施项目七大类34项。同时,按照规划战略性、空间聚集性、问题导向性、实施带动性原则,确定了各类近期建设项目分别对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投资方式和实施时间,以引领近期建设实施。

5、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建议

(1)实施分类引导的差别化规划方法

在规划方法上,根据各类小城镇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发展目标,科学构建发展路径,引导分类规划建设,实施差别化小城镇规划技术模式。改变传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一刀切”模式,综合考虑重点功能区发展、产业发展规划、镇村体系发展布局规划、镇区规划、公用设施及专项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标准等因素,从而形成多样化、适应性的城镇格局。

(2)出台编制技术等技术标准

在规划技术上,针对现有国内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方式及技术标准不完善的情况,应尽快出台有关系列补充文件。同时,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编制方法和技术标准上给予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3)实施村庄规划的创新机制

在公众参与上,建议逐步建立镇政府、规划设计单位与民众的沟通桥梁,保证规划编制的现状调研、规划编制、征询意见、方案审议等环节有效衔接。建议实施“四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问卷调查和民众访谈、规划工作征询、规划公示、民众审议四个环节。通过加强各群体的沟通协调,实现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黄淑琳. 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塑造――以烟台、菏泽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理想空间(20).

[2]十二五规划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城镇化进程研究. 2012(12).

[3]何小娥,殷毅,柳少杰. 论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从规划实施的角度谈起. 城市规划. 2005(10).

[4]郭健. 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为例. 城市规划. 2011(9).

[5]曾德水. 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山西建筑. 2010(2).

[6]李想. 小城镇总体规划方法研究与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 2005(6).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2

可纳入扩大内需项目用地规划调整范围的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1.已列入省人民政府扩大内需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让耕地和基本农田,不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符合新一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符合已通过部审查验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符合规划是指规划文本中包含其项目名称,或规划图件中可标识项目用地已纳入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内);

3.项目占用地类情况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取得的地块现状图件审核真实。

二、进一步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各地要加快市级及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市级规划大纲未经审核通过的,各市应抓紧修改完善,尽快上报审核,争取在9月底完成大纲阶段任务。市、县级规划大纲已经审核通过的地区,应按照审核通过的规划大纲和《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的要求,加快市、县、乡级规划方案的编制。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下,加快各乡镇规划基数转换与确认、乡(镇)规划控制指标分解、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要将扩大内需项目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明确具体项目名称,优先予以保障,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和管控作用。

三、扩大内需项目用地规划调整的报批程序和上报材料

(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扩大内需项目

按照法律规定应报国务院审批的扩大内需项目用地,符合上述规划调整条件的,有关县(市、区)可按照省厅规定的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项目组织用地报件上报审批,其中与规划大纲衔接的说明可以纳入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说明材料,在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说明材料中增加一节内容以说明是否列入省人民政府扩大内需项目清单、是否符合新一轮省级、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及规划大纲批准时间和批准部门、“二调”地块现状图件审核情况等。

(二)报省政府批准用地的扩大内需项目

对符合上述规划调整条件的报省政府批准用地的扩大内需项目,按以下程序进行规划调整和用地报批:

1.各县(市、区)应认真按照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核实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填写2009年扩大内需项目基本情况表(详见附表),并上报市级人民政府,各市人民政府应于9月15日前统一汇总上报至省政府。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下发扩大内需项目的批准文件,并由省国土资源厅将项目有关资料审核汇总后统一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并同时抄送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

2.对于部审查通过的扩大内需项目,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按照《关于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申报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31号)要求,依法组织上报扩大内需项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用地报件上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批准用地后,省国土资源厅将批准文件报部备案,同时抄送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

四、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项目用地的规划监管工作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3

关键词:教学案例研究;课程导入;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61-02

一、主题描述

对于隶属于工科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三个规划设计类专业,其间专业分工的区别与理论背景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并存的。对专业知识整体框架的明确、对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或应用目标的明确是学生“明白地学,学得明白”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和抓住“每一门专业课任务”的重要性,源于笔者多年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教学反馈。笔者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大量的“园林”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苦于缺乏对“园林”专业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全面的工作任务的认识,便片面地认为“园林”是“认识植物和种植植物”或是“公园设计”等。直到大学三年级,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求证与不断思考后,才得以形成较为全面和整体的认识。而在后来的教学反馈中,绝大多数的大三学生竟然将城市学院所开设的“城市规划”、“园林”、“环境艺术”、“园艺”等专业混淆,不能区分,也不能把学生自己所学专业的“那棵大树”看清楚,以至于其毕业之际也不能很好地定位工作目标,甚至不知道要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在《看不见的花园》[1]一书写道:献给我们学科,始于兴趣,终于崇拜与热爱。各领域的大师对他们的专业的热爱毋庸置疑,那么大学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哪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整体认识,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专业知识框架的构建”要从专业课涉足之处就要认识,要从每一门专业课第一次课堂内容开始明确。“课程导入”不仅是总结前堂课的内容,引出当堂课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该门课开课之初就有“专业知识框架的构建”这样的“整体课程导入”。

二、案例描述

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为8个专题,本次教学案例为专题一“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设计概述”,4课时共180分钟,使用的教材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指导》[2],学生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10级AB班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2)掌握城市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自任务;(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教材仅对上述第2点的局部和第3点做了文字讲述,这对于需要以规划设计图纸为重要成果的专业学习还相距甚远。基于此,开展三个教学内容和目的均需补充大量的规划设计案例。通过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设计现实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设计”属于不同专业不同分工,促使专业课学习的“知己知彼”;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框架及其成果,明确“框架”就能“明白地学”,用目标成果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教学过程如下:教师用一组工程项目图纸进行课程导入:对项目基地区位分析、现状分析、规划、设计,甚至施工工艺及流程,竣工状况等都是用图纸表达出来的,可见“图纸”是规划设计师最为重要的表达成果。“城市总体规划”的第一次课,请同学们基于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辨认所浏览的所有图纸,这些图纸的内容及其图名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是“城市总体规划”所含图纸?在5分钟左右图纸浏览的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总平面图”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教师此时就可以给出本次课主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2)掌握城市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自任务;(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通过对浏览的几十张图纸一一分类和确定图纸名称,进而解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工和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三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案例,详细讲解方案之后,分别总结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内容与图纸文本要求,并提出问题:这些规划项目应该由哪些单位承接?经过短暂思考后,有学生回答是“规划局”。教师随之讲解了“规划局”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立项和审批,进而扩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级城市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般被委托单位,建O单位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承担者,以及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现行的收益标准。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给学生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一章,之后与学生一起对问题展开讨论。以“曲靖市总体规划”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以“昆明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布局”为案例,凸显总体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最后,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并总结本次课的三项主要内容及扩展,布置了一套规划临摹作业,并给出了该门课所有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并对作业训练的目的给以明确的说明。

三、案例分析

1.案例贴切且丰富。贯穿该课程的案例主要有昆明市总体规划、曲靖市总体规划、济南长清大学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用地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温州市泊岙山庄建筑与景观设计等,这些案例覆盖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能比较清楚地说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己专业的目标,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应用目标。

2.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知兴趣。在学生模棱两可、似懂非懂之处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强注意力;对实践工作相关事宜提问,激发学生对专业工作的好奇和向往,如做昆明呈贡新区总体规划如何收费、做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景观设计收费标准、做高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收费等;或是各种项目承接单位是哪些等。从教学反馈看,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工作的向往,从而能大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这些提问和解答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行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方向。

3.善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学生对该门专业课入门的一个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阅读教材,再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得以更好地拓展知识面,课堂不仅凸显了教材的辅助作用,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4.重视实践经历融入教学。工科的大学教师应该是理论的研究者和传道者,更应该是实践的践行者。该课的教学中,教师穿引的例子还有昆明新机场规划与景观设计、住区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教师的实践之作,其真实的感受和专业思考逻辑是很有感染力的。

5.重视严明课堂纪律和作业梯度。教师在课堂时间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了课堂纪律要求,如考勤纪律为:每次上课铃响起不点名,而是清点上课人数,缺席的学生由班长在下课之前提交名单;课堂提问:每次上课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促使学生经常温故知新,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考勤和课堂提问占综合成绩评定的20%,方案实践作业占40%,理论考试占40%。给出了方案实践作业要求,包括规划套图临摹、用地类型规划、某城市某新区总体规划共三次规划实践作业,难度与培养的专业能力均呈梯度上升,教师针对每次作业的训练目的也给出了明确说明。

参考文献: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4

关键词:城乡总体规划电网建设 预测

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十分迫切,必须加快电网建设以满足城市用电需求。而土地征用、建设拆迁、青苗补偿而引发社会矛盾甚至是民事冲突问题,严重制约了电网建设,导致电网建设项目不能如期投产,危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存在项目审批核准周期长,电网规划项目难于实施的问题。

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方法。实现城市电网专项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解决电网建设用地、占用空间问题,是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电网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1电网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区别

1.1电网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出发点不同。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确定电网建设规模和实施建设时间,以达到在规划周期内所满足供电能力;电网规划从城市用电需求为出发点,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供电和电网网架优化布局,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带来用电需求为原则。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是综合研究分析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的素质,取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综合效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从城市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重在解决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空间走廊。

1.2规划编审程序不同。电网规划的编制、审批原则上说是电网企业行为,具有“行业性”特点。地市级电网规划编制主要由地市电网企业负责,经专家评审后报省电网公司审批。而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都是政府行为,经专家评审后报上级政府审批,在评审报批前,城市规划要有方案论证、政府会议研究、人大审议等环节。同时,地市级城市总体规划还需报省政府审批。

2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工作步骤

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按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两步开展工作。一是城市电网专项规划工作,二是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工作。电网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分别由供电企业和城市规划部门分别完成,因此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需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政府规划部门、供电企业、电网规划编制单位、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单位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工作进度管理,协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电网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2.1城市电网专项规划

2.1城市电网专项规划任务

电网规划根据规划目标不同按时间分类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分为1-5年,规划的内容具体,用来指导规划期间建设,一般与国民经济5年规划同步,中期规划为5-10年,长期规划为6-30年。本次规划目的是为了满足规划区长期用电需求,因此选择长期规划,负荷预测方式采用适用远景负荷预测的方法。

电力专项规划任务是根据规划区电网现状和规划区远景总体规划目标为基础资料,开展电力专项规划,做到各电压等级电网经济运行、布局合理、调度灵活、安全可靠,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优先采用先进技术及设备,加强电网技术改造,减少占地面积、减少空间占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等相关工作。并且确保规划项目的可行性,按规划负荷水平年实施项目建设。

2.1.1开展城市电网专项规划前提条件

初步完成城乡总体规划是开展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的前提条件。城乡总体规划规定了城市用地,拟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生活居住、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绿化等用地。电网专项规划以此为依据进行城市远景饱和负荷预测,并进行变电站预布点及初定项目建设规模,最终把变电站及线航坐标在城乡总体规划中落地,因此电力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必须同期开展。

2.1.2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包括社会现状调查和电力现状调查。社会现状调查工作内容包括规划区内自然条件、历史资料、技术经济资料、建筑物、工程设施、园林绿地、名胜古迹、环境等资料;工矿企业、对外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金融、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现状和发展资料。

电力现状调查内容包括规划区内电源布点、装机容量、电力负荷历史资料、用电量历史资料、电网现状调查。

2.1.3电力需求预测

电力需求预测是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的重点工作。电力需求预测方法必须根据电网规划任务进行选择。负荷预测是统计学学科内容,属于预测学的范畴。其预测方法有多种,可分为单耗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横向指标比较法、负荷密度法等。根据电网规划任务选取相应适用的预测方法。前面四种方法在预测中短期负荷时较为准确。规划水平年按远景饱和负荷水平年考虑,城乡总体规划完成初稿后已基本明确了区内的用地性质,因此选择负荷密度法作为本次电力需求预测方法,选择横向指标比较法作为预测结果的校核方法。

负荷密度法根据土地规划利用性质进行电力需求预测,运用时空地理分布模型预测负荷的量和负荷增长区,及负荷空间分布。 把规划区内按土地规划利用性质划分为N个片区,则X区(X∈(1,N))负荷计算公式:

公式1:A=SD,其中A是X区用电负荷,S是X区土地面积,D是X区用电密度;

公式2:W==SD,式中W为规划区内的总负荷。

采用横向指标比较法进行校核修正误差。所谓横向指标比较法,是以规划区远景规划的用地性质与现有的可比性的地区作对比分析,并参照其相关资料确定规划区的电力需求,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和校核。

2.1.4远景规划电网规模

根据规划区内远景用电总负荷确定主网各电压等级变电容量,主网电压一般是指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考虑变压器经济运行负荷率,则主变变电容量按变压器的效率最高时的负荷率βM来计算容量当计算负荷确定后,变压器的总装机容量为:

公式3:S=Pjs/βb×cosφ2(KVA) 式中Pjs是有功计算负荷KW,Pjs等于规划区内总负荷W-N,N为规划区内电源出力;cosφ2是补偿后的平均功率因数,不小于0.9;βb是变压器的负荷率。因此,变压器容量的最终确定就在于选定变压器的负荷率βb。

当变压器的负荷率为:

公式4:βb=βM=Po/PKH时效率最高,式中Po是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PKH是变压器的短路损耗。

根据变压器的总装机容量S分片区进行变电站合理布点,确定变电站供电范围及初步确定变电站站址,同时还应考虑变电站N-1及企业相关规定(如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指标要求)。完成布点后拟定输电线路规模及走向,主要工作是确定变电站出线及其回路数。在规划区内变电站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如采用南网标准化设计;输电线路采用同塔多回输电技术,选取紧凑型铁塔,节约线路走廊,减少占地面积。

2.2城市电网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势推进,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重新编制。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42号)精神,现就做好乡镇、街道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各乡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规划圈外的建设用地要逐步向圈内置换,着力挖潜盘活存量闲置、空闲土地和已建设的粗放低效土地,强化“双控”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可持续利用原则。重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因地制宜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须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环境、区位等特性,充分利用坡陡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区的非耕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6、与上一级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根据市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调整。

7、公众参与原则。采取公开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并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协调政府与公众需求,推行“阳光规划”。

三、规划修编的期限

本次乡镇、街道规划修编基期年为*年,规划期限为*—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修编要突出保障*-2010年建设用地。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分析;

2、明确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

3、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4、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制定用途管制规则;

5、落实各项规划用地位置;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

7、突出解决好农村居民点的布点及规模缩并调整问题;

8、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9、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措施。

五、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任务

由于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控制,在上级政府对市级规划指标安排尚未明确前,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是:

(一)规划准备(*年8月15日前)

1、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精干工作班子,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计划。根据规划修编的程序步骤,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一步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和责任人,积极推进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

3、筹措经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量大、涉及内容多,成果资料复杂,报批要求高,各个乡镇、街道都要安排落实好规划修编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二)收集资料和前期调查(*年8月15日-9月15日)

1、收集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包括1997-*年人口资料、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手册,工业功能区块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年度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

2、收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文本、说明、图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调查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

3、收集各种相关规划资料,包括乡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2010年等近期发展计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旅游规划、生态镇规划、农业区划和综合开发规划,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及中心村、行政村建设布点等情况。

4、收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集约用地以及其他与土地利用有关资料。

5、完善乡镇、街道的集镇规划,按照乡镇人口、经济状况核定集镇用地面积;将工业功能区块纳入集镇用地范畴,工业用地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应进入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应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地安排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集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应与农村村庄用地面积的减少相挂钩。

6、做好村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街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按照“中心村用地扩大与自然村面积减少”的原则,做好中心村及其它其它村的定点规划。

(三)调查研究(*年9月16日—10月30日)

1、评价上一轮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评价,梳理上一轮规划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的面积和位置,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成规划工作底图。

2、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的核实,人口调查,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调查,建设项目与用地需求量调查,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潜力调查,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调查等。

3、研究内容。依据调查结果,对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预测规划期间常住人口总规模、各业用地需求,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初步目标(*年11月1日—15日)

根据乡镇、街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好规划初步目标。初步目标应突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要按近期和中远期确定规划目标及任务。

(五)编制规划草案(*年11月16日-*年1月15日)

1、根据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上一轮规划剩余的建设用地、待置换用地控制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方案。

2、按照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依次在规划工作底图上落实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生态建设等规划控制指标。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地块的规划用途。

3、编制规划草案,初步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未来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规划修编应当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范文6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分项规划

中图分类号:U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1总体规划内容与方法论简述

1.1总体规划内容与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宏观战略部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城乡统筹发展、自然与人文保护要求的确定、人口分析、重点城镇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区的划定、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

1.3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的确定、人口规模预测、建设区域的划定、村镇发展控制、各类用地安排与布局、各级中心与公共设施规划、交通规划、绿地水系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住房建设、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灾规划、旧区改建、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发展时序与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

1.4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一般分三步:首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其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第三,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2总体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规划

2.1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与形式

2.1.1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明确各专项规划的原则,包括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

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作为交通规划的一部分出现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以原则要求和战略规划为主,通过对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站点与重要设施的选址、轨道交通政策的制定等,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轨道交通的规划促进总体规划的部署落实。

2.1.2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形式

在总体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隶属于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其他部分的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城市总体发展原则的关系,二是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这两方面关系构成了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其对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中心区集聚的促进、对城市定位的提升等总体发展原则方面的影响,还是与城市工程系统、绿化系统、地下空间等分项规划的协调建设,轨道交通规划都必须结合在总体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而不是单独列出。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原则和各分项的规划目标互为因果,共同作为终期蓝图体现在规划文本中。而作为与其互动结果的轨道交通规划,则需要在交通规划章节中单独表述。这种互动关系,也体现在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综合统筹中,这也是城市规划系统方法论的体现。

2.2总体发展原则与轨道交通规划

2.2.1 城市功能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宽马路、摩天楼、立交桥,曾经是很多城市决策者心目中现代化城市的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所谓的理想城市的缺点逐渐暴露,相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仍然较为注重城市物质方面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阶段的急速发展,与上述观念有所关联。轨道交通正在逐渐取代超高层建筑、地面立体路网成为代表城市先进与现代化的时尚新标志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则与城市性质相结合,希望借助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城市档次,,规划则必谈轨道交通。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包括一些中等城市,都提出要建设轨道交通,而且多数直指地下铁路。轨道交通似乎成为了城市领域的“显学”。

轨道交通虽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优化城市结构的重要途径,但显然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适宜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也不应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先进的标志来看待,一个城市职能性质的确定与档次的提升,关键在于硬件基础上的软环境。如果只通过大容量公共交通、组团开发等发展方式以求达到城市交通与结构的合理化,目前轨道交通的规划略显单一。

2.2.2 城市形态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城市形态,是由城市功能主导决定的,是城市功能的物质表象。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的三阶段影响,在城市形态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早期修建地铁的指导思想是“平战结合”,即平时用于交通,战时则用于战争,而权重是向战备倾斜,因此属于“绝密工程”。进入交通影响阶段,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实际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轨道交通的建设首选在既有交通问题严重的旧城区,此时的轨道交通主要为疏导型交通。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的空间经济特征和时间经济特征都得以展现。地块可达性的改变使土地经济效益较高的开发活动得以聚集。从城市经济角度来看,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使各种开发活动的土地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因此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区可达性的提高,伴随着对可达性、敏感性及收益性不同用地以圈层式重新分布。时间经济特征的展现是指可达性提高使土地价值提升,对符合潜在经济用途的土地使用的时间延续及对不符合经济用途土地的开发时间的改变。这一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在互相影响的基础上,轨道交通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2.2.3 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与城市功能性质和城市形态结构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是城市规模的决定作用在先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在后。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规定了人居建设用地指标,因此人口规模与城市规模具有相应的对应浮动范围。总体规划次序是以人口决定用地,人口确定后,各项用地指标与比例也基本得以落实,然后根据城市的特性进行局部调整。在规定地铁与轻轨建设条件时,以人口作为衡量指标,同时对人口与用地作出下限要求。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规模的引导是明显的。原理是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吸引人口的集聚,人口集聚可能是人口增加,也可能是人口转移,无论哪种情况,都伴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对于成长中的城市,人口的扩张带来轨道沿线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成熟期的城市,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可能带来土地集约使用,但只要轨道交通线延伸出城市中心区,仍会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张。

2.3分项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

2.3.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包含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项规划当中。这里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均不同于各自独立编制的专项规划,而是涵盖在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下,结合各分项目标提出规划原则。

发展公共交通,不单单是公共交通的绝对发展,而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对于私人交通发展的影响作用,所以执行这一战略,必须做到同时抑制私人交通。从这一角度讲,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 与轨道交通都可以做到对私人交通尤其是小汽车的有效竞争。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是这一战略指导下深入规划的第一步。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发展公共交通,首先要整合各类公共交通的有利资源。科学抑制私人交通的扩张。总体规划中,这一原则可单独提出,也可结合其他公共交通原则综合提出作详细规划,对此本文第四章将有论述。

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的有效联合,主要在于线路的理想衔接和换乘节点的合理分布。轨道交通的建设在于补充道路不能满足的交通需求,因此规划应着重注意与轨道平行道路的设计服务水平,避免与轨道交通竞争局面的形成。城市道路同时也是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轨道交通站点吸引人口以圈层式用地布局发展,城市道路吸引人口沿街用地布局发展。所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道路网应规划加密,进一步促进站点地区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约。在老城区“密路网”还能够解决停车位用地不足时公交车辆终点站临时停车的需求。

2.3.2其他分项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本章节主要阐述分项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分项规划直接与轨道交通规划相互作用,例如城市历史保护区内轨道交通的建设,历史保护决定了轨道交通的线路与站点形式,轨道交通影响了历史保护的范围与保护程度。第二,是两者通过对总体发展原则的影响而间接发挥作用,例如城市住宅建设与轨道交通的建设,首先通过总体发展原则确定发展方向与规模,然后进行两个分项建设开发。在轨道交通规划没有作为单独分项规划的总体规划中,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来完成上述作用关系的。

2.4轨道交通规划分项规划

2.4.1分项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规划,纵向分为三个层面,即轨道交通远景设想、总体规划期限内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和近期规划期限内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横向则主要包含了轨道交通战略规划的成果部分内容,即轨道交通的类型选择、建设规模与线网规划的原则。总体规划年限内没有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也可能会在规划中提及远景轨道建设设想。轨道交通战略规划的分析部分内容如可行性研究等,其所作的预测分析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的详细层面,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总体规划要求有确定性的规划时限的目标作为成果。总体规划列出成果为主的规划内容,以作为下阶段赋予其法律效力的基础。

轨道交通的类型选择、建设规模与线网规划的原则均可结合在线网规划中,因此总体规划的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一般也主要指轨道线网规划。

2.4.2分项规划原则

轨道交通分项规划的主要原则可以归纳如下:(1)用最少的轨道交通总里程满足最大的出行量。(2)线路按需求次序修建。(3)线路走向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4)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结合。(5)组建大型换乘中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6)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统一安排创造条件。(7)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8)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财政支出。(9)处理好SOD与TOD的关系。(10)保证快速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1)线网规模以需求为下限目标,以供给为上限目标。(12)优先发展中运量交通形式。

2.4.3分项规划的几个问题

分项规划中的线网形式与城市功能形态关系最密切,观察全球几个代表性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其网络呈现一个共性,即多心自由式放射状。多心的效用是集聚与疏散形成规模,从而吸引更多客流。自由式是指不规划棋盘状的走向组合,就是建设最早的伦敦与纽约,体现了“客流第一”的原则。上述城市大都在半径20km的圈层内安排10多条放射线。

环线设置与半径线设置是线网规划中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道路网络中,环线对过境或跨区交通有较大的分流作用。轨道交通的转换则要通过旅客换乘的办法实现,由于轨道交通是独立、准点运行的运输系统,穿越中心区不会影响旅行速度,使用环线有可能出现因换乘次数造成延误。对于半径线设置,是指连接边缘组团到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它的弊端集中反映在运营和交通影响两方面。首先,半径线客流分布往往呈现一个明显的楔形,就是越靠近中心区客流越大,而在客流最大处,车上所有旅客上下列车势必在终点站停站时间增加,这时列车折返能力满足最小列车间隔存在困难,给列车正常运营造成风险。其次,线路截止在中心区某处,旅客必须下车,给这个区域引入相当大的无关客流,需要换乘地面其他交通方式,陡然增加很大的交通压力,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也是目前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从我国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项目来看,整体建设速度并不快。认为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过快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各城市的实际建设量和提出的规划建设数据。在经济承受能力允许并对轨道交通适应性有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设,可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荻,张冠增.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02)

[2] 方迎利,冯金海,罗容华,倪黎明. 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分区模块化设计[J]. 中国市政工程. 2006(04)

上一篇芍药种植

下一篇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