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美德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美德作文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1

弘扬中华美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你发现有人需要帮助时,你是否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在一旁无动于衷。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位老奶奶在公交车上没有座位,有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都让对方去让座,自己坐在座位上,都不肯让座,后来,有一名男子毫不犹豫的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令我感触很深,难道让座就那么难吗?难道大家不知道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吗?

在生活中,有些人仍然自私自利,有些人却无私地为大家做贡献。如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一点关心,那整个世界就是充满爱的海洋,中华美德的精神就会弘扬光大。

四年级:周文韬43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2

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

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3

“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发动,它最早是原始人游行仪式中兴发感动的力量,胡经之把“兴”的内涵概括为三个层次:感兴起情、神思、兴会。叶郎概括为三阶段:准备、兴发阶段、延续阶段。他们都注意到“兴”是由浅而深、渐次升华的审美心理的过程。此过程完成了艺术意象的建构。“兴”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具有灵感性质,贯穿于心师造化和神思内涌中的共同因素,自然地从情绪启发感动,“兴”是艺术的意象欲出,以诗书画为代表作为中国之艺术。这些艺术创造过程非常强调意象,艺术的审美创造的独特性,即建构的过程。在艺术初期的构思中“兴”为艺术创作的发动前提,而转化为直接物象,即胸中有竹的意象过程。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成:眼中有竹(物象)—胸中有竹(意象)—手中之竹(艺象)。“兴”为艺术家审美心理内在的创造过程,自然天成也就是顺应转化艺术创造表现的过程,自然地发展到后面的艺象阶段。“兴”在审美心理层面上已成为一种融主客观、理性与直观、认识与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范畴,它能促进情感及艺象的统一。书法在“兴”的创作艺术表达上最具有显著特点,不仅单从创作表现上统一协调,更是书法家内心情感与外在创作表达的统一,即情感寓艺象,艺象表现情感,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过程及创作过程的统一,“兴”已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即艺术创作尊重情感自然天成。艺术正是由这种“兴”呈现的自然纯正及情志、韵意,即艺术闪烁着美。

二、“兴”在艺象表达中的审美特性

“兴”作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的意象,能促使艺术家心中创造表达激情,自然生成的自觉冲动,潜心于自己创作作品之中,创作出许多始料未及的神奇物象。《新唐书》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即由于处于高度兴奋,主题为兴,以为是神之作品,某种意义上“兴”本身是创作的主题表现,是内心抒发与某种形式上的“技法”,按照格式塔理论就是某种力在情感形式上的体现,也就是情感与艺象形式的结合体显“兴”的自主而自由的爆发特性,而真正达到艺术作品中的“心手合一”。长期以来,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都是客观的现实,都涵盖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唐代画家张就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概括的就是从客观现象、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兴”的艺象表达很好地展示了艺术家创作的全过程中审美心理的情感变化及艺术形式运动。

三、“兴”的艺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4

对于中国电视界的国际地位而言,多年以来一直是配合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拍摄制作电视片,虽然这是一个电视欠发达国家必经的学习和发展之路,但是却不利于我们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形象和声音。《同饮一江水》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中国电视通过联合周边国家扩大了整个区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就纪录片本身而言,其立意、内容、拍摄手法、叙事方式和视角都为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新的典范,而其合作模式和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则对中国合拍纪录片以及电视国际合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立意

《同饮一江水》片名中的“一江”指的是澜沧江――湄公河(此江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出中国境后名为湄公河),她连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6个国家,也就是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这个区域极富发展潜力,也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同饮一江水》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这个区域在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主题,不仅使观众看到文化的、习俗的、风情的表象,同时还探讨了更为深层次的话题,比如次区域人民应对现代化进程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例如,《生活在水上》一集中,面对现代化对传统渔业的冲击,中国广西漓江上的渔民黄六七顺应当地形势,放弃了鱼鹰捕鱼的传统谋生方式,投入到旅游业中;越南安江的阿雄则则在湄公河上进行网箱养殖;而柬埔寨洞里萨湖上的渔民尹耿丽带领一家人,充满信心地开始了新的捕捞季。通过这些故事,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次区域人民对待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尝试与努力。《同饮一江水》是6个国家电视机构用共同的视角来描绘和解读澜沧江――湄公河所连结的区域,向世界介绍这块具有伟大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和平友好的合作传统的土地,以表达次区域人民共同的愿望,为次区域的合作与开发进行形象推广。

二、 内容

关于湄公河次区域的纪录片很多。例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很多机构都曾经拍摄过有关柬埔寨吴哥窟的纪录片,但是,以整个次区域为对象的纪录片从未有过;而且,这部纪录片还探寻了次区域国家在很多领域的共性。从文化的广义角度来说,《同饮一江水》是对此区域文化的生动记录和解读。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3个层次:高级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等)、大众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等)、深层文化(价值观、个人角色、社会组织、行为准则、时间取向等等)。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往往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反映在高级文化中。①在《同饮一江水》中,对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都有记录、表现和解读,这就为整部纪录片增添了深度和厚重。例如,《永远的节日》就展现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这个区域节日的丰富性,也揭示了节日在来源、庆祝方式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共性,并解读了这个区域节日和水的特殊关系,节日和自然、宗教以及农耕生产的关系。另外,这部纪录片也提供了很多独特的内容。因为所有的节目都是由6个国家电视台合作完成,许多不曾公开的领域和内容这次都得以列入拍摄内容。例如,在《大地之宝》一集中,缅甸一个世界最著名的抹谷红宝石矿区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也是这个矿区第一次向外界展现其开采挖掘全貌。因此,这部纪录片的合作模式为选题和内容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视角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除了主题和内容以外,视角也很重要。不过,对于以国外风土人情或者社会生活为拍摄对象,或者定位于国外市场的纪录片而言,电视机构在拍摄和制作的时候,容易过于强调本土文化或者本国的视角,而忽略其他文化或国家的视角。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在评价一部非常有名的涉及中国的西方拍摄的纪录片时说,“在谈东方文化文明的事例上,该片在唐、宋、元时代极力地推崇了日本的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和一些艺术现象,而对中国在其相应阶段所诞生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巨著和文化成果则只字未提。而在涉及元代中国的综合评价上也颇有微词。特别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性质的评价给予的仍是‘西方式’的简单片面的定论。”② 而在《同饮一江水》中,在表现次区域每一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视角都是多元的,并不是偏执于某个国家的。我们知道,次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宗教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视角,但是,在这部纪录片中,各方的视角和观点得到了尊重和体现。在每一集中,涉及到各国的内容都有各国自己对其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以多元的视角表现和传播关于次区域各国的内容对于各国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以及美国文化甚嚣尘上的情况下。麦奎尔曾就全球化与大众媒体这个主题说,大众传播的内容流动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这就破坏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自,或者说阻碍了本土文化的发展。③所以,在纪录片拍摄之初,6个合作媒体就强调了多元化这样一个合作理念:尊重各国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片中不应有伤害任何一国人民之感情、损害任何一国之利益的表述。这无疑为这部纪录系列片确保了一个多元的视角,也为各国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四、 手法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精力,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前期筹备阶段,摄制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叙事和表现手法就成为摄制组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了。高峰在《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一书中说:“从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成功经验来看,无外乎在某几点下了功夫:一是善于寻找特殊的环境,并注意环境的表现;二是善于观察细腻的情绪,并注意情绪的因由; 三是善于留心个性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的自然;四是善于捕捉积极的行动,并注意行动的过程。” 从手法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几点的话,那就是在拍摄和编辑纪录片的时候,要表现好环境以及人物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同饮一江水》在这方面具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在《江河变通途》一集中,内容是介绍由澜沧江――湄公河与沿途无数的支流所组成的庞大水系,以及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把河流变为交通与情感通途的美好愿望与努力。片中营造了一个由河而生的大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家居、商贸、旅行以及教育等。同时,片中还着重表现了两个人物:一位在泰国打拼的中国商人以及生活在水上的越南少女。通过对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情绪的记录,表现了澜沧江――湄公河对于两岸民众的意义、上下游民众的交流以及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疏浚和由此带来的变化。

另外,《同饮一江水》在表现手法上还有机融合了纪实与表现的风格。高峰在《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一书中说,“纪实与表现是纪录片的两种类型,纪实是缝纫;表现是刺绣。” 《同饮一江水》可以说这两种类型兼而有之。例如,在《手工制造》一集中,内容主要是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的手工艺,表现的主题是:精湛的手工艺创造是流域内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表现,流域各国都有非凡的手工艺和卓越的匠人,这是古老文明的传统,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民族手工艺也相当脆弱,很容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迅速消亡。在手法上,片中如实记录了中国云南腾冲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以及缅甸漆器的制作程序。而在记录的同时,又融入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片中引入了两位人物:云南腾冲的郑大爷和缅甸手工艺人吴茂茂,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的经历,两条平行但又不乏对比的主线清晰可见,而主题思想也随之自然流露了出来。

五、 合作模式

《同饮一江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中国电视媒体与国外多国媒体合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开创性的尝试。这部纪录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5国(柬、老、缅、泰、越)国家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由中央电视台提供全部资金、全部设备和摄制人员。其他5国电视台负责在各国当地的协调、辅助工作。合作主要体现在共同商讨题目、摄制大纲方面,以保证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共同视角”的原则。根据6国媒体在2005年5月11日签订的《六国电视台合作摄制电视系列片〈澜沧江――湄公河〉的框架协议》,整个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采取联合制片人的机制。所谓联合制片人机制,就是6方电视台分别委派一名代表作为联合制片人,组成摄制工作组,负责协商、沟通本系列片摄制过程的相关事宜,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积极解决摄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CCTV的代表担任总制片人,以负责在本系列片摄制过程中和其他合作方的联合制片人交换意见,协商并解决本系列片摄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制片人有责任将本系列片的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及时通报给其他联合制片人。从纪录片的前期筹备、实地考察到具体拍摄的每一个步骤中,各方联合制片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就选题内容、出入境管理、电视采访拍摄法律法规、设备租赁、采访对象选择、地理气候以及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这不仅确保了前期选题、选址、立意等方面的正确与合理,而且为实地拍摄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咨询和后勤保障。可以说,在这种平等而责任明确的机制下建立起来的合作模式是这次纪录片得以成功的一个

重要因素。

六、 跨文化传播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纪录片也有很多富于启发性的地方。日本学者在就跨文化传播探讨文化多元性所面临的危机时说到,“即使在先进国家之间,也加大了否定各国文化的多元性,强加美国文化的危险性。”④而要化解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侵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本国和本区域文化的重视和传播。《同饮一江水》不仅用自己的视角表现了次区域各国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各国的文化都怀有同样的尊重,并用了同等的力度。此外,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各国共同拍摄,而且还在彼此的国家播放。这样,次区域的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次区域伟大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及和平友好的合作传统,以及次区域有哪些宝贵的资源,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文明,什么是人们的担忧,什么是人们的创痛。通过真实客观地描述和解读,《同饮一江水》无疑将对次区域各国民众加深对自身和彼此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不变的虔诚》一集讲述和介绍了寺院的日常生活、佛寺的建筑和装饰艺术、缅甸万塔之城――蒲甘、孩子们的成人礼、佛寺学校、收集保护贝叶经的故事、藏传佛教的彩粉坛城等等。我们知道,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两岸散落着无数的祭坛、寺院、灵塔以及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它是构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这里生活习俗的重要因素。但是,各个国家奉行的宗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着流派的差异以及传承中发生的变化。而片中通过对宗教建筑与艺术、宗教仪式与活动以及宗教文化的保护等内容的叙述,呈现了次区域宗教的一些差别,更突出了次区域宗教在催人向善、促进社会和谐、保护和传承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尤其是电视领域必将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这在客观上将提升中国乃至亚洲国家在世界传媒领域的地位,但同时也要求中国电视机构在制作经营理念和硬件软件技术等方面应对更多的挑战。可以说,《同饮一江水》为中国电视机构拓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题图:与柬埔寨电视台同仁在讨论节目方案)

注释

①蔡国芬、徐琴媛、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306页

② 关世杰著: 《国际传播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55页

③ [英]格雷姆・伯顿著:《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根本。俗话说“勤以立志,俭可美德”。然而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现在许多孩子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生日派对、同学聚会,更是动辄一掷千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铺张奢侈,更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英语课学习“water”时,我就会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因为水是世界宝贵的财富,万物离不开水;当学到“apple;banana;cake”时,我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水果和食物,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就是一种美德。

传统美德作文范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三结合”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与传统美德相融合,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队伍逐年发展壮大,这些孩子在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诸如铺张浪费、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长辈等不良行为。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希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以德育人,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来约束矫正他们的行为,引导学生以“善”为美,以“守信”为美,以“勤劳”为美,以“俭朴”为美,以“仁爱”为美,以“宽恕”为美,以“好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孝敬”为美,以“立志”为美,等等。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把“孝、爱、礼、信、俭”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运用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着重做到“三结合”。

一、美育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和数理化等教材一样集知识性、工具性于一体。但所不同的是语文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因为在语文课本中讲到的很多“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这要求教师凭借教材的内容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课后要结合练习检查渗透点的落实情况。

二、美育与语文活动相结合

语文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手段,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包括讲故事、演讲、辩论、调查报告、办报等,这些内容较切合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接受,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能理解深刻。例如每日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就可以要求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叙述名人名家的优秀事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又如在学习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时,可以围绕对“礼”字的理解,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出调查结果并分析调查情况原因,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学生通过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动脑,很自然地认识到:对个人而言,礼仪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国家而言,讲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而增强继承和发扬文明礼貌传统的思想,自觉维护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样的教育活动方式要比教师机械、教条地照本宣科效果显著得多。

三、美育与语文写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