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1

关键词:优化内容;改革方法;寓学于乐

中图分类号:TQ;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53-03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的时代,化学已经渗透到建筑、信息、材料、能源、机电、生命、环保等学科领域。大学化学是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化学基本理论与工程具体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大学化学课程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中的化学问题,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唯一一门化学类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讲授大学化学时,经常会犯“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两类错误[1]。所谓“讲得过多”是指教师系统地介绍现代化学的所有内容,力图追求化学理论知识的完善;而“讲得过少”则是指教师只罗列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和案例,基本不阐述化学的基础原理和规律。实践证明,“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都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实际需要[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强化、增加。删减、回避过细的化学计算和复杂的化学公式;强化水化学、胶体化学、材料化学等建筑领域中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审视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增加化学学习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以及化学在工程实践应用中新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电化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增加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知识。从电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原理以及电解液的选用,分析和讨论这两种工艺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息息相关,与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关键,而创新源于兴趣、起于自主、发于尝试。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这与创新格格不入。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讲授要精心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化学基本原理中大量公式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并留出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化学热力学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的教学程序。

首先,在压力为标准态和温度为298.15 K时,判断标准是ΔrGθm(298.15 K),它可以由参与反应的各个物质的ΔfGθm(298.15 K)而计算出来,这一点学生都清楚。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压力仍是标准态,但温度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并提示ΔrHθm(T)和ΔrSθm(T)与温度无关,提醒学生可以用吉—亥公式求解。然后,进一步发问:“若压力不是标准态,温度也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此时提示学生利用热力学等温方程式中的ΔrGm与ΔrGθm的关系,将非标准状态化为标准状态,从而求解。

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这种互动、提问、设疑、解答,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应用部分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走向讲台

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化学应用部分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课后自学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换位,由学生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金属腐蚀的防护与利用上升到化学原理加以分析,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课程论文、实验设计代替闭卷考试

学生学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化学家,而是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化学思维,能以化学的眼光、角度、世界观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若通过做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管是开卷或闭卷的考核形式都没有意义。相反,布置课程论文,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案例抽象化,建立理论模型,再用课堂上所用的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结合专业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构思、自拟方案,完成一个综合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表面上不直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实际上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深层次的要求[4]。

实践证明,布置论文或综合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行之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设计也深受学生欢迎,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分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47-0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自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已基本没有了招生“门槛”。中职生是中考的失意者,文化基础薄弱,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教育环境差,父母离异子女多。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初中读不下去,没有参加中考等。大部分学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问题学生多,“迷糊”学生多,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的学生多。

针对当前中职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差异性,搞好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提高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职业教育的现状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数控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力较差,又没有实践经验的中职生而言,在数控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课堂知识,感觉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听课的精神状态就会一蹶不振,教学效果很糟。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既定的、统一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拼命“赶任务”,且没有“任务”的取舍和调节,无视学生神情和心理的反应,机械地授课,理想化地“赶进度”,全班教学“一刀切”,任务一样,进度一样,教学目标一样,作业一样。

这样的“一刀切”教学法,严重挫伤了广大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座位上煎熬,“被睡觉”,“被玩手机”;同时,教师在讲台上“被煎熬”、“被难受”。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多么糟糕,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显然大打折扣。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按标准的板书、规范的语言、严密的推理“满堂灌”授课。按常规的教学检查,也会获得好评。但是没有学生或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一大批学生“安然入睡”,教师唱的是“独角戏”,教师成了“可怜虫”。这是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是中职教育的弊端。

这种教学现状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严重脱节,是“一刀切”教学法的悲哀。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就业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生动、活泼、有序地开展专业分层教学。显而易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数控专业分层教学法与理论依据

中职数控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态度的实际出发,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数控专业分层教学法,即在数控专业教学中,依据知能水平上、中、下三等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是:(1)了解差异,分层管理。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和专业知识基础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2)针对差异,分别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3)分层教学,分层考核。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别命题,实行分层考核。

中职数控专业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是“最近发展区”。应把握“最近发展区”,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可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适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二是“认知层次目标”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指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根据教学的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性化辅导,从而使学生都达到其认知层次目标。因此,为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

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法

中职生起点素质不同,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来中职学校有的是为了逃避普高的学习压力来“混日子”;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来学校“关着”,不在社会闯荡,以免误入歧途;有的是来学校试试,看能不能学到一技之长;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且态度端正,人生目标明确。

根据我校的研究,整个中职生群体可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问题学生”,他们来学校连最基本的校纪校规都难以遵守,不能坚持上课学习。这样的学生占近1/3,这类学生影响力和破坏力较大,是教师用心“维稳”的对象。只能设定低层次教学目标,让这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第二个层次为人生目标不明确,能遵守校纪校规,能坚持上课,但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靠教师的课堂调节,学习热情因课而异,因教师而异,这样的学生也占近1/3,是教师上课重点关注的对象。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这类学生设定中等层次教学目标,让他们获得较为全面的技能知识,从而成为合格的中等专业技能人才。第三个层次为人生目标明确,个人自控能力较强,学习专业技能的欲望强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占近1/3,教师要为他们设定高级层次教学目标,鼓励这批学生参加较高级技能训练和各级技能大赛,让他们展示才华,体验成就感。

学生基础越差,对教师的要求越高。因此,中职数控专业教师要在分层教学上下工夫,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善于根据生产实际,取舍教材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近几年,我校在机械专业分层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数控编程教学中,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学目标是,学会基本零件的数控车、铣手工编程,熟练运用直线插补G01,圆弧插补G02、G03,刀尖圆弧半径补偿G40、G41、G42等基本指令。第一层次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即合格,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冲击第二层次教学目标。第二层次教学目标是,在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复合循环G71、螺纹车削G76、G82指令,能熟练完成中等难度的零件车、铣削编程,并能独立完成基本零件的加工。第三层次学生须在第二层次基础上能运用宏指令编程,完成高难度机械零件的手工编程,并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组合体零件的加工。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考核目标,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可重点辅导第三层次学生,由第三层次学生辅导第二层次学生,第二层次学生辅导第一层次学生,自动实行梯级教学,形成学生带学生,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每个学生可以选择性地掌握不同层次的数控专业技能。学校和教师重点选拔指导第三层次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争取取得好成绩。优秀的竞赛成绩可以体现学生的技能优势,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入高职继续深造,或成为数控操作技能人才。

分层教学法契合中职数控教学特点。我们要认真研究,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广大任课教师的积极性。由任课教师设计并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完成分层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数控专业整体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数控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增辉.浅谈层级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2(2).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禹诚.数控车削项目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叶伯生,戴永清.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邵长文,田坤英.数控铣削项目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范文明.浅谈中职专业技能实训课“七字”教学环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7]赵云龙,刘清.数控机床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王英杰.金属工艺学(近机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3

关键词: 《数值计算方法》 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

《数值计算方法》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对求解的精度进行评估,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实现求解等。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数学问题的求解化为有限次四则运算能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大量用到数值的计算,使得本课程有了长足的发展。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把《数值计算方法》设为必修课程,同时也成为很多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由于本课程是在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和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初学者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同时算法是针对计算机的处理形成的,对计算机某种高级语言的掌握也是很必要的。鉴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读者对该课程的学习会多少产生一定的困难和困惑。笔者多年在独立学院从事该课程教学研究,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定位以及该课程的独特性,因此对独立学院该课程教学的讨论很有必要。

一、独立学院《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开设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中,信息与计算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专业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该课程学习要求48课时,其中8个课时上机实验。信息与计算科学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更高,学时更长,达到80个课时,其中16个上机实验。

该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对两个专业课程相关规划而开设的,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提升。但是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1.对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的学习是学好该课程的基础。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以前基础就比较差,或者对数学类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或者只是针对考试而没有深入对相关理论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该课程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2.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课程的学习有什么用处,缺乏学习的动力。

3.该课程的学习不像别的课程那样实用,但是它对算法的研究是向程序设计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

当你对程序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该课程的知识将对你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目前不少学生认识不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为感觉不到学习这么枯燥的东西能做什么。所以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能将现实世界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决。

4.该课程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得到支撑。

课程的基本理论不扎实,同时某种相关高级语言学习也不到火候,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相关理论,还要分析相对应的程序代码。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程序输入计算机,然后只要得到正确的结果问题就解决了,但对该实验的核心思想了解甚少。

5.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相关教材基本没有。

目前主要是理工与工科开设了计算方法课程,其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不同情形下应该使用不同教材。其实现在已经出版的数值计算方法教材不少,但是合适的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只是理论,没有实验与之配套,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重点及策略

针对独立学院中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改革:

1.选取适当的教材。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方法的要求不同,侧重点相应也有所不同,所以根据其专业要求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同时考虑到我们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又要和一般的高校的教材选择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其学习重点不是理论的论证和推导,而是对公式的应用和实践,所以应选取侧重方法讲解和例题演算的教材。但是目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基本没有,所以选择好了教材后,对教学中相关内容的讲解还要取舍,还要参考别的教材,教学中突出层次性和实践性。

2.安排适当内容,突出讲授重点。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学有所用。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最基本的理论和算法是讲授的重点,比较难或很抽象的方法让学生作为了解知识学习,只要学生能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算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说武汉出版社出版的由郑慧饶编著的《数值计算方法》,第7章数值积分和数值微分中,插值型求积公式、龙贝格积分方法和高斯求积公式是我们掌握的重点,其他内容可作为了解内容。其中龙贝格积分方法中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太多,这样使得学生更感觉该方法太难掌握。参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李庆扬编的《数值分析》讲解能使学生学得明白。

3.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方法课程内容比较多而且有算法过程复杂,并且学生感觉没什么用,缺乏兴趣,联系实际可能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找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给学生分析其中用到的我们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最好使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计算方法是很实用的。同时让理工科学生知道以后研究别的方向、读研究生都可能用到计算方法的知识。

4.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

对一般的理论和概念的讲解可使用传统的板书,而对于公式的应用和复杂的计算,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练习,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利于学生接收到更多信息。比如在迭代过程中,可能要迭代很多次,而且迭代过程的计算比较复杂,可能是很多小数,这样机械计算很浪费时间,如果用多媒体计算,计算过程快,学生看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

5.注重上机实验。

在数值计算中,大量数据处理,往往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所以进行数值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让学生编写程序实现课本上基本的算法,同时给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构造算法,然后上机实现算法。以往我们在计算方法的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教学改革,大胆尝试。

在计算方法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于实际问题能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研究合理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计算机去实现,这些都离不开《数值计算方法》这门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独立学院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教好、学好计算方法课程还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丽.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改革探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第20卷.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4

关键词: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娟娟(1982-),女,山东平邑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王树和(1976-),男,甘肃白银人,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讲师。(河南 洛阳 471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0014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63-0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对工程力学、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是电信、自动化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授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复变函数理论,它实际上是实变函数理论在复数域中的推广和发展,有一部分内容和数学分析很类似,比如极限、导数和积分,而还有一部分内容和数学分析又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复变函数理论最为核心的内容——解析函数以及留数;二是积分变换,它是以复变函数理论为基础,通过某种积分形式建立函数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简化计算的办法。本课程主要介绍了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两种积分变换,它们在工科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应用。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有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还有很多需要灵活掌握的计算方法,再加上课时紧张,工科的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基于以上因素,要讲好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侧重数学理论

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有限的学时中,课堂上一般以数学系统理论知识为主,应用性知识为辅,其学时比例大约为5:1。很多学生在枯燥的数学理论学习中丧失了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以至于后续的应用性部分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2.与专业课脱节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与专业课产生紧密的联系。实际上,本课程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在工程技术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共性映射、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等。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因为学时所限,往往简单讲授这些内容,造成学生对真正有用的部分没有很好地学习,从而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3.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数学的教学以板书为主,虽然容易引导学生思路,但是方式较死板,属于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新鲜感和趣味感,从而保持课堂活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必须选一本好教材。针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它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叙述语言简练通俗,知识结构清晰明了,逻辑顺序衔接合理,课后习题难易适中。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编写的《复变函数》和东南大学的《积分变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编写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其次,多准备几本专业教材作为辅助备课材料,如钟玉泉的《复变函数论》和H.嘉当的《解析函数论初步》等书籍。

最后,在保持所选教材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参考专业教材,结合课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当增减部分内容的讲授,还可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和具体应用的介绍,优化理论体系,加强实用性,组织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授课内容。

2.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此外,在讲授极限、连续性以及微分积分等概念时,引导学生把它们与高等数学中相同的概念做比较,从而让学生感觉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延续,消除陌生感,跟随教师的讲授,从简单到复杂,形成自己的专业思维,真正理解复变函数理论,也就培养出了对本课程的自信。

对于积分变换部分,简化复杂的计算和证明,重点突出结论及其应用。利用简洁的例子介绍计算方法,比如Fourier变换的计算,求Laplace逆变换的方法,以及Laplace变换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等等。结合学生的专业,给出实际问题并利用积分变换解决问题。比如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大概介绍一下两种变换在电路、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数据信号处理等课程上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更灵活地讲授知识,并且能够从教学手段上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授复数的几何表示这一节时,需要画出多个平面的或者立体的图像,来直观表示复数的相关概念以及计算,因此可以采取传统板书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更清晰漂亮展示需要用到的图像,精准传达图像所表示的数学思想。与此类似,留数在定积分上的应用和共性映射部分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4.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好这门课程。而要让学生对一门陌生的课程产生兴趣,第一堂课是关键。首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复变函数是怎样从一个简单的“i”,用了近两百年的时间,经过欧拉、柯西和黎曼等人的努力,让人们从一开始的不接受这个“虚”数到发展壮大成一门学科。其次,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与计算;微分学部分——解析函数;积分学部分——复变函数的积分,留数理论;级数理论部分——级数;应用理论部分——共性映射,Fourier变换,Laplace 变换。

提醒学生可以类比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学、积分学以及级数理论部分学习。最后,简洁罗列出复数相关的概念与简单计算,因为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所以不需要按课本内容详细讲述。这样第一堂课结束,学生往往已经进入了角色,开始了对本课程的好奇和兴趣。

5.改革考核方式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考核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按占20%。显然,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依据,而平时成绩的给分情况学生不甚明了,这就造成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坏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出勤率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课不问问题,作业互相抄袭,考试临时突击。也许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是却没有达到锻炼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平时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课上经常检查出勤情况、提问问题,偶尔进行随堂测验,让学生始终有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今后我们将在此方面作更多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马引弟.《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2):539.

[2]王淑艳.“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9(3):65-66.

[3]陆平,刘转转,杨明.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3):168-169.

[4]罗智囊,周幼林.建构主义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5,(12):31-33.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26-01

一、大学生为什么做兼职

谈到兼职的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细致的思考过,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家里确实困难,想自己赚点钱,补贴生活费,帮助家人降低负担,现在助学金虽然有很多名额,但是很多都是到了不困难的学生的手里面了。

2、体验社会生活,提前进入社会,因为平时在学校中学习,学校的氛围和社会中是不一样的,所以抽些空余时间体验一下社会的工作协作,团队合作,工作中与人的沟通,积累一些经验,让自己更成熟些。

3、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希望通过兼职等方式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经验。

二、大学生该不该做兼职

有很多人对大学生做兼职持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在校大学生在外兼职持反对态度。因为一些大学生做兼职盲目地以赚钱为目的,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很多同学因此影响学习成绩,荒废了专业知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一位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该以学为主,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至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争取勤工助学的岗位。高校老师的高票反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高校老师高票反对和少数家长的支持率也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学校应该以学为主,努力科学价值观,明确目标,一心拼搏。我不反对兼职、但对于如何兼职,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却希望大家好好思量。有些同学认为兼职弊大于利,大学生时间少,如果不抓紧时间,则学不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大学生所要参加的活动很多,如果兼职,则精力不够,进而影响学业。

三、大学生做兼职的利与弊

那么大学生做兼职,到底对自己有没有帮助? 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都有哪些帮助呢?总结有以下几点好处:

1、打开自己。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同学们转变的开始.首先是环境上的转变,然后是生活节奏上的转变,再后面便是角色和心态上的转变.如果一个大学生要想真正的成长,他至少要打开以下2个方面:1.语言2.人脉圈。当然,参加兼职工作肯定是打开自己语言和人脉圈的一个重要途径.

2、演练作用。到社会上做兼职,与顾客、与同事、与公司领导等各型各色的人接触,实际上是在为以后正式踏入社会就业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不仅能够帮你认识社会,了解事态,而且能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大大提高你的就业能力。

3、多面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走到哪,学到哪。这是每一个喜欢学习,渴望成长的人都必须要记住的。通过做兼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与书本知识的吸收相比,这似乎流程要简化一些。

那么大学生做兼职,到底又有什么弊端呢?

我们既然是学生,那我们的责任就是学习,但是众多学生为了打工做兼职占掉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当然并不是工作浪费太多时间,而是在找工作上浪费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找份好的兼职工作的确很难,大家可细算一下如果我们把找兼职的事情交各安全性高的中介公司,这样以来我们不仅省去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而且省去大量的电话费、公交费,我们可以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去学习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假如我们找一次兼职工作电话费加公交费每次拾元钱,一个月就四十元,还有些同学防范能力比较低,遇到一些假公司,工作做完了钱还拿不到,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华中科技大学好专业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世林(1978-),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张晓东(196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六安 237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SQRL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87-0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本校于2009年新申办的本科专业,2011年春学期首次开设“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校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借鉴其它学校的做法,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其经验往往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地调整和修改。在本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下,如何合理地协调“电力系统分析”和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满足建设示范应用型本科的工程实践要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各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1]与别的工业系统相比较,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项更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其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由通识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其一方面讲述了电力系统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电子技术”、“电机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等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必须将已学习的相关基础课程知识应用到该课程中,是电力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技能,对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借鉴其它学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该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立足基础,了解全局,工程优先,兼顾理论”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原则,确定了采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互补、课堂讲授和现场演示结合、强化教学互动等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多年来大部分高校一般都将“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即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和优化、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1-3]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等,课时通常为96~120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于理论分析和手算部分的教学。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质量需求地不断变化,原有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些已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该课程的理论课程教学上,目前普遍面临着如下问题:

课程的理论分析内容过多,面面俱到且系统性不强,内容抽象、难点很多、学时多,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容易失去学习信心;公式多,且其中有较大部分源于工程实践(有些为经验公式),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强,教学时比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科研成果更新较快,而多数教材的内容仍处于21世纪初的水平,没有充分体现近十年来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例如,未能重视电力系统分析中的计算机计算与仿真方法、柔流输电系统(FACTS)的基本原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抽象地理论分析和推导,很难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学效率和效果偏低,更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设置探索

本校属地方性本科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申办的新专业,其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本校在该课程内容设置时,除了需要考虑上述的通性问题还必须兼顾以下特点:

为了适应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实践类课程较多,而理论类课程偏少,相应地在电力系统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也较少。本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任务,还必须兼顾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运行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的重任。

考虑到本校的办学层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学生的理论基础与重点大学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就业领域也主要面向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因此,该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强化基本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毕业生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升造,而“电力系统分析”几乎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必考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应该尽可能涵盖考研需要的知识点,为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未来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要求,本文提出“立足基础,了解全局,工程优先,兼顾理论”的教学内容设置原则,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尽量合理简化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注重新知识的适当引入使其能学有所用。拟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要求如表1所示。[4,5]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本校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推动力,其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避免被动学习的低效率和缺乏创造性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适当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动态,阐述电力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并说明其与本课程内容的关联性;组织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座谈,让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从进一步深造的角度让学生体会这门课程的地位,从中体会到学好本课程的必要性,等等。

2.注重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及时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且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的控制系统,十分复杂、宏观,学生很难凭想象建立起基本概念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理论方法就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外实践环节去巩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设施,通过一线操作师傅的现场讲解和答疑,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变电站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对电力系统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对理论课程中概念的理解;通过同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另外,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软件仿真实验相结合,例如,将PSASP、PSCAD和MATLAB等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引入课程教学中,可以更直观、生动地阐述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过程,使电力系统分析内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其做到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知识表达方式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讲解重、难点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重点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图片、影像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6]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点,往往取决于应用的合理性,其首先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方面。目前很多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通过PPT按部就班地进行展示,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特点,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还可能适得其反。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效果,在开发课件时,笔者采用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以便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知识体系;同时,可以将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另外,必须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由于多媒体课件演示速度快,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思维,从而降低教学效果。[7]因此,在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有机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动

教学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基于互联网的习题与模拟题库等途径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互动。课堂讨论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没有听懂或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同时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后练习则是使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堂点评等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地理解,也非常有利于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知识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线”已成为常态,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学互动更加便捷,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结束语

“电力系统分析”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且知识更新较快,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它高校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该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本校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促进该课程建设,切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第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光琦.电力系统暂态分析[M].第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M].第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陈立新,杨光宇.电力系统分析[M].第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