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为与可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为与可为范文1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现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有为与可为范文2
【关键词】英语味 提升 创新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07-01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我们的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这对置身于课程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在英语教学中,很多课堂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整堂课下来,大多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学语言就是为了应用,为了交际。如果在课堂这个主阵地都不能进行实际的交流,那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机会,学生就无法得到发展。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如何创新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活化语言课堂,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我认为,突出英语课的“英语味”是关键。
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讲求“英语味”的重要前提。
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发展契机――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熟视无睹,理所当然,“每天不就这样的吗?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考试”,众多教师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有了一种害怕心理:由于没有挑战,“教课教到最后,我们的水平变得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了”。有的老师总在低年级循环,不停的重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自己陷入了一个非常狭隘的空间。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英语教师平时对本专业不积累、不提升、不深入思考,那么,这对学生将意味着什么?新课改实行十年了,这一现象得到很大改观,但仍有很多教师的课堂用语仅限于“Good. Well done. Sit down,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10. Understand? Congratulations.”。这些简单的口语来组织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英语老师,如果做到课堂上英语尽量不离口,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英语的语言坏境。也许,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允许少量的母语,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母语的出现,让我们慢慢地成为学生心中的“洋老师”。 当然对所有老师而言,要上好有“英语味”的英语课是一个很高的挑战。在倡导教师尽量使用英语讲课的同时,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要高、词汇量要大,口语表达要流畅,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留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如果坚持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扎实的口语基本功是英语课堂、英语教师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营造“英语味”的必然要求。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不是千人一面的,是各具特色的。有“英语味”的课堂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是师生交往、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课堂。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与我们的学生特点相结合。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开口、勇于交流的教学环境。我们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总是抱怨学生的响应,但我想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总是按部就班地遵循着教师的要求进行记录、记忆、答题,然后测验,使本应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僵化,这种情况非常值得思考。而任何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教学目标而形成和发展的。Change properly, be a bundant in emotion.(恰当变化,富有情感。)在我的课堂上,教室就如同一个固定的英语角。教学中,我除了大家常用的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外,但更多的是进行Free talk,“搭个舞台让学生唱戏”。这种自由的对话方式是让全班同学离开自己的座位,随意找同伴(除个别同学由教师指定互帮外)进行大声对话、复述、背诵、游戏等众多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十分活跃、兴奋、乐此不彼。这种课堂活动形式迫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运用已学过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来表现自己,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尽管我们教师不能面面俱到,但它至少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实践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We can feel the students’enthusiasm and the teather’s innovation.(看得见热情看得见创新。)
三、英语课堂评价的优化,是创设“英语味”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或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就会失去它的生长和发展的生命力。现行的考试制度多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虽然考试中增加了口语应用,也难以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口语考试只是走过场。我们的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于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上,我会在黑板的右下角,粘贴一张课堂评价表:
G1 G2 G3 G4
(如上图所示)评价的项目多以口语项目为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断变换。例如:面部表情、声音大小、小组合作态度、主动参与人数、绕口令人数、角色扮演、配角添彩、朗读、复述、Talk Show、Engliah Show等等,很多很多。各小组每得到一分,磁铁便会上移一层,以小组所得星星的多少,分出胜负。评价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断地使用英语,激发他们说英语的热情。
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激励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保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例如:摸摸学生的头、拍怕他们的肩膀、握握手、或投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用欣赏和喜悦的面部表情,倾听学生的英语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大胆的开口说英语,说的轻松、说的自信,有“英语味”的课堂便悄然形成了。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为与可为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换言之,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一)解读“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又像一颗颗闪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上出语文味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有为与可为范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慢 课堂理念
面对社会“快餐”“快递”“快照”等事物的应运而生,教育不免受其影响,课堂节奏越来越快。课堂内容似“海量”,包罗万象;课堂提问如“赶集”,匆匆忙忙,总之,“快”似乎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器。对此,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曾严肃指出语文课堂需要慢下来。
为何要“慢”?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的,不必说课程理念中的培养感情和语感,提高修养和情趣,也不必说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重视熏陶、习惯、能力和思维,仅仅是丰富语言积累都需要经年累月,都需要循序渐进。看来,语文课堂真的是不“慢”不行。
一、语文课堂需精选教学目标
如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快马加鞭,原因在于,如果老师不快讲快问,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老师担心学生学的内容太少。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快节奏首先是由于教师预设了过多的教学目标引起的,语文教师有必要精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精选教学目标呢?
1.教学目标应该宜少不宜多。
教学内容和目标少而精,这样就给学生阅读、感悟和思考等思维活动留出足够的余地。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的教学重点可以确立“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也可以选择“人物刻画的方法”,甚至可以围绕“叙事条理和顺序”展开教学,经过反复研读文本和单元整体布局后,笔者确定以“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作为本课的唯一教学目标,由于这堂课教学目标十分集中,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都比较充分,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慢而有效。
2.教学目标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统筹性。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充分了解各班的学情,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精心筛选。
其次,教学目标的筛选必须兼顾统筹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科学系统,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安排同本单元其他课文,甚至是整本书都有紧密的系统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要统筹兼顾本单元其他内容。
二、语文课堂需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前文的“快餐”式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和质疑的时间,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思维得不到提高,最终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结合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思维品质的特性告诉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问题要精练,思维活动时间要充分。
1.问题要精炼。
如今的课堂,教师常常借助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此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当下的语文课堂一堂课动辄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是常有的事情,细想一堂课,学生要回答如此多的问题,他(她)的思考会有多少独创性、深刻性?他(她)的思维只有“量”,而缺少了最重要的“质”。
2.时间要充分。
精简教学目标和精炼问题的直接目的是教师为学生思维活动创造足够的时间。思维的“质”决定了思维的品质,思维的“质”需要充分的思维活动时间作为保证。
(1)预设时间要充分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预先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重点的解决所需要的时间,宁可多,不可少。
例如《孔乙己》,老师抛出问题:造成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紧扣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对全文的综合把握和分析,主要考查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时,如果老师提供的有效思考时间较少,学生可能就会得出结论:是孔乙己自己的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或者是酒客(其他人)的嘲笑、冷漠和毫无同情心造成的,这些回答有道理,但是,这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若想让学生的思维再深刻些,则老师必须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思考过程要充分
重视思维品质,还在于重视思维的过程。现行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过于追求思维结果的现象。老师要结果,家长要结果,考试更要结果,这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没有高质量的思维过程,怎么会出现良好的思维结果,这是很多语文课堂内容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重视思维的过程呢?笔者着重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阐述。
①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理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思维时间静下来,让思维过程慢下来,注重多种思维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内化,注重生生和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碰撞,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引向深邃。
再如《孔乙己》,如果老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发散和聚合、碰撞和交流,他们也许就会反思: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最终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最后两个根本原因的归纳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真正解决了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思维过程“慢”下来,让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慢”下来,这样不但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②重视思考过程中的教师引导和评价
学生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引导和评价,正是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得以充分发散,有效聚合,才得以有序的开展和深入。
有为与可为范文5
一、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频繁使用,也会让其失去魅力。为了激发、保持并巩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中有一则谚语说得好:“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英语课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巨大影响,如果第一堂英语课教学是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第一堂英语课时,笔者往往采用笑话和猜谜语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如走进教室时,笔者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Good morning”,然后笔者将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就这句问候语猜一个字。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然后,笔者趁热打铁地讲了一则有关英语方面的笑话:“一个外国人在商店里买pen,但是服务员不懂英语,给了他一个盆,外国人忙摇头说:‘No,No.’”服务员忙说:“不漏,不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最后,笔者介绍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至今还有很多学生和笔者聊天时,颇有感触地告诉笔者,那是他们印象最深、最激发他们英语学习动力的一节课。
二、创设情境,练句型、讲语法
英语句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情境教学是有效方法之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可听的声音、可见的景象一起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如在教学“What's this/that?”“ Is this/that......”的句型时,笔者先把苹果、香蕉、梨等水果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主动上台来猜,猜的学生面朝黑板,闭着眼睛,然后笔者拿出一种水果放在讲台的最前方,询问:“What's this/that?”猜的学生一边反问:“ Is this an apple/a pear…?”其他学生则根据情况回答:“Yes, it is.”或“No, it isn't.”学生有三次猜的机会,三次之内猜对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水果。这样,既复习了单词,又练习了句型,既练习了听,又练习了说,学生不会觉得这样学习英语是枯燥的,反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时,笔者一边走向门,一边说:“I'm walking to the door.”一边开门,一边说:“I'm opening the door.”在黑板上一边写字一边说:“I'm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学生根据这些情境,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时态的用法。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设置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组织课内外实践活动
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和荣誉感强的特点,笔者也适当地将竞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堂课上课前,笔者还会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英语报告,每天依次轮流,不需要做报告的学生就认真听讲,给予同学鼓励或及时纠正同学的错误。
有为与可为范文6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一种特色,突出一种整体美,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突出执教者的个性――从“文”练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制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曾记得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整节课多以四六字句相结合)、形神兼备的儒雅的教学姿态深深打动了我们,备受我们喜爱,喜爱上他的语文课,更喜爱他这个人。故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此外,要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多面手”,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音乐、地理、历史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我也尝试了这么一节课。如讲完李清照《声声慢》后拓展她的另首词《一剪梅》时,先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一剪梅》;再用音乐来教授,让学生唱会这首词,从音乐中来体会词的美;最后让学生谈心得,气氛异常活跃。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努力提升执教者课堂教学的语文素养。只有让自己先“文”起来,才能使语文课有“味”起来。
二、关注求知者的个性――从“说”做起
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二者结合,才称语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思维训练少”,课堂教学变成了“程序化”、“流程化”,没了活力,没了“语文味”。师生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且在不断的强化。
2010年“中语会”教学研讨中的几位老师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说”起来。他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切教课本”为“一切为学生”,努力让学生想,努力让学生说,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认知,提高思想。这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达到了在快乐中成长提高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应在尊重、鼓励和谅解的原则下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否则,如果总让学生吃不需要自己嚼便可以下咽,不需要自己消化便可以吸收营养的食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总有一天他们连饭也不会吃的。
三、重视课堂情感的共鸣――从“煽”做起
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成员,那就是“美的氛围”,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