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为与可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为与可为范文1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现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有为与可为范文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强化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语文课是否还需要“语文味儿”?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不仅需要,而且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必须强化的一个方面。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有教师在上《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时,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玫瑰问学生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曰红色;又问玫瑰花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回答了很多。“那么,玫瑰花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呢?要了解这一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接着,他就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等知识,有讲解、有提问、有实验,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没有“语文味儿”。
什么是“语文味儿”?为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些都是由语文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所谓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还认为,语文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味儿”就是指语文课依据语文性质完成语文任务的特性。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味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教育功能,并注重挖掘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特质。如果单纯地强调入文性,那么,语文课与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科学课没有两样,因而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形成和发展。然而,语文的人文性又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不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特点等知识,又怎能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可见,某君的语文课,既没有特点,又没有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只具有“生物味儿”,而没有“语文味儿”,其结果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净化课堂目标。语文课应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包括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其次,上课要有激情。教师要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等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同时,不能架空分析,应注重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第三,课堂要书声琅琅。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教师可运用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以及背诵等形式,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诚如是,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儿”。
有为与可为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换言之,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一)解读“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又像一颗颗闪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上出语文味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有为与可为范文4
关键词:吸引学生;变化教学;趣味教学;竞赛活动
在一次体育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在我宣布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太没意思了,让我们自己玩吧。”因为通常课上都会安排一系列体能、技术练习,学生的发挥空间甚少,学生会觉得无聊。有些学生认为他们对这种体育课上根本没有兴趣,只有自己活动的时候才感到兴致勃勃。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让体育课更有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趣味教学
在趣味教学方面,我针对学生爱新鲜的特点,在教学时减去按部就班的部分,加进游戏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如:我在教《双杠运动》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光光两根杠,一人架在上,左右前后翻,落地身不晃。”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二、变化教学
在变化教学方面,我针对学生好动、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点,做到教学方法的多变性。例如:走步的方法,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运球方法,我将学生均匀地分成两组,从球场的一端底线开始,各组纵向排成间隔各一米的纵队,在端线上的学生持球,做“S”形的运球,当运球超过纵队的最后一名学生时,把球传回纵队的开端处,由那位同学接着运球,自己则站在纵队最后隔一米处,成为纵队一员。如此往复,直到所有学生都运完球。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更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学习下一项内容了。
三、利用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针对青少年学生好动,喜欢在竞争中获得愉快心情的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我多搞竞赛活动。将同学们分成几个组,男女学生数量要搭配合理,体质水平也要合理,技术水平要平均。这样胜负难料,不可预测,吸引力会更大。竞赛活动有很多,例如:竞走比赛、赛跑比赛、球类比赛和各种游戏比赛等。结果表明,学生们非常喜欢我的体育课,每次上完课同学们都期盼着下次体育课快点到来。
有为与可为范文5
一、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频繁使用,也会让其失去魅力。为了激发、保持并巩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中有一则谚语说得好:“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英语课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巨大影响,如果第一堂英语课教学是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第一堂英语课时,笔者往往采用笑话和猜谜语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如走进教室时,笔者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Good morning”,然后笔者将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就这句问候语猜一个字。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然后,笔者趁热打铁地讲了一则有关英语方面的笑话:“一个外国人在商店里买pen,但是服务员不懂英语,给了他一个盆,外国人忙摇头说:‘No,No.’”服务员忙说:“不漏,不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最后,笔者介绍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至今还有很多学生和笔者聊天时,颇有感触地告诉笔者,那是他们印象最深、最激发他们英语学习动力的一节课。
二、创设情境,练句型、讲语法
英语句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情境教学是有效方法之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可听的声音、可见的景象一起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如在教学“What's this/that?”“ Is this/that......”的句型时,笔者先把苹果、香蕉、梨等水果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主动上台来猜,猜的学生面朝黑板,闭着眼睛,然后笔者拿出一种水果放在讲台的最前方,询问:“What's this/that?”猜的学生一边反问:“ Is this an apple/a pear…?”其他学生则根据情况回答:“Yes, it is.”或“No, it isn't.”学生有三次猜的机会,三次之内猜对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水果。这样,既复习了单词,又练习了句型,既练习了听,又练习了说,学生不会觉得这样学习英语是枯燥的,反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时,笔者一边走向门,一边说:“I'm walking to the door.”一边开门,一边说:“I'm opening the door.”在黑板上一边写字一边说:“I'm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学生根据这些情境,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时态的用法。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设置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组织课内外实践活动
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和荣誉感强的特点,笔者也适当地将竞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堂课上课前,笔者还会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英语报告,每天依次轮流,不需要做报告的学生就认真听讲,给予同学鼓励或及时纠正同学的错误。
有为与可为范文6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一种特色,突出一种整体美,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突出执教者的个性――从“文”练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制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曾记得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整节课多以四六字句相结合)、形神兼备的儒雅的教学姿态深深打动了我们,备受我们喜爱,喜爱上他的语文课,更喜爱他这个人。故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此外,要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多面手”,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音乐、地理、历史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我也尝试了这么一节课。如讲完李清照《声声慢》后拓展她的另首词《一剪梅》时,先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一剪梅》;再用音乐来教授,让学生唱会这首词,从音乐中来体会词的美;最后让学生谈心得,气氛异常活跃。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努力提升执教者课堂教学的语文素养。只有让自己先“文”起来,才能使语文课有“味”起来。
二、关注求知者的个性――从“说”做起
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二者结合,才称语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思维训练少”,课堂教学变成了“程序化”、“流程化”,没了活力,没了“语文味”。师生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且在不断的强化。
2010年“中语会”教学研讨中的几位老师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说”起来。他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切教课本”为“一切为学生”,努力让学生想,努力让学生说,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认知,提高思想。这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达到了在快乐中成长提高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应在尊重、鼓励和谅解的原则下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否则,如果总让学生吃不需要自己嚼便可以下咽,不需要自己消化便可以吸收营养的食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总有一天他们连饭也不会吃的。
三、重视课堂情感的共鸣――从“煽”做起
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成员,那就是“美的氛围”,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