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程

微课程范文1

李玉平:国内微课程的领航人。他没上过大学,从民办教师、校长、教研员、主任、专业学者到自由学者;从农村到城市;从内蒙到北京……是一位真正的“草根专家”,同时兼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湛江市教师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天问教育等机构高级顾问。

从教30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丰富的经历和多年的积淀让他对教育改革有了非常深入的体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

追问细节,提出三小研究:基于“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

回归简单,首创“微课程”、“AB案”、“微信”,让研究变得简单。

主张快乐,实践“快乐”与“体验”“嵌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文化。

架构系统,系统的建构、系统彼此嵌入,通过系统让发展更平稳与持久。

说起“微课程”,先从我的一段经历讲起。

2001年,我所在的海勃湾区成为内蒙古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各种培训也多,但课堂改革并不顺利。新课程的理念大家都认可,就是苦于不知怎么操作,特别是具体的细节,如“小组合作占时间”“学生不会互相帮助”“作业质量不如意”——于是,我们开始了“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2005年,我的工作开始发生变化,先去北京中关村四小,后以自由学者的身份调回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这时各种实验基地多了起来,跟着我们做研究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传播——怎么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大家?

2006年开始,我们开始建设QQ网络论坛、博客……但感觉远远不够,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段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急切地呼唤一种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成果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为新的学习方式创造着新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了,我理解的它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根据内容,以轻音乐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思考。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除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学习,还可穿播于学校例会、研讨会其间,简单易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微课程内容——关注细节、深度思考、开拓视野

我们现在说的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指向教育教学,一类指向学校发展。不论哪一类,内容上都是直指具体问题,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帮助大家开拓视野。

1.教育教学类微课程

这是微课程的主要部分,主要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推荐真策略,研究真故事。

(1)追问细节——小现象发现真问题

微课程《一张照片》讲了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有人举手,有人没举,一般我们感觉举手的就是会了。如果反问:“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举手”除了可能会了,还有下面可能:“以为会了,但事实上不会”、“本来不会,为了某种功利”、“不确定会不会,只是看到人家举,我也举了”。同样,没有举手的除了“真不会”,还有“不确定是不是正确”、“担心说错、担心同学笑话或教师批评”、“不想回答”多种可能。

教育就这么复杂,这样的剖析会给教师新的思考。不论什么改革,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寻常中发现不寻常——有问题不一定有研究,只有追问到真问题,研究才算得上真正开始。视角的背后就是对教育的理解深度,换句话,小现象微课程将理论化为问题——理论找到了落脚点。

(2)推荐策略——小策略解决大问题

这是最受欢迎的微课程,直接告诉大家教学策略。例如,有打造书香校园的,《书香班级五招》:书香大擂台、书香接力赛、书香海报展、书香小剧院、书香陷阱;基于作业管理的,《假期作业十招》,介绍了十种假期作业:亲情家谱、亲情短信、成长的足迹、春节策划、生活连环画、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十件大事、成长档案等;基于班级管理的,《开学五招》:班级开学典礼、开学相片(档案留痕)、开学礼物(共设蓝图)、自我名片(个性展现)、提醒栏(监督共进)……

策略微课程有新意,让教师在静心思考时又感觉似曾相识。只有基于已有,才能高于已有,提升教师熟悉的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改革教育教学的目的。

(3)开发小故事——还原真实情境

“问题”微课程直接追问真问题,“策略”微课程指向问题解决,而“小故事”微课程则是将上面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整合,还原真实的教育情境。

《人人都是好班长》是一个班级管理的小故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机会,班主任设置了班长、课代表、电脑管理员等16个职位,让学生竞选,结果班长有9人竞争,可卫生员等没人选,原来学生缺少岗位意识。后来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集体”与“岗位”的关系,同时增加“第二、第三选项”,新班委终于产生了。但新班委刚上任问题就来了:武力管理、脏话训斥,教师开始思考孩子们当班委的目的,组织大家讨论“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研究规则制定,思考“老班委”作用的发挥……

一个学期下来,班委在成长,老师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

微课程从教师的现实问题开始,从大家的习以为常入手,寻找新角度、新方法,而其背后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开始——微课程将这种理念不知不觉地浸于故事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润物无声。

简单的故事、复杂的故事,与小现象、小策略整合,再加上“微课程”这种独特的呈现形式,为教师的学习开拓了一个新的角度。

2.学校发展微课程

微课程还能从校本教研质量提升、研究工具开发、学校品牌打造等方面,帮助学校发展。微课程的内容从教师与学校最基本的需要开始,通过可视化处理,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储粮希望小学的飞老师这样评价微课程:传统的学习方式,地点、时间固定,人要正襟危坐,听上几个小时的报告或者看一个上午的资料,非常疲劳,效果自然要打折扣了。微课程则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解决问题方法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微课程学习与使用——简单、多元

来自专家和老师们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教师、视角独特、深受欢迎。教师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正在创造着许多独特的使用方式。

1.快餐式学习

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因其简单,也没有硬性的任务要求,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例如,内蒙古东胜第八小学利用例会前的几分钟播放微课程,下表是其9月的目录。

也有学校开始“每周一课”——基于网络,每周给大家推荐一节微课程,供教师们自主学习,如山东省淄博市第七小学上学期推荐的微课程:《悟本的孩子》、《一封求助信》、《漂流日记》、《教研五招》、《真问题与假问题》、《心情管理员》、《募捐诚信》等。

2.深度研究

教师们在自主学习微课程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基于微课程的主题教研活动,下面是山东临沂实验小学基于微课程的教研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习素材:微课程《心情管理员》

活动流程:

A.提出问题:学生情绪管理中,有什么问题?

B.播放微课程。

C.思考与讨论:①微课程中的情绪管理方式与我们常用的有什么不同?②如果我们要做,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应对?

D.总结梳理(略)。

E.拓展阅读《学习是什么?》

一次教研,引发了学校班级文化的深度变革,徐红云老师这样说到:“看《心情管理员》以前我关注孩子学到的知识有多少,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情。这半年下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每个孩子不管能力大小,都很有信心,也学会处理不愉快的情绪,关心其他同学了。”

目前,微学习网基本成型,我们正在基于此建设“微学习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争取用一种新的成长系统与教师一起成长。

微课程制作—起点低、易操作

有了多元、简单、关注细节、贴近教学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从容制作微课程了。微课程成型要经历两大步:素材的选择与加工、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素材的选择与再加工。

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

微课程素材的来源一类是自己的,还有一类是其他人的。下面主要讲前者。

(1)“策略”微课程

基于具体操作的推荐策略微课程,分“单一策略”与“组合策略”两类。

单一策略微课程:基于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介绍,如“四色笔”“思维导图”等。这类策略有新意,操作相对有难度,所以介绍比较详细。

单一策略微课程基本结构:引入—如何使用—注意事项。

组合策略微课程:基于某一主题的若干策略或方法,形成策略包(方法包),它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例如,《趣味假期作业》介绍了“亲情家谱、亲情短信、成长的足迹、春节策划、生活连环画、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十件大事成长档案”等一组八个策略。

此类微课程基本结构:总体引入—逐一介绍—策略总结。

策略微课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两类:

策略表述过于含混,理念与策略混淆。以调动兴趣为例,“调动兴趣”就不如“游戏调动”,而“游戏调动”不如“解手链”“捉手指”“对口令”等具体形式。

策略创新不足,大家比较熟悉,缺少创意。比如,奖励学生的“小红花”或“加分”策略就不如“免写作业”“与好友坐一天”“20清零”等策略。

(2)“小现象”微课程

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都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深度剖析,进而引起反思。微课程《不的思考》讲了一个很少研究的细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说话”、“不要做小动作”,如果只讲“不……”,而没有讲应该怎么做,学生记住的往往是“不”字后面的内容,而忽略“不”本身。

小现象微课程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

小现象微课程常见的问题:

选材过于大而多,不具代表性。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以小见大……

剖析肤浅,看不到背后的问题,要通过追问等方式,从习以为常中寻找并发现价值。

(3)“小故事”微课程

将教师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分单一情节与复杂情节两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过程,“单一情节微课程”只讲一个独立的故事,没有波折,而“复杂情节微课程”则一波三折。

“单一故事微课程”的结构比较简单,介绍清楚这件事的过程便可。例如,《蛋宝宝》(福建厦门思明区莲花小学设计)讲了一次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拿一个鸡蛋,将它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一天蛋妈妈或蛋爸爸,保护它一天,使其不被摔坏。

“复杂情节微课程”因情节复杂,更接近教育现实,很受大家的欢迎。

小故事微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

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4)过程的价值

一节好的微课程,要有素材的寻找、加工、提升、实践、反思等诸多过程。这个暑假,我收到了宁夏石嘴山红果子小学孙学梅校长的一集微课程《乐写日记小策略》,中间介绍了七个策略:“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及时批阅、佳作美读、恰当评价、张贴展览、精粹汇编”。这些策略都比较浅,怎么引导教师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于是我们开始了研究。

第一步:分类。分类之后便于系统梳理:

写作方式: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

分享方式:佳作美读、张贴展览、精粹汇编。

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及时批阅。

第二步:追问并研究策略。这些策略看了都比较浅,怎么才能深入一层?用了“追问”这个策略。以第一类“写作方式”为例,孙老师提出“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但写什么?于是形成下面的策略:

绘图日记:卡通画趣事画,绘系列编情节。

火星文日记:图形文字,兴趣日记。

幻想日记:天马行空畅想,写系列编小说。

接力日记:小组循环写,悬念接力答。

趣事系列:寻找趣事,汇编成册。

从“师生一起写”到“绘图日记、火星文日记、幻想日记、接力日记、趣事系列”更具体、更容易操作。研究就是这样,追问一层,研究也便深入一层。

接下来,分享方式由“佳作美读、张贴展览、精粹汇编”追问为“故事会、挑战墙、日记伙伴、欣赏卡、日记书”;评价方式也出现五种方式:问候式评语:“小明你好……”讨论式评语:“如果……你看是不是这样?”趣味式评语:“呵呵,我们的小作家……”绘图式评语:“给你一棵小草,呵呵,表扬一下。”提问式评语:“他们当时说了什么?”

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实也是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了策略,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2.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

当有了基本的素材,接下来便要开始制作PPT:制作中有四个关键的问题:①语言:简洁、富有吸引力;②音乐:多以轻音乐为主,平和、唯美;③画面:简单清晰;④播放时间,根据阅读对象的水平,设计播放时间。下面是微课程的一组基本要求:

(1)字号

基本字号:40±6:用于正文基本叙述。

突出字号:需要重点强调的字或句,可大也可小。如果同页出现大小不同的字,反差控制在±20以内,如小的40,则最大字号不得超出60,防止反差过大。

(2)字体

醒目,字体粗,看得清,鼓励使用方正综艺体、黑体、方正超粗黑简体等。

(3)每页字数与自动播放速度(见下页表)

(4)模板与背景

基本板:纯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

特殊时:红色、黄色等可用,但不做主体色。

(5)图画与布局

图片的风格要统一、人物照片防止中外搅到一起;卡通风格要尽可能统一,不要随意拉长或压扁图。防止图过多,花花绿绿影响视觉。同时明确不用动画。

微课程范文2

关键词:微课程 设计 模式 应用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2011)。

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需要对实践中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本文对多种设计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微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寻求启示。

一、微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应用模型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在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具体实践上可以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处理:将传统教学中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主题――话题――学习对象”三个部分,其中,一个学习对象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因为微课程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多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景别;字幕的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镜头调度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程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如 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以及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用户体验,把学习者需要放在首位。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带有艺术气质的美感或闪现智慧火花的幽默;让微课程中的小故事和小策略能够设计得更为巧妙深刻;能够科学合理地实现最小粒度原则控制学习任务负载;能够更好地实现声画匹配、噪音控制、镜头转接以及流畅播放等。

二、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在相关研究中,微课程大都贴上“教师”的标签,意味着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师来完成。 鉴于微课程制作具有可选的方法多、 操作简单的有利条件,该模式尝试以学生自制微课程为切入点。

1.课前学习,建构新知。(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实现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与资源共享;互动与答疑;练习与测试;学习跟踪。(2)自主学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初评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及时提出碰到的疑问和难题,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提问――回复”形成N对N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意义建构。

2.课堂内化,探究知识。(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经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发展知识, 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知。利用平台上用于评价的资源自我评估, 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识,达到学习目标。根据归纳与探讨,现有以下观点:

首先,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微课程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作为核心教学资源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 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探究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 在与课堂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其次,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 因此教学支持服务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后,学习资源动态生成,师生相互建构学习内容。片段化的微课程需要系统性,需要多种类型的资源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并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前进的一门微课程的设计雏形出来之后, 需要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进行评判、实践, 并在交流中不断对微课程这个产品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微课程范文3

关键词:微课程 课程建设 优化

随着当前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各种学习方式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各类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讲授者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研理念,冲击原有的、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授课人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能满足学习者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强化巩固知识又能查缺补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一、微课的课程建设

微课一般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冗杂的教学目标与固定的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需要全面性。

(一)微课制作的基本理念

微课的制作要秉持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引人入胜等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1.时间较短: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更加精简。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

4.趣味创作:微课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一定是授课人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二)微课内容设计

微课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微”上,这就决定了微课内容不能是长篇大论来实现,因此,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该微课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首先,微课中教学资料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要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者学会某项技能或掌握某项知识,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在选材上应选择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例,以最直观的、简洁的方式让学习者理解微课内容。

其次,微课内容要简明、突出重点,紧抓学习者思维。微课的开篇要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微课的衔接要连贯、紧凑。微课各部分衔接对于知识过渡起到^大的引导作用,各部分之间要有确切的逻辑关系,思维跨度不应太大,可以采用一些重复的图片或文字来表明其中的过渡关系,从而使学习者较为轻松地接受学习内容。

第四,微课结束前,要归纳总结知识要点,也可设计简短的问题来回顾内容。只有这样,可以让学习者自行验证是否掌握了所教授的内容,并利用一些相关例题来检验学习效果。

二、微课的课程优化

每一个微课制作完成后,都应该对本课程做一次或多次优化。课件初始制作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制作者或讲授人的逻辑思维安排,但能不能吸引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

(一)课程体验

1.学习者学习体验

学习者对微课的评价是检验微课程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做好微课后,应该组织部分学习者进行学习体验,认真了解使用者对微课的评价。不论正面还是反面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对微课成果的一种检验,只有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对微课课程的优化工作。

2.讲授人亲身体验

讲授人应该在课程制作后亲身体验,从中查找制作过程的不足。讲授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觉出是否达到自身想要表达的东西。

3.同行业人员使用体验

邀请同行业人员对本微课程进行学习体验,在沟通过程中总结微课程制作的不足,以促进课程优化的进程。

4.加强与学习者的同步异步沟通

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沟通平台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沟通平台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习者迷失;同时要增强讲授人和学习者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习无处不在,使得学习统一、连续。

(二)课程优化过程

一门微课程的设计出来之后,需要经过其他同行、学习者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并且与其他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微课教学反馈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分析与授课人的教学反思。

总之,微课程的构建不能简单的一次成型,需要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体验,提出自身感受和意见,促进微课程进一步的完善,切实做到浅显易懂。同时,微课堂还可以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等其他教学、学习方式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的效果。

参考文献:

微课程范文4

关键词 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04-03

1 引言

随着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微热潮在国内迅速掀起,引起了各领域的人们的热切关注。自2009年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后,微课程在教育领域掀起了狂热的浪潮,各个省市的教育机构和部门陆续开展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于2012年11月举办首次全国微课大赛。

微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观看不同的微课,从中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种学习者的需求。此外,微课的内容短小精悍,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快速地下载或在线观看微课,适应了现代化移动学习要求。

微课的概念界定 在国内,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

在焦建利教授看来,“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

黎家厚教授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微课的定义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以上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表现某个知识点或问题。

微课程评价现状 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实施相关的微课实践项目,如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活动,举办微课大赛等。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微课专题网站,给用户提供展示和利用微课的平台,微课作品铺天盖地而来。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探讨,如何设计,设计的原则、好处,国内外对比研究等进行,而对微课的评价研究少之又少。对微课进行质量规范,让其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首先需要对微课进行合理规范的评价,选出优秀的微课,淘汰劣质的微课。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一定的目标或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综合评价或决策[4],常被运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模糊评价适用于待确定性的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5],而微课的质量和效果评价具有待确定性,需要将一些不明确的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后做出总体的综合评价。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基于微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2 构建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微课程进行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影响微课程质量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种因素的权重,便于进行下一步的量化处理,此外还要考虑评委的表决权重。

评价因素及其权重 对微课程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影响微课质量的因素,然后建立科学、合理并且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微课程的评价标准,目前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尝试在各种微课比赛评分细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清晰、明确,建立的评价指标集包含两层:一级评价指标是对微课程评价因素的总体概括;二级评价指标是对一级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细化、阐释。一级评价指标包括教育性、规范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这五个维度。

教育性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划分阐明,分别为:1)教学内容科学、准确,具有引导性、反思性;2)教学内容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3)具有启发性,易于理解,并能激发深度思考;4)教学目标明确;5)知识点突出,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6)紧贴教育实际。

规范性从语言、结构、时间等方面细分:7)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8)课程结构完整,逻辑清晰;9)时间长度在10分钟以内;10)内容原创性。

技术性从画面播放、兼容性、画面切换这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概括:11)画面播放流畅;12)兼容性强,能在不同平台上流畅播放;13)画面切换得当,播放时间适宜。

艺术性则主要从画面、图片、文字、配音配乐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要求:14)画面清晰美观,图文搭配合适,可视化强;15)图片风格统一,对内容理解起到辅助作用;16)文字大小合适,符合视觉心理,关键字突出;17)配音无错误语言,发音标准,流利清晰,生动有条理;18)配乐无杂音,与图画协调配合。

创新性则强调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创新:19)教育理念创新;20)教学模式创新;21)教学策略丰富。

将微课程的评价指标做详细说明后,评委需要进行最终的评定选择,因此将评价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接着将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量化确定,利用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模糊评价。

评委表决权重 评委是最终决定微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关键人物。不同的评委因学历、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的不同,其权威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除了评价指标外,还需综合考虑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

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辅助教与学,评价人员应包括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专家、课程专家、教师和学习者(微课程用户)等。微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并且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课程专家和学习者的权重应最大。评委的表决权重还应通过评委人员的讨论及人数比例做出最终的确定。

3 微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人们对评价对象有关的各因素中的单一因素的评价结果,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并利用确定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的权重做模糊变换,最后得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6]。即在进行模糊评价之前首先需确定各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以及评语集,再将评委的权重考虑进去,最终算出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然后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和指标权重进行最终模糊变换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权重分配,可以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做到轻重分明,使课程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7]。因此,微课程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则建立好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由评价专家进行讨论决定,先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假设一级评价指标权重集为A=(a1,a2,a3,a4,a5),式中,其中ai表示第一级评价指标中的第i个维度的权重值。

2)确定二级评价指标权重。设二级指标的权重集分别为A1,A2,A3,A4,A5,其中,A1=(b1,b2,b3,b4,b5,b6),

A2=(b7,b8,b9,b10),A3=(b11,b12,b13),A4=(b14,b15,b16,b17,b18),A5=(b19,b20,b21)。式中bi为第i(i=1,2,…,21)个二级评价指标在其对应的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且。

确定评价语集 在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为便于评委进行评判,本研究将评语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因此评价语集可设为V=(V1,V2,V3,V4,V5)。如需对这些定性评价做进一步量化处理,可以对等级赋予数值,如“优秀”=95、“良好”=80、“一般”=70、“及格”=60、“不及格”=50。

求解评价结果矩阵

1)求解二级评价矩阵。设第一维度“教育性”R1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此时的i=1,2,3,…,6,j=1,2,3,4,5。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规范性”R2、“技术性”R3、“艺术性”R4和“创新性”R5这几个维度的模糊评价矩阵。

不同评委的权威性及其认识具有差异性,因此除了考虑微课程的指标权重外,还需要综合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此时可采用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考虑评价专家组的认识差异,具体运算方法为[7]:式中,s为评委类别数;mk为第k类评委的权重,且;nkij是指第k类评委中将第i个评价指标评定为第j个评价等级的个数;lk为每类评委的人数。

2)求解一级评价矩阵。求解一级评价矩阵即求出最终的评价矩阵,将其设为R,则[6]:归一化处理 在进行归一化处理前,先对评价对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公式为c=AoR。之后设C=(c1,c2,c3,c4, c5),c=c1+c2+c3+c4+c5,则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C′=(c1/c,c2/c,c3/c,c4/c,c5/c)。据此,综合评价结果为归一量化后最大分量的结果所对应的评价等级。

4 结束语

微课作为教育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进行微课的评价更是模糊。因此,深入研究微课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统一的评价可以给评委提供有价值的评价参考,筛选出对学习者有帮助的微课程,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减少学习者挑选有用的微课程的时间,同时提高课程的利用率。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待确定的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数字教学资源,其质量的好坏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因此将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微课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微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并求出评价矩阵,最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郝耀军,程国忠,等.网络课程模糊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7(3):58-61.

[5]郭向勇,付国强.以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6-80.

微课程范文5

关键词 移动环境 武警山岳救援技术 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微课程是近几年教育受“微时代”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认识微课程

1.1国内常见的微课定义

微课程简称“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媒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可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学习。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范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消化新的概念和方法;还可以回放视频,及时捕捉那些丢失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控制课程进度,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常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是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

1.3微课程的不足

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微课程所处的移动环境,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学生不具有约束性以及师生即时互动性弱等缺点。

2“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设计

学员对于视频的感知共鸣和有用性最为看重,如何把理论推导过程形象演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类比,决定了一个微课程视频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否抓住学生的思维。如果能够与山岳救援案例联系起来,将救援技术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则能够大大降低学员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员通过生动的案例化的视频情景易于将自己的领会和感悟传递给学员。同时,在讲述知识点之后,如果能够将其与现地相融合,结合现地不同情况讲解救援技术,则能引起学员深入的思索。

互动性也是微课程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微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的微视频为例,尽管教员可以在教学录像中通过以往经验有意识地分析讲解学员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但视频教学的录制与观看的分离决定了微课程的即时互动性弱于传统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甚至可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互动,微课程的教与学事实上是被移动终端所隔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预先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容易有障碍之处,从而在讲解时尽可能多的进行分析解答,让学员观看视频时达到思维上的默会效果;学员学习后也可借助移动终端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反馈,包括课程的易理解性、可接受性、评价和建议等,从而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微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视频观看,这事实上也产生了约束性弱和依赖学员主动性问题。除了从学员感知体验出发,增强视频共鸣性与有用性之外,下述方法,如在视频中提及课程网站资源、布置思考题目也是一种间接的增强约束性的手段。

3“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开发

3.1微课程的选题

微课程的选题一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示范性、完整性,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规律,教员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

3.2微课程的设计

对《山岳救援技术》的微课程设计,其中的“微”具有时间段的含义,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中应以短小的时间设计为主, 以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为参考时间长度,一般设置在8-20分钟内,并在微课程中关注知识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3.3微视频的制作

目前“微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PPT 课程模式、讲课式微课程以及情景剧式微课程。其中,后两种模式的教学时间稍长,而PPT 课程模式的教学时间则控制在5 分钟左右。本项目采用PPT 结合讲课式模式,教师制作PPT 文件用以衔接各种素材。PPT 设计力求简洁,色彩不要太复杂,否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文字不宜过多,字号应不小于24 号。然后使用CamtasiaStudio 8 软件对PPT 文件、信息化资源进行录屏。之后可以用Camtasia Studio 8 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和配音、字幕等,也可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生成结果推荐MP4 格式,分辨率不低于640?80。微课程学习的终端通常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常见的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P4 格式文件。

3.4微课程的管理

微视频制作完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网站的要求输出相应的视频格式,然后到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到其他公众视频网站。时要注意视频的标题、简介、关键词的填写,以便宜于学生搜索。

参考文献

[1] 郑义,张宇飞,华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微课程设计[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26-28.

[2] 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

微课程范文6

【关键词】微信;微课程;微信公众号

一、引言

在“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便捷,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和微型化,人们对移动学习的体验越来越深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与别人愉快地互动沟通,己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满足不了这种微学习,因为微学习中的教学资源形式要求更加多样化,也更具有灵活性,这样才可以满足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到一个知识点,打破了传统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目前,虽有一些学者将某些移动学习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呈现,但尚未形成规模,将微课程与微信结合应用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基于微信的微课程的设计原则、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某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情况及对在微信上推送有关本专业类的微课程所持有的态度与需求的调查,深入分析利用微信推送分享有关本专业类的微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能够设计出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基于微信的微课程模板,以便于今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与本专业有关的系列微课程资源。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选取某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渠道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99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构成情况:男生35名,女生64名;大一57名,大二4名,大三33名,大四5名,总计99名大学生参与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大学生对微课程的认知状况;大学生对基于微信的微课程的态度与需求情况;影响在微信上利用微课程学习的因素以及在微信上推送分享专业类微课程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

参与调查的99名大学生中,其中有98名(98.99%)使用了微信并且每日都会登陆,只有1名(1.01%)没有使用微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微信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每日的“生活必需品”。在功能使用上,87名(88.78%)经常使用文字聊天功能,69名(70.41%)使用了朋友圈功能,65名(66.33%)使用了语音、视频聊天功能,还有很多大学生使用了微信的微信群、订阅公众号、扫一扫、腾讯新闻等功能。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通过它认识新朋友,与老朋友进行聊天交流互动,在朋友圈内分享信息,微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使用微信的98名大学生中,有97名关注了某些微信公众号,但其中只有7名经常阅读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并参与互动,37名偶尔阅读并参与,49名阅读但不参与,其余为很少阅读也不参与。可见,在向大学生推送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此次调查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登陆微信的时间段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8点~12点、18点~20点、12点~14点。由此可见,向大学生推送微课程内容时,周一到周五可以选择中午或晚上推送,而周末选择在上午进行推送,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交流互动中来。

(二)大学生对基于微信的微课程的态度与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中,61名(61.61%)乐意在微信上学习相关专业的微课程,37名(37.37%)愿意尝试,只有1名(1.01%)不乐意参与。基于微信的微课程能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的原因,68名(68.69%)是因为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52名(52.53%)是因为可以弥补课堂效率不高的缺陷,43名(43.43%)认为是新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数据表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专业类的微课程是有很大需求的,大学生普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愿意关注并参与学习。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推送形式依次为图文、视频、图片、文本和音频。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既要形式多元化,又要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当设计更多的图文类和视频类的微课程内容。在内容的时间长度上,39名(39.39%)选择了7~10分钟,39名(39.39%)选择了3~7分钟,9名(9.09%)选择了3分钟以下,其余选择了10分钟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短小精悍的内容,所以尽量要把每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才能满足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三)影响在微信上利用微课程学习的因素与建议。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排在首位影响在微信上利用微课程学习的因素是校园WIFI覆盖面不广;其次是网速问题,网速慢尤其会影响视频类微课程的流畅性;最后是与教学资源相关的因素,如内容不新颖、资源不够丰富、形式缺乏多元化等。因此,本次调查收集到的建议也主要是围绕校园网络建设、微课程内容与形式、推送时间等几个方面。

1.改善校园WIFI网络环境。

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微课程学习的应用推广离不开学校内快捷的网络环境,网络的访问速度、稳定性、覆盖范围及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建议改善校园WIFI网络环境,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微课程学习的必备条件。

2.丰富微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此次调查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方式,也体验过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但是经常使用微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他们建议微课程的内容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内容形式要多样化一些,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娱乐性的因素,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增加一些前沿性的知识内容,比如专业动态、相关学术会议等方面的内容。

3.选择适当的推送时间。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周一到周五在晚上、周末全天使用微信的居多。建议平时在晚上推送分享与本专业有关的微课程,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上,使用微信的人数最多。周末白天推送一些相关专业前沿知识与趋势类的消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查找相关资源来拓展专业视野。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对微课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利用微信进行微课程学习的态度是支持的,都比较喜欢和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大学生表示都想在微信上关注一些专业类的系列微课程,他们认为,这样的微学习会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大学生推送分享专业类相关微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可行的,希望学校能够尽快建立各专业类微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以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和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