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称

时间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板书设计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时间距今170万年。(最早)

2、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二、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⑶过着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

2、地点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还会做装饰品。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2

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里几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年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导致我们现在的落后。所以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历史教好,让他们不忘历史,将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耻辱牢记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好好学习,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不再受到外敌的入侵!

教好中国历史很重要,所以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是这样的: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教好学生们中国历史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门课成绩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深切的了解到中国的过去,建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怀。记住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一直是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但正是这样,中国不断的遭到外来入侵,虽然中华民族多次打败了外来入侵,可是最近百年的耻辱是很长时间中国人不能够忘怀的,几乎所有的世界列强都来到中国侵略,获取自己的帝国主义利益,这是我们无法容忍的!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3

一、提纲法

提纲能够体现知识结构,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记忆历史事件时,编写提纲,可以使材料条理清晰,内容深入浅出,便于快速记忆。

如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

1.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国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经过

1.爆发: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1787年宪法

(四)意义

1. 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2. 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对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二、归纳要点法

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归纳,能使知识条理化、简单化,便于记忆。

如记忆洪秀全永安封王可简记成:“东南西北翼,杨冯萧韦石。”一一对应,不易混淆。

记忆1895年《》的主要内容,可简记:“辽台澎湖两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割地、赔款“开口”等内容则一目了然。

再如把中国近代史内容可概括成“五四三二一”:

五大:、第二次、、、

四次革命运动: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三大屈辱条约:《》、《》、《》

二大阶级产业: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业

一次不成功的变法:

三、联系比较法

历史知识往往有许多联系,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掌握历史知识时,要抓住联系,进行比较,才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如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与中国的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为何一成一败?通过比较,可对中日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情况,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等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记忆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可加强前后联系:

①夏――“夏历”

②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③春秋――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④战国――《甘石星经》

⑤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

⑥唐――僧一行测子午线长度

⑦元――郭守敬编《授时历》

四、编写歌诀

把历史知识编成歌诀记忆,也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记中国历代朝代可编歌诀: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长江流。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如记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可编成下面歌诀: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 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 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 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 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 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 没有贫富和贵贱。

五、绘制图表法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4

【关键词】 教学方法;创新教学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二、撰写历史小论文,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

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故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历史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表现手法和更形象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越来越普遍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5

关键词:主动学习;重视导入;图文资源;价值观培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从课程安排看,时间少;从教材编排看,内容多;从学科地位看,它是家长们眼中语数外、理化之外的小副科。尽管在中考中,它与思品合卷共150分,可是它的单科已占到74分,比理化合卷中的化学60分还要多出十几分,但仍然得不到家长、学生的重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上好每一堂课,更应着眼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怎样让学生想学并且主动学。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和效率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我把本课内容整合成“商鞅变法”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来分析变法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可是如何引出商鞅这个人以及商鞅变法呢?我从教材的导入框“立木为信”这个故事里捕捉到“诚信”一词,于是我把本课的导入设计为一个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先出示“狼来了”的图片,设问:谁知道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据学生的回答由“诚信”一词顺利的引入讲诚信的商鞅及商鞅变法。这个故事导入,不仅立刻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我这节课得以成功完成。又如这册书的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在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融合。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而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在设计本课导入时,我先展示了一些食物图片(比如羊肉串、拌面、抓饭、囊等),并设问:这些食物并不是汉族的传统饮食,可是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吃到,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答出“融合”。我据此继续总结到:这种民族融合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从未间断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用身边的事例引入,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使学生们能够轻松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恰当利用书中的图文资源,事半功倍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的材料和插图多,直观性强,具体生动。利用好教材中的有关材料和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讲到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一知识点时,对于刚升入初中首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孩子们来说,不太好理解。而在课本第二页的左下角有一则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段材料进行解析:远古时期猛兽多于人,而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工具的简陋,单独的个体抵御不了猛兽的攻击,因此,要想生存,必须群居。这样,通过这段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书中有一幅插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讲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此图并设问: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有哪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从图中找出陆路和海路的范围。这样,自然就可以得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很广这一要点,并且说明当时交通很发达。这也为后面解决“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做了铺垫。通过恰当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和图片资源,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观察能力,事半功倍。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范文6

关键词:探究激趣;生动课堂;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65-02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做好探究激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自主探究”,作为预习这个环节也不例外。预习中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让学生尽情享受预习的乐趣,并随时将自己的体验记录在导学案中“我的疑问”上。带着这种体验,再借助导学案上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了解学习的重难点,再读课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做出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再体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那就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贴近生活,创建生动课堂

学生厌倦沉闷的历史课堂。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意思,不喜欢老师对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介绍,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生动而有趣的历史。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新的教学理验;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在生存和发展中的活动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学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但是他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要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要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也要联系其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就应当让历史“重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感悟历史的价值与内涵。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老师为学生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假若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距今70万到20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来考察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你会观察到什么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讲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这个案例,教师利用了学生对北京人的了解,虚拟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讲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行了一次北京人的生活体验。

2.巧设问题,让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

3.开发资源,让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探讨历史。历史教材是教学资源,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现实生活实践才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最大资源库。现在学生虽年龄尚小,但已具备了一些知识与生活体验,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如果我们采用一些生活知识调动他们,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他们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利用大家都熟悉的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国的工厂这样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教学更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经济趋势。

三、主体性教学,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