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哈佛人生哲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1
大人物在东南亚系列・之一
翟 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
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伴随改革开放30年成长起来的60后和70后,以至80后和90后,已不再像前辈那般仰视美国,而是趋于平视。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一句“美国怎么了”,更使“平视美国”成为危机时代的新认知趋势。一些激进人士甚至俯视或蔑视美国。
只有比肩,才能平视。中国也就刚能够着美国的肩膀,平视得有些费劲,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国家又如何?据我十多年观察东南亚的经验,怎么也难找到他们能平视美国的感觉。就像我以前在专栏中提到的,这些国家是处于上帝和撒旦之间的天使,永远不会平视那些命运的主宰。他们经常抱怨美国对东南亚的关注不够。
奥巴马的横空出世,也许会让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尼,有一些平视的感觉。
将近50年前,24岁的肯尼亚已婚青年老奥巴马,在夏威夷的东西方研究中心,遇到来自美国大陆的18岁率真少女安。她迅速爱上他――口若悬河、极富魅力、身体强壮、卓尔不群。一个月后,安就有了身孕。两人奉子成婚。尽管那时候黑白通婚在美国大陆仍受歧视,但夏威夷却是全世界种族兼容性最好的地方。不过,老奥巴马极不负责任,很快独自远走哈佛攻读博士。安第一次幼稚的婚姻告终。
单身母亲安艰难地学习,拉扯孩子。幸好,安又遇到了热情、无微不至的印尼青年罗罗・苏托洛。罗罗爱安,爱奥巴马。几年后,罗罗与安结婚,并把家安在了雅加达。罗罗是典型的亚洲精英和亚洲好男人,他不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平步青云,竭尽全力改善家庭生活,还教给奥巴马宽容、委婉、和谐、与强者为伍的人生哲理和做事原则。奥巴马自己说,他最快乐的童年,7~10岁,就是在雅加达度过的。他家境渐好,很快学会印尼文,当孩子王,没有肤色的歧视,学习伊斯兰教,还有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可爱妹妹玛雅。
但是,安似乎越来越不能接受罗罗的圆滑与世故,她坚持美国式的简单与直率。安与罗罗的婚姻维持了几年后告终。在成年的奥巴马看来,母亲的幼稚彻底害了她。她没有深刻地理解印尼的文化和现状就做出了草率的决定(在印尼安家)。事实是,安深爱着印尼,想把一生都奉献给印尼。在安52岁的生命中,她将人类学作为终身志趣。印尼是从事人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她以惊人的毅力,以及牺牲照顾奥巴马兄妹的代价,花六年时间完成本科,花三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又花了十八年完成博士学位。她不畏艰险,骑着摩托车,像个勇敢的男人一样去做田野调查。
离开罗罗后,安把奥巴马带回美丽发达的夏威夷。在外祖父母的资助下,奥巴马在少年时期读最好的私立学校,打篮球,看卡通。期间,在肯尼亚彻底毁了事业和身体的老奥巴马曾重回夏威夷,试图在美国寻找新机会,可能还想尝试与安再建家庭。但他遭到了多方抵制,安父母对其不负责任的愤恨,安对其夸夸其谈的厌恶,奥巴马对其粗暴方式的拒绝。总之,老奥巴马悻悻地回到肯尼亚,再也懒得提起奥巴马,在酗酒和车祸中终了残生。
如果说老奥巴马赋予奥巴马肤色、祖籍,以及人种结合的远缘优势的话,那么,罗罗则引导奥巴马学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而妈妈则传给他积极奋进的美国精神。
奥巴马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在于:奥巴马=非洲身+亚洲心+美国精神。他承接了人类最古老的基因,最成熟的智慧,以及最上进的精神。
历史学家孙隆基认为,美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美国总是强势的雄性文明,其他则是弱势的雌性文明,不能平视美国。就像007,铁打的邦德,流水的有色美女。而奥巴马作为美国与其它的混合,美国是母性,其他则是父性,发生了乾坤大颠倒。这种置换的和谐,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因此,我们猜测,奥巴马天生具有与其它地区和国家平等相待的政治基因。这可能就为印尼提供了平视美国的机会。态度决定一切!大家都心平气和,总比一方盛气凌人一方低眉顺眼,或者双方都剑拔弩张要好。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2
少见的情书
安妮收到未婚夫的来信,只见信上写道:“亲爱的,我想念您!想念您那金色的卷发、浅蓝色的眼睛、高高的颊骨,还有您左手上的伤疤以及1,65米的身高。”
安妮的朋友看了这信,问:“这封情书确实少见。你的未婚夫是干什么的?”
“他在警察局专门写寻人启事。”
过分惊讶
新生入学时,每个人都要做自我介绍。一位面貌特别清秀的男孩子上台介绍完后,主持人打趣说:“有没有人曾经把你当成女孩子?”
他答:“有啊!刚上学时老师们都以为我是女生,直到我把头发剃光,他们才知道我是男生。”
主持人说:“那他们当时一定都很惊讶了!”
男孩答:“是啊!不过最惊讶的恐怕是那个每天帮我拿书包的男生。”
帮倒忙
一个大学生:“你把我的衬衫拿到哪里去了?”
舍友:“送洗衣房了。”
大学生:“我的天哪!我把历史课的全部要点都记在袖口上了。”
贪得可怕
从前有个人很贫苦,生平信仰吕祖,吕洞宾为其热诚感动,便下凡来到那人家里,一看他那么穷,很是同情,便伸出个手指点了点院中的一块磐石,磐石即刻成了灿灿的黄金,吕洞宾问那人:“你想不想要这东西呀?”那人回答道:“不,不想。”吕洞宾高兴地说:“你这人不贪财物,很有诚意,我可传授一些仙道给你。”那人却急忙地说:“不,不是的,我是想要你这个指头。”
哈佛毕业生
一位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哈佛学生激动异常,认为在社会上肯定机会无限。
他上了一辆出租车,因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热烈地和司机握手:“你好,我是哈佛2003届毕业生!”
司机说:“你好!我是1983届的!”
她只是翻译你的演讲
一次里根总统在墨西哥作完演讲之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喝彩。人们却为下一个西班牙语的演讲者高声喝彩。里根总统也为其喝彩。直到美国大使悄声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就不这样做。她只是翻译了你的演讲。”
爱情诗
据说最早的爱情诗是这样写的: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着你毛茸茸的小手,轻轻地咬上一小口/啊/是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买房子送家具
一家房地产商为推销房子,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广告。有人买了一套房子,装饰一新后去领家具。房地产商爽快地说:“您的家具在哪?我们马上帮您送!”
银行家的金鱼
在银行行长的办公室里,养着一些美丽的金鱼。
“真好看,”有位客人说,“不过,这些金会妨碍您的工作吗?”
“绝对不会,在我这里,张着嘴巴却不向我要钱的就只有它们了!”
说吧
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有心人”擅长“三大做”:做事,做势,做市。
――蒙牛总裁牛根生语
缘分成全了数不清的瓶子和瓶盖,也毁了其中的一部分。多少互不合适的瓶子和瓶盖,因为缘分结合到了一起,并在折磨和忍耐中消耗一生。有的瓶子和瓶盖决裂时落个两败俱伤,瓶口有了裂痕,瓶盖也出了豁口。
――小说《瑞典火柴》一书中主人公刘大琨总结的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瓶盖理论”
人不快乐,不外乎三个原因:妒忌或羡慕别人;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或对不起自己;对自己及别人太“认真”。假如能解决这三个关键,你将省去人生95%的烦恼。
――香港立法会议员端木幼麟说
你没有他的天赋;世界,不公平?但你有梦想的权利。让心跳成为你的宣言;让疤痕成为你的勋章;让世界的不公平在你面前低头。
――安踏广告语
不会真心去爱的人,必须学会奉承。阿谀奉承的人牺牲的是被奉承人的利益。
――关于“说”
女儿,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封闭自己,但我要告诉你,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低落的时候,这种低落肯定会伴随我们一生,除了用一生来面对它、克服它,我们别无选择!
――1992年,袁立去北影参加考试时,她的母亲对她讲了这句话,此后,袁立由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经常见到报道,某个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做了很服务性的工作,或者是很原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养猪去了,媒体哗然,他怎么养猪?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这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日前呼吁当地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冬18、夏26、省空调、换灯泡、不待机、爬楼梯、骑单车、坐公车、小排量、低油耗、购绿电、认绿标。
――环保人士廖晓义“节能三字经”中倡导的12种行为
香港人都很精,只拣好的东西才要,不肯吃亏,但忘了世事总是好坏一起来,是give and take,一定经过好多坏事,吃亏的才会补回来。
――香港导演陈嘉上说
避免过度睡眠;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性生活;养只宠物;增加运动;有足够的钱;戒烟;遇事冷静;多食用抗氧化食品;娶(嫁)个适合你的人。
――美国一家杂志推荐的成人“十大长寿良方”
[编后语]
读者朋友们,“说吧”栏目旨在刊登最新的关于做人、处世的时尚、经典的话语,传达精英人士、先锋人物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概括、提炼,对人生哲理的阐发等。欢迎您将看到、听到的一些紧贴时事、蕴含深意、饱含哲理又生动有趣的话语及其背景推荐给我们。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收。
E-mail:lln105@126.com
读编往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2006年11月,我们收到了山东读者耿真真女士的来信。
耿女士在信中说,她于1983年被人拐卖到山东聊城,那年,她只有15岁。时隔多年,她早已忘了当时家里的住址,只记得她出生的村子似乎叫楚庄,父亲名叫耿贤玉,开过拖拉机。家中有妈妈、姐姐和弟弟。耿女士非常想念家人,想和家人团聚。希望我刊能帮助她实现这个心愿。
可以说,从收到来信以后,耿女士寻亲的愿望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我刊工作人员的心。我们已经上网查询过了,在全国几个不同的地区都有“楚庄”,这就给我们帮耿女士寻亲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相信本刊的读者都是有正义感、富爱心的人,因此,在这里,我们想借助于读者朋友的力量,帮助耿女士寻找亲人。我们紧急呼吁本刊全国各地的所有读者积极行动起来,把耿女士寻亲的消息传播出去,更欢迎您把关于楚庄的一切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我们。让我们联起手来,共同帮助耿女士实现夙愿,以便让她在春节到来、万家
团圆之时,也能和亲人欢聚在一起,体味来自亲情的融融暖意。
提供帮助、询问详情的读者,请打电话到本刊,联系本版编辑。
你问我答
1.请问如何给贵刊投稿?
(福建泉州 张颖)
答:感谢支持!请您留意每篇文章右下脚的编辑名字和信箱地址,您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位编辑合作。祝您投稿成功!
2.请问《做人与处世》杂志每月几号上市?
(湖南长沙 岳正军)
答:感谢关注!本刊每月12日左右上市,敬请留意。
数独游戏
规则
在9×9的格子中,用1到9共9个阿拉伯数字填满整个格子,要求符合:每一行都用到1-9个数字,位置不限:每一列都用到1-9个数字,位置不限;每3×3的格子都用到1-9个数字,位置不限。
第一题:
第二题:
当月25日之前将正确答案寄回本刊编辑部“读编往来”栏目组者,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娱乐生活,挑战极限。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来信请寄:吉林省吉林市三亚路7号《做人与处世》杂志社“读编往来”栏目组收,并在信封上标注“数独”字样。您也可以发送信件至本版编辑信箱。无论以哪种方式发送答案,请务必写清楚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详细地址,以便我们给您派送奖品。
E-mail:zuorenhd@126.com
您好!
我是一名水产工作者,每年都要订几份大众生活期刊。去年11月,我的一位在当地邮政所工作的同学向我推荐了《做人与处世》。杂志拿到手后,我一下子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此后,每一期杂志我几乎都要看两遍。偶尔有朋友向我借阅,我也“严格要求”他们按时归还,不许在上面涂抹。更不许折损。朋友们都笑我把《做人与处世》杂志当成了珍宝。转眼又到了2007年杂志的订阅期。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邮局订阅了全年的《做人与处世》。希望贵刊越办越精彩。
云南腾冲县 李友畅
上期答案:
第一题:
第二题: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3
关键词: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以实马利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年生于纽约,父亲是一个富有夫人外国图书进口商, 但就在19世纪20年代末期家道中落后,麦尔维尔一家搬到阿尔波尼准备重振家业。但是不幸的是一连串的不幸而导致了父亲的离世,年轻的麦尔维尔13岁的时候就只能去银行上班。后来教过书,当多报社的记者,做过水手,在他21岁的时候,走投无路的麦尔维尔登上了一艘名为阿喀什奈的船,开始了没有明确目的地和航海范围的捕鲸的航程。在与土著人中的生活和在国外无数其他奇特经历,为麦尔维尔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文学奇想。而《白鲸》成了他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及其雄心勃勃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偏执狂在一艘捕鲸船上的故事,它既是一部对海上生活的纪实,又是一部宏大的普遍揭示人生哲理的寓言。麦尔维尔运用了所有直接而尖锐的批评手段,轮番讽刺了宗教的传统,道德的价值,还有当时在文学与政治上显赫的人物,几乎所有所谓的神圣话题都在他的讽刺之列。麦尔维尔一直以来就很崇拜霍桑对于心理刻画的深度和哥特式的严肃,同时还从流行文化里汲取创作源泉。
以实马利除了在故事里处于中心位置以外,并没有对读者讲述多少关于自己的事情。我们知道他航海是因为心灵深处的某种抑郁,而按他的说法,上捕鲸船就是一种自杀,他相信捕鲸出海的人,是被世界 所抛弃的人。从以实马利 经常离题转向其他广泛的知识领域(从艺术,地理学,解剖学到法典和文学),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天资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宣称捕鲸船一直是他的“耶鲁和哈佛”。他像是那种文艺复兴时代的自学成才的人,精通一切却做什么都不投入。考虑到《白鲸》一书的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的叙述者是个谜或许是非常合适的:要使小说具有完美的意义,小说中的事事并非都要靠命运来安排,也并非都要受貌似超自然实则天生的欲望所左右。 以实马利 这位主人翁代表了《白鲸》这部小说和它的背景之间的基本矛盾。麦尔维尔构思了一个惊天动地,富于哲学思辨的故事,并把它放在了一个其成员大部分是未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的环境中, 以实马利似乎不是一个真实人物,而更像是作者的工具。在小说的开篇,他试图对涉及鲸的各种论述做一个简单的文字摘录。他发现,在历史上,鲸的含义多的让人难以置信。在小说的发展中,他试图使用几乎人类已知的每一种学科去了解鲸的本质。这些系统化的知识包括艺术,生物分类学等,但没有一样能对鲸做出充分的描述。以实马利使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加上他不由自主地想维护其作为叙事者的权威性的欲望,以及经常提到的观察的局限性,都表明人类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不足的。至于莫比•迪克,那么这种局限性只具有比喻意义莫比•迪克的行为方式,人类无法了解,因此像亚哈那样试图解释他们的行为,不可避免是徒劳的,而且常常是致命的。对以实马利来说,白色阴森恐怖,因为它代表了非自然地和具有威胁的东西,同时他既可以代表毫无意义,又可以表达其内涵枯燥乏味,而且多余的让人感到困惑。以实马利除突出叙述了许多奇特的或带有预示性的事件外,在叙述中还包括很多对命运的解释,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斐郭德号”的厄运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水手都相信预言,有些选手甚至宣称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是一系列的事件表明,当他们感到自己看到了命运的预示时,他们只不过是在欺骗自己。命运根本不存在,要么只是一种人类无法清楚了解的力量。例如,亚哈明显地利用了水手们对命运的信仰来操纵他们,使他们相信追捕莫比•迪克是他们的共同的命运。而在第99章,费达拉和其他人的预言似乎有失水准,因为所有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那枚金币,表明人类在试图解释各种迹象或预兆时,总是要把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斐郭德号”以马萨诸塞州美洲土著部落命名,这个部落在拜仁到来不久就不复存在,其名称只是对一种绝迹生灵的纪念。“斐郭德号”是注定要死亡的象征。它被漆成阴森的黑色,包裹着白色的鲸的牙齿和骨,确切的说,它不满者暴死的痕迹。实际上,它正是死亡的标记。“斐郭德号”装饰得像一只简陋的棺材,后来确实也成为一只棺材。从表面上看上去,在种族制度森严的世界里,“斐郭德号”似乎是一个平等友好的孤岛。船上的水手来自地球的各个角落,所有人种似乎都相处和睦。以实马利遇到魁魁格时,一开始他非常局促不安,但他很快意识到,有一个“清醒的食人族”做船友,比一个“喝醉的基督徒”要好得多。其次,“斐郭德号”上的工作环境似乎也在提倡一种平等主义,因为水手们都根据自己的技能得到升迁和薪水。然而,捕鲸和其他掠夺性的活动相同,这就是美国或欧洲疆土扩张的特点。“斐郭德号”的大副,二副和三副等白人水手,完全依赖有色人种的标,让他们做船上最脏,最危险地工作。弗拉斯克实际上依靠他的非洲标“大个儿 ”打败了大副和二副,从而赢得了捕鲸的奖品。亚哈则时时走在黑孩子比普的头顶上,因为比普总在甲板下倾听亚哈踱步的声音。亚哈还提醒比普,作为奴隶,比普的价值根本无法与鲸相提并论。
麦尔维尔使用语源和摘录等学术资料作为小说的开篇,表明《白鲸》不仅仅是一部历险的小说。介绍的这些材料不仅说明小说是在彻底研究了人类对白鲸的了解之后写出来的,而且还表明小说将努力对人类的这部分知识做出认真的贡献。这些摘录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些内容也十分正统,权威,表明鲸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比人们一般认识的重要的多。《白鲸》的摘录里既有高雅的,又有低俗的,既有纯文学的,又有非文学的内容,很难拿出某一部分来作为其中心主题。这些摘录明显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阐明小说在各种文体间交流中所承担的义务,这可被看做是麦尔维尔的策略,旨在确立《白鲸》在特定文学类型和广义的美国文学中的价值。(四川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4
论文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构建高教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重点突出“创新”;二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可见,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应有功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三方面内容。
一、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高等教育需要认真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规格、具有什么特定的才能是涉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应以社会责任感、知识基础、动手意识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精神及耐力为基础构建创新性人才的素质结构。
2.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作为创新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和保证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是对创新教育过程的高度概括,它不仅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科学、可靠的操作程序,也为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构建探究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等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3.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堂活动,重视校内学习、轻视社会实践,重学科精深、轻学科交叉等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和形象写真。因此,要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一是要坚持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要实行以加强基础、文理渗透、加大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综合力度以及科学设定必、选修比例;三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参与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
二、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考察创新性人才培养做得成功的大学,可以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了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你们就是大学!”并且,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1]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也应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贯彻落实学分制,给学生以充分学习的自由,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要贯彻落实学分制,一方面需要制订灵活的培养方案和实行弹性的修业年限;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因此,学校应增加开设课程的面和课程的量,从而增加学生选择的余地。只有这样,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或局限于某一专业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形成完满个性。另外,应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其知识面。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2.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会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校庆上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其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使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个性发展得好不一定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发展则肯定不会有创新。因此,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造就社会文明的五彩缤纷,即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到四点。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是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述”或“综述”课,将某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该学科的“引导”作用,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有相当的深度。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再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设立学术性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2]并且,在课外,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团并不是一般的学生管理或督促学生学习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机构,而是建立在各学科基础上的学术性社团。这些学术性社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所以,应设立更多的学术性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开展以学生的创业计划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据统计,美国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并且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创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我国,创业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为此,大学应鼓励学生拟订自己的创业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并围绕学生的创业计划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学生创业奠定经济和能力基础。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面对“钱学森之问”,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我们都应该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有机统一。
正如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所说:“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他还说:“我们以说不出莎士比亚5部戏剧的名称为耻,但如果你不能区分基因和染色体,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3]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的关系。”
其次,扩大学生申报课题、参与研究的比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正如卡斯佩对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说:“在最好的大学——你们就处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成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在教室里,发生在图书馆里,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书房中,甚至发生在大方院(斯坦福的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寻找和我们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4]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扩大学生立项和参与研究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因此,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最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考虑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激发,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时也可能取得某些突破,获得更多、更有益的创造技能。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依然存在重共性、轻个性,重甄别选拔、轻改进发展,重纸笔测验、轻动手操作,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现象。纸笔考试对测试记忆性的再现性知识比较适用,但对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兴趣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作用有限。单一的评价方法既不能对学生给予科学的评价,导致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继续存在,又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失去了形成性评价对大学生进步的及时肯定,只有在教学活动基本终结时开展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的实现,致使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无法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考试分数、学生能力发展、教师发展等多方面来衡量教育成果,建立多元质量观要求的新评价手段与方法。
三、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其中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增强可以提升素质。反之,较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所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5
[关键词]解构;杂糅;戏说;后现代时代;文化符号;精神特质
《武林外传》是一部将搞笑进行到底的娱乐电视剧,中央电视台热播,地方电视台多轮演播,都取得不俗的收视率。《武林外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属于十年前的香港的《大话西游》特有的文化元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巨变,能够代表这个变革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呢?《武林外传》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从香港到大陆的十年演变,从中可以找出真正代表时展趋向的精神特质和情感状态,这是我们探讨这一剧作热播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当下社会的一把钥匙。
《大话西游》在十多年前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符号,这早有定论。影片特有的无厘头式的话语方式甚至充当了新新人类在网络世界的通行证。所传达的后现念成为了香港社会的文化符号,影片中杂糅许多后现代元素,比如复制性、解构性、平面感和不确定性等,而这些后现代元素中,解构性和平面感是这部电影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手法,影片把一切严肃的东西,如空间感、历史感、权威、道德、伦理等全部解构,就连爱情,也变得荒诞可笑。而对既定权威的解构,如唐僧形象的重新塑造,孙悟空的爱情动力的肢解,都使得影片的意义被削为平面,深度感消失了。
在这部使用了武侠、言情、搞笑、黑帮等多种港片招牌手法的影片中,传达出香港这个高度发达的后现代商业社会独有的情感向度。无论是取材《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还是人物造型、武打动作都使用了非原创的“拿来主义”。甚至那段经典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的爱情宣言都可以找到拿来的范本。在《大话西游》里,观音还是那个观音,悟空已不再是那个悟空,连唐僧也变了,变得入世、随和了。看这样的台词:
观音:孙悟空,你这个畜生,你本来答应如来佛祖护送你师傅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你居然跟牛魔王串通起来要吃你师傅,你知不知道你犯了弥天大罪?
孙悟空:少口罗嗦!你追了我三天三夜,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了。
唐僧:悟空,你怎么这样对观音姐姐讲话呢?
“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了”式的星星式的狡辩,是属于后现代的话语方式,而原著里那个道德高洁,不近女色,苦心向佛的唐僧,竟然称观音为姐姐,用那种拿腔拿调的港台普通话说出来,自是风光旖旎、万种风情溢于言表,难怪会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原本神圣的取经大业,一如中央电视台播过的《西游记》里的那首插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神圣崇高庄严的主旋律的表达方式,与后现代式的调侃和解构是多么相距甚远啊。
还有爱情,那是一种古典的情感,《大话西游》里菩提和至尊宝在盘丝洞里的那段关于爱情需不需要理由的的对话很有意思,至尊宝对爱情发生的原因坚持要一个理性的理由,这实际上依然传导一种属于现代主义的现代文化的理性原则,追求爱的理由。而普提则坚持后现代文化的直觉原则,提出“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这样振聋发聩的问题。这代表着后现代文化对理性的质疑和挑战,而最后,至尊宝只能以一种不自信的姿态表示妥协:“哎,我只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那么认真呢?需要吗?”这充分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现性主义的理念的崩溃和瓦解。
影片中的唐僧,电影特意让他采用一种口罗哩口罗嗦的话语方式传导微言大义方式,来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他的很多台词虽然字字平淡无奇,但句句隐藏玄机,代表了一种全新言说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
例如“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何罪之有呢?不如等他吃了我之后,你有凭有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这样的话语方式,打破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习以为常的背景假设,公然向传统――现代文化自以为天经地义的话语挑战。
而“换,那个金刚圈尺寸太差”这段招致菩提和悟空都被他口罗嗦得忍不住要去掐他的脖子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视经典为粪土,嬉笑怒骂中传达出符合当下价值观念的微言大义来。到陈家村再订一个金钢圈表达了唐僧对观音权威和法力的一种亵渎。
影片用一种后现代的手法,时时解构时空的真实感,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英语、日语和其他现代事物,都在提醒观众意识到影片的虚拟性,它以一种颠覆剧场效应的姿态,重塑了大众时代娱乐文化元素。
《大话西游》把什么都解构了,但是唯独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爱情在《大话西游》那里依然是崇高和神圣的。菩提的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爱情宗教。他们对爱情的定义和诠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爱是永恒的,是不需要理由的。当至尊宝说那段著名的爱情宣言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已经知道自己是孙悟空了,担负着保卫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重任,他明明知道自己与紫霞的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但是他仍然要坚持说一个谎。――这样至真至诚的爱情表白怎么可能是谎言呢?如果说是,那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谎言。而紫霞临终前她依然无怨无悔地说:“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的云霞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中结局……”这就是说感情没有欺骗她,天意如此,她死而无憾!
这样的爱情语境在现代主义文本中随处可见,在现代性那里,感情和理智、人欲和天理是不可能最终统一起来的,其结果只能是存天理灭人欲,牺牲感情成全理智。但我们看到,在这个后现代文本中,爱情和信仰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依然没有被解构,相反它构成了后现代的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层面。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著名的哈佛大学采用的中文教材,就是《大话西游》的。此言的真伪尚待证实,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要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向,这部电影确实是值得关注的。《大话西游》产生在1995年的香港,对当代中国大陆来说,它的产生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香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港,奉行的自由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对我们似乎有着某种启示。在十一年之后,出现在央视这一权威媒体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传达出来的文化符号与《大话西游》有异曲同工之处。
《武林外传》是一出大陆版的《大话西游》,《武林外传》采用《大话西游》一样的解构手法,正如在它的官方网站宣传词里说的那样,“几乎一切大侠的盛名背后另有虚伪的真实……我们对所谓的江湖和武林,始终持一个质疑的态度。”
反对暴力和打杀是《武林外传》的宗旨,戳破大侠的神话,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武侠神话的解构,这样的方式在《鹿鼎记》里已经看到,作为一种反讽和解构,小说塑造了一个一点武功不会,专使下三烂的阴损招数,贪色爱钱又不失善良的韦小宝形象,金庸要向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属于后现代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在《鹿鼎记》的结局,贵为天子的康熙和生长于妓院的韦小宝居然成为朋友,还在娶老婆这一事件中平起平坐的情节,也是属于后现代的特质的。产生与大陆的《武林外传》也通过类似解构告诉人们“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和盖世绝技,常常是凭空杜撰甚至是一场骗局;许多名震江湖的侠客和武功,实际上都是骗术和把戏;一些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约定俗成的江湖道理,其实是陈词滥调,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理和损人利己的说教。”那么戳破了这样的神话以后,电视剧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呢?那就是“你信这些东西,还不如信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友情、爱恋和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多元多维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重功名轻利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在经历了理想虚幻的失落以后,他们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追逐经济利益的热浪当中,毕竟金钱能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和便利。表现为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越来越奉行实用主义,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犬儒主义倾向与主流话语的有意识的提倡之间的合流,使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理想在现实面前一次次被现实洗练,他们在适应现实、改造自我的同时,原来的理想也一次次释放,失重,演绎了一幕幕酸楚而辛辣的人生喜剧。从这个意义来说,《武林外传》解构的不仅仅是有关大侠的神话,“你信这些东西,还不如信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友情、爱恋和家庭生活。”其实中国的当代文学,都在不约而同的演绎着这样的一种理想失落的痛楚,比如作为先锋文学的翘楚的余华,在他的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一个地主的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当中,都已经演绎了这种失落的痛楚,表现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俯就姿态。王朔的创作,不过在娱乐大众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他所昭示的正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新走向。
所以说《武林外传》成为大陆版的《大话西游》是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找出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符号。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众话语的实践,不同的是,这次实践是借助强势主流的央视媒体推出的成功的范例,我们似乎看到传统理念的末路,它所传达的正是属于后现代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的理念。
对于当下新一代而言,社会政治理想的失重不是失落,失重是一种扬弃,是丢掉幻觉和空想之后的轻装前进。《武林外传》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审美风尚。吕秀才学识渊博、向往功名,虽与功名无缘,却没有放弃奋斗,还运用知识无意中当上了关中大侠;郭芙蓉、李大嘴等一心向往江湖,一次次被现实挫败,但并没有被江湖吞食了去;佟湘玉、白展堂、祝无双等经历江湖险恶后老老实实做起了生意。这些江湖儿女在洗尽铅华后回归到平实而幸福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属。剧中一心想闯荡江湖的郭芙蓉,小小郭,还有湘玉的弟弟石头都被平实而幸福的日常生活打消了闯荡江湖的理想,回归简单的日常爱情生活,郭芙蓉还为了那个老说着“子曾经曰”迂腐的吕秀才而甘心情愿的做杂役。看似无意而为之,实际上蕴含着深意,那就是关于解构和反武侠的。
从形式上来说,《武林外传》的风格也是《大话西游》式的先锋、时尚。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拼贴、反讽与戏说,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管题材的分类,方言、笑料、游戏、广告用语、影视文化、流行音乐等等信手拈来,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于戏谑反讽之中点击了当代人生百态,生动鲜活地戏仿出一种理想失重之后的人生状态。从“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呢!”到“那是你口重”、“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到“那是我懒得动!”的母子对话,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母子话语方式的戏娱化解构。虽然有点油嘴滑舌,呈现出属于后现代时尚的魔鬼词典的反经典化。
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是杂糅了现代的因素。
白(对佟深情的):“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你看云的时候离云很远,你看我的时候离我很近”
佟(感动):“展堂……”
白(立刻换表情):“坐下,没你啥事儿,瞧你得瑟的!”
还有借用时下媒体广告词来追求一种批判效果的:“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白驼山壮骨粉,内用外敷均有奇效。挨了刀涂一包,还想再挨第二刀,闪了腰吃一包,活到二百不显老。白驼山壮骨粉,青春的粉,友谊的粉,华山论剑指定营养品,本镇各大药铺医馆均有销售,购买时,请认准黑蛤蟆防伪标志,呱,呱……”
还有借用流行歌曲曲调的拿来主义,大胆戏娱取得的效果也是令人别开生面的。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不管题材的分类,方言、笑料、游戏、广告用语、影视文化、流行音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使《武林外传》具有了《大话西游》的那种后现代风格。只是这样的风格不再是从香港泊来的,而是真正属于大陆情感向度的后现代元素,尽管就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说,《武林外传》没有超出《大话西游的》,但就其产生的地域而言,这是大陆版的属于真正现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后现代电视剧。
《武林外传》同《大话西游》一样,也是解构的手法,它解构了武侠神话,但是并没有解构侠义精神,这也是属于后现代的一种解构方式。《还珠格格》、《武林外传》等剧的热播,昭示七十年代后真正取得了无可质疑的主流话语权,韩寒郭敬明们虽然有很多拥戴者,但是他们的身份和阅历注定了这还是一个被压抑的群体,他们的反叛还停留在被压迫者的层面,未能扬眉吐气地登上主流话语舞台。
《武林外传》为“侠”作了另外的解释和世俗化出路。在这部剧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幽默与温情、后现代风格的解构和现实主义的教诲、对武侠的反讽与对侠义精神的弘扬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虽然表现的形式是后现代的,内涵却是主流的,剧中佟湘玉每集都有的长篇说教,倾诉的是老少咸宜的朴实情感和人生哲理,然而佟湘玉又是一个迥异于传统正面形象的角色,网友热评的“抠门之极的女店主,风情万种但心地善良,婆婆妈妈却又很贼”确实很到位。可以说,没有佟湘玉中心地位就没有同福客栈几个心怀小九九却又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风雨同舟的侠义集体。那么剧中的对侠义精神的弘扬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武林外传》虽然解构了武侠,并没有解构侠义精神。这与《大话西游》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的话语方式同出一辙。
这部电视剧大胆跟随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脉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年轻观众极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子曾经曰过”、佟湘玉带有陕西口音的“额滴神”(我的神)、“我化个妆先”,还有郭芙蓉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都让熟悉流行用语的中国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对于年龄稍长的一代,大约可以从这样的调侃中读出属于他们独有的臧否,还真有点老少咸宜的效果。
《武林外传》在大陆热播,但在台湾却没有收到同样的效果,可见台湾与大陆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是很不相同的。虽然有人把这归咎为台湾观众不熟悉大陆方言的原因,我看倒是未必。两地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才是真实的原因。这个话题不宜在这里展开,但对大陆观众而言,《武林外传》绝对是真正属于大陆中国人的当下话语。虽然《武林外传》的编剧据说也是周星星的崇拜者,但其情感,却是真正属于大陆当下的。
[参考文献]
哈佛人生哲理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环境、新主体呼唤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新形势,同时高等教育的受众和主体也有新的变化,不仅包括“90后”的大学生受众,而且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刘志彪等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模式经过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脱胎于苏联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或问题[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两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完全忽视西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全盘地将西方经济学作为方法论意义来对待。他认为要矫正这两大偏向,必须进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锦聚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有待转变,高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元惠萍从现代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转化到具体[4]。阮守武认为,像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中心,教师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5]。于泽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是本科经济学教学较为理想的选择[6]。唐国华认为,教师应通过比较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7]。
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几种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教学法、内容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以期引发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学教育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新主体”,如何设计、开发与选择西方经济学教学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题。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
(一)换位思考教学法
在理论研究层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有关换位思考法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实践教学层面,这一方法也未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听课,笔者发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促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实现双向换位思考,寻求相互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学生,把握以下内容: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教方法,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方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开展教学时,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与根除功效更为显著,更容易了解学生为何“卡”在某个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教师能实现学生身份的换位,就能够很容易把握学生在理解这组概念的过程中的难点,这个难点在于对“补偿预算线”的来缘和对替代效应的理解,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其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其二,使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我们界定替代效应时,却提及“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两种商品而言,其中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二者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分析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要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在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过程常常出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一表述,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严谨与作为一门“科学”的显性特征。
(二)批判式与内容创新式教学法
这里的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均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创新。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不仅使该部分内容取得较佳的传授效果,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创新的热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创意的一代,教师理应注重这一层面的培养与训练。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对教师主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师对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批判与创新。也恰恰因为这一要求较高,这个方法在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国内一些微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倾向于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一对基本概念相互混淆,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误解,笔者曾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复习微观经济学内容时,问及“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价格,而且其理论根据均是来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学法
所谓研究式教学法,就是针对相关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在对基础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根据差异化受众主体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应用,比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主导性的教学方法,而普通财经高校和其他一般性高校则可将其贯穿于重点章节和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之中。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开展研究式教学,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难度高,而且相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掌握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时间允许、精力充分和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个人单独完成,如若某些条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组开展,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可以布置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应用研究,如“如何运用弹性理论看待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运用弹性理论对超市日常与周末商品差异化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从供求理论与弹性理论看公园门票的定价问题”等。再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年来采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论文,如“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电下乡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内在机制与效果”,等等。
(四)体系式教学法
截至目前,体系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中较为鲜见,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该方法的必要性。这里的“体系”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即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若能做到这一点,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具体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实上,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和教学体系了然于心,否则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体系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体系式教学[鉴于国内各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有所差异,因此这里笔者基于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进行阐述。]十分必要。如从对微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把握来看,教师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把握:(1)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进行介绍以使学生对之有个概览;(2)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要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3)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4)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5)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这个纽带显然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6)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市场行为的介绍;(7)在上述讲述的基础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可引导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8)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由此引出对微观经济干预的介绍。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第一,从国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国民收入内涵与核算基础上,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此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第四,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种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价格P不变的假定,使得分析更为接近经济现实,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六,表面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内在关系,实质上仍围绕总产出为中间变量开展论证;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国际汇率E固定不变的假定,基于全球视角将汇率内生化进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讨国内外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八,从长期视角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趋势问题以及周期性波动问题。显然,国民收入构成其整个分析过程的核心主线。
这一方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全程教学过程能否做到认真对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每一门分课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五)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并没能具体细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且还可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之外的经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内容进行启发。
教学过程中的启发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微观经济主体是如何定价的?该考虑和权衡哪些变量和因素?如若定价不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现实当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惨败的经验教训?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启发足以引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再比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何判定与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该如何把握与决策?政策效果当如何评价?这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六)兴趣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笔者之所以撑起为“新方法”,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兴趣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授课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学生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其实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将学生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其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动机。从宏观层面来讲,校园的教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其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的课堂传授方式等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标准划一的方法或模式。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见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钱,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馒头和油条,你又会如何选择你的消费组合?”这会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激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七)实验教学法
尽管实验教学法在众多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实验经济学这门课程近年来已逐渐被引入到我国,并重点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仍较为鲜见。
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热情,进而转向研究式学习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有疑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如何去设计实验?换句话说,设计实验很难。事实上,现有研究已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师主体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用以研究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由于众多原因他当时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实验方法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随后,当时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开始深入思考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倡导经济学实验方法,促成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借鉴史密斯有关市场机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可以设定由某班全班同学进行经济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该班同学随机分成市场上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两组,然后由这两组模拟市场进行自发交易,最后通过实验中的供需情况,来观察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供求理论以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进而也使其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对理论的验证。
三、评价与建议
以上论述了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实上,以上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潜力也得到挖掘,不仅表现在课程成绩和成果方面,还表现在理论的升华、分析问题的视角拓展与能力的提升、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创新实践立项、获奖、等比率均表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并不意味对其重要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事实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量化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学方法相比,结合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征,显得更为具体、更为专业,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以上教学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方法或单纯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其次,鉴于专业之间的差异,比如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不同,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侧重。
最后,教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上通常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文这里论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更凸显了这一方法论上的内涵特征,即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教师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学生在“如何学”(包括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系式的系统学习、实验中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
[2]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3] 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0-12.
[4] 元惠萍.思想与工具――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8):18-19.
[5] 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6] 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7] 唐国华. 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98-102.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