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1
赵本山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家,“本山艺术之花”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几十年来受到全国广大群众的广泛喜爱,他以深厚的草根艺术的无限生命力成为久开不谢的艺术之花。
一、东北黑土地是“本山艺术之花”的深厚根基
赵本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他自己经常面对媒体讲:“我是黑土地长大的,是东北这块黑土地哺育了我”。赵本山的艺术既有幽默朴实的小品,又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电视剧,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现在本山传媒的舞台既有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又有足迹踏进美国的巡回演出,成为全国受众欢迎的草根艺术。本山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就因为他的艺术、他的表演体现了农村生活情趣,激活了人们艺术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他们塑造了像小沈阳、王小利、于月仙等一大批优秀演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假如不是如此,那就会使艺术品显得苍白无力,失去自己的生存的空间,这是一个凿实可见的事实。
二、精湛的表现艺术,是本山艺术之花的魅力所在
赵本山及其弟子有着超群的艺术表现力,如赵本山在小品表演中那举手投足都带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在全国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每次都以高票推荐为“小品王”,赵本山导演的《乡村爱情》、《马大帅》、《刘老根》等一系列电视剧都在中央和地方台一播再播,令人回味无穷。当然赵本山的艺术表现力并非都是天赋,这和赵本山及其弟子对艺术事业的执著、勤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赵本山艺术之花才能光彩夺目,永放光芒。
1.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他熟悉人类产生笑的基本机制,这一点,世界大多数戏剧美学家都承认,比引发观众流泪更加艰难。难能可贵的是,赵本山又充分熟悉中国民间社会,知道其中哪些机制特别适应广大中国观众,例如,对于智慧幽默的运用,一般中国观众快速接受的极限在哪里。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地感知每一个历史阶段广大中国观众最能感应的喜剧因素和荒诞因素是什么。这种对喜剧类既有整体把握又能具体伸发的表演艺术家,在国际间也并不太多。
2.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这往往是很多“搞笑专家”的败笔所在,却被本山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他不管演什么角色,心理图谱都是准确的、完整的、连贯的,因此也必然是叠加的、鲜明的、强烈的,而不是破损的、枝蔓的、自我消耗的。他在表演上的极大夸张,都以准确为基点,正像优秀漫画家越夸张越让人感到逼真。应该说,他演过的那么多作品,就文学剧本而言有高低精粗之分,有的也不一定非常适合他,但他只要接手,一定能给自己的角色一种连贯的心理、准确的夸张。这不是一般的表演艺术家都能做到的。
3.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俄国著名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对自己早期过于强调内在体验作出了重要修正,充分强调了“表现”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任何“体验”都会有“表现”,但当“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命题被独立研究的时候,就要求演员具有超乎寻常、醒人耳目的体态造型,这在喜剧中尤其重要。赵本山来源于角色心理体验的体态造型,不仅是夸张的,而且具有独立的形式感,为属于美学范畴之内的“丑”,增加了一系列中国现代下层社会的典型范式,从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到整体神态,莫不如此。这一点其实是继承了东方表演艺术的优良传统,既不管文学旨意如何,也必须“把功夫做到家”。如果文学剧本好,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是画龙点睛;如果文学剧本弱,那么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就成了精髓独具。
4.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对很多喜剧演员来说,找到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本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一直固守,处于僵滞状态,结果体态造型反而成了他们自设的障碍。赵本山没有这种障碍,他在表演中对于每一个喜剧因素的收纵来去,都灵活多变,节奏徐疾自如,绝不端着一个既定的姿势应付不同的情节。在一些关键性的“戏眼”上,他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人们可以模仿他的姿势腔调,却很难复现他那种即兴的节奏张力。
三、高尚的艺德是“本山艺术之花”久开不谢的根本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2
专家“动刀”:
小品与曲艺分离再获新生:“小品剧”沈阳问世
本山:砸半天整明白没?我这是啥玩艺儿?范伟:整明白了,是小品剧,咣咣的!———世明设计台词写在前面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出现了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小品从此登堂入室。继陈佩斯后,小品渐成气候,从开始的《如此竞争》、《对缝》到《老伴》、《送水工》,随着剧作家崔凯一个个作品的问世,赵本山、黄宏、范伟、高秀敏、潘长江、巩汉林、金珠、黄晓娟等一批笑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至此,东北小品成为重要的力量。
东北小品何以笑傲江湖?它究竟带给观众哪些启示?它为什么会引起专家的关注?在东北全面振兴的今天,盘点东北小品走过的历程,显得异乎寻常地重要。
关键词
小品剧小品最早出现是在陈佩斯《吃面条》和王景愚《吃鸡》之后,那时,还局限于一种形体艺术。小品发展后期,小品重视简单的人物关系、语言的锤炼,进入成熟期后,小品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更注重小品的戏剧冲突、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命运的关注。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向峰认为,进入成熟期的小品应该称为小品剧。
崔凯小品的生产者,东北小品创作的领军人物。小品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创作了《如此竞争》、《牛大叔提干》、《送水工》等作品。
赵本山因为小品,赵本山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连续9年荣获央视春晚的小品王。赵本山甚至成为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百姓中有“不见赵本山,无法过大年”之说。
专家观点
小品应该定义为“小品剧”
2月7日,省美学学会、省理论家协会、省社会科学院、省作家协会联合召开崔凯小品作品研讨会。
会上,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向峰首次提出将崔凯作品定义为小品剧。
谈到小品剧的定义,王向峰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首次是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从曲艺中分离出来。
曲艺与戏剧的分界在于,曲艺的特征是演员只说角色,并不扮演角色,比如,二人转《西厢记》,女演员可以同时扮演小姐和红娘,而男演员扮演则可以扮演张生和小和尚等角色。小品则不同,演员要进入角色,而且扮演的是单一角色,服装与化妆都与角色契合。
二、小品尽管短,但它的特征是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不是片断,不是别人说角色,而是演员演绎不同的角色。
三、从戏剧上分类,小品作为戏剧规定了它的喜剧性,而且只能是喜剧,用完整的情节表现幽默的喜剧。
经典语录
崔凯小品中的流行语
《牛大叔提干》———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玻璃没办成,学会扯蛋了《如此竞争》
———瞧一瞧,看一看,《法制报》、《故事报》、新出版的《电视报》。有传奇、有侦破、有讽刺、有幽默、供欣赏、供娱乐、受教育、开眼界……
———十三香:喂,我说,你这报纸也没有什么中药渣子冒充十三香的事呀?———卖报人:听说下期就登。《老伴》
———你是一把菜刀,我愿做一棵白菜;你是一条裤子,我愿做一条裤腰带;你是一张板床,我愿做一床铺盖,管够让你蹬,管够让你踹,你就是把我踹滚包了,我也是死乞白勒让你不盖也得盖。
———少说两句话,你说我变傻变愚了、稍对你热情点,你说我格调太低了,想在家表现表现干点活,你又说我作贼心虚了,更有甚者,你说我说梦话,说我
爱上莱温斯基了。我要是爱上莱温斯基了,咱们家早遭空中打击了。《儿子长大了》———改革春风吹满地,刘二堡人要争气……《红高粱模特队》———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过河》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3
近日,记者采访了小沈阳,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师傅之间亲如父子的故事。006年6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二人转演员刚刚表演完,在如雷的掌声和喝彩声中走进后台卸妆,这时仍沉浸在表演细节的回味中的他的手机便响了起来。电话接通后,对方久久不出声,当他对着手机“喂”了半天后,却只听见电话那端的人“呵呵”地一个劲儿地笑。这个笑声怎么这么熟悉呢?他猛意识到这个只是“呵呵”地笑的人是谁了――他是赵本山!常看赵本山的小品,赵本山那标志性的笑声在他心里刻骨铭心
“赵老师,是您吗?真的是您吗?”
“听说你唱得挺好,来沈阳发展吧!”
天啊!是赵本山老师打来的电话!他一下子蒙了,做梦都想不到如此大腕的艺术家能给他这个小小的二人转演员打电话!
这个接到赵本山电话的年轻人就是沈鹤,艺名小沈阳。
沈鹤1981年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市。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不仅上学时交不起学费,甚至连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吃根冰棍也不可能。但沈鹤的父母是二人转的民间艺人,从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困难的家境,他决定和哥哥放弃读书,一起去学二人转。于是15岁时他就和哥哥一起来到了吉林省长春市,进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二人转表演团学艺。
因为哥俩都没多少文化,沈鹤自己也就初中毕业!他与哥哥从最基本的打杂开始,吃尽千般苦头,但他哥俩学习很努力,且相互勉励:“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我们唱出名后,―定要孝顺父母,让二老的晚年生活衣食无忧。”
1997年6月开始,沈鹤和哥哥开始参与演出。他还记得第一次登台的情景,和搭档唱着唱着,他突然腿肚子直哆嗦,身上也发抖。搭档偷偷地问他咋地了,他没敢说,其实他紧张得把所有的唱词都忘了,在无法下台的情况下,他索性在台上胡编起来。谁知他这样歪打正着,为日后的即兴发挥开创了一条路子。
二人转一直都被看作拿不上台面的民间把戏,人们多半用来自娱自乐。小沈阳在吉林唱二人转时,也无法免俗,说些黄段子,到酒吧等场所表演。其实二人转演员也不愿意说黄段子,但观众需要,演员就得硬着头皮说。
当时沈鹤好希望能有人倡导一些二人转的新理念,后来知道了赵本山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绿色二人转,于是他便羡慕且崇拜起赵本山来。那阵子,只要是有赵本山的节目,他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看。沈鹤完完全全被赵本山精湛的表演折服了,再加上他也是铁岭开原人,因此,跟赵本山是小老乡的沈鹤便心里常想:要是有一天能让我见见赵本山老师该多好啊!之后,以赵本山为榜样的他更努力了,渐渐在吉林闯出了名气,并取了一个“小沈阳”的艺名。
沈鹤没想到,就在他渴望与赵本山联系、向赵本山学习的时候,赵本山主动给他打来了电话。
原来赵本山早就关注沈鹤了,有一次,在哈尔滨唱二人转时,沈鹤跟赵本山的一些徒弟认识了,之后,这些徒弟们便经常跟赵本山提起他,说他唱得不错。
2005年3月,赵本山到吉林参加农民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他看到了一个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年轻人颇为另类的二人转表演,觉得眼前一亮。当他问身边的徒弟时,才将之与徒弟们多次对他提起的那个名叫小沈阳的人与眼前舞台上这个另类的小伙子联系起来。
原来,艺术节在请了赵本山的同时,也请了沈鹤。沈鹤得知自己的偶像也来艺术节后,哪里肯错过和偶像见面的机会?因而他千方百计地希望与赵本山见面。无奈,赵本山表演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身边有好几个保镖护卫着,他心中纵有千言万语想对偶像说,却最终失之交臂。
之后,赵本山特意找来沈鹤所表演的节目录相观看,在禁不住对这个年轻人拍案叫好之后,爱才惜才的他主动给小沈阳打来电话。
赵本山想让小沈阳参加“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员考试,看看沈鹤到底有多少真本事。当小沈阳来到沈阳后,赵本山亲自在当时的铁西和平影剧院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笔试和才艺展示。在自己的偶像面前表演,沈鹤别提多紧张了。虽然他听到了赵本山的弟子们情不自禁的掌声,但令他惴惴不安的是,他没看到赵本山的笑脸。之后,沈鹤在赵本山的弟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中,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壮着胆问赵本山道:“请问您能收我当徒弟吗?”他没想到赵本山点头同意了于是,2006年的中秋节,他正式拜赵本山为师。拜师时,赵本山跟他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干,犯错误收拾你!”
能成为偶像的徒弟,沈鹤别提多开心了,那天晚上,他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从此便对赵本山改口叫“爹”!
拜赵本山为师后,沈鹤总觉得幸福来得太快了,有点儿不敢相信。他给还在农村居住的父亲打电话,父亲也如他一样,说啥也不相信:“我就不信了,赵本山能收你当徒弟?你是不是想天上掉馅饼想疯了?”之后,每当他提到此事,老人都持怀疑态度,直到2007年春节,沈鹤和赵本山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演出,在回沈阳的火车上,想给父亲证明一下自己已经是赵本山的徒弟这件事的沈鹤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请赵本山跟他父亲说几句话时,父亲才相信了,并哽咽着对他说,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努力,别给赵本山丢脸!
虽然在赵本山的徒弟们中,沈鹤仅排在第25位,但是沈鹤感觉到师傅对他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表演上,对他的关心都比对他的其他师兄弟要更多一些。这让他特别感动,也特别感到亲切。
成为赵本山的弟子不易,要成为赵本山一个出色的弟子更难。
沈鹤长得其貌不扬,但很有表演天赋,活泼乐观,且经历过贫穷困苦的少年时代……赵本山从其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艺的影子,因此,他对这个“排行”靠近末尾的徒弟颇生亲近之感。虽然他在表面上表现得对沈鹤严厉异常,甚至苛刻,但是,在心里,他对这个弟子抱着厚望。为了让沈鹤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赵本山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做一个全才!不仅演二人转,还要学纠口技、杂技以及唱歌……他还给沈鹤列出了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
赵本山栽培沈鹤之时推掉了不少演出活动这一切既让沈鹤感动,也让沈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刚开始学口技之时,他怎么学也不像,着急得撞墙的心都有了,但师傅总在关键的时候鼓励他:“学艺欲速则不达,你一定要沉下心来细细摸索!”就这样,在赵本山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沈鹤的技艺逐渐提高。
一次,沈鹤在练习一个后空翻的杂技动作时,赵本山一遍一遍地示范,谁知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沈鹤吓得连忙扶起师傅,发现师傅左腿的膝盖
青了一大块,心疼极了的他要送师父去医院。赵本山却一把推开他说:“练这家伙哪有不伤着的道理,送什么医院,别耽误了你练习。”不管沈鹤怎样劝说,赵本山不但不听,还执拗地继续示范起来……等沈鹤终于学会的时候,赵本山的左腿已经疼得站不起来,膝盖肿得像个大馒头。
在赵本山的悉心教导下,沈鹤慢慢地多才多艺起来,不仅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模仿明星的功夫更是十分了得,刘德华、阿杜、刀郎,学谁像谁;民族、通俗唱法样样都拿得出手。曾经,阿杜到沈阳宣传新专辑时,听了小沈阳模仿自己的经典歌曲《他一定很爱你》时,一时惊得呆住了,夸奖小沈阳说,他是最出色的模仿者,模仿得惟妙惟肖……
看到沈鹤的表演水平进步很快,赵本山便对他又提高了一个要求:2007年圣诞节,赵本山把沈鹤叫到他的办公室后,关上门表情严肃地对沈鹤说道:“阳仔,有一件事,我想郑重地跟你谈谈。”
听了师傅的话之后,沈鹤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是不是我表现不好,什么事惹恼师傅了,他要“收拾”我?于是心里害怕的他赶紧对师傅小心地说:“师傅,我有什么做得不对,您请别生气,您告诉我后,我一定改的!”
看到沈鹤脸上的笑容因为自己所卖的一个关子―下子凝固了,且还变得战战兢兢的,先前还故作深沉的赵本山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说:“紧张啥呢?这么紧张,是不是你真的做了什么事情对不住师傅我呀?”
“虽然我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师傅的事,但我就是担心我无意间做了啥事伤害了师傅……可我就是突然之间想不起来!”
“快别紧张了,师傅今天找你郑重地谈的事,是好事呀!换着其他人,我可不告诉他!”赵本山将自己曾经做的一个广告中的广告语用在谈话中。这个“包袱”让沈鹤顿时轻松了许多,他也将自己在舞台上的经典台词“那是为什么呢?”作为“包袱”运用,一边问还一边做着冥思苦想的动作
“小子,别玩笑了!师傅问你愿意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不?”
师傅的问话让沈鹤―下子愣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问:“师傅……上、上春晚?我能行吗?”
赵本山又对他说道:“我考虑了很久,你最合适!”
师傅的话让小沈阳又惊又喜,他觉得自己真像是在做梦,但他在揪了自己大腿一把且感知到痛,确定自己没有做梦时,他便“扑通”一声―下子给师傅跪下了,说:“师傅如此疼我,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您啊!”
‘小子,不用感谢我!只是,你这次要是上了春晚,可就一夜成名了,你可一定不要为名和利而忘记自己,千万要稳住自己啊!”
“师傅,我一定牢牢地记住您的活,且一生都以您为楷模,做一个既德艺双馨,又有情有义的人!”
于是在赵本山的鼓励和帮助下,第二天,沈鹤便开始准备节目了!元旦一过,他就跟着师父来到央视春晚剧组报到了。
遗憾的是,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沈鹤和他的节目《我要当叫星》虽然获得了满堂彩并被媒体看好,但原本貌似希望很大的节目,最终却与春晚失之交臂。
小沈阳的节目被毙后,又被“征用”到小品《收废品》中,与魏积安联袂出演。为此,该小品还专门为小沈阳加戏――增加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此外,小沈阳还可以“甩”他东北腔的英文,非常抢戏。
虽然沈鹤进行二人转表演轻车熟路,但首次出演小品略显生涩,且有些信心不足。该小品讲述当代作家随便出品垃圾书的故事,也没有多少“包袱”可抖,笑料不佳,遭遇冷场。
看到爱徒连遭打击,这时赵本山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沈鹤说:“儿啊,要是这个节目也上不了,你可别经受不住打击啊!不上就不上了,你还小,还有机会呢!要是勉强跟别人一起上了。肯定对你的风格有所束缚,那你就完了。”
没想到师傅的话不幸言中,结果该节目被淘汰了。
春节过后,很多人又期盼小沈阳为央视春晚准备的节目能在央视元宵晚会上露脸。这次倒没有审查的问题,因而沈鹤对自己的节目能上元宵晚会又寄予了厚望,接着他被邀请参加了元宵晚会的录制。谁知结果更令他郁闷:元宵晚会播出的时候,他与一帮子师兄弟以及家人、朋友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然而晚会从头到尾,直到播完演职人员的名单,也没有看到他出场――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节目又被剪掉了!
严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师兄弟们都禁不住面面相觑,然后纷纷安慰他。“没事,没事,节目上不上,都很正常,我能接受这个事实的!”小沈阳笑着对大家点头致谢。然而,在他努力控制住自己,努力地微笑之时,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滚落了下来。
2008年的春晚没上成,沈鹤很是郁闷。习惯洞察内心的赵本山发现自己这个“得意门生”心中的烦闷后,安慰沈鹤说:“我们的节目在关键的时候给刷了下来,我知道你内心并不好受,这种感觉我曾经也有过。可是,难受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有更加提高自己才可能实现目标呀!今年没上,明年继续,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相信早晚你会上的!”
师傅的话如同醍醐灌顶,将沈鹤心中的千千结一下子打开了:是啊!上不上春晚,我都得继续努力才行啊!而且,能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审查,自己就应该很开心了,说明自己这辈子二人转算没白唱。
之后,小沈阳便从“阴影”中走了出来,穿梭在各地电视台和演艺机构发给他的演出邀请之间。
为了给沈鹤信心,赵本山又特地将他安排在自己导演的《乡村爱情2》中,让其扮演一个名叫王天来的医生。出演《乡村爱情2》是小沈阳第一次“触电”,别看平日里他在二人转舞台上男扮女装。模仿演唱著名歌星的经典歌曲,可是突然站到了摄像机前,他还真有点不适应。这时,还是师傅赵本山对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才使他又学会了演戏――他虽然不是该剧的主角,却是该剧最出彩的客串。
虽然赵本山安慰徒弟时显得轻描淡写,但是他自己心里对一定要将小沈阳弄上春晚舞台这件事较上了劲。之后,他便在心中对牛年春晚寄予起厚望来……
为了实现让小沈阳走上春晚这个心愿,原本想退出春晚演出的赵本山又琢磨起如何将小沈阳带上2009年春晚这件事上来。
当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郎昆向赵本山发出邀请时,赵本山便对总导演郎昆说:“不让小沈阳上春晚,我就不上春晚!”他的这个“非分要求”得到了郎昆的应允。
为了能让弟子尽情发挥,赵本山在为小沈阳创作剧本时可谓煞费苦心,也可谓匠心独运――运用《星光大道》这样一个与推出有实力的艺人为内容的央视著名品牌栏目作为自己小品节目的载体,并以选择音乐人才为核心贯穿自己节目的始终,期望能借力使力,把节目做好;又把表演场景设在苏格兰风情餐厅里,让小沈阳穿惯了的裙裤也能派上用场。
为了推出徒弟,赵本山在这个名叫
《不差钱》的小品中甘当配角,让小沈阳和另一个女徒弟毛毛自如地绽放光芒――给沈鹤特别大的空间,让他尽情地演。
当小沈阳在师傅赵本山的衬托下,将这一道“佳肴”在除夕晚上捧给亿万观众之时,他的表演果然引起了轰动,不少观众甚至为他那可圈可点的表演笑得落下了眼泪。
以前沈鹤是自己演二人转,这次跟师傅合作小品,除了自己表演之外,还要注意配合,找节奏。就算他的节奏没找准,甚至有些抢镜头,赵本山都能给接住,事后也没责怪他,这让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师傅的厚爱。
从赵本山决定将高徒小沈阳弄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起,到小沈阳最终走进央视春晚这个神圣的文艺舞台,师徒俩一起走过的路可滑历尽坎坷。但是,正是因为走过了这一段充满悲欢的坎坷之路,沈鹤才在心里有着无尽的感慨:演出结束时,当他走下舞台,走进后台,在众多演员对他竖起大拇指的过程中,他含笑一连声地说着谢谢,并径直走进卫生间,然后痛快地哭了起来。当然,他也不忘感谢师傅的提携,在后台和众徒弟按照东北的习惯,跪地给师傅赵本山磕头拜年。
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小品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小品。自己甘当绿叶,一心想托出弟子的他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网络做过网民调查,有超过80%的网友认为“表现最好的”是小沈阳。小沈阳就此一炮走红!
晚会结束的当晚,在给师傅拜过年之后,抑制不住自己激动心情的沈鹤又在自己开通不久的博客上写下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在这里我最要感谢我的师傅,他让我实现了上春晚的梦想,师傅这些天身体不好,一咳嗽我就揪心,心疼师傅太劳累。但我们一场,他带着大家演得特别带劲,在这里,我先祝师傅身体健康,好好歇一歇,和家人团聚过个好年!
这段日子就忙乎春晚了,怕演不好拖累师傅,一直有压力还睡不着觉好看不好看呢,就等昨晚这一“抖擞”!有师傅在,我心里有底,就放开了演呗。
在这篇博文中,他对师傅赵本山的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沈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如果没有师傅牺牲自己形象的无私帮助,他不可能上春晚,也不可能有今天。他永远忘不了师傅对他的恩情!
此后,成为真正人气王的小沈阳沈鹤,又连登北京、辽宁、天津等五大地方春晚,成为新年“跑场”王;他开通的博客也在短短两天时间内点击率突破百万。
小沈阳节目中半似青涩半似天真的表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话语,既风趣又幽默,让观众接二连三爆笑;2009年CCTV春节晚会的表演,证明了他具备相当的艺术天赋。但是,小沈阳觉得自己跟师傅比,还是要差很多_他觉得自己是青涩的,而师傅是成熟的。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4
伟大的喜剧演员,揭开面具后,多半是一张流泪的脸。这眼泪,是幽默的源泉,更是喜剧的代价。“美是一种带有笑意的悲哀,它是照射在垃圾箱上的一道阳光,也是丢弃在阴沟里的一朵玫瑰。”我们带着卓别林的这句话,和这些伟大的笑星一起,阅读他们喜剧背后的忧伤。
赵本山:
一生最大的财富是痛苦的童年
对现在拥有“本山喜剧帝国”,拥有别墅、私人飞机和无尽荣耀的赵本山,这些都是往事。“有人问我现在有什么不如意的?我说没有。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别出事’。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痛苦的童年,我现在没有任何痛苦和不满足。”
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能让那么多人笑?为什么他能把北方的幽默带出东三省,带到长江以南,最终燎原到所有有华人的地方?那是因为他咬着牙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幼年丧母,是人生的第一场劫难,“那是五六岁时的事。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就坐在火盆边上,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受苦,就跟现在要饭的人差不多,我经常吃喂牲口的那种苞米秆,晚上烧炕的时候烧一烧就当饭吃了。”
也就是在“被放养”的童年,赵本山开始了学艺之路。他的二叔是个盲人,会拉二胡、唱三弦。“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我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1986年赵本山到了铁岭剧团,和潘长江在沈阳演二人转《大观灯》,连演200多场。而让他更深入人心的《摔三弦》里的盲人,就是以盲二叔为原型,连那个标志性的帽子都一模一样。
虽然在东北红了,但真正发现赵本山的伯乐还是姜昆。姜昆说要把赵本山推荐给春晚,“但我没当回事,忙着和姜昆、郭荃葆等人合影,激动得连耳朵都在颤抖。”
后来,春晚真的来找赵本山了。但赵本山的节目每年都被刷下来。“有一年剧团让我带着10瓶茅台酒送礼,我不知道往哪儿送,就在梅地亚宾馆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10天我被通知回家。后来我和团长说,10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还是不喜欢我们的节目。”
连续被拒绝后,终于有了希望。直到1990年,赵本山才凭借小品《相亲》第一次亮相春晚,此后他便在春晚驻扎下来,也带着赵本山的幽默,在全国人民心中驻扎下来。
葛优:
胆小者的胜利
“名优”背后,葛大爷骨子里的“忧”却伴随着他的一生。因为经历过苦日子——下过乡养过猪,N次考表演系N次失败,10年龙套默默无闻,这些化成沉甸甸的生活体验,才有了银幕上举重若轻的“顽主”杨重、冷面热心的编辑李东宝,也才有了一系列让人笑,但笑过之后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的“葛氏小人物”。
葛大爷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谦和做人,谨慎接戏。葛优的妈妈回忆,葛优从小很乖,又瘦小又腼腆,以至于有一天妈妈接葛优时得知儿子也会打人了,竟然感到欣慰——儿子终于会反抗了。直到现在,无论参加什么活动,哪怕葛优是到场最大的腕儿,他也从不打头,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中学毕业后,葛优去北京昌平郊区插队,因身体单薄,被分去养猪,他和赵继明师傅两个人养了五六十头猪。“可以说,养猪的那段经历后来改变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我还很想回到当年插队下乡养猪的地方去看看。”插队中有一次回家时,葛优对父母说:“我想学表演!” “连身为专业演员的爸爸,都没看出自己的儿子有当演员的潜质,这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这是父亲葛存壮多年后的回忆。
葛优的报考之路异常艰辛,屡战屡败。考电影学院,第一关就刷下来了;考青年艺术剧院,老师让表演即兴小品,葛优表演“十里长街送总理”,当场哇哇大哭,回家后爸爸一听就知道没戏,失控了;考话剧院,父亲托了好友于兰辅导,也失败了。葛优准备收拾东西继续回农村喂猪,临行前夜听说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招生,决定最后一搏。此前的人生中,葛优最有“生活”的一件事就是喂猪,在考试时干脆演了小品《喂猪》——葛优提着一桶猪食,怕小猪吃不着,先把大猪轰开,让小猪先吃。这个小品因为生动朴实打动了考官,后来葛优说:“别看台上没有猪,可我的眼睛里有猪。”
在文工团,到葛优手里的都是些边边角角的小角色,比如演个扛根木头满场跑的铁道兵。后来妈妈在儿子的传记里写道:“葛优步入演艺圈后跑了10年龙套……
尽管后来拿了戛纳影帝,但是葛优一生不敢和父亲同台。在葛优跑龙套的80年代,父母都觉得儿子做演员没啥出路,劝他改行做摄影助手。可葛优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一直渗着。后来父亲葛存壮一狠心:“演员这行当,摔打摔打可能就学会了,随他去吧!”
因为葛优脾气好,团友都爱拿他开玩笑,一次演出结束后,团友把葛优的照片摆在桌子上,布置成了灵堂,然后所有团友轮流进屋鞠躬烧香……葛优就饶有兴致地坐在一旁看着,待团友们都鞠完躬后,他自己也肃穆地深深鞠了3个躬,还绕着桌子慢慢走了一圈。此时,周围的人已经笑作一团,可葛优做这些动作时却一脸严肃。直到很多年后,“葛优是冷面笑匠”这句话才被王朔说出口,而表面松弛的“葛氏”演法也才成为风格。
郭德纲:
百般苦楚,十载悲哀
世人只见今日的郭德纲出门豪车裘皮,奢侈品大LOGO晃眼,又有几人知,1995年第三次来京打拼的他,深夜结束演出,打不起车,徒步20公里,从南二环走到大兴黄村的出租屋。
“90年代初,我第三次进京谋求发展。囊空如洗求借无门,亲朋翻脸故友绝情。彼时,有三位同学凑了4000元给我。进京后,百般苦楚痛不堪言。十载悲哀,终得转机……”——2012年4月19日,郭德纲发微博回忆不堪过往。
1987年,14岁的郭德纲第一次登台,在天津游乐中心露天台上,而台下干什么的都有。郭德纲真正的第一个师傅是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师傅起床之前,郭德纲的任务便是收拾屋子、沏茶,等师傅教背段子,如此3年,直到15岁。
1996年,他拉上另两位相声演员张文顺和李菁办起了“北京相声大会”,寒冬腊月,大家站在门外喊人进来,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了,“可能人家只是想进来暖和一下身体”。第一个节目是单口相声, 真正的“台上一人,台下一人” 。
在郭德纲卖艺9年之后,相声前辈侯耀文第一次看到了郭德纲的表演。看好郭德纲的侯耀文动了收为徒的念头,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极力反对。如果说剧场演出让郭德纲有了形式上的支持,侯耀文的收徒则给了他精神上的家。
那一年的10月,郭德纲参加了“濒临失传相声专场”,该专场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专场联播后,郭德纲在专业相声观众中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因为很快他的天桥乐剧场演出第一次挂上了“客满”的牌子。意识到影视媒体的巨大推力后,郭德纲开始伸出触角,录制节目。但现在的主持一哥,当年一样很囧,最惨的时候,节目组为了考验郭德纲能不能当主持人,把他关在商场的玻璃展示柜里关了 48小时,他要在里面吃饭睡觉,被走过的人观看。
2005年11月5日,德云社在天津举办了第一次大剧场相声。12月,《三联生活周刊》以《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做了报道,开篇便称, “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界的奇人。他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次年1月,凤凰卫视报道并推出了春节《郭德纲专场》,郭德纲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同台的是谢晋等人。自此, 的舞台有了一个“传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一拍惊堂木“我叫郭德纲”。
周星驰:
快点死!不要话那么多
他曾和家人挤在九龙逼仄的木板房里,视“酱油拌饭”为人间美食;也跟着外婆在街头摆摊卖指甲剪,大一点就在茶楼跑堂;再大一点时硬拖着梁朝伟考无线,他也是梁身边“落选的那个呆子”。好不容易混到可以演戏,但角色多半是村民甲、路人乙、梅超风的靶子、一出来就被杀的死尸……
那些日子,就是《喜剧之王》的现成剧本。星爷自己也承认,“情节有虚构,感受却是真实,《喜剧之王》其实是一出悲剧”。有多悲?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真是儿童节目主持人周星驰的枕边书,是他日日跑完龙套后的心理慰藉。电影里尹天仇跟导演死皮赖脸,“因为我设计的角色性格是比较调皮然后带点矛盾的,所以我内心的潜在台词是我不想死。”导演大怒。这一幕也发生在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的片场,他小心翼翼跟导演商量,“我出掌挡一下再死吧?”导演懒得理他,“快点死,不要话那么多!”
而当他终于从F咖成为星爷、成为“喜剧之王”时,是不是就人生圆满,真正把忧伤踩在了脚下?
据说,洪金宝与他在拍《功夫》时现场决裂,日后还抛下一句狠话,“不可以只当自己是人,其他的都是狗”。据说,“唐僧”罗家英说他“心理变态,简直走火入魔”。据说,王晶辟专栏追忆当年合作时,“他三改电影分红比例,让人忍无可忍,结交富豪,忙于炒楼,膨胀得自我又自私”。
一场轰轰烈烈“倒周”运动在2008年前后如此发生。后来媒体人李星文力顶,“旧人写到周星驰,总要说到他贪财或者吝啬之事。我就不明白了,这个贪婪的人为什么总能在片子里投入那么多智慧和汗水,而那些被占了便宜的人反倒总是出些破烂玩意儿?”电影里,尹天仇看的书上说过,“演戏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若将整盘人生都变成悲剧片场,该是多么有灵魂的一出大戏。
“《长江七号》不是我的‘那杯茶’。”与他识于微时、为了拍好TVB电视剧一起蹲过马路牙子观察路人的吴君如,说出了大多数星迷的心声。齐刷刷的“星爷,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
星爷多年助手田启文一句“我们不能一辈子无厘头”让粉丝们黯然神伤。有人说,“《功夫》圆了星爷的功夫梦,《长江七号》要圆星爷的家庭梦,那我们的‘周星星之梦’,还有谁来圆呢?”2004年的《功夫》不单要讲故事,还肩负着打开内地市场的重任,票房井喷。之后围绕《长江七号》、《长江七号爱地球》,星爷想建立的是好莱坞动画片般的完整产业线,但这些消息,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是商人周总的喜剧,却是笑星星爷的忧伤。
黄渤:
被逼连灌11瓶啤酒的日子
“来一首《青藏高原》!”台下,一群喝高了的人向黄渤喊道,全场迅速加入队伍,开始起哄。作为歌厅的表演嘉宾,黄渤不仅要唱歌、跳舞,还负责热场子,有一次,在夜总会客人的要求下,黄渤一口气喝了11瓶啤酒,然后接着上台表演,“我至今也忘不了他一边打嗝一边唱歌的情景”,哥们儿高虎回忆道。这是80年代的青岛,黄渤最早出道跑场子的地方。
有一年在东北,黄渤攒了一个“香港三星闹春演唱会”,几个人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港台音在舞台上假装港台歌手。表演结束,舍不得打的,坐公交车,被人认出,“你不就是演唱会的港台歌星吗?”黄渤赶紧用港台腔道,“感受一下你们当地的生活啦。”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5
“唱”在二人转演出中占首要地位。二人转演员要有一副好嗓子,用俗语说就是亮堂、能拔高。再就是唱得要有韵味。韵味不仅包括各戏曲门类所说的“抑、扬、顿、挫”,而且要有东北语调的特殊风味。有的观众专门爱听唱,进了场子,两眼一闭,专门听你唱得亮不亮,有没有味。有的演员在台上唱《西厢》里的胡胡腔:“一轮明月照西厢――”一拖腔,台下就叫好。现在有些演员,特别是那些零散班子的演员,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又没有相应的扩音设备,加之为追求场次和经济收入,感冒或女演员来了例假仍不休息,唱的时候显得很费力,大脖筋鼓得老高,声嘶力竭,不仅破坏了演员的舞台形象,更谈不到给观众以唱腔韵味美的享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说口”和“表演”在二人转表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人说“唱是骨头,说是肉。”说明了说口的重要性。在一段唱的前边带个小帽,中间加点风趣幽默的说口,会增光不少。说口在二人转表演中有时是即兴发挥的。有人说:“看你溜不溜,就看你说口。”有的二人转演员嗓子条件不好,就在说口上下工夫,说得多、活、有趣,也能弥补唱工上的不足。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赵本山。有人说他演的是二人转的东西,有人说不是二人转的东西,有人说他是二人转发展的方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赵本山演出的节目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二人转、拉场戏,一部分是东北味的喜剧小品,他是把二人转的说口和表演部分发扬光大了,突出了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他使用了大量的套子口、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语、顺口溜,以及经过他精心提炼加工了的东北方言土语,再加上他形象逼真而又独具一格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赢得了笑声。他演出的二人转唱腔很少。比如《麻将豆腐》,里边只有一小段唱,主要是说口、表演。有人说他演出的节目是从东北民族风格浓郁的二人转、拉场戏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既借用了相声语言,又采用了二人转与戏剧小品的表演形式,土得掉渣。而这种土,正是二人转艺术所特有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赵本山的表演里有二人转的因素,当然,不能把赵本山的路子作为二人转发展的方向。因为他只不过是吸取了二人转、曲艺和小品等诸多门类的艺术精华为己所用,发挥了二人转说口、表演的长处,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但是二人转艺术不光是说口和表演。因此,赵本山的路,只能是赵本山的路。但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创新的精神。
扮是“使相”,即以面部与身段组合成各种表情、姿态。
舞是二人转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唱有舞,这是二人转演员的基本功,一个二人转演员应该掌握二人转舞的全部技巧,才能表演好二人转的舞蹈。如手、眼、身、法、步,以及腰功、圆场功,各种蹉步、云手、腕子、手绢、扇子等的连惯性动作,要配合各种步法展示出优美的舞姿。有人总结出舞蹈方面的十字诀:跳、走、翻、扭、搓、转、扇、抖、耍、打。这些功夫练精了,进行二人转舞蹈创作就得心应手了。传统二人转的舞蹈主线主要是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吸收其他曲种的舞蹈身段逐渐发展形成的。目前有些现代二人转段子又把霹雳舞和迪斯科的舞蹈动作糅了进来,给二人转增加了时代的气息。
“绝活”是二人转艺术中演员利用手中的道具(即手绢、扇子等),结合曲目内容做出的一些高难动作。如二人转老艺人齐兰亭,手绢扔起来,用嘴吹一串小泡落在手绢上,像带露的莲花。他能反复扔手绢,反手在肩上接住,还可用“打旋罗”的扔法让手绢立着转。有的演员能把手绢扔出去,翻一个跟斗起来再接住手绢继续唱,依然神色自如。
二人转的表演是多方面的,一个演员能够唱、说、扮、舞、绝俱佳是很难的。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侧重,选择适合自己演出的段子去演。如唱功好的,就选择一些唱的份量比较大的段子;舞得好的,就选择一些舞蹈较多的段子;绝活好的可选择技巧性动作和绝活多的段子。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一台晚会上,应该注意搭配着演出,应该文武齐全,让观众欣赏到二人转这一独特风格艺术的各种表演技艺,得到满足。
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6
关键词: 喜剧小品《卖拐》 话轮转换 理论框架 定量分析
一、引言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特质: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幽默风趣,雅俗共赏,针砭时弊,内含哲理。[1]赵氏小品在中国小品界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原因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外,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图从话轮入手,分析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卖拐》中的精彩片段,探讨其中的话轮转换、人物刻画和喜剧效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此类节目。
二、话轮转换的理论框架
话轮转换模式(turn-taking system)最早是1974年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萨克斯等人。他们发现话语的组织是被某种机制所控制的,而这一机制就被称作话轮转换模式。它的提出旨在研究话语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的;话题是怎样建立、发展、变化的;人们是为什么如此安排自己的对话的,等等。萨克斯[2]研究指出对话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不断转换,却很少出现重叠或冷场现象。因为对于一个自然对话,我们脑子里总会有合作原则的模式:问题期待答案,建议期待同意或否决,命令期待被执行等;同时,我们也遵守一些礼貌原则:我们不应打断别人说话,不应一个人说得太长,应该对他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应该对他人的反应进行合作等。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对话都准确无误地遵循了这些原则。事实上,我们的对话中存在许多变异,如一个人独占话轮现象,打断现象,答非所问现象等。话轮转换模式及其变异现象在文本中是有目的的(Short,1996)[3]。小品中,为了揭示人物间的关系和描述人物的性格,作者会设计不同的话轮转换模式,这种模式在上下文中体现了其特殊的语用含义。
为了以下分析样本方便,我设定剧本中出现的任何一个话语(utterance)都是一个话轮,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小品中的话轮转换模式。
1.话轮控制和话轮长度(topic control and turn length)
在小品文本中,谁向谁说话,谁打断了谁,谁又被打断了是很常见的现象。说话者很可能打断另一方面而控制话题。一般来说,总是控制话题的那个人的性格是最显著的,这对分析人物性格是很有用的。一个角色说多少话可以显示他在戏中的分量或是突出他的性格。一般来说,主要角色比次要角色的话长(Thornborrow,2000),[4]但是,任何一个角色如果他想说或有目的性的要说,他也有可能说很多。我同意一些学者的看法,为了便于分析,按照字数计算话轮长度也许是一个较为科学和可行的方法。
2.话语打断(interruption)
根据Sacks(1974)提出的话轮分配规则(turn-allocation-rule),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上(transition-relevance-place),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否则,即属于故意打断话语的现象,[5]打断现象有很多种理由。在小品中出现的打断或重叠现象多是作者别有用心为了凸显人物性格或增加幽默感而出现的。
3.话轮类型(turn-type)
关于话轮类型,为了便于分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发话(the initiative turn)和反应(the responsive turn)。一般来说,发话和反应相加应该就是话轮数。因为正常的对话一般都是以你说一句我反应一句的方式存在。
4.话题转变(topic change)
话题是人们谈话的基本点。对话通常是由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组成的。萨克斯指出对话中本来进行得很好的谈话会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一个话题下又会有子话题出现。这种话题的转变有时顺理成章过渡(有时是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去继续谈话;有时是因为故意转变以逃避现有话题而提起另一话题)。
5.副语言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s)
用表情、动作、姿势、手势、沉默和语调等副语言特征控制话轮在小品中也是很常见的,因为观众在听的同时还要观赏。其实任何一种副语言特征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个角色占有了这个话轮,因为他已引起对方的注意并期待对方的反应。[6]
三、对语料话轮转换的定量分析
从2001年到2006年,赵本山一起表演了《卖拐》、《卖车》和《功夫》三个小品,由于三个小品属于连续性的,因此被称为“赵本山三部曲”。有不少人认为,赵本山等表演的三部曲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小品,本文以其中的《卖拐》为语言素材。在该小品中,赵本山扮演一个擅长利用忽悠人来骗人上当购买东西的东北乡下人,高秀敏扮演他的媳妇,而范伟则扮演倒霉的受骗者。本文选取了范伟上场后的那部分为语料,该部分语言对比鲜明,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制造幽默效果。
样本的话轮转换分析结果
该部分共有话轮145个话轮,赵本山占有最多的话轮数69个,话轮的平均长度也最长为20;范伟51个话轮,话轮平均长度为15;而高秀敏有25个话轮,平均长度只有13个字。根据Thornborrow(2000)的观点,一个角色说多少话可以显示他在戏中的分量或是突出他的性格。一般来说,主要角色比次要角色的话长。这样就可以看出,在整个小品中赵所扮演的“大忽悠”是名副其实的主角。而且通过话轮类型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在该小品中赵发话最多,有时候还是连续发话:
例1:
赵:站下,非常严重。
高:啥呀?
赵:太严重了。
范:说啥呐?
赵:呵呵,没你事儿。
高:什么玩意,严重啊?
赵:应该告诉他,不告诉这病,危险,没事儿,我这看出点问题来……
范:神神叨叨的,你可真是。
赵:就这病发现就晚期!
范:你怎么回事你啊?大过年地说点好听的!怎么回事儿!
赵:别激动,看出点问题来,哎呀,说你也不信。
范:你得说出来我信不信呐,怎么回事儿啊?[7]
在这段对话中一直是赵控制着话轮,他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想吸引范的注意力。他的每句话都只说了几个字,而且对他人的提问不闻不问,只顾说自己的,但他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最终成功地吸引了范,让范一步步落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这样,一个奸商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范发话和反应的话轮数相当,其中在询问自己病情和治疗方式时发话次数最多,而且话轮长度也相对加长。这表明他已经从刚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彻底相信赵的话了,彻底被忽悠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范的憨厚、老实的性格。高的发话数明显高于反应数,而且她的打断次数也是最多的。
例2:
高:好腿给忽悠瘸啦!
高:哈哈哈哈……
高:老头子咱这是好腿……
高:那拐不是――[8]
第一处和第二处高打断话轮是在当她发现范走起路来真的一瘸一拐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那条腿本来是好腿,而三和四处是因为她觉得赵在撒谎,试图纠正。本来她说的话都是真的,但对于已经被忽悠得迷迷糊糊的范来说,这已经变成了:“你这是坑我!你怎么这样呢?我就纳闷了,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这是这部小品里面的经典台词,也成功地引来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达到了幽默效果。同时高扮演的大忽悠的媳妇的形象也变得鲜活了。她内心朴实善良,戳穿丈夫的谎言,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增强了整个小品的喜剧效果。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赵的话题转换有8处,而其他两人均没有这种话轮:
例3:
赵:先不说病情,我知道你是干啥的!
赵:停!你鞋没毛病吧?
赵:腿好能撵上么?你鞋多少钱一只?
赵:要什么自行车呀?要啥自行车?[7]
当赵成功得吸引了范的注意力后,他没有继续说关于病的事,而是转换了一个话题猜起了对方的职业;当范相信自己腿瘸了之后又将话题转移到了鞋上;当范说自己钱不够时,赵又借机提到了自行车。经过这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赵是一个心思缜密、经验老到的忽悠高手。可见,频繁的话轮转换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本小品中赵的1次和范的3次副语言特征都很好地起到了刻画人物性格和制造幽默效果的作用。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发现,定量的话轮转换分析对喜剧小品有一定的阐释力。分析结果表明,对话轮的控制,话轮转变,话轮打断,以及副语言性特征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角色性格,并推动剧情发展,增强小品的幽默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这种定量分析结合语境和上下文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