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负债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范文1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投资者 信息披露 信息需求

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资产负债观得到了普遍推广。1996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的所得税准则(IAS12)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的趋势。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4年在《FASB对SEC关于原则导向会计体系建议的回应》中也明确表示,其准则制定将坚持资产负债观。在这种收益计量观下,资产负债表项目得到了净化,众多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被剔除出资产负债表。对投资者而言,净化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支持投资决策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满足投资者直接的决策需要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视角,探讨资产负债表的改进,以期增强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一、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及对资源的要求权,即提供有关该时日的资产、负债、业益这三个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额的描述(葛家澍、林志军,2001),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资金来源、获利能力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从报表项目来看,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资源的概况。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是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基础,正是净资产的增加才产生了收益(亨利・沃尔克,2004)。债权人和投资者同样具有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要求权,同时由于收益分配方式和顺序的差异,投资者有必要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所占的比例,对企业基本的盈利能力做出评价。

其次,从信息的时间属性看,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主要是历史信息。历史成本对于过去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反映最接近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投资者的期望应至少部分地建立在对公司过去业绩评估的基础之上。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产、负债产生的影响,能够满足通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最后,资产负债表信息除了表内信息之外,还包括若干与报表相关的附注信息。附注中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的说明,以及对关联方交易和重要事项的披露等内容,是对报表信息的诠释和补充,揭示了企业未来可能的变化,辅助了投资者的决策。

二、投资者需要的资产负债表信息――较高的决策相关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使用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为了获得关于企业经营业绩或获利能力、投资风险及报酬高低的信息,以便增加、减少或维持目前的投资额。

1.与企业现时价值相关的信息。公开披露信息要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决策,应更关注和企业价值创造相关的内容(李翔、冯峥,2006)。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功能。就现有报表项目而言,细致的资产类别将有助于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潜力。但是通常关于企业资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划分不足以评价企业产生关键现金流量的能力,也难以比较不同企业的资产分布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技术、人才等越来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正在不断提高。由于资产负债表确认标准的严格,这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要素却无法在表内确认,报表资产项目所包含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2.与企业未来价值变化相关的信息。投资者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从信息的时间属性来看,前瞻性变量在关注程度上将优于历史性变量,在信息数量上也将占据多数(陆正飞、刘桂进,2002)。前已述及,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可以提供一部分未来性质的信息,同时反观资产负债表中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不能否认资产负债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有关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但是基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竞争,信息的披露应当以效率作为准绳(Fama,1971.)。试图要求投资者从附注中筛选与投资决策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信息,并且希望他们通过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分析企业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预期将创造的经济利益,不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也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当投资者面临这种需求和不可得的矛盾时,必然转向其他的信息渠道,资产负债表的决策有用性就会下降。

3.及时、简明的会计信息。及时性、可理解性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有效资本市场不但要求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而且要求这种传递是有效的。作为年报、半年报的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披露时间的滞后损害了信息的及时性;作为一张综合性、概括性较强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复杂给投资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概貌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改变信息呈报的方式,将有助于投资者迅速地获取并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三、基于投资者视角的资产负债表改进

在会计信息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但是在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吻合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期望差距的存在,部分是资产负债表的固有特性使然,是不可避免的;部分是报表所采用的计价和编报方法造成的,是可以通过改进加以弥补的。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当围绕使用者的需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改进。

1.完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首先,对现有报表项目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应当根据资产的变现能力制定除流动性之外的其他分类标准,并可按照企业性质提供不同的分类方案,以增强行业内资产、负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反映更为详尽的资产状况。

其次,丰富信息披露的形式。目前,人力资源、员工经验等无形资产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表内确认规范,但可以尝试制定统一的表外披露规则,以实现一定程度上信息呈报的规范。不能因为计价手段暂时的缺失就默许目前信息披露的无序状态。当计量条件成熟时再将这些信息纳入报表,既完善了资产的内容,也减少了信息规范过程中的阻碍。

2.提供相对值信息和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侧重于提供资产、负债等绝对值信息,它强调对过去经济活动的反映而非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过去20多年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历程中,越来越多的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能够直接用于投资决策评价的相对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薛云奎,2000)。那么能否对由资产负债表直接衍生出的财务分析数据加以规定,统一呈报呢?由此或许可以降低投资者整体对资产负债表信息加工的成本。

投资者需要未来导向的信息以帮助决策,那么预期的资产负债表是不是预测性信息,又是不是资产负债表信息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建议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使用未来在编制历史财务报表时会使用的会计政策,并且最好以历史财务报表格式提供预期财务报表,这是否可以说明,使用资产负债表仍可以直接、高效地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并且投资者所需要的未来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资产负债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预期的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纳入整个资产负债表概念内加以规范,将在某些方面弥补资产负债表在信息预测方面的不足。

3.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理解性。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2000年中国证监会强制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以来,因特网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应用突飞猛进(潘琰、辛清泉,2004)。基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规范资产负债表的网上披露可以部分解决信息披露滞后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资产负债表设计指标计算的软件和注释工具,以低廉的成本提供主要的财务指标和简明的报表注释,将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亨利・I.沃尔克詹姆斯・L.多德、米歇・G.迪尔尼,陈艳等译.2005.会计理论(2004).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葛家澍林志军.2001.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3]葛家澍:2002.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3

[4]李翔冯峥:2006.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会计研究,3

[5]陆正飞刘桂进:2002.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经济研究,4

[6]潘琰辛清泉:2004.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会计研究,12

[7]王啸:2002.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证券市场导报,8

资产负债表范文2

每次C跟我抱怨这些的时候,我总是很想送给她台湾女作家李欣频说过的一段话:“有很多人设立的目标是几年之内要升到主任,几年之后要当上主管,然后是老板……这些都是可以随时被取代的身份。只要别人比你强,关系比你好,或是公司结构调整,位子就会瞬间消失。”

所以,要建立自己的风格,把自己当成个人品牌来经营,创造自己名字的价值,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会价值下的职位。至于将来你是哪个公司的主管、哪家企业的老板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别人看重的是你的专业、你的风格。这就是拿不走的身份。

每个人都有毕业入职的那一刻,都有信心百倍的青春年华。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大多数人总是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拼命学习来提高自己。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呢?有人开始看到职场的阴暗面,有人渐渐学会明争暗斗,有人发现投机取巧能赚钱,于是慢慢走上了这条路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未回头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足,身姿是否不够挺拔,奔跑速度是否不够迅捷,技能掌握是否不够全面。

于是,他们从一个健壮的青年,慢慢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越来越窄,越来越饥饿,竞争却越来越激烈。

我的一位师兄,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研究生读的是计算机智能,毕业前在著名跨国公司实习了半年,却在即将入职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漏洞。于是他放弃了18万元的起薪和即将到手的各种优厚福利,回到学校,申请延期一年毕业。这一年,他转战于商学院、金融系,并经常跑到哲学、中文这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专业蹭课。一年之后他毕业时,正赶上2009年金融危机,底薪比之前要低很多,但是几个月后他便3倍跳转,拿到几十万元的年薪,凌空一跃,光荣跳槽,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师兄手里有一张关于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他看到了自己的“负债”,了解自己的不足。他不看外界所能给予的一切荣光,只专心打造自己独有的东西。然后,他成功了。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了眼前的工作,我们还能做什么?”兼职写专栏?你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如何?开淘宝店?你想卖点什么?有没有进货渠道?给中学生当家教?当年的那些知识点你还记得多少?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平心静气似乎很难;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入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内在的潜能,抓住那些能够永恒不变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资产负债表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政策

一、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绝大多数文献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下半年,危机不断深化蔓延的时期为2008年和2009年;2010年为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年。由此,笔者将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金融危机前期(2007年6月以前)、金融危机中期(2007年7月到2009年底)和金融危机后期(2010年及以后)。然后分析各阶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进一步说明各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的实质。

1.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简单而且稳定。从表1可以看出其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其中,金融危机以前,国家债券和贷款占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构成了所谓的基础货币,占总负债的90%以上。比重很小的资产、负债项略去没有考虑。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迅速了陷入低迷期。美联储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挽救各大创伤严重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动用了全部常规性货币政策,更关键的是,还在危机关头创新了大量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期望给奄奄一息的经济体系注入急需的血液。这些政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反映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使得总资产规模迅猛膨胀,资产的构成也变得复杂花哨。由表2可以看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新增资产方的情况。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货币政策的扩张。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国债市场上,美联储购买国债以持有证券;进行正回购,放出大量流动性。传统的向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也增长很多。

第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资产负债表金融危机后新增的资产项,为美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起到了主要作用。

首先,为了给商业银行以资金支持,美联储2007年12月12日设立一种新型的贴现窗口――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dlity,TAF),这个新的流动性支持工具被称为是美联储4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它可以使美联储通过拍卖为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贷款。

其次,向一级交易商等提供的贷款便利(Primary Dealers Credit Facility,PDCF),是因为贝尔斯登事件推出的、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是投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再者,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便利(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AMLF),是美联储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为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处购买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提供融资,旨在帮助这些货币基金满足其投资者赎回的需求。

最后,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开始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美联储在2008年10月7日创造了新型融资方式――商业票据信贷便利(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CPFF),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那里直接购买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向有资金需求的商业票据发行者直接融出资金。此举开创了美联储直接向企业贷款的先河,中央银行扮演了商业银行的角色。

还有,美联储的国外资产也显著所变化。美联储2008年底推出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Reciprocal Currency Arrangement.RCA),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进行货币互换,满足国外企业对美元的需求。这些新增的货币政策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避免投资者形成悲观预期,陷入痛苦的“去杠杆化”和抛售资产的“羊群效应”。

第三,负债方银行超额准备金极大增加。美联储资产膨胀的同时,反映了银行体系高能货币的急速扩张。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仍在继续,银行体系的“惜贷”并未明显改善。也就是,美联储给商业银行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但商行却不愿配合央行的措施把流动性注入经济体,所以银行整体的“惜贷”现象导致了超额准备金在危机过程中一路剧增,而银行间的拆借活动几乎停滞。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除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货币政策以外,美联储还将利率政策进行到底。2007年9月到2008年底,美联储连续下嘲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降到几乎为零,现在维持在0~0.25%之间。但是当利率下降得不能再下降,而经济还没被刺激起来的时候,利率政策陷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美联储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转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2.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经常项目持续盈余;而且我国的人民币币值今年来都保持着较强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资金流入我国,使资本项目也产生盈余。长年的“双顺差”和固定汇率制度造就了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外国资产列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是我国央行最重要的一项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增加必定会导致负债方同等的变化。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除了基础货币,还有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发行负债,大约占总负债的25%。这一政策工具最大作用就是央行可以进行外汇冲销干预。例如,当外汇储备因为贸易顺差而不断增加时,货币当局不得不放出货币。此时,央行可以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将一部分货币回笼,使基础货币的增量不至于过大,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不是像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此跳跃,而是保持了近年来稳定的高增长。资产总规模从2007年7月的148105.37亿元快速稳定的上升到2009年底的227530.45亿元。

第一,外国资产总量从2007年6月底的104870.78亿元增加到2009年12月底的185333.0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同期里从70.8%上升到81.45%。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占与款在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是对政府的债权,即央行持有的国库券。第三,国内信贷包括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三大类。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这三项资产都有增有减,国内信贷总量在207年6月

底为28558.05亿元,在209年末是18736.03亿元,没有大幅度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二、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比较

由于中美两国中央银行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两国央行政策措施及其影响也就存在较大差异。

次贷危机期初,美国在短时期内频繁下调利率以期望刺激经济,但利率政策遭遇了“流动性陷阱”,表明利率政策失效。之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规的政策工具使其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由于银行体系的“惜贷”加上美联储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导致了商业银行持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因此基础货币急速增加。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M1、M2高速增长的同时,M2的增长却不如M1那么迅速,两者背离的原因在于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意愿的下跌和“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货币乘数的下降反映出美国信贷市场还没有恢复正常运行,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量却始终没有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无法解冻,美国企业资金紧缺状态难以改变,这阻碍了经济的恢复。

从整个货币政策来看,至少在短期中刺激政策还是具有积极的影响。短期中,由于工资、价格刚性,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较有效地增大了总需求,使产出和就业增加,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在提供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长期中存在消极影响。因为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和就业量不变,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放大了货币供应量,只能使得价格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所以,总的来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

与美国相反,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较好。我国央行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提供流动性满足实体经济稳定高速的发展,而非像美国那样急于放出流动性来拯救面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存在“惜贷”的问题,我国4万亿的财政刺激资金需要更多的银行配套资金,而银行也愿意贷款以配合国家的政策。从而,大量流动性投放到市场中,活跃了市场交易,提高了市场信心。在危机中我国的GDP也保持了8%的增长,足以证明我国政策效果比较理想。

资产负债表范文4

一、资产负债表税务分析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基本财务报表与税收关联程度有所不同。税收参与经济活动的分配,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利润表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流转税与营业收入、所得税和利润。企业的主观税收违法行为主要体现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借贷记账法下,涉税问题对应的科目绝大部分是资产负债表类科目,在利润表中少有体现,所以,财务报表的税收分析关注的重点不是利润表,而应当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动情况,与税收无直接对应关系,一般作为辅助报表进行分析。

二、资产负债表税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1.核对法。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是存在勾稽关系的,如果这种惯常的勾稽关系被打破,则可能预示着会计造假或涉税违法行为的存在。核对法主要是将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之间以及该表与其他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的项目进行核对,以验证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2.对比分析法。此方法主要是分析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的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据此来初步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客观、真实,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比率分析法是将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比率指标有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等,通过比率指标初步确定审核的重点项目。

3.复核性计算法。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数据是按照会计规定计算出来的,为防止由于计算错误而影响税收收入,应当进行复算以检验其准确性,若发现表列数字不准确,则应通过对账簿的检查,查明原因,如存货价值的确定、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

三、资产负债表税务分析的要点

(一)资产类项目的分析

1.货币资金项目。审查时,应将货币资金实际结存数与各种需上交的、应支付的款项及各种应收款项进行比较,分析企业有无支付能力。若企业支付能力强,应查明企业有无拖欠税款的情况,若有,应督促企业立即缴入国库;若企业支付能力差,则应注意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隐瞒收入的行为。

2.投资项目。将期末数与期初数对比,对于增加的投资项目,主要应查明投资额是否如实反映,投资项目价值的确定是否正确。对于减少的投资项目,主要应查明有无股权转让所得,是否将留存收益作为股息性所得进行扣除,是否有以股权换取资产或抵偿债务等事项,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了处理。

3.应收款项目。此类账户被称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如果应收款项长期保留有很大数额,应引起重视,注意有无将收入款项长期挂往来,有无将已收回的应收款不进行冲账,是否存在关联方占用资金、个人股东借款等问题。如果未分配利润数额大,而货币资金数额少,则应注意有无利用应收款项套取股息红利的问题。

4.存货项目。存货项目期末余额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应特别注意将季末、年末的“存货”项目金额与上期报表该项目金额比较,如发现本期比上期数额突增突减或本期为零,则应抽查存货盘存表和实物账,并与报表金额核对,如果盘存表和实物账数字大于本期报表数字,则可能存在隐瞒利润的问题。

5.待摊费用项目。与上期报表进行比较,若发现金额有较大的增减变化,应引起注意,列为审点。若突然高于前期,应核实有无将不应列入待摊费用的列入了“待摊费用”账户;若突然低于前期,应核实有无不按受益期提前摊销了费用的情况。

6.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项目。主要是与上期数比较,如果本期金额减少较大,说明待处理损失已经做了处理,应查实本期都处理了哪些损失,处理损失的去向是否合乎相关制度规定,有无批准文件,有无超越权限批准报损的情况。

7.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将“固定资产原值”与上期报表该项目比较,如发现数字有增加,说明企业增添了固定资产,应审查有无擅自提高某些固定资产原值的情况,或有无以挤占成本的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分析“累计折旧”项目时应注意折旧的计提依据、折旧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对“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应结合“营业外收支”科目进行审查,分析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和净损失是否正确。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分析,应与平时掌握的项目建设情况联系起来,关注该项目的记账金额与基建规模是否相适应,有无将基建支出全部或部分挤占生产成本而影响利润。

8.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对无形资产项目,主要查明其包含的项目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按实际成本记账,其成本是否按规定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报表中是否单独列示等。对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主要查明其包含的项目内容是否正确,其摊销价值和摊销余额是否正确反映。

(二)负债类项目的分析

1.应付款类项目。此类科目往往被当作逃避纳税的“防空洞”。一般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往来业务,都应及时办理债权债务的结算,不得长期拖欠。若应付账款突然减少,应了解企业有无债务重组等问题;若增加数额较大,则应了解有无利用应付款项隐瞒下脚料收入、房租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的问题。对长期挂账的预收账款,则应注意有无延时结转收入的情况。

2.预提费用项目。与上期进行比较,如果突然增加或长期大笔金额挂账,就应记录下来具体核实。看本期预提了什么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只预提而不使用的预提费用,对于已提而未使用的预提费用,应调回作增加利润处理。

3.应交税金项目。通过分析本项目,可以了解企业应缴各种税金的计提和缴纳情况,掌握企业欠缴税款的真实情况。审查时,应逐项核实数据,分析欠缴原因,督促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按时缴纳税款。

4.长期负债类项目。审查时应注意长期借款是否区分借款性质并按实际发生数记账,其使用及归还是否符合规定;发行公司债券是否经过批准,是否按债券面值记账,在溢价或折价发行时是否将实收价款与面值的差额单独核算,是否正确核算债券利息。

(三)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的分析

1.实收资本项目。关注主要的投资人或股东,与其他应收款等往来科目明细进行对照,核实股东有无通过往来科目将分红领出去或收入进“个人腰包”逃避缴纳税款的情况。另外还要注意股东的变化,了解是否存在股权转让行为。

2.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项目。将期初数与期末数对比,若增加了资本公积,看是否缴纳印花税。若两个项目都减少,应与实收资本对比,看是否存在用公积金转增资本的情况,股东是否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3.未分配利润项目。若企业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或极小,所有者权益小于注册资本,资产总额却在扩大,其他应付款金额在不断增加,而无应付票据或者短期、长期借款。则应检查企业有无账外收入,有无采用虚列成本,套取资金回流的情况。

资产负债表范文5

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定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 未作为资产或负债确认的项目, 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 该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是所得税会计中不同方法的出发点。时间性差异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中利润表债务法处理会计问题的出发点, 即所有差异与利润表项目有关, 与收入及费用的确认相关。暂时性差异则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会计问题的出发点, 即所有差异均与资产及负债的确认有关。( 2) 两种差异形成不同。时间性差异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 逐一确定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差异, 是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间的差额, 在一个或一定期间内形成, 并可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是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定义收益, 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与资产负债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处理时要注意确认资产负债的税基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与利润表债务法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累积差额, 而非当期差额。( 3)形成递延税项概念有差异。时间性差异与适用税率相乘所得到的递延税项称为递延税款资产与递延税款负债。由于时间性差异所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与税法确认时间不一致的内容, 其递延税款资产与负债反映的是影响收入、费用的差异部分,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与负债。而暂时性差异对全部暂时性差异确认, 也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中的差异不仅包括与收入、费用对应的资产, 负债的暂时性差异, 还包括其他原因所形成的资产, 以及负债账面价值与税基不一致的暂时性差异额, 因而暂时性差异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更加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但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之间也有联系。暂时性差异包含时间性差异。1996 年国际会计准则中指出, 当收益或费用包括在一个期间的会计利润中但却包括在另外期间的应税利润中, 有些暂时性差异也将产生。这种暂时性差异通常称为时间性差异。盖地也提出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可分为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由于实务中我国大多采用应付税款法, 也只有对报表的审计中, 对所得税的计算调整涉及时间性差异, 但真正深入地逐项分析时间性差异也多停留在理论讨论中, 暂时性差异的逐项分析很少, 这与新准则所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有一定距离。

二、时间性差异汇总

时间性差异按收入、费用计入应税所得和会计收益的时间先后, 可分为四类:( 1) 先在财务报表上确认, 后列入应税所得的收入;( 2) 先列入应税所得, 后在财务报表上确认的费用或损失;( 3)先列入应税所得, 后在财务报表上确认的收入或利得;( 4) 先在财务报表上确认, 后列入应税所得的费用或损失。根据我国会计与税法相关规定, 具体时间性差异主要有: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或方法相同, 但折旧年限不同造成的差异; 各种资产减值准备; 预提产品质量保证金;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 坏账准备; 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提前收到租金; 开办费等。这些时间性差异的形成各有特点, 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有差异, 时间性差异强调初次形成时的类别与时间性差异的转回时间, 由于它们与计算利润有关, 因而都涉及损益类会计科目。具体如表1 所示。

三、时间性差异与部分暂时性差异的对应

尽管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的一种, 但被称作时间性差异时它的出发点关注的就是利润, 说它是暂时性差异的一种, 是从所形成的差异的角度而言。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出发点是资产与债务, 从会计理论上来讲, 资产获取后使用中要转化为费用, 资产的减值会对资产账面价值的计量产生影响; 而有些早期负债的偿还在后期则会逐步形成收入。因此, 尽管时间性差异所反映的会计科目为费用类科目, 但往往对应的是资产; 会计科目为收入类的,前期有时对应的是负债。在分析差异时, 就可以转化为资产负债项目逐一分析。如表2 所示。

[例]2008 年12 月15 日, 甲企业购入一台价值80000 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期限为4 年, 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无残值。假定税法规定应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也无残值。甲企业每年的利润总额均为l00000 元, 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0%。

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分析项目分别如表3和表4 所示。

在计算时间性差异时, 比较费用在每期会计制度条件下与税法条件下的大小, 将产生差异额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进行调整。差异额确认为应纳税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则可以从对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影响上来判断。

当会计利润> 应税利润时, 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负债; 当会计利润< 应税利润时, 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资产。注意递延税款资产与负债是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差异而产生的。本例中, 递延税款第1 年到第4 年分别为3600、1200、- 1200、- 3600。转回时间为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差异方向变动时点, 或折旧费用的计算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方向发生变动时点, 即第3 年。在资产负债表下, 始终围绕固定资产这一资产项目, 要比较资产每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当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时, 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负债; 当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时, 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资产。注意递延税款资产与负债是由于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而产生的。递延税款第1 年到第4 年分别为3600、1200、- 1200、- 3600, 上例中, 结果恰巧与上面相同, 但实际计算过程不同, 计价基础在不同资产、费用判断上也不同, 所以, 一般情况下结果应不相同。

上例中, 当期递延税款负债= 期末( 下期)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期初( 上期)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之所以是期末减期初, 是因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额每期均为总数,而计算递延税款时求的是当期数。

由于影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因素有折旧计算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以及减值准备, 因此, 在考虑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时情况会更复杂一些。前两种情况可能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若存在第3 种情况, 单独考虑时一般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但结合前者与折旧年限的变化, 则不一定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有可能产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这几个因素都将影响账面价值, 前两个为影响计税基础的因素, 结果也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但对暂时性差异来讲, 不必关注差异的转回问题。

参考文献:

[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资产负债表范文6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环境会计;价值化因子;生态系统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6-0057-10

DOI: 10.12062/cpre.20170360

经济增长与生态退化并行是许多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全球大范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以及开发、使用这些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更是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刚性约束。我国境内石油行业总体呈现原油开采量上升的态势,为之付出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也越来越大:其一,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十分困难,具有明确的供给刚性,石油开采的边际经济成本逐年上升――2009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石油开采成本相较于2003年均上升了约13%左右[1];其二,石油资源开采的各个环节还会耗费巨大的生态成本,包括开采过程中所侵占和耗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等[2]。开展我国境内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对于摸清我国石油资源的家底、评估我国石油资源开采的经济―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探讨我国石油开采战略的合理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46年Hicks[3]首次提出绿色GDP思想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分析等将资源、环境等生态要素纳入经济核算的宏观环境会计方法开始被一些国家重视并纳入战略参考之列,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编制自然Y源资产负债表的实践尝试[4-12],虽然早在2000年,我国就有学者依据SEEA―1993探讨了自然资源的资产化处理方法,但至今我国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还停留在方法讨论阶段[13-15]。徐渤海[16]对多种自然资源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测度的资产负债表的设计。封志明[17]等人指出我国的环境资源核算依旧处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阶段。黄溶冰和赵谦[18]对自然资源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和审计方法进行了讨论。季曦和刘洋轩[19]首次提出了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技术框架,并构建了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示意表。由于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无公认的可供参考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框架,资源环境价值化技术和方法尚存争议(目前价值因子门类繁多,散布于各类文献,而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资源、环境和生态数据库严重缺乏,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进展的并不顺利。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公布国家层面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极少数地级市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也没有公开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数据。

本文拟探讨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广泛收集并整理国内外近些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成果,形成各类资源、环境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数据库,并基于2012年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基础数据,开创性地开展我国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层面主要有两方面目标:其一,在传统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核算的扩展,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技术框架;其二,基于微观会计探索宏观会计理论框架,为我国宏观会计体系的建设以及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数据和方法参考。实践层面,本文拟提供我国第一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基于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讨论中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性问题。

1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1编制原则

本研究中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则:①复式记账原则,每一笔核算量的变化均表现在两个不同的账户中;②公允价值度量原则,在对实物量进行价值化的过程中,对会计上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度量的账户,本研究采取以下原则:对于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账户采取现期市场价格的直接定价法,对于不存在市场交易或者无法直接获得市场价格的账户采取净现值法等间接定价法;③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与我国大多数微观企业会计,以及主流的宏观政府会计的核算相同,并且SEEA―2012中也要求能源资源的核算应该在经济价值被创造、转移、交换或消失时记录流量;④核算边界明确原则,本研究中资产负债表只核算国内石油开采环节涉及的各账户的相关变化,涉及到境外,或者石油资源开采环节之外的账户不在本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范围;⑤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原则:本文中提到的所有石油资源储量,均为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已探明但目前技术无法开采的,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

1.2会计主体和会计要素

在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中,会计主体是石油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规定,国家应该作为石油资源的权益主体,但是在资产确权的过程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代表享有国家授予的资源管理权[14],而且考虑中央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修正政绩考核体系,从而纠正政府管理自然资源的不当行为,因此本文将在后续的核算中以政府作为会计主体。

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指由政府辖区拥有的预期未来能给政府带来经济收益的石油资源,因而在对石油资源进行核算时,本文将期初石油资源存量计作该期政府的资产,而在会计核算期内石油资源产生的变动计作所有者权益变动。所有者权益的含义,与一般微观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或者宏观政府资产负债表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特殊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与一般会计中的负债内涵不同。本文定义负债为政府在开采石油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水等自然资源的损耗、相关环境污染的增加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也即生态系统作为“债权人”“借给”政府(本文的核算主体)的相关资源、环境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总和。这是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区别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所在,是对石油开发活动的生态成本的考量。

1.3会计账户

石油资源会计核算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会计账户根据其会计记录时所使用的计量尺度不同而被记录为“实物量账户”和“价值量账户”。编制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时,需要首先明确“实物量账户”的基础数据,然后再基于各类价值因子对“实物量账户”进行价值化,获得对应以价值量为计量尺度的价值量账户,进而将价值量账户进行整合,对应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中,得到最终的资产负债表。为了编制我国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我们需要如表1所示的详细信息。

1.3.1实物量账户

实物量账户主要记录以实物量度量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科目。实物量账户中的各变量都以绝对物理量体现,如期初石油探明储量,将直接以万 t为单位表现为物理意义上的数量。根据资源性质的不同,本研究将设置以下实物量账户:

(1)“矿产资源”账户:该账户主要用以体现每个会计年度矿产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的变动情况。在该账户中,期初的石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A,以下简称探明储量)、期初的资源存量(B),存货的增加量(C),存货的减少量(D),当期新增的开采量(E)和新增探明储量(I)等变量都以实物量度量,其期初存量,当期变动量和期末总量都将得到充分体现;

(2)“资源消耗”账户:该账户用以体现每个会计年度中在石油开采环节所带来的资源消耗(H1),主要包括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3)“环境污染物”账户:该账户用以体现每个会计年度中在石油开采环节所排放的环境污染物的流量(H2),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4)“其他生态系统服务”账户:该账户主要用以体现每个会计年度中由于石油开采而导致的除了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破坏之外的其他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H3)。在本研究中,将受石油开采影响所减少的各类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面积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的表征。

基于上述物量账户,可编制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物量表如表2所示。

1.3.2价值量账户

价值量账户是将实物量账户中的各类账户进行“价值化”以后生成的账户。价值化过程始终遵循公允价值度量原则,对于“矿产资源”、“资源消耗”等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账户使用现期市场价格作为价值化因子,而对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等不存在交易市场的账户来说,需要凭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技术或相关评估成果来确定价值化因子。

本文作者收集并整理了1995年以来国内外学界影响力较大的百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共计167个数据因子,详细构建了包括SO2、NOX、固体废弃物、废水、COD、氨氮化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以及森林、海洋、陆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因子数据库。本文进一步对该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和整理,归纳出如下价值化因子表格(表3)。该表格不仅仅适用于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相关实物量账户的价值化,也为其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指标。

1.4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示意

上文已经得到了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账户,要将两者转化为标准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则需要明确各会计科目的具体含义,然后再进行整合。

(1)“探明储量”和“资源股本”科目。期初石油的探明储量构成了政府的资产,由于探明储量通常很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因此本研究中将“探明储量”作为非流动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在对应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本研究将石油的探明储量作为“资源股本”科目计入所有者权益,以表征政府对石油资源的所有权。也即有以下平衡关系:

期末石油的探明储量=期初探明储量(A)-当期石油开采量(E)+新发现的探明储量(I)

(2)“资源存货”和“库存股本”科目。“资源存货”科目用以度量已开采但未使用或者未消费的资源存量,每个会计年度中资源存货均可能产生新增或者减少,由于存货数量相对较少,一般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因此本研究中将其作为流动资产科目进行记录,其对应着所有者权益中的“库存股本”科目。平衡关系如下:

期末的石油存货=期初的石油存货(B)―当期减少的石油存货(C)+当期新增的石油存货(D1)

(3)“生态负债”和“生态成本”科目。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以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将带来 “生态负债”科目的增加(减少),本研究中将相关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增加)计入“生态成本”科目中,同时我们将“生态成本”科目细分为“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三个子项目:“资源损耗”指的是石油开采过程中“以资源换资源”而引致的生态成本;“环境污染”指的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三废”副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引致的治理成本;“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代表了石油开采造成的其他生态成本。

(4)“货币资金”、“资源收入”和“生产成本”科目。在开采环节,原油资源的市场价值将通过“资源收入”科目,作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科目,而“开采成本”科目则是开采原油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劳务”、“原材料”、“电力”等对外支付,作为“货币资金”科目的减少项进入资产负债表,而“资源收入”和“开采成本”与“生态成本”一起构成了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也即构成了以下平衡关系:

当期期末的货币资金=当期存货石油的市场价值(D1)+当期新开采的石油的市场价值(F)-开采石油的经济成本(G)

基于以上科目及相关平衡关系,本文形成了如表4所示的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

2中国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2012)及分析

2.1中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数据准备

基于以上方法,本文以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尝试编制我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本文所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四类:①基础类,包括石油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等数据;②经济类,包括经济成本、收益、价格等数据;③技术类,包括单位原油产量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各项关键强度指标;④价值类,包括各类价值化因子(比如单位生态服务的价值、单位废气的处理成本等)。本文以表5―表7详细呈现本文的具体数据及其来源、处理方法和解释说明等。

2.2我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2012年)

依据上文所描述的方法和数据,本文首先完成了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表的编制(见表8);然后基于实物量表和各类价值因子编制了价值量表(见表9);再综合资产与负债的情况,结合前文所述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分类方式最终完成了2012年我国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见表10)。

由于石油储量(石油资源探明技术可开采储量)和石注:①考虑到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本文认为石油存货及新增存货量均为0;②本文以石油矿区的登记面积来衡量石油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石油矿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复杂的,矿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生态系统的有机生物体和无机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干扰。本研究基于矿区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核算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带来的损失,通过相应土地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来进行价值化处理。由于土地一旦被矿区占用之后便无法提供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每一年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是按照该年总的矿区登记面积来进行计算的。

油开采量(原油产品)不同,后者是前者经过了开采环节之后的资源产品,存在一定的价值增值,因此两者的价值化方法有所不同。对于石油开采量(原油产品)本文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其价值化因子,而对于2012年末的石油储量(石油资源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价值则采用的是净现值法进行核算的。本文主要依据SEEA-2012的核算框架,分别计算了未来每一年资源储量带来的资源租金,在资源的生命周期内对资源租金进行贴现并加总,从而得到了储量的净现值。具体过程包括:

(1)资源租金的计算:资源租金(RR)是资源的开采者或使用者在扣除了所有的费用和正常回报后的应计剩余价值。计算未来每一期的资源租金,首先应该计算资源在未来每一期所预期能够带来的回报,资源的回报是价格、成本以及开采量的函数,然后再减去生产资产的正常回报,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一期的资源租金。即,以t期为基准,第t+τ期的资源租金RRt+τ可按照以下公式求得:

RRt+τ=(Pt+τ-Ct+τ)×Qt+τ-Ct+τ×r

=[(Pt-Ct)×(1+i)τ]×Qt*(1+s)τ-Ct×(1+i)τ×r(1)

其中,Pt、Ct和Qt分别是t期的石油资源价格、开采的经济成本和开采量,i和s是每期价格和开采速度变化的估计值,r是同期市场利率,τ表示基准年之后第τ年,Ct+τ×r代表着在第t+τ期耗费的生产资产Ct+τ的市场回报。

注:①本表格中数据单位为每单位原油出产带来的资源消耗或者污染排放的体积或者重量;②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废水的排放数据,且考虑到工业废水之中还原性物质的存在比重相对固定,本研究通过COD数据倒推全年石油行业废水数据。由上文知,2012年估计的COD数量为185 137万 t,根据2011―2013年工业COD与工业废水的相关数据 ,可推测2012年的石油行业废水排放与COD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1.529,由此可以估计2012年石油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121 084万 t;③大庆油田年生产石油约4 000万 t,处于开发的中期阶段,每年的固体废物排放量达到4 583万 t[20]。本文以大庆油田的单位开采量排放的固体废料为标准计算全年全国的废物排放,可得全年固体废物排放估计值为23 717万 t。

不受极大或极小价值化因子的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文价值化因子的代表性。

由表7可知,P2012、C2012和Q2012分别是5 027万元/万 t、1 158万元/万 t以及20 700万 t;而对于i和s的估计,本文将2008―2012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和平均开采速度的变化值作为之后每一年价格变化率和开采速度变化率。由国土资源局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可得,2008―201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30%,也即平均每年价格变化的估计值i为3.30%;平均开采速度变化为正向2.20%,也即平均每年的开采速度上升百分比s为2.20%;在市场利率r的选择方面,本文选择2008―2012年平均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作为市场利率,数据碜远方财富网公布的2008―2012年Shibor每月加权的平均利率,经计算其结果为2.32%。由此,将上述数据带入公式(1)可以计算出第τ年的资源租金RR2012+τ。

(2)资源生命周期的确定:资源寿命周期是资源可用于生产的预期时间或者自然资源可被开采的预期时间。2012年末的资源总储量为33.3亿 t,而每年的开采速度以2012年的2.07亿 t为基准,结合(1)中预估的每年开采量的增长速度s为2.20%,可以得到每年的标准开采量。经计算,资源生命周期为14年,前13年为标准开采量,第14年的开采量不足标准开采量,为1.86亿 t;

(3)折现率的选择:同(1)中市场利率的选择,本文选择2008―2012年平均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作为市场利率进行折现,r等于2.32%。

因此,采用净现值法,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净现值按以下公式进行贴现估算:Vt=∑Nt[]τ=1RRt+τ(1+rt)τ(2)

这里,Vt是t期探明技术可采石油资产的净现值,和Nt是t期探明技术可采石油资产生命周期,RRt+τ是t+τ期石油资源的资源租金,rt是t期的折现率。

根据前文计算,针对2012年的数据,r2012为2.32%,N2012为14期,将(1)的结果代入(2),求得2012年中国境内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净现值为:

V2012=∑14[]τ=1RR2012+τ(1+2.32%)τ=1.39×109万元(3)

2.3结果分析

由资产负债表(表10)可知:2012年末,我国石油资源的资产总额为1.47×109万元,其中非流动资产1.39×109万元,流动资产8.08×107万元;负债总额为9.03×10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38×109万元。

本文接下来将通过一些指标来对这张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和解释。

2.3.1石油资产占政府资产比重

表11显示的是2010―2012年度我国的政府总资产、负债、净资产以及资源型资产的变化情况。由表11可知,2010年中国的资源性资产占据了资产的大部分;2011年、2012年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由此

2.3.2资产负债率

微观会计中,资产负债率度量的是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例,描述的是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债权的保障程度,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24]。根据前文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和会计要素的定义,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率指的是政府进行自然资源开采活动而向生态系统的“借债”(即本文中的“生态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衡量的是政府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的能力和表现。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生态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4)

由以上公式计算所得,我国2012年石油资源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15%。根据我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当年我国环境污染损失占当年GDP的3.05%,GDP污染扣减指数为1.8%。对比可知,我国石油开采行业所产生的生态负债是不容忽视的。基于表10的结果进一步计算,我们发现一直被主流经济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体系所忽略的“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了负债的最大比重,达到了98.16%。

从债权人角度看,负债占比越大,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就越小,则这一债权的不可持续性就越强。所以,如果生态负债占比越大,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就越强,石油资源开采这一经济过程的不可持续性就越强。对于政府来说,石油资源资产负债率过高,会给石油行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也会给政府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现有的一般政府资产负债表不包含生态负债,不能直观地反映政府进行资源开采而引致的生态成本,因此政府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将被夸大,而负债部分则体现不足。忽视资源开采所带来的极大的负外部性必将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3.3负债权益比

微观会计中,负债权益比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之间的相对关系,该比率越高说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越低[23]。

其计算公式为:

负债权益比=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5)

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来说,股东权益代表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而负债总额则代表着环境污染、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等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就是政府进行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权益比表示生态系统受到政府资源开采这一经济活动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资源开采所引致的生态风险越高,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的保障性越低。

由计算可得,我国石油行业的负债权益比率达到了6.56%,说明我国石油开采行业已经引起了一定的生态风险,需要在政府的宏观决策之中予以体现。

3结论与总结

我国石油开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石油开采的边际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越来越大。在我国中央政府“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政策指导下,本文探讨了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框架,建立了集“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三位于一体的“生态负债”账户,构建了编制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所需的价值化因子表,并基于2012年数据,尝试编制了我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

总的来说,2012年我国的石油开采处于“高资产、高负债、强生态压力和弱可持续性”的状态。具体结果如下:

一是,石油资源资产总额为1.47×109万元,其中非流动资产1.39×109万元,流动资产8.08×107万元;负债总额为9.03×10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38×109万元。

二是,石油资源资产总额占到当年政府资产总额的14.43%,占政府资源性资产比重达31.12%。

三是,石油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5%,负债权益比达到了6.56%。“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了负债的最大比重,达到了98.16%。

随着开采的逐步深入,不可再生资源都面临边际开采成本上升的问题。石油开采的边际成本不仅仅包括传统核算的经济成本,还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成本。随着资源的不断稀缺,以水换油等“以资源换资源”的开采模式也将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态风险。因此,能指向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综合成本应该取代账面成本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此外,要落实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生态保护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建议应该将石油资源开采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等指标纳入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量化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而非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纠正激励,形成投资自然促经济增长又以经济增长回馈自然的良性发展循环。(编辑:于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耀东. 战略成本管理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7): 38-39. [YANG Yaodong. Study on oil production cost management under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system[J]. Value engineering, 2012(7): 38-39.]

[2]JI X, LONG X L. A review of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biofuel and energy policy recommendation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61: 41-52.

[3]HICKS J R. Value and capital: an inquiry into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 theory[M]. 2n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6.

[4]NORDHAUS W D, TOBIN J. Is growth obsolete?[J]. Economic research: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1972(5):1-80.

[5]HARTWICK J M. Natural resources, natio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preci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0, 43(3): 291-304.

[6]王金南, 於方, 曹|.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6): 11-17. [WANG Jinnan, YU Fang, CAO Dong. Study report 2004 for green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 11-17.]

[7]朱家位. “绿色GDP”与绿色会计[J]. 经济问题探索, 2003(1): 101-105. [ZHU Jiawei. ‘Green GDP’ and green accountancy[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3(1): 101-105.]

[8]LI V, LANG G. China’s ‘Green GDP’ experi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2010, 40(1): 44-62.

[9]Statistics Norwa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Green GDP’[R]. Norway: Statistics Norway, 2006:11-31.

[10]REPETTO R.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asset[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266(6): 94-100.

[11]REPETTO R. Earth in the balance sheet: incorporating natural resources in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J].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2, 34(7): 12-45.

[12]耿建新, 胡天雨, 刘祝君. 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J]. 会计研究, 2015(1): 15-24. [GENG Jianxin, HU Tianyu, LIU Zhujun. The research o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balance sheet and natural resources balance sheet[J].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1): 15-24.]

[13]廖明球. 国民经济核算中绿色GDP测算探讨[J]. 统计研究, 2000(6): 17-21. [LIAO Mingqiu. Discussion on green GDP accounting in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J]. Statistical sesearch, 2000(6): 17-21.]

[14]陈艳利, 弓锐, 赵红云.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关键概念、框架设计[J]. 会计研究, 2015(9): 18-26. [CHEN Yanli, GONG Rui, ZHAO hongyun. On the prepa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alance sheet: theoretical basis, key concepts and framework design[J].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9): 18-26.]

[15]孔含笑, 沈D, 钟帅,等. 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进展与争议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3): 363-376. [KONG Hanxiao, SHEN Lei, ZHONG Shua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6(3): 363-376.]

[16]徐渤海.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12-112. [XU Bohai. Research on China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D]. Beiji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2:12-112.]

[17]封志明, 杨艳昭, . 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4): 449-456.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LI Peng. From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to balance sheet of natural resources asset compil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2014, 29(4): 449 - 456.]

[18]黄溶冰, 赵谦.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审计的探讨[J]. 审计研究, 2015(1): 37-43. [HUANG Rongbing, ZHAO Qian. Discussion of preparation and audit on natu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J]. Auditing research, 2015(1):37-43.]

[19]季曦, 刘洋轩. 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框架初探[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3): 100-108. [JI Xi, LIU Yangxuan. Study on the framework of mine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3): 100-108.]

[20]匡丽. 大庆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D]. 大庆: 大庆石油学院, 2009:38-39. [KUANG Li. Study on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etroleum pollutants in Daqing oilfield[D]. Daqing: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2009:38-39.]

[21]吴家鸣. 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发展及现状[J]. 广东造船, 2013, 32(1): 29-32. [WU Jiam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the world and China[J]. Guangdong shipbuilding, 2013, 32(1): 29-32.]

[22]汤林闽.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构建及估算[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22): 71-103. [TANG Linmin. China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 construction and estim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4(22): 71-103.]

[23]李心愉. 公司金融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3-75. [LI Xinyu. Corporate financ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73-75.]

Study on the balance sheet of China oil resources

JI XiXIONG Lei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上一篇国家审计

下一篇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