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家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范文1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关系;问题;对策

国家审计,也称之为政府审计,是由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它作为一种以受托责任为前提的监督机制,内生于审计环境,其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古埃及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重要发源地,也是国家审计的摇篮。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进入奴隶社会,在法老的统治下,开创了国家审计拥有处罚权的先河。

在封建社会,国家审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型行政模式下,行政被国家统治所淹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单向朝上,从而国家审计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向上的审计结构,监督权逐级向上负责,沦为统治者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审计是王权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便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时期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组成不同的审计类型,并为现代政府审计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国家预算管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监督管理国有资产、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宏观经济运行还起着强大的信息反馈和预警作用。

我国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监督地位,是由宪法所规定的,并有《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这些法律法条都显示出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监督控制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对其管理的资源所负有的责任。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指出:“审计因经济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国家审计亦如此经济责任是国家审计起源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而公共受托责任又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现代社会中,任何形式的组织都是因为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委托受托关系而存在的,因而也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而存在的。

(三)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自我评价机制

国家审计是通过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确认,才成为国家有效治理重要基石之一的。对于立法部门,国家审计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帮助其确保有效的控制系统;对于行政部门,国家审计通过合规性检查和咨询帮助其实现治理目标。因此,国家审计是一支推动国家良治、增强国家公信力的力量。自审计署成立以来,坚持依法审计,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审计报告中的建议权及促进整改、作为“免疫系统”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在现代国家治理中逐步推动国家良治。

(四)国家治理规定了国家审计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国家审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不断演进,其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等都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并且始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国家治理子系统的国家审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然会转变。我们如能够洞悉和把握国家审计的特质与发展态势,则不难回答或解决不少有关国家审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广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而国外并不存在?这可以从“国家审计需要相应的国家治理公正价值诉求”中找到答案。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家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为行政性审计体制,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独立性方面

审计机关在地方政府和上一级政府审计机关的领导下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

2.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目标问题方面

因审计工作紧贴政府工作中心,政府工作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造成政府审计工作重点和目标不明确,工作上缺乏长期规划。

3.上下级审计机关问题方面

因为地方审计机关直接受制于当地政府,结果是地方审计机关现行双重领导体制已演变成事实上以接受当地党政领导为主的单一领导体制。

4.审计监督方面

目前审计指向只能是平行的或向下的,而对政府或政府首长的责任和行为难以构成监督。

(二)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相对弱化

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滞后。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的知识更新都应与时俱进。但由于审计任务过于繁重,造成审计人员无暇顾及培训。而且审计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根植于社会之中,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形下,具体的行政行为还存在着严重的权大于法的现象,故在审计人员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也还存在着从权不遵法的观念。

(三)国家审计的效率不高且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一般说来,监督包括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加强国家审计的事前监督,可以防患于未然,但会增加审计的工作量,降低审计效率,加大审计的法律责任。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监督大多是事后监督。国家审计要想在国家治理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则需要考虑和实施过程监督,参与监督战略、安全政策的制定以及民主法治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但不应直接参与决策及其制定过程。

四、基于国家治理的完善国家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审计体制

审计体制应向立法型体制转变。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订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完善。因此,跟踪分析审计服务市场,了解社会的要求及其变化,使审计提供的职能作用更有价值。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抓好现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更新知识,使之适应审计现代化这个发展趋势的需要,引导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知识,从全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各个层次观察分析问题,使国家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引导性,掌握计算机审计等现代技术,及时了解各项改革精神,使之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二是要提高政治素质,讲正气,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执法。

(三)提高国家审计的效率和实施效果

在国家机关均已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下,我们应把国家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核方面,这样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并发挥提前预防的作用。一般说来,过程监督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审计证据和相关资料,从而有利于降低事后审计的难度,减少事后审计的工作量。西方有曰:“阳光系适宜的防腐剂,灯光是较好的警察”。过程监督的效果类似于阳光与灯光的作用,便于适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或提请处理,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损失浪费。近年来,国家审计所实施的全过程监督的跟踪审计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廖洪,王素梅.国家审计发展的阶段论[J].财会通讯,2009(6).

[2]李子雄,陈永福.国家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Z].研讨会综述.

国家审计范文2

一、内部因素

制约国家审计职能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及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处罚。

(一)审计人员素质影响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的首要因素是要有一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对国家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所应掌握的知识面应不断拓宽。而当前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知识的更新能力较差,现代审计方法很难掌握,这些都影响到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审计机关内部制度国家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相关的审计准则及规章,除了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处罚力度。如果处理和处罚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影响国家审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的地位,从而影响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外部因素

影响国家审计职能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

(一)经济环境国家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决定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国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对财政财务收支、公共资金项目等的绩效审计上,使各种国有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审计的职能必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政治环境国家审计不仅是一种经济监督,同时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国家审计的终极目的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政体、国体也决定国家的审计管理体制,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开展全国的审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经费由同级审计机关拨付。从宏观角度看,这种体制有利于建立健全宏观控制体系,但当上下级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国家审计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三)法律环境法律环境的优劣也影响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我国自1978年以来,先后颁布了200多部法律,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不断出现,法律还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所以,法律上的漏洞势必会对国家审计监督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地,审计执法手段单一,审计的地位与其承担的义务不对称,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处罚缺少依据。

三、发挥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急需审计理论的指导,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大多借鉴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基本理论,实际上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职能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审计理论界应以我国的审计环境为出发点,对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

(二)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要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第二,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国家审计人员,不仅应当具备法律、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所以,对国家审计人员应实行资格认定制度、职业后续教育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等。

国家审计范文3

【关键词】国家审计 角色定位 分析研究

国家审计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实行已经将近二十多年,虽然国家审计工作,审计的实施者依然是国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转型,其角色定位却已经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也渐渐延伸到财政的绩效方面,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的,对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的功能完善和提升将带来重要的价值。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方面,提出个人的分析与探讨。

一、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存在的矛盾

首先根据现实特征,国家审计在实行过程中往往以核心作为核心,进而导致审计工作与一些司法部门存在职能的重复,也让自身定位尴尬,存在较多的矛盾。一般来说,我国司法体系的角色定位就是执法监督,主要是针对社会个人或者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而且司法机构是我国法律权威性的体现,所以职能也是无法调整的,而国家审计若以合法性审计为主,那么角色定位往往存在一定模糊性,即一些针对性的监督职能未能体现出来。当然,在合法性审计的流程中,国家审计难免会与司法监督部门存在职能冲突,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违法案例中,如果按照职权进行划分,国家审计却缺乏关键的司法权,进而导致审查处一些重要问题却无权处置的尴尬地位,这也导致违法监督工作无法迅速落实,因而,审计合法性也是国家审计必须要具备的职能。而且市场经济的冲击愈加剧烈,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在不断扩增和延伸,而在强大的收支运作过程中,要在保证财政收支的效率和合理性,国家审计的角色转型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运作。

二、国家审计角色定位方向

(一)财务审计角色

如果追溯到国家审计设立时的最初目标,首先需要体现的应当是对财政信息的审计,初期主要是注重合规性审计,到了后期才会转变为绩效审计。当然,无论在哪种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势必会审查出一些违法行为,但是其本身不具有执法权力。所以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置,应当是移交相关司法部门,所以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应当不包含违法监督行为以及执法行为,应当需要格外注意。

(二)依据预算法案

预算法案也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虽然其名称为法案,但是与其他具有明显的差距,而其产生都需要国家在财政年度审批,而且财政实际的收入则需要每年编制,然后审批,如果法律定制完成,则长期内不再更改,而且法案本身具有法律效应,主要体现在财政预算方面如果存在违背法案的行为。另外,如果在预算过程中行为未能实现,则不能判定为违法。因而,预算法案在合规性审计的体现主要是政府以及项目部门是否根据预算法案标准进行预算,而且偏离标准的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调整。当然,这些审计问题并不能作为违法行为的判定。而绩效审计的进一步拓展,就是对预算收支的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估。另外,基于绩效审计,二次或者多次对以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为目标的管理进行评估,则以上评估流程都不能作为合法性审计的流程范畴。

(三)对比报告信息

在国家审计的流程中,审计的目标单位或者项目都必须提交相关的会计报告,而且国家审计还需要了解预算法案的落实情况,并且将会计报告的数据与预算法案的标准进行比对,以获取预算过程中的误差。所以,此刻最需要注意的应当是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且审计过程必须要了解这种真实性,就需要国家审计具有鉴证职能,而且考虑会计报表鉴证的专业性较高,政府部门只能通过国家审计进行,而且司法部门无法担当相应工作。另外,考虑到鉴证过程需要相应的凭据,即如会计规定或者制度等等权威性的法规认定,而相关审计人员则需要根据不同环境针对会计要素进行灵活的确定和计算,但是这些判定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也会导致报表鉴证与违法鉴证差别显著,也要求国家审计对会计报表鉴证工作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审计在诸多政府部门财务的监督管理地位是不会动摇的,但是考虑到以往国家审计在财务合法性审计中的地位尴尬,特别是对于监督职能与执法职能的界定存在模糊性。而且与一些司法部门甚至存在较多的职能矛盾和冲突,则更需要明确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范围,最后在审计流程的合法性与效率性的同时,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应当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应当强化角色的转型以及职能划分的细化,进而发挥出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家审计范文4

关键词:审计结果 审计公告 审计风险

一、前言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制度,公布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调查)评价意见、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调查)建议、被审计(调查)单位的整改情况等。

广义的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因作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审计理论与实务,207)。对国家审计而言,由于国家审计要对被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因此审计风险还包括由于处理处罚不当,引讼等,这是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规定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始于1994年8月31日审议通过的《审计法》,该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2003年,关于防治“非典”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的审计结果国家审计第一号公告公布,标志着中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正式实施;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沿革看来,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由最初的审计结果可以公告,到部分审计结果尤其是国家审计署审计事项正式向社会公告,直至2011年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结果由可以公告到必须公告,这是民主法制的进步,更是审计监督的必须。审计结果公告促使审计接受社会监督,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监督的方式;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整改落实,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三、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根据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有差别,并且在抽样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来解决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使得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可以控制,但是不能完全消除。

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即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虽然偏离了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但是没有造成危害,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审计风险就停留在潜在阶段,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一旦被追究责任,潜在风险就转化为实际风险了。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控制。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科接受的水平,审计就是成功的。

四、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李金华就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答记者问时强调,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公布于众,而且将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质量也公布于社会。这就是说审计公告在披露被审计对象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将审计机关自身的执法行为是否到位、是否客观公正暴露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如果审计机关自身不硬,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审计公告难免会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带来更大的风险。可以说,在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加大,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国家审计范围与公众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容易引起审计风险

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相应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公众期待的是审计是全面审计,通过审计,能对被审计单位才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国家审计报告出具的标准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有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机关只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及标准不明确的一级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具体而言就是审计了什么就评价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就对该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和处理。这就造成了公众期待和审计机关的实际审计范围、审计职责有所差距,如果审计结果公告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没有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而一旦被审计单位出现别的问题,公众对审计结果就会提出质疑,引发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不愿被“揭丑”,不配合审计机关工作

在审计结果公开之前,被审计单位认为和审计机关都是行政单位,大家是一家人,即使审计出一些问题,被审计单位都愿意接受处罚,愿意整改,比较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但是审计公告制度下,如果被审计单位被查出有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被直接曝光,被审计单位会有抵抗和不配合的情绪,因此容易发生干涉审计独立的行为,宁可接受处罚、审计整改,也不愿审计结果曝光。但是审计结果如果不客观公正及时的公告,审计机关也会承担不及时公告的法律责任,引发审计风险。

3、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失实的风险

我国审计机关不仅具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而且对违反国家财政法规的经济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因此审计机关应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结果公告应该客观公正,如果对外公告的审计结果有重大差错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

4、未或者未及时审计整改公告的风险

随着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种硬性规定。但是《国家审计准则》中又未明确规定审计结果公告的时间限定,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整改检查结果也必须公布。这就形成一个问题,在审计事项已经结束,但是审计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予公布,或者是审计结果已经公布,但后续的审计整改检查结未公布,会给公众造成一种误导,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而社会公众因为对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主管机关、纪律监察、人事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楚,容易误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者整改措施不力,是审计机关监督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家审计人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国家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得审计人员能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2、严格遵守审计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

3、签订业务约定书,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

在国家审计中,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明确划分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明确审计范围,预防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尤其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机关要以《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认真编制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对重大的问题进行报告制度,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定性准确、评价得当,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5、建立审计宣传和信息反馈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相应的审计单位网站、公共媒体等多种渠道,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公众宣传审计知识,解释审计的专业术语,介绍审计机关职责分工等;另一方面,公开的审计应该尽量简单易懂,如果必要的话,公开审计结果时应附上相应的情况说明,审计报告解释等,使公众更全面的把握审计结果的内容,防止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公众对审计结果不能全面的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

强化信息反馈的应用。审计结果公开是手段,促进审计监督、推进被审计单位整改是目的。加强审计结果公开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对审计公开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开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解答民众的问题,对于审计结果公开后,被审计单位后续的整改成效、整改措施等,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供公众查阅了解。

参考文献:

[1]审计专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2]胡志勇.审计公告制度与国家审计风险[J].审计与理财,2011(6)

国家审计范文5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免疫系统” 经济社会系统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这一观点把经济社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而国家审计则是这个人体系统的子系统——“免疫系统”。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

( 一 )耗散结构理论 (1)熵与熵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把“熵”的概念引入到热力学定理中,认为熵是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并指出对于任何的热力学过程,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后来,玻尔兹曼认为熵可以作为系统无序度的衡量,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封闭系统中,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而使系统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最后走向灭亡,这就是熵定理。(2)耗散结构理论。在热力学中,普利高津按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存在着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三种状态。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的熵增,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作“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的。

( 二 )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 “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是普利高津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研究发现的,用来研究耗散结构演化和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A■x…(1);B+x■y+D…(2);2x+y■3x…(3);x■E(…4);其中,A、B为初始反应物,D,E为反应产物,他们保持不变,x,y为中间组分,他们浓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2y-k4x■=k2Bx-k3x2y…(5);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5)式可以转化为:■=A-Bx+x2y-x■=Bx-x2y…(6);另■=0,■=0,则式(6)的定态解为:x0=A,y=■…(7);普利高津发现,只要控制初始反应物A、B的浓度,如果满足条件B>1+A2,就能够使系统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概述

( 一 )审计“免疫系统”论与国家审计职能的转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对公众利益直接产生影响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受托方的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政府传统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现新的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审计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公共受托社会责任的出现,要求国家审计必须转变观念,从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角度提出新的审计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念。这一理念把国家审计看作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通过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发挥国家审计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的功能。公共受托责任的转变对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目标从评价政府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转变为识别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机关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国家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等传统经济安全问题,还要关注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国家审计系统要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及时关注经济社会系统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把政府审计的职责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运行领域,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监督拓展为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

( 二 )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国家审计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取决于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等子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系统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看作是国家审计的内部子系统,则国家审计所处的经济社会系统就是它的外部环境。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国家审计首先要协调内部子系统形成系统合力,减少系统内部矛盾产生的熵值;其次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及时与经济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确保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这样国家审计系统才能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从而表现出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性,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如果国家审计不能减少系统内部的矛盾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国家审计无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适应经济社会系统变化提出的新理论,同时也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文化的要求。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审计文化应该建立起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相适应的审计意识。要树立政治效益意识,审计人员要关注国家政策,通过审计监督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树立服务意识,使国家审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注意力放在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大局上;要树立批判意识,国家审计应该批判性的对待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要树立责任意识,国家审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2)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组织结构的要求。审计机关是以科层制为其组织形式,由审计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组成。从纵向来看,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系统,省、市、县就是国家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行政区域都组成了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审计机关从上到下的组织结构设置,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行政区域,审计的“触角”伸向了每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确保审计能够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把审计职责拓展到社会领域,这就要求审计组织结构从横向的角度使国家审计覆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行业,不仅涵盖财政、金融、企业等传统的经济部门,还应该包括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部门,使审计的“触角”伸向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性事务,确保行业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审计组织结构才能形成横纵交织的网络,充分涵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方面,使地方经济社会系统和行业经济社会系统都置于审计的监督之下,确保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3)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能力由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审计经费组成。首先,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围绕政府工作的重心来确定审计重点,为经济社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在审计活动中独立、依法、公正地行使经济社会监督权,抵制寻租行为,维护审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主动或协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违纪经济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审计技术是审计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部门能够适应这些变化,能够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审计经费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审计经费作保障,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保证审计部门审计经费的充足,确保审计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审计活动。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各子系统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作为系统目标,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形成系统合力,使国家审计系统涌现出新的特性——“免疫系统”特性。

三、审计“免疫系统”论与经济社会系统演化

(一)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具有推进作用,能够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下面我们用布鲁斯尔器模型来证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首先对布鲁塞尔器的各个符号进行转义,将A、B、D、E、x、y所代表的意义转换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各种概念。设:A、B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审计条件,A为审计条件1,即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降低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低的审计质量,B为审计条件2,即国家审计系统从外界环境引入负熵流,降低了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熵值,提升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高的审计质量;D、E为A、B作用下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的两种状态,D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1,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减少,E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2,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增加;x、y为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和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如下: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8);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9);2x+y■3x(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0);x■E(状态2)…(11);

式(8)的含义是在审计条件1下,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形成良性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且结构不合理,审计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国家审计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系统内部矛盾激增。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低,不能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因此,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无视审计机关的存在,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也就是说,在审计条件1下,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就会增多。

式(9)是指在审计条件2下,国家审计系统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审计系统内部熵值降低,形成了较好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国家审计系统形成有序结构,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能够部分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部分具有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发挥了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经济社会系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

式(10)是交叉催化作用,这个式子说明在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环境下,大多数被审计部门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国家审计系统并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也会被同化,采取各种违规违法措施,获取更多的经济社会利益,转变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式(11)是自催化作用,指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式(8)—(11)说明,由于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存在的矛盾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吸收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引入一定的负熵流,但是这些负熵流并不能抵消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因此,国家审计系统较难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不高,不能够发挥好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在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只有当B>1+A2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二)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李崇阳等的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与化学反应方程的动力学过程具有相似性,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可以应用布鲁塞尔器模型来研究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作用。A、B、D、E、x、y的含义与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的含义相同,E的含义是经济社会系统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一种状态。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12);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13);x+2y■3y(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4);y■E(状态2)…(15)。

式(12)的含义与式(8)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能够形成统一目标——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虽然国家审计内部熵值也趋于增大,但内部子系统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内部矛盾,抑制熵增。

式(13)的含义与式子(9)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拓宽了国家审计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接触面,国家审计系统能够充分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充分引入负熵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国家审计功能不再是揭示安全隐患,而是把预防、揭示和抵御三项功能结合起来,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监督力更强。

式(14)的含义是,在审计质量较高的审计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同化,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单位。

式(15)的含义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

式(12)-(15)说明,在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虽然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趋于增大,但是,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能够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国家审计能够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表现为一种安全的状态。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y2■=k2Bx+k3xy2-k4y… (16);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16)式子可以转化为:■=A-Bx-xy2■=Bx+xy2-y …(17);另■=0,■=0,则式(17)的定态解为:x0=■,y0=A…(18)。系统能否形成耗散结构,取决于这些定态解在何种条件下失去稳定性,失稳的条件就是判断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形成耗散结构的临界值。在定态解(x0,y0)附近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设f1(x,y)=A-Bx-xy2f2(x,y)=Bx+xy2-y…(19)。则f1(x,y)=f2(x,y)=0。令x=x0+?驻x,y=y0+?驻y,?驻x,?驻y是相对于定态解的微小偏离,把x=x0+?驻x,y=y0+?驻y带入函数f1(x,y),f2(x,y),得到:f1(x0+?驻x,y0+?驻y)=f1(x0,y0)+f1x(x0,y0)?驻x+f1y(x0,y0)?驻y=f1x(x0,y0)?驻x+f1y(x0,y0)?驻y…(20)。同理:f2(x0+?驻x,y0+?驻y)=f2x(x,y)?驻x+f2y(x,y)?驻y…(21);将(20)、(21)带入(19)得:■=f1x(x0,y0)?驻x+f1y(x0,y0)?驻y■=f2x(x0,y0)?驻x+f2y(x0,y0)?驻y…(22);由式(19)有:f1x(x0,y0)=-B-y2|y0=A=-(B+A2)…(23);f1y(x0,y0)=-2xy|x0=■,y0=A=-■…(24);f2x(x0,y0)=B+y2|y0=A=B+A2…(25);f2y(x0,y0)=2xy-1|x0=■,y0=A=■…(26);把(23)、(24)、(25)、(26)带入(22)得:■=-(A2+B)?驻x-■?驻y■=(A2+B)?驻x+■?驻y…(27);线性化的微分方程(27)的特征方程为:?姿2-[■-(A2+B)]?姿+(A2+B)=0…(28)。

令?棕=■-(A2+B),T=A2+B>0,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棕,也就是说系统的稳定性由A、B两个因素来决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小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趋近于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向于稳定。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大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远离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不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于不稳定。当?棕>0,?棕20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由?棕>0得出,要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自组织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0

国家审计系统不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B>1+A2。由于A2>0,令t=1+A2,t的最小值为1,即,B>1。也就是说至少需要B>1,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向着有序结构演化。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式(29)。令:z=■[■-(2A2+1)](30);当0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更容易形成耗散结构,更容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国家审计系统免疫功能的实现,主要受A(审计条件1)、B(审计条件2)的影响。审计条件1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的影响,审计条件2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减少内部系统的矛盾,引入负熵流,才能降低审计条件1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提升审计条件2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使得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审计部门应该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导下,围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目标,组织和开展审计工作,形成审计合力,积极减少审计内部子系统(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存在的矛盾;通过积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公众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类问题,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社会审计资源,及时与人大、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熵理论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3期。

[2]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6期。

[3]魏遥:《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生成机制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8期。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5]李凯:《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兼论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6]王会金、王素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7]张铁男、程宝元、张亚娟:《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管理熵Brusselator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第3期。

[8]李崇阳、王龙妹:《试论经济社会系统不可逆熵增与可持续发展》.《宁夏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Prigogine I. Introduction to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 1967.

[10]Prigogine I. Structure, Dissipation and Life,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969.

[11]Nicolis G., Prigogine I. 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 New York: Wiley, 1977.

[12]Prigogine I. Time, Structure and Fluctuations,Science,1978.

[13]Prigogine I. , Nicolis G.. Biological Order, Structure and Instabilities, Quart. Rev. Biophys,1971.

国家审计范文6

随着政府公共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投资损失浪费、资产流失和投资效益差等问题不断暴露,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探索性地开展了跟踪审计工作。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遍地开花,其实施模式也呈多元化趋势,一些中介机构在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参与行政机关组织审计外,还承接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咨询服务,使得社会各界对行政机关实施跟踪审计的定位发生了概念错位。因此要做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谨防错位、缺位,才能做到刘家义审计长讲的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明确责任,防范审计风险的要求。

1 行政机关跟踪审计的定位及重点

按实施的主体分类,审计可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跟踪审计也是这样。国家审计监督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其行为依据和规范标准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机关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以投资活动为主线对参与建设活动的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及材料供应等相关单位和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1 项目的概算和基本建设程序执行

立项手续是否齐全,土地使用是否合法,开工手续是否办理齐全,勘测、设计、监理、施工及材料采购等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

1.2 项目的资金来源及使用

建设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等问题,有无损失浪费等情况。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合规,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工程进度款是否超付等。

1.3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项目合同是否与招、投标承诺一致,是否存在违法转包、分包问题,相关人员是否按约定到位,签证内容是否真实、及时、有效。

1.4 项目中设备与材料采购

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程序是否合法,价格是否合理,特别要关注建设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是否超越权限,直接、间接指定供货商或推荐产品,影响质量、增加建设成本的隐患。

1.5 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

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补偿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有无弄虚作假、扩大拆迁范围、提高标准以及损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利益的问题,费用是否真实、合规等。

1.6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目标、实施及运行情况,污染减排工作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监管能力,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建立情况。

1.7 工程造价

决算编制依据是否合规,竣工资料是否齐全,工程结算是否存在高估冒算,大额变更是否经过报批,合同条款是否得到履行,设备和材料价格结算是否真实等。

1.8 项目效益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效益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项目批复的预期规模和投资效益,从经济和社会效益多方面进行评估。

建设项目实施从时间上可分为建设前期、项目实施、竣工决算三个阶段,跟踪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开展审计,并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促进项目的投资绩效。

2 跟踪审计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2.1 跟踪审计与项目参建方职责不清,定位偏差

国家审计对投资项目参与各方的监督是建立在各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和具有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的,但在项目实施过程,建设单位往往会对跟踪审计产生依赖心理,特别是政府临时成立的工程建设部门积极要求进行跟踪审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谋或承担一些风险,以弥补他们本身经验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及一些前期的违规行为。如本单位在对某办公楼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建设过程的合同签订、各种计价支付,一般都要求跟踪审计人员审核,出具审计意见单,有时还被要求参加材料、设备的询价及定价,直接参与工程的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在当今建设市场还不是很规范、政府又急于赶项目进度的情况下,现实与规范的冲突会有很多,审计人员把握不好跟踪审计在监督、服务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定位,就会增加审计风险,事实上也与《审计法》设定的责权相抵触。

2.2 缺乏统一操作标准

虽然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了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思路,但尚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及审计报告等还缺乏统一标准和指南,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合理性因素超过了合法性因素,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因此跟踪审计有待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3 跟踪审计力量不足

跟踪审计活动贯穿项目建设整个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工程、财务、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审计机关中能够胜任这方面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审计机关希望借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来进行跟踪审计,扩大审计监督面、增大工程审计影响力,而中介机构由于受自身单位性质的限制,在审计过程中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与审计机关有着显著的不同,审计机关的现有力量难以做到对中介机构参审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跟踪审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4 业绩考核及组织审计收费模式有待完善

投资审计中的工程结(决)算审计一般以投资额或审计核减额作为业绩考核和收费依据,但跟踪审计的很大部分内容侧重于建设管理方面,而且其工作弹性较大,很多工作无法量化或直接体现为实际投入的审计工作量,因此一般的考核、收费模式对组织审计项目的质量有较大影响,也无法真实反映对中介机构的考核结果。另外,需要跟踪审计的项目一般投资额都较大,有些地方将中介机构收取的协审费用列入工程建设成本的办法解决,由建设单位支付给协审单位,这也使建设单位理解为我支付费用,为我咨询服务,使审计监督效力大打折扣。

3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措施

3.1 健全、落实建设管理制度,完善跟踪审计制度环境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的创新方式,完善的配套制度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除了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外,应当健全、落实并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相衔接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建设管理问责制度等,保障全过程跟踪审计真正有效地运行。

3.2 建立健全操作规范,提高跟踪审计规范水平

建立健全跟踪审计操作规范,是促进跟踪审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合理引入量化评价指标,使审计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3.3 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综合性审计力量是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础。首先,提高现有审计力量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性培训和交流力度。其次,扩大审计人员专业来源,吸收更多专业工程、工程造价、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

3.4 理顺跟踪审计协审费用支付方式

审计机关委托的跟踪审计协审经费应由财政资金给予保障,实现谁委托、谁付费,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