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除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除法范文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3.让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4.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平均分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3的1/4等于1的3/4.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新授】

一、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

二、自主探索,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提出问题,合作研究

师: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圆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三、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1.如果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2.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

师:请各小组任选一个问题加以研究。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说出7÷8的结果吗?(生:答7/8)

四、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向同学们说以说。 生1: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生答:b≠0.) 师:刚才大家的发现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我们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做一组练习。 (课件出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28÷7= 2÷100= 6÷4= 200÷8= 0.7÷2: 1÷6=

m÷n= (n≠0)

师解释:0.7÷2=0.7/2是可以的,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六、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

分数除法范文2

1、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

2、含括号运算。

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中括号,记作[ ];大括号,记作{}。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

分数除法范文3

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指的是一种运算。

2、比与分数的区别为:

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指的是一种数的表现形式。

分数除法范文4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 分数乘除法 应用问题 分数意义

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又称解决问题),体现了分数知识与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融合,是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促进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中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历来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知识体系学习的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教学的基本方法,还是应当有效立足于分数的意义。

什么是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之为分数。那么,在具体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情境中,应当把分数的意义充分融入其中,通过对意义的分析明白怎样的量是单位“1”、理解其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在遇到其他各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自己也能独立地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借助分数意义,有效把握单位“1”的量

什么是单位“1”?从分数的意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引导学生发现,单位“1”在具体的情境中它平均分成了若干份。那么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显然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量就是单位“1”,更直接地说也就是分母所呈现的份数所对应的量就是单位“1”。

可见,只有通过分数的意义对具体情境中的各量进行自主分析、理解,才能在不同的变式环境下准确把握怎样的量是单位“1”, 进而开展合理的计算。

二、借助分数意义,有效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各量间的联系

在分档囊庖逯校清楚地反映了“平均分成几份”与“取其中的几份”这两个相对应的量,在具体生活问题情境中,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量学会自我解释、自我分析。无论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解释这两个量的方法是相通的。

可以呈现为:

已知几份即已知几分之几的部分

求几份即求几分之几的部分

可见,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于分数意义,可以有效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各量间的联系,从而清楚把握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三、借助分数意义,有效变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我们知道,两个量间的对应关系写成分数形式是不唯一的。

如:若六(1)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

因此,对于一道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严格来说没有必须用乘法计算还是用除法计算之分,因为单位“1”的量可以灵活变化,机动处理,只要你能搞清楚呈现的分数其意义所反映的对应关系,数量关系也就可以相应把握。

事实上,在与比结合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根据分数意义把比转化为分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可见,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虽然在字面的语言表述上来看,其中的单位“1”的量已经明确了,但是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是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自主的调节与变化,以达到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把握分数的意义是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分数除法范文5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范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

2.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

较、分析、推理等能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3/4既表示1的3/4,又表示3的1/4分数的两种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2)教师准备若干个圆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这一阶段,新《西游记》正在热播,同学们喜欢吗?

现在有个关于他们师徒四人的数学问题,想请你们帮助他们解决,愿意吗?解决好了,才能说明是真正的“西游迷”。

2.故事开始了: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是辛苦。一日,他们又赶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于是,唐僧命悟空和沙僧去找些吃的。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还真找着食物了。有8个桃子,4个梨,1个大西瓜,还有3张饼。看到这么多食物,这可乐坏了八戒,刚想伸手去拿,唐僧“慢——”,八戒只好把手缩了回去。唐僧这时还没有想好怎么分呢。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的材料的兴趣。”导入的

设计采用故事形式,结合当前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使他们情绪高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为有效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尝试解决,沟通比较

(一)引导学生说出分配方案,一样一样公平分配。

(二)口答桃和梨的分配情况,板书:1.分桃:8÷4=2((个);2.分梨:4÷4=1(个)。

(三)现在重点是研究西瓜和饼的分配问题。

1.学生尝试列式,板书:分西瓜:1÷4;分饼子:3÷4

2.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比较四道算式:得出数量关系式是一样的,也就是用:分配总量÷总人数=平均每人分的个数。

3.每人分的桃,结果怎样表示?每人分的饼子结果又怎样表示呢?估计有(1)小数0.25;小数0.75;(2)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大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1/4,3/4),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来自己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课堂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学生把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数量关系进行沟通,初步建立数学关系模型,从实质上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三、动手操作,验证答案。

1.我们用圆片代表西瓜和饼。

2.师生很快地一起验证每人所分的西瓜个数,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4来表示(把圆片对折再对折,取其中的一份)。

3.重点研究:3个饼的分配方案。(1)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2)学生合作操作(拿出课前准备的3个同样大小的圆,同桌合作),教师巡视参与。

4.汇报分配方法:

(1)一块一块地分(请人上来演示)。出示课件演示分、取的过程(书上第44页的图1)。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1/4块,这样分3次,每人一共分得3个1/4块。(板书:3个1/4块)

(2)3块一起分(请人上来演示)出示课件演示分、取的过程(书上第44页的图2),把3块饼看做一个整体,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1/4。(板书:3块的1/4)

【设计意图】《数学课堂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实现过程性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交流,以一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概括提升,形成概念

1.若小龙马也参加饼子的分配。也就是把3张饼子平均分配给5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用分数表示)

(1)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2)交流汇报想法和算式。(教师板书:3÷5=3/5张)

2.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指黑板上的1÷4=1/4,3÷4=3/4,3÷5=3/5),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引导归纳得出:

(1)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分数线。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

b≠0。板书:(b≠0)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表格简洁地表示出来: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设计意图】要真正建立概念,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其表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加强巩固,形成技能

1.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书上第45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学生解答后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书上第46页的第1、2、3题,一条一条地完成,然后校对纠错,重点评讲有错误的题目。

3.完成书上第46页第5题。

4.完成书上第46页第4题。

学生完成后,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重点评讲: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多少千克?是把总量2千克,平均分给5个人。

5.把第4题中的2千克改成3千克。平均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变化吗?平均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千克?变化吗?改为4千克呢?你有什么想法?

上一篇滔滔不绝的绝

下一篇中华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