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柳永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柳永诗词范文1
关键词:体验批评;伤逝;体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01―02
体验批评用叙事和描述的方式传递着作者内在的本真,还原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伤逝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符号的表达,其功能就是唤醒接受者原在的心理体验,以便交流。宋初词人柳永作词讲究经验与体悟,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张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遂有“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之后评。
柳词中沉郁浑厚的伤逝心理感知,生命之美的追求、内心孤寂的认证,给柳词打上了深深的生命烙印。特别是词作中美的冲动或美的创造,起伏不定的词境,鲜明的节奏感,亦或是悲情的感动,都有着作者内心的一份真。为此,《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王国维引入《人间词话》。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一、 体验的还原,感伤意向性批评
体验批评主观性较强,讲究经验的感受和体悟品味,作为一种意识活动,词人以词传情,接受者则个以其情而遇,“感发志意”。而体验批评重要的是对作家创作心态的还原,就要求接受者沉潜其中,走入作品的情景中,反复玩味,正如《文心雕龙》中:“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中国审美体验批评注重感受和体验,是对文学文本展开的意向性活动,批评者借助别人的观点作出认识。唐代诗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迎春”。这诗往返于物是人非的内心独白,却明显割裂了伤逝心理的丰满体验。而以情相遇的柳词,字里行间也传达出伤逝的感受体验,如“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鹤冲天》“狎与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少年游》“道宦途踪迹,歌酒情怀,不似当年。”《透碧宵》字里行间透露了人生痛苦,悲情难却的感伤,批评者和创作者之间完成相互对话。
然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结构不同,且批评者尊重文本的同时,已经渗入了自己的理解体验,如“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满朝欢》从伤逝的心理出发,追忆与现实比较,埋藏的私情外露,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段缠绵动人的往事,都有词人心底最隐秘最温馨的私情。”柳词亦如此,像《法曲献仙音》、《凤梧》、《清平乐》等,追思过去时光,唤起沉睡已久的羁旅行途的艰辛造成不得相见的悲苦,好景良天却是多思多忆的愁情,这些“记载着他与歌妓们悲欢离合之情的词篇,抒写的主要是逝去情事在词人心中产生的怀旧意绪和孤独情怀,它们简直就是‘一部有关爱情的悲剧的回忆和忏悔录’”。感伤之美的体验和感受,超越了现实生活,心领神会,感叹之余,传达出更为真实的文学批评。
二、潜意识的梦境,描述性的批评
批评者在遵循文本叙事的同时,所构筑的内心体验,还以内心对话和倾诉性的描述为主。柳词中巧妙地利用梦与心境向接受者传达着自己的感受,消除了现实中因过度悲痛和困倦所带来的的疲乏。如《梦还京》中:“夜来匆匆饮散,枕背灯睡。酒力全轻,醉魂易醒,风揭帘栊,梦断披衣重起。悄无寐。 追悔当初,绣阁话别太容易。日许时、犹阻归计。甚况味。旅馆虚度残岁。想娇媚。那里独守鸳帏静。永漏迢迢,也应暗同此意。”焦虑、愁寂,梦断后心理苦痛及对恋人的遐想,追忆往事,精神上却是着离别后魂牵梦绕的深深相思。如此凄苦的场面,拉近了接受者的内心感受,让人沉醉在伤逝回忆的途中,这正符合中国诗人一惯的风格,“中国诗人极少去吟咏爱的现实,憧憬爱的明天,中国诗人的爱情歌咏大多沉浸于回忆的情调中。”这对接受者来说如同一个解说词,在内心对话中倾诉着自己的痛楚。
中国古代的体验批评多是诗词及小说等,传达的是一时之感,在体验批评时,注重回忆的审美特征。体验批评时通过读文本,逐字推敲词句本意,在有限的语句中隐含着丰富的感情,以求揭示作品的意旨。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梦境中所富含的伤逝心理自我描述,到缺失心理的倾诉,把接受者带入一个循环的认识过程,并对词进行描述性的解读。而接受者批评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读“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临江仙》“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着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十二时 秋夜》(晚晴初)所倾听的是作者内在真实的声音,感受到生命之悲在“冷风”、“寒灯”相伴中异常孤独,感人肺腑且带有启示性。
柳词内隐的体验,让接受者感受到希望的坚守“正是这种希望,使得情侣、夫妇坚持在孤寂中度过漫长的分离日子。因此,那些闺怨中往往出现与情人会面的幻想描写”。由此,柳词中所折射出的丰富性追求,勾勒了内心的真实,接受者从描述性批评中能更多地理解作品旨意。
三、 “伤逝”体验批评的启示意义
体验批评还原了作家创作心理,围绕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分析,并对作品应有之意进行阐发,这种阐发对接受者来说又是富有启示性的。柳词创作以他丰富的才情,酝酿着词的表达。伤逝的主题营造,梦的幻境感,内隐着真挚的情感之美。
接受者在阅读词作时犹如倾听解说词,情感真实,又对作品合乎情理地创造性阐释。不管是实景还是心理实境,都源于一个“实”字,词无造作无修饰,回归到生活本真上来,造境更加深刻。如“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 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躲。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鹤冲天》创作中以离别后的愁思出发,真挚地写出了真情洋溢下的深沉苦痛。糅合着自身深沉的反思,世事的沧桑、生命的苦多欢少、羁旅的艰辛、人世的悲凉与往事的追忆、恋情不在的哀伤等,倾诉着他内心的苦闷与伤痛,让他自觉去反思体验。柳词真挚的悲情表达,伤逝情怀的审美创造,郁积了他内心深处最微妙的沉痛情思,给词创作引入悲伤的基调。为此,体验批评要想真正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就应尽可能采用与文学创作相似的批评方法,从宏观叙事中转变到文学现象和文本研究中,以具体的作品切入来构建批评体系。
综上所述,柳词中伤逝主题的意向性还原批评体验批评,到描述性批评,都显示出体验批评的特异性。柳词鲜明的个性蕴藉,潜在化的言辞表达,区别于其他词作的审美特征。体验批评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其内涵的文本精神,独特的接受体验,有着审美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奎志.体验批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薛瑞生.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张景超.滞重的跋涉――新时期文学批评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赖大仁.论文学批评的形态[J].学习与探索,1992(79).
[6][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二[M].成都:巴蜀书社,2000.
[7][宋]赵令峙.侯鲭录・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蒋晓城.审美视阈中的唐宋词伤逝主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
[10]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1]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柳永诗词范文2
【关键词】励磁涌流;励磁涌流抑制器
l.励磁涌流的危害
在电力系统中存在很多大功率变压器,空投变压器及变压器初次级各电压侧出线短路故障切除,都会因电压骤增而诱发数值可观的励磁涌流,而励磁涌流是导致变压器继电保护误动的重要原因。变压器空投屡屡失败,以及一条出线短路故障被保护切除时,引发变压器保护误动,造成全部出线停电的现象在电力系统中屡见不鲜。此外,空投变压器产生的励磁涌流,还可能通过系统输电线的电阻诱发邻近运行变压器产生“和应涌流”(Sympathetic Inrush)导致保护误跳闸。
2.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的成因
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的成因是:当变压器任何一侧发生电压骤增时,基于磁链守恒定律引起该侧绕组在此瞬变过程中产生抵制磁链突变的偏磁,进而可能导致铁心过度饱和,使变压器励磁电流急剧增大,其数值可达正常运行空载电流的数十倍。由于变压器绕组电阻R的存在,偏磁将按时间常数T=L/R衰减,(L为绕组的电感),励磁涌流也随之衰减。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是基于电感线圈遵f雪磁链守恒原理,即与电感线圈交链的磁通不能突变。当给变压器的任一侧绕组突然加交流电压时,外加电压企图产生的新磁通,被电感线圈产生的与新磁通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偏磁抵消,从而维持上电瞬间磁链守恒。偏磁将按=L/R的时间常数逐渐衰减到零,与此同时由外施电压产生的新磁通逐渐建立,直至达到稳态的交变磁通,变压器上电的过渡过程就此结束。从而不难理解影响变压器励磁涌流大小的因素有:1.三相铁心结构形式;2.铁心硅钢片组装工艺水平;3.铁心材质;4.变压器三相绕组的接线方式和中性点接地方式;5.电源电压大小和合闸初相角;6.系统等值阻抗大小和相角;7.合闸前铁心磁通大小和方向。
3.励磁涌流危害的防止方法
对励磁涌流或者和应涌流产生的不安全影响,一般有两种方法去避除。一种是为了防止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而采取通过鉴别出励磁涌流,闭锁差动保护的方法。鉴别的依据是因为励磁涌流具有以下特点:包含有很大成分的非周期分量;往往使涌流偏于时间轴一侧;包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分量,并以二次谐波为主;励磁涌流波形出现间断。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减少励磁涌流的规模。具体方法有:(l)为减少主变停电或检修后产生的剩磁,在主变复电前应进行变压器的消磁工作,降低空充主变时产生的励磁涌流。(2)加装变压器智能分合闸装置或涌流抑制装置(涌流抑制器),降低空充主变时产生的励磁涌流。
4.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原理
变压器磁路中可能产生的磁通有三类:
①剩磁:这是变压器绕组在脱离电源后,留在磁路中的单极性磁通,其极性及数值取决于绕组断电瞬间交变磁通的极性及数值:由于交变磁通是由加在绕组上的交流电压产生的,因而剩磁的极性及数值和断电瞬间交流电压的相位角有关。只要磁路所处环境温度低于磁路材料的居里点,以及外界没有强干扰电磁场,剩磁是不会自行消失的。
②偏磁:这是在变压器绕组上突然施加一个电压,或是外施电压值突增诱发的单极性磁通,其极性与该电压突增瞬间拟产生新磁通的极性相反,而数值相等。偏磁将由此值按时间常数衰减直至为零。显然,偏磁的极性与数值与上电瞬间交流电压的合闸相位角有关。
③稳态交变磁通:这是在变压器绕组电压突增过程结束后在磁路中由外施交流电压产生的磁通,此时的剩磁与偏磁均已消失。
此外变压器磁路设计时确定了引起磁路饱和的“饱和磁通”值,当磁路中前述三类磁通之和超过设计饱和磁通时,磁路将进入饱和,此时变压器绕组的电抗将急剧下降,进而使励磁电流骤增,此即常称的励磁涌流。
不难看到,在变压器任一侧绕组突然上电或是电压突增的过渡过程中,剩磁、偏磁和稳态交流磁通三者叠加,有可能在某个时段使磁路饱和,也有可能不使磁路饱和,如果是后者,将不会产生励磁涌流。而剩磁和偏磁的极性和数值是可以通过交流电压的分闸相位角和合闸相位角控制的,这就为抑制励磁涌流创造了条件。考虑到变压器交流电源的切除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例如由继电保护跳闸,不宜人为控制分闸角,但分闸角是可通过对外施电压进行实时监测获得的,因而剩磁的极性和大致数值是可知的。这样,励磁涌流的抑制问题就简化为在已知剩磁极性的前提下控制合闸角(即偏磁)的问题。如果在交流电压的峰值点即相位角为90°和270°时给变压器上电,由于在此瞬间不会产生新磁通(磁通在相位上滞后电压90°),故不会诱发偏磁,因而磁路不会饱和,也就是说不会产生励磁涌流。所以通过依次在三相电源电压的峰值点上电,或先在一相峰值点上电,紧接着在另两相线电压峰值点上电,也可实现对励磁涌流的抑制,当然,这需要使用三相可分相操作的断路器。涌流抑制器地利用偏磁与剩磁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使三相联动断路器也可完成对三相励磁涌流的抑制。涌流抑制器针对不同磁路结构、不同接线组别、不同断路器控制方式实现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抑制。涌流抑制器接受外部发来的合闸或分闸接点命令,在恰当的时机通过输出接点驱动断路器的合闸或分闸控制回路,完成对励磁涌流的抑制,如下图所示。
涌流抑制器通过控制变压器空投时电源电压的合闸相位角,实现让偏磁与剩磁极性相反,从而消除产生励磁涌流的要素―磁路饱和,实现对励磁涌流的抑制。如上图所示,正常工作时,涌流抑制器通过电压互感器TV和电流互感嚣TA将高压的电压和电流转为弱点的信号,涌流抑制器通过监测电源电压波形实现对磁通波形的监测,进而获取在电源电压断电时剩磁的极性。当外界发来对断路器的分闸或合闸脉冲信号时,涌流抑制器获取三相电源电压分闸角和台闸角,依据偏磁与剩磁极性相反抵消原理,推算出下次变压器合闸时偏磁抵消剩磁的最佳合闸相位角,根据合闸角对断路器进行控制台闸,进而实现无涌流空投变压器。
5.采用励磁涌流抑制器的优缺点
励磁涌流的出现增加了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误动的概率,这是因为保护装置难以正确识别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的差别。尤其是差动保护在变压器空投上电(差动区内无故障)、差动区外故障切除后穿越电流及过激磁都可能引起误动。尽管长期以来人们使用了诸如二次谐波制动判据、五次谐波制动判据、低电压加速判据、波形对称制动判据、三相差流及差流导数比值制动判据、间断角原理及其他数学物理方法等等对策,至今仍无法彻底解决保护误动问题,这是因为不论何种数学和物理方法都难以识别多变的励磁涌流各种形态。因此,识别涌流特征的方法只是减少保护误动次数,而不能根除误动。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安装从根本上减少了励磁涌流出现的规模,其由于能从源头克制励磁涌流,所以方法上是优于其它方式的。原理上涌流抑制器可以极大的避除励磁涌流的出现,但实际上,要达到理想状态的涌流克制,会碰到很多现实中的难题。首先,变压器输入开关的控制时间都是毫秒级的,即使推算出最合理的合闸时刻,要精确的控制从发出合闸指令到合闸完成的时间,并非易事。毕竟现如今变压器使用的输入开关都是机械式的,其动作时间一般都有几个到十几个毫秒,而一个周期只有20毫秒,时间控制精度要做到1毫秒左右,时间参数稍有误差整体效果就会不尽人意。目前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安装都是通过测定用于变压器合闸的开关的时间常数来确定合闸信号发出提前时间量的,这种方法的本身是一种在现有设备状况下的无奈之举。随着开关的老化,开关的更换励磁涌流抑制器的时间参数就需要调整,不这样做就会使得涌流抑制器的效果减退甚至产生负面效应,这为励磁涌流装置现阶段普及带来了障碍。其次,如今的涌流抑制器是和继保设备相互独立的设备,这样就增加了二次回路的复杂性。
6.典型案例
广州珠江LNG电厂发电机采用的是静态励磁调节器系统,其励磁变在空载合闸过程中差动保护经常误动,励磁变压器保护采用的是GE公司的T60-ET保护装置,在多次优化定值后依然无法解决误动的问题,最后采取了加装了励磁涌流抑制器的方法。在加装过程中厂家认真测量了开关动作时间,多次修改合闸指令提前时间量后才达到预计效果。所用开关也做了唯一性标示以配合涌流抑制器的时间参数。在加装后差动保护误动现象至今没有发生过。
7.结语
励磁涌流的出现增加了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误动的概率,为了减少励磁涌流的影响,采用了诸多方法。而在原理上最优越的方法是从源头遏制涌流产生,在这种方法下有断路器选相分合闸技术,亦称受控分合闸技术(Controlled Swithing,简称cs)和涌流抑制器两种方式,而两种方式以涌流抑制器技术更为先进。但这种方法的普及应用客观需要开关技术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俭.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柳永诗词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流行歌曲 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05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古诗词,为何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呢?细细分析起来,大致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诗词特有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以至望诗词而止步;二是现在中学古诗词教学常常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沉闷的教学当中失去了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那么,我们能否尝试将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与教学难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流行歌曲人们常称之为“通俗歌曲”,而诗词则为文人所推崇,一“俗”一“雅”,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深究,两者之间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创作来源生活,也表现了生活,在这一点上与“雅”文化是异曲同工的,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二是作为人们的基本情感与对生活的态度,并不会受到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古人所经历的某些心路历程在今天同样适用,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同样能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共鸣,所以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甚至是直接引用的;三是诗词在创作时非常讲究,有一定的严格规定,特别是格律,这就使得诗词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音乐美,从诗词当时的流传形式来看,诗原本是吟的,词原本是唱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们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要不怎会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说。
前面说过,流行歌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甚至可以说,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远高过其对古诗词的了解,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时代优势进行教学,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假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至少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加深印象;二是通过对诗词与歌词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是通过对诗词曲的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与古诗词相关联的流行歌曲其歌词创作有几种不 同的形式,也即前面说过的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直接引用的,针对这几种形式创作的歌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不同的尝试。
一、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
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是对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释,是当代音乐人的创新。把这些流行歌曲以多媒体形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以恰当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扉,深入他们的心里,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里面的典范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王菲那恬淡的声音似乎把我们拉回到几百年前的宋朝,看见苏轼月下独酌,思念自己的亲人。苏轼的词大多是狂放的,这首词也不例外。《水调歌头》全词基调乐观,意境豪放而宏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词的上阕,苏轼引用古老的传说,幻想自己能脱离现实,飞到神话中去,但在最后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觉得“何似在人间”。在词的下阕,作者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并转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词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期盼与对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流露出苏轼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虽然流露出一些消极思想,但积极乐观的一面是主要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的身影在学生心中渐渐明朗起来。王菲优美的歌声渐渐接近尾声,细细回味这首词,似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的无奈,他的苦闷,他的豁达……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古诗词的新课讲授。初高中教材中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岳飞的《满江红》,李叔同的《送别》等诗词均可借用歌曲进行辅助教学。
二、对歌词与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
在现代歌词创作中,有许多是在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而再创新的。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诗词、歌曲共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歌词与古诗词的对比欣赏,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
如李白的《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一“弃”一“乱”蕴寓着诗人往昔岁月中的多少坎坷、愤懑与不平,又牵动着诗人几多济世忧国的痛苦、无奈与忧愁,而后者则诉尽了情感失落后之忧郁;同是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者着力展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后者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无力解脱。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很快便会发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歌词与李白的诗,虽都能表现出两者相似的忧伤,却不能表达出李白诗中那种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只得放浪于江湖之上,超脱现实世界,以排遣无穷尽的烦忧、激愤和无奈。
此种教学方式可作为古诗词的对比欣赏课。初高中教材中杜牧的《山行》(毛宁演唱的《白云深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进演唱的《巴山夜雨》)、《诗经》里的《蒹葭》(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等都可采用此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歌词内在的意蕴与作者的才气略逊一筹。
三、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常常巧借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意象来表现其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提高他们的兴趣与赏析能力。
如“梅”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现代歌曲的歌词创作中就常借用这一意象。可先让学生通过歌曲《一剪梅》(题目就借用了古词牌名)了解梅的高洁品格:倔强、坚韧、百折不挠,再让学生赏析与梅相关联的诗词。如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等。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课外诗词的鉴赏课,特别是高三复习备考时,既可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又能舒缓学生考前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模仿古诗词
有不少流行歌曲的词作者,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词曲上模仿古诗词的笔法曲调谱写而成的歌曲,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古雅之中透露着现代气息,何不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去品鉴、模仿?
如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许冠杰的《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周杰伦的《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柳永诗词范文4
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探究活动一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提出问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是否受力的作用?如果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可能与磁场的方向、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1)按照图1所示组装实验器材.把一个直导线ab放在蹄形磁体的磁场里,闭合开关后,观察直导线ab的运动情况.
(2)不改变磁场方向,只改变通入ab的电流方向(将电源的正负极颠倒),观察直导线ab的运动情况.(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思想).
(3)不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只改变磁场的方向(将磁体的磁极颠倒),观察直导线ab的运动情况.
(4)同时改变导线ab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观察直导线ab的运动情况.
分析论证:
1.将导线ab放入磁场中,通入电流,ab运动起来.
2.不改变磁场方向,只改变通入ab的电流方向,ab的运动情况与(1)中的方向相反.
3.不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只改变磁场的方向(将磁体的磁极颠倒),ab的运动情况与(1)中的方向相反.
4.同时改变导线ab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ab的运动情况与(1)中的方向相同.
实验结论:
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及磁场方向有关.
3.当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同时改变时,则导体所受磁力方向不变.
拓展延伸:
进一步探究还会发现当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磁场对通电导体没有力的作用.
探究活动二 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提出问题: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后如何运动?
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图2甲所示,把一个线圈放在磁场中,闭合开关,让电流通过线圈,观察线圈的运动.
实验现象:线圈通电后会转动(如图2甲),但转到一定位置后摆动几下就不动了(如图2乙).
分析论证:
(1)在图2甲所示位置时线圈ab和cd两条边因电流方向相反,故受力方向相反且并不在同一直线上,线圈转动.
(2)在图2乙所示位置时线圈ab和cd两段受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成为一对平衡力,线圈就不转.但由于惯性,不能马上停止,线圈还要往前转.
实验结论:
通电线圈能在磁场中受力转动,但不能持续转动下去.
特别提醒:
(1)平衡位置是指线圈平面与磁感线方向垂直的位置,此时线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相互平衡.
(2)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为什么不立即停下来,而是在位置附近摆动几下才停下来?
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它会继续向前运动,但由于这时受到的磁场力及摩擦力等又会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摆动几下后再停下来.
观察与思考:
问题:怎样才能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呢?我们可以在线圈的两端安装一种叫“换向器”的装置.
换向器构造:由两个铜制半环(E、F)组成,如图3中的a、b、c所示.
换向器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立即改变其中的电流的方向,通电线圈就能在磁场力的作用下继续转动下去.
分析:为什么安装换向器后又会连续转动呢?
如图3a,导体ab受到向上的力,而cd受到向下的力,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通电线圈开始转动.
如图3b,此时,由于换向器与电刷断开,所以导体ab、cd没有电流通过,导体ab、cd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不能马上停止,线圈还要往前转动.
如图3c,由于惯性,当线圈偏离平衡位置时,导体ab受到向上的力,而cd受到向下的力,且不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电线圈继续往前转动.
由上述探究还会发现: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时,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
二、直流电动机
1.定义:使用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动机,叫直流电动机.
2.组成:主要由线圈(转子)、磁极(定子)、电刷、换向器等组成.
3.工作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4.能量的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关于直流电动机的计算.
由于电动机工作时电能主要用来转化为机械能,但也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因此其电路属于非纯电阻电路,计算时不能直接运用欧姆定律公式.
一般地,电动机消耗的总电能W总=UIt,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I2Rt,做的机械功为W机=W总-Q=UIt-I2Rt,电动机的效率η=W机/W总×100%.
三、典型例题
例1 在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有关系时,一位同学做了如图4所示的3个实验,图中AB表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导线上的箭头表示电流的方向,F表示导线受力的方向,S、N表示蹄形磁铁的南北极.
(1)通过实验(a)和(b)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 的方向有关.
(2)通过实验(a)和(c)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 的方向有关.
点拨 比较(a)和(b)可以看出,磁场方向相同,由于电流方向改变导致受力方向改变;比较(a)和(c)可以看出,电流方向相同,由于磁场方向改变导致受力方向改变.
答案 电流、磁场
例2 用如图5所示的电路研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时,下列做法可以改变导体受力方向的是( ).
A.只改变电流方向
B.增大电流
C.减小电流
D.对调磁极的同时改变电流方向
点拨 B、C只能改变受力的大小,而D受力方向是不变的,故选A.
例3 如图为我们实验室所用电流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当接入电路,有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带动指针偏转.该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 .
点拨 当电表中有电流通过时,指针会发生偏转,其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由于受到磁场力而会发生转动;故答案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或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柳永诗词范文5
一、经典方法
(1)二次谐波原理。励磁涌流中含有较大的偶次谐波分量,并且二次谐波分量最大。因此计算出差流中的二次谐波分量,如果其值较大就可以判断为励磁涌流。常用如下的判别式:Id2/Id1>K,式中:Id1、Id2分别是差流中的基波和二次谐波幅值;K为二次谐波制动比,常取值为0.15~0.20。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简单明了,在常规保护中有较多的运行经验,用微机实现比常规保护更容易。因此,目前国内外实际投入运行的变压器微机保护大都采用这个原理。(2)间断角原理。间断角原理率先由我国提出并制成样机,其模拟式保护装置已经得到应用。间断角原理是基于励磁涌流波形中有较大的间断这个特征实现其鉴别的。一般采用的判据为:当差流的间断角大于65°时,判别为励磁涌流;当间断角小于65°且波宽大于140°时,则判别为可能不是励磁涌流,并短时开放出口比率差动继电器。与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相比,间断角原理有如下优点:利用了励磁涌流明显的波形特征,能清楚地区分内部故障和励磁涌流;一般采用分相涌流判别方法,在变压器内部故障时能迅速跳闸;具备一定的抗过励。间断角原理的微机实现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硬件复杂且成本较高,在实用化过程中要作进一步经济技术分析和现场检验。(3)波形对称原理。波形对称原理是对变压器的电流波形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首先将流入继电器的差流进行微分,将微分后差流的前半波与后半波作对称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去判断是否发生了励磁涌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间断角原理的推广。它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励磁涌流导数的波宽及间断角的分析,但是它比间断角原理容易实现,克服了间断角原理对微机硬件要求太高的缺点。该方法的作者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动模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至于能否得到实际应用,尚需时间检验。(4)高频分量原理。空载合闸产生励磁涌流时,电压有较大的跃变,从而会产生较大的高频电流;而在系统内外故障时,都不会有太大的高频电流。因此,测量出电流中的高频分量,并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就能区别出励磁涌流。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间断角原理的一种推广,它也存在如下问题:对微机保护来讲,要获得高频分量,势必提高采样频率,从而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可能会受到系统谐波影响;能否经受环境高频噪声的考验。因此,这种方法的实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磁特性原理。磁特性原理考虑变压器的励磁特性,能完全消除励磁涌流的影响。但需要知道绕组的漏感,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太可能的。
二、现代方法
(1)神经网络原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变压器保护领域。神经网络可以综合几种原理对电气量的采样值分别提取形成特征量来形成区分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的模式分类器。虽然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运行当中计算速度非常快,但在训练时,需要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从现场得来非常困难。由于现场情况复杂,利用仿真训练的神经网络不太适用于实际现场。(2)利用小波理论。小波变换理论(Wavelet
Transform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应用数学分支。小波变换具有多分辨率(即多尺度)的特点,可以由粗到精地逐步观察信号。因此有人把小波变换誉为分析信号的数学显微镜,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变压器保护的励磁涌流识别在内的各个领域。文献[3]介绍了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并指出其思路均为对所给信号进行波形分析,提取信号波形在不同频带下的特征量作为判别的依据。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在波形提取过程中,都是以仿真实验波形为基础的,而实际波形受到的干扰更为严重,其波形中含有更多谐波,所以小波理论的实用化需要进一步分析与判断。(3)模糊集合方法。由于变压器发生故障时的特征与励磁涌流时的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使得变压器故障的区分变得非常复杂而且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根据单一的判据,利用判据所要求的固定的整定值,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考虑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模式识别的方式来区分变压器的故障状态,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以这种理论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综合多个反映系统状态的特征量,辨识具有相似特点的不同事物,正是模糊集合理论的优势所在。
大型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寻求一个安全、可靠、灵敏的变压器保护方案,一直是国内外电力系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识别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分为经典经典方法和传统方法,为工作人员识别变压器励磁涌流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参 考 文 献
[1]Moises Gomez-Morante,Denise W,Nicoletti A.Wavelet-based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 Prot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9,14(4)
柳永诗词范文6
1.如何测量安培力的大小?
由于本实验测量的是作用在一根通电直导线上的安培力,其测量值非常小,只有0.01N左右.普通的弹簧测力计的精度(0.1N)显然不能满足定量探究的需要.为此改用电子秤来测安培力的大小,其称量为200g,感量为0.01g.转化为测力计,其称量为2N,感量为0.0001N,能满足测安培力大小的需要.利用其“去皮”功能,能直接测出安培力,并用电子秤示数的正与负表示安培力的方向.若示数为正,说明受到安培力的方向向下;若示数为负,说明受到安培力的方向向上.测量时,将电子秤置于匀强磁场中,直导线放在电子秤的秤盘上,“去皮”归零后,闭合开关,电流通过直导线,读出电子秤的示数,其示数的10-2倍即为安培力的大小,单位为N.
2.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利用如图3所示的学生电源,用改变电源电压的方法来改变电流的大小,并通过电流表直接显示.同时采用功率为10W、阻值为5Ω的绕线电阻R来保护电路.
3.怎样改变导线的长度?
用14cm长的裸铜线作为直导线,焊5个连接点,安置在图4所示的导线架上,并连接到五个接线柱上.选择不同的接线柱,可方便地改变置于匀强磁场中的导线长度,分别为14cm、12cm、10cm和8cm.
4.怎样改变磁场的强弱?
用图5所示的两个长15cm、高1cm、厚1cm的钕铁硼强磁铁代替蹄形磁铁,增强匀强磁场的宽度,达15cm.将其放在两根下面有与仪器架连接的一排铁螺钉、上面有长度刻度线的导轨上.利用磁体的吸铁性使其与导轨固定,利用刻度线确定强磁铁之间的距离,移动强磁体在导轨上的位置来改变磁体间的距离d.
5.怎样描述力、电流、磁场三者方向的关系?
用箭头直观地描述电流方向(向左“←”或向右“→”)和磁场方向(进去“×”或出来“•”),用电子秤显示数的正负描述安培力的方向(向下“↓”或向上“↑”),从中归纳出用左手定则来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制作仪器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制作安培力探究仪,并将其与高中学生电源、电流表、保护电阻按图1所示电路图连成电路,其实物照片如图6所示.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定量探究影响安培力F大小的三个因素(电流大小I、磁场强弱B、导线长短L,其中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揭示出描述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关系的方法(左手定则).
三、探究过程
1.探究安培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将两个强磁体放置在导轨上,使其间的距离为10cm,使匀强磁场的强度一定.再将A、E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中,磁场中导线的长度保持14cm不变、直导线位于匀强磁场的中间,与强磁铁平行.改变电源电压,读出与其相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子秤的示数。将表1中的数据画成如图7所示的安培力随电流变化的函数图像.由图像可知:在保持磁感应强度(1.66×10-2T)、导线的长度(14cm)不变时,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安培力F的大小,与导线中的电流I成正比.
2.探究安培力的大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
在上述实验序号1的基础上,分别改变相应的接线柱,使A、D(12cm),B、D(10cm),C、D(8cm)分别先后接入电路,闭合电源开关,分别读出电子秤的示数,并记录在表2中.表2将表2中的数据画成如图8所示的安培力随匀强磁场中导线长度变化的函数图像.由图像可知:在保持磁感应强度(1.66×10-2T)、导线中的电流(1.46A)不变时,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安培力F的大小,与导线的长度L成正比.
3.探究安培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弱的关系
在探究1实验序号1的基础上,在导轨上移动强磁体的位置,改变它们间的距离d,使其分别为8cm、6cm、5cm、4cm.闭合电源开关,分别读出电子秤的示数,并换算成磁场的强弱B(B为磁感应强度)。分析表中第2行和第3行的数据可知,两个相同的强磁体组成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的强度随磁极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再将表3中第3行和第4行的数据画成如图9所示的安培力随磁场的强弱而变化的函数图像.由图像可知:在匀强磁场中,导线的长度(0.14m)、电流一定时(1.46A),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安培力F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B成正比.
4.探究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分别改变电流方向(由“→”改变为“←”)和磁场方向(由“×”改变为“•”),查看电子秤示数的正负(“↓”为正,“↑”为负),并把三个方向分别记录在表4中.分析表4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三者之间的方向关系可用左手定则来描述: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直穿入手掌心,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如图10所示.再让学生用左手定则逐一验证表4中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中三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四、得出结论
综上分析可得: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F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I成正比,与导线的长度L成正比,与磁感应强度B成正比.由此可得计算安培力的公式F=ILBsinθ.其中的B为磁感应强度,它是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一个物理量.其大小为B=F/IL,单位为特斯拉(T),简称特.表3中的B1=1.66×10-2T、B3=1.76×10-2T、B4=1.91×10-2T、B5=2.01×10-2T、B2=2.14×10-2T,都是利用公式B=F/IL,将I=1.46A、L=0.14cm和F1=0.34N、F2=0.36N、F3=0.39N、F4=0.41N、F5=0.44N等数据分别代入计算而得的.
五、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