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符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范文1

数学中/是除号,除号是个数学符号,是一个由一根短横线和横线两侧的两点构成的符号,其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中的除法运算。除号可运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领域。

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学符号范文2

一、理解符号――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价值和关系

(一)元素符号:重在经历过程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就潜藏着“符号意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

在明确了“一半”的含义后,教师提问: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呢?有的学生表示为“日”,有的表示为“φ”,还有的用“朋”字的一半来表示……教师问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二分之一这个表示方法,一些学生仍然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好,所以拒绝新的表示方法。于是,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百分之一”。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二分之一的简洁和普遍性,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新朋友”。

在分数的引入环节,教师充分展开过程,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想办法表示,面对这些个性化的表示方法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百分之一。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用分数表示的优越性,并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新朋友”。因此无论在哪个年段,教师都应激活学生生活中的符号经验,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通用性。

(二)运算符号:重在丰富意义

每个运算符号背后都有丰富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充分深挖数学符号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使学生达到高水平的理解。以乘法的意义为例,主要有四种现实情境模型:等量组的聚集(相当于几个几的和)、倍数问题、配对问题、矩形模型。教师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可以对意义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丰富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这节乘法意义的练习课中,教师的设计层层深入,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多个模型。首先,“等量组的聚集”就有多个模型(抽象的算式),它可以变成4+4+4、3×5-3等,从这些方案可以看出学生建立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然后,变换出“矩形模型”“长方体模型”甚至是“线段图模型”。在这一环节,数与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乘法意义的几个模型一一体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认识了乘法。

(三)结合符号:重在感受价值

小学阶段的结合符号有小括号和中括号。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它在运算时的价值尤为突出。教师应该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发产生对符号的需求,感受其优越性。

【案例】 含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二年级)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划船的情境,通过提问、列式, 教师将其中一个算式“ 29+25÷9”提出来重点讨论: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这部分(加法)应该先算?有的学生在那一部分算式下面画横线,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在算式前后加上五角星,还有的用小圆圈把算式圈起来,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气,就是没有用小括号的。于是教师提出了问题:“表达同一种意思 ,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每个人都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于是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统一符号的想法,小括号的出现水到渠成。

面对众多的表示方法,是直接告之还是巧妙引导?这位教师显然是高明的,通过反问让学生感受到,如果每个人都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就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统一符号的需要,小括号的价值体现得非常充分。

二、应用符号――利用符号表示关系、解决问题

应用符号表示关系、根据关系进行运算,这是符号意识作用的突出体现。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训练,提升学生用符号表达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符号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符号把摆实物的动态过程用静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反映了思维的有序性。在图示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形符号,提炼出乘法算式,算式得出水到渠成。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用符号建立的图像,既有具体直观的感性形象成分,又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抽象成分,是连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纽带。

(二)借助符号,提炼数量关系

借助图形符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视觉化;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可以变“看不见”为“看得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习题,鼓励学生用符号提炼数量关系,提高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四个问题具有递进性,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第一小题通过横向观察,分析显性的规律。第二小题从6次跳跃到18次,无法继续使用前一题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促使学生去寻找均分次数和正方形个数之间隐藏的关系,这是对规律内在关系的分析。第三小题通过上下比较观察概括出3n+1,这是对规律内在规则的高度抽象化和概括化。第四小题利用关系式建立方程3n+1=778,进行运算得出结果。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到了第一步就停止了,这样缺乏思维的深度,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规律的简单延续上,更应重视学生对构成规律的不同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识别与描述,提升符号表述规律的能力。

数学符号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符号;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进行符号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本质特征去克服学习上的负迁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加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与运用能力培养,是小数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科学理解数学符号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符号意识”中明确提出: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说明数学符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数学符号的表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符号学习,无论在那个学段,都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表征数学学习中的内容。从教学要求上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的符号化表征过程,学会掌握较为丰富的符号语言,为后面的符号运算、推理等符号思维打下好的基础。比如一年级有这样一个练习: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说明理由。①1,1,2;1,1,2;____,____,____; ②A,A,B;A,A,B;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通过观察并对规律不同形式的表征,使第一学段学生就能够感悟到:对于有规律的事物,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既深化了规律的认识,又丰富了数学表征语言与表征形式。

2.数学符号的转换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在符号表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符号间的转换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如教学中教师把数量关系进行表格、关系式、图像、语言等表征之间进行必要的转换,一是能加深学生的符号理解,促进掌握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二是能更充分地让学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深入理解符号所表征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3.数学符号的运算内容。数学的符号运算是在学生认识符号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基础上,运用符号进行事物数量间的数学计算。例如,在“用一根长24d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分别为3分米、2分米,要求围成的这个框架有多高?学生结合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以x代替未知量,用方程解决问题,得到三种表征方式。方法一:(5+x)×4=24。方法二:3×4+2×4+4x=24。方法三:3+2+x=24÷4。然后让学生按解方程的运算规则进行运算求解,得到这个长方体铁丝框架的高。”本计算过过程中,教学重要的一步是使用字母这一符号来表示抽象的运算,大大降低问题思维难度使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中引入符号的必要,体会到符号运算的重要。

4.数学符号的推理内容。符号的数学推理是学生运用符号进行思考与表达的重要形式,是人的“符号思维”过程。如解决:“房间里有4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鸡兔同笼”解题模式的思维训练,他完全可以使用恰当的符号进行推理及运算,可以用表格分析椅子数的变化引起凳子数和腿总数的变化规律,直接得到答案;也可以用简约的图示探究求解;还可以采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组等,用字母符号的思考方式来加以解决。

二、促进学生数学符号学习的实践策略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与使用数学符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符号含义和实质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符号的内涵,正确理解使用符号所表示的概念――数学符号怎样书写,表示什么意思,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怎样使用,日常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间的转化等等。教师还可以多启发、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去自主建构数学符号。

2.联系学生生活渗透符号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到符号引入的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因素。在认识“0~9”时,学生对于日常意义上的“数数”、“识数”、“写数”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数字符号“0~9”。另外。教师也可把数的学习放入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从具体事物或事件出发,丰富学生有关“数字”符号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并最终形成形式化的抽象数字符号。

数学符号范文4

符号语言是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数学世界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有人说过,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数学符号的运用让我们避免了繁琐的文字叙述,使数学思维过程更加准确、简明,更容易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符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符号出处,规范符号读法,规范符号书写,理解符号含义,灵活使用符号。下面我结合教学感受谈谈在符号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认识。

1.正确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和实质

在概念、运算和证明推理中准确使用数学符号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于新的数学符号的学习,学生应该注意理解数学符号的表达形式和内在含义。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学习,容易停留在知识的表层,对公式、表达式等只会死记硬背,对于符号的认识模糊。像这样只注意符号的表达形式,而不去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和本质,学生就会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把握不准,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甚至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混淆。

如函数符号f(x),对于初学者,往往只能从形式上记住函数y=f(x),当在遇到g=f(u)、s=f(v)时,就会认为是两个不同函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f(x)表示自变量x与函数间的对应关系,其次进一步理解f(x)的定义,只有在x的取值a是定义域的某个值时,f(a)才有意义,f(a)才称为函数值的记号。因此,在理解函数y=f(x)的文字意义与符号意义时,还要将映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理解y=f(x)的真正含义。

由于数学符号具有简明性、抽象性、精确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数学符号与数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符号的内在含义和实质,绝不能停留在对数学符号的表层认识,不能采取草率的态度。

2.数学符号的读法要准确

数学符号的读法就是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数学符号的读法,一向未能引起特别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符号,而不会读符号,或者错误地读符号,不能准确地把数学符号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

学生不能正确地读出数学符号,也就不能准确理解符号的真正含义。有的是数学符号的读法不正确,例如,cosa应该读成cosa的平方,不可读成cos平方a;-a与(-a)读法是有区别的,若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混淆,-a应读为负的a平方,(-a)应读为负a的平方。此外,随意编造数学符号的读法,如,自然对数的符号ln,不少人把它读成log一样,对数符号“log”是拉丁文的缩写,自然对数符号“ln”是英文的缩写,两者的读法是有区别的,对于lnx最好读作“x的自然对数”。

事实上,数学符号通过口头语言的叙述,能够促进学生对符号语言的理解,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符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于符号的读法要做到正确、准确、规范,不能马虎。

3.数学符号书写要规范

数学符号除了要理解它的内在含义,还要能准确地书写。出现错误时应及时予以纠正,特别要从概念,从符号的本质上指出发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正确地学好、用好数学符号。

在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数学符号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调。

(1)数学符号的书写要位置准确;数学符号书写的位置不准确,就会失去符号的意义。如:把sinα写成(sinα),把点的坐标(a,b)写成(b,a)。

(2)数学符号的书写要注意整体;数学符号是一个整体,不能像汉语中的汉字一样,随意组合、分裂。如:书写ΔABC时,在第一行写了ΔAB,在第二行再写C。

(3)数学符号的书写要遵守规定,如把2a写成a,把x=2写成2=x,把“对边平行且相等”写成“对边 ”。

此外,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不能随意类比乱造,不能随便省略,要注意符号大小写,应以课本为标准,规范书写数学符号。

4.注意数学符号的混淆

数学符号是从数学概念中抽象出来的,由于符号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符号时,经常会出现和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符号发生混淆的现象。

有时数学符号在含义上出现多义,引起混淆。例如,符号“| |”,在很多时候表示的是绝对值,但在复数中表示复数的模,在解析几何中表示向量的大小;符号“”,习惯地看成是三角形,在二次方程求根时,也出现了“”,如果还把它当作三角形,则不利于理解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这里这个符号表示的是根的判别式。有时思维定势,会发生类比的错误,例如,初学平方和公式(a+b)=a+2ab+b,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分配率混淆,把公式记作(a+b)=a+b。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符号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区别,提醒学生掌握数学符号的多义性,避免出现符号的混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符号。

5.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数学如果只有文字,而没有符号是难以想象的,用符号表述数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经常启发学生把数学内容、数学问题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即自然语言、几何图形、数学符号的互化,这种互译活动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例如“32与3的差乘以2的积是多少?”转化成符号语言就是“(32-3)×2=?”;在证明一些文字命题时,如“证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高相等”,如果不转化成符号语言,就会很繁琐,难以进行有效的推理,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符号语言来表述该命题:“已知ΔABC≌ΔDEF,对应边AB和DE边上的高分别为CG和FH,证明:CG=FH。”从而进行推理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多做这方面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会作上述两种叙述,使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到符号表示,再到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对数学符号和数学符号化思想有比较完整、透彻的理解。

数学符号范文5

符号意识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明确的核心任务之一,其根本要求是通过合情推理与知识运用,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促进数学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突破。

一、学用符号,表明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符号去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逻辑顺序以及相关的数量等,使原本较为深奥和抽象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构对应的解题模型,可以引导学生把具体数量符号化,以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感知,形成对应的思维模式。先让学生做练习“超市中有文艺书120本,是连环画的3倍。连环画有多少本?”形成解题感知;再变换习题“文艺书是a本,是连环画的3倍。连环画有多少本?”通过把120本换成a本,把特殊的习题变成规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对应的分析思考方法,形成相应的解答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解题模型。

上述的教学案例也许有拔高的嫌疑,但如果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契机,相机地进行渗透,那数学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学生的符号意识会得到深刻的熏陶,成为数学学习的有力武器。

二、学用符号,理清特征

符号意识不仅能揭示数量关系,更能帮助学生使用符号进运算和推理,从而获得较为科学的、简洁的一般性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营造合适的探究氛围,给予学生经历“由具体的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科学地数学表示”这一逐步深入、符号化的过程,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升华,逐步形成数学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逐步感悟到符号化的优越性。

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周长计算经验和方法后,可以设计习题:画一个长方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学生是先测量出自己所画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周长;有的则用汉字“长”和“宽”进行标注,从而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则设计不同的符号,长用,宽用,再写出自己周长的计算算式“×2+×2”,或者是“(+)×2”;还有的则用a表示长,b表示宽,得到周长“a×2+b×2”或“(a+b)×2”;等等。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个由数量到符号的过程实质就是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更是符号化的提炼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改善了练习的质态,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真实的案例,灵动的编写,还使学生感悟到符号的神奇,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会符号,拓展认知

符号具有“万能”的作用,这需要教师科学地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学会用符号表示规律,从而实现学习的升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符号揭示规律,让数学学习演变为快乐的体验之旅。

如在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中,就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探究活动中蕴藏的数学规律。首先,用小棒摆1个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填好表格。其次,按照表格的提示,摆2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3个、4个……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如果多摆1个三角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同伴的互助,发现活动中隐藏着的基本规律。第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再摆出1个三角形时只要增加2根小棒就可以,第3个、第4个等都是这样的特征。学生很快就梳理出规律。最后追问:“摆10个,会是怎样的情况?100个呢?如果要摆出a个三角形呢?”学生会在前面具体的活动中感悟规律,发现规律,能够较清晰地理解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之间的内在联系。当要摆出a个三角形时,学生就会思考:第1个三角形是用3根,其余的(a-1)个则会用小棒(a-1)×2,这样就得出小棒的总根数3+(a-1)×2(根)。还会有部分学生想到:如果第1个三角形看成2+1根小棒,那么a个三角形就会用a×2+1(根)。

三角形的个数由具体的数字到抽象的字母,促使学生把特殊的情况延展到一般的情况,实现思维的蜕变,促进认知的升华。同时,也让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究的情趣,洋溢着成功的快乐。

数学符号范文6

【摘要】《标准(2011年版)》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出:“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符号化思想?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数学符号;符号意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标准化的数学符号使人们便于逻辑论证和思维交流,也使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便于进行数学交流。面对一个普通的数学定律:(a+b)×c=ac+bc,只要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无论他来自地球的何方,都会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这就是数学符号的魅力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一、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

人们常说:“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到使用符号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吴正宪老师把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吴老师抓住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单刀直入:“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左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只见吴老师停在了“2/1”“1/2”前,疑惑地问这两位同学:“这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位同学说:“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伴随着老师的声声赞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温和地说:“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她边说边走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框住了“1/2”。“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分数”。孩子们在吴老师的引领下,经历了分数模型的建构过程,同时,感受到数学符号的魅力,学习成了一泓源头活水。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富有趣味性,或调动各种感官刺激学生,或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字母表示数》,是一堂符号意识强烈的课,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概括性,初步学会用代数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

课始,创设“我最会猜”的情境。老师出示一个黑盒子,里面放有若干块橡皮,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瞎猜数量,老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用一个确定的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

课上,再创“猜年龄”的情境。通过交流,学生明白:“当**同学1岁时,老师25岁?”、“当**同学2岁时,老师26岁?”……“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这是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用x+24表示老师的年龄。看来,符号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加强了。

课末,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可以用字母表示?以此搭建新旧桥梁,在旧知温故情境中,再次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

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言:“心灵的大门不易叩开,可一旦叩开了,走入了学生的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开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三、问题探究,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课标》指出:符号意识是学习者在感知、认识、运用数学符号方面所作出的一种主动性反应,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征、转换、运算和推理,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北师大版第五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解决配菜问题时,经历了一荤两素、两荤两素、两荤三素的搭配过程,在指导学生明确有序搭配思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简言之,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优越。当然,学生的符号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相信,老师们用心地研究与积累,定能使得学生的符号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丰富数学素养水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