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伤仲永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伤仲永译文范文1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首先我为方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这样优秀的一位“天才”,最终变成庸人的结果就是不学习。光靠“受之于天”,唯一的下场只能“泯然众人矣!”
事件大概说:金溪此地有一个世代都靠耕地为生的家庭,其有一童名为方仲永。在仲永5岁那年,忽然要“文房四宝”。在农民家里不可能出现这“四宝”,他父亲感到很惊讶,“借旁近与之”。借来“四宝”之后,方仲永立刻书诗四句,并加上自己的姓氏。全乡的秀才观看诗后,对仲永大为赞赏,全乡上下都知道出了一个“神童”。
一些人出钱买方仲永的诗,他父亲认为这是一个赚钱之道,就常带仲永外出,不使他有学习的机会。
14年后,方仲永完全成了一个庸人。
……
天才,顾名思义,就是天生的才华,比普通人的造化当然要高得多,只要加以教育、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难得的人才。“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因为方仲永他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取、进步,只是原地不动,而别人却在努力奋斗,致使把它超过,最后,他无可避免成为庸人。
要得到进步,就得不断学习。学海无涯,学习是没有之境的。业精于勤,不勤奋、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学习,那天才就只能“湮灭”。
历史上中外勤奋的名人还少吗?他们哪一个不是勤奋学习?哪一个不是刻苦钻研?哪一个没受过挫折?哪一个又是不“受之于人”的天才?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今天,我们比方仲永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好得多,更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不是他父亲贪图小利,方仲永必定成为一个人才。我们现在应意识到自主学习,父母不能完全给予我们学习环境,我们要自己去给予自己。
伤仲永译文范文2
[关键词] 跨文化 意识 商务 策略
商务英语写作是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商务英语写作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存于语种、表达结构、文体特征等语言属性方面的要求。在本文作者看来,“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和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商业价值观、消费心理和经营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和加强“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 awareness),对于解决商务英语交流时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麻烦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力求在本文中对“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做一些探索。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良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象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简而言之,“跨文化意识” 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是有区别的。“跨文化意识”不是指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具体事实或信息的了解,而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理解。因此,跨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
汉威(Hanvey)把“跨文化意识”称为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他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层次是能识别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细微且重要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第三层次与第二层次相似,人们认为这一层面的文化特征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可以接受;最后一个层次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即立足点的转移。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empathy)和“文化融入”(transpection)的能力。
具备了“跨文化意识”就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产物,人的行为和观念都受自身文化的制约,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受到种种社会可变因素,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而适用于任何文化,是对一般性文化内涵、特征和不同文化关系的把握。
二、文化意识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
正如W.B 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应该是一个互为交融的整体。“跨文化意识”为商务英语写作服务,商务英语写作以“跨文化意识”为标绳。商务英语写作作为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间一般业务和重要商务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作用自然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过去的英语商务写作,无论是其从业人员还是商务英语写作的专家、培训人员,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 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Haney (1979, P285) 声称,产生于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疏忽文化差异(bypassing)而造成的。即便一些商务英语写作专家或从业人员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在写作表达中的作用,但往往也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意识”(unilateral awareness),即只强调母语文化(native culture)或他文化(other culture),这种厚此薄彼的策略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实际上,“跨文化意识”应该是双边性(bilateral)或多边性的(multi-lateral), 即我们应该对交流双方的文化异同给予同等重视。将“跨文化意识”纳入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不但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对于推动贸易发展,构建和谐的商贸合作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策略
1.文化迁移知识的积累
文化迁移知识是跨文化意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增强“跨文化意识”敏感度必须要跨越的障碍。无可否认的是,文化迁移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并非无章可寻,下述两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表达方面。无庸置疑,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石,商务英语写作也不例外。这里仅就词汇用语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具体的说,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Cricket”(蟋蟀) 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的联想,如岳飞的“昨夜寒蜇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但在英美文化中,“蟋蟀” 这种忧伤形象不复存在,而成了“快乐的小蟋蟀”。英国民俗也认为在圣诞夜听到蟋蟀鸣叫的人将会无比幸运。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语体风格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曲线性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2.“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个衡量感应文化异同度的变量。敏锐度的高低并非与文化迁移知识的多少成正比。应该说,“跨文化意识”敏锐度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仅靠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敏锐度的培养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龙天子、龙的传人”被用来称呼古代皇帝及中华民族,但“龙”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认为是邪恶的、可怕的会吐火的巨兽。因而,“亚洲四小龙”不能被简单地表达为“the four dragons in Asia”,而是“the four tigers in Asia”。由此可见,中外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提高“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
3.较强的针对性
“跨文化意识”严格说来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项需要长期点滴积累的系统工程。如何在较短的期限内使写作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相关的商务写作匹配,加强针对性是惟一可行的路。商务写作者尤其要注意与外贸、商务等经济领域相关的跨文化知识的比较性学习。例如,在商务英语写作时需要对常识型的产品熟悉,“白酒”是liquor或alcohol,而不是white wine,因为英语里白酒是指含酒精的酒。针对性的增强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使你在从业领域中的“跨文化意识”敏锐度得到较快的增强,由此可避免无的放矢和面面俱到带来的精力分散。
四、结语
跨文化意识不仅仅可提升商务英语写作的表达准确度,还可以增强商务双方或多方的理解和合作。因此,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商务英语写作不但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必要。加强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和敏感度,便成了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和实践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Doherty M, Knapp L& Swift. Writer for Business [M].Harlow, Essex: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5
[2]Haney, W.V.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New York: Richard Irwin, 1979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石本俊.商务英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
[5]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5)
[6]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伤仲永译文范文3
[摘 要]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本的质量。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语言的翻译效果,却没有明确的标准。信息熵概念引入翻译领域后,将其计算公式应用到原文和译文模糊度的测量上,有望找出与原文在模糊度上更为接近的译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信息熵;模糊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承载着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意境和美感的载体。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和理解的空间。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将原文中的实体信息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转达到译文中,还要将阅读原文时得到的美感植入译文,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美感。可见,对模糊语言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语言的翻译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标准。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提出了利用信息论创始人申农的信息熵概念来测量模糊语言模糊度的设想,使得语言的模糊度能用客观的数据显示出来。基于此,本文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及其两个汉译本(杨必译本、荣如德译本)为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模糊语言译文的评价之中,用客观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模糊语言的译文。
一、模糊法则与信息熵 在传统翻译理论阶段,翻译学家总是倾向将翻译理论两极化,如长久以来的直译意译之争、内容形式之争、文质之争、信顺之争、归化异化之争等。这些争论无非遵循着一种非正即误、非0即1的二值逻辑。1965年查德教授发表了《模糊集》一文,认为人类的认知与外界的相互交涉多是以模糊子集的方式进行的。人们进行推理所依据的逻辑大部分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甚至也不是多值逻辑,而是带有模糊真值(fuzzy truth)、模糊连接词(fuzzy connectives)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模糊理论被引入翻译领域后,刘在良[2]、万来声[3]等学者开始从模糊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提出并论证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毛荣贵、蒋跃等[4-5]将语言分为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认为在模糊语言的翻译实践上有4种方法,即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精确译精确。
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模糊法则的设想:吸收二值逻辑中的合理成分,将多值逻辑和超真值主义等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植入翻译研究中,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几则模糊语言翻译实例的证伪以及《达•芬奇密码》英文原文本及其两个中译本模糊语言几则选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其模糊法则是合理的、可行的。根据邵璐的模糊法则,语言从精确到模糊就像一盏台灯的无级式开关,而不是分为1档、2档、3档等几个界限分明的档级。亦即是说,从精确到模糊是一个连续滑动的过程,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跳跃式过程。在翻译理论上,所谓的“等值”与“非等值”之间、直译与意译之间、归化与异化之间等,并非非此即彼的跳跃式转换,而是在他们中间存在很多界限模糊的过渡状态。既然语言的模糊性是绝对的而精确性是相对的,那么在描述语言时,就可以用模糊度来表示语言的模糊程度。
1948年申农首次将热力学中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熵被用于度量一个系统无组织的程度,而信息量则是用于度量一个系统组织化程度的概念。简言之,熵与信息量成反比,亦即熵越大,越无序。若集合X={x1,x2,x3…,xn}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1,p2,…,pn,那么信息熵就可以表示为H(x)=-(p1logp1+p2logp2+…+pnlogpn) =-∑ni=1pilogpi,其中i=(1,2,…,n),对数以2为底,单位为比特。邵璐 [6]认为,信息熵可用于考察译文的模糊度,信息熵与文本的模糊度成正比,即熵越大,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大;反之,熵越小,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小。根据信息熵公式,邵璐推出:对于读者群R,假设xi为一段话中的第i个模糊话语,对xi的第j种理解的概率为μij,那么这一模糊话语的熵为∑ni=1μijlogμij,其中i取固定值,j=(1,2,…,n),这一段话的总熵为∑ni=1∑nj=1μijlogμij,其中i,j分别取1~n中的任意值。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如下步骤计算出一段话语及其译文的模糊度:首先找出一段话语中的模糊语言;其次分析单个模糊话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同理解,并统计出现各种理解的概率;再次计算出单个模糊话语的熵;最后计算整段模糊话语的熵。下文即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以及杨必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本”)、荣如德译本(下文简称“荣译本”)进行实例应用。
二、文本模糊度的测量
经典名著《名利场》运用了大量模糊语言表情达意,并营造幽默讽刺效果。杨译本是受到好评最多的译本,被誉为佳译中的佳译;而荣译本自问世以来,也以其神韵之笔获得了广泛好评。3个文本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查奈尔[7]将其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分为3类,即模糊附加词、选词模糊和模糊蕴含。限于篇幅,为了更加细致深入地说明问题,本文只对模糊附加词的模糊度进行计算分析,选例为3个文本中比较典型的含模糊附加词的段落。下文将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视角对选例中的模糊语言的模糊度进行考量。例:
Miss Sedley’s papa was a merchant in London, and a man of some wealth; whereas Miss Sharp was an articled pupil, for whom Miss Pinkerton had done, as she thought, quite enough, without conferring upon her at parting the high honour of the Dixonary. (原文本)
赛特笠小姐的爸爸在伦敦做买卖,手里很有几个钱,而夏泼小姐不过在学校里半教半读,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已经给了她不少好处,不必再在分手的时候特别抬举她,送她字典。(杨译本)
塞德立小姐的爸爸在伦敦经商,家道相当殷实,而夏普小姐是以教低年级作补偿的免费生,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够对得起她了,不必在临别时赠以《词典》过分抬举她。(荣译本)
根据查奈尔[7]对模糊语言所下的定义,模糊语言提供给读者的是抽象的、不精确的信息,通过阅读原文和对应译文,可以发现,由于原文中使用了some, quite enough, high之类模糊附加词作修饰语,传递给读者的是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理解的信息,选例中的模糊话语及其对应译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糊话语1是对财富的数量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财富的数量以万英镑为单位,划分为[5,15)、[15,25)、[25,35)、[35,+∞)4个区间。模糊话语2是对好处的程度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这一组模糊话语表达的程度用分值表示为[5,7)、[7,9)、[9,10)、[10,+∞)4个等级。对模糊话语3也采取与模糊话语2同样的定量方式,划分为相同的4个等级。通过统计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100名同学对这3组模糊话语的不同理解,算出不同理解的概率以及各模糊话语的熵(见表2)。
根据表2中算出的熵值,可以分别将杨译本、荣译本与原文本的熵值求差(见表3),差值越小,说明译文与原文越接近。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与原文本的熵的差值总体上来说都不大,亦即两个译本在该段文本的翻译上模糊度均与原文本相似。而在第1组模糊话语中,荣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在第2组和第3组模糊话语中,杨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
根据总熵公式,可以算出这一段原文与两个译文文本的总熵值及两个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总熵值的差值(见表4)。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杨译本在模糊度上更近似于原文本。
三、结论
上述应用过程是通过信息论的信息熵公式计算出原文和译文的模糊度,再分别比较不同译文与原文在模糊度上的近似度,从而找出与原文在模糊度上更为接近的译文。这是一种客观的定量考察方法。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该方法的一些不足。如某一模糊话语的熵值虽然是通过客观计算得出的,但对于该模糊话语产生不同理解的区间划分标准并不是客观的,如果区间的划分产生变化,对该模糊话语不同理解的概率必然随之变化,而得出的熵值也会随之变化。
[参 考 文 献]
[1] 邵璐.论翻译的模糊法则[J].外国语,2008(3):84.
[2] 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1): 90.
[3]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74.
[4] 毛荣贵,范武丘.语言模糊性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5(1): 11.
[5] 蒋跃.“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国翻译,2006(1): 84.
[6] 邵璐.信息熵与文学翻译中模糊话语的量度――从《达芬奇密码》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选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8.
[7] [英]查奈尔.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8.
[收稿日期]2011-07-14
伤仲永译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信息;商务英语翻译; 运用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is an applied discipline and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industries due to its special purpose. Whether cross-culture is success or not depends on how to deal with and apply cultural equivalent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al information;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apply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
英语已成为国际商务、国际通讯和互联网的最佳媒介。作为全球商务语言,英语以它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而著称,这就导致英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具有文化背景的多样性。英语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中成长,成为一种混合语言而不断迅速演变,以满足文化和交际的需要。
所以,国际商务翻译人员要特别注意本国文化与异国的文化差异,以及英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文化信息差异,尽量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曾指出:“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等值。”他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德利尔先生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国际商务英语的涵盖面太广,涉及到众多的不同领域,所以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有其特殊性,即标准的多重性。所谓多重性,指的是针对不同文体翻译的标准有所差异,从而灵活使用这些标准。英国翻译家比特・纽马克根据语言学家布莱尔和雅克布森的语言三大功能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语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交际翻译侧重信息产生的效果。他指出,由于文体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国际商务英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文本的翻译和对广告的翻译是不同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规定性,约束性,用词很严谨措辞谨慎;广告语言用词灵活夸张。因此,翻译时前者应侧重语义翻译,注重原文语义信息与译文语义信息、原文风格信息与译文风格信息对等;后者应侧重交际翻译,注重效果上的对等,即关注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语义信息对等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基本层面的对等。
在此基础上,若原文承载了文化信息,译者必须无条件地设法将原语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入语中去。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深层面的对等,因此十分隐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扭曲常常发生,而且译者还毫无察觉。如:我国一种叫“白象”牌的出口干电池,英译成White Elephant , 似乎没有不妥之处。但是,a white elephant 是一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a burdensome possession) 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useless) ,既然如此,谁还花钱购买呢? 再比如,Elect rolux 是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家吸尘器制造商,它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英国取得巨大成功的时髦语却在美国遭到了挫败。“没有什么能比Elect rolux 能吸(suck) 尘”(Nothing sucks like an Elect rolux) ,这句话在英国与在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suck”这个词的俚语是多虱的(lousy)。
(二) 文化差异引起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据悉,全世界每年有多达4 万种产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一半以上传到美国)。这些产品中大约85 %都失败了。“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失败要么是忽视文化差异,要么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所造成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文化上的差异。
一般地,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地理位置引起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等。
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有时很难翻译到译入语中去。因而,等值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1) 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翻译工作者常常感觉到跟不上步伐。医学领域尤其如此,对于象Int ralipid, Vamin, Pedel, Sulvvit等这些药品,我国医学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品,因此便无相应的术语,人们只好采取音译或直译法而将它们分别译成“英脱利匹特”、“凡命”、“派达益儿”、“永乐维它”。不难看出,这些中文名称没有表明产品的用途特点,译文没有美感且拗口。相比之下,Bratoban,其中文译名“百多帮”更显得亲切,与家用品的联系更紧密。Bricasol ,对应的中文译名为“喘康速”,其产品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
(2) 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
“龙”(dragon) 在汉语里是“权威吉祥力量”的象征,所以许多商品以此命名。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指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因此, 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民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完全不同的。鉴于此,我们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 经过文化转化处理, 将其译为Four Asian Tigers , 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 ,因为tiger (老虎)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前文谈到的“白象”牌电池的英文译名White Elephant 也属此类问题。鉴于西方故事中狮子是众兽之王,狮子象征力量、勇敢、威严,因此,可否建议将“白象”牌电池的英文译名改为Brown Lion从而让使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感受。
一家英国Hunt - Wesson 公司把新产品BigJohn 介绍到讲法语的加拿大,法语译名为Gros Jos , 使市场沉闷,之后才发现这个短语在法语俚语中的意思是“大”。同样,在意大利,一个翻译错误使英国Schweppes 公司非常难堪。在一次广告战役中,该公司的产品Tonic Water (汤尼水) 被译成了Schweppes Toilet Water。
(3 )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英语这门语言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是很强的。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驾驶“东方”号宇宙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成功后,英语中便有了cosmonaut 这个英语单词。当“阿波罗”登月飞船于1969 年7 月20 日奔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正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的一大步”时,又一新的英语单词astronaut 便诞生了。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地把首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送入太空,使中国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可以送人上太空的国家。也许,人们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这一新里程, 在英语词汇中, 便将“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ong”与前两个单词的同一后缀“ - naut”组合成复合词taikongnaut 了。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讲,这三个英语单词的意思都是“宇航员”,但由不同的词汇来指称,他们所蕴涵的国家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等微妙含义,大家都能体会。
东西方的酒文化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中国盛产“白酒”,有人将它按字面意思翻译成white wine ,但殊不知这white wine 是白葡萄酒, 而spirit s 或liquor 才能与中文的“白酒”对等。
再看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表达“干货”这一指称对象的词语,正确的英文术语是dried food and nuts ,而不能译成dry goods(纺织品)。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结束语
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国际商务英语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在有关特定语言环境下所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 ,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研究其语言现象,研究英语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变体及其规律。其中,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应重点研究此类变体文本的翻译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让・德利尔1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1 孙慧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41
[2] 比特・纽马克1 翻译探索[M]1 英国普卡蒙出版社,19821
[3] Charles Mitchell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P1169 , 2001
[4] 程镇球1 汉英翻译问题[J]1 中国翻译,1991
[5] Hatim B1 跨文化交际[M]1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
[6] Eugene A1Nida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1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伤仲永译文范文5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当我们开始品读美术作品时,可以从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开始,从画家及其创作的美术作品中人文背景入手进行品读,这样更容易让贴近画家所要传达的感受。美术作品鉴赏将绘画作品带入到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才能更确切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分析、解释、评价。 下面将运用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结合社会文化情境,对达利的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进行鉴赏。
一、叙述
《记忆的永恒》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如何呢?色调低沉?疲惫不堪?离奇而有趣?不符合逻辑?梦幻、未来…
这些词闪现在我们的头脑中,细细品读,会发现,当我们在解读这幅作品的时候,脱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情境,即超现实主义,我们对超现实主义的碎片化记忆帮助我们解读作品。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土黄色的平台,上面长着一棵干枯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令人骚动、不安、烦躁,使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息。
二、分析
《记忆的永恒》作品中,从“构图”的角度来看: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远景展现了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整个远景仿佛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近景由四块钟表构成。从“造型”的角度来看:白色的软体怪物它看起来像一张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脸,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在画面中,时间表达为柔软的钟表,曲线柔和宛转, 呈现出软而无力的情绪。从“色彩”的角度来看: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达利似乎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三、解释
在文化情境中来品读《记忆的永恒》,最吸引我们的是熔化了的钟表,日常生活中,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而达利借助钟表传达了时间是“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
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和分析到达利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 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 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四、评价
《记忆的永恒》美术作品被画商朱利安・莱维买下,当时他说:“你的话很特别,但它是反大众的,不可能有买主,我准备挂在家里自己欣赏。”事实证明这语言的错误,《记忆的永恒》后来被一再转卖,最终进入纽约现代艺术馆,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文化情境不仅是美术鉴赏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在美术鉴赏中,也能体现出蕴含在艺术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性,更加深入的解读作品的内涵。
伤仲永译文范文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
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今后将会在如下一些领域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民间工艺品业。民间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彩绘、民间编织等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较强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这与那些虽然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规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较为缺乏个性艺术特点的机器生产类艺术产品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强,具有民间手工特点的各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独特的文化产业门类。
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很高,但是日本使用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上却至今并无多大变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诸如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回观上海,各种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特点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并不亚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绣、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徐汇木雕、南汇石雕、黄浦面塑、闵行剪纸、松江丝网版画、嘉定草编、杨浦微雕、浦东绒绣等等。它们在制作方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都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艺术特色,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当今蓬勃兴起的各种旅游形式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各种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文化生态园旅游等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旅游项目中,人们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传统文化事像,以及产生这些传统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旅游,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审美的距离感”,一种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老”“原始”“神秘”“质朴”“纯真”等诸多传统文化现象产生追寻、好奇与幻想的独特情趣。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这种当代人所有的对于古老历史与旧日生活的追寻与好奇,使许多这原本已经逐渐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与现实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务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吸引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条件,例如充满乡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摇快船、棉花纺织、老式结婚;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住俗、时装衣饰、城市叫卖、老字号商业、都市庙会等等。这些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编以后,都可以融入当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业之中,并为当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诸多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在有关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如石库门风情游、农家乐风情游、古镇乡土风情游、赛龙舟风情游、茶俗茶礼风情游、农民画村风情游等等,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势必会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并且成为推动与促进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会展业。会展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通过会展,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展示的文化产品具有整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转化为当代会展业的资源,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金山农民画、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等等,它们在推动与促进上海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盛的活力,可以为上海城市会展业的兴盛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营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会展业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为期五天的世博会上海活动周期间,上海非遗中心根据“上海一天”的理念,撷取上海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作为空间场景,让游客通过逛街的形式,领略上海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突显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普通百姓在文化、生活上带来的诸多改变和益处,使海内外观众亲身感受到上海人的真实生活,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参加世博会期间展出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紫檀木雕、海派玉雕、嘉定竹刻、象牙篾丝编织、江南丝竹、朵云轩木板水印、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龙凤旗袍、顾绣、中式服装盘扣、绒绣等等。一大批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这样盛大的会展中进行集中展示,充分体现了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强盛活力。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文化形态,其展示的方式并不仅仅是静态的,而且也可以有动态的。通过各种栩栩如生而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动态性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展示的效果,更好地激发观众对于展示对象的兴趣。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大量技艺精湛的上海民间手工艺绝活,如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嘉定竹刻、海派微雕、顾绣等,还可以直接观看艺人们制作这些工艺品的过程,甚至还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这种通过“体验”与“参与”性的方式来提高展示效果,加深人们对于展示对象的印象的做法,正是现代展示业所注重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展示业领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今后的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入上海的会展产业之中,并配以图片、音像与多媒体演示,势必会有利地促进上海会展产业的发展,为上海的会展产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