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译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伤仲永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伤仲永译文范文1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首先我为方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这样优秀的一位“天才”,最终变成庸人的结果就是不学习。光靠“受之于天”,唯一的下场只能“泯然众人矣!”

事件大概说:金溪此地有一个世代都靠耕地为生的家庭,其有一童名为方仲永。在仲永5岁那年,忽然要“文房四宝”。在农民家里不可能出现这“四宝”,他父亲感到很惊讶,“借旁近与之”。借来“四宝”之后,方仲永立刻书诗四句,并加上自己的姓氏。全乡的秀才观看诗后,对仲永大为赞赏,全乡上下都知道出了一个“神童”。

一些人出钱买方仲永的诗,他父亲认为这是一个赚钱之道,就常带仲永外出,不使他有学习的机会。

14年后,方仲永完全成了一个庸人。

……

天才,顾名思义,就是天生的才华,比普通人的造化当然要高得多,只要加以教育、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难得的人才。“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因为方仲永他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取、进步,只是原地不动,而别人却在努力奋斗,致使把它超过,最后,他无可避免成为庸人。

要得到进步,就得不断学习。学海无涯,学习是没有之境的。业精于勤,不勤奋、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学习,那天才就只能“湮灭”。

历史上中外勤奋的名人还少吗?他们哪一个不是勤奋学习?哪一个不是刻苦钻研?哪一个没受过挫折?哪一个又是不“受之于人”的天才?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今天,我们比方仲永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好得多,更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不是他父亲贪图小利,方仲永必定成为一个人才。我们现在应意识到自主学习,父母不能完全给予我们学习环境,我们要自己去给予自己。

伤仲永译文范文2

[关键词] 跨文化 意识 商务 策略

商务英语写作是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商务英语写作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存于语种、表达结构、文体特征等语言属性方面的要求。在本文作者看来,“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和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商业价值观、消费心理和经营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和加强“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 awareness),对于解决商务英语交流时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麻烦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力求在本文中对“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做一些探索。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良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象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简而言之,“跨文化意识” 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是有区别的。“跨文化意识”不是指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具体事实或信息的了解,而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理解。因此,跨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

汉威(Hanvey)把“跨文化意识”称为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他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层次是能识别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细微且重要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第三层次与第二层次相似,人们认为这一层面的文化特征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可以接受;最后一个层次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即立足点的转移。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empathy)和“文化融入”(transpection)的能力。

具备了“跨文化意识”就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产物,人的行为和观念都受自身文化的制约,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受到种种社会可变因素,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而适用于任何文化,是对一般性文化内涵、特征和不同文化关系的把握。

二、文化意识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

正如W.B 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应该是一个互为交融的整体。“跨文化意识”为商务英语写作服务,商务英语写作以“跨文化意识”为标绳。商务英语写作作为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间一般业务和重要商务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作用自然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过去的英语商务写作,无论是其从业人员还是商务英语写作的专家、培训人员,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 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Haney (1979, P285) 声称,产生于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疏忽文化差异(bypassing)而造成的。即便一些商务英语写作专家或从业人员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在写作表达中的作用,但往往也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意识”(unilateral awareness),即只强调母语文化(native culture)或他文化(other culture),这种厚此薄彼的策略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实际上,“跨文化意识”应该是双边性(bilateral)或多边性的(multi-lateral), 即我们应该对交流双方的文化异同给予同等重视。将“跨文化意识”纳入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不但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对于推动贸易发展,构建和谐的商贸合作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策略

1.文化迁移知识的积累

文化迁移知识是跨文化意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增强“跨文化意识”敏感度必须要跨越的障碍。无可否认的是,文化迁移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并非无章可寻,下述两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表达方面。无庸置疑,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石,商务英语写作也不例外。这里仅就词汇用语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具体的说,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Cricket”(蟋蟀) 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的联想,如岳飞的“昨夜寒蜇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但在英美文化中,“蟋蟀” 这种忧伤形象不复存在,而成了“快乐的小蟋蟀”。英国民俗也认为在圣诞夜听到蟋蟀鸣叫的人将会无比幸运。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语体风格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曲线性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2.“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个衡量感应文化异同度的变量。敏锐度的高低并非与文化迁移知识的多少成正比。应该说,“跨文化意识”敏锐度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仅靠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敏锐度的培养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龙天子、龙的传人”被用来称呼古代皇帝及中华民族,但“龙”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认为是邪恶的、可怕的会吐火的巨兽。因而,“亚洲四小龙”不能被简单地表达为“the four dragons in Asia”,而是“the four tigers in Asia”。由此可见,中外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提高“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

3.较强的针对性

“跨文化意识”严格说来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项需要长期点滴积累的系统工程。如何在较短的期限内使写作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相关的商务写作匹配,加强针对性是惟一可行的路。商务写作者尤其要注意与外贸、商务等经济领域相关的跨文化知识的比较性学习。例如,在商务英语写作时需要对常识型的产品熟悉,“白酒”是liquor或alcohol,而不是white wine,因为英语里白酒是指含酒精的酒。针对性的增强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使你在从业领域中的“跨文化意识”敏锐度得到较快的增强,由此可避免无的放矢和面面俱到带来的精力分散。

四、结语

跨文化意识不仅仅可提升商务英语写作的表达准确度,还可以增强商务双方或多方的理解和合作。因此,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商务英语写作不但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必要。加强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和敏感度,便成了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和实践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Doherty M, Knapp L& Swift. Writer for Business [M].Harlow, Essex: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5

[2]Haney, W.V.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New York: Richard Irwin, 1979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石本俊.商务英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

[5]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5)

[6]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伤仲永译文范文3

[摘 要]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本的质量。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语言的翻译效果,却没有明确的标准。信息熵概念引入翻译领域后,将其计算公式应用到原文和译文模糊度的测量上,有望找出与原文在模糊度上更为接近的译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信息熵;模糊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承载着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意境和美感的载体。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和理解的空间。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将原文中的实体信息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转达到译文中,还要将阅读原文时得到的美感植入译文,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美感。可见,对模糊语言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语言的翻译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标准。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提出了利用信息论创始人申农的信息熵概念来测量模糊语言模糊度的设想,使得语言的模糊度能用客观的数据显示出来。基于此,本文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及其两个汉译本(杨必译本、荣如德译本)为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模糊语言译文的评价之中,用客观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模糊语言的译文。

一、模糊法则与信息熵 在传统翻译理论阶段,翻译学家总是倾向将翻译理论两极化,如长久以来的直译意译之争、内容形式之争、文质之争、信顺之争、归化异化之争等。这些争论无非遵循着一种非正即误、非0即1的二值逻辑。1965年查德教授发表了《模糊集》一文,认为人类的认知与外界的相互交涉多是以模糊子集的方式进行的。人们进行推理所依据的逻辑大部分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甚至也不是多值逻辑,而是带有模糊真值(fuzzy truth)、模糊连接词(fuzzy connectives)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模糊理论被引入翻译领域后,刘在良[2]、万来声[3]等学者开始从模糊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提出并论证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毛荣贵、蒋跃等[4-5]将语言分为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认为在模糊语言的翻译实践上有4种方法,即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精确译精确。

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模糊法则的设想:吸收二值逻辑中的合理成分,将多值逻辑和超真值主义等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植入翻译研究中,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几则模糊语言翻译实例的证伪以及《达•芬奇密码》英文原文本及其两个中译本模糊语言几则选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其模糊法则是合理的、可行的。根据邵璐的模糊法则,语言从精确到模糊就像一盏台灯的无级式开关,而不是分为1档、2档、3档等几个界限分明的档级。亦即是说,从精确到模糊是一个连续滑动的过程,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跳跃式过程。在翻译理论上,所谓的“等值”与“非等值”之间、直译与意译之间、归化与异化之间等,并非非此即彼的跳跃式转换,而是在他们中间存在很多界限模糊的过渡状态。既然语言的模糊性是绝对的而精确性是相对的,那么在描述语言时,就可以用模糊度来表示语言的模糊程度。

1948年申农首次将热力学中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熵被用于度量一个系统无组织的程度,而信息量则是用于度量一个系统组织化程度的概念。简言之,熵与信息量成反比,亦即熵越大,越无序。若集合X={x1,x2,x3…,xn}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1,p2,…,pn,那么信息熵就可以表示为H(x)=-(p1logp1+p2logp2+…+pnlogpn) =-∑ni=1pilogpi,其中i=(1,2,…,n),对数以2为底,单位为比特。邵璐 [6]认为,信息熵可用于考察译文的模糊度,信息熵与文本的模糊度成正比,即熵越大,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大;反之,熵越小,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小。根据信息熵公式,邵璐推出:对于读者群R,假设xi为一段话中的第i个模糊话语,对xi的第j种理解的概率为μij,那么这一模糊话语的熵为∑ni=1μijlogμij,其中i取固定值,j=(1,2,…,n),这一段话的总熵为∑ni=1∑nj=1μijlogμij,其中i,j分别取1~n中的任意值。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如下步骤计算出一段话语及其译文的模糊度:首先找出一段话语中的模糊语言;其次分析单个模糊话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同理解,并统计出现各种理解的概率;再次计算出单个模糊话语的熵;最后计算整段模糊话语的熵。下文即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以及杨必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本”)、荣如德译本(下文简称“荣译本”)进行实例应用。

二、文本模糊度的测量

经典名著《名利场》运用了大量模糊语言表情达意,并营造幽默讽刺效果。杨译本是受到好评最多的译本,被誉为佳译中的佳译;而荣译本自问世以来,也以其神韵之笔获得了广泛好评。3个文本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查奈尔[7]将其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分为3类,即模糊附加词、选词模糊和模糊蕴含。限于篇幅,为了更加细致深入地说明问题,本文只对模糊附加词的模糊度进行计算分析,选例为3个文本中比较典型的含模糊附加词的段落。下文将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视角对选例中的模糊语言的模糊度进行考量。例:

Miss Sedley’s papa was a merchant in London, and a man of some wealth; whereas Miss Sharp was an articled pupil, for whom Miss Pinkerton had done, as she thought, quite enough, without conferring upon her at parting the high honour of the Dixonary. (原文本)

赛特笠小姐的爸爸在伦敦做买卖,手里很有几个钱,而夏泼小姐不过在学校里半教半读,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已经给了她不少好处,不必再在分手的时候特别抬举她,送她字典。(杨译本)

塞德立小姐的爸爸在伦敦经商,家道相当殷实,而夏普小姐是以教低年级作补偿的免费生,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够对得起她了,不必在临别时赠以《词典》过分抬举她。(荣译本)

根据查奈尔[7]对模糊语言所下的定义,模糊语言提供给读者的是抽象的、不精确的信息,通过阅读原文和对应译文,可以发现,由于原文中使用了some, quite enough, high之类模糊附加词作修饰语,传递给读者的是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理解的信息,选例中的模糊话语及其对应译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糊话语1是对财富的数量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财富的数量以万英镑为单位,划分为[5,15)、[15,25)、[25,35)、[35,+∞)4个区间。模糊话语2是对好处的程度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这一组模糊话语表达的程度用分值表示为[5,7)、[7,9)、[9,10)、[10,+∞)4个等级。对模糊话语3也采取与模糊话语2同样的定量方式,划分为相同的4个等级。通过统计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100名同学对这3组模糊话语的不同理解,算出不同理解的概率以及各模糊话语的熵(见表2)。

根据表2中算出的熵值,可以分别将杨译本、荣译本与原文本的熵值求差(见表3),差值越小,说明译文与原文越接近。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与原文本的熵的差值总体上来说都不大,亦即两个译本在该段文本的翻译上模糊度均与原文本相似。而在第1组模糊话语中,荣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在第2组和第3组模糊话语中,杨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

根据总熵公式,可以算出这一段原文与两个译文文本的总熵值及两个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总熵值的差值(见表4)。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杨译本在模糊度上更近似于原文本。

三、结论

上述应用过程是通过信息论的信息熵公式计算出原文和译文的模糊度,再分别比较不同译文与原文在模糊度上的近似度,从而找出与原文在模糊度上更为接近的译文。这是一种客观的定量考察方法。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该方法的一些不足。如某一模糊话语的熵值虽然是通过客观计算得出的,但对于该模糊话语产生不同理解的区间划分标准并不是客观的,如果区间的划分产生变化,对该模糊话语不同理解的概率必然随之变化,而得出的熵值也会随之变化。

[参 考 文 献]

[1] 邵璐.论翻译的模糊法则[J].外国语,2008(3):84.

[2] 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1): 90.

[3]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74.

[4] 毛荣贵,范武丘.语言模糊性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5(1): 11.

[5] 蒋跃.“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国翻译,2006(1): 84.

[6] 邵璐.信息熵与文学翻译中模糊话语的量度――从《达芬奇密码》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选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8.

[7] [英]查奈尔.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8.

[收稿日期]2011-07-14

伤仲永译文范文4

关键词:遗传算法;最优路径;旅行商问题;C++指针

1 概述

“旅行商问题”常被称为“旅行推销员问题”,指的是需要有一个推销员拜访多个地点,如何找到时间来访问每个地点,然后返回到最短路径的起点。规则是简单的,但增加了位置的数量后,解决极为复杂。以42个地点举例,以确定是否要列出所有最好的旅游路线,然后计算总路径大,几乎难以计数。多年来全球数学家竭尽全力,试图找到一个高效的算法。在文章中,基于遗传算法寻求TSP问题的更优解决。

2 遗传算法介绍

2.1 遗传算法的机理

在遗传算法中,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被称为个体,它可表示为染色体或基因串。染色体通常可以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或数字串,这个过程称为编码处理。算法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个体。在每一代均可以被评估,并通过计算获得适应度值。之后个体和群体组成的下一代。这个过程是通过(crossover)和突变(mutation)来实现。根据一项新的个体适应选择,这个过程被重复:每个个体进行评价,计算两个个体的适合度进行,然后突变,形成第三代。周而复始,直到终止条件出现。

2.2 遗传算法的实施步骤

(1)选择一个编码;给出一个有N个染色体的出事群体pop,t:=1。

(2)对群体pop(t)中每一个染色体计算它的适应函数fi=fitness(popi(t))。

(3)若停止的规则满足,则算法会停止;否则,计算概率

,i=1,2,…,N,

并以概率的分布(9)从pop(t)随机选染色体来构成一个新种群

NewPOP(t+1)={popi(t)1j=1,2,…,N}

(4)通过得到一个拥有N个染色体的CrossPOP(t+1)。

(5)用一个较小概率p,将一个染色体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形成MutePOP(t+1);t:=t+1,一个新的群体POP(t)=MutePOP(t)产生;返回2步。

3 遗传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

3.1 编码

由于遗传算法不能直接处理空间数据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质疑的空间数据被映射到数据串型空间的遗传结构,而基因型字符串变换算法程序结构可以处理基因数据的空间。例如,计算现在北京,广东,天津,新疆四个城市,但算法不直接处理与北京,广东,天津,新疆,这些数据,所以我们给他们编号,北京(0),广东(1),天津(2),新疆(3),路径(广东新疆北京天津)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字符串结构型数据(1302)。

(1)二进制编码化,基因代码用0、1表示。例如:基因A:01100100011 (代表一个个体的染色体)

(2)编码的互换(用于解决排序)。例如旅行商问题中,一串新的基因编码用来表示遍历的城市顺序,如:6783401295,表示这九个城市中,要先经过城市6,再经过城市7,依此类推。

(3)值的编码。在值的编码中,每以个基因就是一串新值。这些新值可以是与问题相关的任何值。

3.2 适应度函数和选择

遗传算法是好还是坏的适应度函数值来评估一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越大,质量越好。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适应度比例法是遗传算法是最常见基本的选择方法,即选择每个单独的概率成正比其适应值。

3.3 交叉的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基因重组的中心作用,遗传算法是核心操作系统交叉,即所谓的交指结构的两个或更多亲本部分由个体重组操作代替生成一个新的个体。

文章采用匹配交叉(PMX)法:先随机产生两个新的交叉点,再定义这两点间区域为匹配区域,并交换两个父代匹配区域。

父代A项:132 | 468 | 7638

父代B项:983 | 567 | 3694

变换为:

TEMP A项: 132 | 567 | 7638

TEMP B项: 983 | 468 | 3694

对于 TEMP A、TEMP B中匹配区域以外出现数码的重复,要依据匹配区域内的位置进行逐一替换。匹配关系:15 36 70

子代A项:532 | 567 | 0668

子代B项:986 | 468 | 6394

3.4 变异

变异性是指特定基因编码的字符串被替换为另一种基因突变的概率值的基础上,对各个值,以形成一个新的个体。GA的变异操作是产生新个体辅助方法,它决定了GA局部搜索的能力,同时还能保持种群的多样性。

基本位变异算指随机分配到一个单独的代码串或几个基因的某些突变操作。用于通过如果值为0的原始基因位点的突变,然后将它变成一个突变操作所需的二进制个体表示为1;即1到0,0到1。

变异前:

010001010010100010000

变异后:

001001010001010010001

3.5 其他运行参数选择

GA运行参数应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选择处理,并固定,算法参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应用领域的GA理论能适用。下面是使用GA参数时,一般建议的方法:

(1)交叉率的选择。交叉率一般应该会比较大,推荐会使用85%-96%。(2)变异率的选择。变异率一般应该会比较小,一般使用0.4%-1%最好。(3)遗传运算终止进化代数。个人的想法是设置一个计数器,如果变异连续几代出现最佳个体n值相同(严格来说应该是,最好的个体适应连续的N-代后代种群

4 试验及结果分析

实验:

采用的算法各参数设计为:种群规模70,交叉概率0.9,变异概率0.1,保留比例0.6,最大代数20。用上述算法对一个有15个真实城市和真实距离旅行商问题进行求解,要求合理安排行程路线,使总的旅行距离最短。

程序结果最优路径为:

613924314571081101126路径总长度为:15825

计算总耗时:54.735秒

5 结束语

(1)随着迭代次数递增,优化结果会逐渐接近最优解,并在最佳值附近来回波动。

(2)交叉概率Pc值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较大,从0.8选择值的范围为1.0,可以得到更好的优化效果;突变起到支撑作用,变异概率值只要得到适当,不会对优化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3)初始种群的选取对优化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靖扬.旅行商问题概述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J].大众科技,2006.

[2]王海龙,周辉仁,魏颖辉.基于遗传算法的一类旅行商问题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

[3]王大志,汪定伟,闫杨.一类旅行商问题的计算及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9.

[4]周辉仁,唐万生,魏颖辉.基于GA的最小旅行时间的旅行商问题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

伤仲永译文范文5

【关键词】TD商用终端 2G 切换 重选 RSCP

1 TD网络发展现状

TD网络发展总体形势喜人,2010年一季度山西省语音用户增长8%,TD终端放号近21万户(全网26万)。但是网络中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新发展的TD用户多数仍然使用2G网络,导致2G网络压力增大,而3G相对空闲。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如下:

(1)用户在非TD覆盖区域,此类用户应该为TD尚未覆盖的农村用户,只能长期驻留在GSM网络使用;

(2)用户在3G信号不佳区域,导致话务量向2G流转;

(3)用户在H载波过忙或3G信号不佳区域,导致数据流量转向EDGE;

(4)3G用户将终端设置成“仅使用2G网络”,此类用户可能长期处于TD业务体验不佳的区域,且对手机有一定的研究。

2 TD终端向2G网络的切换

2.1 TD话务向2G网络流转的比例

统计TD网络的应答次数与3G向2G的切换请求次数后,可以发现3G向2G话务量流转比例较高,达到20%,参见表1:

统计一天24个小时内的TD向2G切换比例,可以发现下班时间(如晚上9点~12点,中午1点)TD向2G切换比例明显高于上班时间,参见图1:

表1和图1可以充分说明:TD网络的连续覆盖率还不高,导致移动中产生切换;居民区的TD室内覆盖情况较弱。

2.2 集团公司第三方网络检查结果分析

从TD现网的统计结果来看,有12%的TD通话会触发TD向2G的切换。但是,从集团公司2009年11月的第三方网络道路测试结果来看,TD向2G切换的比例只有0.5%,主被叫共接通了555次,被叫只有3次从TD切换至2G(表2)。

切换比例低的主要原因是集团公司测试以道路测试为主,而第2.1节统计的切换则可能主要发生在居民区内。但是,笔者认为不能把市区内所有的区域都归结为居民区,也不能把所有的TD向2G切换都理解为在居民区内发生的切换。从图2可以看出,除了属于TD网络覆盖边缘的迎春街区的切换比例超过20%以外,市区内还存在大量切换比例超过20%的区域。而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不大可能是由于第1节所列的几种原因,那么,TD商务终端测量不准确就可能是导致TD终端切换或重选到2G网络上的主要原因。

3 TD商用终端测不准的问题分析

据用户反映,近日在移动公司所在的邮政大厦办公室内,一款6788的TD商用终端会频繁地选网,一会儿显示H(表示TD网络的HSDPA),一会儿显示E(表示2G网络的EGPRS)。针对此问题,网优做了相关的测试:在邮政大厦的某层选择不同的办公室进行测试,测试包括各种TD终端:大唐测试终端8130、华为T2211、中兴U500、中兴U230(两款,新旧软件版本)、中兴U700。测试分为三个部分:

(1)使用上述6款终端在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测试时间5分钟,观察是否有从T网重选至G网的情况;

(2)如果发现有T-G重选的位置,则对上述终端依次进行信令跟踪;

(3)在发生T-G重选的位置发起话音通话,并跟踪信令消息。

测试结果表明,使用上述6款终端在某层的所有办公室都没有发现T-G重选的现象,说明华为、中兴、大唐终端在选网方面性能优于6788(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但是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消防通道,发现除了大唐8130终端外,其他商用终端都会不同程度地从T网重选到G网。在消防通道内同一位置进行测试,打开中兴U230、U500的工程模式(其他终端不支持工程模式),记录手机的测量电平RSCP值,发现测试终端与商用终端有较大的差距,如表3:

由表3可知,大唐8130终端的RSCP值比较平稳,最大上下波动为6dB,平均值为-76.6dB;中兴U500的RSCP也比较稳定,最大上下波动为9dB,平均值略低,为-79.05dB;而中兴的两款U230手机表现差强人意,平均测量的RSCP电平比大唐8130低10dB左右,最大上下波动也很大,超过10dB,尤其是U230新版手机,最大相差15dB。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其他手机终端不能打开工程模式,但是在消防通道的同一位置的测试发现,华为T2211、中兴U700也发生了T-G的重选。相比起来,中兴U500重选的几率最小,这说明TD商用终端在测量方面与TD测试终端有较大的差距。再考虑到上述华为、中兴商用终端在办公室内测试并未发生2/3G频繁选网的情况,亦即华为、中兴商用终端在测量方面的精度应该高于其他TD商用终端,由此推测,其他商用终端的测量精度可能存在更大的问题。

4 现阶段TD商用终端测不准的优化建议

目前的TD网络测试优化全部以大唐测试终端为准,TD现网所有参数都是以大唐8130的测试值为基准值。很显然,由于商用终端测量不准确,目前的无线参数不能保证用户正常的使用感受。针对商用终端测量电平值较低而且上下波动大的特点,网优给出以下参数优化建议:

(1)2/3G互操作参数设置更严格

TDGSM重选:适当降低重选门限,使用户尽量驻留在TD网络,提升用户感知。

CS域切换:适当降低切换门限,使用户尽量驻留在TD网络,提升用户感知,同时保证语音业务使用的连续性。

PS域切换:适当降低切换门限,使用户尽量驻留在TD网络,提升用户感知。

GSMTD重选或PS切换:适当抬高TD门限,避免在TD深度覆盖不够好的区域频繁发生2/3G间重选和切换。

(2)给TD连续覆盖区内2/3G切换比例高的小区设置TD边缘场景参数

TDGSM重选:再降低重选门限,但因为有充足的重选时间,重选迟滞保持正常。

CS域切换:保证语音业务使用的连续性,再次降低切换门限,切换迟滞和时延保持正常。

PS域切换:保证数据业务使用的连续性,再次降低切换门限,切换迟滞和时延保持正常。

GSMTD重选或PS切换:再适当抬高TD门限,避免在覆盖边缘区域频繁发生2/3G间重选和切换。

(3)对部分2/3G切换比例高的小区适当增大层三滤波因子

层三滤波因子功能为:L1对测量结果进行滤波,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报告给L3,然后L3根据本次测量结果和之前存储的测量结果进行滤波。滤波因子取得越小,说明本次的测量结果对最终上报给RNC(周期报告)或做判决时(事件报告)的测量结果影响越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该参数取值越大,越不容易触发切换。

(4)充分考虑上述三种设置方法的负面影响

上述三种参数设置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TD向2G发生频繁的重选或切换,但是由于终端测不准的原因,也可能增大掉话的风险,所以需要谨慎使用。

5 结束语

2/3G重选/切换的启动和判决均依赖准确的射频信号测量结果,终端只有获得了准确的测量结果才有可能正确完成小区选择、重选、切换、系统间切换等操作。终端测量不准会导致终端2/3G互操作表现差异较大,会导致终端重选/切换失败概率增加,会导致终端无法正常拨打或接听电话。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感受,应逐步提升TD商用终端的测量精度,推动TD-SCDMA网络走向更强。

参考文献

[1]张重阳. 中国3G标准TD-SCDMA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J]. 商场现代化,2008(13).

[2]汪伟,赵品勇,戴吕斌,等. TD-SCDMA/GSM混合组网研究[J]. 移动通信,2007(4).

[3]李进良. TD-SCDMA的优势与前景[J]. 中国新通信,2008(13).

[4]杨文辉. TD-SCDMA优势与劣势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9).

[5]王炜,杜振华. 我国电信运营商选择TD-SCDMA 3G标准的优势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李岚. TD-SCDMA的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12).

【作者简介】

伤仲永译文范文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

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今后将会在如下一些领域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民间工艺品业。民间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彩绘、民间编织等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较强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这与那些虽然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规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较为缺乏个性艺术特点的机器生产类艺术产品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强,具有民间手工特点的各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独特的文化产业门类。

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很高,但是日本使用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上却至今并无多大变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诸如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回观上海,各种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特点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并不亚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绣、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徐汇木雕、南汇石雕、黄浦面塑、闵行剪纸、松江丝网版画、嘉定草编、杨浦微雕、浦东绒绣等等。它们在制作方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都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艺术特色,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当今蓬勃兴起的各种旅游形式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各种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文化生态园旅游等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旅游项目中,人们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传统文化事像,以及产生这些传统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旅游,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审美的距离感”,一种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老”“原始”“神秘”“质朴”“纯真”等诸多传统文化现象产生追寻、好奇与幻想的独特情趣。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这种当代人所有的对于古老历史与旧日生活的追寻与好奇,使许多这原本已经逐渐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与现实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务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吸引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条件,例如充满乡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摇快船、棉花纺织、老式结婚;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住俗、时装衣饰、城市叫卖、老字号商业、都市庙会等等。这些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编以后,都可以融入当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业之中,并为当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诸多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在有关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如石库门风情游、农家乐风情游、古镇乡土风情游、赛龙舟风情游、茶俗茶礼风情游、农民画村风情游等等,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势必会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并且成为推动与促进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会展业。会展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通过会展,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展示的文化产品具有整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转化为当代会展业的资源,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金山农民画、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等等,它们在推动与促进上海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盛的活力,可以为上海城市会展业的兴盛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营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会展业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为期五天的世博会上海活动周期间,上海非遗中心根据“上海一天”的理念,撷取上海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作为空间场景,让游客通过逛街的形式,领略上海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突显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普通百姓在文化、生活上带来的诸多改变和益处,使海内外观众亲身感受到上海人的真实生活,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参加世博会期间展出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紫檀木雕、海派玉雕、嘉定竹刻、象牙篾丝编织、江南丝竹、朵云轩木板水印、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龙凤旗袍、顾绣、中式服装盘扣、绒绣等等。一大批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这样盛大的会展中进行集中展示,充分体现了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强盛活力。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文化形态,其展示的方式并不仅仅是静态的,而且也可以有动态的。通过各种栩栩如生而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动态性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展示的效果,更好地激发观众对于展示对象的兴趣。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大量技艺精湛的上海民间手工艺绝活,如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嘉定竹刻、海派微雕、顾绣等,还可以直接观看艺人们制作这些工艺品的过程,甚至还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这种通过“体验”与“参与”性的方式来提高展示效果,加深人们对于展示对象的印象的做法,正是现代展示业所注重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展示业领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今后的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入上海的会展产业之中,并配以图片、音像与多媒体演示,势必会有利地促进上海会展产业的发展,为上海的会展产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