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紧缩货币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一、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经济增长。但是这使银行的信用收缩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融资成本增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它的发展关系着民生建设与社会稳定。中小企业作为一类微观主体,其融资行为必然受到货币政策的制约。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特殊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特殊性根源于中小企业自身状况和外部融资环境。从中小企业自身状况看,它具有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能力低、财务资料不完善等特点;从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看,由于民间融资渠道不畅通、资本市场基本上没有对其开放、财政性资金基本上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单一,金融机构仍然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
二、银行信贷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银行借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主要地位,对经济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往往在放贷过程中,偏爱国有企业,歧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有大量文献从获得贷款金额、贷款成本、贷款期限等方面证实了“信贷歧视”的存在 (Brandt et al,2003;江伟等,2006;方军雄,2007;陆正飞等,2009)。随着我国陷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陆续转变,央行采取了频繁的紧缩货币政策。国家货币政策整体趋紧,这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产生了巨大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可支配银行信贷资金作为保证,虽然上调利率和上调准备金率是面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三、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资金相当于企业发展的血液,其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机。这就使得融资成为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鉴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局面,其管理层更应该对于融资高度重视。
紧缩货币政策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央行宣布加息意味着企业为了获得相同数量的资金就要多付出一定的利息费用。对于很大程度上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的加大,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资产,在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以及现行金融政策对其他融资形式的限制,中小企业受自身资本规模等条件限制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目前仍以获得银行贷款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主要方式。众多的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民间借贷资金,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甚至出现100%的高额年息,高额的利息费用和不规范的民间融资,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随着累积效应增加,融资中的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几大途径
在当今时代,面临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各行中小企业为克服融资艰难的局面就一定要寻找新的出路。以下五点论述的是一些能够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方法与途径: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组织体系。现阶段,应该极力拓展大中型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提高大中型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着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投放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有实力与前景的中小企业。
2、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当前,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同时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建立省与市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全省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紧缩货币政策下,贷款担保公司作为银行机构的补充和延伸,将大大缓冲银企的对峙局势。贷款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都可以采取政府、相关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及社会个人等多方出资的方式组建。
3、大力发展中小级别金融机构。立足于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中小金融机构能克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障碍为中小企业服务,它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合理性。因此,应该降低民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门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土的社会资本建立和完善适应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银行体系,大力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金融机构。
4、严格规范民间金融市场。当前,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贷款难而转向民间借贷,虽然可以缓和企业融资困境,但与此同时,高额的利率和不规范的运作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同时,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了冲击,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连带效应正在逐步增强。
5、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鉴于大型企业的实力,寻求在产业链上发掘信用空间,实现银行、核心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多方共赢是一个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供应链融资是指处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金融等流水链上的企业形成业务联系、利益相关的产业链,成员企业凭借相互信用支持,得到银行融资等金融服务,在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可作为一个整体,在增加流动性的基础上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6、企业新融资方式的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在银行间市场上引入短期融资券,是国内融资方式上的重大突破,使企业摆脱了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融资的现状,改善了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情况。短期融资券是目前金融市场的新品种,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资信等级,为公司开展其他方式融资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适时引入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战略合作者等融资方式,有助于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在建立多元化的融资组织体系、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规范民间金融市场、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企业新融资方式的选择等多重外部与内部途径的配合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一定有所缓解,只有中小企业发展顺利了,支撑了数以万计家庭的正常生活,才能贡献于国家经济的稳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建国.紧缩货币政策对安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与对策.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9.
[2]邹世春.国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研究.财政金融,2011.7.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2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分析
为了应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并且对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刺激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纷纷举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增大。
从规模上看,根据2011年我国审计署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①。
从结构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借款来源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债主体包括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共事业单位等等,但是,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规模最高,达到49710.68亿元,占比46.38%,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次之,占比23.31%。而且,虽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上级财政、发行债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等等,但是,银行贷款却是其主要的融资来源,来自于银行贷款的债务额达到84679.99亿元,占比79.01%。
此外,从偿债年度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这显示出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期限较长,还款压力较为集中。
二、紧缩货币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直接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影响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对利率以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紧缩货币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利率上升和信贷配额下降等渠道表现出来。
(一)利率上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利率上升会影响到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方式获得资金的融资成本。一方面,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融资来源,并且,鉴于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其贷款结构以长期贷款为主,而商业银行为了规避利率风险,通常选择浮动利率的长期贷款,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会导致地方政府长期银行贷款的利率上升,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加重,利息支出增加。另一方面,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之一,特别是,2011年我国开始在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债券定价公式可知,利率和债券价格呈反向关系,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成本,降低了筹资规模。
(二)信贷配额下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中,信贷配额是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包括显性的信贷配额和隐性的信贷配额,显性的信贷配额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明确下达可以发放贷款的额度;隐性的信贷配额是指通过监管指标对银行贷款规模进行控制,例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日存贷比在75%以下。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无论是显性的信贷配额下降还是隐性的指标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必将收缩。一方面,当银行贷款到期时,信贷配额的下降导致地方政府从商业银行获得新贷款的难度增加,促使其寻找其他的资金来源,如果其他资金来源无法获得,那么,地方政府的一些工程项目有可能被搁置;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如果偿还困难是暂时的,那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展期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信贷配额下降导致银行贷款展期的难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增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信贷配额的下降导致地方政府以借新债还借债方式获得长期资金的模式受到挑战。
三、紧缩货币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间接影响
由于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一般具有非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所以,项目本身通常不能带来现金流或者只能产生较少的现金流,依靠项目本身的收益难以偿还债务。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大约30%的贷款项目能够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1]。2011年审计署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2010年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间接影响。一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主体利息支出增加、产出下降,“财政稳定器”效应导致地方政府以税收表示的财政收入下降,以转移支付表示的财政支出增加,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其对房地产开发外源融资规模及开发利润的重新估计,从而导致其对土地购买决策的重新考虑,进而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甚至诱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银行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因此,在制定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避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剧以及对其他领域的传导。
注 释
①
参考文献
[1]刘立新,陈鹏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 银行家
[2]辽宁省省社科联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和防范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2lslwtkt-11。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3
然而,我们依然认为新出台的紧缩政策对于抑制信贷增长意义不大。在我们看来,此次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不足以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9月份上调准备金比率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超额准备率就恢复到了调整前的水平。
新出台的举措预计也不会有效抑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留存收益,而近来国内企业利润增长势头良好。有鉴于此,估计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因为信贷的微幅收缩而受到影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额依然巨大,而且包括私募和在市场公开发行新股等方式在内的直接融资渠道依然畅通,继续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着原动力。
因此,我们认为本轮收缩政策不足以减轻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目前的基本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仍极低,处于负利率状况。而鉴于人民币仍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只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不加息,中国央行也不太可能率先行动。因此,我们仍然认为,在中国现有环境下,调整汇率机制对于有效紧缩银根以抵制通货膨胀更为关键。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4
然而,如果究其根本,中间业务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银行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一些基本问题往往鸡同鸭讲,莫衷一是。伴随中间业务战略地位的日益提升,通过不断地梳理和辨析这些基本问题,逐步在业界形成统一的认知基础,对中间业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间业务定义辨析
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的自创词汇,其官方定义见于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一定义从纯粹的会计核算角度出发,把中间业务界定为表外核算的非息业务,回避了中间业务的本质与共性特点,失之简单和宽泛,其实用性和准确性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大打折扣。由此,业界对中间业务的业务内涵、收入核算以及统计口径等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各行其是,造成使用中的诸多混乱和不便(参见表1)。
从本质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细分为存贷交易和金融服务两个动作后产生的,是一个服务的概念。正像利息是资金的价格一样,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价格表现。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而言,其价值是能在不用或少用资金的情况下增加当期损益,改善资产报酬率;而那些附着在资产负债业务上的金融服务,无疑又是商业银行营销拓展的有效手段。
表1 中间业务定义面面观
表2 2006年中国银行净利息收入
一般而言,与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各类中间业务的共有特点是:(1)相对独立,商业银行不直接介入,而是以中间人或服务者的身份参与――这正是“中间业务”一词的字面来源;(2)商业银行不承担直接的业务风险,风险程度相对较低;(3)收益主要靠渠道和网点规模取胜,没有过高的收益率;(4)不占用或少占用银行自身的资金;(5)收入体现为手续费和佣金等非息收入形式。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呈现出新的趋势,中间业务的一些传统特点因之而有所修正。首先,随着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选择了在占用资金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收费;其次,中间业务收入的主体开始由传统的支付结算等低收益、规模化产品向咨询顾问等新兴的高收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第三,基于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综合化理财服务越来越占据中间业务的主流地位;第四,中间业务由单纯追求低风险发展为在对风险进行主动管理的基础上收取较高的风险补偿。
表3 2006年主要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
中间业务产生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是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都是中间业务。在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组成中,通常还有交易收入、投资收入等项目,但由于在这类业务中,商业银行都是作为当事方直接参与交易,其服务属性不强,因此不能归作中间业务范畴。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一直缠夹不清。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中间业务从业务角度出发,表外业务则从会计核算角度出发,两者各自有明确的界定,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根据巴塞尔协议,表外业务特指衍生产品交易、证券和外汇交易、担保、承诺、信用证等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中间业务作为金融服务类业务,虽然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显然并不能划入严格的“表外业务”的概念范畴;而表外业务中的交易类业务,由于属于商业银行的自营业务,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间业务。
表4 2006年度恒生银行营业收入
总结上述观点,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形成非利息收入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在表外核算,但只有其中担保、承诺等能够形成或有资产和负债的业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各类自营的交易业务不属于中间业务的范畴。在商业银行损益表中,中间业务收入等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之惑
相对于中间业务定义的见仁见智,业界评价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办法相对简单,主要使用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这一指标。按照上文的辨析与界定,中间业务收入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下简称净手续费收入)为宜。但是在实践中,不论对中间业务如何界定,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选择了净非利息收入(以下简称“净非收入”)。
表5 2006年度恒生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净非收入占比可以反映商业银行对传统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这一比例越高,意味着银行收入来源越呈多元化,盈利能力也越强。但在评价中间业务时如果使用这个指标,势必受到虽同属非息业务、但不属中间业务的交易和投资类收入的影响。表2是中行2006年净非收入的组成情况。从中可见,只有将合计占比接近50%、深受市场因素影响、年际变化较大的投资与交易类收益去掉,才能对业务性质相近的中间业务做出准确分析和公平比较。
表3列出2006年我国主要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即净手续费收入占比)情况,选择恒生银行和中银香港作为参照系。考虑到习惯因素,各行净非收入占比也被列入表中作为参考。从表3可以看出,内地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都集中在10%以下,与中银和恒生均有一定的差距;在净非收入占比方面,地处香港的这两家银行更是遥遥领先。
表6 2006年度中银香港营业收入
考虑到香港银行与内地银行在经营范围上的差异,还需要对恒生银行和中银香港的中间业务收入做进一步分析,以得出相对准确的可比数据。表4、表5列出恒生银行2006年度营业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明细。在营业收入部分,由于内地银行尚未开办保险业务,净非收入中应去除其保费收益净额部分;在中间业务收入部分,证券经纪业务为我国法律所限,私人银行业务也刚刚启动,这两部分收入也应相应去除。中银香港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参见表6、表7)。调整后,恒生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净非收入占比分别是9.01%与20.94%,中银香港分别是7.97%和15.9%,处于内地商业银行的上游水平。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与海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恒生银行和中银香港的证券经纪及有关服务分别占到中间业务收入的20%和30%,这类潜力巨大的领域还有待于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政策的彻底放行;而上述银行的信用卡、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占到中间业务30%的份额,更是引起人们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升级换代后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凭借规模庞大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十几亿的客户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理应取得远胜于海外银行的成绩。而实现这一梦想,管理至关重要。
表7 2006年度中银香港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管理思路
中间业务需要独立的管理体系。中间业务注定要经过一个超常规增长而后精细发展的道路,尽管与传统存贷款业务在历程上相似,但在周期上则有所滞后。当前的中间业务仍处在市场发展的初期,目标更多地体现为市场份额的抢占和收入结构的改善,业绩并不必然同当期利润直接相关,在投入产出比例和发展目标上,也不同于相对成熟的存贷款业务。这样,在实践中就既不能延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经验来管理中间业务,也不能用成熟市场的经验和常规做法来经营现阶段的中间业务,必须探索一条相对独立的特色管理体系。
只有深入业务层面,才能更好管理。目前的中间业务管理大多停留在财务层面,通过计划考核和资源倾斜予以推动,而业务层面上的管理则交由业务部门负责。这种隔山打牛的推动方式目的性不强,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熟的中间业务锦上添花,但却失去了对重点产品施以引导和扶持的主动权。随着商业银行的转型和组织改革,业务部门作为利润中心的角色得以强化,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但短期内不能盈利的中间业务和渠道建设很可能会留有空白。中间业务管理只有深入到业务层面,才能理解和发现问题,对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基础工作承担起有效激励扶持的责任。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管理 宏观对策
一、紧缩货币政策的含义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在资金流动性泛滥情况下采取的基本对策,具体体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社会在不变价格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引发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通常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资金控制等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等等。因此,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除在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之外,加息和提高货币准备金已经成为央行实施政策的两大基本手段。
二、货币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一直存在的弱点,如企业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总量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投资小、经营积累较慢、内源融资的金额小,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告和经营业绩,增加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难度;此外,中小企业信誉度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自身信誉度不高,如有的中小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经营业绩恶化,于是利用经营者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多头抵押资产,逃避银行债务;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发行上市直接融资的需要,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和对投资者隐瞒重大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也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消极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金融业的整合体现出浓厚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处于关闭与合并之中。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相对较高,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由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实施预算硬性约束,使得信贷标准更加严格,直接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在整合期的贷款紧缩,而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几乎不受整合的影响,显然,这样做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尚未完全形成,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渠道单一且成本高;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效果有限;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对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着。目前我国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其调控目标直指房地产和产能过剩项目,为此央行推出了以总量为主的组合调控工具,包括数次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等等。但不幸的是调控脱靶,子弹打向了中小企业,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已经进入宏观调控的寒冬。据了解,温州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企,已经达到10%以上,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从民间信贷融资,利率高达30%,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工关门。货币调控产生的这一结果,是由于调控政策单一,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形成了一松就热、一紧主死的怪圈,导致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波动过程中中小企业在金融和资金资源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国有大型企业和大项目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推动高投资高通胀,但中小企业所获的收益并不多;而一旦收缩银根,国有企业仍有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可供选择,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就成为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受害群体。再加上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实体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许多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加上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企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无门,迫使他们纷纷逃离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样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全背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
三、中小企业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融资管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大中小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经营上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之外,加强融资管理也是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提升企业总体实力
首先,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并通过把握金融政策运用金融知识,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企业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产品市场饱和以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创新,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2、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假合同、假报表等现象的出现,并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增强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意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
3、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为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应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银行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
4、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造
在我国,居民储蓄非常庞大,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资本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中小企业,将大量闲散的社会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其利益导向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更加完善,此外,还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制度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中小企业应对货币紧缩政策解决融资问题的宏观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四成和六成左右,而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占到了九成。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其生存和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积极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宏观层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这固然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尽快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促使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规范经营行为;其次应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龙头性质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在此类企业遇到宏观政策环境所引发的资金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2、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设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它除了具有连续融资、推荐、优化、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等一般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形成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企业根据自身设备投资的需要向租赁公司提出设备租赁的要求,租赁公司负责融资采购相应设备,然后交付承租企业使用,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企业享有停租、续租或留购设备的选择权。融资租赁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既可以克服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选择,也无需具备资本市场上市所要求的那些苛刻条件,为广大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建议我国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产业,它既能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可谓是一举多得。
4、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制度中,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在此,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对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按5%和3%的征收率课征增值税,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科研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应考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制度,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的中小企业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本身,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对此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 刘晓午:警惕货币紧缩政策过犹不及[N].中国经营报,2011-04-09.
紧缩货币政策范文6
近期,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自1998年以来,政府一直倡导“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此次政府一改人们熟悉了的将近十年的提法,明确提出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这大概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自然地,政府对货币政策措辞的改变,引起了市场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就笔者所接触的信息来看,很多方面都将这一转变,径直地理解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读“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先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谈起。
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
当初,政府在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不少经济学功力深厚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例如,有人就认为在标准的教科书中,货币政策只有“松”、“紧”之说,并无“稳健”之说。就笔者的理解而言,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其说是“松”或“紧”的调控方向,不如说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与美联储强调的“谨慎有序地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稳健”本身并不能明确地表明未来的货币是扩张还是收缩的,这完全要依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定。在经济不振的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促进经济的复苏又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这样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稳健”的;相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如果出现了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稳定人们对未来物价的预期的同时,又不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和失业的大量增加,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同样是“稳健”的。我们清楚地看到,1998年以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思想指导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既经历了一个扩大货币供应量与信贷、多次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反通货紧缩周期,也正在经历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贷款利率具有“紧缩”倾向的调控阶段。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只是货币政策操作应当遵循“谨慎”而不是“鲁莽”的原则,它体现了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对公众的一种责任和态度。
这次政府提出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是对过去数年中“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的扬弃。货币政策“稳健”性的原则依然得到了保留,又明确了未来的调控方向是“紧缩”而不是“扩张性”的,一次性的紧缩力度也并不会太大,即货币紧缩的力度要“适中”,不能“矫枉过正”。这也意味着,货币调控是完全可逆的,并应对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有了这一层理解,那种认为中国应当大幅度提高利率的观点,显然不仅难以得到政策决策者的认同,而且也是与现代货币政策操作的谨慎原则相冲突的。
“适度从紧”的根源
其实,有了宏观经济学知识,有了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解,有了对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政治、体制环境的了解,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是“松”还是“紧”。实际上,近年来,就有不少“先知先觉”者预计到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动向。既然如此,政府为什么又要“明确”地提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直观来理解,它反映了政府仍然担心宏观经济“从偏快”转为“过热”。一方面,近几个月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不断上升,受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五月份的CPI上升到了3.4%,今年以来已连续三个月(三月份CPI为3.3%,四月份为3%)超过政府年初设定的3%最大上涨容忍度。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国又出现了所谓“负利率”的不正常现象。鉴于“吃”的产品价格的变动维系着千千万万低收入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因此,政府每次总是对与“吃”有关产品价格变动引起的CPI的上涨格外关心。另一方面,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引诱,企业固定投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今年以来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25%左右的高位运行。政府一直担心,过剩的流动性导致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随时都可能造成固定投资的大幅度反弹,再一次造成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的紧张,最终带动各类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由此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其次,“适度从紧”意味着货币政策要从主要进行冲销操作,加强流动性管理,转变到流动性管理与银根紧缩并举的阶段。在今年初,温总理指出,流动性过剩是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抑制流动性的过快增长,比如继续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前五个月每个月都提高了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但是,针对流动性管理的货币政策措施并不一定会带来货币与信贷紧缩的效果。我们看到,近年来,尽管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贷款利率,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但银行体系可用于贷放的超额准备金仍然较多,基础货币的增长依然较多。正因为如此,在给人们紧缩感觉的货币冲销操作之后,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还是超出了政府、货币当局与公众的预期。有鉴于此,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意味着政府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还要真正紧缩银根,切实控制货币与信贷的过快增长。要达到货币与信贷紧缩的效果,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当更多的关注商业银行体系当中现实的与潜在的放贷能力,超额准备金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就应当加以密切的关注。
第三,政府明确提出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会对人们的预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提到紧缩,人们总会想到政府会进一步提高利率、加强对货币供应和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的控制。如果人们对未来是比较谨慎的,那么,进一步提高利率的预期会使企业和个人在借款安排时会变得相对谨慎。这就是说,一旦人们心里形成政府将要紧缩的预期,即便政府并不真正采取相应的紧缩性措施,也会达到实际紧缩的效果。当然,政策宣示所能达到的效果取决于政府承诺的可信性。可信性越强,在政府真正采取紧缩措施之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调整就会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要求的政策紧缩力度就会相应地减少。而真正的紧缩措施出台之后对市场的影响因借贷者事前的调整就会减弱许多。相反,如果政府承诺的可信性不强,人们预期政府的政策宣示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那么,借贷者仍然会按照原来的金融条件安排支出和融资计划。一旦公众对政府的政策宣示有了这样的印象,政府再来实践其政策的承诺,就会对公众和市场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例如,引起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这就是前不久政府微小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引起市场过激反应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既然政府宣布了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那么,为了树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可信性,至少还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