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合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设计合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设计合同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1

承包方: 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项目外环境景观及______________景观园林绿化工程 ;

2.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程承包范围和内容:______________园林景观、______________景观工程、______________景观工程(含各出入口)、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及配套水电工程、照明系统等(详见施工图)。本工程施工图的深化、优化设计由乙方负责,如本工程的施工由乙方承包,则乙方免费提供该项服务;如不由乙方承包该工程的施工,则甲方支付该项服务费用______________元予乙方。

4.承包方式:由乙方包工、包料、包机械、包管理、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包税金、包文明施工及包深化、优化设计等。

第二条 工程期限

1.本工程开工日期以甲方的开工通知单并经乙方确认为准,竣工日期为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2.如遇下列情况,经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代表签证后,工期作相应顺延,并用书面形式确定顺延期限。

(1)发包方在合同规定开工日期前_______天,不能移交承包方主要的施工场地、进场道路、施工用水用电,影响承包方进场施工者;

(2)明确由发包方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成品或半成品等未能按双方认定的时间进场,或进场的材料、设备、成品或半成品等向承包方交验时发现阶段缺陷,需要修配、改、代、换而耽误施工进度者;

(3)在施工中因停水、停电连续影响_______小时以上者;

(4)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拖延办理签证手续而影响下一工序施工者;

(5)未按合同规定拨付预付款、工程进度款、代购材料价差款而影响施工进度者;

(6)因遇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水灾、自然原因发生的火灾、地震等)而影响工程进度者;

(7)发生重大设计变更。

第三条 工程合同造价:

1.本工程合同预算造价为人民币____________元,即人民币______佰______拾______万______仟______佰______拾______元整(含税)。

2.按照第八条标准按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

第四条 材料、设备供应、检验

1.进口特殊材料,由发包方组织供应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如在规定交货地点之外交货,其发生的超运距运费和其他费用由发包方负责;

2.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由发包方负责招标、定货,供应和商品检验后交付承包方。对提前到货的设备应由发包方设库保存,安装时交付承包方妥善保管,不得挪用,丢失或损坏;

3.所有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均应附有合格证。

4.已进场的物资,若发现有不合格者,供料一方必须迅速将其运出场外。

5.具有合证书建筑材料、设备、发包方如有异议要求检验时,可以重新检验,检验后如属合格产品,其检验费用由要求检验的发包方承担;如属不合格产品,检验费用由承包方负担。

6.没有合格证书,且未经试验鉴定或经过试验鉴定为不合格证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等,承包方不得用于本工程。

7.乙方已预定或已采购的材料,若甲方发生变更,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第五条 工程质量和检查验收

1.本工程质量要求为优良;

2.承包方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说明文件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并接受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的监督检查;

3.发包方聘用的现场监理工程师为____________;

4.承包方应按工程进度,及时提供关于工程质量的技术资料,如材料、设备合格证、材料代用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和发包方同意并签证后,方可使用。

5.隐蔽工程由承包方自检后,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通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检查验收,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接到通知后 24 小时内应到现场检验,认可签证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6.工程竣工验收,应以施工图纸、图纸说明、技术交底纪要、设计更改通知、国家颁发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为依据。

7.工程竣工后,承包方按规定整理提供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并发出竣工通知书,经双方协商确定验收时间,由发包方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双方签署交工验收证书,并将工程移交给发包方管理。

8.已竣工未验收工程,在交工前由承包方负责保管。

9.工程交工验收后,园建工程保修期为1年,水电保修期为2年,保修期间由施工质量造成的损坏,其费用由乙方承担,绿化工程保养成活期6个月,保养水费由发包方承担。由施工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发包方应书面通知承包方并约定时间进行修理。承包方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修复。

第六条 施工设计变更

1.发包方交付的设计图纸、说明和有关技术资料,均为施工的有效依据,承包方不得擅自修改。

2.施工图的重大修改变更,必须经发包方、设计单位同意,并于修改前______天办理设计修改议定单。设计修改议定单经发包方签证后,承包方才予实施。议定单和修改图纸作为合同的补充文件。

3.当修改图纸属于设计错误、设备变更、结构改变、标准提高、工艺变化、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实际时,其增加费用(包括返工损失、停工、窝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调迁、材料、

构配件积压的实际损失)由责任方负责并调整合同造价。

4.承包方在保证工程质量和不降低设计标准的前提,提出修改设计的合理化建议,经发包方、设计单位或有关技术部门同意后实施;

5.在工程施工中发生下列事实之一时,承包方必须立即以书面通知发包方,要求确认;

(1)设计图纸和说明文件与工程现场状况不一致,设计文件所标明的施工条件与实际不符;

(2)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表示不明确或有错误及遗漏,图纸与说明书不符;

(3)设计图纸和说明文件中未标明的施工条件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特殊困难等。

甲方(签章):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2

发包方: ___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 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项目外环境景观及______________景观园林绿化工程 ;

2.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程承包范围和内容:______________园林景观、______________景观工程、______________景观工程(含各出入口)、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及配套水电工程、照明系统等(详见施工图)。本工程施工图的深化、优化设计由乙方负责,如本工程的施工由乙方承包,则乙方免费提供该项服务;如不由乙方承包该工程的施工,则甲方支付该项服务费用______________元予乙方。

4.承包方式:由乙方包工、包料、包机械、包管理、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包税金、包文明施工及包深化、优化设计等。

第二条 工程期限

1.本工程开工日期以甲方的开工通知单并经乙方确认为准,竣工日期为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2.如遇下列情况,经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代表签证后,工期作相应顺延,并用书面形式确定顺延期限。

(1)发包方在合同规定开工日期前_______天,不能移交承包方主要的施工场地、进场道路、施工用水用电,影响承包方进场施工者;

(2)明确由发包方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成品或半成品等未能按双方认定的时间进场,或进场的材料、设备、成品或半成品等向承包方交验时发现阶段缺陷,需要修配、改、代、换而耽误施工进度者;

(3)在施工中因停水、停电连续影响_______小时以上者;

(4)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拖延办理签证手续而影响下一工序施工者;

(5)未按合同规定拨付预付款、工程进度款、代购材料价差款而影响施工进度者;

(6)因遇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水灾、自然原因发生的火灾、地震等)而影响工程进度者;

(7)发生重大设计变更。

第三条 工程合同造价:

1.本工程合同预算造价为人民币____________元,即人民币______佰______拾______万______仟______佰______拾______元整(含税)。

2.按照第八条标准按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

第四条 材料、设备供应、检验

1.进口特殊材料,由发包方组织供应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如在规定交货地点之外交货,其发生的超运距运费和其他费用由发包方负责;

2.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由发包方负责招标、定货,供应和商品检验后交付承包方。对提前到货的设备应由发包方设库保存,安装时交付承包方妥善保管,不得挪用,丢失或损坏;

3.所有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均应附有合格证。

4.已进场的物资,若发现有不合格者,供料一方必须迅速将其运出场外。

5.具有合证书建筑材料、设备、发包方如有异议要求检验时,可以重新检验,检验后如属合格产品,其检验费用由要求检验的发包方承担;如属不合格产品,检验费用由承包方负担。

6.没有合格证书,且未经试验鉴定或经过试验鉴定为不合格证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等,承包方不得用于本工程。

7.乙方已预定或已采购的材料,若甲方发生变更,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第五条 工程质量和检查验收

1.本工程质量要求为优良;

2.承包方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说明文件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并接受发包方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的监督检查;

3.发包方聘用的现场监理工程师为____________;

4.承包方应按工程进度,及时提供关于工程质量的技术资料,如材料、设备合格证、材料代用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和发包方同意并签证后,方可使用。

5.隐蔽工程由承包方自检后,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通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检查验收,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接到通知后 24 小时内应到现场检验,认可签证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6.工程竣工验收,应以施工图纸、图纸说明、技术交底纪要、设计更改通知、国家颁发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为依据。

7.工程竣工后,承包方按规定整理提供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并发出竣工通知书,经双方协商确定验收时间,由发包方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双方签署交工验收证书,并将工程移交给发包方管理。

8.已竣工未验收工程,在交工前由承包方负责保管。

9.工程交工验收后,园建工程保修期为1年,水电保修期为2年,保修期间由施工质量造成的损坏,其费用由乙方承担,绿化工程保养成活期6个月,保养水费由发包方承担。由施工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发包方应书面通知承包方并约定时间进行修理。承包方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修复。

第六条 施工设计变更

1.发包方交付的设计图纸、说明和有关技术资料,均为施工的有效依据,承包方不得擅自修改。

2.施工图的重大修改变更,必须经发包方、设计单位同意,并于修改前______天办理设计修改议定单。设计修改议定单经发包方签证后,承包方才予实施。议定单和修改图纸作为合同的补充文件。

3.当修改图纸属于设计错误、设备变更、结构改变、标准提高、工艺变化、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实际时,其增加费用(包括返工损失、停工、窝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调迁、材料、构配件积压的实际损失)由责任方负责并调整合同造价。

4.承包方在保证工程质量和不降低设计标准的前提,提出修改设计的合理化建议,经发包方、设计单位或有关技术部门同意后实施;

5.在工程施工中发生下列事实之一时,承包方必须立即以书面通知发包方,要求确认;

(1)设计图纸和说明文件与工程现场状况不一致,设计文件所标明的施工条件与实际不符;

(2)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表示不明确或有错误及遗漏,图纸与说明书不符;

(3)设计图纸和说明文件中未标明的施工条件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特殊困难等。

甲方(签章):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3

关键词:传统风水学;现代景观设计;水景;实水;虚水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0-03

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最早人类的居住便是遵循“逐水而居”的原则。而景观设计对水有着很高要求,没有水就失了灵性和活力,所以不管古时还是现代,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水。同时,景观设计还讲究风水堪虞之术,而水则是风水学的重要内容。风水学作为研究人如何与自然、与大地和谐共处的学问,对指导现代景观设计意义重大,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水文化,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值得思考。

一、传统风水学和景观设计中的水文化

(一)概念

水是自然界一种元素,常温下成液体态。《说文解字》:“水,准也。”《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比如温度极度低时,水会冻结;温度较高时,水会蒸发掉。从现代环境学来看,水循环是在太阳能和重力、引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水圈在地球外圈中最为活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自然元素,人类发展至今,对其赋予了厚重的寓意。我国道家讲究“上善若水”,西方早期哲学认为水是组成宇宙的元素之一。水本身也足以构成一种文化,如傣族以水为魂,寨子临水而建,生活习俗、都与水相关。同时,水还能影响到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变化。比如水很柔软,但却能穿石,瀑布跌落、大海咆哮则又显示了水的雄伟磅礴。

(二)传统风水学中的水

晋代《葬书》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龙经》言道:“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逐成山水。”风水学理论也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吉地不可无水”。

可见,水在传统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山无水不活,风水师在考察地形地势时,对水十分看重,没有水,山则显得没有灵气。古代很多著名景观都是临水而建,如江南三大名楼、颐和园等。现代景观同样如此,设计时必须考虑水景,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三)景观中的水

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下阚洞庭,前望君山,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日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日挹翠”;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见,在古代景观中,景观几乎离不开水。水除了给景观添色加彩,还常常能引发人们无限感慨,使得水更具神秘感。水在不同状态下有着很大变化,所以有实水和虚水之分,设计师在设计现代景观时,通常会模拟这些不同的状态,设计出吸引人的水景。

二、水在传统风水学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一)水在传统风水学领域的表达

1.实水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多样,中原地区少山,为达到风水效果,常常以水代山。按照风水学理论,水应该满足眷、恋、回、环、交、锁、织、结八项要求,才算得上为佳。

殷商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选址时,吉利水形最理想的位置在“、衲位”,三面都有水流环绕,安全可靠性大大提升。殷商时不管是王宫位置、王公贵族的陵墓群,还是平民百姓的生产区。居住区,都符合风水原则,处于I位。“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曲则吉贵则成了传统重要的风水理念。虽然倡议水之弯曲,禁止建在反弓处这一理论是在实践总结中所得,但与现代科学强调的一致。因为在河水冲力长时间的作用下。I位才能获取更多基地。水质辨别也是传统风水学的重要内容,《博山篇论水》有云:“水,其色碧,其气香,主上贵……苦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古人通常会采取尝水这种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水中微元素的辨别,进而判断出水质优劣。

山水总是连在一起,《周礼考工记》:“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可知山水组合并非偶然连在一起,而是遵循着一种大势,是自然形成,两者属于伴生关系,相互依存。景观设计时,“山无水不活,水务无山不转”,山主静,水主动,两者相互补充,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效果。所以在设计水景观时,务必要勘察地理形势,了解水的习性。

就自然界而言,水具有很多基本样式,可以是江河湖海沟渠潭瀑中的任何一种。《水龙经》中将水喻为龙,分为干龙和支龙,用现代话讲,即是干水和支水,又可细分为大小之样式。比如长江、黄河就属于大干水,直接流入大海;而赣江、嘉陵江等属于小干水,在途中汇入大干水。大支水则再次一级,指的是注入小干水的河流。而小支水则指小河、溪流等。干水主要有“干水散气格”、“干水城垣格”两种形式,支水主要有“支水交界格”。这是从水格局形式来讲,若从水和场地的空间关系来看,则有背水、朝水、斜水等样式。

2.虚水

比如道路、干涸的河道都属于虚水范畴,前者应用最多。因为现代城市高楼大厦耸立,但除了别墅、私宅外,很少真的依山傍水,而蜿蜒的道路、街道和立交桥等则被视为虚水。

当然,不同的风水师有不同看法,有风水师将主干道看作江河,夹道小巷则为水渠水沟,广场为水库或池塘,车辆和人流则成了水流。不过与实水相比,需注意,实水的水是单向流向,而虚水的水其实是路,为双向流向,所以其分析要比实水复杂。风水学理论强调“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应当从相对的角度去理解,不仅仅以地平线为标准。比如楼和地面、草坪和上面的石头都可以形成山水关系。从阴阳的角度去理解,一般认为高大外凸者为阳,低洼内凹者为阴。

(二)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1.实水

水景也可分为自然形成和人工早就两类,前者是大自然的手笔,后者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当太阳能把水蒸发后,水以气态形式输送至高空,逐渐凝结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大地。自然水景的形式灵活多变,并不统一,常见的有瀑布、湖泊、溪涧等类型。因是天然形成,和周围环境比较和谐。然而自然水景毕竟少见,为达到同样的效果,便出现了人工造景。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比如轮廓以几何形为主,十分讲究对称均衡,比如运河就属于典型的人工造景。常说巧夺天工,其实是对人造水景“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原则的一种赞美。

不同环境下的液态水给人的感觉也有着很大不同,飞瀑江河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池塘潭水则让人觉得婉约幽深。而且也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感受。那些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宁静感觉的水景观,往往还能起到调节当地微气候的作用。水通过培育动植物,来满足自身越来越多的资源需求,还能兼顾着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2.虚水

水的固态和气态都属于虚水范围,固态冰也有块体和结晶颗粒两种形态,前者如冰川,后者如雪花。气态水主要呈气雾状,雨后彩虹、冬天的雾都属于该范畴。除了这两种形态,还有一种能够给人以水的感觉的感知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虚水,比如石头纹理、枯水意境等,这些可称为意象的水。

三、传统风水中水景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一)水形态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首先,水景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出整体统一性,让人愿意去亲近。关键在于是否得体,而不是水体大小。若盲目地按照“以大为美”理念去设计,不但会浪费水资源,而且可能会面临安全风险。对于我们生活区域内的固有水资源,通常会根据对水质的判断,来选择比较好的住址。传统风水学认为吉凶在水形上也有体现。所以,在评价水形时,应先观察水之形态,看起是否符合弯曲缠绕、回顾环抱的格局。满足要求则可用,否则不可用。

其次,要对劣势的水形态进行调整。水形只要有弯转,必然出现内外两侧,选址时占其油位,而另外一侧也就是反弓面便成了被摒弃之地,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对其水形进行改善,主要方法是:就其水流势,在反弓处顺延开沟调水或分散水流,这样一来,水向反弓处的煞气便消失殆尽了,从而反弓处也变成可用之地。对于在直水上适地阔湖、引流等手法都能对其劣势水形进行调整,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

另外,合理运用自然水体和水形。尽可能不改变原来的地形与地貌,只需微调、改造即可。满足建筑景观的采光、通风的基本需求后,再进行人工制作来仿效自然水系。

(二)水形态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

首先,依路选址。路也分干流与支流,普通住宅、大型商场和企业单位分别选择支流道路及干流道路;现阶段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商业依路选址时往往会选择十字路口,因为二水相交,有较多人流;但是,对于十字路口的位置选择,必须得是较有实力的商业,其建筑规模也要能够与路口的分享向均衡,而普通商店则需选择临路口的第三或第四个的位置。

其次,路网规划。原则主要有:

1.通畅。保证区内道路相互顺通,避免出现断头,形成路冲煞。

2.忌横向、纵向道路“四正”。与城市道路规划同理。

3.道路根据需要控制平直与弯曲。弯曲能够形成减速弯,适当的减缓车速,避免事故。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4

【关键词】内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护理配合

【中途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87-01

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曲张静脉发生破裂,患者往往因出血量大,病情凶险造成失血性休克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而死亡。胃底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50%~70%。经内镜向曲张静脉注射组织粘合剂是目前治疗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应用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常用注射方法“三明治”夹心注射法(碘化油-组织胶-碘化油)。此方法每次注射后都必须马上用碘化油冲洗针管以防堵塞,但仍不可避免,甚至有可能出现滞针情况。因此,经内镜向曲张静脉内注射组织粘合剂,被认为是内镜治疗中技术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一项操作。我科自2011年6月份开展此项手术,应用“三明治”夹心注射法注射进口组织粘合剂(GLUBRAN2胶)治疗21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注射针及胃镜活检孔道堵塞情况,止血率达100%,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7―68岁,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均有1次以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经胃镜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3例做过脾切除术。

1.2 注射方法:

1.2.1 注射针的测量与准备:

选用的注射针生产商是德国MTWEndoskopie公司(Grosse/Size/Dimensons Diam 1-Lg 180cm),测量容积为1.7ml。

抽2ml碘化油向注射针内预注1.7ml碘化油,其中推出1ml用于针道,注射针前端留有0.7ml碘化油,再注入1.0ml组织粘合剂。护士手持装有2ml碘化油注射器严密接于注射针入口,即完成准备工作。

1.2.2 注射过程:医生于内镜下选好需治疗的静脉并与护士共同配合默契将注射针刺入曲张静脉,护士迅速将注射器中的2ml碘化油推入后拔针(20秒内)完成1次注射。

1.2.3 注射针的再准备:当选择下一注射点前,只需再向注射针内预注1.0ml组织粘合剂(针管内原有的1.7ml碘化油将有1ml要排出,但不能排入胃腔,碘化油在胃内导致模糊影响操作视野,注射针前端继续存有0.7ml碘化油),由护士手持装有2ml碘化油的注射器严密接于注射针入口准备进行第2次注射。以后每点注射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一旦出血,量都较大,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反复出血,常产生恐惧、焦虑心理。1例出血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治疗,3例为脾切除并反复出血的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情况后,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讲解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给予治疗成功过的患者复查图片观看,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2.1.2 器械准备

(1)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新版)》消毒内镜(OlympusGIF-160,OlympusGIF-v70前视电子胃镜)备用。

(2)注射针:容积为1.7m。

(3)粘合剂:GLUBRAN2胶。

(4)注射器:2ml注射器数副,分别用于抽取组织粘合剂和碘化油,因组织粘合剂与碘化油都无色透明,在注射器表面分别用标签做好标识,以防碘化油注入过量或组织粘合剂注入过量造成异位栓塞。

(5)吸引器:备1台性能良好的吸引器,连接于内镜。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吸引器处于功能位,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及血迹,以防窒息;观察皮肤,指甲及肢端色泽和温度的变化。治疗过程中冷静、自信、果断并做好抢救准备,备好用冰盐水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准备内镜下冲洗。并在注射过程中协助器械护士抽取碘化油及组织粘合剂。

2.2.2 器械护士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患者术后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症。做好注射前准备,用带有标签的2ml注射器抽取碘化油1.7ml注入注射针,排出1ml针道,用另1副注射器抽取组织粘合剂1ml预注入注射针内,再用2ml的注射器抽取2ml碘化油备用。护士手持装有2ml碘化油的注射器严密接于注射针入口,即完成准备工作。由于粘合剂粘合性很强,操作者应戴护目镜或用纱布把连接处严密包裹,以防高压推注时不慎溅入眼睛造成伤害。

2.2.3 注射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1)注射过程:待医生插入胃镜选好需硬化的静脉后,护士将预注好的内镜注射针通过活检口插入,达到血管注射部位,针尖退出刺入静脉动后迅速将2ml碘化油快速推出后迅速撤针即完成一次注射。撤针要迅速,以免使血管内固化物与注射针一起拔出,产生再次出血。

(2)注射针的再准备:当选择下一注射点位前,只需再向注射针内预注1.0ml组织粘合剂,由护士手持装有2ml碘化油的注射器严密接于注射针入口准备进行第2次注射。注意进行第2点位注射前要把1.0ml组织粘合剂预注到注射针内,注射针内原有的碘化油1.0ml要排入体外,不能排入胃腔,碘化油在胃内导致模糊影响操作视野,这样以防碘化油过量注入血管。以后点注射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3)保持内镜视野清晰:急诊出血,患者胃腔内会残留大量血液影响,观察而找不到出血点护士密切配合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以保持视野清晰,迅速找到出血点,进行注射止血。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卧床休息1-2周,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禁食24--72小时,一般再出血发生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可进食冷流质饮食,而后逐渐增加饮食中的固体成分,2周内达到进软食,以无渣软食为主,勿进硬、热、多渣及酸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食管粘膜,适当增加营养,促进康复。

2.3.2 监测血压、脉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复查血常规和大便隐血,以了解有无继续出血征象。

2.3.3 应用止血药、制酸药、粘膜保护剂及抗生素

3 结果:

20例患者通过“三明治”夹心注射法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疗效显著。使其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该方法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患者带来了生机。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5

关键词:人居环境;传统园林设计;融合;现代园林设计;人性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landscape and carrier,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features as the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modern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to improve the modern landscape of humanity and artistic value.

Key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Fusio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uman nature; Artistic value

1. 传统园林景观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园林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设计形式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化瑰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典园林具有“园因景成,景因园异”的艺术特点。也可以这样说:园与园不同,无固定的模式。

1.1 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

(1)传统园林主要以“山、水、植物、建筑”为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而且讲究四要素混为一体、相辅相成,例如“山因水活,水得山势”,正可谓“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

(2)传统园林的异曲同工之妙是使人文和建筑完美结合与自然。借以山、水和花木三个造园要素构成自然之景,结合建筑设计风格,达到各要素有机统一的效果,即为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

(3)从审美效果上,传统园林强调有一种诗情画意的表达。这就讲究各要素在空间布置上严格按照古典画诗的艺术要求营造一种意境,使园林达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且景中有情,若画中有诗之境界。

1.2 传统园林的建设特点

(1)在布局上,传统园林多采用圆、曲等设计形式。例如院子、水池和花圃的边缘结尾圆弧形,其建筑物、亭榭和回廊都沿着园子周边布置,路沿着池边和花圃铺设,引而不发、显而不露,常常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于僻幽之处,正合乎“曲径通幽”。

(2)以苏州的留园为例,其空间构成异常复杂,整体几乎无规律可言,但做到一步一景、一景一画的效果。如果分层次看,在入口部分近似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则为环型序列,东部则既有串联又有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

2. 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园林景观,其构成要素都无非是自然形成、人工造景和人文塑造等三个部分。纯现代景观之所以不用于传统景观,主要是因为现代景观采用最多的设计理念来自西方现代构成理念,纳入了装置艺术、现代空间抽象雕塑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设立喷泉、灯光装饰等。例如巨型抽水机将水抽送至山丘上一个162m高的水渠中,早就出了凡尔赛1400个喷泉的壮丽水景。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片沙砾之地中有人工开辟的260公顷的湖泊,湖心就有一个能喷射170多米高的喷泉,由于喷射水柱很高产生大量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彩虹的美丽景观。就现代园林景观所具有的特征而言,具有三大特征:

(1)多样性。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并存,同时静态的硬体设施与动态的软体活动并演。

(2)主题性。现代园林因其建筑的用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主题性。例如专供人居、办公、观赏或展览等的建筑,其园林就具有相应的主题性。

(3)经济性。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所以环境不同,由于经济投入不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施和采用技术也不同 。

3. 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融合性设计

通过上述分别对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各自设计特征的分析,结合当今人们对自身活动环境的要求趋势可以得知融合传统园林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现代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发展趋势。这样中国现代园林既吸收了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又借鉴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了园林的人性化和艺术价值。

3.1 融合传统园林空间艺术手法

现代很多设计者常常忽略一点,无论是什么园林景观,都是工人观赏或使用的,因此人也是其中一部分。于是很多现代园林景观欠缺了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空间艺术效果。为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借鉴传统园林空间艺术手法。

(1)传统园林空间艺术设计讲究对整体性原则的把握。现代由于生活节奏快,城市喧哗,人们更需要的是小桥流水般的自然清静。越是远离自然越渴望自然的气息。在城市里,一颗树或者一盆花都代表着自然,而一个公园就更被希望能使人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如果在景观中出现过多的建筑物,反而会营造出密集的世俗气氛,打破了应有的闲适之美。如果回廊和亭榭等附属设施稀少,也就缺少人们观赏美景时的歇脚停留之所,自然会觉得不够舒适。如今在现代园林中已配置坐休之用的由成排方木支起的无顶藤蔓廊架,其造型简洁优美,又起到景与景的串联作用。若是长廊,通常会在廊间设有亭状节点,所有材质多为防腐木或结合钢架、石材柱脚,颇有现代立构的轻松明快之美。因此在设计现代园林时有必要借鉴传统空间布置手法:空间构成序列、中心景物间的距离、空间视觉效果、光与影对比、围合与开放空的比例、不同质感材料的互衬和交通流线的组织等。

(2)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突出景物层次的连续性和明确性,如同一巨幅山水画卷。借鉴这种连续性,将拥挤的城市空间设计成有一系列不同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景观,使其边界模糊化,使视野半遮半掩,使原本有限的景观得到延伸,却又引而不发、显而不露,从而给其中的人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例如使小块绿地中的植物更加茂密,从而形成一堵边界柔和的绿墙,称为与建筑之间的一条绿荫小巷,尺度宜人,夏日清凉,冬日避风。

(3)传统园林景观遵循了中国画多点连接的设计理念,具有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传统园路小径巨多,多为曲折徘徊。例如是苏州园林的园路,其铺设精致、细腻,尽取自然之材:贝壳、卵石、青石和小沙砾等,并极尽施工工艺,造出园路上精美的装饰图案,为路人叹为观止。现代园林景观常常过多的采用西方风格或者现代科技,而忽略了这点。西方景观风格多为对称式或规则式的。因此继承传统园林的宝贵设计理念,就得做到两点:一是多采用曲折的路线组织方式,将人的视觉导向不同的空间,随着人的移动,各种景观被逐一发现,这体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特征;二是通过路线的延伸和不断曲折而改变方向来引导人的视野方向。这样的园林景观会给人连绵不尽、层出不穷的感受,从而到达愉悦人的目的。

3.2 融合传统园林意境创造手法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现代园林景观常常过于注重气派和场面而缺乏传统园林最为精髓的艺术效果,那就是意境。意境不仅流露文化素养,还表达特殊的情意。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如果要表达自身的意境就应具有中国自身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传统园林常借具体细微的景物来表达特定的情意,例如“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根据时代背景和园林主题的需要,现代园林设计者应有所立意设计,借物抒情,例如适当地配置具有人文情怀或者历史韵味的艺术雕塑等,使空间景观变得具有故事性。从一鸟一鱼和一草一木中流露“天人合一”般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以到达洗涤灵心、熏陶情操的艺术功效。如果利用好现代修剪技术、特种花木栽培技术和池鱼饲养技术等将得到超越传统的效果,可以说“师法传统而高于传统”。

4. 结语

传统园林艺术手法优点基本上都是现代园林景观所需要的,而现代园林设计所突出表现的多元主要来自国外的设计理念,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有必要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部分。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如果能很好地将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融入其中,那么中国园林设计就具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相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9).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o4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景观设计合同范文6

[基金项目] 陕西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10-04R)

[作者简介] 张 丛(1972―),女,陕西韩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摘 要] 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以运输需求为耦合的交链点,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为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在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呈现出弱需求与弱支持、强需求与支持、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阶段特征。以相关数据进行的量化实例分析一方面支持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另一方面启示区域交通运输在发展后期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和后运输化阶段的不同要求。

[关键词] 运输经济;运输化理论;运输化过程;区域交通运输;弹性分析;耦合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59―06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ransportation Theory

ZHANG Cong1,PENG 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China;2.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Transportization theory divides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ree stages of the pretransportization, transportization and posttransportization. The crosslinking point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port needs, the energy transfer influence mechanism is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s, and the pha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portization development are respectively weak demand and weak support, strong demand and strong support, weaker demand and optimized support. Moreover, the paper makes quantified case analysis based on related dates. The results on the one hand suppor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show that confronting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stages of the complete transportization and the posttransport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economic;transportization theory; transport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elastic analysis; coupling

运输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运输化就没有工业化。运输化理论是首次跳出仅局限于个别运输方式的分析方法,提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运输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1]。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交通运输子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其中,前运输化阶段主要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前,其特征表现为交通运输条件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比较小;发展到了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扩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速度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输需求越发多元化,并会逐步从初步运输化发展至完整运输化;而到了后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并体现出后运输化趋势。该理论还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运输化的这三个阶段进行划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

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范围因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因此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2]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运输化从总体上看也属于初级阶段。探索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运输化初级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基础交通条件也不一致的大国,区域差异及其特征明显,不仅有东、中、西部的局部差异,还有局部之中各省份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基于运输化理论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比如:郎志红的研究认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要注意发挥这些有利因素,促进经济发展[3];周志龙通过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与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变化关系探讨了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对各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4]。但是,基于运输化理论来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却不曾见到,本文拟就此做以下探讨。

一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

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不论是整体上的交替推拉,还是阶段化的相互影响,也不论是全局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实际上正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耦合作用的过程。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 张 丛,彭 辉:基于运输化理论的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所谓耦合,原本是指两个本来分开的电路之间或一个电路的两个本来相互分开的部分之间的交链,可使能量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或由电路的一个部分传送到另一部分,其中,多个物理场相互叠加的影响问题被称为多场耦合问题。图1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直观地体现在其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并最终以GDP来量化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移动线路、沿线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并集中表现为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以客运量和货运量来量化反映。两者可视为两个电路或一个电路的两个部分,其间相互交链,能量可相互传送,正似上述的耦合关系。而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区域A、B、C,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不同的运输方式,客运、货运等不同的运输对象,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同的产业分类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物理场,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影响,使得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更似多场耦合,变得极为错综复杂。

不过,运输化理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理念,又使得这一错综复杂的多场耦合关系回转到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对简洁的两两耦合关系上。正如图1所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下文则分别就两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以下分析:(一)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它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结构、布局等都必须服务且受制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对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运输发展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必然带来区域内外资源、商品流通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这就要求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区域交通投资的增加与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换言之,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增强,使得运输需求随之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区域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图1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

2.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反过来,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和联系各行各业的纽带,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区域交通运输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运输需求,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运输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增强的过程,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布局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从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能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运输条件改善,运距缩短,运时减少,运费降低,能够提高区域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可达性,改变区域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工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交通运输能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交通运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交流更加方便、频繁,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产业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扩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格局。(3)交通运输能扩大市场范围。交通运输对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运输工具速度、运输质量和运输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增多与商品流量的增加,进而可促进原有专业化市场的扩大、新市场的形成,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4)交通运输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产生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交通运输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原有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镇迅速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功能多样化,城镇体系逐渐成熟,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沿线地区的发展。

(二)耦合关系的阶段特征

1.前运输化阶段:弱需求与弱支持

此阶段处于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以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能够自给自足,因此经济、生活等都相对封闭,交换、出行等非常有限和简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也相当有限,因而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弱。然而,满足需求的过程才是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较弱的需求自然便无法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快速高效发展。相应地,由于交通运输的缓慢发展,其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也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仅是弱支持。而这种弱需求与弱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并未充分体现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2.运输化阶段:强需求与支持

运输化阶段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开始步入交替推拉、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快速发展时期。正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集聚、扩散与运输需求三点同时由弱转强,推动了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完善,反过来,运输的强需求得到满足,集聚、扩散效应随之增强,基本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而这种强需求与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已基本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3.后运输化阶段: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

后运输化阶段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信息化的发展日趋成熟。虽然在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已变得较为充分,可以达到交替推拉、循环往复,以至螺旋式上升发展,但是,交通运输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只是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即完整运输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即便有了完整的运输布局,但并非所有的运输都是高效、经济、优化的。经济学讲求最优配置,社会经济也讲求最优发展,因此,后运输化阶段的信息化无疑比运输化阶段完整的运输布局更为重要,所有的集聚、扩散、运输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和效应的传送都必将借助信息化来最终实现。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强变弱了,而交通运输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相应由支持变为优化支持。而这种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最终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二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

发展的实例分析

在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框架下,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来定量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其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关系,并基于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以为有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交通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协调推进区域交通发展,交通布局和通行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的经济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形势,又构成了陕西交通发展新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特色的日益强化,对交通运输能力、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选取陕西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客运量与货运量指标来表征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选取GDP来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选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积矩相关系数)来讨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xi-)(yi-)∑(xi-)2∑(yi-)2 (1)

其中,x和y为相关变量,分别指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r的取值在-1和1之间,符号表示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绝对值表示两变量的密切程度。

基于相关数据,采用公式(1),利用SPSS软件分析可得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5,表明表征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客运量、货运量指标与表征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GDP指标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因果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因此,此处仅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单向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考虑以下回归:

xt=∑mi=1αiyt-i+∑kj=1βjxt-j+u1t (2)

yt=∑mi=1λiyt-i+∑kj=1δjxt-j+u2t (3)

其中,u1t和u2t假定为不相关。式(2)的零假设:α1=α2=…=αm=0;式(3)的零假设:δ1=δ2=…=δm=0。

对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值都大于5%临界值,说明以上两对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对序列做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得出它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说明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可得出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从中可见,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

(三)弹性分析

运输弹性系数是交通运输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值,运用运输弹性系数可以判断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运输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程度的大小,或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β=VT/TVE/E=VTVEET (4)

其中,T、VT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交通运输量及其增量,E、VE分别表示同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总值及其增量。如果运输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这一时期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等于1,表示两者发展速度相同;小于1,则表示运输量增长速度低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

首先可计算出所有变量的年增长率,再由公式(4)计算得出运输弹性系数β。为了消除其他不定因素的影响,同时便于比较,本文将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划分为2001~2010、2001~2005和2006~2010年三个时段来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在不同时段,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显现出增大态势,但整体上均小于1。

表3 陕西省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5206

0.4693

2001~2005

0.3177

0.4571

2006~2010

0.9420

0.7562

为了对比不同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或支持程度,本文还选择了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较高的美国,分析了其同时段的运输弹性系数,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美国的运输弹性系数也小于1,且在2006~2010年小于2001~2005年,显现出了下降态势。

表4 美国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7805

0.7768

2001~2005

0.8409

0.8017

2006~2010

0.6456

0.7239

(四)结果分析

2001~2010年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较快的10年,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按照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此阶段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应对交通运输有较强需求,而交通运输反过来相应支持着其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交替推拉、上行发展。通过上述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运输弹性的实例分析则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强需求与刺激下出现了较快增长,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分别由2001~2005年的0.3177、0.4571增大至2006~2010年的0.9420、0.7562,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和支持程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综合起来看,现阶段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计算结果支持了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然而限于发展水平。陕西省的实例分析只能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尚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无法验证运输化过程发展至完整运输化甚至是后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为此,本文以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都较高的美国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结果表明,美国2001~2005年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已分别达到0.8409与0.8017,处于较高水平,而在2006~2010年则分别下降为0.6456与0.7239,说明随着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在整体式立体布局已经较为完备的基础上,运输已变得更为高效和优化,不再表现为数量上的单纯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优化支持。

三 结论与启示

基于运输化理论,本文探讨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指出两者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整体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本文还以陕西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支持了现阶段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同时以美国同时段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说明了完整运输化或至后运输化阶段时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耦合特征。

本文最主要的启示在于: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耦合发展,交通运输虽然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陕西省而言,现阶段仍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持还主要体现于量上的增长,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基础和先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后期一方面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阶段的高要求,对交通运输的整体式立体布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着手进行与交通布局相对应的运输信息化配套建设与准备,为进入以信息化为统领的后运输化阶段奠定应有的基础。此外需要指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但总体上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都应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因此,对于陕西省的上述启示应该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其他经济区域。[参 考 文 献]

[1] 彭辉,朱力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规划[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综合运输,2003(7):4-7.

[3] 郎志红.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J].当代经济,2009(9):106-107.

上一篇庆六一

下一篇无机非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