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兰诗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兰诗教案范文1
一、活动主题:感恩教师节,师生同乐惠
二、活动时间:9月11-12日
三、活动内容:
1. 教师节专场,全场数百家建材家居品牌平均五折
2.1-3折知名品牌(例如:欧派、米洛、顾家工艺等)超低价买断品。
3.教师节感恩大回馈,来就送好礼
凡是9月11日上午10:10-18:00活动期间,持教师证和邀请函的老师,可至一楼服务总台领取100元精美礼品一份(每人限领1份,当天共计发出500份,先到先得,感恩大回馈!)
4、教师专享券全城独家发放,向辛勤的园丁致敬
凡是9月11日-9月12日活动期间,持教师证或者邀请函,可至一楼服务总台领取5%教师专享券(数量不限,每张教师证或者邀请函可领取多张),邀请函已送达xxxx大学工会办公室(行政楼A424),敬请索取。
5.幸运大抽奖,万元豪礼免费拿
本次教师节活动,只要凭教师证或者邀请函就可免费领取抽奖券一张,无需购物也有机会获得大奖。
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华硕上网本
二等奖5名:200元家乐福卡
抽奖时间:9月11-12日 每日16:00
6、xxxx年xxxx感恩教师节特别文艺汇演
9月11日 13:00-15:00在商场中厅举办xxxx年xxxx感恩教师节特别文艺汇演活动,邀请当地知名大学社团参加演出,精彩节目巨献,更有交师节精美好礼相送,今年,让老师们在xxxx过个特别的教师节!
7、9月11日当天安排大巴车接送,9:00在xxxx大学北大门门口集合上车,9:20在河埒广场(老区政府门口)集合上车。
四、免费班车 增值服务
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提供免费班车增值服务,让您购物出行无忧!
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市区(好又多)专线每日九点发车;
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哥伦布广场(钱江源野鱼馆门口)专线每日九点发车;
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惠山线(途径阳光100、百大春城、天一城、理想城市)九点发车;
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滨湖专线(途经阳光三期、瑜憬湾、大丁佳苑、山语银城)每日有班车。
公交路线:56、60、70、85、102、115、138、K609路公交车到五洲国际装饰城站。
不仅如此,班车未开通区域的消费者满5人以上的就可提前24小时进行预约,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店将派出专车免费接送,预约电话:83225010,限无锡市区范围内哦!消费者再也不用长途跋涉的互导班车,也不用担心阴雨天气,想出门购家居时可以随心所欲的出发了。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xxxx美凯龙五洲国际商场所有
木兰诗教案范文2
【摘 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应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有效课堂;有效学习
一、质疑契机中——要学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诚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在学《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课文写得并不完美。”我饶有兴趣地问道:“为什么?”他说:“如果按课文文字来理解,学飞就是飞得越高越会飞,而光飞得高就能代表飞得好吗?”“有一定的道理,”我带着赞许的目光问道,“那我们怎样来很好的理解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呢?”这位学生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高声答道:“学飞不仅要有高度,而且要有速度。”在赏识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劲头是越来越足。
二、和谐氛围中——爱学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一种宽容、宽厚、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劳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动参于中——乐学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宗旨。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女英雄形象。课文第三自然段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是一个重点段落,怎样让学生在头脑中鲜明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体会一个古代女子的个性呢?第三自然段勾勒了三个场景——告别亲人、赶往前线、沙场杀敌。我灵机一动,根据这三个场景,课前编排了一个独舞,并准备了服装、道具。课中,当“花木兰”一幅古代将士打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欢喜又好奇。“花木兰”表演时,孩子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当表演到“花木兰”手持长矛在沙场上与匈奴进行殊死搏斗时,孩子们的情感更是被推到了一个兴奋点。舞蹈跳完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这时便是他们表现创新欲望的好时机,我相机问道:“你们想象到什么?”“花木兰舍不得离开她的爸爸妈妈,告别父母时,她一步一回头。”“花木兰日夜行军,山高路滑,很危险,很艰苦。”“花木兰面对再凶狠的敌人,她都不怕,她非常勇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不拘泥于课文的表面文字,大胆地对情节进行了自然的延伸、拓展和创新。
四、扩散思维中——会学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路线,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题秋江独钓图》是一首题画诗,为清代诗人王士祯应朋友的邀请,为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的题诗。这首诗仿画中之境,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逍遥胜景。在师生共同赏析理解“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诗时,忽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神情激动地宣布了他的新发现:“渔人应该是打渔为生,而他在垂钓时一边高声唱歌,一边饮酒,那高亢的歌声岂不是会将鱼儿吓跑?那他怎么能钓到鱼?”多么与众不同的体会!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渔人所钓的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境。虽然这位同学对这句诗所蕴含的无穷意味缺乏一定的理解,但我热情表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颖见解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木兰诗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校以培养合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教育学的传统教法效果不尽人意,其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融,因此学生难以维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教师们对案例分析法的认识不断深入,案例分析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正越来越被重视。
一、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
所谓案例,就是对真实典型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分析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师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国外案例分析法被称为个案研究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明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分析教学法既能拓展师生的思路,又能引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并能通过对案例的评析与思考,把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引进课堂教学,是一种很适用于成人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讲授法,它有许多优势:
(一)案例分析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案例分析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考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使用案例分析法,更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分析法,多由是由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只是点拔评价,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观点发表意见,因此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很好的的煅炼机会。
(四)案例分析法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无论案例的选编;问题的设置;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所有这些都促使教师更多地查找信息,对案例有更透彻的理解,并能及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等,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案情的分析的研究,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教师的评价指导,弄清案例中隐含的教育理论,再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研究当前的教育案例,以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目标。案例分析研究法的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一是选好案例;二是分析案例;三是评价案例;四是应用案例。其教学过程是:
(一)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
设计教案时,教师要结合所教的内容,选择出与学生平时生活有关联的教育案例,同时所选案例又要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譬如,我在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这一节时,我举了一个案例: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位叫马淑珍的老师,有一天上识字课时,教“骂”这一个生字,用汉语拼音,让学生们掌握了读音,还分析了了“骂”字的字形,然后向学生提问:“骂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骂就是骂人的骂。”马淑珍老师没有回答,继续向学生提问:“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骂吗,就是不骂人的骂。”马淑珍老师却对这个学生的答案作了个肯定。然后,请平时爱骂人的两个同学都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写的那个“骂”字说开了:“你有一张口、他也有一张口,我都教你们张了口吗?”这两个学生都很不好意思,并点头表示不再骂同学了。这个案例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教育了学生不要骂人。教师要学会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学生分析案例
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组织学生发表意见,不能阻挠或扼杀学生活跃的思维,那怕是不成熟或自己不满意的意见。又如我在讲“教师广博的文化修养”时,有些同学不以为然。我举例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笔记:我上了《木兰诗》的两节课,小同学都很有兴致。谁知刚要下课时,有一位叫小唐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嘀咕开了:“《木兰诗》写得倒蛮好,但都是假的,瞎编乱造的。”话刚说完,小同学们七嘴八舌,冲着我来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怎么可能呢。”“十二年,这么长时间与战友们共同生活、一同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木兰这个战士是个女人呢?”“不说别的,光看洗脚,洗脚就要露馅,女人的小脚怎么藏得住。”这时同学们喧嚷起来,我开口说了一句话:“南北朝时期中国妇女还没有裹小脚。”课堂上刹时安静下来。又过了一会儿,小陶同学站起来问道:“那么,中国的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别的同学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对了,中国女人从哪个朝代开始裹脚的啊?”这时我被问懵了。我备课的时候哪会想到裹脚这个问题?我列举这个案例,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著名的于漪老师竞不能回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们争论,明确了教师的职业“有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问题,教师要面对儿童无穷的求知欲,应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行。
(三)师生互动评价案例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积极的评价,努力探求案例所表现的普遍意义。譬如我在教“教育机智”这一教学点时讲了一个故事:王老师有一次主持“一分钟演讲”活动,由于是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大家的心情都显得很紧张,大家都不愿意“打头炮”。这时教师只好用点名方式,点了一名同学,那个同学怔了一下,鼓足勇气地站了起来。“砰!”,原来他把窗台上的一个瓶子打碎了。这时课堂上鸦雀无声,那个同学也感到非常尴尬。王教师却灵机一动,说“哈!”,第一炮终于打响了!好,大家用掌声欢迎这位同学演讲。班里的同学们听完我讲的这个案之后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时我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这种教学机智是要花费教师长期的辛勤汗水。同时要求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应付突如其来的事件。
(四)灵活应用案例
案例分析法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原理来分析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然后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学生更能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所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学会灵活运用案例,弄清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案例效果会最佳。
中国教育呼唤创新,学生的才干贵在创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育学作为师范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我们如何从“教条学”中解放出来,让“满堂灌”变为“启发式”教学,使教学效果更有成效,这必将是我们教育学教师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木兰诗教案范文4
同时倾听是交流的一大技巧。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郑杰曾说 ,一名成功的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几乎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倾听,教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教好书?”而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师仍占据绝对的心理优势,对学生的发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自己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忽视了“倾听”的义务。
一、 倾听的虚假现象
1. “问题式”教学现象普遍。
近日我听了一节被评价为“上课井井有条”“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的公开课。课上老师一共提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配合默契”。当然,整节课很“流畅”,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仔细一想,不对呀!学生怎么就没有任何疑问或发现呢?私自认为那节课上老师“设计”的那些问题,除了个别值得探究(老师并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外,其余都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而设下的“陷阱”与“圈套”。学生只有被迫“就范”,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体现,这样的课,教师的没有什么听的时间,也未真正入心,交流实际上流于形式。
2. “拷问式”交流比较流行。
教师事先根据一些教参资料设计好流程,设计好问题,设计好答案,有的甚至做好了课件,只等学生“就犯”(课前备课、设计教案当然必要)。近期听到一节公开课,老师上的是《台阶》,在探讨“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这一问题时,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父亲地位一直很低,他已习惯,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就感到不对劲了。”也有同学说:“由于父亲的朴素、善良,对新事物难以适应。”“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老师焦急地问。见无人应答,老师“委婉”说道:“这些都不太准。”然后在课件上打出早已准备好的“答案”――“由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消除。”因为教参上就这么说的,课件又不好临时更改,可以看出此时老师的心里比谁都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教师既是一个分派任务的“包工头”,同时又是对完成任务情况作出最终裁决的“法官”,有时还用上了“严刑逼供”“诱导供词”的招数。这样的课,老师没有“倾听”的准备,真正的交流当然无从谈起。
二、 转变观念,学会倾听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
老师往往教育学生: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说明你善解人意,它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甚至感激。但同时有些老师又想当然地认为学校里、课堂上,那只适用于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的听,相反则不然。事实上,学生更需要倾诉,老师更需要倾听。需要用心去听,去理解学生的思想,发现学生的创新。课堂上,学生有疑则鸣,有情则抒,老师放下架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倾听,交流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并没有刻意强化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本身去挖掘,自己则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正是因为如此,学生思维才被真正地激活,他们读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句中“愿”的差异:前一个“愿”并非真心愿意,是因为“替父”而无可奈何,也因为“替父”而义无反顾。后一个“愿”字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正因为余老师从内心尊重学生,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才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其次,倾听要讲究艺术。
1.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保证倾听顺利实现。
如果我们认为,只要老师愿意放下架子等着听,学生就一定会说,那就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把老师当作朋友。《中国教育报》刊发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得出的结论就能说明问题: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说”时,仅有4.8%的同学愿向老师说。学生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也只有12.3%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因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为实现教师的“倾听”打好基础。
为了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声音”,让他们敢于阐明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课外,我常常做一些看似不着课堂教学边际的工作。如跟所教班级的学生一起打打球,侃侃他们这个年龄关注的热点话题。有时我还硬着头皮看几本他们爱看的书。目标明确:增加共同语言。这样,教师的倾听才能得到保证。在课上,我常常走下讲台,坐到同学中去,带着认真好奇的眼神,倾听学生的发言。
2. 设置恰当教学情境,养成良好倾听习惯。
年级越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往往就越低。王栋生老师曾说过,碍于面子,怕“出风头”,以及社会上其他“庸俗的习气也开始感染学生,使他惮于发表个人意见,即,如果问题简单,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水平;如果问题有难度,则有答错的风险。影响到师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如缄口不言,――中国世俗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渗入孩子们的思想,继而感染到课堂。”如此,教师的倾听有成为“无源之水”的危险。
那么,我们就应尽量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问题设计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爬坡或爬任何一种高处建筑,甚至开始玩滑梯时的经历,想想自己是如何上去或如何下来的。要求他们抓住动作细节或心理活动写一段话。等我自己写完后,发现许多同学已停笔检查。当然,同学们都知道我有“下水”的习惯,他们正在同我比。我想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的回忆片断时,许多同学大声说:“老师,你先读。”我读后,学生就一个接着一个要求读自己所写内容。听他们读时我非常专注,面带微笑,不时赞许的点头,发现他们言语中的点滴闪光点,便及时表现出欣赏和赞许。这样,学生往往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记住学生发言中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备在同学点评时给予提示。也有一位同学回忆自己第一次“爬”滑梯,是让爸爸抱上去的,当爸爸鼓励他滑下来时,他是大哭,逼得爸爸又把他抱下来。他的回忆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我赶紧给了两句评价:写的真实,心理活动符合当时的年龄特征。课堂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的倾听才有丰实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才有真正的厚度。
3. 倾听要重视收效。
一方面,学会倾听,并非要求教师只听不说,更不是对学生的任何发言放任自流。教师不是导游更不是法官,但他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探究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而非在细枝末节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当听到或看到学生探究陷入困境时,老师有责任及时予以帮助。
另一方面,老师对于自己倾听到的观点、结论等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背影》一文中写到父亲买完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在教学时曾提出自己的想法:把“过一会”删去,语言显得更简洁。许多同学不赞成。第一个同学说:“‘过一会’是因父亲身体过于肥胖,爬上爬下买完橘子,需要休息一下。”第二个同学说:“父亲是在考虑还有没有事情要跟儿子交代、叮嘱。”第三个同学说:“父亲在想要不要与儿子一起去北京。”第四个同学则说:“父亲并没有考虑做什么。只是分别时有些舍不得。”听完后,我组织学生依据课文上下文及文章要表现的主题进行评价,最后,学生较为一致地淘汰了第三个同学的说法,认为其他说法都合理。本来我只想到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我豁然开朗。
木兰诗教案范文5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许多教师都对课程开发很感兴趣。不少教师是在学校未统一组织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之前就自发地开始了课程开发工作,如为了让国家课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肖发兆、杜波、曹毓、房晓娟等教师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优化国家的课程形态,以专题教学或者游戏情景教学的形式整合国家课程,形成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课程开发工作的一点点认识,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
一、回归课程本真,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的本真课程理念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本真的课程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本真化课程,并通过人性化的方式实施,实现从“教的课程”到“学的课程”的转型。二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三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本真课程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
二、旧课整形,开发富于个性化的学科课程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教材编写的质量也很高,但是,由于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很多课程未必适合每个教师的特点,如果简单地使用国家课程,就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教师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具体的做法有:
第一种是替代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用若干校本课程代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如,作文教学是语文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课题组的肖发兆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自己的教学序列,开发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校本教材《作文分级训练》。该序列的建立遵循生态性原则,即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要尊重作文过程有的思维规律。为了适合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开发者确定了初中七级的训练重点:七年级主要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主要解决作文“有话说”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写,写得越多越好。开发者曾戏称七年级的作文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大胆地写,鼓励学生多写(其实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文思泉涌、下笔万言就是作文能力)。八年级主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序”(或言之有术),主要解决学生作文“会写”的问题。开始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九年级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体”,主要解决学生“善写”的问题。九年级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这样的序列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作文能力的生成规律。根据该校本课程纲要编写的校本教材包括以下序列:
一是生活序列训练。训练途径是,除了正常的自由日记外,结合学生的日常阅读生活和学习生活,让学生写生活系列日记。每一段时间一个专题。如九年级前两周可以安排学生写哲理生活日记。生活训练序列主要包括:1.哲理生活序列;2.道德生活序列;3.审美生活序列;4.情感生活序列。
二是作文技巧训练序列。包括作文语言训练(铺陈语、形象语、含蓄语、叙述语、化用语、幽默语、首尾语、过渡语、作文对象化训练等)、作文美容训练(小标题式、设纲式、叠章式、书信式、日记式、采访式、剧本式、病历式、辩论式、书式、摄像式、网聊式、呼告式、新闻式等)、作文智慧训练(比拟式、波澜式、对比式、仿创式、假想式、联翩式、求异式、意境式、意象式、转化式、主从式等)、作文审题训练、作文话题训练、作文卷面训练、实用作文训练等。
第二种是补充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涉及了网络购物,但是具体如何进行网络购物,教材并没有涉及,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设“网站购物与开店”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 网络购物的发展;第二章 如何开通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第三章 购物的流程;第四章 如何防骗;第五章 如何在网上开店。
第三种是交叉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融合、杂交,从而产生新的课程。例如通过融合和杂交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数理化与中国古诗”。
三、特色采集――开发个性化的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因为面向不同地区的学生,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很难顾及地方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以校为主体进行开发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种面向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历史文化名人诸葛亮原籍就是我校所在的沂南县,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了连弩,可以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很多人把诸葛亮当成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宝鸡等地都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基于这种考虑,课题组带领教师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智圣诸葛亮》。
除了《智圣诸葛亮》之外,课题组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大棚蔬菜》《玩具制作》《蘑菇种植》等校本教材。
四、服务教研――开发富于个性化的研本课程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种特色决定了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自然也体现在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例如我校近年来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实事求是,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渐构建了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文化品牌。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围绕学校核心理念,申报了一系列省市级课题。其中,《教师责任提升研究》是武汉大学为总结和提升我校在教师责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探索促进学校发展的新路子,推动我校教育改革,与我校合作研究的课题。课题主持人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李宝强。开题以来,李教授及课题组的其他专家刘恩允、李树军、吴仁英、薄存旭等教授多次来苏村中学考察指导,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推动课题研究,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责任教育》。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宗旨,包括“责任胜于能力”“敬业,从珍惜自己的岗位做起”“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做一个柔肠铁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面对匿名世界”等章节,分别从责任定义、岗位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除了《责任教育》外,我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配合口语化教学改革而开发的《语文口语训练》课程。
五、兴趣挖掘――开发个性化师本课程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参与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为开发这部分资源,课题组在充分调研、鼓励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如学校总务主任孙金广酷爱书法,曾多次获得省内外书法大奖。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发了书法校本课程。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书法活动室,在2012年全县教学视导中,他上的书法课寓教于乐,把书法教学和游戏活动、历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视导专家的表扬。又如物理教师秦丕太老师,痴迷神舟系列飞船的研究,经常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的图片,学校鼓励他开设了神舟系列飞船校本教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
另外,根据教师特长开发的校本课程还有绘画、歌唱、电脑、电子商务等。
六、活动嫁接――开发个性化生本课程
个性化生本课程就是根据学生兴趣和课外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例如,针对文学社活动,可以开发新闻采访、报刊排版、社团组织、文章编辑、网页制作、播音技巧、录像知识、摄影知识等校本课程。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文学经典诵读活动,针对文学经典诵读活动,肖发兆老师开发了“亲近经典”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文学经典,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六年级:以启蒙教材,精短励志故事和名句为主;七年级:以自然风景为主,写花、写水、写山、写云等;八年级以社会人生为主:如爱国、立志、成才、勤奋等;九年级以体裁和写作方法为主:散文、诗歌、民谣等,学习借物喻人、象征、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另外,配合学生课外文学经典和诵读活动,杨敏老师开发了“口语诵读”校本课程。
七、以“真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后,必须对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鼓励开发者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并积极开发出更多的校本课程。在评价中,我们遵循着“真评价”的原则,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个性化、多主体的评价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全面评价:
课程纲要和教材的评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编写“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然后根据课程纲要编写教材。“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材)、任课教师、授课月课时数和授课范围等。评价课程纲要和课程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看校本课程是否有益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二是看课程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三是看课程是否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重复;四是看课程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五是看课程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六是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七是看课程是否具有独创性;八是看课程设计及教学计划是否合理。
课程选择度评价。主要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根据课程热度来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办法是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筛选、梳理,最后学校制订校本课程“菜单”,菜单中标明课程特色,以及限报人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经过审批,可以突破人数限制。下面是我校去年的校本课程菜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学生申请情况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校本课程质量以及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或执教者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教案、课件及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课堂授课情况,学生评价等对教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课程形成性评价。一般在期中或期末组织,形式灵活,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有的采用笔试的形式,有的采用群体评价的形式,有的采用答辩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