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范文1
也曾指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
有人说,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可以说农村的教育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如今,农村教育处于转折点上,该何去何从,牵挂着无数人的心,也关乎无数人的命运。
早在2006年,“特岗计划”正式启动,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随着该计划的不断推行,无数的高校毕业生走上农村教师的岗位,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
常煜欣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卞路口乡杜庄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于2012年从商丘师范学院毕业,毕业之后通过应聘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虽然只任教半年多,常煜欣对于农村教育所暴露的问题认识颇深。
师资力量不足
杜庄小学有十三名教师,六个班级,每个班级有二十多名学生。作为学校的唯一的英语老师,三到六年级的英语课程全部由常煜欣一人承担。每个班级每周要上三节课。如此繁重的课程对于刚刚毕业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担子。虽然自己尽心尽责,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因为杜庄小学从去年才正式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基础近乎为零。然而,常煜欣告诉记者,自己学校的情况还是好的,起码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其他的一些小学甚至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来代课。
常煜欣这样告诉记者,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没有开设诸如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专业的老师。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这些科目,但也是做样子,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师资的结构性短缺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个调查结论可以印证师资的缺乏: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问题严重,标准化测试的结果表明,语文成绩要显著高于数学成绩。由于农村教师多是后期培训,因为外语、数学难度较大,农村教师的专业主要是语文。因此,许多数学教师都是语文教师兼职或转行的,科学素养、思维普遍较弱。
艺术教育设施匮乏
我国有2800多个县、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1.4亿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县和县以下的中小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能否让农村中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这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构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一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艺术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地方虽然已经通过了义务教育达标验收,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达到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美术器材配备的最低标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任何音乐、美术、书法课的器材教具。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艺术专用教室。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学器材。农村小学上音乐课,一件像样的乐器也没有;上美术课,就只能在学校围墙的墙根下捏泥人。这直接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
“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在延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个学生,而且首先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新课程改革步履走完十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学校的教学中,“填鸭式”模式还是一块顽疾。常煜欣告诉记者,在课堂上,还是教师做主,学生随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传话筒”,学生是教师的“视听器”。面对这种教学模式重复性多,耗费性大,效果低微。
近年来,“素质教育”被唱响了,甚至红遍了大江南北,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将“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更没有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多数教师还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地教学只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工资水平较低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础的基础。办好中小学教育,关键因素是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村教育范文2
1农村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分析
1.1农村学校教育目标错位。在农村,升学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升学是农村基础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学生厌学、辍学;教师职业倦怠;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学校德育无暇顾及,学生以及社会道德水平下滑。
1.2农村教师队伍令人担忧。
1.2.1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文凭学历与实际能力有较大差异,即便这样,农村教师队伍还存在“层层拔高”的情况,致使骨干教师缺乏,青黄不接。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一些非考试科目基本上不开。
1.2.2农村教师队伍不稳。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严重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经济收入较少、工作环境较差、子女入学及住房得不到解决等突出问题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纷纷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校,这种不合理流动一方面使农村师资力量日趋薄弱,教学质量大幅下降。优秀教师的频繁流失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人心思动,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不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问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1.3农村家庭教育的“无能”与“缺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管养不管教,教而不得法,重智轻德几个方面;更有部分农村家长,双双进城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1.4农村社会大环境对教育有不利影响。社会环境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当前在农村普遍流行的“上学无用论”影响在校生及其家长,使部分学生在失学的边缘徘徊;②农村许多营利性娱乐场所将黑手伸向了在校生,许多学习成绩原本优秀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厌学、逃学以致最后辍学。家长、老师为此头疼却无计可施。
2解决农村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爱、关注、关心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应深入调查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了解新课标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农村教育范文3
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国是农业大国。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教师问题多多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农村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投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
影响农村教育投资的理论解析
要理解农户对教育的投资行为,首先得了解农户的经济行为。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是“贫穷而有效率的”,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把一切活动安排得很有效率。波普金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了长短期利益及风险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按照这一命题,小农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无论是市场领域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在按照理性的投资者的原则在行事。只要具备了外部条件,农民会自觉地形成进取精神,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他们的资源。
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获取未来收入的能力和实现个人乃至家庭对社会期望或认可的需求。教育投资却要受到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度环境、投资意愿和禀赋等因素影响。农户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也是其投资活动的主要受益者。农户的教育投资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分析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Ie=(e,1s,Y,L)同时,
模型中的Ie表示个人的教育投资,Io表示个人的其他投资,e表示的是投资收益率,S表示的是投资风险,Y表示的是边际收入,L表示影响个人进行教育投资支出的其他非经济性因素,如自身知识水平、当地的学风等,r表示市场的贴现率,E表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E'表示个人进行的其他项目投资收益。模型中的系数就是教育投资倾向,可视为系数中的各种因素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对个人教育投资行为的综合影响。这一模型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投资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投资的收益、投资的风险及其他因素;二是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应高于其他活动投资的收益率,同时其投资的收益应大于投资的成本。
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统计资料分析,虽然我国农村教育投资速度有所增加,但总量还是较小。从教育投资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5年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家庭总支出从2000年的2652.4元,增加到2005年的4126.91元,是2000年的1.56倍,教育投资从2000年的186.7元增加到2005年的295.5元,增加了1.58倍,说明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约快于家庭消费水平的增长,见表1。
但是从教育投资的总量来看,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总量依然很低,2005年农村居民教育投资仅为295.5元,而同年城市居民人均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为1097.4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的3.71倍,可见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总量很低。
影响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
(一)农户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教育投资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随着农户收入的增加,农户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以福建为例,2005年福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教育投资只有395.45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的农户,其家庭的教育投资达到1496.03元,相差1100.58元。因此可看出,教育投资受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比较明显。根据恩格尔定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食物的支出及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而用于享受和个人发展的支出占的比重比较低。教育投资要支付教育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投资是需要付出投资成本的,即使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家庭也要支付部分教育费用。家庭能够为子女支付多少教育费用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影响教育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在农村,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使得农户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降低,但对农户来说,农村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却不断在加大。在农民收入一定的约束下,要增加农民对教育投资,必然会减少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农民的现期消费水平,降低了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影响农业生产,收入的约束使得农民支出具有明显的生存取向。对于我国而言,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在生存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进行教育投资。在这种背景下,农民教育投资的水平比较低就不难理解了。
(二)教育投资风险
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加大了农户教育投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倾向城市,导致农村办学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造成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使得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低下,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的机率极低,导致农户对未来有较差的预期。
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实际,也是构成农户教育投资的风险因素。我国所实行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城市的精英教育选拔制度。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城市一致,脱离农村社会的生产和实践,基本上忽视了技能教育。尽管在农村一小部分人能通过应试选拔离开农村,但对筛选下来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教育并没有传授给他们在农村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知识、技能,初中生回家务农的能力并不比小学毕业生强多少,因而农村教育产品供给在种类上单调,与多元化教育需求相脱离。农村教育的供需的错位,不仅严重削弱了农村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对求学者来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又付出了难以回收的沉没成本。
就业过程中实施双向选择,对农民子女来说,由于缺乏社会资本,就业门槛相应更高,即使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好工作。所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面前,农民不得不考虑投资成本和收益。由于送子女上学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上学的预期收益又具有不确定性,理性选择使他们趋向于一种短期行为。
(三)教育投资收益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是否愿意为教育付费、付费多少,取决于教育收益以及和其他投资收益的比较,只有当教育收益大于成本,教育收益率足够高时,人们对教育进行投资,否则就会把资金投到其他领域。而实际上,在农村进行教育投资的收益是比较低的。
从农村就业的选择途径来看,农村劳动者面临三种就业的选择途径:一是在农村就业;二是到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三是到城市正规部门就业。到城市正规部门就业意味着较高的收入,但农村劳动者要想进入城市的正规部门工作,只能通过高考这一唯一的途径,但由于农村教育质量较差,能考上大学的机率很小。即使能考上大学,由于缺乏社会资本,毕业后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的可能性也极低,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要进入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主要出路。
根据我国学者的阐述,非正规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技能门槛低,就业稳定性低,劳动条件、劳动保护条件和其他权益保护较为恶劣。城市中的非正规部门主要由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成,在这些部门工作,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雇主通常采取不利于劳动者的行为,致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而且还要面临高频率流动,收入不稳定。另外在我国,由于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接受同样的教育,在农村比在城市会获得更少的收入,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就业选择、就业机会上都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正是这种不平等地位的存在,使得城市雇主给同等人力资本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以较低的报酬。(四)自身的知识水平约束
是否进行教育投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户自身的素质。在我国,由于农民素质低,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经济价值,缺乏忧患意识,只顾追求眼前利益,阻碍了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例如在福建某市,据当地某中学的校长介绍:现在一些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当地集体林权改革后,很多农民分到了毛竹林,逐渐富裕了起来,一名初中生在家帮着经营林地,一个月可挣1000多元,但如果读书的话,一个月基本上要花掉500元左右,而且读完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学,还得回农村,即使考上了大学,还不一定能挣这么多的钱,所以农民算完这笔账后,就不再让小孩读书,而是让其帮着家里经营林地。这种短视行为在当地一些农户中表现得相当突出。所以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也是阻碍农村教育投资的因素之一。
(五)当地的学风影响
当地的学风也是影响农民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如果当地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教育,那么农民教育投资的热情就比较高。在笔者调研的福建某市某镇,当地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并且出了很多文人,尽管当地人民并不富有,但当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据当地的教育局的一位领导介绍,很多农村子女都读到高中毕业,有些还考上了大学,很多农户都以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为荣,所以在当地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再困难的农户,也要让自己的子女去读书。不过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受现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农村子女读到初中就辍学到外面打工了,所以当地的学风对于农户的教育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提高农民教育投资水平的建议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首先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人力资本显然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既是一个国家财富持续增加的根本动力,也是个人的收入持续增加的原因。对农民而言,只有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配置能力、认知能力和流动能力,才能增加收入。
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投资主体是家庭,为了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农民进行教育投资,首先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如对进行教育投资的劳动力给予直接的生活补贴,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取得较好成绩者进行奖励。政府应改善农村政策环境,增强农民对教育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完善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坚定地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要求,农村教育应当不仅是“升学的教育”,更是“强农的教育”。另外教育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首先应是一个政府行为。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有较充裕的资金,才能保证农村的教育环境,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同时降低农户教育投资的风险,提高农户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农村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原因
一、教育公平的相关概念
(一)教育公平的涵义。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二) 教育公平的内容。首先,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再次,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起点公平。教育的起点公平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开始阶段享有公平的权利,教育起点公平主要体现在就学权利公平和就学机会公平。2、过程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为每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享有公平的待遇,而不应因为地域的差别、经济的差别、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别等导致教学条件悬殊太大。3、结果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结果要公平,这主要是指在教育结束的时候,所得到的身心能力的发展与别人相比是处在相当的水平线上的。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1、校际间教育不公平。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出现很大的差别,优质资源总是集中在某些区域的某所学校中。其次家长们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会选择那些师资水平高的学校,所以导致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金钱来给孩子择校。综合这些因素就形成了校际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这是教育起点不公平的一个重要表现。2、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留守儿童实际的监护人是他们的亲戚而不会是父母。这些人不会特别为孩子的成长尽心尽力,在孩子的生活生长中,他们所做的仅仅是为他们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当孩子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忽视,这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二)农村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1、基础设施不公平。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有着千差万别,而教育的投入水平又与当地经济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教育投入非常充足,学生们能有优质的教室,良好的各种配套设施供教育教学,学生们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或者西部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再教育投入上也难以有较大的作为,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受到高质量的教育。2、 教师资源不公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巨大差异,城乡之间的教师收入有很大的差异。在城市的教师往往享受更好的待遇,而在农村的教师往往很难在物质上得到较好的保障。所以很多优质的教师选择在城市工作,不会选择那些条件差,待遇差的地区去工作。这就造成了在农村落后地区的老师往往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们难以受到良师的教育,所以很难在教育中的得到应有的成长。
(三) 农村教育结果不公平的表现。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主要是指学生们在教育结束之后的待遇不一样,在发达地区,学生们在接受了一个阶段的教育之后可以选择更深一层的深造,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地区,学生们在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由于家庭贫困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选择不再继续接受教育,这就造成了教育结果不公。
三、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坚持城市取向,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也集中在沿江沿海的大城市。处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往往受到政策决策者们的重点关注,在推出新的政策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考虑这些地区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的情况,因此落后地区得不到重视。
(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合格率低,教学条件恶劣,而城市高质量的教师过剩,教学条件优越。
(三)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一向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和明显。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间失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经济落后的地区的资金投入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校际间失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三,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失衡。
(四)基础教育薄弱,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西部许多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处于困难境地,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并且还发生了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水平悬殊很大,其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远远要超过那些贫困地区,这样,教育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受教育者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农村教育范文6
不可否认,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远不可与城市相比,我仍不太赞同作者的说法。据我所知,除了早些年农村中学存在着个别教师往大城市高就,大部分均能安教乐教,中途离岗调往大城市追求高收入者寥寥无几,近年因为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返乡考取教师职位,其中不乏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回来任教的人数也在每年递增,不断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笔者所在的学校属山区县里的乡镇小学,两年前一名英语过八级的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徐丽华辞去城市的繁华,满怀着一腔教育热情,返回家乡加入本校教师队伍,因其过硬的基本功,很快在教育领地中出类拔萃,参与的竞赛课一次次获省市大奖。
如此,既然农村师资不断在改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
笔者不由联想起发生在不久前的一次家访。“我老了,学习只能靠她自己了。”学生的奶奶说。又是一个自小被留守的孩子。据调查统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留在孩子身边的却仅有小学文化的家长约百分之十五,另外大约百分之十的家长以工作累为由拒绝配合学校教育;剩余能坚持监督并辅导孩子的仅约占全班人数百分之十。而小学是养成教育,一个孩子小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初中、高中的升学。“教育是老师的事情。”确实成为绝大部分农村家长的共识,他们要么对孩子教育不过问,要么干脆双双外出打工,要么根本没能力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几近为零,学校演绎着“教育独角戏”,是农村孩子面临的教育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