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1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共62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主讲,力求精讲,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给他们 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加强预习和复习,让他们多读,适当地辅之电教手段,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注重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争取能有一个新的起色。

五、教学进度表。

周 内容 课时数

1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5

2 《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童趣》 5

3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4

4 《理想》 《短文两篇》 4

5 《人生寓言》《我的信念》 4

6 《论语十则》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5

周 内容 课时数

7 《春》 《济南的冬天》 6

8 《山中访友》《秋天》 4

9 《古代诗歌五首》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6

10 复习 中考

11 《化石吟》 《看云识天气》 5

12《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 4

13 《山市》 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5

14 《风筝》《羚羊木雕》 6

15 《散步》《诗两首》 4

16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5

17 《皇帝的新装》 《郭沫若诗两首》 6

18 《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4

19 《寓言四则》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5

20 复习检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2

1、复习、巩固学过的汉语拼音知识,熟练拼读音节,能够借助拼音来识字读文,说好普通话。

2、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

3、能够用拼音来拼读词语及句子。

达标训练

一、按顺序写出汉语拼音字母表。

(大写字母在前,相应的小写字母跟在后面。)

二、拼一拼,在按要求填空。

缠悬猿串岭绝吴假银消兽指

1、两拼音节的有:

2、三拼音节的有:

3、整体认读音节的有:

三、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捉(zhuōzhōu)须(xǖxū)润(rùnlùn)

延(yányáng)符(fúhú)奈(làinài)

棋(píqí)巡(xúnxuán)潮(cáocháo)

四、用下列多音字组词。

cháo()shān()kān()

朝扇看

zhāo()shàn()kàn()

dǎo()zhǎo()sàn()

倒爪散

dào()zhuǎ()sǎn()

mēng()shěng()qiáng()

蒙省强

měng()xǐng()jiàng()

jiǎ()cān()tiáo()

假参调

jià()shēn()diào()

shě()liáng()zhuǎn()

舍量转

shè()liàng()zhuàn()

jīn()mó()pū()

禁模铺

jìn()mú()pù()

cáng()féng()zhng()

藏缝重

zàng()fèng()chóng()

tiǎo()hé()zhá()

挑和炸

tiāo()huó()zhà()

háng()huán()jǐn()

行还尽

xíng()hái()jìn()

zháo()yīng()bó()

着zhe()应泊

zhāo()yìng()pō()

lóng()jì()m()

笼系没

lǒng()xì()méi()

sā()dōu()nán()

撒都难

sǎ()dū()nàn()

五、看拼音,写词语。

yǎngtóufāngǔnqínshīshuìjiào

()()()()

wánshuǎhuāngzhānglánzilántiān

()()()()

zhúgānniǎodànyóuxìmùwǎn

()()()()

róngyìpiāoyángpiāofúfēnsàn

()()()()

jiāoàoshānquènàixīncànlàn

()()()()

ràoquānfùjìnlínjūjìxù

()()()()

chùjiǎonǎodàidǐngdāunbìmiǎn

()()()()

shúxihuáiyíhóuzicānjiā

()()()()

lǐmàowéiguīxūjiǎàomì

()()()()

xuánzhuǎnchāzheyuxiǎokǎoshì

()()()()

mìtángzhùmíngbìxūxūyào

()()()()

guǐliǎnjiǎzhuāngcuìlǜchuānghu

()()()()

tíngbófēngjǐngzēngtiānzītài

()()()()

lǒngzhàomímànguǎngkuǒuěr

()()()()

jiāojíshuǐdīzuǐbāángguì

()()()()

fùfèiquèrènqúnzhnggēbo

()()()()

méiféngshītuwēixiàochàndǒu

()()()()

jízhōnglìjícíxiángdēngjī

()()()()

hǎnjiàoshāokǎowánqiángjiānkǔ

()()()()

jiéshěngniánjìchēngzànhánlěng

()()()()

bízishūchàngchìbǎngyáncōng

()()()()

gǔlìjìránduǒbìxiàomīmī

()()()()

hújiǎhǔwēizhèngzhngqíshìyùyùcōngcōng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3

在此,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的版本特点及备课方法谈一谈我个人初浅的认识和看法:

1初中人民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该版本与之前所用的山东版相比,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本的文字内容多寡不同,与山东版相比,人民版在文字数量上明显地而且是大大地少于山东版,例如八年级(下)第七课第一节“城乡印象”,整节内容只有谬谬两段,84个汉字,14个标点符号,另附5幅插图,最后加上一道16字(“农村和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的小问题就结束了。再如九年级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第四节“做负责任的公民”整节内容仅由两段共113个汉字,9个标点符号组成。

第二、课本中有较多而且内容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让人一看便联想滔滔,爱不释手,有一种欲览全书的欲望。例如八年级上册共有各种插图90幅,下册有83幅;七年级上册共有140幅;九年级全册共有103幅,这些图片不但在数量上多,而且还比较美,整本书的图片,可以当作相册来欣赏。例如:九年级课本第三页的“烽火台图”,尽管这幅图很小,只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长城的某一局部,能够眼观的空间很有限,但那气势磅礴,弯曲延伸的长城却让我们感到它还在延绵不断,没有尽头之感,同时也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好河山的疆土之辽阔。

第三、每节中的“资料卡”、“相关链接”等注释性内容较新颖,而且小巧伶珑,让人就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凝难点,不用查阅繁锁的资料就能“就地解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内容都清清楚楚,例如涉及到一些我们不清楚的法律知识时,我们可以不用去查阅相关的法律书本,厪要看一下课本上的‘法律链接 就解决了,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四、课本中每一节中的实藵性练习题针对性强,趣味性也乐在其中,使学生能做,乐做。例如:八年粧上册第19页“你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总是表现得滔滔不绝,似乎对他(她)们的父母有太多的“不满”之感,在如此之类的教学中,我们简直忘记了自姱是一为教师,而是一位“调解官”了。

2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备课方法

在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并提练出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因为板书讲究美观和节约时间,所以要板书的内容不宜太长,太复杂,应当做到文字尽少,但又不至于表达不清楚,即做到语言简短,意思明白,言简意赅。

第二、在完成板书的框架设计后,应舍得花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应尽量是学生所知道的,熟悉的教学案例,例入教学。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第一节“让我们选择坚强”,第一个知识点,“坚强意志的表现”——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行动。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所需要教学案例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坚强的阿姨在生死非常之际,冷静、果断地选择自我断臂自救,否则命臂无存。再如,2009年发生在本地的新桥煤矿事件中,四位矿工死里逃生的奇迹,这两个典型的事例中,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果断采取坚决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由于政治课并非语文课,所以在解释中可以不必完全按照语文课的惯例去解释,或者说可以与语文学科上的解释略有不同,如:“百折不挠”,可用一韧性较好的直尺在学生面前反反复复地折上几遍,(当然只是象征性的演示,不可能太使劲,太认真)然后右手一放,直尺挺直如故,是为 “百折不挠”,“挠”即弯曲,屈服之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合作探究 低效现象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5-02

作者简介:马娟(1975―),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而也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比如组合缺少科学性、探究内容缺少实用性、课堂缺少驾驭性等,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使得合作探究学习表面化、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正视当下初中语文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低效和无效的现象,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相关策略,使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角色分工不到位,学生合作不主动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听读全诗、自由朗读之后,开始了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模式的诗歌品读:在这样的夜晚,人会想起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起了什么?为什么面对月饼却难以下咽呢?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几分钟后,教室里似乎开始变得嘈杂起来。但是有的学生合而不作,不商量、不讨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也有的学生不合不作,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只等别人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只管自己埋头苦干……

在此次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明显不高,秩序混乱,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出现了合作低效的现象。如果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排斥,那么合作探究的模式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毫无意义可言。为此,我们首先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兴趣激励、竞争激励、评价激励等模式,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避免个别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在本课中,教师可以考虑重新引入激励机制,打破在合作讨论时习惯性地将前后左右四人分成一组的模式,更为科学合性地搭配四人小组,即一名成绩较为优秀的为组长,另外二名中等生和一名差生为小组成员,小组长会按照老师安排的任务合作共学,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保证组内人人参与的有效性。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开展组间评价模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结合教师评价共同选出“最佳合作团队奖”和“最优秀小组长奖”,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二、内容设置随意性大,课堂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琴俱亡》一课为例,有教师以“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来作为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时间为十五分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而接下来的十分钟学生开始做起与合作探究无关的事情来,反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控。

对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问的随意,小组合作也随意。其实,教师理应注重小组合作的实用性,必须使讨论内容合理而有效。

虽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设计出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具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或可以适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内容,以及大部分学生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为合作探究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合作的内容、形式和时机,可以将“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作为课堂提问提出,因为是用原文回答,学生思考的时间不会过长,而以为何“语时了不悲”“都不哭”“琴不调”为重点研讨的问题,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反而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了思考和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合作探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教师调控不力,课堂缺少驾驭性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如下综合题:“在这一单元中,这五位作者的童年各“乐”在哪里?这“乐”与其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一颇有内涵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己则在抓紧时间看教案,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争论声越来越高,课堂几度失控。教师这种让自己一下子从传统课堂中的“权威”退到“边缘”的行为,是造成课堂失控的主要原因。

其实,无论在课堂上实行何种合作模式,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都不能弃课堂于不顾。同时,在小组合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各组的合作情况,适时给有需要的小组以重点指导,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本次讨论的五篇文章各有深刻含义,虽以“童年趣事”为主题,但也不能因此界定写的全是“童年趣事”,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不能固守“童趣”这座城墙,须向更深处挖掘、探寻。如果教师不把目光投向“趣”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在这次探究中只会随便乱说。这虽然貌似实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却未能全面把握课文主题,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么多的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为此,教师可安排各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对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答案,可以另行分析或组织辩论活动,以深度调控促使学生深度合作。

总之,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狂澜,但我们必须对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作深入探究,才能不使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敏.发挥合作探究模式作用 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

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探究[J].现代语文,2011,(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5

一、表演型

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各种人物,使教学内容栩栩如生。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相加,必须要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负迁移,而通过绝对值比较来确定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这两个过程的思维强度比较大,这对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上课时可提前在讲台上画一条数轴,上课时请一位“飞毛腿”同学上来表演。如果规定向东为“+”,向西为“-”,并假设这位同学一步走一千米(用夸张的手法使学生兴趣盎然),请这位“飞毛腿”同学完成下面几项活动:(1)向东走2米,再向东走3米;(2)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米;(3)向东走2米,再向西走3米;(4)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2米;(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3米;(6)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0米。要求其余同学当“飞毛腿”,同学完成一项活动时便列出一个算式并根据该同学每项活动最终所处的位置得出两次运动后的位置。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能迅速得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刻意用彩色粉笔突出符号的变化,再引导学生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去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上讲台的学生无意间做了一回老师,不用他讲什么,通过他的表演成功的教会了其他同学,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二、讲授型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而我在这里提出让学生“讲”数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让学生走上讲台,也许课堂会更精彩。七年级数学教材编排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们收集素材,分别上台讲述。教案中出现了一首奇妙的小诗――“点的自述”:我是一个“点”,曾为自己的渺小而难堪,对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只有闭上失望的眼睛。经过一位数学教师的启发,我有了新的发现: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三个“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无数个“点”能构成圆的“金环”。我也有自己的半径和圆心。不信,从月球看地球,也是宇宙间渺小的雀斑。我欣喜,我狂欢!谁没有自己的位置?不!你的价值在闪光,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如果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定会把所有学生带入到一个奇妙的几何世界,使学生们对数学王国充满了幻想。如果让教师来读那首诗,也许就没有这种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论指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有新鲜感。因为讲课的学生与听课的学生所处位置相同,他们非常希望看到自己的同龄人与自己的差距,更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七年级下册实践与探索部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举行一次讲课比赛。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上台分析他事先准备好的应用题,着重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既积累了各方面的类型的应用题,又学会了如何找题中的等量关系。除了让学生讲习题,新课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在讲到八年级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时,内容较简单,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课,我只最后点评。学生的讲课类型丰富多彩。记得有一位学生设计的一课中用了“挑战主持人”的方式,设计层层递近的习题,谁能最后全部答对并讲解谁就是擂主。学生上课真是别开生面,学生参与度高。谁不想在台上一展自己的最佳风采呢?这样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课后自觉学习的决心。

三、帮助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6

一、课前预习――务必注意有效时间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在中小学和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观摩语文公开课。那些“成功”的语文课,听课者不得不为一些学生(往往不是大多数)超乎想象的接受能力所惊叹,一经打听,则是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那些不甚“成功”的语文课,授课教师常常归因于学生未曾好好预习。据笔者所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花在面面俱到的预习上的时间绝对不少于一课时。试想,每堂课一个课时的预习,再一个课时的复习,在如今每日语文课都要上到两节左右的情况下,如此重负,学生如何承受?如果常态授课也如此操作,现实吗?教师、学生能不累吗?

我们提倡当堂预习。据笔者调查,由于学业负担沉重加上天生的惰性,一般情况下,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者不超过五分之一。另有五分之一学生以“抄”的形式敷衍了事,而超过60%的学生无动于衷。如果有重大的公开教学任务,三种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总之,课前预习所起的作用颇为有限,常态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笔者当年在中学任教时,基本不布置课前预习;如今,因工作需要偶尔也到中学借班上课,总是上课铃响后挤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做当堂预习。可以这么说,授课之前,学生基本不知道教学内容。当然,预习要求必须简明扼要,只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如此,一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二来学生在教师的眼皮下预习,难以偷工减料,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另外,也顾及了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当场预习当场巩固,效果特别好。

二、教学环节――力求达到返璞归真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范本,基本都有硬性的规定,尤其是教学环节,硬性地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纷繁复杂的刻板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无法适从;同时,也完全限制了成熟教师的个性展示和才智发挥。

之所以如此,与部分学者的片面言论有关。这些学者,有了设想,搞了科研,当然必须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作实践的检验。但是,很少有专家学者能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亲自授课诠释自己的理论。交由一线教师实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由于理解上的差距,他人的操作与最初的设想往往有一定的距离,以讹传讹,很可能失之千里,却仍被视为金科玉律。

其次,还是理解上的差距,不同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基本都从“本位”出发,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是必然;但推广者却搞起了“拉郎配”,将之强扭在一起,美其名曰“优质资源整合”。岂不知,如此“多角色化”的举措却害苦了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他们疲于应付,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

我们认为必须简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达到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每个课时中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楚。实际上,这些小目标就是达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阶段目标。

如在高一年级用一个课时教授鲁迅的《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其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第一环节的目标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其间也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设置导入语。第二环节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其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第三环节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其间细读文本,也可找来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作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第四环节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为“织布”,这四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的“生成”,从而产生了“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境,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网”。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拓展深挖――尊重文本和学生实际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的贴上“新课程”标签的语文课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实际也是,有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语文课往往就有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却过了头,更何况仅从“道”的角度展开。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在挖掘文本资源时,为了探究面临危险境遇时刻的人类表现和道德层次,依次引入了日本和我国古代的“弃老”、克拉玛依大火等递增性质的几个故事,深入到人性的高度来探讨危难,研究真知,激发起了学生对于“规则、文明与野蛮”“个体生命尊严”“敬畏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于是,该课被誉为“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体现出的是大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是将养成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主流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到了阅读实践中。这就既避免了说教带来的肤浅,更激发了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良知,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1]如果这种指向“终极关怀”的拓展延伸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那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又应该放到什么地位呢?如此南辕北辙,可谓悲哉。

文本需要细读和深挖,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也是专家学者们评价语文课的主要切入口。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深挖也被烙上了违背规律的印记,其标志就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深挖。某资深教师教授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要求学生通过几个关键的词语,探讨悲剧效果之何以体现,探讨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由于当今的初二学生对“”根本不可能有深刻的了解,故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全班学生究竟得到些什么,实在不敢想象。

所以,我们提倡拓展延伸的返璞归真。这种返璞归真,一指拓展延伸必须是语文的拓展延伸,也就是说,拓展延伸尽量从“文”的教学目标(即“工具性”的角度)展开,就如上文所说的教授《药》,可拓展到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二指借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此点下文将作专门阐述。

另外,我们认为文本深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起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2]如果教师不切实际,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成功就是一句空话。在八年级教授《幽径悲剧》这篇内涵深刻的文章,就“道”的内涵而言,一般初二的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深挖;学生只要能理解“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即可。换一个角度思维,如果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该文的对比手法或写景的不同角度,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化解阅读难度,学生定能有所得。当然,如果在高二年级教授这篇课文,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深挖工作。

四、语文复习――何不借拓展延伸的机会

语文复习中最典型的是“炒冷饭”现象,即教师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早已教授过的知识点,将语文知识以静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走进中学语文复习课堂,可以发现,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之下,为了寻求考试的“万无一失”,复习非常“细致”:全面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从简单的汉语拼音到死记硬背的课文默写,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到每篇课文的中心意思,内容非常丰富。

不幸的是,很多学生似乎并不愿意吃这样的“冷饭”,面对着那些似曾相识却不甚了了的东西,老师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听不进去,导致语文复习陷入了一个怪圈,师生配合出现漏洞,部分学生在复习期间语文成绩不升反降。就高中而言,由于第三年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于是,三年的新课教授计划就被要求在前两年完成,不少内容只能草草了事,甚至煮成“夹生饭”。这样的教法显然违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提倡教学中的“语文”的拓展延伸,但拓展延伸有文本难寻的苦衷。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建构符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板块”,将课文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也就是说,将表达方式相同相近的文本组合成弹性的板块。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繁星》《幼时记趣》《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及泰戈尔诗都有联想与想象的特点。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想象的表达方式”,授课中,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沈复的《幼学记趣》等等,由此,学生对想象有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理解,岂不妙哉!

更为重要的是,组成弹性板块时必须考虑对本册课本的突破。也就是说,在初二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的旧课;在初三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初二的旧课。高中亦然,甚至可以借拓展延伸复习初中的旧课。如此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就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语文。如,八年级(上)教授《背影》,可向七年级(上)的《安恩和奶牛》《往事依依》《伟人细胞》《二则》《皇帝的新装》《端午日》《社戏》等文本拓展延伸,组成“人物刻画板块”。同理,最后的总复习,也可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进行,最后一个学期边授新课边复习旧知,以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刘祥.主体实践性阅读条件下文本资源的开发[J].中学语文,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