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霖铃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范文1

方法:分析我院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结果:观察组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结论: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宫外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50-02

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由于宫外孕引起的妊娠相关死亡也随之增加,约为10%左右[1,2]。对于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探讨逐渐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3,4]。笔者通过对我院宫外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36.5±3.2岁,宫外孕患者均通过B超常规检查确诊,停经32d-55d,平均停经天数为43.5±10.0d,宫外孕位置:输卵管妊娠40例,宫颈妊娠35例,阔韧带妊娠20例,其他5例。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240-2590IU/L,平均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5±106IU/L。通过妇产科常规检查、临床生化、心电图等均无异常。100例宫外孕病例均无治疗药物禁忌症。100例宫外孕病例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组)50例和观察组(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组)50例,两组宫外孕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202),单次肌肉注射50mg/m2,治疗第4天、第7天对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复查,如果高于前者,继续重复给药一次。

观察组:首次上午服用米非司酮50mg(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108),12h再次服用米非司酮25mg,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用药过程,但是注意控制总量为150mg以内,第三天服用甲氨蝶呤(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202)0.6mg/次。

1.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宫外孕患者的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

2结果

2.1两组宫外孕患者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情况的比较(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宫外孕在临床妇产科发生率逐渐增多,宫外孕患者往往出现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异常增多,影响宫外孕患者的预后再孕[5,6]。米非司酮是宫外孕常用的抗孕酮药物,其可以明显的降低蜕膜中前列腺素脱氢酶活性,提高患者子宫肌层对于外源性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竞争性和内源性孕酮受体结合,提高机体抗孕酮效果,进而促进子宫肌层和蜕膜细胞的合成,增强宫缩能力和功能恢复,促使绒毛蜕膜组织坏死和彻底脱落[7,8]。甲氨蝶呤是抗代谢药物,其作为有效的叶酸拮抗剂,可以结合二氢叶酸还原酶合,进而影响四氢叶酸合成,达到干扰DNA合成,对滋养细胞形成抑制,导致其死亡,促使宫外孕胚胎停止发育,逐步的被吸收[9,10]。妊娠期的滋养细胞生长活跃,其在增殖过程中对于MTX抑制十分敏感,换句话说甲氨蝶呤可以很好的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更好的促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从而提高宫外孕临床效果。笔者通过分析我院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覃肖丽,刘杰.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不同血β-HCG浓度宫外孕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63-64

[2]朱国文.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2011,7(7):88

[3]陈东梅.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6):3450-3451

[4]闫宏,张丽燕.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宫外孕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18-220

[5]刘小英,邹秋.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143-144

[6]刘辛妍.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20):1874-1876

[7]徐卫霞,杨光琼,李毅.甲氨蝶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58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8):47

[8]刘惠琼,宫外孕方联合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5-16

雨霖铃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效课堂 ; 综合素质 ;课堂设计 ; 教学任务 ;学习氛围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都逐步意识到学习已不单单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培养。身为教师,我们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广阔天地。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科中教学面涵盖最广、教法最灵活,同时也是最难教好的科目,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高效的要求也更高。如何使语文课堂真正的高效,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必须立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对教师而言,备课已经不是传统形式的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准备,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还要对学生认知情况、知识储备、整体素质要做到全面了解,甚至是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爱好以及心理倾向都要有所涉及,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有效的备课,为保证上好一堂高效语文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课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对所学文章进行预习,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学习任务做了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对于诗歌,我要求学生在我上课之前必须先将要学习的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熟练背诵,为我们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并分析鉴赏诗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做到熟读课文,并能参照课下的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知识了解文章思想及把握文章内涵扫清了语言障碍;散文和记叙文等现代文体的预习,要求熟读全文,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导学案。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做出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导学案,及时发放给学生并在学生上课之前进行批阅,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调整教学准备,重点突出、做到详略得当,争取每堂课都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有效的课堂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在一堂语文课中,一般情况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讨论应占课堂二十分钟左右,教师或学生点评应占十五分钟左右,教师最后的总结应占课堂十分钟左右。当然,如果这堂课教学任务较难,教师的讲解和归纳总结可以占到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来把握时间。此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至高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让人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例如,通过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扩句、缩句以及仿句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并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有效指导学生课前积极主动的预习,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方案,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答疑解难的同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我在带领同学学习必修教材4第二单元宋词时,先将词的有关知识梳理印发给学生,然后教给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对本单元的四课按照作者流派,进行重新调序,我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讲述了豪放派词的特点,以此为契,让学生当堂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我通过对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鉴赏指导让其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我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总结了婉约派词的特点,让学生对柳永的《雨霖铃》进行自主鉴赏,并写出鉴赏小论文并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兴趣极高,把本来四课时代教学任务在两课时内完成,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使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讲解方法比传统的按课讲解,能更系统、更高效。

雨霖铃教案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专业服务

职业院校以培养有一定管理经验技术人才,有一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为专业服务成了职业院校的教学宗旨。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的语文又该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作为从我们上学就开始接触的语文课程,很多职业院校对此都不重视,有些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不怎么愿意在语文上多花时间。因此,语文在职业院校中一度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比如,我们学校机电专业就曾一度取消语文课程,认为学生只要学会技术就行。近些年,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强国学教育,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创中国语文课。”把高校语文课列入国家文化发展的纲要中,这给困境中的语文课程注入了强心剂。

在语文课受到重视的环境下,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现在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的情况。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我们还像中学一样过多分析字、词、句、中心主题,势必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他们在中学已经学够了这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拓展外延,把文学与文化相结合。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把作家作品与作者的生平经历、认识信仰和思想品格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受到作家崇高人格的熏陶,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

在美的教育基础下,再根据相关专业的不同,进行教学内容的细化调整。比如,我们学校有学前教育专业,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应该都是从事幼儿教育的,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技能,要能说会唱会跳。他们开设的课程也很多,有钢琴、舞蹈、绘画,等等。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其专业学习的特点与之相结合,通常笔者会采取下列一些方法:

1.重视课前十分钟,进行“说”的练习,内容由易至难。首先进行诗歌散文等美文朗读,要求读得清楚,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这也是对新同学胆量的训练。每次选两个同学,每个月有学生进行评分,评出最佳者给奖励。一段时间之后,练习形式更换,可以讲故事、说新闻、自由演讲等。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不带材料并在说的过程中,带动全体同学参与,讲述者与听讲者双方可根据故事或新闻内容自由提问,让对方作答。这样,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说与听,而是积极的互动。课前的这十分钟,完全以学生为主,既训练了学生自己动手搜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自由演讲,更是对学生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练习,这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与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读诗歌或优美的散文时,可请擅长钢琴的同学弹奏一曲,或请唱歌好的同学进行演唱。笔者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请一位同学上台弹奏李叔同的《送别》,全班同学伴唱,效果很是不错;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画,上课前从中挑选出较佳者,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点评是否与课文所描写意境相符。这样,既触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又对其专业增加了一条练习途径。又如,在讲述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因为说明文内容简单,学习点主要是一些说明方法。因此,会提前布置一个练习,要求他们手工制作一个物品,然后在课堂上讲述制作过程,要求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结果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热烈,完全没有上说明文教学课的沉闷感。这种把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两者相得益彰。

2.进行课堂小实践。在第二年的语文课堂中,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小小的模拟教学活动。比如,用一些小故事、小儿歌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观摩视频教学,组织教案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述,并组织互评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能有一个更直接切身的体会,为以后真正走入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读名著,扩大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外进行。每学期初要求学生选读一本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等。每个阶段布置一些阅读问题,期末则要求学生写出读书报告,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可以把它作为学期结束的一项考查内容。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这又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带领幼儿进行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积淀。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观看一些风光纪录片,指导他们如何写解说词。之后也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每次组织一到两名学生进行景点解说,把语文课堂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机电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男孩子个性跳脱、思维活跃,可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思辨色彩较强的活动。比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者进行专题辩论,还可以增加一些历史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严肃的专业学习中得到一些文化、思维方面的训练及熏陶。

雨霖铃教案范文4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引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78−03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课程教学中存在模式化、刻板化、程式化倾向。笔者结合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对如何突破固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对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再认识

古代文学史课程有何特点,通行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什么,教师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传道授业解惑?由于受教学习惯束缚,连一些资深教师对此也含混不清,或者有意无意地不做深究。其实,厘清这些问题既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的前提条件。

与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相比,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跨度长,从远古神话到晚清文学创作,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二是涉及文学人物与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三是“文史哲”不分家,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都与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等等发展状况绞缠在一起。与此对应,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一是为学生厘清文学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头脑中有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二是引导学生循着文学历史发展的主线,探索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情况;三是为让学生明白“文史哲”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这三个特点,是广大文学史专业教师所熟知的,因此,日常教学工作通常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师的工作也日趋程式化和模式化:一节课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简单交待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概况,接着介绍创作流派,然后是具体讲述某一派或者某一位作家的创作,讲述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风格简介以及作品鉴赏等。而学生专注于黑板,不放过教师笔下或者投影幕布上的的每一个字,记述完毕,一节课也就到了尾声。这样一节课,是标准的,也是合格的。对于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和学生不会有意见,争议最多是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或者内容生动与否,对于教学流程不会有疑议。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这是传统的、常规的、通行的教学模式,影响深远而广泛,各方都已习惯。习惯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被习惯左右着的教学各方,罕有创见,即使有,也难以冲出惯性的重围。王安石曾说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1](97)语义与此相类。在“习于苟且”的环境力量下,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被局限于教室,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教学大纲,局限于标准化的教学条框中,鲜有创新。

笔者认为文学史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一作者的创作概况,总体风格或者某一部作品的

艺术魅力,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审美品位,提升文化素养,进而塑造人格,培养性情。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2](76-87)其中,学会生存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而前三者则是学会生存的前提条件。前三者综合在一起,正是我们的古代儒者所称的“修身”一门。“修身”是儒者立于社会治理社会的前提。《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485)古代文学史内容丰富而源远流长,涵盖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面重要窗口。同时,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者的生平、思想,探讨特定阶段的文学现象和历史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依存感与归属感,塑造人格,培养性情,从而提升个人素质,既与先哲的“修身”说遥相对应,又与当代教育专家的“认知”“做事”“共处”等观点本质上相通。

可见,不论是古代儒家学者还是当代国外教育专家,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一致,表达方式迥然相异,实则殊途同归,都将教育的终极目的归结于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将来踏入社会生存做准备。所以,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单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培养性情。

二、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新思考

古代文学史教学面临着学生需求多样化、趣味化、信息量大且传递迅速等新形势,迫切需要突破刻板、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交流,强化教学效果。明袁宏道在《叙小修诗》里首倡诗文创作应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187)引发文坛震动,引导复古、拟古的文坛转变风向,从追求形式转而追求真情,引起了明代晚期诗文创作的变革。而今看来,这种“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观点也适用于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是可以古为今用的一笔丰厚历史遗产,值得深入总结、大力推广。

1.“不拘格套”的授课方式

正统授课方式包括几大要素:讲授者,接受者,教材、教案,固定的空间——教室,固定的工具——黑板以及相关附属物。教授的方式是在固定的空间内通过口授、文字表述等手段向接受者传授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目的决定了这种正统的授课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所谓“不拘格套”是谓打破固定空间的约束,打破教材与黑板的制约,以灵活的方式授课。

方式1:走出教室,走入自然。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领学生欣赏、品鉴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采用何种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到古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境界中去,是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歌与散文。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起因是作者为自然之景所感,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5](527)讲述的正是作者为自然之景所触动时的感受。这种“悲”“喜”“懔懔”“眇眇”的情感变化,是诗人进行创作前的必经阶段。因此,要理解古人的情感变化,深刻领悟古代经典诗文的境界,最适宜的方式便是将欣赏的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在春和景明之时,感悟春的美好,体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勃发生机,在万物萧飒,落叶纷飞的季节,领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感伤与怅惘。还可将课堂拉到旷野,让学生体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总之,不局限于有限的教室空间,将课堂延伸至室外,对于学生品读、深入理解古代诗文有着重要意义。

方式2:专题讲座,深入探讨。

按照教材或者以教材为纲的通行做法,将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关注点局限于书本,造成一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效果,但无法就某一论题深入展开、层层剖析。专题讲座可以弥补此缺憾,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借助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学术热点、前沿问题等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且安排互动环节,引发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与探讨。这种做法对于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术思维,提升学术水准大有裨益。专题的选择可以两种方向主导,一是学生主导,一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导就是调查学生的关注热点,对于学生希望了解的古代文化、文学人物、古代政治、甚至社会风俗等某一方面给与关注,形成论题,以小型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学生“答疑”。教师主导就是选择教师的学术专长或者研究成果中的某一项加以整理形成论题,以剖析的方式面向学生讲解,展示学术研究的路径,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采用何种专题讲座,都是深入探讨的有效路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2.“独抒性灵”的引导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高峰迭起、瑰丽璀璨。诗词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最讲究一个“情”字,历朝历代的诗文大家谈及创作,无一不围绕情感进行阐述,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5](528)白居易说诗歌“根情”。[6](2790)诗歌的创作以情为主,以情动人,讲真情而非矫揉造作之态。欣赏古代经典诗文也当从“情”字着眼,倡导“独抒性灵”的诠释方式,引导学生自由思考、独立分析,不拘泥于权威解释,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政治解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方式1:品读经典,怡情悦性。

历史发展,时代演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社会潮流变化万端,万变之中唯一不变者乃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思春而意兴勃发,睹秋而悲从心起,自古皆然。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更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或升华,因此,以“情”为突破口,深入了解古人心态,理解古人创作动机,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政治解读,乃是解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怡情悦性的不二法门。例如引导学生欣赏《长恨歌》,首先应摒除“政治主题”说,而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为何笔不由己,将“欲惩尤物”的讽刺主题渐变成“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颂歌。其次,带领学生走进“长恨”的情感世界,抛开李隆基的帝王身份,引入一个人到暮年的男性视角,理解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恋,乃是一种对于生命之春的眷恋,是以杨玉环青春肉体的活泼魅力抵消暮色沉沉的悲哀。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既能增加学生品读、鉴赏经典能力,也能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方式2:区分个体,不立标准。

孔子的“因材施教”说,三千年来,历久弥新,遗憾的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囿于学生人数、教材与大纲,区别个体、因材施教的做法难以施行。对此,可以在古代文学史课程中大量增加自由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偏离“正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欣赏,非一家之言可以囊括。越是经典作品,留下的阅读空白越多,诠释、探讨的空间也越大。而读者由于个体的教育背景、情感经历、家庭环境的不同也造成对文学作品诠解上的差异。因此,区分学生的秉赋与气质,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鼓励、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走入”作品,以最真实的态度和感受体悟作品,独立思考。例如,对于情感世界丰富而又细腻的学生而言,以言情取胜的婉约词最易引发他们的感慨,柳永《雨霖铃》带来的思索比东坡《大江东去》带来的感悟更多。而对于视野开阔,性情较为爽朗的学生而言,东坡的词比柳永的词显然更胜一筹。因此,在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经典阅读环节,需注意的一点就是打破权威、摒弃标准,区分个体差异,设置对应论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训练自主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除了要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改变教学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从事古代文学史教学以来,笔者发现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经典阅读不足,对于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贫乏令人吃惊。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7](68)而现实情况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小,对于一些经典作品茫茫然不了解,无法“愤”,无从“悱”。因此,教师也就无法做到“启”与“发”,迫切要做的是为学生补课,及时补充古代文化知识。因此,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增加学生的经典阅读量,增强经典作品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C]//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UNESCO教育丛书编写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上一篇蜀道难教案

下一篇赤壁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