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济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济济范文1
2、人才辈出,解释: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3、彬彬济济,解释: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
4、济济一堂,解释: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人才济济范文2
一、认真学习,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十几年来,我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知识,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切实提高自己的与业务工作技能,在思想上、工作上与单位保持一致,按照单位的工作精神与工作要求,认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我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服从单位的工作安排,紧密结合岗位实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坚持把工作做完做好。
二、认真细致,做好各项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是单位的重要工作,我认真细致工作,做到既当家又理财,认真搞好各项财务工作,切实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一是做好会计报销、工资发放、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记账、装订及相关财政、税务票据的领用、核销等日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工作仔细、认真、无差错。二是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及时进行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确保会计档案全面、完整,便于以后日常查阅和利用。三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单位工作一盘棋”,积极配合经理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事,以身作则积极努力做完做好。
三、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人才济济范文3
关键词:中部塌陷;人才资源;人才东流;教育投资
作者简介:蒋桂芳(1970―),女,河南永城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91-03
收稿日期:2006-06-05
一、我国中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人才资源的缺失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就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以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本和投资的多少,并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来索洛以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把资本、劳动和技术看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并相应地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988年卢卡斯(Lucas,R.E.)发表了“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他认为,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生产时间长短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我国经济学界已成共识:经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多少,特别是我国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中部的差别主要在于人才多少的差别。中部崛起需要解决好中部的人才问题(胡南省人事厅课题组,2006),人才兴则中部兴(黄寿德,2005),加强人才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张柏林,2005),中部地区由于人才资本外流,导致中部缺少人才而塌陷(伍新木、黄文、董虹,2005)。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同步促进作用(王桂新等,2005)。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背后就是人才、智力的强有力支撑。正如首创人力资本新理念,并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舒尔茨所说:“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杨大壮,2001)。也正是因为美国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并依靠这些人才不断创新,才使美国能够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
人才推动一>科技创新+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收集和运用推动一>经济快速发展,即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因而可以说我国中部塌陷除了国家在中部的发展问题上缺乏配套的政策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部的人才资源短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才东流,另一个是教育投资不足。
(一)中部塌陷是由于东部优厚的待遇和优美繁荣的环境吸引了中部地区的人才不断东流,使中部人才短缺造成的。
东部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带,工资待遇是最高的、增长也是最快的。2002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依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序,分别为11202元、7411元和8332元。东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5%,中部和西部分别低20.6%和11.1%,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后10位中有5个在中部。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北京而最低的是山西、河南(杨宜勇,2002)。因此,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在东部优厚待遇的吸引下大量东流。
表1、表2表明中部地区6省的大多数人力资本流入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已经占到多数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外来人口一半的比例。另有统计资料显示:
1.山西。从1998年到2002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净流出764人,尤以45岁以下的副高职称的人才外流严重,其中工程类和教育类的人才外流最多。据山西省人事厅的一位主管处长透露,2005年,山西省9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中,1万左右进入了本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大学毕业生本省就业的主体;一部分去了企业,而由于山西民营经济不够发达,因此这部分人数相对有限;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学校和自主创业。除了这几个方向,多数都去了东部。
2.江西。据江西省信息产业厅的不完全统计,江西每年培养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中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无一例外均外流,本科生留在省内的约20%左右,大专生约30%~50%。
3.安徽。人力资源流失上,安徽排全国第五;而高层次人才流失,安徽排名第二。另据一项统计,安徽省高校老师人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外流。仅1998年至2000年,就流失正副教授100多人。
4.湖北。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湖北省流向省外的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达54万人,2001年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中留在武汉的分别为11%、3.5%和0.9%,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有4万多毕业生在深圳工作。
5.湖南。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8年流向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就近10万人。
6.河南。1994年以来,流向国外的科技人才有736人,流向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有7343人。约有82%的科技人才以调动、求学、求职等形式进入东部(伍新木等,2005)。
中部的人才东流,使东部成了我国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东部的大城市更是人才济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053.3万人。其中东部地区1339.3万人,占总量的43。9%,人才密度为284人;中部地区931。7万人,占总量的30.5%,人才密度为255人。中部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平均为2920人,约为东部平均数5902人的1/2,中部每10万人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平均为40人,不到东部平均数204人的1/5(湖南人事厅课题组,2006)。
中部人才东流造成了中部经济发展的塌陷和东部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经济要素的载体,人才资源流向哪里,哪里的人才集中,哪里的技术水平就高,哪里的经济就发达。在中国,中西部人才向东南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在全球,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主要向美国流动。不发达国家每年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达80亿美圆,而美国却因人才的流入每年获益60亿美圆。东流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属于在农村中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且多为青壮年。他们的外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例如,会使农村出现女性化、老年化趋势,从而出现“乡村衰落”现象。而中部地区高级人力资本尤其是人才资本的流失,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缺少了重要生产要素的支撑,这是该地区一直以
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中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与东部10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990年的l∶2.1扩大到2003年的l∶2.8,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相应由l∶1.7扩大到1:2.3。2002年,中部6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C,DP仅是长江三角洲的1/8、珠江三角洲的1/10左右;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6%,仅为长三角的1/4、珠三角的1/6左右。
高级人力资本的流入东部地区,使当地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本的培养费用,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人力资本存量的总量与质量。由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或人力资本的聚集)又带来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本的聚集。带动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大量高级人力资本者的进入还在人文氛围和文化气息上影响着当地的软环境建设,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形象。例如,深圳在建立特区前,只是个边陲小镇,年产值不过几千万元。1980年建立特区后20多年来,面向国内外引进初、中、高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深圳市人事局的数据则显示,1997年以来,深圳已引进超过12刀名大学毕业生,这相当于内地为深圳创办了几十所大学。使得深圳经济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逐年增长(刘良善,2001),表3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才资本的流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中部塌陷是由于中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增长低于东部,造成中部人力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人才和经济优势。
1.中部重点建设院校少,并且布局结构欠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西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部集中了全国20%的科技人员和21%的高等院校,中部6省科教人才方面有关总量占全国的份额是:高校数占24.7%,高校在校生数占25.2%,中专学校数占24.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员数占23.1%(毛莉,2004)。以上数据中,多数指标没有达到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28.1%的比例。中部地方高校中“211工程”院校仅为5所,办学实力整体较弱。中部高校就整体而言多集中在省会及中心城市,不利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2005年21%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与东部有些城市的40%~70%的毛入学率差距更大,多数省份还只能达到17%。剥夺了中部很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部地方高校的建设和重视需进一步加强。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并且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中部的差距就突现出来,出现教育上的“中部塌陷”现象。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2.6%。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严重影响了中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中部高校生人均教育经费、教学用房、教学设备等都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教育经费东部与中部的比例是1:0.43,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人均教育经费全国最低,只有203元,与东部人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1160元的差距很大。而国家对中部地方高校的政策扶持、经费支持与这些高校的贡献并不相称。
3.教育不公平也不利于中部人才的涌现和培养。中部特别是一些人口大省由于考生众多,但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导致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甚至比东部一些发达省市高出百分左右。长期以来,教育不公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高考移民,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户口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者转到新疆、等地,试图以此来享受分数更低的待遇。相反,近年来,北京、上海在高考时却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如单列、面试等,外地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考北京院校分数线太高,甚至有些专业把农村考生隔离在外,这本身就是剥夺教育权利的表现。这些都是明显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漏掉很多优秀人才,也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省市人才的涌现、培养以及中部地区科教水平的迅速提高。要促进中部崛起,必须改变上述的不正常现象。
二、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大力解决中部人才匮乏问题
阻止中部塌陷,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加速解决中部的人才问题,实施人才计划。结合中部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防止人才外流,稳定用好中部现有人才。要留住农村的初级人才,一方面必须打好农业基础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另一方面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机会让农民跨过进入城市的“槛”。对于高层次人才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价值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人才薪酬分配实现要素化、价值化。允许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做到在人才使用上,立足中部,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使人才在最适当的岗位发挥其长,让人才在最佳的年龄段尽显其长。
第二,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要改变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不配套,脱节的现象,积极合理地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及时开发本地所急需和短缺的专业。鼓励学校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社会的需要挂钩,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步提升。国家应采取政策,阻止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继续发生,让中部人口大省考生和外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以利于中部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变中部地区的农业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中部6省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很大,比重最高者为河南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整个中部的农业人口比重为7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何人民,2005)。中部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口整体素质较低,过多的农业低素质人口抵消了经济的增长,不但不能促进中部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压力,如就业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交通压力、住房压力等等。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政府应通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并且面向农村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农业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
第四,不惜代价,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中部崛起还需要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大开人才进入的方便之门,可以只求所用,不求所有,来去自由。愿意落户中部的可以提供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人才到来后,不仅要考虑使用,更要考虑培养,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使人才良性循环。不能只靠一纸合约防止人才流失。
第五,送出去,培养造就新人才。把中部的人才送到东部发达城市相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或者选拔年轻优秀的人才到国外学习和培训。通过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等形式,给中部人才成长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出中部自己的高级优秀新人才。
第六,实施中部人才合作战略,充分提升中部人才的综合效益。中部六省在人才开发和利用上,要加强合作,构建人才联盟。坚持人才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跨省区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服务,努力实现人才合作的综合效益,尽快促进中部崛起。
人才济济范文4
关键词: 人才需求 物理技术型 人才教学
社会正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社会对于工科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体现在人才的培养全过程中,关键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本文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教学与工科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教育缩水和考研热影响大学物理教学的原因。
一、物理技术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遇到的挑战
1.物理学科遇到挑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物理学开始兴起,当时很多优秀大学生被物理学吸引,工科教学有了一个新的机遇,普遍开始重视物理学,因而,物理学的发展相当快。但是,目前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过境迁,这些年来人们对于物理学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如有的学校大幅度减少物理教学所占的课时。有的人认为物理学对于人才需求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他们更认为创新教育与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没有什么关系[1]。
2.物理课时减少。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不同岗位的需求不一样,职业的需求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更精细化。为了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很多大学减少物理课时,大量增加针对性比较强的适应整个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开设大量选修性课程,实行学分制度。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种变革大大增强了教育的现实性作用,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矛盾——及时性学习的问题[2]。
3.等级考试的冲击。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流行考证书,其中英语和计算机证书最为典型,这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的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交流的首要条件是掌握语言,这是英语等语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缘故。现在在很多招聘会上,应聘的首先条件就是看有没有证书,有证书的话就能够更上一层楼,没有的话则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二、基于人才需求的物理技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功能,也就是传授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学等同于教书。主张以教学为主,采取分科教学的模式,重视间接经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学习观念上就是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3]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和容器,传统教学虽然也强调个人的修养,但是只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3]。长期以来,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逻辑思维逐渐缺失。
2.新型教育模式。扩招以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高考方式的变化对于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利的影响,部分学生根本就没得选择,不同的考试模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理论课不断减少,实验课也相应减少,但物理学科就应该与实验相结合,利用实验进行教学。物理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思维的学习、训练。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自由探索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手段应该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该服务于教学方式,提倡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网络模式,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人才应有创新意识及追求创新的意识。中外有许多为人类作出过贡献的杰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介绍这些物理学家的科学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习热情[5]。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取得新的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日益需要一大批创造性人才,国家对于工科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工科人才的培养计划也被提上日程,而大学物理作为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基于人才需求的物理技术型人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何小雄.物理学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学业学习,2009(6).
[2]夏建刚,邹海燕.基于人才需求的物理技术型人才教学.教学技术,2010(7).
[3]罗洪刚.基于人才需求的物理技术型人才教学方法.科技科学,2009(2).
人才济济范文5
1.增收节支两手抓,他是发展的“理财人”。
在财政局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同志始终将财政工作置于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跳出财政看财政,寻找到了一条适宜实际的理财思路。围绕这一理财思路,他带领全各级财政职工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区第一的宏伟目标,围绕“两大两优”的经济发展任务,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加强以水电和旅游为支柱的财源建设,推动全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年的.亿到年的.亿,年的.亿,再到年的.亿,较年增加.亿元,增长.倍,年均递增.%,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水平。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各项建设资金严重匮乏。为此,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反映问题,使上级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我的实际困难,为上级的转移支付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他诚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感动着每一个人,上级部门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与了民族地区较大的支持。年上级财政补助较年增长.亿元,增长了倍多。他经常说财政工作中“开源”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节流”。几年来,全财政系统按照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在确保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政权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需要,重点解放了多年遗留的森工“非统”问题和紫坪埔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问题,维护了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确保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如:建周年庆典、全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全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支出需求,确保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实现。同志经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随时都把老百姓的事情记得最牢,也办得最快。在他担任局长期间,全干部职工工资全部按时足额发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涉及“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企业干部解困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重点予以保障,千方百计给予解放,老百姓都说同志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下乡调研是同志平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财政局工作期间,
每年他都抽出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到基层调研,全每一个县、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县乡村、村、镇村是财政局的扶贫帮扶结对村,为解放这几个村的实际困难,同志先后多次前往实地进行调研,针对各村实际,制定了发展思路和帮扶措施,同时指派专门人员驻村帮扶。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几个村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把同志当成是自己的亲人。
2.创新管理机制,推进财政改革,他是财政“领头人”
同志在财政局工作的几年时间里给全财政干部提的最多的是“改革和创新”,他认为财政工作要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本地区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为民理财、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财政工作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从年至今,他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和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财政系统全面推行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主张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财政保证能力,积极主导推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全县财政今年都将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同志早在年任县长之际,就在该县推行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全的改革探索和积累了经验,截至年全财政系统都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工作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敏感问题,他上任之初便提出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使之更加规范化。年按《政府采购法》实行了采管分离,采购规模不断增大,采购资金节约率达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加了政府采购透明度。年经过详细调研,同志果断提出设立了非税收入管理科,以此大力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行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征管办法为重点,以收费票据信息化为源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手段,适应财政改革和全面监管所要求的政府非税收缴管理体制。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分配关系、体现了公共财政职能、规范了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成绩,他说:“在全财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前方的路还很漫长,改革创新将永不停止”。
3.以身作则,强化管理,他是财政的“当家人”
接触过同志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感觉,此人很“严”。的确,身为财政局长,他够“严”,这种“严”,是体现在以身作则、科学民主管理之上的。
该同志在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以实际行动作好表率,用公正、廉洁、献身的品质铸造了一个员的道德风范。“真抓实干,不图虚名,清正廉洁,反对华而不实、一味追求政绩”,一直以来都是同志做人办事的原则,也是他军人优良作风淋漓尽致的展现。身为手握全财政大权的“财神爷”,每天都有亲戚、朋友前来拜访拉关系,面对这些他总是做到有礼有节,对确实有困难有问题的,通过单位正常渠道加以了解、解放,对一些违反原则的坚决予以拒绝,事后有的亲戚朋友理解支持他,也有的抱怨讽刺,可他却说:“我是为民理财,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在他担任财政局局长期间,始终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要求狠抓班子和队伍建设。他善于管理,精通管理,有较高的领导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管理艺术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上任之初,他便提出财政干部队伍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财政机关。他注重全面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依法理财水平,创新职工再教育方式,尽可能多的为职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经常要求财政干部要“对上多争取,对下多鼓励,对外多联系,对内多通气”,时刻想着群众,无论财政改革措施的制定,还是财政政策的实施,都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服务促进改革和管理,在改革和管理中强化服务。一方面,在工作中他注重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生活上主动关心爱护职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为职工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利用反腐败重大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坚定理想和信念,抗得住腐蚀,耐得住艰苦,守得住清廉,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近几年财政局班子在创“四好”活动中成绩显着,年被评为级最佳文明单位,今年该局支付中心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今年在他的带领下,全局正满怀豪情地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从管理中出效益始终是同志的工作理念。为了实现对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他主导制定和完善了《财政局预算管理内部规程》、《财政局工作规则》、《财政局党组会议议事规则》
、《财政局局务会议规范》等内部规章制度。通过实行各项制度,
人才济济范文6
1.为什么要建数据采集平台
(1)数据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评估方案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反映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状况,该平台的出台也改善了以往评估的工作模式,让专家更清晰明了地分析学校的问题,是评估专家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2)数据平台不只是为了应付评估,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信息化的公共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定期更新,实时添加高职院校各种数据信息,向教育部和社会开放,是让外界了解各个学校的重要窗口,接受社会监督也是主管部门进行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今年开始推行的网络版数据采集平台,对数据采集更是实现了科学有效的管理。(3)数据平台建设同时也满足了高职院校内部发展的需要。为体现高职院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学年高职院校利用数据平台采集的机会,认真剖析数据平台的数据,发掘本身办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更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2.数据平台的主要特点
(1)数据平台采集的真实性。根据教育部采集平台相关文件的精神指示,要求数据平台采集高职院校的真实的、原始的数据,不得掺假虚报数据。(2)数据平台采集的即时性。由于数据平台的数据多为动态数据,采集的各类指标数据时时更新变化,所以只有即时信息才能反映学校的当前状况。(3)数据平台数据的公开性。建立一个开放性公共平台,将高职院校的数据平台公开变成一种常态,接受教育部和社会的监督。
3.数据平台的功能作用
(1)评估功能。人才培养评估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数据平台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评估工作的重点参考依据和主要评估手段,评估专家通过对数据平台数据的查看分析,结合现场考察、访谈等多种方式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2)管理功能。数据平台不仅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及时、准确、规范及真实、完整的报送数据,而且促使高职院校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发现本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3)监督功能。通过数据平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各企业等单位、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了解的更全面、更具体,高职院校与上级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更直接,通过这个数据平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开放性的特点。
二、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数据平台建设情况
1.我院数据平台的建设及成效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福建省属公办高职院校,是我国首次批准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的前身为福建船政学堂,是1866年我国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实业学堂。学院于1999年由原福建交通学校、福建船政学校、福建交通干部学校及福建省公路技工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升格而成。2011年6月28日,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2003年10月,我院通过第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准备2015年12月参加福建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第二轮评估。(2)数据平台既是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最主要的参评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实时监测,通过其发现自身办学的不足之处,实施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主要方式。我院为保证数据平台的有效采集,保证数据采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已形成我院独立的数据平台管理体系。一是以我院院长为总负责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牵头,各部门部门长和系部主任为具体负责人,各部门和系部采集员为成员的数据平台采集工作小组,该体系涵盖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修改、数据上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分工,为数据平台的顺利采集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我院现实行一人一责的上报管理方法,数据采集前,每个采集部门和系部须提交自己部门信息采集人员的联络表,采取谁上报谁负责,各部门长和系部主任把关自己上报的数据,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三是经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结合办学指标进行审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院领导决策,完成数据平台最终上报。(3)目前我院在每年数据采集工作布置上,都会下发“关于填报数据平台工作的相关通知”“数据平台采集分工表”“数据平台采集分工细表”“数据平台注释”“数据平台参考指标”“数据平台项目负责人联络表”等相关文档,顺利完成每年的数据平台采集工作。对数据平台数据的分析,可发现学院的办学问题。例如,2012年,对数据平台的分析报告中,我院就发现应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大校园基本建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等。2015年我院即将迎来第二轮评估,我院以评估为契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评估工作部署,加快推进相关迎评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我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我院数据平台虽然已形成相关的操作文档,但仍需要出台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文件,使数据平台的操作性更加制度化、规范化。(2)尽量减少数据表之间重复字段。采集过程中,会出现同一个字段由多个人员或部门同时填报现象,容易出现相同字段采集的数据不规范、重复、累计等现象,给数据平台最终汇总带来不便,导致数据采集管理员工作量变大等问题。因此,数据采集任务下发时,应分工细致到位,实行一人一责制。(3)数据采集的具体过程太过复杂,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修改数据,含分解填报表格、下发数据源表、采集人填报数据、回收下发的所有数据表格及数据审核修改、领导审核修改、数据最终汇总上报等。过于烦琐的过程,会导致数据来回过程中的失真。(4)数据平台采集一般在每年下半年,采集内容涉及的时间长、内容多,但采集时间短,容易导致数据采集遗漏错误等,缺乏一定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今后,我院数据平台工作将试行推广网络版,这样有利于我院数据平台采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完整性,避免数据平台单机版所遇到的漏报、错报等烦琐问题,也有利于直观的比对历年数据,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提高学院整体办学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