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郑人买履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郑人买履翻译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1

一、弄清现代汉语一般语序

这一步是理解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关键。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如下:(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状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定语要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宾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例如:儿时的 我 非常 喜欢 布 娃娃。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二、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分类

在文言句式中,主语、谓语的语序位置和现代汉语语序位置是一样的,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有时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根据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变化,把文言倒装句分为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三、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1.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但在文言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放在谓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状语的位置变化,就叫状语后置句。最常见有两种情况:

(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

例如: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乃号令于三军曰(《勾践灭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判断方法:文言句式中如有“于”组成的介词结构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并并且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还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文言语序: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现代语序:赵氏于齐求救。

2.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要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后面,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却放在了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可分三种情况: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陈述句宾语前置。

判断方法:(1)如果文言否定句中有代词且放在动词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之有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如果文言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 焉等)且放在动词或介词(如:以)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沛公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战?(《曹刿论战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如果文言陈述句中有“唯(名词或代词)是(动词)”、(名词或代词)之为(动词)”、“何(名词)之有”有这样的句式,那么这些句子也是宾语前置句。“之、是、之为”这些字安插在宾语与动词之间是提宾标志,有时往往用“唯”放在前置的宾语前表示强调。

例如:唯命是从(《左传・昭公十二年》),唯弈秋之为听(《弈秋》),宋何罪之有(《公输》),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总是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但是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定语的位置变化,这种句式叫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两种情况: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名词、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

其判断方法:

(1)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之+形容词,助词“之”放在形容词前作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离骚》)。

(2)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者,助词“者”煞尾作标志。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2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一)利用学生已积累的有关的成语 典故 名言 历史故事引入课文,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例如教《出师表》,利用三国中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你喜欢谁?在此基础上在学习和理解《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简单快捷得多,在背诵此文就感到亲切。

(二)表演法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把它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如《晏子使楚》和《郑人买履》学生们就非常感兴趣,学起来也容易。

(三)绘画法教学,让学生在动手 想象 创作的氛围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如在教《即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在古乐声的伴奏下,老师吟诵,学生想象,依据自己的感悟画出美丽的画面。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教师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三、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苟子《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四 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魅力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3

试题着重考查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全卷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主观性试题共17题,108分,占全卷的83.1%。客观性试题共5题,22分,占全卷的16.9%,其中选择题2题,4分,占全卷的3.1%。基础知识共26分,占全卷的20%,阅读理解共44分,占全卷的33.8%,其中课外现代文阅读题24分,占现代文阅读的75%,课内现代文阅读题8分,占现代文阅读部分的25%;文言文阅读12分,占阅读部分的27.2%。写作共60分,占全卷的46.2%。

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名著考查要求真阅读

08年开始苏州市中考出线了名著阅读考查,但是最初几年出现了“伪”考查的现象:因为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 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但在答题时也讲得头头是道,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避免师生猜题、押题,最近几年,苏州市中考改变了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题目一般由课内、课外两题组成,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名著阅读题是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内片段“洞中历险”和《水浒传》的课外片段。今年的两题则都是课外题:4.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尸魔”就是“白骨夫人”,她是如何“三戏唐三藏”的? 5. 《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帝邀请格列佛观看宫廷表演前,小人国人民已经不再觉得格列佛对他们会有危险了,有时会在格列佛的身体上玩耍。他们是怎么玩耍的?其中第4题大部分学生看过电视剧还能答出来,第二题则是课内片段“宫廷游戏”的前一部分,从课内精彩片段考查延伸到对整本书的重要情节、关键细节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真读名著,否则无从下手,因为那些“导读”、“概要”里没有细枝末节。倡导真考名著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意味着考生真读名著,语文教育理应让学生真正接触那些优秀经典的传统文化,并让它长久地滋养我们的生命。

今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延续了苏州多年来的一贯风格,呈现出苏州的地方特色。如第5题语言运用题: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3分)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

从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各种文化交融渗透,本地考生对家乡的归属感有所淡化,而新苏州人对苏州文化历史的了解也有待提高。所以在中考试卷中选择与苏州有关的材料,从而让考生加深对家乡或第二故乡的了解,激发考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尤其是苏州下辖的县级市的考生,会因为试卷中出现自己县市的名字而倍感亲切,并为家乡的经济实力而感到自豪。

二、 课内阅读考查真能力

虽然不少地区在选材上有淡化课内选文、明显偏重课外的趋势,甚至完全抛弃课内选文,但是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多年来坚持对课内语段的考查,其实,这种做法才真正是引导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察他们的拓展和迁移的能力。

1. 考查课外文言文字词翻译,注重课内向课外迁移。

为了与高考接轨,2010年开始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增加了课外语段。课外文言文语段大都短小精悍,主要关键字词的翻译大部分都是课内学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迁移拓展能力。如今年苏州市中考试题的第10题课外文言文《歧路亡羊》的句子翻译: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所之”这个名词性所字结构,在课内文言文《于园》、《桃花源记》等都提到过:“富人于五所园也”、“寻向所志”,“所”字后面的字为动词,和“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因此这个“之”应为动词,意为“去、往、到”,和“所”字合译为“到哪里去”,“反”字在课内文言文《郑人买履》中学到过,通假字,同“返”,意为“返回”。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更注重灵活性,懂得课内课外打通,懂得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考查课内语段阅读,挖掘文本考出新意。

有些地方的中考由于不考课内而导致撇开书本完全不教课本的现象并不少见,借助课内的阅读材料,则可以启发师生认识到,借课本的“例子”,其实考查的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学生平时做试卷时,对课内文章几乎不读原文,自以为熟悉,只是带着平日的印象直接做题。但是现在命题者设计的新题型,死背教参答案是无路可走的,一切的结论都是从文本中来的,不是想当然来的。如今年苏州市中考试题的第13题: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4

所谓“驾轻就熟”,就是所例举的教学案例应考虑学生专业背景,这样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法律逻辑学》所用案例大多以法庭审理案件为主。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采用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或古典名著片段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来阐述和讲解逻辑知识要点,确实能做到“温故知新”。例如:《公孙龙•迹府》篇: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选取这样一个文言片段,可以在进行分析前让学生先进行白话翻译,随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继而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孔穿,面对公孙龙的反驳能够做出怎样的回答或是辩解?接着以公孙龙与孔穿二人的互辩内容提出一系列如下与逻辑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先教而后师”就一定“悖”吗?“此处的“悖”是什么意义上的“悖”?如果你认为此处“不悖”又作何解释,请给出充足的理由?

2.孔子从仁义的角度把“楚人”与“人”区别而论,实质为概念的概括,即“楚人”可概括为“人”,意思是仁义不应有国界,这就好似墨子所讲的“兼爱”。但是公孙龙的“白马”与“马”二者是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来进行阐述“白马”与“马”的差异,文中公孙龙以此把二者进行类比是否恰当?3.孔子区别“楚人”与“人”,蕴含着“楚人”是“人”,没有得出“楚人非人”的命题。而“白马论”的中心论题就是“白马非马”,公孙龙把二者相提并论是否有偷换命题之嫌?该文言片段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逻辑知识较强的综合运用性,教师在协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边思考、边讨论,让学生在分析这些“具体案例”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在学而思、思而用中达到教学的预定效果。再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是“施于人”的什么条件呢?以此名句作为分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案例。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所蕴含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可用于分析直言三段论“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选取案例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定能让普通逻辑学教学更具亲和力。

二、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遵循“客观生动,浅显易懂”的直观性原则

选取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毕竟“逻辑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逻辑”,这种逻辑与生活的关联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逻辑,能够懂得用严谨的思维和逻辑的眼光观察生活,凸显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会避免自己不犯或少犯逻辑错误,更能拥有一种敏锐的眼光洞察生活中存在的错误和瑕疵。选取生活中一个恰当的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对逻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直观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把真实的生活与知识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例如,某品牌牙膏电视广告:“牙好,胃口就好……”,牙好,胃口一定就好吗?“牙好”是“胃口好”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如,集市中一卖桔子摊上摆放着一块写着“大小一个样,越小的越甜”的招牌,某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意见中“是一名优秀的合格大学毕业生”,这些话语显然是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以上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说明人们的思想如果没有“逻辑”这根大梁作为支撑,那么我们的思维就好似朽木支起的“茅草屋”,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检验和推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逻辑思维素质亟待提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逻辑”这一工具植根于我们的头脑当中“用其具”,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成效。中国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指出:“正是逻辑能够使我们最容易地生活。……,随着我们探讨未知的未来,逻辑将在生活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兴趣所在,遵循“趣味深刻,简单易学”的可接受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具有“趣味性”,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催化剂,所以也有的逻辑学教师提出“趣味逻辑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结合大学生喜欢浏览网页,喜欢发微博、发微信、QQ签名等兴趣爱好,选取一些所谓的“网络经典语言”作为反面案例,更具吸引力。同时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所犯的逻辑错误,起到夯实基础、加深理解的作用。例如“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这个例子可以作为一个“划分错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违反了“划分标准混乱”的逻辑错误,同时“划分”的“标准混乱”。世界上的人若以“良心有无”作为一个标准划分应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接着又以“良心没被狗吃(良心存在)”再分两种情况:良心好狗不忍心吃,良心坏狗都不吃。当然还有良心不好也不坏的。这个案例还涉及了“划分”这一概念的“逐级划分”、“划分不全”、“统一标准”等知识点。再如“我每天只吃四类食物:早餐、午饭、晚饭和零食。”在这个案例当中,可以运用“概念划分和概括”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把“食物”划分为“早餐、午饭、晚饭和零食”是不对的,除了“零食”可以概括为“食物”外,“早餐、午饭及晚饭”不能概括为“食物”,犯了“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我们只能按“进食时间”为标准把“餐类”划分为早餐、中餐和晚餐。通过对简单的两句网言网语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的“逻辑缺失”现象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不难说明发表类似言论的网络们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乐,没有正视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急需“逻辑”这一工具去进行改观。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案例和错误解析,使学生拥有一种理性观点看待网络世界,同时起到积极促进规范公共理性环境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没有逻辑,生活就会十分沉重,以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学习实际,遵循“以提升逻辑素养为主,兼顾提高解题能力为辅”的渐进原则

基于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国家级、省级公务员的事实,同时基于普通逻辑学教学与社会逻辑学考试培训存在异同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社会逻辑考试题目作为知识点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这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将起着重要作用。在提升学生逻辑素养、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既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有所用,又能让学生免于额外的培训,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