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系统范文1
[关键词] 信息产品供应链
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的思想,是在信息产品生产者协同与合作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它无论是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来看,都是为了提高信息产品的竞争能力,那么,如何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呢?
一、息产品供应链的含义与特点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销、零售、顾客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信息产品供应链是指信息产品与某一特定产品或项目相关的供应链。采用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产品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新产品开发以及完善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信息产品本身的特性, 导致了信息产品供应链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资产专用性高。由于信息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它在流通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信息产品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
2.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信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由于信息产品的时间性强,如果上市时,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使信息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这一不确定性,一方面增加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供应链整合中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构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意义
1.是信息产品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信息产品销路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信息产品市场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为提高信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信息产品销路,使信息产品生产者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就排上了日程表。
2.是降低信息产业风险的需要。信息产品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对信息产品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看,信息产品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致,同时信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差与空间距离也增大了这种风险,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可以使信息产品生产者获得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并且信息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也有利于缩短信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时滞,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是提高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信息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消费者信誉竞争力的合力,有了这三种竞争力,产品自然不愁销路。
三、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构想
1.建立网站,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要闻和热点,使用户及时了解发生在国内外信息领域的重大事件,介绍当前的信息热点问题等;动态和实时地提供信息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指导,产前环节:信息收集的指导,产品规划,生产的方向等。产中环节:信息的整理与加工,技术指导。产后加工环节:品级分类、加工、包装、加工等方面的指导。流通环节:渠道规划、网点布局、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消费环节: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营销策略、信息产品品牌的树立。
2.订单管理子系统。要实行订单作业,首先要有一个信息产品供应链信誉保障体系,对信息产品流及信息资料供应人、承销人和零售商等进行备案,目前较为先进的方式是通过电子文档下达订单,其中较为常用的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以文本文件或Excel文件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下达订单,然后处理人员将文件内容上传到信息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进行后续的仓储或运输方面的业务执行安排;二是客户从我们网站上的订单下达窗口将数据写入信息产品物流中心为客户专设的信息录入页面,再由物流中心的单据处理人员定时下载订单信息,并上传到信息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后续处理。
3.仓储管理子系统。信息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且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库存能力既要有伸缩性,又要避免资源的浪费,仓储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的仓储要求,还要有预见能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信息产品仓储高峰做好准备。仓储管理子系统包括信息产品入库信息管理、出库信息管理、库位资源管理及其他费用管理、单证管理以及流程监控、报表管理、档案维护,并提供计算机辅助决策,对即将达到或超过上下限库存量范围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级预警。
四、实施信息产品供应链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伙伴关系。供应链中各利益主体在成本的分摊及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只有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各个成员之间,要认真考虑本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与他们协调合作,才能击败真正的竞争者――其他供应链。
2.发挥核心成员的带动作用。供应链中的核心成员一般有较强的实力,可以带动链中其他成员对信息流进行整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在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上,建立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两个系统,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信息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市场;同时,供应链成员共同享有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
供应链系统范文2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自适应系统
在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变动的趋势下,制定及时准确的供应链策略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因此,供应链的适应能力成为衡量供应链系统性能最关键的准则之一。
一、供应链环境及适应性分析
自适应系统是控制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在机械、航空、工业过程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自适应技术适用于动态特性变化范围很宽的对象。系统利用可调对象的输入量、状态及输出量来测量某种性能指标(IP),根据测得的性能指标与一组给定性能指标的比较,自适应机构修改可调对象以保证对象在某种意义上的最优状态。应用自适应原则开展研究,应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对象环境中有哪些动态变化的因素;二是对象应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1.供应链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结构和系统参数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确定环境的影响。经由供应链环境的分析可以理解系统动态变化的原因,判断可能的变化情况。在供应链管理的变化环境中主要包括了五种不确定因素:(1)顾客需求。(2)产品和服务。(3)信息与通讯技术。(4)渠道。(5)物流。
2.供应链的适应性。供应链适应性分为两种模式:主动式适应和被动式适应。所谓主动式适应是指在既有系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性能的有效分析,创造新的更高效率的管理策略,从而把供应链运作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被动式适应是指供应链系统能够跟踪运作中的变化,并使自己尽快适应因变化而产生的需求。主动式适应和被动式适应过程共同作用,推动供应链系统的不断发展。
从供应链组成来看,适应性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结构适应性、功能适应性、资源适应性。结构适应性: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既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和经营状况,动态参与供应链的组建。成员变动的反应能力是结构适应性的主要内容。功能适应性:当供应链组建完成、各成员确定后,供应链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各成员企业优化组合,形成支持供应链运作的有序流程集合。流程中各个企业承担功能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改变时,现有系统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只需修改流程中规定的规则和顺序,功能本身不变,可以快速重新配置系统流程,从而增强系统的适应性。资源适应性:供应链如何利用各成员企业的资源是由具体的市场需求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所确定的。供应链管理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选择;工厂和仓库分布;运输渠道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库存管理各方面问题。这些资源决策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当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供应链必然对资源的变化作出响应,重新分配和调度资源。
由于供应链的层次性,这3类适应方式的深入程度也是递阶的。组织适应作用于最高层;流程适应作用于系统功能层,在适应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组织的变动;资源适应作用于系统运作过程,同样,在适应过程中,要考虑组织、流程的变动,如图1所示。
因此,系统适应性研究通过分析各种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内外因素,形成事件影响序列,并建立事件发生之后供应链采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自适应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自适应供应链的一般原理
1.系统结构。图2中可调系统是根据供应链类型和具体环境选择的某种模型描述,它体现了供应链策略与其状态及结果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当系统中发生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时,供应链根据测得的性能指标与一组给定指标值的比较结果,触发自适应过程。自适应系统通过修定原有策略,重新安排系统的可利用资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使供应链系统持续、优化地运行。
系统的自适应过程有三种形式。对于可预知的变化,规定事件响应策略。更多的变化是不可预知的,因素错综复杂,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中引起关联的变化。环境变化一方面隐藏在很多不变因素背后,另一方面隐藏在诸多变化因素中,因此不必要也无法完全识别所有变化数据和变化类型。这一类变化主要通过对性能指标的监测,决定重新优化的时刻和优化策略。系统还可以设置检查点,主动收集系统运行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优化。这种形式是更高级别的适应,能使供应链系统创造更高的效率。
系统给定的性能标准规定了变动范围,它是动态的,随着供应链环境的不同状态而调整。可以由历史数据或行业专家的经验知识分析得出,也可以建立参考模型,由参考模型的输出和状态规定一个性能标准。判断是否到达重新调度时刻,是否开始自适应过程,取决于两类监测信息:一类是可预知变化事件的状态,另一类是供应链系统的性能指标值。
2.数学描述。系统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其中x表示系统状态,u是输入量,是扰动量。
A(t),B(t):t时刻系统模型参数
Q:t时刻系统性能指标 Q*:给定的系统性能标准
e:系统实际性能与给定性能的偏差
0到t之间的时刻
:自适应规律,根据f调整系统策略
3.可预知事件序列。这里主要定义那些简单的、经常性发生的可预知事件,不同供应链还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更多的定义。
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链是拉动型的,生产由需求驱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协调。市场需求作为外生量,激发一次重调度事件。(1)新增的订货。采用调度方案完全再生的方式。保留断点发生时的系统状态信息,重新安排调度策略,将新增订货与原有订货一起进行调度,紧急订单的优先级体现在分配给它们更大的权值。(2)订货取消/修改。采用完全再生的调度方案,删除/修改被指定的订单,并把剩余订单作为调度对象重新调度。
生产能力的变化:当供应链中某生产企业发生故障,不能提供需要的生产能力,可采用修改式的调度方案,将与故障企业有关的任务形成新的要求进行重新调度。
渠道的变化:供应链中供应、运输、生产关系等发生变化以及供应链成员加入或退出时,保留断点的状态信息,将相关任务形成新的要求重新调度,修改原有的方案。
三、结语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产品及市场的变化引起供应链结构及供应链内部的业务流程、运作策略等发生相应的调整。面对需求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供应链能够与变化同步。供应链的动态调整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自适应的反应过程。本文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展开研究,运用自适应方法进行建模,以期为供应链企业的策略调整寻找一种动态的方法。文章提出的系统是一种探索性的新方法,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中的检验。而供应链管理理论、自适应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也为这个研究方向提供了许多条件。供应链模型的分类研究;指标函数的确定;优化器设计策略及特定算法,有效的事件响应策略,自适应供应链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等,将是下一阶段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士华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新海李言俊周军:自适应控制及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3]J.L. Gattorna, D.W. Walters.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M]. Houndmills: Macmillan, UK,1996
[4]陈剑蔡连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6):26-32
[5]李华焰马士华:供应链整体绩效驱动及平衡分析[J]. 决策借鉴,2002,15(5):13-18
供应链系统范文3
【关键词】物流管理 供应链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供应链节点的纽带,达到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的目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实现了企业供应链上各个合作商的有效沟通和企业间的同步化,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分析现阶段,在供应链系统的大环境下,现阶段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上遇到的阻碍,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供应链管理的界定
供应链最早是由皮特.鲁德克的经济链经过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转变而来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通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流程,它是由一个企业共同合作的不同商家而构成的物流网络,加强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完善供应链中涉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信息,最终实现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公司成本、从而达到供应链运作最优化的目的。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企业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管理是降低成本,增强效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一个企业物流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在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障碍,比如,来自于各组织的观念问题、人才问题、传统企业机构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内部和贸易伙伴间的协调问题、绩效评估问题等等。这些物流管理上的障碍,造成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误会,影响了企业形象,弱化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在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企业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建设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企业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使物流管理效率下降的主要原之一,一套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机制,可以体现在供应链上的多个环节,比如,企业采购成本的管理不健全,企业供应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企业物流的管理水平上,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等,完善供应链中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规范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制度,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企业物流设备及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物流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上的需求,企业物流管理设备的落后影响了货物的运输、储藏,传递等一系列流程,企业物流设备的落后,阻碍了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使信息不能有效的传达,消费者反应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给企业,从而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度,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在物流管理技术上,企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特点,然而在物流技术管理上的应用却不是很多。
(三)企业物流人才专业素质低
增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极大的影响了物流管理的服务质量,培养企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
三、供应链系统下,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企业物流管理的优化关乎着企业的未来,一套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增强企业的效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供应链的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完善的物流管理制度,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机制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应该着重强调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保证从货物的采购、生产、物流、需求四个流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要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落实“以顾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实现与消费者的真情互动,加强物流管理供应链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进行物流管理人员的定期考核测评,利用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对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完善培训制度,培养专业化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企业可对物流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加强对物流管理供应链的重视,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物流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在物流管理流程中,除了要保证物流机械设备的先进性,信息物流管理也要具备创新性,针对消费者向企业反应的问题,不能得以及时解决,企业在物流的信息管理上,要与时俱进,加强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让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管理中,比如针对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企业要借用,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网络技术,将供应节点畅通的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
四、结束语
在供应链系统的大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的完善,对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企业供应管理人员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重视,实现了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同时,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物流管理效率,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完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应链系统范文4
关键词:生态系统 供应链 种群演化 生态平衡 适者生存
供应链与生态系统
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经济体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由于人是供应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学习、模仿、决策等行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供应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演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由供应链的定义可知,其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
由于经济行为的类生态性,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即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理论解决经济学问题。1993年,美国组织战略学家Moore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在组织研究上,认为单个企业应该将自己定位成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组成部分,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Costanza(1997)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估计了16个生态群落的经济总量,发现在考虑生态服务的支付价格之后,大宗商品结构、工资、利率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李强等人(2012)根据企业价值共享和价值创造的角色错位和连接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五种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组合模型。由于供应链是在供需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质,因此自供应链理论的诞生开始,关于它的演化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王玉燕等人(2008)利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逆向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发现只有在逆向供应链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情况下,市场才会慢慢接受逆向供应链;针对绿色供应链这一准公共产品,申亮等人(2008)借助产品差异化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政府激励机制下的绿色供应链演化模型,得出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合适的“有效补贴”,以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从竞争和发展角度看,供应链与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多的共性特征。供应链上的管理活动注重供应链各成员的竞争演化、信息共享与协调发展,注重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渐变过程。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也阐释了各商业物种的演化特征。此外,近年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单链式结构向多链条的横向一体化趋势演进,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特征,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群落关系非常相似。因此,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复杂供应链的演化,不仅可以利用生态学已有的成熟理论解释供应链的演化,在一种新的视角下审视供应链的特征,也为预测、改善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竞争水平、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供应链网络生态平衡
在供应链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组成供应链的企业个体,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企业个体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供应链中的个体,由于生态位的不同,按照供需关系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食物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分析、管理来进行采购行为,供应商继续向下级供应商采购,层层采购主体之间构成了捕食食物链;某些中小企业依靠供应链上的大企业生存,层层依附关系构成了寄生生物链;逆向物流和原材料再生工厂的存在,又构成了腐食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食物链,食物链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捕食关系网。同样在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能为多个企业提品,一个企业也可以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商品,不同的供应链之间互相交叉影响,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应该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网络。供应链网络上的个体、种群、环境之间,应该存在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就意味着在供应链发展的成熟阶段,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应该趋于相对稳定,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通过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供应链网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供应链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价值创造、增值,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主宰型企业、骨干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之间关系平等。为实现供应链网络的生态平衡和协同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超越利润,成为企业的首要关注焦点,并且尤为看重这种协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意味着供应链上的物质流动应尽可能实现循环再生,做到生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种群演化
供应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在供应链中位置的改变,使得供应链成员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组织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实现供应链个体的演化。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常常出现大量个体的区域性聚集或行业性聚集,企业之间呈现出种群特征,出现供应链种群。大量个体演化推进了种群的演化,在企业内部演化的同时,由于企业之间合作、竞争关系的不断进行,不断地剔除不符合本供应链发展的企业、流程,改进管理缺陷,消除过程瓶颈,引入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并且由于种群的存在,有利于个体之间优秀基因的重组、传播,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演化。
由于供应链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演化进程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者生存,使得大多数生态系统需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种群的演化也是这样。
(一)供应链种群诞生阶段
进化论将有机分子合成为生物单体并进一步变成生物聚合物的过程视为生物演化的第一阶段。在供应链的演化过程中,家庭作坊组成了供应链最原始的细胞,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始细胞聚拢,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集群,各种集市和专业化合作社的出现意味着供应链种群的萌芽。
(二)供应链种群成长阶段
随着原始生产细胞的聚集,初步区域群落形成,供应链种群不断壮大,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向着更稳定、更强壮阶段进化,进入了成长阶段。种群通过对外扩张、内部进化、功能分工等,实现个体和网络的双重强化。在这个阶段,种群成员逐渐增多,群体竞争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抗风险能力增强,供应链种群不断成长。
(三)供应链种群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的供应链种群结构和规模均处于相对稳定,群落中各成员通过竞争确定了各自最合适的位置,成员之间形成稳固的契约关系,以群体身份参与整体竞争。种群表现出很强的自平衡、自组织、自适应性,竞争力大大提升,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优化整合价值链建立核心竞争力,种群的整体稳定与整体运营水平成为群落成员的核心关注点。群落中的核心企业作为群落首领,带领群落参与市场竞争,引领产销行为,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群优势,效益得到最优化。
(四)供应链种群衰退阶段
生态群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群落也是一样。任何供应链群落在成熟完善之后,不可能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市场需求的转移和外部竞争的变化,群落的竞争优势消退,价值链断裂,现有稳定的组织结构难以维继,出现企业的逃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被破坏,种群逐渐衰退解体。
现今行业环境下供应链种群的演化远比这复杂,但都大多都遵循了以上的演化流程。真实的种群进化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网络化的演变过程,不同的群落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种群成员之间关系复杂交错,群落与群落之间交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演化前进。
内外部竞争下的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永恒的话题。从单细胞生物的趋利避害到高等动物通过不断学习来抵御自然风险,由内外部竞争导致的适者生存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在供应链的维度,由于内部竞争,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不适应的企业退出,更符合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企业加入;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推动着供应链内其他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供应链的内部进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挤出效应会淘汰部分固守僵化或进化缓慢的企业,实现供应链内部更新。此外,供应链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来自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必须学会在适应中生存。当某一个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便会解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新的供应链又会形成,供需过程不断进行重构,这需要供应链的适时调整,实现适者生存。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在免疫系统,以实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和抵抗;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柔性学习系统,可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也应该是一个市场敏锐型和环境感知型系统,能够正确地预见市场变化,把握潜在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适者生存的视角下,企业想长期保持竞争力,需要实现由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的转变。改变传统方法在基期上的简单预测来决定产销行为,通过分散式控制、面向终端沟通、动态即时决策、并行网络化信息传播等,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统一集成(徐军芹,2010)。一个能在激烈内外部竞争下保持良好运营的供应链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自发地、稳定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系统各成员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合作、共享与互惠,在稳定有序的动态演进中实现不断发展。
在适应性供应链别需要注意的是持续的改善与学习。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生活习性,降低对环境的依赖,实现物种的延续。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想要长期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根据外界变化做出适合的变化,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做出调整,提升对内外部变化的感知能力、对未来变化的预见能力、对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包括简单的操作性改善和战略性学习,操作性改善的效果是短期的和直接的,主要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技术与管理的微小调整实现,改善的直接结果是对局部环境的更加适应;战略性学习则需要核心企业的发起与驱动,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对当前供应链运营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此外,在遭遇战略性转折期时,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的平稳过渡和供应链竞争力的重构。
结论与展望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演化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由于生态系统与供应链在平衡、演化、竞争上的共性,生态系统的生存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去研究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但生态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如何更精确找到生态学与供应链的契合点,利用生态学的理念量化供应链演化过程,并给出精确的求解,仍有待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the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3
2.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6630)
3.李强,揭筱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新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
4.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4)
5.申亮.绿色供应链演化博弈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3)
6.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
供应链系统范文5
关键词:Agent Multi-Agent 协调系统 供应链
关于Agent技术的产生及研究现状
Agent技术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并可追溯到1977年Hewitt提出的并发Actor模型。这个模型中包含具有自控行为、相互作用和并发执行的对象,并取名为Actors。Actors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Agent。上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Agent之间的交互通信、协调合作、冲突解决等方面的研究,强调Agent之间的紧密群体合作,而非个体能力的自治和发挥。旨在如何说明、分析、设计和集成多个协作型Agent构成的系统。
Agent的原意是“”,即一个人代表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去完成某些事情;在计算机领域,Agent可以认为是被授权的“个人软件助理”,是一种在分布系统或者协作系统中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的计算实体,常简称为智能体。其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智能及良好的灵活性和分布性,特别适合处理复杂、协同和难以预料的问题。
我们要求Agent至少必须具有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反应能力、预动能力和理性行为的要求,这五条判定准则构成了Agent的基本特点。据此,可以归纳出在建模过程中Agent所应当具有的性质和能力:自主性:Agent能够自行控制其行为和状态,能在没有人或者其他程序介入的时候操作和运行。通信能力:Agent能用某种通信语言与其他实体交换信息和相互作用。感知能力或反应性:Agent能够及时地感知和响应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能动性:Agent主动表现出目标驱动的行为,能自行选择合适时机采取适应行为。推理和规划能力:Agent具有基于当前知识和经验,以一种理性方式进行推理和预测的能力。协作、合作和协商的能力:Agent能够在多Agent的环境中协同工作和消减冲突,以执行和完成一些互相收益且自身无法独立求解的复杂任务。
Multi-Agent特性概述
多智能体(Multi-Agent)是当今国际上人工智能中的前沿学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Multi-Agent由多个结构和功能较为简单的Agent组成,通过多个Agent间的协作,使整个系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功能。它的目标是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建造成小的、彼此相互通讯及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它的研究涉及Agent的知识、目标、技能、规划以及如何使Agent协调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等。
Multi-Agent由一组功能各异的Agent所组成,不同功能的Agent代表不同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权利和能力,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它们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动态地组建。Multi-Agent具有以下特点:
在Multi-Agent中,每一个Agent都不具有完全信息,都没有能力单独完成任务,因此需要多个Agent间相互协作;不存在全局控制者,不能实现集中控制;每一个Agent都包含有局部信息,因此数据是分散的;每一个Agent都是自治的、独立的实体,因此计算模式是异步的。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销售商组成的动态网链,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资源、能力以及目标,在供应链管理下相互协作,使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通畅地流动,为用户提品和服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与Multi-Agent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用Multi-Agent系统来构建供应链的协调系统。
供应链协调研究现状
国外对供应链协调问题尤其是协调建模的研究是供应链系统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早将Agent技术运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是加拿大Toronto大学企业集成实验室(1993),开发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ISCM)。ISCM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功能各异的多个Agent组成,有关Agent间的协作采用了约束满足和优化处理的方法,提出下一代供应链管理系统应具有分布性、动态性、智能性、集成性、响应性、重构性、协作性等特征。
我国的该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徐琪、徐福缘对多Agent企业供需网协调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郑洪源、李海燕建立了基于多Agent协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对多Agent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汤兵勇对供应链协调运作的大系统多段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系统多段控制结构。庄品、王宁生和卢少华对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把供应链的协调分为设施层、信息层、协作层和协商层。马燕、刘阳和刘永胜分别独立的对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对非协调和协调情况下的供应链的各方利润进行了讨论,并认为通过协调可以使双方的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增加,形成了双赢的局面等。
适应性Agent是供应链协调系统建立的单元
在供应链中,存在着很多的Agent,每个Agent既与环境交互,同时又与其他的Agent有业务上的往来。图1表示了一个订单发出的Agent处理结构。某个Agent向上游的Agent发出订单,经过提供原材料的Agent的信息处理之后,数据录入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中包含了当前企业中的库存中的原材料、产品、半成品以及在产品的信息。Agent中还存在着一个当前任务和消减冲突的模块,模块中包括了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和即将完成的任务、新订单的排序信息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减任务的冲突。经过中心数据库和当前任务的调配,管理决策系统发出执行订单要求的信息,向订货Agent发出原材料和产品,同时,本次订货信息汇入到中心数据库中,以便于对未来的订单和发货量进行准确的预测。
在供应链协调系统中,其基本组成单元是一个个的Agent,其“适应性”就表现在能够在多任务中根据发货的紧急性、对方Agent的优先地位等要素对任务赋予一个优先级,根据这一标准消减多任务的相互冲突。
基于Agent的供应链协调系统构建
Agent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是多Agent系统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多Agent协调(Multi-agent Coordination)是指具有不同目标的多个Agent对其目标、资源等进行合理安排,以调整各自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实现各自目标。
供应链是由遍及全球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组成的复杂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波动,动态地进行重构。如果把供应链中各种功能单元,如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运输商对物料或最终产品的管理和生产、计划、采购、销售以及运输等均看成是独立自主的Agent,把供应链网络中的人、组织和机器间的交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各种活动描述为Agent间的自主作业活动,那么供应链系统就成为一个多Agent系统,其中每一个Agent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并可与其它Agent进行协作,本文构建基于Agent的供应链协调系统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本文应用Agent方法构建供应链协调系统,在模型中,A1代表原材料的供应商,A2代表制造商,A3表示零售商,A4表示消费者。供应链协调系统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分别是战略协调层、战术协调层和操作协调层。
战略层协调为保证整个供应链组织和运营过程的执行,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战略层协调的内容包含合作关系、风险管理、利益分配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设计。
战术层协调是供应链上游和下游、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互动和集成的过程,一方面是根据供应链战略协调要求对运作过程进行总体安排,另一方面能够为供应链战略协调提供综合而全面的观点。战术层协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设计过程协调、销售过程协调、制造过程协调和供应过程协调。
执行层协调是对战术层协调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属于具体操作方面的协调,通过协同执行、实施和动态性优化,可将战略层协调和战术层协调的目标落实和实现。执行层协调的内容包括生产调度、运输调度、产品协调、库存协调和能力协调几部分。
基于Agent的供应链协调系统实现的基础平台
供应链协调系统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平台上,其中最重要的平台包括在供应链协调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心协调者和信息技术,这两者属于供应链协调系统的硬性基础平台,供应链契约和供应链的信任机制是软性基础平台。
(一)中心协调者
供应链上的中心协调者并不是指供应链上实力最强大的企业。但必然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实力,拥有某种高额利润的产品或服务能力、拥有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强大的谈判控制能力的企业。
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来说,它们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企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供应链核心企业和其它企业也不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它在供应链中的功能更多是一种服务领导关系而不是传统的控制关系,企业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状态。
引入中心协调者之后,中心协调者对供应链战略层协调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导设计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心协调者应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与合作企业一起设计合理的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并根据每个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贡献和所承担的风险共同决定企业应获得的收益并进行适当的收益补偿 ;主导设计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协调需要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经营信息进行及时的交换和共享,中心协调者有能力建立起强大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把供应链的各个企业连接起来,并对信息系统落后、实力较弱的企业提供支持,使其信息系统得以改造和升级 ;主导对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及其产出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供应链管理模式不同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供应链具有单个企业所拥有的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同时又拥有各优秀企业联合的竞争力,供应链不可能像单个企业或关联企业那样对整个经营活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控制力的减弱必然导致供应链合作风险的增加,中心协调者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有权力和责任对整个供应链实施控制并进行风险管理。
(二)信息系统
支持供应链的协调关系,最重要的硬件投资就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满足供应链协调系统中对信息共享的需求,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的信息传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众多的企业能够相聚在一起,对事件做出快速的反应。
各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也为与合作企业间信息系统的连接做好准备。支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技术为Intranet,Intranet可将企业内部的客户端界面统一为通用的浏览器,解决了多平台互连及兼容性等技术问题,而且安全保密性强,同时还可以和外界就必需的信息进行交换。
企业之间需建立互相连接的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合作协调的实现。支持企业外部信息系统的技术有Extranet和Internet。其中,Extranet是基于开放网络和协议上的私有各方之间的一个虚拟的私有专用网络,就像是在公共的陆地上造的一条私人的街道。由于只限于企业间一对一的连接和信息交流,Intranet具有保密性高的优势,同时由于其应用范围有限,成本也较高。
(三)信任机制
在供应链协调系统中,信任是成员关系的剂。供应链企业合作存在潜藏的多元冲突和不信任感,各个企业经常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对供应链的期盼;它们在联盟的类型和联系程度方面认识会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存在差异;在日常政策和程序方面不同等。供应链排除了企业之间大量股份的相互持有,放弃了垂直一体化从组织结构和制度上对成员的治理,代之以依靠合同和信任来维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调节供应链成员行为的治理方式。因此,信任的缺乏对供应链协调系统而言是可怕的。
(四)供应链契约
契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尤指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契约为主体的行为规定了范围,如果主体的策略超出了契约的规定,他就将受到惩罚。
契约可分为狭义契约和广义契约。狭义契约也称为显性契约,是指主体成员间签订的经济合同。广义契约指包括狭义契约的主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和约束。隐性契约是显性契约的延伸或衍生品,它的存在是由于当事人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无法把所有可能情况列在显性契约中或部分行为规则写入显性契约的成本太高。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彼此补充、配合共同决定着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契约围绕供应链的总体目标从合同和制度上强制规定供应链各个阶段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供应链的协调。所以说,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纽带和关系约束,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运作必须依靠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合理的合作合同来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契约的设计和管理可以理解为:合理设计成文的合同内容(狭义合同或显性契约),并影响隐藏在成文契约后面的潜在契约。
正是由于Agent能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处理,本文应用Agent构建供应链的协调系统,系统分为战略层协调、战术层协调和操作层协调,并对系统实现的基础平台进行了探讨,旨在应用该种方法提高供应链的系统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Bond A, Gasser L. Reading in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Mateo.CA: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88
供应链系统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方案
0 前言
当下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管理中,物流管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其中供应链系统正是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分点。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具有先进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企业往往更具有企业竞争力,更能使得自身功能充分发挥。加之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种种条件的存在才能使得企业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进行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的课题。
1 传统物流管理的弊端
1.1 库存量大
传统供应链上的库存缓冲,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库存,而这正是造成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原因。在供应链上,如果各个企业的仓储和存货点不一致,库存问题就会扩大。由于供应链的每个参与方都有库存,再加上库存管理的失误和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库存水平与实际的货物需求之间就几乎毫无关系了。
1.2 反应慢
传统市场配送渠道的松散是固有的,由于供应链上再订货过程的脱节,不可能满足热销产品的销售需求。
1.3 业务处理滞后
传统的物流管理处理产品的方式单一,如果企业关于挥发性产品和非挥发性产品的库存水平相似,并通过同一种物流网络对它们进行分发时,就会导致货物周转和循环缓慢。
2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2.1 能够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能够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物流链不能够无缝连接,需要运输的货物没有在约定的日期送到,顾客的需要就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一些保存性较差的货物会变质,采购货物的质量也会在运输的途中受阻,这就使供应链的合作大打折扣,也会使顾客对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后取消合作,严重的影响企业的信誉。
2.2 缩短处理订单的周期
美国的权威组织曾对供应链的管理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经过统计的结果显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使订单的周期控制在3~4天,这样的数据就证明了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使时间相对以往减少了30%左右。这是一个完全奇迹般的突破。
2.3 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物流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市场的发展形势也进一步的熟知,同时还能够确定需求量,这就使得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超越市场的真正需求。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确保物流的畅通运作,这样的目的是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能够尽快的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了解。这样也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知名度,立足于市场。
3 传统物流业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客观性和方式
3.1 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具有客观性
(1)现代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一直以来只看重生产过程,忽视流通过程,使得物流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促进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带动贸易增长,降低流通费率,成为我国物流业的必要目标。
(2)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得利润,它在提高功效,减少生产资料损耗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通过集中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能够有效地减少采购费用,增加企业各项设施的使用,减少设备折旧,从而进一步为企业节约开支,增加企业盈利。
(3)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有很大作用。
3.2 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方式
(1)建立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得企业在对物流供应链的各项决策过程获得有效依据。
(2)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服务网络。物流服务保证了客户商品利用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顾客之所想,做顾客之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对于顾客的多种需求,尽一切可能满足顾客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真正地使传统的物流业服务向增值的转型。
(3)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完备的物流硬件设施和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信息化的仓储设备,全自动化的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等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软硬件保障。
(4)加强供应链管理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供应链管理需要不同领域技术人才协同配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所以涉及供应链的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更多相关技术能力和经验。企业在未来供应链管理上如何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如何留住人才,是管理层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
4 优化供应链管理方案
4.1 加强供应链的整体性
在当前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必须首先加强供应链的整体性,提升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其中库存作为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供应链中企业在某一个节点的成本和运作效率,而且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综合成本和总体竞争优势。因此在供应链宏观管理和业务流程构建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整体性,各节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企业的库存问题,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全局利益出发,在信息共享、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共同做好供应链管理工作,优化各环节库存,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益。
4.2 建立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沟通和协调对于物流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方面更是如此。在供应链模式下,各节点成员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深度合作,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建立定期协调和沟通机制,促进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信息共享方面,有积极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将整个供应链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和生产计划等信息及时共享出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为整个供应链管理在决策制定方面提供足够有效的参考资料,对市场额波动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
4.3 完善业务量预测控制策略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企业关注焦点的变化,具体来说由过去的以产品本身为主,转移到了顾客这个最大的焦点上来,并且更加准确及时地把握消费者的需要变化,做出相应的预测。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产品流通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都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控制策略,加强在需求预测方面的协调性,在供应链中各节点协调同步的基础上来提高需求预测的精度,从而做到合理管控,提高产品及服务供应效率。
4.4 创新观念,注重企业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目耸鞘迪衷谙蚩突提供满意物流服务的同时,尽量地降低物流成本,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求企业从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既要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又要不断引领客户需求。
5 结语
总之,物流供应链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各层面的发展,其管理方法体现了统筹物流的综合性,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都得到良好的发挥。由上可得,当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带起物流管理的主流,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