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鸿门宴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系着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仍普遍存在着笼统化、程式化、教条化等一系列问题,使所设问题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生成性。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研究设计出具体的、有价值的、可引领学生快乐高效学习的问题,真正“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予以重视,认真探究。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提问或过于浅显,无思维价值;或无限拔高,难于回答;或模糊抽象,回答不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教师针对性地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层次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展示其思维过程,才有利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才会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让课堂呈现出“不想说的想说,不会说的会说,会说的创意说”的生动局面。在教《祝福》一文时,结合“课后练习”中的三个探究题,我还补充了二个问题:

(1)小说写了几次“祝福”?在这几次“祝福”中,祥林嫂有怎样的表现?这几次“祝福”对祥林嫂的命运又有怎样的影响?

(2)祥林嫂被婆婆卖给贺老六,为什么要拼死反抗?她到底在反抗什么?

这几个问题涉及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和主题,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很有针对性,很适宜适度。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对这些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我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趁机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也体验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二、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牵着学生鼻子走”,让课堂提问成了帮助自己完成预案的工具,形成“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是指点他的学生入住现成的“高楼”,而是促使他的学生去“垒砌”,同他一起去建造“高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不仅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还能使学生通过对此一问题的探究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逍遥游(节选)》一文时,学生对文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于是设计了二个问题去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揣摩课文内容。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第一、二段中提到的“野马”、尘埃、蜩、学鸠、斥等事物和鹏鸟有没有相同点?”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很顺利地认识到:无论是鹏鸟,还是“野马”、尘埃、蜩、学鸠与斥等,都须凭借空气才能飞行或迁徙。

接着,我激疑促思:“文章第三段写了“知效一官”一类人及宋荣子和列子,这些人物与前两段所写的事物有什么联系?”课堂又生波澜。学生激烈探讨,理解到“知效一官”一类人与“野马”、尘埃、蜩、学鸠与斥等都目光短浅,宋荣子、列子尽管达到较高境界,但跟鹏鸟一样仍“有所待”,都没有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的“无待”境界。至此,学生对《逍遥游》的主旨就基本上理解了。可见,所设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是很具有启发性的,达到了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目的。

三、问题设计要有生成性

有的教师往往“心中有预案,行中无他人”,对所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生成性,当冷不丁冒出“旁逸斜出”的问题时,或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学生批评打击,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灵气。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并预见到所设问题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生成新的问题,以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之美。

教《鸿门宴》一文时,我本想在概括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归纳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让学生深入探究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可就在此时,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赞同说亚父老谋深算!”

要知道,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早成定论,只不过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他的谋略失败。这时,我非常冷静地示意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走,并趁机叫出樊哙,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范增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问题一出,学生哗然。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后,称赞了该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并顺势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几分钟后,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生1:刘邦逃出以后,大概是时间太久了,连项羽都派陈平去叫刘邦,这么久的时间亚父为什么还没有起疑心?又为什么没有任何的补救行动呢?

生2:在刘邦被困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的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病死途中。聪明的范增怎么会在自己被用作离间的靶子后仍坐以待毙呢?

……

针对学生的诸多质疑,我赞赏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并顺势引导:那么,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呢?课堂上又炸开了锅。

生1:鸿门宴仍旧会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生2:鸿门宴上的斗争其实只是范增与刘邦集团的单打独斗,这也暗示了项羽最终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谋士才智的低劣,而在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寡谋轻信。

……

一切又回到主题,课堂归于和谐圆满。我们在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够对范增这一人物形象提出质疑,本身就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说明他们已读懂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鸿门宴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备学;教案备课;真正内涵;实施策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使得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下,“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教师又当通过何种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这两者的交互整合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累积的教学感悟,试就“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为主要对象的教学准备方案,只要编写好教案,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依次落实就可以。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对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想,因此能有效避免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情况的出现;但是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是指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特意编写的自主学习方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

⒈发挥“导学案”备学的积极力量

“导学案”,“导”是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预习与探究活动,并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最终完成导学案上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如在编写司马迁《鸿门宴》这篇课文的导学案中,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句等知识点之外,更将几个问题有效融入了其中:

(1)在你看来,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不屑于视刘邦为敌人?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2)如果你是项羽,你心目中处理刘邦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请大胆发挥想象,为历史故事编写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

之后,我便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和交流。如此一来,既真正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行了显著的培养与锻炼,真正发挥了“学案备学”的积极力量。

2.尽量避免“教案备课”的弊端,最大限度上发挥其优势作用

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相反,更应要求教师牢牢掌握自主学习活动的大致方向及最终任务。而这,显然离不开教师的“教案备课”。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实现“教案备课”与“学案备学”的有效结合,除了要尽量避免“教案备课”存在的明显缺陷之外,更要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力量与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从中体会与收获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受与无限乐趣。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良.新课程下整合“教案、学案”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8(04).

鸿门宴教案范文3

一、巧妙设计导语,点燃学习激情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周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文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笔者设计《药》的导语就独具特色:“刚刚同学们感受到了纯情的翠翠,体味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实大师们都是写人的高手,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大多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药’我们见过很多,有……等等,可是在这篇文章里,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入文学作品呢?”在这则导语里,一个“其实”便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中拉出来,随后运用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学独白,透视焦点。教师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动人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

3.音乐渲染,先声夺人。利用音响、幻灯、电视、电影等设计的导语导入,集听、看、思于一体,效果可想而知。它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十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讲课过程中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注意听、认真读、多思考,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得以加深,广度得以拓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设计关于项羽有“妇人之仁”还是有“君子之度”的辩题,设计新颖,视角独特,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气氛推向了。由此不难发现,利用课堂设问是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好办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不学转为愿学,由愿学转为乐学,从而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三、获取实践信息,诱发主动学习

首先,鼓励学生亲自演一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者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鸿门宴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合作学习 策略 研究

身为一门国语课程,高中语文课堂上从来都不缺少欢乐与多元化元素,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加的对于学生的兴趣进行促进,激发学生更大的内在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将是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一个新式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横空出世,打破陈规,给学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对于身处在高中的学生而言,将高中语文从原来的严肃教学变为多方位的提高全面素质的合作教学,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合作教学模式可以让广大的高中学生在交流、思考、分享等领域得到一个全面的能力提升。

一、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同时对于信息的共享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一味的通过的小组的学习来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思考永远是不可避免的,合作学习模式不过是将二者完美的合二为一了。学生在通过自主思考的同时,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进行组内的讨论,从而达成信息的共享。教师要做的就是对于学生进行一个科学化的分组,在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让学生公布他们相应的讨论结果和方案,并让学生在互相分享信息的同时对于出现的相应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又可以在组内讨论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谓一举两得。要勇于的打破传统教学的理念,破除以往的教师单向的传输教学方法,避免再出现学生被动的接受,打破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要多多的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足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思维的碰撞,想法的激发,这就是合作学习所需要的真谛。

比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看透哲理的经典历史故事。教师要在课前积极的准备好相应的教案,尤其是对于这种文言文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出相应的引导式问题来让学生慢慢的进行理解。例如“邹忌所问的三个人的回答都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齐王最后会接受邹忌的建议?”等,然后通过相应的分组让学生自行的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令男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徐公、客人、齐王等,令女学生扮演妻妾,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

二、通过构建思维学习模式来对于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算由未知到已知,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未知的领域体系,引导学生自己的去进行探索,去求知,这也是合作学习模式的另一种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已知的知识,来对于未知的领域进行摸索,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量,还会增加相应的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双赢的体现。教师在其中的角色还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已知的知识点,哪些是未知的内容,明确的树立的教学所需要的目标。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不同人的思维进行交织的碰撞,让灵感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让平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让平时发挥不佳的学生也可以跟进,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课堂随笔试卷,由于课文是文言文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经验对于课文进行解读翻译,尽我所能的最大程度对于课文的每一个地方都进行深刻的解读。然后还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共享,对于难点和意见分歧的地方组织大家积极的参与讨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例如学生会就“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如果他当初杀了刘邦,那么历史的车轮又会驶向何方?”等问题产生很大的分歧,通过组内的积极讨论与组件的意见互换,就有可能得出一个很共同性的答案。到最后再由教师来进行分类汇总。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促进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全面构建与发展。

【结 语】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进高中语文教学中,既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大体的趋势,对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一种肯定,更是教师履行以人为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一次重要实践。想要落实合作学习模式为高中学生学习提供真正的助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模式学习体系,利用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在提高相应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相应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整体的高中语文教学增加新的光环。

【参考文献】

【1】朱万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3(36)

鸿门宴教案范文5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

因为职业的关系,“教师”二字,总是与“书香”二字联系在一起。但是,环顾周遭,还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气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他们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的书。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

(一).没时间读书

有的老师说,我也想读书,但工作紧张,无暇读书。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教师每周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小时;也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大概能做到每天保持一小时。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利用空课时间阅读”。也就是说,教师们利用晚上、周末时间仔细阅读的不多。人文理想的失落,生活情趣的单调,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远离了阅读,远离了书斋。如果你整天只顾着奔忙,你也就渐渐失去了人的灵性,也缺乏应有的精神滋养。

(二).功利性读书

语文教师为何不读书或者少读书,一种说法是读书尤其读文学书对教学没有作用。的确,残酷的竞争法则和功利的评判价值,造成了“语文教学==教参+教案、试卷+答案”的近乎机械的加工模式。因为忽视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只到几本参考书中讨“质量”。常常只看教参和教案,下载现成课件和现成教案来上课,对课本的理解都是别人的,而非是自己的阅读感受,慢慢就会使自己的阅读能力降低。殊不知,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在“语文”。对文本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恐怕再怎么讲究“教学”,也常常是“隔靴搔痒”。

(三).读书不如学生多: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是:仅仅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来看:1-2年级学生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高中生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要求是:“六——九年级能自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四年的阅读总量200万字;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四年的阅读总量400万字。高中生有课外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进行广泛的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量不少于300万字。”

当学生已达到这样的阅读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惟有读书才能沉浸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迷失自己;惟有读书,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必读篇目都不熟悉,老师读的书不够多,那么语感、对作品的理解力就会迟钝,甚至会赶不上学生,渐渐跟不上时代。

二、语文教师的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气质

“腹中有诗气自华”:教师长期的阅读积累会培养其儒雅、独特的气质,形成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形成教师诗化的语言: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一些教师的语言很有文采,他们的课堂语言不是那样的干瘪,而是充满诗意和文采。上他们的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熏陶。有的老师热爱诗歌,他上课的开场白、过渡语、总结语都很有诗意。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独特的气质、语言、修养、板书,对学生学习语文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深情地回忆“60年代欢乐而清苦中学生活”时说,“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因为“哪怕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辩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知道,钱穆当过小学教师,朱自清、叶圣陶当过中学教师。那些博览群书者,他们的课必然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闪耀着人文光辉。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网络和视频科技的冲击下,现在的学生阅读积极性越来越差,很多学生以影像和图画来代替文字的阅读。问学生:“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吗?”他们回答:“看过电视剧。”有的学生在作业里运用成语,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有三个错别字,作文更是错字连篇,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把学生卷面上错别字问题归咎于语文老师。而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学生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太少。那么,如何在网络时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国外的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学生直接到图书馆,先由图书馆的老师介绍馆藏的一些图书的故事梗概,然后学生借阅,并和他们的写作挂钩。加拿大政府提倡学校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阅读积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通过作家生平介绍调动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兴趣:例如:在上《十则》前问学生:“你知道对世界历史思想史影响最大的十大人物谁排在第一位吗?”当学生知道是孔子的时候都非常惊讶,教师这时就可以介绍孔子的生平,指出孔子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的巨大影响,甚至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300多所的孔子学院。鼓励他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课文,也要去买一本《论语》来好好了解孔子的思想。

2. 通过介绍作家的其他作品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课下注释提到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我就特别介绍了《羊脂球》的内容,调动学生阅读莫泊桑作品的兴趣,很多学生就到图书馆借阅或者到书店购买莫泊桑作品。

3. 通过介绍原著鼓励学生阅读节选课文的原著: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节选自名著《红楼梦》《三国》《水浒》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原著,寻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回到《水浒》阅读关于林冲的情节,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教《鸿门宴》一课时,可以介绍史记中关于项羽、刘 邦、张良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刘邦本纪》《史记.留侯世家》。

(三)拓展教材的外延与内涵

教师的阅读积累在授课过程对教材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和补充,例如在教授居里夫人的作品《我的信念》时,我特别向学生推荐阅读居里夫人怀念自己丈夫的文章《怀念皮埃尔》,比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他们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更是生活中的痴情伴侣。1906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比埃尔的性命,也使居里夫人承受了一次生离死别的沉重打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坚强的居里夫人、严肃的居里夫人、执著于工作的居里夫人,而是一个因丧夫而悲痛欲绝的女人。她写丈夫的遗容,写丈夫的葬礼,写丈夫的实验室,写丈夫喜爱的花木……表面看来,似乎思路不够连贯,语言也不很顺畅,其实正表达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悲痛情绪。然而,就是这个极度忧郁的女人,很快振作起来,在丈夫去世五年后,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篇文章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作用,写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在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依然坚强地继续科研事业,对课文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可以介绍学生阅读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也是写居里夫人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居里夫人。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教材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所传授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大弊端。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经验教会学生挑战课本和权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第16课是《化石吟》,里面有一段话“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课本要表达的意思是化石证明了进化论的理论,可是我却发现在云南澄江地区发现的化石群却恰恰证明了进化论的错误,难道课本上说的都是对的吗?鼓励学生寻找材料来挑战课本的权威,甚至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追寻人类的起源》来进行,因为这个活动也探讨进化论的问题,结果大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阅读大量资料,展开激烈辩论。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也说过:“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觉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书的礼赞》)

试想,一个连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教学怎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盼望我们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勤奋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源头活水”常流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语文阅读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畅广元

[2]《对美国初等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调研报告

[3]《教师与读书》东岭中心小学张双云

[4]《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湖南望城一中 胡岭

[5]《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张小波(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5期)

鸿门宴教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上一篇梅花魂教案

下一篇蜀道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