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梅花魂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梅花魂教案

梅花魂教案范文1

一、激发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没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生命里便会暗淡了许多跳动的火苗。因此,兴趣是激活学生学习欲望的“导火线”,使学生“胃口大开”,饱神食粮的上好“味精”。因而,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学习、阅读、讨论,给他们以心理的安慰和表达的自由,千方百计地去“逗”他们,激起他们的参与欲望。如讲故事、讲笑话、画漫画,甚至做个健康的“鬼脸”,这都是调节气氛的“验方”,时间短而收奇效,为何不用?如我在教学《老公公》一文时,发现课文插图形象生动、滑稽有趣,文字浅显直白、简洁幽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公公”前后令人捧腹的动作,并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和现场绘声绘色的朗读,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使孩子们在会心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步入学习佳境。

其实,以往的课堂过于严肃、死板,学生毫无生气,难免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为课堂的读者讨论交流加一点“色彩”。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拿的这本教科书就是指导员用鲜血换来的一捆书中一本,你有什么话对指导员说吗?当我要唐一民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时,他慌乱中站起来,竟不知从何说起,显然他刚才走了神,连问题也没有听清楚。课堂陷入一片尴尬。此时,我没有采取斥责的方式,而是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瞧!唐一民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转而,我又微笑着对唐一民说:“不过,我想同学们还是非常想知道你心中的看法,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吗?”于是,我又趁机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他马上领悟到我的用意,并迅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样一句简短而幽默的话语,既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发现不止是唐一民,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学得很快乐。

二、提供参与机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如我在教学《猫》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蹭”字丰富的感情内涵,先让学生通过回答理解“蹭”的意思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然后让同桌互相表演一下猫“蹭”作者的动作,感受一下“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同学上台与我表演,我当老舍先生,学生当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表演不够到位,“蹭”的动作太僵硬、太用力,不够温柔,脸上表情不够亲昵,我即引导学生评议,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蹭”字的形象感受,为后面的领悟作了铺垫。

同时,我们也应试着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当然,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很难想象,在一个惟师惟书、人云亦云的课堂氛围中,会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应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因而,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品个够、议个够。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让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和神情的句子,先通过充分朗读,再与同桌讨论交流,探究阮恒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参与质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注重的是教师的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使得许多跳动的火苗在萌芽中就被扼杀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解惑”为学生“质疑”。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如我在教学《梅花魂》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较好的问题。如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具体指梅花的哪些方面?外祖父又为什么那样赞美梅花的精神?又为什么会由花及人?外祖父为什么要让作者好好保存那幅墨梅画?学生通过质疑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因而学得特别充实。

对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也应当提倡、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推进,为提高参与质量创造条件。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在学完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吗?”一位学生问道:“如果小女孩的奶奶没有去世,小女孩的命运会这么惨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启发引导学生想想:“假如奶奶没有去世,她会给小女孩什么帮助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说出了几种可能:奶奶会把小女孩从寒冷的街上找回来;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奶奶不让爸爸打她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一次发问:奶奶如果活着,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帮助,小女孩的命运会发生根本变化,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这个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小女孩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答案。可见,质疑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从而使课堂活力四射。

梅花魂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抓住 中心词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心中颇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诗人杜耒的诗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看似平常的教与学,却因为教者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有了创新性的切入点,有了对文本教学设计的深入思考,而让课堂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活力。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认真进行了文本细读,在借鉴经典教案的同时大胆创新,将课文教学变得简洁精致而高效。细细回味,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 “抓住一词,教活一课”。

一、在文本解读中捕捉一词

反反复复地静心阅读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强烈的震撼感冲击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感动。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故事,语言朴实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思考着该如何独辟蹊径,寻找到一个小而巧的教学角度,生成一个简洁而精致的课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不经意间,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话”上:“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是啊,课文不就是先后描写了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吗?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虽然两个场景跨度很大,但是它们却被“同一时刻”紧紧拧在了一起,可谓是:同一时刻里的不同场景,却为了实现同一梦想!一个灵感突然跃出脑海:教学切入点锁定“同一时刻”,就用它来纵横决荡,编织起教学过程的彩带吧!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单元导语、“小泡泡”、资料袋还是插图或是课文本身,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不能放过。只有做个“有心人”, 有效地开发,恰当地运用并挖掘这些教学资源蕴含的内容,才能触摸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才能找准关键点并以此来教活整篇课文。

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一词

当我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切入点锁定为“同一时刻”之后,在教学设计中就始终以它为主线,贯穿全文。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到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为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上出了“语文味”的语文课。

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浓缩为:从“同一时刻”一词引入两个不同场景;然后分别在两个不同场景的学习中抓住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及背后的含义;最后再回到“同一时刻”一词,体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下,两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桥”,共同谱写的爱的赞歌,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远远的一道海峡隔开的只是两岸的地理空间,却不能隔开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一个场景的学习着力点放在品味“静静地”“凋零”“辗转”三个词语上;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二个场景的学习落脚点放在品味“静静地”“沉着”“步履匆匆”等几个词语上,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这些词语,并逐渐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词语,最终达到较为全面地理解课文,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从而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的效果。这种以一词贯穿始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变得清晰、流畅而高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紧扣一词

上一篇桂花雨教案

下一篇鸿门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