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1

关键词:航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1 航空企业战略重要性分析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分支的航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不像一般企业模式一样。航空企业不仅担负着为我国国防军队及附属部门提供完整航空作战装备的重大责任,还具有推动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使命。以航空技术作为经营主体的航空企业将航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不断研发新型航空技术以满足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需求。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具有投资大、回收慢、高质量、高难度、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扶持,才能够继续经营发展。

航空企业不但要发挥保证军用武器支撑的作用,还要发挥为航空领域研发高科技航空产业的作用,在维护国防队伍进行国家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市场,不断吸引更多机构前来投资支持,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如此看来,我国的航空企业日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手段,已经无法使航空企业具备压倒性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无法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无法具备面对国内外各实力企业的冲击的能力。基于此,加强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研究,是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航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乎航空企业的发展前途。

2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2.1 企业战略经营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经营就是在市场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在市场冲突下更好生存,结合市场环境及自身内部结构,在长远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针对性企业发展方针,并将上述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在发展过程中。正确无误的企业经营战略能够明确企业的市场地位,指导企业向着最准确的目标发展,同时避免企业发展中走入误区,在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是企业进入市场后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总体来说,企业战略经营具有强竞争、稳定、可行、含有风险、长远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的战略经营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长久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属于面向市场进行的战略管理。

2.2 经营战略分类

关于企业战略经营研究,本世界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研究此战略理论,并将该理论成功应用实践当中。国内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并不长久,因此,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及实践应用历程也不多。近一二十年来,企业经营战略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

从不同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战略也有不同分类,不同的层次、战略导向需要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各不相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持续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战略内容要从下面部分着手:首先,要认真分析企业所在的外部、内部环境,为了解航空企业的发展潜力。其次,根据内外市场环境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企业每一个阶段制定合理的目标。再次,从企业生产的产品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方向。最后,依据制定的大目标和各阶段战略目标展开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快速实现。

3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合理制定的注意事项

企业经营战略从酝酿、指出、决策到实施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规划,还要涉及到战略评价。因此,航空企业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同样需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

3.1 按照正确思想,制定战略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打算。在当前社会,众多利益冲突让许多企业防不胜防,因此,必须要选择长久发展,从大局出发维持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为了应付上级而选择短期利益,既影响了企业的长远战略制定,又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利于航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风险规避。

3.2 借助信息系统,制定规划

信息化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企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信息技术,航空企业能够发掘自身最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将信息系统用于企业发展的各部门管理当中,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因此,企业要与时俱进,将企业战略制定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管理上,为推动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制定,要挑选精通电子技术的人,成立专门的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决策数据支撑。

3.3 合理评价战略规划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规划不能盲目进行,航空企业的经营计划部门也应用心进行,与企业各部门联合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和规划。制定经营战略并非只是按照上级指示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是对企业发展及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战略实施效果作出的正确反映,制定航空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谨慎对待发展中的任何环节,方方面面都会影响战略决策和实施。只有对经营计划部门制定的众多战略方案合理抉择、客观评价才能发挥经营战略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航空企业的顺利发展直接保证了国防武器防备生产及市场航空用品的制造,航空企业不仅要完成一般企业的业务,还要额外担负其他责任。因此,航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切实制定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一定要从长计议,加强经营战略管理,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上海XX航空货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2]余莹.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多元化战略风险[J].现代商业,2013(12)

[3]杨宝珍.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2

关键词:研究;经营战略;化工贸易;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66-02

1经营战略分析

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是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经营战略分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然而,这些分析并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而是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经营战略分析旨在形成一个关于企业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详细和全局看法,以帮助企业制定信息全面的经营战略。

1.1宏观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工贸易总体呈现出增速前高后低,增速趋缓的现象;“十二五”时期,化工贸易有望快速恢复,平衡状况将得到持续改善;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化工贸易企业节能减排成绩斐然;在经营战略研究的实施下,化工贸易企业的科技创新取得良好进展。

1.2微观环境分析

①行业运行环境。“十一五”期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内贸流通领域坚持搞活流通,全方位扩大消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已形成的产能情况研究得出,化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取决于未来国内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影响化工贸易企业的产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原油价格;二是国家产业政策;三是资金;四是市场需求。

②竞争结构分析。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内生存、发展,因此,微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比宏观环境对其影响更直接,影响程度往往也更大。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状况及强度最终决定行业的整体赢利水平,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是企业正确制定自身经营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明确自身经营战略定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研究是何其重要。

1.3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为一个企业建立经营战略地位所需要的资产和竞争能力提供信息和进行必要的分析。它探讨的是企业的资产、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特性。

①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经营能力被定义为将资产和竞争能力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中,资产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竞争能力是指企业运用所拥有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有效配置可利用的资产,给企业带来进行经营战略的能力。因此,化工贸易企业需要通过深入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状况以及产品市场状况,充分掌握产品的市场规律,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形成一套完善的产品销售体系,从而有效地跨度企业的经营能力,同时还为下一步企业与其他单位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②企业的资产状况。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始终将资金风险的控制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对贸易中资金安全的控制,解决好贸易经营、市场开拓和资金风险间的矛盾,为企业积累经营资产。因此,对于当前的化工贸易企业而言,资产状况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③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的很多化工贸易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待加强:首先,企业销售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过大,高科技产品、新型环保类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其次,企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专业性贸易类人才。再次,现行的体制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对外业务的拓展。

2经营战略定位与目标

2.1经营战略定位

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和竞争结构分析,我们对化工贸易企业的业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化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定位如下:

①属性定位——专业化贸易服务。从属性来看,化工贸易企业业务的目标顾客是重视服务品质的产品供货方和产品需求方,而目标客户“物超所值、降低成本”的利益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因此其属性是一种专业化的贸易服务,属性定位为专业化的贸易服务。

②利益定位——物超所值,降低成本。从利益来看,化工贸易企业业务所提供的服务能够降低双方直接交易的成本,帮助产品生产商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让客户获得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利益定位为物超所值、降低成本。

③价值定位——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价值来看,我们要思考的是化工贸易企业业务所提供的“物超所值、降低成本”的利益能够实现客户的什么最终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化工贸易企业业务的价值定位理解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经营战略目标

为实现目标,经营战略实施分3年、2年两个阶段,并制定相应经营战略:第一阶段(2011~2013年):创新夯实核心能力阶段。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做大做强做专主业。第二阶段(2014~2015年):提升核心能力阶段,延伸产业链、打造新主业,全面实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创新。打造现代贸易企业,实现发展水平、核心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和区域影响力全面提升。

3经营战略实施

3.1加强现有传统业务发展

不断夯实化工贸易企业基础化工原料类产品、溶剂类化工产品、添加剂类化工产品、食品类产品、饲料、金属材料类产品、建材类产品等七大类主营产品的对外贸易业务。结合贸易工作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各企业的经营实际,进一步扩大企业已形成的特色贸易工作局面,实现“十二五”末期对外贸易业务的销售收入目标。

积极面向下游生产企业,在销售方面下功夫,以销促销,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场,深挖销售潜力,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合作,积极拓展大型客户单位销售业务,将产品做大做强;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及时把握和分析产品的市场变化情况,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情况做系统分析,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力争使产品销售上一个新台阶;加强企业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业务覆盖面和产品销售量;着重加大主营产品的贸易业务,着力开发潜在的行业客户,将产品朝着精细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3.2完善相关经营战略体制

3.2.1创新组织结构经营战略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本着精简、统一、效率的原则,创建出新的适合当前化工贸易企业自身经营战略实施的职能架构:其一,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摸索建立促进企业创新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扶持、推动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企业的改制,推动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逐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其二,创新用人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储备,推动人才结构转型。

3.2.2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战略

“,旧中有新”,抓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与规划,坚守诚信多赢的营商原则,不断提升在业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员工确立企业的企业核心价值,凝聚人心人力,树立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展。

3.2.3完善资产监管经营战略

其一,加强财务监督。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企业相关部门的规定,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认真执行相关报批备案制度及程序,进一步做好财务动态监测预控,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其二,加强风险监控。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积极主动加强和法制部门及法律顾问的联系,争取支持协助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

3.2.4人才队伍建设经营战略

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着力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重点面向人才市场,引进具有丰富业务经验、操作能力强的外贸及各类专业人才,改善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快人才的培育和培养,通过现有的业务骨干传、帮、带,带动带领一批年轻人尽快成长;夯实人才队伍基础,优化队伍的年龄、学历和能力结构,逐步构建梯次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和使用,把人才使用和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学习型企业,广泛开展员工的业务及专业培训,把员工培训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培养培训、人才开发、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管理,构建加速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机制,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3.2.5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3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Abstrac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ategy has become China's automobile driving training enterpris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ssue. Research on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especially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nagement strategy,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manag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一) 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二)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l、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2、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综合平衡的工具。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一)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二)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人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人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因此,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2、考虑企业行业特点。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四)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砒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等等。

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禾!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中,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之间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三、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评价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传莹.浅议企业经营战略[J].河南石油,1998年第6期.

[2]李文明,陈晶璞.中国企业经营战略浅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5

刚跨入2009年一个月的时间,各大公司裁员就成了全球新闻的主旋律。

仅仅在一周之内就有10万人被裁,其中NEC裁员20,000人,辉瑞制药19,500人,麦德龙15,000人,波音10,000人以及斯普林特8,000人。加入这个队伍的还有星巴克、柯达、飞利浦、微软、卡特彼勒、家德宝等公司。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估计,今年1月份的裁员总数是241,749人,比去年12月增加了45%,创下7年来月度裁员人数的最高记录。

据观察局势的经济学家预计,接下来非常不幸,我们还会听到更多的裁员消息。牛津经济高级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鲍德曼说,“从我们看到的数字来说,企业第四季度的表现非常糟糕。”

裁员和减薪除了给员工个人带来心理创伤之外,还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自2008年12月以来,全球各大公司的裁员总数已达到50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处在这场危机中心的金融服务公司。对许多已经宣布或者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现在真是戏剧性的转折,因为就在不久前它们的处境还相对较好。正是因为所有公司在这场危机中都未能幸免,分析师和战略规划者才开始思考对企业进行根本的变革,即对全球经济体系进行重组。

事实果真如此吗?沃顿的专家指出,宣布裁员既不表示它们将要变革,也不能作为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整体预测,它只是暴露出企业多年的经营缺陷和战略问题。过去这些问题都隐藏得很好,资产价值的泡沫遮盖了资本体系的缺陷和动荡。而如今在经济下滑的背景衬托下这些问题都浮出了水面。

裁员的副作用

裁员的决策可能具有某些持久的影响。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说,“如果企业在经济困难时期裁员,这将会影响企业与留任员工间的关系。一旦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劳动力市场开始供不应求时,你就不能指望员工会对企业依然忠心耿耿。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同时值得深思的是该举动对公司运营的长期影响。“我认为特别是在美国,企业变得过度关注短期的季度经营数据。但为何不稍作长远打算,当经济转好时企业该怎么办?未来又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建立起发展能力?”卡普利问道。

沃顿管理学教授拉菲・阿密特表示,“裁员的决定将会带来几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仔细权衡。一方面,当销售达不到预期要求时,董事会经常会鼓励管理层要继续保证收益以及控制运营成本。裁员仅是降低开支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另一方面,通过辞退受过培训并拥有良好忠诚度的专业员工虽能节省短期成本,但却会损害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阿密特解释道,“例如,如果企业解雇了负责开发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工程师,从而导致新产品无法继续完成,则当经济转暖时,该企业就将处于竞争劣势。解雇专业客服人员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样做会损害顾客与企业合作的意愿,可能会因此造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滑。此外,当经济形势转好,销售额开始上升时,企业就必须招聘和培训新员工,这时就会出现成本高而耗时长的现象。因此,我建议董事会和管理层在作出裁员决定时应格外谨慎,只顾短期利益可能会导致中长期利益受损。忠诚又能干的员工是所有企业的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国际猎头公司光辉国际上海办事处的合伙人康岚提到,在专业公司里,有时中层管理者是首当其冲的裁员对象,因为这些人比较贵。但是,一旦经济好转,中层管理者的招聘又将变得非常困难。部分原因是由于在需求旺盛时,项目经理之类的管理人员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

危机下的企业现状

沃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说,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危机迫使许多经理人只着眼于短期。“至少在美国,企业似乎只在乎眼前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实现每季度业绩目标的压力,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还很难追踪评估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譬如将来经济好转时需重重新招聘造成的长期成本,业绩无法迅速好转以及员工士气问题等等。”另外,还有人模糊地认为劳动力其实是一种时令资源――业绩好转时再招聘新人并不难。这种想法也是造成他们只着眼于短期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经历过裁员的企业日子非常难过。卡普利说,“事实上所有研究均表明,伴随着裁员而来的就是业绩下滑。需要声明的是,宣布裁员其实就表示这家公司已身陷困境。实际上,有时很难区分公司裁员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说,对于许多已经宣布或者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它们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眼前的经济危机引起的;这场危机不过是让它们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已。虽然这种说法可能非常直观,但专家认为不论是公司经理人,还是外界的分析师、投资者和决策者,可能都把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原因归咎于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不去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

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教授杰伊・阿纳恩德说,目前这样的严峻考验就让企业立分高下。“从战略角度而言,危机对各个公司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譬如有些公司的缓冲措施比较到位,抗压能力较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忠诚度较高,成本结构更富有灵活性,供应链的适应性也稍好一些等等。”

专家指出,裁员标志着某些行业已经开始甚至加快了变革。金融服务业和汽车业显然就是如此,但高科技行业也在变革。危机只是微软、惠普、EMC、戴尔、SAP等一些知名的IT大公司遭受打击的部分原因。可以说这些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拐点,所以它们必须改革自己的业务模式。

以微软为例,一直以来公司都把传统的家用电脑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现在消费者对这种电脑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微软历史上的首次大裁员,它最近刚宣布裁员5000人。近年来,市场重心的转移已经迫使公司开始想方设法拓展其他业务,其中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就是去年竞购雅虎失败。现在,微软至少会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它也计划在搜索、在线服务和云计算等领域增加多达3000个工作机会。搜索业务聘用的人数将取决于分析师口中的潜在“变数”,即公司是否收购雅虎。不论何种情况,微软的裁员与招聘计划都由战略需要决定,而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

不论是微软、卡特彼勒,还是其他许多公司,需求陡降都暴露出公司运营效率低下的弊端。上述例子告诉我们,导致裁员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不论是整体经济还是各个企业,裁员都只是证实了某些事情的发生。宣布裁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发生的,因为在所有应对挑战的措施中企业最不愿采用的就是裁员。同样裁员操作起来也十分棘手,管理层通常不得不作出非常艰难的决定。

保持长远眼光

对于所有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未来的经营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他们必须想办法利用现有或新的流程来弥补员工减少造成的损失。这些工作需要管理层付出大量的心血。另外许多重大的项目可能会人手不足或者延期进行。而此时如果人心涣散就将给公司造成沉重打击。

那么是否有特别“擅长”处理这种情况的公司或者管理层呢?卡普利认为关键在于首先考虑好并执行替代性的方案。很难想象一个不采取其他新颖措施来削减劳动力成本(降薪、岗位共享、带薪休假、强制休假等)的公司能够顺利完成裁员。他说,“一家公司在经过认真分析后,发现自己除了裁员无路可走。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阿纳恩德说,归根结底重要的是要保持长远的眼光。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除了着眼于目前的危机,还要为将来形势好转做准备。他说,“当众口一词称时机大好的时候,你要按兵不动。同样,当大家都说时机不好的时候,你应当仔细权衡。”即使经理人必须应对眼前的危机,他们也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为将来的增长做好准备。毕竟谁也不想因反应过度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公司将来的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范文6

关键词:顾客价值;第三方物流经营战略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顾客的需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有必要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并加以应用。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物流企业的顾客并不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这要求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默契合作,实现双赢。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一)战略共赢性

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可以节省在物流方面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人力,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现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统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同顾客是一个互动的系统。要让这个系统稳定、持久地发展,物流企业与顾客就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专业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快速整合。正是由于物流企业的上述专业性特点,顾客才把部分或者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三)柔性化

现代物流活动的内容及其运动过程,早已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形式,正在发生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质的飞跃,柔性化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又一个特性。由于顾客的性质和期望不同,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同,物流企业要能够为顾客提供柔性化的服务。

二、顾客价值的涵义与构成

(一)顾客价值的涵义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1985)给出了价值的定义:“价值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给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价值由总收入来度量。”其实,价值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带给顾客的净效用。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价值是由顾客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菲利普·科特勒(1997)给出了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CDV)的定义: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其中总顾客价值包括形象价值、人员价值、服务价值、产品价值。总顾客成本包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Besanko(1999)提出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的概念。他认为:消费者剩余是可觉察收益减去购买价格的余额。也就是说,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可觉察收益的大小。可觉察收益(PerceivedBenefit)是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评价,它反映顾客对商品价值的理解,是顾客对商品使用预期收益的判断[3]。国内研究者王永贵、韩顺平、邢金刚等(2005)认为: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实体特性、服务特性和特定使用条件下可能的技术支持等)与感知利失的权衡;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以及使用结果的感知偏好和评价。因此,顾客价值实质就是在考虑到期望水平时,基于顾客感知利得与利失的差异而对产品/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虽然研究者对于顾客价值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trade一off)还是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二)顾客价值的构成

Weingand(1996)在对图书馆实证研究中将顾客价值划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的价值、期望的价值、需求的价值和未预期的价值。Sweeney&Soutar(2001)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价值维度,一是情感价值,指顾客从商品消费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二是社会价值,指产品提高社会自我概念给顾客带来的效用;三是质量价值,指顾客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绩效比较中所得到的效用;四是价格价值,指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形,将顾客期望价值和客户感知价值分为四层,从最基本的功能层面的产品或服务基本效能价值到附加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再发展到顾客的情感价值(信任、荣誉感等),最后到最高层次的顾客自我实现价值(顾客取得的社会认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价值的升级也是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的层次升级过程。低层价值的实现是高层价值的基础,高层价值的实现是对低层价值的提升和超越,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随着顾客价值的升级,顾客的满意度也在升级,由最初的功能满意到最终的自我实现满意。

三、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意义

顾客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只有当组织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组织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当市场的主导权转移到顾客,顾客已经成为左右组织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所以,近些年来以顾客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优异的顾客价值(SuperiorCustomerValue)是能够在顾客头脑中造就与众不同的驱动力,也是造就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的驱动力(Khalifa,200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CV)已成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Woodruff,1997),是获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Higgins,1998;Kordupleski&Laitamaki,1997),是一切市场活动的根本基础(Hol·brook,1994)。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其产品是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完成顾客委托的每一单运输作业、每一次装卸作业、每一批货物的储存,为顾客长期提供的运箱、仓储、配送服务,协助顾客进行物流网络设计或评估,为顾客提供的管理咨询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样也应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将增加顾客的价值作为经营的目标。物流企业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的好处,纷纷在寻找自己的战略伙伴。他们要求的并不是一次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合作、战略联盟的关系。这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机会,应尽快加强对顾客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同顾客的战略联盟,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国内物流企业对顾客价值分析的认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