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范文1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也许他的成绩并不是拔尖的(这里面有学习能力的问题,当然也有学习态度的问题),但他一定要有“文化”,因为他正在接受教育,不是流浪儿,也不是放羊娃。这个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含了诸如精神、意志、能力、创新、修养、探索、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要素的人,将来立足社会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潜能:自强自立,并且能适应社会。

记得刚接手C55的时候,一次我走进教室宣布:今天的第七节课进行长跑,训练意志。

有人欢喜,有人叫苦。我说,“学民”(借鉴于“公民”的说法)有选择的自由。

第七节课时间到了,操场上站了四十多人。我发现张兮赤脚,就提醒他,赤脚很容易受伤,让他赶快穿上鞋子。但张兮“无动于衷”,嘴里还有理有据,要锻炼意志,就要用最彻底的方式。我知道,他是在向那些不敢尝试的人示强:他是老师意志训练最坚定的支持者。

随着我一声令下,学生们像刚刚冲出栏圈的小牛犊,撒腿猛跑。我跟在张兮身边跑步,一方面是想护卫着他,另一方面是在心理上鼓舞他,老师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张兮一直冲锋在前,我紧随其后。几圈下来,张兮的赤脚已有几处伤痕,有红色的液体渗出来,我“喝令”他停下来。张兮极不情愿地站住了,很不甘心地对我说:“老师,我去穿鞋子。”不待我回答,就飞身去了教学楼。张兮的母亲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的鞋子脱下后,放在他母亲的办公室里。张兮很快穿了一双球鞋回来,继续跑步,一直到我宣布停止训练的那一刻。

我回到办公室,张兮的母亲已“恭候”多时了。她告诉我,张兮跑回来穿鞋,看到儿子脚板鲜血淋漓,做母亲的有些心疼,就劝他:“儿子,咱已经尽力了,就不要再上去跑了。”但张兮说:“不行!刘老师说过,这样的训练,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我上去以后,即使不能再跑了,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班的班级语言。

一年后,张兮转到县城的民办学校,一去马上就表现出“咄咄逼人”的锐气:在校运会上,夺得400米和4×100米接力赛两个冠军;第一次考试,数学科获得了全年级的唯一一个满分。

他打电话回来说:“我向刘老师讲过,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看来,这句话将会影响其一生了!

我很赞同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一句话――文化是公民社会的那一块黏土。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集体,班级更应该有一种精神。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是培育文化。因为文化衍生思想,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

请看两个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例子。

1620年11月,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船在如今美国的马萨诸塞海湾登陆。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2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新教精神。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捐赠额最大的哈佛为其命名。在这块土地上,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

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小,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它那一点点疆域常常容不下“以色列”三个字。但以色列很强大,它于1948年5月14日独立后第二天就开始打仗。当时,它处在百倍的敌对人口包围之下,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平级的对手了。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以上两例无不证明:文化是比经济、制度更重要的社会建设。

同样,在一个班级之中,班级文化建设是比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更重要的一项班级建设,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致丢失了班级建设的根本。

文化素养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34-02

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用层面的计算机技术训练和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融入更多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文化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格教养为目标的教育,它首先包括运用各种计算机及网络工具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授基本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科文化建构。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

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3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福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武玉侠,倪守花,葛晓曦.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J].职业教育研究,2004,(04).

文化素养范文3

关键词:数学文化;大众数学;数学美;人文素养;数学素养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的出现不过20年左右,并且是逐渐进入普通人的视野的。我说的“普通人”是指那些不从事数学研究、数学教学等与数学直接相关行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学文化”一词,并试图了解它的准确含义,这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也说明人们已经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本来就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知识领域,一个“学科”。它与“语文”一样,被认为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技能。有人甚至说,一个人如果“不识数”要比“不识字”还难以在社会上生活,可见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 但是说到“数学文化”,大多数人还是很难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数学文化当然不是指数学知识,不但不是指“识数”、“算术”这样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不是指“几何”、“代数”、“微积分”以及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一般认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还包括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以后,如果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掉或都“抽出去”,剩下的就是数学文化。而这些数学文化在人的头脑中落户,则形成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因此,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并不全在于它的应用,因为事实上,的确是大多数人学了高等数学以后,一辈子都没有用到那些知识,那些概念、定理、公式几乎都忘了,甚至中学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有很多没有用到过。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训练,使其思维更具条理性、敏捷性、深刻性,他们会有更多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比没有学过这些数学知识的人要“聪明”许多,这就是数学文化在起作用。

二、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文化

大学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农林类与医药类等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今,即使以往一般不学数学的纯文科类专业也普遍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为什么现在对它的学习受到如此大的重视呢? 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代数学及其应用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数学向更加抽象的方向发展,各个学科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彼此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时至今日,数学学科的所有分支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一度存在的分歧在更高的层面上趋于缓和,并走向协调发展.总而言之,数学科学日益走向综合,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上百个分支学科、各学科相互交融渗透的庞大的科学体系,这充分显示了数学科学的统一性.

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作用,既使得数学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大,又促进众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如金融数学、生物数学、控制数学、定量社会学、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军事运筹学,等等。这种交融大大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其次是因为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数学除了是科学的基础和工具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一份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除了定理和理论外,数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由数据进行推断以及符号运算等.它们是普遍适用的、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方式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里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索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

三、培养数学素养

强调这一点,是和将数学的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这种观点相对立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

实际上,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实践所无法替代或难以达到的,而且,即使所学的数学知识已经淡忘,这些素养作为一个人的数学教养仍不会消失,将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初步归纳一下,这些素养有:

(1)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会认真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能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4)数学上的推导要求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

(5)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以及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

(6)使学生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7)可以增强学生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8)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9)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或特点,估计到可能的结论,为实际的需要提供借鉴。

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果不满足于填鸭式的灌注,而是更多地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这些方面的素养耳濡目染,身体力行,铭刻于心,形成习惯,变成他们的数学教养,终生受用不尽。

倘若数学教学人只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1、2、3、4和+、-、×、÷,这样的学生尽管应试能力极强,但他们的知识是单薄的、空洞的。如果我们能渗透数学文化,发挥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样的学生知识是厚重的、殷实的。

时代在发展,数学教学也该与时俱进。传承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张楚庭.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卡尔.b.波耶(美),唐生译.微积分概念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81.

[4]顾沛.数学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7,(4):6-7.

文化素养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2-0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调节心态,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习了茶艺,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3.根据茶文化,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扩展旅游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让大学生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思维,陶冶情操,平和心态,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2).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

文化素养范文5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022-01

一、中职教育及学生特点

(一)中职教育特点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都是将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与普通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使得一些文化理论课程变得举足轻重,甚至学生也认为自己应该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其他的理论知识可有可无。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之中,这种教育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改变,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学生特点

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因为自己初中成绩不佳,无法就读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第二种是因为自己没有主见全听父母的安排而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第三种是想学习一门技能尽快来到社会工作。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在面对学习时态度就会十分消极,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就已经十分头疼了,到了中职学校之后再次接触英语自然也会更加头疼,完全没有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情绪入手,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英语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而认真学习这位教师所教授的科目,这就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靠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内容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教师想要在英语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则必须在英语教学内容中逐渐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语教育,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另外,目前大多数中职英语教师都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根据这一点中职学校可以及时开展教师研讨会、交流会,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法

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开展英语教学,并在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素质教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教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文章背景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等,或者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英语文化知识,从英语文化知识中逐渐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外教开展英语讲座,开展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英语教育的文化素养培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在中职英语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教师应该多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并在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