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融让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融让梨范文1

1。广告上说道: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大鸭梨。孔融偏偏是个送礼爱好者。

2。书上说,水果越大,含的激素就越多。于是,孔融便毫不犹豫地让了出去。

3。孔融正想拿起大鸭梨品尝,突然,导演大吼:“傻瓜!我们在拍中华传统美德的戏!”

4。孔融正想品梨,孔父与孔母手握机关枪和火箭炮:“平时我们是怎么教你的?!”

5。孔融听说爸爸昨天带回了几个仿鸭梨手雷,正想一试,哪知是真的大鸭梨?孔融泣不成声。

孔融让梨范文2

这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试题本身只是问孩子怎么做,孩子只需回答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对和错之分,不应该有标准答案。从出题者看来,谦让是一种美德,学生应该学会谦让,于是,人为地设计了一条标准答案―“我会让梨”。孩子认为,孔融年龄太小,只有四岁,他不可能知道让梨,所以他根本不会让梨。现在来看,答案的对错已经不重要了,但它可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重新审视。

孔融让梨一直受到人们称赞,这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礼貌教育,也是对孩子尊敬长辈的鼓励,值得提倡。孩子的回答,诚实,不虚伪,也同样值得称道。《新京报》曾有这样一则报道:201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5月25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教学点―毛坪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新书包。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八岁的龙英俊时,龙英俊不接受,他说:“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这情景把大家都逗乐了。“哦,忘了你是个男子汉!”赶紧让人换了一个蓝色书包。这个富有个性的“小男子汉”接在手中,站起来给总理敬了个礼。“温总理换书包”为当下学校的“听话教育”很好地上了一课,教育不应该整体划一,尊重和保护孩子良好的个性是第一位的。

孩子是诚实的,是无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孩子的回答折射出了时下教育中的问题,我们的学校、家庭何曾为孩子的成长想过呢?放眼现实,学校管理颐指气使、整体划一,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方便学校,方便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和影响。家庭教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更多的时候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以此来寄托家长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孔融让梨范文3

关键词:经济人;道德人;博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内涵

1.“经济人”是源于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人”的人格特征为,“经济人”的行为选择或价值取向则是本着实利、实惠。他重视物质价值,重视自己的个性,把自己的需要、利益放在非常高的地位。他追求现实的时尚,喜欢感官上的刺激和快乐,最注重现实,不愿做超越现实的“空想”,等等。

2.“道德人”是和“经济人”相对的概念,不能单纯理解为“有道德的人”,指的是从事某种活动时以追求实现在道德或良心上善大于恶的最大余额为目的的主体。“道德人”的人格特征为,他在价值取向上重视道德操守和精神超越,漠视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在行为选择上,善于按照外在的规范和内在的信念去进行价值取舍; “道德人”最羞于谈利、耻于谈利;追求淡泊和宁静的生活境界,信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必摧之”、“出头的掾子先烂”的处事哲学,等等。

二、两者博弈的内容

案例:东汉文学名家孔融在某次吃梨时,将大梨让给别人,自己挑了个最小的梨。

1.二者博弈的焦点

“经济人”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作为获得最大的善的标准;而“道德人”把追求实现在道德或良心上善大于恶的最大余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注重道德上的正义和精神上的超越。

2 .二者博弈的内容

(1)“孔融让梨”体现的分配方式合理吗?

“经济人”:“孔融让梨”体现的是一种谦让。假设人人都来谦让,谁来获得?就拿“孔融让梨”来说,假设在面对一堆梨面前,人人都表现的非常谦恭,你让我,我让你,那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梨因为相互推搡而破损,或者无一人去吃,最后只有腐坏而不能吃了。假设每一个梨都具有某种效用(使用价值),若一个都没吃,则效用为零,若只要见到梨的人就拿一个去吃的话,那么效用绝对的大于零。梨也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浪费劳动成果也是不道德的表现,而分享劳动成果正是劳动人民的正义合理之举,所以“孔融让梨”不好。而且其现实性不强,比如在财产分割面前,利益分红面前,职位竞争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孔融让梨”?所以“孔融让梨”不切实际。

“道德人”:谦让当然是一种美德,它是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性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它也是一个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孔融让梨”故事中,若只看到个人利益的话,这些梨不仅不够吃,而且还有可能产生紧张的家庭气氛,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美满,这一点似乎比有没有吃到梨或者吃到多少梨来的更为重要。还有,“孔融让梨”故事里面并没有说因为孔融让梨就产生了都没有吃梨因此梨就腐坏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是,“大人吃大梨,小人吃小梨”,这是最好的一个分配结果,避免了因看到梨所有人都蜂拥而上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比如人们在公交站台上公交车时,若每个人都有谦让意识就会自觉地去排队,从而使得上车变得井然有序,效率大大提高,否则就会可能产生挤破公交门,上车效率降低的情况。所以一个城市的道德文明程度如何,可以在此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另外,比如在企业中,年末分配利益的时候出现问题了怎么办?或许像这样的事情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这就需要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人的道德境界去调节,这就需要有人做出一定的合理的利益上的牺牲,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谦让不仅不会使事情更麻烦,反而会产生一种更加美好的效果。所以,“孔融让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评议:“孔融让梨”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格:谦让。谦让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受损,但它会给社会带来普遍的最大的善:社会更加和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孔融让梨”还有意义吗?

“经济人”:“市场”绝对是“经济人”自鸣得意的一块领地。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市场”的功劳,可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经济人”有了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要是没有“经济人”的存在,一味的被“中庸”思想所束缚,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将是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也是缺乏创造性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正因“经济人”的存在,资源才会得到如此有效地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完善,思想文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孔融让梨”对于现展中的中国来说,不太适应,只有相互竞争,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价值。

“道德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确是的一个创举,给我国的经济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社会也得到全面的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重点不是用创造了多少经济成果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的这种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谁更有价值。“经济人”的本质就是惟利是图,“低头向前看,抬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为了金钱上的满足,甚至达到了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地步。这正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不能容忍的。还有,“经济人”一般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易忽视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人与自然的失衡。这正是没有把“道德”放在心中所换来的后果。因此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更好更平稳,就必须考虑人作为“道德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会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更好的和谐相处。在物质膨胀的时代,更加需要呼唤一种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回归,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社会也会因此而得到全面的进步,而不会存在经济与道德相背道而驰。

评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都在发挥着他们独特的优势。或许谈论谁是谁非没有意义,只要能给我国带来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这就是善的。

三、“经济人”与“道德人”博弈的启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博弈没有结束,正是二者的争论,才使得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才使得一个国家在平稳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人更倾向于从自己的利益角度看问题,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而道德人更倾向于从个人或社会道德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道义论。不论孰是孰非,至少可以看出,“经济人”和“道德人”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改变“道德人”的单薄,剔除“经济人”的鄙琐,实现义利的统一。义利统一的人格内涵是具有“全新品德结构、智力结构和审美结构,变得意志坚强,全面发展,能够独立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生命活动,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迅速革命化了的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自立地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社会共同的崇高的目的和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善的求索》[M],霍尔出版社,1973年。

【2】 罗国杰、陈瑛主编,李培超著《义利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

孔融让梨范文4

儿童听故事,总喜欢追问“后来呢?”“再后来呢?”多少年来,我也一直琢磨,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是没有讲完啊?因为我特别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即那梨到底吃了没有,后来是谁把大梨吃了?史书上没有说,《三字经》上没有说,小学课本上当然也没有说。

我想,孔融七兄弟若都是一般样的道德楷模,你推我让的,都抢小的让大的,那梨断然是吃不成了。日后负责买梨的孔家大人(多半是孔府的仆人)为了让自家道德高尚的孩子们能吃上梨,必须挑选同样大小没有区别的梨子。再说,如果大家都推让,就不可能单把“融四岁,能让梨”记载下来,可见孩童让梨,特别是小的让大的,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情。因此,极有可能的是,孔融的五个哥哥把大梨吃了!

如果是这样,那《三字经》没有写上的内容,应该有诸如“兄十岁,吃大梨”之类的语句,合着他的五个哥哥都没有中华传统美德,只有四岁的小弟弟有。那“传统美德”这东东,怎么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有,略长大些就没有了呢,好像也说不通。

吃梨时谦让了一把,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推想大概是孔融后来有了些成就,写得好文章,还做了大官,别人夸赞时,孔家人顺竿爬,说我家孔老六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比如吃梨的时候如何如何。这样一来,“美德”成了特异功能,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有,而“别人”是不做或做不到的。这样的话,那还能叫做传统美德吗?

也可能,在孔融家,吃梨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孔府是世家,孔融的老爹当的是太山都尉。梨子嘛寻常水果,又不是澳洲鲍鱼,在军区司令家的公子眼里,应该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就像我们今天的孩子,到了食品店,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提不起精神一样。若说礼让,恐怕挑拿的时候“先后”的顺序,比梨子的“大小”更加重要。那样,若表现孔融的礼让美德,应该是“融四岁,后挑梨”才是。

总之,我有点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若真是后人编的,那也编的太糙,经不起推敲。一个四岁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反正这故事流传千年,让孔融成为中华“让梨第一人”。

善良的人们一定想,如果大家的行为都能像这四岁孩子一样,那社会该有多好呢。可看历史,恰恰是那些大人们,几千年都在“争梨”,而且争得是天翻地覆血腥残忍,寸利不让你死我活。若是说中华传统,还真说不清“让梨”和“争梨”这两种行为,哪样更传统。

树立典型,教化民众,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固然是好事,可谁又能知道,那些卖力宣扬孔融让梨故事的人里边,有没有心里一直惦记吃大梨,或者正在吃大梨的呢。

【原载2009年12月10日《都

孔融让梨范文5

作为一个流传千年的德育故事,《孔融让梨》一直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在讲究科学育儿方法的今天,关于宝宝是做孔融,还是坚持维护自己的心选择“大梨”,就需要爸妈另花一份心思来揣度一番了。具体来说,《孔融让梨》有如下几点不妥:

违背了公平原则

在宝宝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长幼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认为哥哥就应该吃“大梨”,弟弟就应该吃“小梨”。尊老爱幼只是用来约束成年人的,对于宝宝来说作用不大,他们只在意公平与否。如果哥哥非要吃“大梨”,那你必须说出一个让他信服的理由,如果没有,那只能大家平分,或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

助长宝宝的不良心理

一般来说,宝宝都具有排他性,都希望得到“大梨”,如果他主动把“大梨”让给别人,那么他多半另有所图。很多人都认为孔融让梨很吃亏,而实际上,孔融是受益最大的人,他不仅引起了爸妈的更多关注,得到了爸妈的褒奖,还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他取得了爸妈的信任。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孔融得到的爱和照顾一定比别人多。

这里隐藏着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宝宝一旦因为让“梨”得到好处,他今后就会利用这种方式,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样的心思并不利于宝宝的成长。因此,爸妈倘若遇到了“孔融让梨”这种情况,一定不要刻意渲染,不要刻意把“让梨”的宝宝捧上天,把得到“大梨”的宝宝贬入地。比如:在宝宝让梨之后说些这样的话:“你看看弟弟多懂事,你们尽是些贪吃的家伙!”这样说就不太可取了。

影响兄弟姐妹间的团结

得到“大梨”的哥哥并不会感激弟弟,相反他会认为这一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为我是哥哥,本来就该吃“大梨。于是,经常得到“大梨”的哥哥就会产生不劳而获和霸道蛮横的心理,为了得到“大梨”,他会不断地欺负弟弟妹妹。

孔融让梨范文6

无独有偶,在美国,家庭主妇们中间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兄弟两个因为分一块饼而发生了争执,就请妈妈来裁决。可是,妈妈只给兄弟两个定了一条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切饼,弟弟先拿。

一个“让梨”,一个“分饼”,中外这两个有趣的故事孰优孰劣?我们不敢妄加评判,可是,仅就这两个具体的故事来说,却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

首先,这两个故事中的受教育者都分别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梨”故事中,除了孔融在分梨的过程中一定有过较为激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学习了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技能(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训练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外,其他的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似乎都很不确定。因为他们既可以选择学习孔融的谦让,从而使自己产生有益的改变;也可以选择无所谓的接受谦让,从而使自己脱离这个教育过程。孔融学到了一定的心理技能,而且是主动学习;而其他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主动学习,至少在当时我们是无从知晓的。

“分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哥哥的平分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弟弟的辨别大小的技能也得到了强化。而且他们的学习过程都是很积极主动的,因为切得不平均或者辨别不出大小就会吃亏。

其次,这两个故事会对受教育者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让梨”故事中,得到较大的梨的受教育者可以从中受到心灵的感化,也可以觉得无所谓而认为理所当然;而得到较小的梨的受教育者则可以冠冕堂皇地指责别人不谦让,从而逐渐产生一种遇事只知道抱怨他人的心理模式。

而在“分饼”的故事中,一个人得到的饼比另一个人少,责任却只在他自己,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别人。这样,受教育者就会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收益是挂钩的,从而遇事就会多从自身找原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

第三,这两个故事中,“让梨”故事的核心是谦让,“分饼”故事的核心是规则,那么,谦让和规则哪一个的效率更高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开车抢行固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然而如果彼此一味的谦让,我想也会很容易造成交通阻塞。这个时候,只有统一执行“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一切才会井然有序,高效运行。

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节目,在德国街头相邻的两个公用电话亭上,分别贴上男用和女用的标志,并悄悄进行拍摄,结果德国人先是一怔,接着就按照标志各就各位了。搞笑之余,不无深思。《中国青年报》上说:“德国人宣称,他们可以取消红绿灯了,因为规则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民族的血液中了”。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他们不但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地崛起,而且重新统一了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奇迹的创造绝不是偶然的。联想到世界杯足球赛上的德国队,虽然踢法有些单调、古板甚至不大好看,但一板一眼、坚忍不拔的德国队总是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成为获得世界杯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