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情表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范文1

语文高三《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过程与方法熟知中国诗歌特点,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教学难点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教学关键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课型将授课教学方法反复诵读。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五、课文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语文高三《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之二相关文章:

1.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正文

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3.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之二(2)

4.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之四(2)

陈情表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 时代性 社会性 引导性 互动性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正是基于此特点,新课程标准再一次确认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育也应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

一、重视语文的时代性,让语文课堂绽放历史的光辉。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一代代文人志士用文字记录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社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然而,往往有一些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使得它们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

但是,只要我们是华夏子孙,只要我们和祖先有共通的情感,我们就能够克服时间的重重障碍,于历史长河中寻觅前人的足迹,让语文课堂绽放历史的光辉。

是的,焦仲卿也许离我们更远了(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假如我是焦仲卿”的讨论,可以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为基点架起通向“焦仲卿”的桥梁;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至少是空间上的),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至少是心理上的),“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师生遐想的音符,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二、重视语文的社会性,让语文课堂绽放人文的光辉。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盎然的生命力,也才能够让语文课堂绽放出人文的光辉。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在追随那满头华发坡来到赤壁后一起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满腔豪情,又陪柳永告别难舍的情人后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钦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宠辱皆忘、忧国忧民的宽怀;我们体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种舒缓淡淡让人无法摆脱的哀愁……而这些都是每个人生活中或多或少能够遇到的人之常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必经的某些情感之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给予它们以最大的理解与感怀。

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辨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比如当今社会由于商业化的不断侵袭,使得汉语言环境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冲击。一些商家为求商品名称一鸣惊人不惜滥用乱改成语,一些广告为了增强听觉冲击力不惜违背道德伦理……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时时警惕,并为捍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作出应有的努力,这也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希望语文教学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继往开来,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在社会中的人文性。

三、重视语文的引导性,让语文课堂绽放创造的光辉。

无论教学理念如何革新,我们都不能否认语文老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引导作用。而语文课堂作为引导的载体,有助于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情,展示语文的美丽,使语文课堂绽放出创造的光辉。

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炽热的阳光。”

举个例子,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之前,我最初只是按照众多教案中的讲解去一般性地理解李密在危急之下的明哲保身。后来经过反复朗读,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在理性背后更让人感动、更让人潸然泪下的却是李密发自内心的“孝情”。这种情不是被逼迫的,更不是伪装的,而是真真切切的情之所至!于是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出一组组年迈父母的图片,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话不说,学生就已经在自己的心里深深地烙下了一个大写的“孝”字。

四、重视语文的互动性,让语文课堂绽放个性的光辉。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课文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感受又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而学生对于语文的感悟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

上一篇六国论教案

下一篇前滚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