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问卷调查;多元回归;系统聚类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87-03
自主性(autonomy) ,又称自我管理或自我决定,指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1]狭义上的“自主性”通常指自主决定和执行事务,并对自己负责的能力。[2]学生的较强自主性不仅表示其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依赖降低,而且反映其将各种资源为己所用,以控制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2]
大学阶段处于青年时期,正是自主能力发展的高峰期。[3]合理规划未来人生道路,较早确立人生目标,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和创造成功的人生。[4,5]然而,现阶段中国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教育严重滞后,不利于学生们自主地规划和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4]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当代大学生对未来人生规划的自主性现状和影响因素,期望为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和加强青少年人生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问卷调查简况
问卷调查设计了24个问题,多数问题有3-4个答案备选项(考虑程度等级或者多个倾向性),并根据问题和答案选项对人生规划自主性的体现程度,在问卷回收前进行了赋值评分以供评估。问卷问题涉及自主性的3个方面:(1)进入中学以来对待个人重要事情决策习惯的自主性倾向;(2)大学期间对未来人生规划的主动关注度和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渠道及利用能力;(3)大学阶段独立自主决断的倾向性。问卷问题和备选答案的赋值评分见表1。
调查问卷提交到问卷星调查网(http:// ),并借助北京大学各院系2014级微信群进行问卷调查和收集。共收到有效答卷210份(都来自手机或电脑的不同IP地址),即总样本数N=210。其中约80%的答卷为北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填写;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的样本分别占26.7%、41.0%、10.5%、13.3%和8.6%;男、女生比例平衡(110:100);来自社科类(36%)和理工类(43%)专业学生居多。总体上,调查得到的大样本数据对性别、年级和专业类都有代表性。
答卷收回后,针对问题的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使用表1的最后4个有关未来人生规划重要问题的选答项体现的自主性得分平均值(Y21~Y24),来表示人生规划自主性综合得分。
二、应用的分析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6]分析各分类变量(如所处年级)与人生规划自主性得分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法[6,7]初步判断人生规划自主性综合得分(Y21-Y24)与其他问题(连续变量)的关联性。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自主性综合得分影响的相对大小。再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体现的)自主性得分(指标)的样本序列,应用系统聚类法[6,7]客观划分样本种类,并分析各分类样本组的相关属性特点。系统聚类法针对样本分类可有效识别属性相似的同类,和分辨多个属性指标有明显差异的若干个样本类,广泛应用。[6]统计分析都在SPSS17.0软件平台下完成。
三、分析结果
1.影响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的主要因素
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综合得分Y21-Y24与3个变量得分呈正相关:大学学龄X2(n =210,相关系数r =0.209,显著性水平 P =0.001);与同学朋友/老师或兄长/父母三项的专项交流及信息利用X17-19 (r =0.250,P =0.001)、个人重要事情决策习惯的自主性倾向X9 (r =0.326,P =0.001)。与一年回家次数Y13呈负的弱相关(显著性水平P =0.10)。与通过Internet获取、利用人生规划相关信息的得分(X20)和其他问题反映的因素相关不显著。
2.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的相对大小
鉴于影响人生规划自主性综合得分的主要3因素(X17-19、X2、X9)两两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使用此3变量与自主性综合得分Y21-24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如下:
Y21-24=0.562 + 0.067X2 + 0.193X9 + 0.152X17-19 (1)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2
李廷海,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跨国公司北方区总经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行业总监。现为爱未来教育机构创始人,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80多所高校职业规划特邀讲师,中国移动、中国航天等近百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特邀内训讲师。欢迎大家把自己对于职业规划的设想发邮件告诉我们(请发邮件到.cn),热心读者将获得李廷海老师的职业规划畅销书著作《我的梦想我的路》一本。
让兴趣、特长、性格特征与职业匹配
10年后的今天你在做什么?先确定自己将来的人生梦想,然后找到实现人生梦想的最佳路径。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性格发展的专业或职业(可借助专业的兴趣测评和性格测试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如果你性格内向,有耐心,谨慎,但见人就脸红,说话就紧张,那么做营销不合适,适合做医生、科学家、机械师、技术人员、程序员等;
如果你性格外向,爱好交往,可以做广告人员、人力资源、政治家、记者等,如果整天与机器打交道肯定很无聊;
如果你是典型的情感型的人,拉不下脸说别人,那么做监督检查型的工作不太合适,做客服工作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是思维型的人,理性,讲原则,法官、会计、大学教授适合你。
李廷海老师认为,在工作中要努力克服和避免自己弱势的一面,找工作尽量找到和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职业。个人所从事职业与个性特征冲突的情况下,一方面是进行合理的职业转换,另一方面就是尽量完善自己的个性。一位硕士毕业的金融人才在银行工作了20多年,一直很痛苦,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最后他辞职做了修脚师,这说明他动手能力很强,结合他的个性特征,做机械工程师或电脑硬件工程师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没有进行职业规划,耽误了他的大半生。
职业准备几步曲
首先要找准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初步选定一个你喜欢的职业,然后对这个职业保持敏感。分析一下这个领域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学历、工作经验、专业背景等,同时对比自己有哪些优劣势,随时按市场要求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李廷海老师建议大二学生可以开始做行业调查,充分发挥大学生超强的网络搜索能力!要明确到哪个行业、哪类公司发展。如果你打算做IT产品销售,行业格局是什么?有哪些主流品牌?单从企业网页就可以获得很多。如果做IT工程师,是打算进入软件还是硬件领域?多关注大型招聘网站中大公司对职位的描述,可以给你不少启发。
获得目标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很重要,学校教材过时了怎么办?自学!到底需要什么知识呢?可以与该领域的资深经理人亲密接触,通过网络、行业研讨会或“陌拜”策略等,有时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接下来可以进入“职业尝试”。周末、暑假别虚度,到目标公司实习,甚至做销售、发传单、做市场调查都有收获。实习是进入目标公司的好机会,可以了解公司需求,建立人脉,获得内部推荐机会直接转正。
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没关系
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人啊!有的学校为了稳定采取了紧闭闸门策略。如果不能顺利转专业,那么就在保证本专业顺利过关的前提下,向自己心仪的职业方向努力,做好相关积累和准备。
有时我们奇怪地发现个别同学经常旷课,考试60分万岁,但毕业时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可能当时去听感兴趣的课了,或泡在图书馆或宿舍进行相关研究。
李廷海老师说,他遇到不少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当年高考分数高,就报了热门(如计算机),或为了上重点报了不太喜欢的专业,结果就业选择时很痛苦。其实,当年热门的专业毕业后不一定热门。此外如果转专业或不从事专业对应的职业,理工科类转管理类比较有优势,反之较难,需要考虑清楚。有个折中的办法是,选择专业和兴趣的平衡点,比如不喜欢计算机,喜欢营销,可以做计算机类的销售,然后再转到其他行业的销售或市场。某同学曾经在重点大学读重点专业,结果读到大二又回去读高三了,由理转文,后来成为广告总监,耐人寻味。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3
二、活动背景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身处在后金融时代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的就业压力自然比长辈们多了许多,然而社会对现代的大学生要求更多更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规划自己的未来。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一定的规划,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才能够在这样激烈的环境下成为佼佼者。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增加同学们将来到社会上时的竞争力,我们进行这样一项活动以期可以唤醒同学们的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使得同学们到社会上可以找到自已满意的工作。
四、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团委学生会
策划承办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10级园艺一班团支部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
地点:西南大学第四运动场
六、参与对象:
10级园艺一班全体同学
七、活动开展:
(一)活动准备阶段:
(1)需要了解同学们的活动情况以便到时候都能够参加活动
(2)告知同学们活动形式,以便让同学们做好准备(需要准备的有材料或者表演的节目等多种形式,只要能表达出自己对职业的规划或者想法即可。)
(二)活动举办阶段:
(1)由团支书主持活动,组织委员负责照相
(3)然后一起去四运草坪开展活动。活动开展,先由主持做简短的开场,以将同学们的注意力拉到活动上来。
(4)然后活动正式展开,同学们按照准备的节目或者材料表演或讲出来。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击鼓传花或者其它形式(如切葫芦等形式)来随机的决定谁表演或演说,说过或表演过的不再表演或演说,直到全班同学一一说完。在间隔时间同学们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5)每个同学完了之后,主持做最后的总结,总结大家出现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答。
(6) 解决完个人的问题之后,来讨论班级的问题,主要是下一段时间如何组织同学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班级、文明型班级、以及温馨型班级。在此期间解决班级博客管理的问题。
(三)活动后续阶段:
(1)解决了大家职业上的问题,然后一起聊聊天,谈论谈论自己这些天来的生活,想法。
(2)收拾自己的周围,然后解散。
整个活动时间大约持续两个小时。
八、应急方案: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教育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就业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科学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职业发展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经济大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自己面临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对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职业规划理念概述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还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即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的了解,其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生涯目标作出合理的抉择;二是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周边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三是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合理、可行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决定了职业发展中的行为和结果,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四是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五是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落实措施;六是评估与回馈,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目的是及时根据各种难以预测的变化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对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l.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处于探索阶段
一是从年龄特征角度进行判断,即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 ― 45岁)、维持阶段(46 ― 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维持阶段又可分为成长与停滞两种状态,有人在此时期继续成长,有人在此时期停滞不前。按照这种判断方法,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应处于第一阶段即试探阶段。但是,由于第一阶段年龄跨度较大,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年龄段的群体,而实际上这三个年龄群体的职业发展特点是有显著差别的,按此来判断高校毕业生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太合适。
二是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并结合具体的年龄以及职业需求特点,分析判断某一群体属于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阶段。从年龄上看,高校毕业生大都处于18 ― 25岁;从职业需求上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对职业有较强的需求,对于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及喜欢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解,希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期望从事合适的职业。因此,从整体来看,可以大致判断高校毕业生处于职业的探索阶段。
2.大学生职业发展探索阶段的特征
一是在探索中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和喜欢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期望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在探索中逐步选定合适的职业。二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职业决策任务。探索阶段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尝试期、过渡期、实验和初步承诺期。不同的个体由于职业经验和个体成熟度不同,在职业需求和职业决策任务上会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尝试期职业决策任务: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鉴定出可能的合适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职业偏好。
过渡期职业决策任务:个人已经进入人才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能够考虑现实问题并试图补充对自我认知的看法。这一时期的职业发展决策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取向。
实验和初步承诺期职业决策任务:这一时期个人已经发现了一个大体上合适的职业,开始从事第一份工作并试图把它作为可能的终身职业,在这个时期承诺仍是暂时的,如果第一份工作不合适,个人可以重新选择。这一时期的任务包括:实现一种职业倾向,发展一种现实的自我认知,了解更多的机会。
尽管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处于探索阶段的不同时期,但在确定职业之后,基本上会达到或超越第三个时期。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是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对职业显示出较强的偏好,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规划。目前,大多数学生都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规划相关知识匮乏,给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大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非常盲目,对以后的发展道路更是感到迷茫。
2.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尤其是内地一些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工作还比较滞后,一部分高校没有就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给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在毕业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犹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学生就业的“急救药”。同时,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4.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使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
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属于人本管理的范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内在素质。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所以要为学生创造不断发展个性的条件,创设能够展示个性的舞台。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大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即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奋斗目标。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性格类型、文化资本构成、价值观、职业生涯目标、对成功的评价标准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相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也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很好地体现尊重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在国外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目标管理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提出,他认为目标管理有两个层次:一是把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二是每个成员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包括四大要素:明确目标、参与策划、目标期限和绩效反馈。一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目标管理:(1)确定使命和战略;(2)制订计划,大目标细化(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完成计划付出努力);(3)工作考察与考评;(4)开始新的循环。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模式。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细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确定大学毕业后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期。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校管理思想
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待业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求的局面依然存在,这与大学毕业生择业盲目、缺乏职业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料显示,有40%的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对就业前景感到一片茫然;另有一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还有的人随遇而安,找着什么干什么,最终丢掉了专业知识或迷失了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对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在大学期间按照一定的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为该计划的实施制定具体措施,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理性地选择职业做必要的准备,而不是盲目地“守株待兔”。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
人本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科学的学生管理应以学生的全面、内在发展为核心,为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创造相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仅要关心学生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科学的学生管理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把学生看做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也是个性化发展的结果。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设了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机制,间接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它是引导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教师应由命令者变成建议者、引导者,协调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协作,最终有效地完成个体规划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管理之路,大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郝颖,丁广龙.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4).
[2]马乐章.吴建卫.职业生涯管理初探[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0).
[3]曾玉芳.职业生涯没计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6,(1).
[4]李文静.员工职业生涯的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10).
[5]林泽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双元制”;职业规划;课程设计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每年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都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此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更为优质的就业。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给我们的职业教育带来很多的启发和借鉴,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更深入生产实践的一线,学生们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与企业和工作内容直接交流。学生被以岗位要求做为培训目标,更好的掌握了职业能力,在进一步结合理论教学后,学生更能深入理解职业规划的内涵,个人的职业规划更为具体和可操作,从而更能够为企业所欢迎,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笔者所在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践行一个前行者。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市,拥有近200家德资企业,被誉为“德企之乡”,优越的企业资源,是双元制教育落地的根本。10年来,与健雄学院建立融合合作关系的企业86家,达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200家,学校将“定岗双元”模式已推广到15个专业3500名学生(光明日报)。学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已经成为成为长三角知名的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打造企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学院引入企业用人的评价标准来制定职业规划课程标准,重点打造学生的能力素养。现将其职业规划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梳理如下:
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2.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提高职业素养。
3.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理解企业管理思想和行为,缩短岗位适应期,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4.帮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
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课程模块。
我院职业规划课程分为8个模块,共四个学期,每学期16课时分8周上。具体设置如下:
2.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1)基本不了解企业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基本没有系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主体乐观向上,个别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障碍。
(3)个别人行为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差。
(4)有就业意识,但就业准备不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在求职择业创业教育中显得十分消极被动。
2.学法指导:
(1)案例材料提前预习,倡导主动探究法,积极地思索,收集必要的信息。
(2)通过参与小组研讨、角色扮演、情境互动等形式,与小组成员建立感情,增强团队意识。
(3)问答参与,作业练习,运用归纳总结反思法,布置团队课后参与社会与市场实践。
四、课程特色
1.与我们课程开发的合作单位大多数是在华德资企业。例如:太仓中德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培训中心,苏州华南印务有限公司。部分课程单元由各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担任。
大学生人生规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59-02
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最认真也最为迫切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最重要的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渐定型和稳定的决定性阶段。他们所抱有的人生价值观是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及意义、个体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系和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传继。笔者通过个人访谈形式,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趋势与深层原因,为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新特点
笔者在川北某省属重点师范类院校,对在校学生通过个体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受访大学生个体访谈,对他们的学习认知心理、价值结构、人文关注等方面作了较深入了解,受访目标116位,其中女性受访对象为82位,男性受访对象为34位,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在西部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同样反映到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西部师范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利益观和金钱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受访学生普遍关注职业、收入、家庭,认为个体的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物质是幸福的基础,将金钱、收入、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部分受访对象甚至表现出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校园生活中,对自在学习、院校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付出进行成本化计量的倾向,反映了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实现手段的功利化倾向。
1.2 价值观内容的职业中心性
就业,占据成为受访学生的价值优先位置。在师范专业受访群体中,70%的学生提处作为教师的基本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趋近取向,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职业的业务道德要求的符合完成匹配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跟就业高关联度的国家等级考试、师范技能成为受访群体普遍关注的学习内容。
甚至,在高校学生中出现职业价值化的倾向,在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将其与就业的有效关联度作为考横的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就业在人生价值观众的地位。
1.3 价值目标混乱
大部分受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个体的完善与发展,但是抱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以个人发展为中心,以回馈家庭为支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为发展空间的多层面目标的交错咬合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整体的理性,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个体难以实现价值体系的较高层面,即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更倾向考虑价值目标实践的现实性,对更高的个体发展和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缺失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和理想虚无表达出一定程度的不安与焦灼。职业规划与物质导向的差距,也会导致部分受访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
学校、寝室通过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这种价值观结构跟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并体现出低幼性与思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结合的状态,同时因为价值观结构内部的张力,很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紧张与焦虑,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倾向。
2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所体现的上述特征,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转变而造成的社会形势相关,也与高校内部的如下几个因素紧密相关。
2.1 全球经济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高强度竞争以及金融危机降低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期许。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扩招也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变得愈加困难。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职业需求逐年递减,就业缺口日渐缩小,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多流向中小城市市县镇。
高校学生入校起,就业就成为首要关注问题。学生在高校生活各个层面的选择,例如专业的调整、课程选修、社团兼职等,都与就业紧密相连。同时,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出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考虑,有意识地养成符合职业发展的习惯,这种自发的职业的自我内化,使得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更明显的职业导向性。
2.2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信息获致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交往模式,开辟社会关系的新场域,更新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尤其是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致途径。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近日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目前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学生。在依赖互联网获得大部分信息的受访对象中,更多的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和冲突的倾向。深究其原因有两点:
(1)受访对象生理与心理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稳定性,对于事物的判断还流于表面,无法有效地对互联网上得海量信息进行甄别;
(2)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爆炸性、易逝性、复杂性的特征,这也使得性对激进的观点易被这个时期的青年所接受。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滞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具“重施教、轻受教,重灌输、轻引导”特点,远离学生自身发展和内在需求,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无法达到引导教育服务学生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完成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在配置辅导员工作时,没有将学生专业与辅导员严格联系,同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另外,在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时,辅导员承担了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导师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培训使得辅导员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的要求。
3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3.1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导致人生规划的短视性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新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内在的矛盾性,表现为“效果”成为他们第一个下注的举足轻重的砝码。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的浅显与急功近利的状态,使得青年学生较难把握人生价值观的深层内容,因此在人生规划中表现出短视性的不足。
他们或将人生归结于简单的职业规划,或则将阶段性目标与手段等同于人生规划。大学生涯的规划停留于具体可操作目标,对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与奖学金等直接在求职中使用的证书有高关注度,二较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较少地流露出审美和道德情感的诉求。
3.2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新特征导致高校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的流变性,个体性与差异性成为主流,使得高校覆盖全校的管理模式愈来愈跟不上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诉求。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完成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新时期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紧跟时代变迁,越来越具有个体心理因素,高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跟心理疏导、情绪引导、情感导向、道德教化、和审美培养紧密相连,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学生所不喜的说教方式,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无疑加大了高校管理教育学生工作的难度。
3.3 高校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导致学生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高校学生出于对自身位置的认识,同时网络信息量的大量摄取,使得高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复杂性。与之相连,在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未经甄别的信息时,他的价值机构使得他往往吸收其中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高校学生的长期同化,使得高校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候,偏离自身的具置,将自身带入一个被动的、弱势地位。
这种自我弱势化的认知,从积极方面来看,会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自我,对未来不抱过高的期待,从而脚踏实地地努力。从消极方面看,往往导致学生对主流社会抱有某种不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发展会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使高校学生与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张。
4 针对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1 以人为本,分类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群体分类。根据学生经济条件、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利用“两课”课堂和个体辅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团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涉及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受访学生中78%的学生在访谈中仅仅提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其中45%的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等视于职业的顺利发展,高达60%的受访学生将家庭与父母纳入到在价值目标体系。
4.2 个性咨询、心理疏导,以“八荣八耻”帮助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观纠偏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跟踪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开展个别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精神,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纠偏。高校学生价值观表达了大学生对特定结果和行为的偏好,或者他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高校承担了培养学生价值体系的诉求。学校系统地通过社会化疏导过程,将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传递给青年学生,力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学子的内在规范,使青年学生转化为社会习惯、规范所规整的“社会人”,完成个体与社会有效整合的结果。
5 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以集体主义精神指导高校学生有效规划人生
以就业为为中心,规划先行,帮助学生及早的建立职业规划计划,分阶段解决高校青年遇到的问题,将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有机结合,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高校学生,完成高校青年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将低层的就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内化于学生的价值体系。
6 结语
高校学生出于人生发展关键期,价值观结构的形成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社会存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尤其是在高校扩张后,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脱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容易被互联网上未经甄别的信息所吸引,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内化成为主要的形式。
因此,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那个中,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价值体系目标的交错咬合、物质导向性、职业中心性、目标紧张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高校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混乱,自我认知的模糊,同时也造成高校学生与社会某种程度上得紧张。但是,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心理从未成熟期进入成熟期,这种混乱、迷惑、紧张、焦虑的状态将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