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整合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整合资源范文1
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成为了不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选择。这并不是如阿里这样的行业巨头才能推行的发展模式,也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的商业规律。事实上,抱团取暖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就被经济学家大肆推广,如今,已经到了“十二五”收官之年,整合资源代替抱团取暖也成为众多纺织企业积极拥抱的发展理念之一。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原有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公司能够更上一层楼,要从原先的加工贸易模式转型升级进入引领时尚的高端市场,我们正在与意向企业洽谈合作,目前一切顺利。”绍兴迅驰数码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亮如是说道。在中国轻纺城内,和沈亮一样抱有资源整合信念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
今年以来,中国轻纺城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案例屡见不鲜。2015柯桥时尚周暨深圳时装周走进中国轻纺城活动的成功举办,打通了纺织行业生产与消费这两大重要环节。时尚周期间,柯桥本土企业的面料在各个秀场大放异彩,得到了深圳设计师的广泛认可。2015秋季纺博会期间,绍兴原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绍兴彩色橼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模特走秀活动,也吸引了众多采购商驻足观看,进一步扩大了两家公司的知名度。9月份,中国轻纺城内50位布商更是以众筹的形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布码头”,加快了纺城企业“走出去”步伐。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借助对方的力量给自己增添一双飞翔的翅膀,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经济在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裹挟着日益激烈的挑战。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并不是简单的合伙做生意,任何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影响双方之间的合作。一家面料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透露,两年前公司与另一家大型企业都有合作意向,最终却因为双方管理方式上的分歧而不了了之。“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要练好内功,二要理念相同,这样才有持续洽谈的可能。”该负责人表示。
尽管企业之间的合作依然充满不确定因素,但是中国轻纺城作为国内最大的轻纺面辅料集群地依然拥有众多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使得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便捷,显著的集群优势让国内外企业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拥有充裕的选择。我们可以期待,纺城企业的合作共赢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轻纺城成交额提前两个月破千亿
近日好消息传来,今年1~10月,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破千亿元,提前两个月进入年成交额“千亿俱乐部”。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轻纺城以“三次创业”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将区域经济优势与互联网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实体市场、突破网上市场”,实现了线上线下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轻纺城实体市场群实现成交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9.82亿元,同比增长10.59%,提前两个月突破“千亿”。其中面料市场成交额611.98亿元,同比增长13.97%;钱清原料市场成交额397.84亿元,同比增长5.74%。
与此同时,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行业电商示范平台的“网上轻纺城”,则得到更快发展。据悉,截至10月底,“网上轻纺城”注册会员达205万个,网上经营企业79636家,新增4177家;在线交易用户15042家,新增2232家;今年1~10月,共实现在线交易额130.15亿元,同比增长50.38%。(王凯)
绍兴男装品牌“巴鲁特”登陆新三板
以专业设计生产“巴鲁特”轻奢品牌男装、线上线下O2O模式服务营销著称的浙江巴鲁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整合资源范文2
维州以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制造工程和农牧业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吸引着众多海外人才,其中不乏一大批从中国大陆早期来澳留学或从第三国转来的高层次华人学者。他们工作在墨尔本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管理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他们并不就此满足。在为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欣喜和自豪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把握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同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澳两国的教育科技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充分发挥这些优秀人才的作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组与领区内的优秀人才共商为国服务大计,希望通过专业组织的形式,将优秀人才聚集到一起,形成智慧的合力,通过这个平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此举得到了墨尔本地区知名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积极响应。2005年11月26日,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近60名华人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社团及留学生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澳大利亚华人ICT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华人工程技术专家网和维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的成立。
澳大利亚华人ICT专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协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术研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以集体的方式与国内大学、研究机构等单位进行有效地合作;有利于成员与国内同行开展深层次的交流,达成共同开发、研究的课题项目,争取所在国有关机构的经费支持;有利于集中各协会成员的专长,使合作项目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提高项目研发能力和水平。澳大利亚华人ICT专业协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吸纳在澳大利亚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华人专业人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研讨本学科领域国际前沿课题,磋商为国服务具体合作项目。组织优秀专业人才参加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为支持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澳大利亚华人工程技术专家网的目标,是通过专家集思广益,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联络本学科领域优秀专业人才,组成一个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却有明确工作内容的网络组织,并通过这种形式特殊的华人专业组织,对某些具体工作开展咨询,发挥专家网的功能。在2005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初审评选工作中.该专家网就发挥了原设想的部分功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维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是一个团体联合会。近年来,来澳大利亚维州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据澳官方统计,目前大陆在维州的各类留学生已达2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墨尔本大学等七所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大多是通过在各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组织举办的,各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为广大留学生服务、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相互间的联系交流很少,信息沟通有限,在海外留学生的众多组织中影响也较小。在遇有突发重大事件时,能够给予或获得帮助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弱。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团结领区广大留学人才,凝聚发挥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积极作用,是留学人员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只有适时加强整体组织作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为此,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组通过较长期与留学生个别交流和集体座谈,终于在2005年末,与维州华人专业协会携手成立了“维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
维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的成立,标志着维州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壮大,有利于形成更加有效配置各校联谊会间资源的长效机制,为维州各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于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加强与当地及海外学生间的联系,展示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有助于组织一系列更有吸引力的活动来丰富中国留学生的课余生活,让留学人员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享受到同胞的温暖和家的快乐。
墨尔本领区华人专业协会和留学生组织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华人ICT专业协会
Australian Chinese ICT Professional Society (ACICT)
澳大利亚华人ICT专业协会旨在建立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增进澳大利亚ICT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澳大利亚和中国同行的学术合作,为中国的学术同行到澳大利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寻求合作伙伴提供便利条件。
现任主席是维多利亚大学张彦春教授,理事会成员有15人,会员66人,分布在澳大利亚除北领地之外的7个州或首都地区。
协会目前和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开展合作与交流,主要项目包括E-WATER等。
网址:http:lle-research.csm.vu.edu.au/ict
澳大利亚华人工程技术专家网
Australian Chines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xpels Network (ACETENet)
澳大利亚华人工程技术专家网主要成员来自澳大利亚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高级研究人员,教授和高层管理人员,旨在推动中澳两国政府、公共机构,大学和工业界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主要的目标有:
对各类科研项目和奖学金的华人申请者提供专家评估意见;
为中国工程技术对内对外政策和战略提供专家咨询;
为中澳研究和教育合作做牵线搭桥工作;
与中国同行研究人员共同申报和执行科研或者工业国际合作项目;
为成员交流和共享科技信息提供平台。
目前主要成员有14人,该网络协调负责人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余星火教授。随着该网络组织的进一步工作,将逐步吸收杰出华人科学家。
维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
Chinese Studentand ScholarAssocia-tion in Victoria (CSSAV)
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是在维州墨尔本地区7所主要高校(墨尔本大学、蒙纳士大学。拉筹伯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维多利亚大学、迪肯大学和斯文本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基础上整合而成。旨在发挥跨校联合的优势,更广泛地联系和服务维州2万余名中国学生学者。其组织架构是由各校联谊会主席组成一个委员会,所有的主席作为会员,讨论,选举产生联谊总会的主席和常务副主席,再由主席和常务副主席提名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最后通过一个联谊总会章程。
整合资源范文3
【关键词】五力模型 学校发展
南华小学位于深圳河畔,与香港一河之隔,福田区属六年制公办小学,创办于1987年,是一所具有传统特色和现代特征的省一级学校。
“十二五”期间,南华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遇到一些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这大好时期,上下齐心,团结一致,把学校现代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借助“五力模型”,分析了南华小学的发展思路。
五力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该模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基础上推导出决定行业竞争强度和市场吸引力的五种力量,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这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如下图:
波特的五力模型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战略分析框架,目前,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研究中应用广泛,也可以把这个模型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分析的一个基本范式。
一、面临的竞争力量
按“五力模型”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分析,南华小学受到的竞争力量构成如下:
行业内竞争者:周边小学。随着福田教育的蓬勃发展,区公办中小学100%达到了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学校间的软、硬件条件达到均衡状态,目前正朝着内涵、特色、优质的目标努力奋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态势。
购买者:社会、纳税人和上一级学校。随着深圳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辖区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公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并能做到就近升入中学。但是,外国语学校的选拔性考试、“重点中学”事实上的存在、社会上的口碑,都对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影响,从而左右着小学的办学目标,因此,如何处理好和这些购买者的关系,提高毕业生升学质量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供应商:社区家庭。南华小学所在社区――南华村是深圳市较早建设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区,但20多年后,原居民多已陆续搬离,现居民多为华强北商圈的商户,非户籍学生占80%以上,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潜在的新进入者:新办学校。为创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适龄儿童入学,深圳市除在原有学校挖潜扩招外,还不断地开办新的学校,想方设法缓解上学难问题。但由于土地等因素限制,这些新增学校基本上处于原特区外,对位于中心区的南华小学影响不大。
替代品:民办学校和香港学校等。近年来我区民办教育发展迅速,他们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有大的企业做后盾,聘请了全国各地的退休名师加盟,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注重宣传,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近6.2万港人已在深圳安家,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影响,他们的子女许多选择就读于香港的学校,这些学童住在深圳,每天都要从深圳口岸往返香港上学。据新浪网报道,2013年,每天近1万7千名跨境学童,每日需要花费4到5个小时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二、已有条件分析
学校要寻求发展,必须对其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选择适当的发展策略。在明确了竞争五力、全面分析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下面分别就学校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存在的机会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确定发展策略。
1、具有的优势。
区位优势。南华小学所属的福田区位于深圳中部,从当初的特区边缘到次中心区、中心城区,目前已是深圳市集行政、文化、信息、金融和商务等五大中心于一体的城区。2002年首批进入教育强区之列,2009年全区中小学均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2010年底,顺利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验收。2013年正向教育国际化等更高的目标进发,南华小学所处的这些区位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历史积淀。南华小学明确了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健康人的办学理念,本着诚信、扎实、创新的南华人精神,围绕以诚信为魂,以健康教育为支点,把南华小学建设成有传统特色和现代特征的健康促进学校的办学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华小学24年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学校近五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为未来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劣势。
场地条件。学校占地面积与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学校占地面积7608平方米,建筑面积9994平方米,2013年有在校生1678人,生均占地面积远小于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小学每个学生28平方米的用地标准,给教学和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习惯。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效果与学校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近几年,暂住生源和独生子女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家庭教育水平和教育合作意识参差不齐,极大地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与上级要求和家长的期望仍有差距。质量立校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本研修,狠抓教学管理,促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区内一流学校相比,显得缺少创新意识和动力,职业懈怠现象比较普遍,与上级要求和家长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安全工作。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防范工作仍需不断加强。学校在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如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操作性以及缺乏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等问题。没有安全,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会有校园的和谐安宁,不会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安全防范工作仍需不断加强。
3、拥有的机会。
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学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现正在上级指导下,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在交流中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学习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使得南华小学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教兴国成为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策,教育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自正日趋加大,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为南华小学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南华小学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办学水平日渐提升,面临的选择和机遇更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特色发展道路。
教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深圳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特别是福田区构建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行动,为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高端发展打造了基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是块短板,亟待加强和提升。
三、发展策略
针对南华小学所面临的竞争“五力”和现在所具备的环境条件,提出学校发展策略。
――关于“行业内竞争者”。在上级领导下,积极与周边同类型小学联系,本着平等、合作、开拓、共赢的原则,组建教育联盟式办学集团,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特色共享的思想,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教育联盟式办学集团的合作途径与方法,创造条件,全方位、多元化地实施合作,实现办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关于“购买者”。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上一级学校的教育网络建设,完善社会各界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校外活动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具有实效的开放型教育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围。
――关于“供应商”。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沟通,双方都要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要对社区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区整体规划、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于“潜在的新进入者”。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深圳的新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外,南华小学周边基本上没有新办学校,所以影响不大。但我们可以借“百校扶百校”的行动,与其他区的新办学校手拉手,互相学习,携手共进。
――关于“替代品”。目前,我市学位与求学儿童的数量依然紧张,据近期政府公报,深圳将全面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这意味着民办学校将在深圳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占据半壁江山的民办学校和少数香港学校,办学形式灵活多样,能满足儿童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深圳教育的扩容减压和社会的稳定、多元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没有对公办学校形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继续与这类学校保持沟通和协作,相互扶持、互为补充、共同成长。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分析主要着眼于外部环境,而在内因方面,我们还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上级支持下,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权益。落实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突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历史出发,培育学校已有的健康教育、书法艺术教育的特色与品牌,并不断提炼,打造成办学品牌,以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
2、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增强全体教师的事业心,消除职业懈怠。完善机制,营造教师自主发展的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设立南华星级教师荣誉,在校园内培养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建立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多元、科学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校本研修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以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学工作的管理常规,规范教学过程的细节,进一步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测制度,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袁泽沛,陈珉.《企业战略管理:形成组织竞争力的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赫钦斯著,王承绪等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整合资源范文4
从中心制到中心-频道制,是青岛电视台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与创新。从对全国城市台考察与研究的结果看,不管是中心制还是频道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采用中心-频道制,理想目标是将频道和中心并列为集团的基本管理单位,频道负责节目生产,中心负责对资源的统一归口管理。这既能避免频道制或中心制的弊端,又有利于整合资源、塑造品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
资源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在现代传媒竞争中,谁拥有资源并能有效整合资源,谁就能赢得市场。在这方面,电视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视媒体的第一资源是观众。频道入户率反映频道可接收的情况,而观众规模(即观众到达率)则反映频道被收看的情况。2007年第一季度,青岛地区10个频道的观众规模在30%以上。其中QTV-1的观众规模最高,高达85.2%,在本地处于绝对优势,QTV-2的观众规模为78.5%,QTV-3和QTV-4的观众规模在27%以上,QTV-5观众规模为18.4%,QTV-6观众规模为10.4%。
品牌是媒体的第二资源。在市场化运作中,品牌的魅力巨大,作为无形资产,品牌不仅仅是体现媒体价值的主要指标,而且更能为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带来广阔的运营空间。优秀的媒体会在受众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媒体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因此,品牌形象就是媒体的资源。目前,市场衡量QTV的主要指标一是整体市场份额,二是品牌栏目收视状况。而QTV之所以能被认可为青岛的强势媒体,一是有30%以上的市场份额;二是QTV-1、QTV-2的名牌栏目和电视剧有稳定的收视表现和很强的广告吸纳能力;三是其他频道的协同作战。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中心-频道制的运行要调动频道的积极性,维护频道的利益,更要确保QTV整体利益的实现。QTV的整体协调作战的优势在青岛地区是其他电视媒体所不能比的,也是QTV的实力所在。
节目和栏目是媒体的第三资源。总的来看,改版前后的QTV栏目、时间基本保持平。就频道来看,QTV-1和QTV-2增加较大,QTV-公共减少较大;自制节目量明显增加,主要在QTV-1、QTV-2、QTV-5;包装类栏目大幅度下降,主要集中表现在QTV-5和QTV-公共频道,减少的数量均达到700分钟/周以上;栏目数量减少但栏目规模明显扩大。
第四资源即公共资源,指统一的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如今,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设置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考核有标准,成本有核算,节目制作的效率、设备的使用率、周转率有了明显提高。
统一的营销平台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资源,统一营销应该是媒体集约化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竞争的初期,这种统一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对市场、对频道的保护。在新的中心-频道体制下,这种统一营销还应该建立在调动频道积极性上,充分考虑频道的要求和实际情况。
中心-频道制是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一种选择,注重的是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科学利用,追求的是效率与效能。电视是依赖于科技手段进行的现代化生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以消耗资源为发展代价。正确认识综合宣传管理部门的作用并确保其顺利行使管理职能,才能提高资源统筹协调的安全性和全面性,实现电视的各项标准化管理和监控。
二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今中国内地电视台,由于区域差异和历史原因,在管理体制上千差万别,各台都是结合自己的特点向理想化摸索,探索较为全面、实用的运营模式。而一台多制的策略最具有包容性、使用范围也最广泛,能起到兼容并包的效用,并且,有多种管理模式的储备,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可以最大程度地做到灵活多变、与时俱进。
所以,针对目前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保持着冷静、观察的态度,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
1.节目调整的频次和频道调整的幅度需进一步合理调配
过多调整节目或过大幅度的调整运行会导致观众的流失。以2007年第一季度QTV各频道栏目收视指标完成情况为例,除QTV-2的各栏目完成了收视指标,其余频道的栏目基本未完成收视指标;从频道自身看,如QTV-1,除了电视剧场《黄金强档》完成收视指标外,频道生产的栏目均未完成基本收视指标;从重点栏目来看情况来看,《生活在线》的表现十分抢眼,而其它栏目的表现十分平常,许多栏目未能达到上年同期水准或上年全年平均水平。这对频道乃至QTV整体均有不良的影响。
2.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栏目节目资源以及一些相关的责权没有做到统分适度
优势频道得不到优势资源,而其他频道却资源浪费:独自占有,互不通气,过多强调频道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大局利益;另外,一些优秀采编人员经过自主选择,分散到各栏目,不同程度地减弱了原有力量。
3.频道之间尚需加大宣传配合
频道之间不能互相利用优势资源宣传各自节目,形成不了合力,不利于核心竞争力。如《生活在线》进2频道后,不能在新闻频道重播,丢了一批忠实观众;再如有的频道提出不宣传其他频道,也不用其他频道宣传它的建议等;并且,频道之间的宣传的密度和力度也有所欠缺,特别是主力频道对其他频道的宣传欠缺较大,常规节目对大型节目尤其是跨频道的大型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4.公共资源的调配能力,综合管理部门的整合、统筹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例如广告份额不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频道对广告没有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广告的结构性考核;二是广告增量没有在考核范畴内;三是广告透明度越来越高,广告中心与频道之间也有竞争,频道的广告折扣率低于广告中心的折扣,所以频道无法吸引广告主投资;四是由于将所有频道的市场份额、收视率、广告等放在考核量上平均评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优势频道的价值。
另外,技术中心的资源是重要资源,但缺乏中长期的规划,满足于现事现办,没有合理地规划到为频道、节目服务的平台上,没有解决“小作坊”的问题,有时候把本该由技术中心来完成的事情推到频道身上,给频道增加了工作负担。而综合管理部门赋予的权力不足,做不到为节目而管理,闭门造车的情况较多。
三
整合资源范文5
摘要:近年来,配送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解决现代城市配送发展问题,使得配送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城市配送业研究的主要话题。
关键词:共同配送;配送体系;物流配送;供应链
0前言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先进的配送模式,在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对我国解决城市物流配送问题,构建现代化城市配送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启示。实践证明共同配送在整合资源、提高配送效率、解决交通问题上有着很大优势。共同配送对解决城市配送问题有哪些作用,在我国主要城市内实施共同配送,对配送业和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其实现需要哪些条件和步骤,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分析。
一、城市配送体系存在的问题
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对市区内主要的连锁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运输配送系统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规划,由一个或多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和货物数量,经过配送中心的多功能服务,进行优化组合后的配送体系。它的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快速反应信息、及时、准确的完成配送目标。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市域配送的要求会阶段性提高。商品经济带现代配送业发展,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仍未能够得以构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配送业对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大众消费的推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此阶段,配送业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主要体现在:
1.城市配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缺乏规范和统一管理,配送节点的建设自发性较强,往往造成重复性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自2002年起,不少省市已经把发展现代配送业,建立城市现代化配送体系列入了日程,还有许多省市开始制定城市物流配送规划,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城市的配送体系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配送体系的规划和配送模式的运行具有较大的自发性,且许多重要基础设施处于垄断经营状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配送场站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车辆运行利用率等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2.大型生产和连锁企业内部的配送中心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城市配送体系在硬件设施上获得较大发展,有些已经达到较先进的水平。但就整体水平而言,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仍然不能满足城市配送业的发展要求,尤其在服务多样化、响应及时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配送中心在计算机管理,应用先进技术,实行增值服务方面意识较差。
3.作为现代城市配送体系的基础和运营主体,配送企业发展滞后,城市配送业整体上存量资产大,但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落后,资产利用率不高,运行方式陈旧,竞争力不强,服务对象单一。这就造成了在城市配送体系中,配送企业往往是依托生产企业而存在,只为单一或少数几个企业服务。在配送体系的构建和配送模式的选择上,由于配送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往往是由生产企业或连锁经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出于自身考虑,总会采取对自己经营业务利益最高的配送方式,而且出于对商业机密的保密问题,往往不允许其配送经营者进行共同配送,这就对系统的整合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发展共同配造成了障碍。
4.现代物流配送技术的开发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包括共同配送的各种先进配送模式在城市配送体系中开始运用。但一些物流配送企业在研究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管理技术上积极性不够,许多物流和配送业新技术不能得到及时的运用和推广,滞碍了我国城市配送业的发展。
二、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物流量的迅猛增长,在城市范围内,企业、个人用户对配送的强度和质量要求空前提高,在城市范围内,单纯的提高配送企业数量,建设配送设施和节点,必定会给城市交通带来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共同配送,是提高配送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配送行业的有效模式。但在城市区域内开展共同配送、建设共同配送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加快城市配送业发展,推行共同配送,需要实行以下措施:
1.革新观念,加强物流配送业行业行会的作用和地位。观念的变革是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前提条件。物流配送业在全国各个城市发展迅速,政府建立专门物流规划管理机构,对物流配送业进行专项管理。但总体上来说,城市配送业的发展仍是受到一些体制和观念上的制约。首先,城市物流发展管理混乱,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现象严重,地方格局、行业和部门垄断使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配送中心在发展中很难达到规模效益,与上下游企业缺少合作,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挫伤了许多连锁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城市共同配送的发展;其次,企业对共同配送热情不够,建立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势必会在企业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建、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就有一定的风险造成企业一些核心数据泄露,给企业造成一定隐患。
2.在供应链体系中建立新型伙伴合作关系。在供应链体系中实行共同配送,需要明确相互之间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共同配送是一种集约化的配送模式,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上游企业、下游用户和配送经营者之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竞争关系,在业务流程的构建中,配送方案设计者要充分考虑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才能保持共同配送的长期进行和合理运作,共同配送是一种以规模效益取胜的配送模式,其制胜点在于基于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信任,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在利益分配时,要做到公平、公开,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长期运行。
3.培养供应链中配送企业的主导地位。配送企业作为城市配送业的主体,在建立共同配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企业,资金比较匮乏,很难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其在主观动因上存在采取共同配送的要求,由多个企业出资建设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业务,将节约的物流成本转化为利润,进而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配送渠道,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发展硬件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物流。共同配送的发展依托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与电子商务系统密切相连。尽管共同配送相对与传统的配送模式,在对配送节点的数量要求较小,对配送设施的利用率较高,但因为要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要做到及时准确的服务水平,就对配送的硬件设施包括配送车辆、装卸搬运设备、配送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城市配送体系无论在物流设备还是电子商务化进程上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所以,要满足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发展,必须重视配送设施和电子商务化进程。
三、结语
城市共同配送作为一种在国外发达城市被验证过的先进配送模式,对解决我国城市配送体系混乱、资源利用率低、设施建设重复问题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其本质在于发挥企业人、财、物、时间等物流资源最大效率的同时,促进城市整体物流配送效率的提高,对配送量日趋增大的大城市而言,共同配送的推动实施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宾厚,袁义.共同配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新趋势[J].包装工程,2007,(10).
整合资源范文6
保定日报社有《保定日报》、《保定晚报》、《莲池周刊》三个媒体。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曾经将两报一刊的广告业务分开经营,但实践证明那样不仅人力成本高、流程过程多,而且对于广告客户来说也不方便。为此,从2003年开始,由主管经营的副社长展宁牵头负责,保定日报社逐步将两报一刊的广告业务整合集中起来,在原来保定日报社广告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保定报业广告公司,将两报一刊的广告业务全部纳入进来,日报、晚报的业务由报社业务员承担,《莲池周刊》的广告业务由广告公司负责。同时,报社针对分类广告市场的特点,单独成立了拓邦分类广告有限公司,广泛面向社会吸收优秀业务员,弥补了报业广告公司业务开发上的有限人力和精力。
从2005年到2006年,报社进一步激活报业广告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采用用人自主、薪酬自主、费用自主的“三自主”政策,给予了报业广告公司更大的施展空间,充分调动了业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报社对具有商业色彩的经济信息采取了“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制定了杜绝有偿新闻的规定,通过报社纪检监察部门加大了查处力度,逐步取消发行夹带,严堵漏洞;另一方面,相继成立了日报经济信息部、晚报经济信息部,对相关稿件进行统一接收、采编,固定版面刊发,净化了报刊的广告环境,也实现了单位内部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
2007年,在前期创造的良好条件的基础上,保定日报社正式成立了由主管副社长牵头的广告经营中心,进一步整合报业广告公司、日晚报经济信息部、报业开发公司的资源,以广告经营为支柱,尝试多元化经营,发挥项目孵化器的作用,为报社广告经营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抓大促小,拓展客户营销渠道
大家熟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的“二八法则”,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广告市场上这一规律同样适用。每个行业有20%的客户占据了市场上该行业80%的广告总投入,每个媒体的20%数量的广告客户为其创造了80%的广告营业收入,保定市20%的企业影响着全市80%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此,保定日报社非常重视对这些重点客户的开发。
2003~2004年,保定日报社广告部主动改变工作方式,以客户为中心,出去走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全面搭建起报社的战略合作伙伴圈。
为更好地宣传本地企业、助推经济发展,报社还建立了大客户新闻广告绿色通道制度,与保定房地产、汽车、通讯数码、商场、餐饮、旅游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对各行业、各企业的相关动态及时掌握、及时报道,增加了客户的发言机会,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同时,在企业对新闻报道支持的基础上,报社为相关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宣传方案,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宣传积极性,促进了客户在报社媒体上广告投入的增加。新闻广告绿色通道的建立,报社转变经营思路、工作方法的成果,不仅得到了客户的欢迎,也提升了报社的营业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对重点客户重视的同时,也不忽视中小广告客户。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中小客户尽管实力较弱、广告需求不大、投入量较小,但由于它们数量较多,整体看来,在报社总的广告营业额中也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是报社广告开源增收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为此,保定日报社广告部、报业公司以及广告公司,积极投入业务力量,巩固加强小行业客户、分类广告、个人信息的业务开发,对客户准确细分,创新广告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协调,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
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这相应地使得广告经营要与各类行业主管部门打交道。作为市委机关报和地方主流强势媒体,保定日报社本身就肩负着引导舆论的责任,因此对自身的经营行为更要强化自律。
报社对广告经营部门经常开展相关广告法规培训活动,新进的员工首先要学的也同样是广告法规和经营方面的规章制度,教育大家规范地执行报业规章,增强把关意识。报社从自身内部通过严加管理,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广告经营秩序。
对外,保定日报社积极地与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沟通。报社积极配合工商、税务、文化、医疗等行政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协调加强与各种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健康有序的广告经营策略,创造了和谐的广告经营环境。报社与相关单位以诚相待,紧密合作,不仅规范了保定的广告市场,同时也推动了保定日报社的广告发展,提高了经营影响力。
精心策划,打造“艺术的保定”品牌
从2002年开始,保定日报社就启动了《艺术的保定》等大型系列品牌活动,迄今为止共举办大型文化、艺术、商业活动近50场,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集聚了社会注意力资源,得到了行业客户的认可,增强了报社的话语权,如今已形成了广大市民支持和期待的一个品牌。 2006年,报社与华中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举办的《假日第一城――城中公主》评选活动,历时3个月之久,不仅展示了保定现代女性魅力、倡导文明健康的居住理念、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是塑造地产品牌的一次尝试。此次活动形式新颖、亮点层出,促进了经营活动,增强了报社的影响力。华中地产公司在2006年全年广告投入额为40余万元,而由于报社的成功策划仅2006年7月到9月,华中地产就投入20万元广告费。
2006年10月,作为《艺术的保定》系列活动的一个延伸,由保定日报社和保定亚太通讯器材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亚太十周年城市现代艺术节》,本次活动是由保定报业广告公司全程策划的又一个文化艺术盛会。从初期报纸广告,到晚会的舞美设计,报社都力求创新。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在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让《艺术的保定》达到了一个新的,各级领导及当地群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量策划组织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直接和间接推动了广告业务的增长,巩固了报业广告公司策划引领的地位,扩大了报社的社会影响力。从2003年到2006年大量活动的举办,使客户通过活动认识到媒体力量,主动与报社建立业务联系,如平安保险、保定轩宇诗汽车有限公司、保定移动公司等单位与报社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践证明报社用策划活动拉动广告投放,这个思路是可行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