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

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一、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

二、设问质疑,产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生1: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顺从的一面。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生2: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他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又说明他非常狡诈;生3: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这个环节,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三、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

变色龙教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55-021.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和个性

学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总停留在考试讲课,学生听课的阶段。长此下去,学生慢慢养成了不思考只是埋头背诵和笔记整理的习惯,主观意识渐渐淡薄,思维也随之钝化。初中语文教学想摆脱这种你说我听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打破这种毫不创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培养起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对语文乃至文学的独特个性。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培养向来不被大家所重视,有家长甚至会积极的去打压学生的这种个性,要求孩子去学别人这个,学别人那个,孩子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就极力的去制止纠正从小就为自己有一个"乖"孩子而骄傲。可是所谓的"乖" 孩子就好比是已经雕琢完成的璞玉,虽然处处可以挖掘,但是并没有闪光特点。让人有心雕琢加工,却不知道从何下手。而那些让人拍手叫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处处可以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特别是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看法,才是常常是现在人追捧的。在文学中强调的个性,而不是流水账的共性。而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显著目标与中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式而言初中文学教育出现了一些扭曲的现象。学校将考试成绩和中考的升学率看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机械性的统一模式训练学生。势必会将有着璞玉光辉的学生们打磨成光滑相似的鹅卵石。

2.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合作伙伴,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合作的层面上。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再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传统教学是阅读基础上串讲,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可是我在教学此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进行探讨性学习。学生在讨论时提出,鲁提辖为什么要将镇关西置于死地,适可而止不就得了,未免有失人性之嫌?顿时,学生积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在此,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再重温历史背景,学生明白了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凡x心侠胆之士都是疾恶如仇,别无他法,只有打得解恨;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则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采取合法的程序来惩恶扬善,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我们应学习鲁提辖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积极入世,找准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3.多种媒体的融合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我们似乎也走进了误区。要么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要么是五彩纷呈的多媒体演示。这样的两极分化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喧宾夺主。故而,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案适当地选择媒体,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变色龙》一文,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蜥蜴的生活片断,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变色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面的内容则换成了导学案,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文分析,不再需要多媒体来抢学生的眼球了。再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又用几块小黑板呈现出来,既省时又直观,还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何乐而不为?这样多种媒体的融合,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各自扬长避短,将一堂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变色龙教案范文3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组织教学,强迫学生呆读死记,让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低,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百科之母,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把语文学习活动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学”转向重“思”,不轻易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转变落后的备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备课方式多是教师利用课文、教参等教辅资料,拟定本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甚至拟定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个性差别,很少对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传统的备课习惯,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过于依赖已成教案,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等不少问题,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已将学生拒之门外了。这种备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明显缺乏变通,显得呆板而落后。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备课之前,可以先备学生,通过查阅学生预习作业、课前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疑问,了解学生的个性及需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

笔者认为,尊重和信任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备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伙伴性师生关系,能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学到什么”“想知道什么”“想发现什么”等,耐心听取每位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正确对待每位学生的质疑,即使是不合理的问题,也应宽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满怀希望地探索。

变色龙教案范文4

一、设置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强调学生的“学”

一节语文课,串讲串问,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步伐和时展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则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加强学生的“学”的过程犹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了其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教学中也可以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六、及时小结,不断提高

课后小结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肯定有可取之处,针对当时备课的初衷,或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课堂中又是怎样灵活机动的,都可以作为课后小结写出来,这对于今后再教这一类型的课文都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帮助。例如:在讲《咏鹅》一课时,可在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并说一说时,因没有教学挂图,想到学生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出诗的优美之处,于是根据学生的描述,我在黑板上画出了美丽的白鹅,学生在惊叹之时,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咏鹅》的诗句,课堂效果可以想象。于是我在写课后小结时写道:有时画出要比讲出强百倍。而接下来的《小书架》一课,我又运用了上一课的方法,画出了小书架,这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上层、中间、下面等词语。

在备课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备课的内容与授课时的学生表现不能一致,所设计的教案往往在课堂中难以发挥其实效性,因此这不仅需要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更多的还有教师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变色龙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开发运用

生成性资源即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做好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即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予以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理论分析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特殊素材类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等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是发展变化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创造性。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同样涉及到大量的生成性资源,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包括人文性和开放性、审美性以及生活性等。

1.活用各种和谐动态资源

和谐动态资源指的是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及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的出现,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闪光点”。因此,对教师而言,要注意及时地抓住这些资源,并予以灵活运用。

2.妙用各种情境动态资源

在教学的时候,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下,存在不同的资源和生成点。教师要注意及时捕捉这些亮点,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认识差异和理解水平等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对教师而言,便要注意合理地利用这些歧路动态资源,围绕学生的相关错误理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语文教学小活动

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亟待活泼教育方式的注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群思想不成熟、爱玩、爱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多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语文互动小游戏,如将语文教材中人物的经典动作及精神面貌用现代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来,使得学生利用现代的认知来解构语文的思想情怀,便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释然,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语文、学习语文。另外,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实践能力,使得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被充分应用起来。

5.开发学生的语文想象力,鼓励学生疑点、难点及时提问

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学生对语文的想象能力,能够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并且能够升华语文的学习,对于语文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去理解。且在语文的想象中,学生对学习疑点、难点的及时提问会变得更加主动,教师对其及时的答疑解惑,便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想象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化成想象的细节,从而推进教学的成功。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1.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难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预设会错意、表错情,甚至产生荒谬的信息。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抓住学生错误信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反的结果,并从体验中真正领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给予及时纠正,以免下次再犯,同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故擒,推波助澜――创造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及其他各种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语文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其他学生并未意识到该问题的价值性。此时,教师应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提出,并让学生共同讨论,深化问题,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使其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燕子》课文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生:老师,我们平常都说几根线,为什么文章中说是“几痕细线”呢?细线怎么能用“痕”字来形容呢?是不是印刷出问题了?

3.放大问题,拓展延伸――创设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遇到不懂或不知的知识,难免会向老师提出。有的问题可单独告知,但有的问题则是大家所不知的,就需要教师将该问题放大,使问题目标更为清楚,并将个别的创造转换为全班创造,实现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为课堂增添活力,同时也使该问题成为课堂中高质量及高层次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觉得奥楚蔑洛夫非常可怜。

师:嗯?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学生说他可怜的。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也是为了生存,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得已丧失人格换取生存的空间。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是由那时的环境决定他成为那样的人吗?

生:对,正是由于当时丑恶的沙皇社会,使奥楚蔑洛夫成为那样的人。

师:嗯,本篇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有一群如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而且还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变色龙教案范文6

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态味”,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培养语感。”因此,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道真正风景。可如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有点与“读”渐行渐远,有些读仅仅是因为这篇课文要背诵与默写,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拜读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些语文教案,也看过众多的语文教学行家的经验之谈,综合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如何指导好学生“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经验之一便是着力培养学生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可是,如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却忽视“读”的培养与训练,就教师而言,习惯于满堂问,总以为提问更能启发学生,读则不然,课堂上偏向于以讲代读,而不是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把握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只有这些语言材料,没有对作品的完整把握,作品全面的、立体的、有生命的、独具的精神面貌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要掌握这些,只有加强读的训练。就学生而言,觉得与英语、历史等其他文科学习相比,学语文见效慢,花时间读课文也是浪费时间,不去好好读课文,更别说寻找有益的课外读物来读了。事实正是这样,小学生和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有时间跑跑阅览室、图书馆,初三学生因迫于中考则浏览式地择要选读一些学过的课文。到高中,好多学生便一头扎进数理化的题海之中,对读语文已无暇顾及了。现在,幸亏有些学校安排了语文早读时间,考试还要考默写,否则,恐怕朗读更少了。

有些问题十分清楚地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如果学生不肯花功夫读课文,怎能学好语文?教师既不能跟其他学科抢时间,又不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只能利用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引导、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地读、爱读、会读,让课堂阅读教学充满“生态味”。具体的做法有:

一、阅读要明确目标,及时给予评价

很多语文公开课,常常有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读了一个又一个,既有分开朗读,又有集体朗读,读得热闹非凡。有句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学生读之前,教师根本没有明确读的目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缺乏教师的指导,甚至在学生读完后教师也没有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只是像接到命令的士兵在完成“读”的任务,是为读书而读书,就像小和尚那样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往往会让学生养成盲目读书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其用意无非是提醒我们要重视朗读,要克服阅读教学中学生读书无目的、走过场,朗读训练无序等弱点。要将“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以读促悟。教师要着力下功夫在对学生的“导读”上,正确引导学生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在让学生读之前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个性,明确朗读目标,这样有的放矢的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增强“读”的效果。如果在学生读之后,及时对学生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将更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阅读时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古人读书,注重“吟哦讽诵”,对读是情有独钟的。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由于时间关系,实际上至少有一半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马上示意学生停下,接着请学生说说读后有什么收获等等。在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时,学生的反应更是参差不齐,这里,朗读变成了一个过渡环节,一种形式而已。

因此,教师要上好语文阅读课,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强调学生“多读”,并“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读出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自己上课前也要多读,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这样,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读书的时间一定要充分,不能只是做做样子,图的是有这个过程。判断学生有没有读完,可采取这样的方式:读好的学生,请向老师微笑示意。

此外,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对学生有宽容心,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得很好。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集体朗读,也可采用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或者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既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阅读技巧要淡化,注重生感

“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但是如何实现呢?是单纯得靠老师教些课文朗读技巧读读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那种朗读是在教师的掌控下,纯粹靠朗读技巧表达出来的,不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因为学生没有入情入境,这样的感情是没有灵气的,其所谓的真情也是很假的,很造作的。朗读过于注重技巧,拉长腔调来读,是没什么意思的。

其实,教师可转变观念,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让他们挑自己喜欢读的句子、段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朱自清的《绿》一文,先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读到精彩处,体悟其妙处。《变色龙》一文,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分角色读,进而上台表演。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非常自由,读得自然很卖力,再来回答老师给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诚如黄厚江先生所言:“现今中国,做教师苦,做学生更苦,学语文,阅读教学再没有一点乐可言,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语文’了。”

上一篇卖报歌教案

下一篇囚绿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