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1

一、在情境创设中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法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就像一条导火索,能够一下子引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它将点燃整个课堂的生命火把,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几句话,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录像中出现了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一个画面是孩子们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快乐地玩耍,不时地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另一个画面是花园中白雪皑皑、狂风呼啸,到处显出一片死气沉沉……随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呢?这样,有了这个教学情境的呈现,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如教学《猫》这篇课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产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在互动对话中展示学生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相关内容及问题展开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互动对话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幸福成长的过程,让学生的激情喷涌而出。如,教学《为中华崛起读书》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在感悟到“中华不振”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学生与少年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围绕如下问题进行了互动对话:(1)少年是从哪些事情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2)少年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少年会想些什么呢?(3)假如你当时就在少年的身边,当听到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时,你有什么感想?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少年的爱国情怀的感动,也会产生立志报国的冲动与想法。

四、在熟读成诵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2)出示课件,播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欣赏课件,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在脑中想象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促使学生进入文本内容所描述的意境之中;(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5)让学生背诵课文。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2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初次听这首歌,我还在为了圆我的大学梦而努力的奋斗,而那个时候这首歌作为我们高三五班的班歌陪着我们一起度过那段很充实很有自豪感的岁月,如今,再次听这首歌我的大学梦已经成真,高三五班的成员也都各自圆满着自己的梦,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觉得生命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岁月流转,改变了很多的梦想和事情,但是我仍喜欢听着它去追寻新的梦,度过更多的岁月。

中国梦,我的梦,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不同的梦,通过实现一个一个梦,我们在不断的长大,不断的变得坚强,变得睿智,我不曾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伟大的梦,也不曾拥有刘伟‘用音乐让自己活得精彩’那么壮阔的梦。小时候,我有得只是一个平凡的梦,一个关系到中国教育的中国梦,那就是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民教师,让学生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兴民富国,让学生们把我们的社会创建得更加文明,让学生们都能为国家尽绵薄之力,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到外国人的欺负,中国梦,我的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进步,让我的梦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中国变得强大变得更加富裕了,我的中国梦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如今,中国梦,我的梦,[莲山 课件]就是学好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秉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去好好为中国的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群伸出援助之手。

中国梦,我的梦,在实现梦的过程中,我感受着中国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带来的梦的气息, 中国梦,凝聚着太多的梦,古有诗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梦,今有三大思想‘建立团结友爱和谐社会’的和平梦,每个梦的实现都必须付出汗水,付出常人所想不到的努力,在梦想成真的刹那,有着无法形容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每个梦的支撑点都是心中的那个百磨不灭的信念,不管遇到怎么的困境,那个信念都会支撑着造梦者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有梦就有动力,就有斗志,进而越斗越勇,最后问鼎梦的宝座。中国梦的气息让我执着为我的梦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成功与否,我都会为之付出,为之动容。

中国梦,我的梦,时刻在自己的心中永远亮起一盏希望的灯,为自己照亮往梦的方向的道路,平坦也好,坎坷也罢,拥有了这个梦 ,就不能轻言放弃,然后在忽闪不定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打气,通过阅读大量有益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参加多种公益活动积累经验,为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让自己的中国梦落空!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3

近年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但是语文课堂“新瓶装旧水”,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现状仍未改变,学生语文素养未能真正有效提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我觉得创设“活”而“实”的新型课堂是关键。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找准“切入口”,简化环节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研读,从而来确定“教什么”。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弄清楚了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就能找准学习课文的“切入口”。进而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使教学环节简单化,收到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效果。如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教学时把文章中让人产生疑问处作为切入点,也就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呢?为什么把昆虫装在衣袋里呢?衣袋里装着什么昆虫呢?衣袋里装着昆虫有什么用呢?学生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去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由此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当然有些文章可以难点为“切口”,有些文章可以重点为“切口”,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把要教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位,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我们可以运用语言、课件、音乐、表演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有效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如《东施效颦》一文,讲的是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的病态,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学生对古汉语知识了解不多,学起来很枯燥。所以,通过制作课件,把古文中讲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的课堂为活跃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加之老师的指导,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将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合作学习是一种可以使学生参与最多,进而使课堂活跃起来的学习方式。但笔者发现,近年来通过采用这种方法,课堂是活跃起来了,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要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文本,提出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探讨,然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三维模式。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无疑比单纯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是课堂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四、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基础,是启迪儿童心扉的钥匙。而学生兴趣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从导语入手。巧妙的导语,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求知欲。

2.重视朗读的训练。通过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4

教师可围绕教材,把身边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课堂,为教学准备充足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活用引言、插图、案例进行分析。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配有相应的引言、插图、案例、相关链接等辅助材料,它们与正文是紧密相连的:或承上启下、或画龙点睛、或启发引导。教学中我们要用活引言、插图等材料,挖掘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启发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基本观点。如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一课2节《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时,围绕案例一,我组织了以下活动:(1)请学生认真阅读后完成案例下面的填空题。(2)小组讨论: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益处?你认为我们还享有哪些权利?……(3)交流材料中的问题。讨论开阔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填表让学生对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有了充分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用名言、警句、古语、俗语激感。名言警句、古语俗话,它们极富概括性、哲理性、教育性,在教学中不可小瞧它们所起的作用。如讲解九年级第二课2节《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我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三句名人名言导入新课,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去做?然后老师简单讲解。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承担着一份责任,引发学生思考:“我该对社会做点什么”?带着这一问题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3.借用时政热点探讨问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恰当选材,借助时政热点、国内外新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十课1节《诚信是金》时,我在拓展训练中插入三鹿奶粉掺入三聚氰胺事件。要求学生分析:三鹿奶粉厂的行为对消费者有什么危害?在社会上又有什么影响?对厂家最终的结果如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4.巧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启迪思维。对问题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巧妙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把书本知识融汇于故事中,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五课1节《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一天,农夫的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农夫没有办法将牛救出,只得找了几个人帮忙铲土把牛埋掉……请同学们设想一下牛的命运,续写故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续写的内容大致有两种结局:一是牛与困难抗争,最后逃出了;二是牛听天由命,最后被埋了。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当遇到挫折时,我们要避开挫折的消极影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二、教学手段的拓展

1.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录音、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化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如讲解九年级第三课3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根据需要插入有关民族交往的图片、《》《》录像片段等,把直观形象的东西巧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了这一课,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爱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5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环境中,一个人的情绪或感情可以传染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或感情。而阅读的本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这一“对话”过程实现最优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所谓的“权威”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彰显个性、解放思想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将文本蕴涵的情感激活,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真正实现生命与语文的共同生长。如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想法或感受”“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大胆地解放大脑,放飞想象,积极地进行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音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出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放映一段有关钱塘江大潮壮观宏伟的录像,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么壮观的大潮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有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去领略一番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很快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

三、尊重学生个性,珍视阅读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体验,使他们通过体验,拥有开放的视野,睿智的心灵,创新的灵魂。强调个性化阅读,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主动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串讲”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进行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保护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无限的舒张,鲜活四溢的思想得到充分的碰撞。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习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自己感触较深的内容来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汇报。因为是学生喜欢的,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读书的效率也会更好。如进行《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扮演荷叶的小伙伴进行表演读,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演读,有的学着“小水珠”躺着眨眼睛,有的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学“小蜻蜓”站立着展开透明的小翅膀,有的“小青蛙”蹲着学放声歌唱,还有的“小鱼儿”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学生在教师给予的“自由”中展示着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拿手戏”,不仅学得专心,读得也开心,真正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现在,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更多体现新气息的课文,但也还保留着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的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当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立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的情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阅读时难以产生真切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除了阅读课文之外,还可给学生准备一些各个时代在逆境中励志求学的典型人物的阅读材料或者是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学生学习课文时就会容易一些,领悟得也会更深一些。

四、优化评价方式,激活个性思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6

一、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先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索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课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播放课前制作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课件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这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爱护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借助信息技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的内容,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你在哪里》一课时,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对一代伟人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感情也就不能很好地体验。笔者在讲这节课时,首先展示了生活、战斗的画面,接着在哀乐声中播放了十里长街上人们挥泪送别总理的实景录像,很多同学都禁不住失声痛哭,抓住时机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哽咽中读完了这首诗。整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迸发出对的尊敬、爱戴之情,并让学生树立决心好好学习,将来完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遗愿。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倔强的小》一文教学前,笔者发现学生对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不太全面,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误区

(一)课件超前,影响主体

教师应是知识的催生者,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应当是积极的旁观者。而课件的制作往往具有超前性。教师按照主观的意愿,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是由教师确定的。有些时候,受到课件的限制,教师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灵活变化,教师也不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各自的角色,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将大打折扣。

(二)固定情境,限制思维

信息技术和实践相结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有些教师全然不顾教学目的,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画面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但教师如果只是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创造画面,展示给学生,这无疑又是另一种填鸭式教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心中便有一千种“荷塘月色”。如果只是用单一的画面来展示,则适得其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也正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读他们时感觉极好,而一旦上了荧屏,则顿感失望,那就是想象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中,画面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收到了具体、形象、易懂的效果,但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不断缩小。

(三)刻求新异,摒弃传统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但是有的信息技术刻意求新求异,追求的实为一种肤浅的形式,从而完全丢弃了语文课的传统形式,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教师声情并茂的优美朗诵完全由画面替代,学生一手漂亮的书法完全由鼠标替代,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该是多么悲哀,语文课深层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了。

三、改进措施

(一)更新观念

观念不改变,采用旧的教学模式,即使是加入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也只是新瓶装旧酒,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仅不会为教育提供效益,而且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而,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要求人们不断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媒体观,从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鼓励学生参与

如果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参与课堂,多媒体则会变成“电影放映”,课堂也许会有浮于表面的热闹,学校得不到根本收获。媒体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参于学习。这点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综艺节目。在“主持人”——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热情参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以及正误评判都应当是课件内容的一部分。当然,这种参与还应包括情感参与,让学生品味作品的意境,投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感情中。

(三)大信息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文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使学生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当为增多课堂信息传递通道、扩大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增加课堂密度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