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与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与审计范文1
会计与审计是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则显得更重要。但审计与会计又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监督和经济管理手段,他们各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审计不等于会计,会计也不等于审计,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的职能,在理论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概括学术界的一般思想,会计和审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记是审计发展的基础,先有会计才有审计。追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审计原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也由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这样审计逐渐从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经济监督科学。毫无疑问,会计在审计的形成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其次,工作范围都涉及企业会计准则。在形成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按照适当的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分类、披露和报告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则以会计准则作为标准来评价财务报表表达的公允性。
再次,同样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计核算的监督是第一监督,而审计监督是第二监督。
最后,审计和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会计资料。《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是由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一系列的会计资料。而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同样要审查相关的由原始凭证到账册反映的经济和会计数据,所以审计和会计的工作的对象都是会计资料。
应该指出的是,审计的对象虽然主要是会计资料,但不等于说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唯一对象,因为现代审计的任务不只是消极地查错防弊,而是要透过会计资料对其所反映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同时借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巩固成绩、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佳的运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总的来说,审计与会计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审计通常与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关,大多数审计证据来源与会计系统,一个审计时必须具备会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会计师不必有审计师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然而会计和审计是有重要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的不同。会计是基于以下目的提供信息的:第一,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其中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和确定目的和目标;第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第三,保护资源,并报告期管理情况;第四,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判定被审计的对象和建立的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第二,方法不同。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的方法实际上是用来管理经济的方法,必须结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加以运用会计方法可分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的方法。
而审计方法是为完成审计任务服务的有些方法看似与其他学科的方法一样,但用于审计则着眼点不同,例如,库存商品的盘点,用于会计是为了保证帐实相符,加强会计记录的正确性,而用于审计则是为了核实被审单位实有的资产,证实会计报表上的有关项目是否真实。审计的方法很多,而且使用起来也很灵活,不同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方法要服从于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方法则主要是审核、检查,它与会计方法是不同的。
再次,审计与会计的职能不同。关于审计职能问题,众说不一。我认为监督职能是审计的首要职能,离开了监督,就无所谓审计。审计的监督主要是一种经济监督,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当经济的发展,使财产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这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下,才成为必要并发生作用,这种分离的程度越大,审计越重要。会计虽然也具有监督职能,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两种监督形式,并非是重复性监督。
最后,工作流程不同。会计和审计的流程可用下图表示:
从上述可见,审计和会计关系极为密切,从保护国家财产的目标下,实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双重监督。会计的任务是为管理人和其他信息使用人提供和个何种价值信息,便于其作出经济决策。为了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处理会计信息的原则和基础。审计会计数据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理解这些会计规则。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会计规则就是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因此,在学习审计知识以前,必须先掌握-公认会计原则的知识。除了要掌握会计知识以外,注册会计师还必须是收集和解释审计证据的专家,这是会计和审计的最大区别。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决定测试的项目和类型,并进行评价,这是审计必须完成的工作。所以,学会了会计未必就能做审计。
参考文献:
[1]吕先培.审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会计与审计范文2
关键词:会计责任 审计责任 比较 分析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理论分析
(一)会计责任的理论
对于会计责任,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即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还是外部责任,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
审计的目标在于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方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定或解除其应负的受托经济责任,以确保其切实履行。如何实现审计目标则是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不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的要求执行业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说,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评价和鉴证所承担的责任。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间不尽相同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目前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解释。各国的经济生活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定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析,为我国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清晰界定,提出一些帮助。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和易于混同原因分析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之间的关系密切,从本质上导致了他们两者易于混同。主要从会计和审计职业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两者在目标上存在关联性
两者都以会计信息作为其工作对象,所不同的是,会计强调收集和加工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而审计则强调监督和评价被审单位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总之,两者的一个基本目标都是为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二)两者在业务上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无论是会计还是审计,其业务的顺利开展都要利用对方的某些资料。然而,人们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窘境:对于利用对方资料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到底是资料使用者的责任,还是资料提供者的责任?
(三)理论与实际很难统一,独立审计的目标难以实现
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言,独立性是其核心所在,审计人员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独立。然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自被审单位,加之民间审计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于是审计人员面临一种两难境地:独立性很难保证,一旦出了问题,审计机构和客户就相互推诿,而作为受害方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很难区分二者的责任,不知该对谁提讼。
三、“安然事件”中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关系
在“安然事件”中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都没有发挥到他们原本所起到的作用,关键是利益所驱使的。安然公司原本的会计人员,没有使用真正的会计资料去编制真实的会计报表,一开始就违反了会计责任原则,破坏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合法和不完整。而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取得安然所提交的会计资料是虚假的,但可以拒绝接受委托权、停止审计权和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权等权利。如果安达信事务所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审计责任。但安达信事务所为了利益,为安然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误导了广大投资者,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造假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经济利益,经常是铤而走险,游走在合法与违法中间,一旦失去理智,就会掉落违法的深渊。
四、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具有必要性
当代的人民希望能更加严格的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从而进一步的规范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人们总是希望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及时的查处和纠正国家经济的错漏,将更多的希望寄于审计工作本身。但审计单位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不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所有凭证、账簿;第二,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了解的程度不可能太过全面。第三,若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进行舞弊,将会大大增加审计风险。因此,仅仅将希望寄托在审计工作上是不够的,人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难度。所以,我们应该严格的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共担风险。
五、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一些建议
(1)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有一套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有助于会计责任的履行,保证了任务的质量。
(2)加强对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
(3)加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人员、业务和层出不穷的舞弊手法,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去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5)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定有法可依,并且要避免自成体系和相互矛盾。
(6)加强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道德建设。切实做到经常教育,加强道德建设,使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道德人格,从思想上履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职责。
参考文献:
会计与审计范文3
【关键词】会计 审计风险 信息化审计 策略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推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会计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逐渐由传统的人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过渡,但是,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会计审计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风险,从而影响到了各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并为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来武装自己。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施,致使会计审计的相关信息“逃出”了人为审计的模式,这种几乎没有误差的审计工作,虽然净化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风气,但却被企业当做了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管理者为了使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便篡改审计数据[1]。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致使会计审计工作“瘫痪”。与此同时,会计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致使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无法找到相应的法律解决途径,因此,无法可依的局面就会引发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职业素质低
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会计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与之相应的专业能力。只有会计审计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对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从当前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看,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甚至存在着很多连基本业务知识都不达标的会计审计人员,这就致使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就很难应对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审计人员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有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前由于很多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自身思想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从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对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致使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
(三)审计对象的增加以及审计内容的增多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与国际市场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企业不断的走向国际化。在此过程中,开放的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企业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与之相应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就随着壮大、审计的内容不断增多。因而,面对企业当前发展的形势,会计审计工作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所要顾忌的因素就随之增多,这不仅给企业会计审计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企业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
当前,由于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以适应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审计机构以及审计部门的实际需求,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审计原则[2]。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在实施会计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其发展的动态,如果发现不完善或者无法符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的地方,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以确保此原则的实施效果。与此同时,作为应用此原则的对象,会计行业自身也要提高认识,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以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推进会计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大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加强对其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养。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效果直接受到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重视发展、重视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其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积极的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对口接应相关人才,以更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知识,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从而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最后,要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奖罚体系,在提高会计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3]。
(三)强化企业以及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所存在的风险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发生严重事件,会计审计人员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强化企业以及设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其安全防范能力是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摒除以效率和利益为先的思想,将审计风险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做到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实现审计信息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在审计工作中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监督职能,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从而净化会计审计工作环境,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积极的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制定完善的激励体制,以确保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与此同时,要强化企业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为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铺平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纯纯,胡彦斌.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审计[J].商业会计,2009,12(06):25-27.
会计与审计范文4
审计监督室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查,实行强制性监督。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都属于经济监督,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系
1.监督的内容都是资金活动。会计监督是通过处理日常会计事物来对资金活动起反映、监督作用;审计监督是通过对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来达到监督目的。会计监督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对象的再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发展和需要。
2.任务基本相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都是通过监督活动,使单位正确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维护财经法纪,保护国家、企业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区别
1.监督的目标不同。
无论是广义的会计监督或是狭义的会计监督,其目标都是某一经济实体内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客观揭示单位现金流状况,保障企业管理目标有效实施。具体来说会计监督内容是对财产资金、财务收支、成本费用开支的监督,保证收支合法合理,降耗增效;对收益及利润的监督,保障利润计划完成;对预算资金收支监督,保证预算的正确执行;对财经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防止违法乱纪行为。
审计监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宏观经济监督,比会计监督更广泛、深入,不仅限于一个经济实体,也不仅是对会计记录和会计事项的处理进行审查,对项目的确定、投资、经济预测、计划、目标等要进行事前审计,专项、专案要事后审计。
2.监督的主体不同。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指对会计信息实施监督活动的人员或机构。狭义的会计监督主体是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广义的监督主体还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人。因此,会计监督具有直接经济责任关系,虽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完全具有强制性。
审计监督的主体是以第三者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进行监督。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经营管理关系,不受外来的影响、干涉,从这个角度看,审计监督更具有权威性,他不仅能对会计事项进行监督,而且能对其他经济活动或相关事项进行监督。
3.职能不同。
(1)会计监督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通过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分析、总结经济活动,达到合理使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执行预算等管理目标,所以会计监督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又在处理会计实务的过程中进行具体监督。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对一切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系统、规范地审查、评价。
(2)会计虽然也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有审计稽查的意义,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对违法乱纪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惩处意见,维护国家利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决定具有法律效力,要求被审单位强制执行。
(3)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实施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4.方法程序不同。
会计监督主要是对经济核算程序进行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会计监督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计划,只是在日常的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检查监督。会计监督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
审计监督方法包括送达审计、就地审计、联合审计、委托审计;按范围分又包括全面审计、部分审计、重点审计;按内容分包括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纪律审计等。审计监督具有严格的程序,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结果必须作出书面审计报告并立案归档。
5.依据不同。
会计监督的依据是《会计法》及会计准则、制度、法规、会计规范等。
审计监督的依据是《审计法》及其他相关审计法规,是根据我国宪法赋予的责任,代表政府独立行使监督权。
三、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都是经济管理的工具,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审计人员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水准,要熟悉、掌握财会理论。会计方法和财务制度,才能从会计资料中发现问题,对被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否则很难开展审计工作。
2.财会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工作,新《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
3.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责任:监督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整顿经济秩序,提供信息质量。
会计与审计范文5
关键词:会计;审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会计与审计在出发点上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的界定基本一致,均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出发点,对其重要性进行定义[1]。使用会计信息的用户来源于多个方面,各项信息的受用者均不相同,当信息使用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应以哪一方的需求作为标准尚未取得明确肯定的答案。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包含了全部的利益相关者。事实上,会计信息在衡量需求与利益上多是以投资者为依据,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照顾到其他使用者的需求。
一、分析“重要性标准”的定性标准以及定量标准
重要性标准在确认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理论上,其仍具有客观的标准,而非无标准。只是在重要性标准界定上,人们未能透过复杂现象,抓住关键的影响因素,看到本质。例如,供求平衡点虽然客观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然而由于供需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制定供求计划时对相关因素进行计算与准确找出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通常是通过两个方面描述重要性标准,其分别为定性标准以及定量标准。
1.审计角度上的重要性标准分析
从审计角度看,重要性标准也就是重要性水平,指的是会计报表出现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3]。其严重程度通常是以质、量进行确定。
(1)定性标准:该标准是以错报性质、漏报性质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依据。个别错报事项,虽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因为性质恶劣(例如舞弊行为),因此应该判定为重要。对错报性质进行判断期间,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错报对于其他合同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对错报对于遵守债务契约的影响进行考虑。例如企业和银行所签订的长期借款合同中,要求企业的运营资金≥100万,若企业的运营资金未达到此标准,则可要求企业进行债务清偿。
(2)定量标准:该标准以金额大小为主。该标准视金额大小为经验值,以之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依据,注册会计师仅能根据职业判断与明确重要性水平。在重要性的判断中,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包括有列报、账户余额、财务报表层次、财务交易等。
2.会计角度上的重要性标准分析
从会计审核出发,其重要性标准主要与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具有直接的关联。因此,重要性标准的坚持是会计信息收益>成本的重要保障[2]。
(1)定性标准:会计事项的发生对于决策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则表示其属于重要性会计事项。在实际事务中,会计事项的重要性并不绝对,所以与定量标准相比,定标标准的操作难度更大,通常均是通过列举方式表示重要性定性标准。
(2)定量标准:会计事项的发生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时对于决策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则表示其属于重要性会计事项。而国内的会计实务中应用重要性标准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以考虑编制分部报告的重要性为例,当分部资产≥各分部总资产的10%,报告分部对外交易资产总额
二、关于“重要性标准”的深入认识
1.审计角度上对于重要性标准的深入认识
在研究重要性水平的过程中,通常均是以审计准则的定义作为归宿点、出发点,其多在审计财务报表中应用,在其他领域上较少应用。重要性水平属于审计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各类审计活动均是以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理论[4],由此可得出,重要性理论除了适合在财务审计中应用,还是和在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中应用,例如环境审计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等。
2.会计角度上对于重要性标准的深入认识
(1)以重要性原则为依据,对披露形式与披露程度进行判定。在“新会计准则”中,其采取根据具体项目进行列示的做法,例如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如此一来,则体现了重要性,为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清楚明确的信息。然而,实际应用中,依旧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在分析工作中,常会用到EBIT(息税前利润)这一个指标,该指标可充分体现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然而在财务报表中通常不具备利息数据。
(2)以重要性原则为依据,并结合大量职业判断。如此一来,在主观方面,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在客观方面,为粉饰财务报表提供空间。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判断重要性的主动权转移到财务信息提供者的手中。但无论如何,在此情况下判断重要性时,应将正常人在同样情况下采用重要性原则判断相同事物的结果作为最低底线。
三、结论
综上所诉,重要性属于界限的一种。在对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项业务结果做出衡量与分类时,受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因而难以进行精确分类与衡量。其次,由于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考虑,因而对会计资料做出精确化要求是不符合经济,因此需以重要性界限作为会计资料的精确性水平。在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等的普及下,将会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时也缩小了重要性的界限,并提高其精确度。
参考文献:
[1]王晖.关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调查[J].现代商业,2010(30):218.
[2]吴群.新准则下重要性概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203-204.
会计与审计范文6
在新会计准则的改革前提下,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会计政策的选择基础变化,比如引入了公允值概念,使得在该准则体系之下,大量的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债务重组等方面都开始采用公允值计量办法。第二,一些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变小,比如存货计较方法,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取缔了原来的在存货流转时后进先出的方法,而是使用先进先出法计算,这样计算方法的限制,使得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算的办法来调节利润空间的办法不能实行。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会防止毛利率以及利润的不规则波动。在资产减值时的准备规定,之前的准则,在企业盈利时,会存在多计提跌价的资本;如果企业盈利降低时,再拿之前的叠加冲回,用这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方法中的计提以及冲回来控制公司的利润空间。在新准则的体系之下,存货跌价资本、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以及五行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以后,不可以冲回,只适合资产处置时再结转,这样一来,极大地缩小了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另外还有费用资本化方面的改变,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区别了无形资产研究以及开发费用,采用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办法。这样一来,将科研经费资本化,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业绩,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压力。第三,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更加具体化,比如在企业合并规定中,新会计准则严格区分了同一控制以及非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解决了之前在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价格不公正的问题。第四,扩大了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比如在债务重组方面的处理,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债务重组规定;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企业年金、资产等,为企业税收筹划扩大了空间。新准则相比之前的准则,引入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值等五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计量基础更加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的引入,对于各期的损益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地产等方面的公允价值,极大地丰富了计量基础[3]。
二、公允价值体系下,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意义,就是在于体现价值与现值的计量意义,同时它也是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诠释。
(一)理论角度
尽管有很多的会计准则中,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各个准则中的应用无法有效地统一,进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其中的原因如下:第一,在我国,对于会计领域中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理解还是非常局限的。第二,我国2006年出台的相关会计准则,主要是参照了国际上的相关会计准则来制定的。由于我国所依据的IFRSS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缺乏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方面的准则实施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着不足之处。基于IFRSS体系,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显得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工作在计量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
(二)会计审计工作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分配混乱。财务这敏感的问题在职责分配上很容易出现问题。财务的职能分配问题和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预算计划达不到和谐统一,会导致财务股哪里的各项工作不能有效顺利地执行操作下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核算制当中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培养好对财务的管理思想,要由之前的事情发生之后的反映改变成在事情开始之前的献策献力以及事情发生时的有效调控和事情发生后的检测评估和调研考核,让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是旧的制度之下的情况是基层财务的员工的分工无法进行良好地分配,工作职责的混乱就会导致办事效率的低下,使得事前规划好的工作不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基层的财务人员在职责分配上的不合理。传统的分工模式是:一个主管人员加一个会计人员再加一个出纳人员,而事实证明沿用传统的分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分工需求了。2.整体管理操作不当。企业职务能力的操作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不够的话,那么核算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了。根据以往的经营核算模式是重视核算而轻视管理,这样的模式虽然和现在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确实不能够去满足新的发展的经济体制的。但是有些企业仍然还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核算上面,没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体现出来。而现在的经营形势之下是,大多的企业都是私立的单独机构,都没有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上做出更好地管理,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的出现在现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使得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无法进行协调的工作。3.内部审计结构缺乏完整性。一般内部审计得出结论后,只是用于发现和检查到问题,但并没有去督促和解决问题,只提出了整改建议,没有进行强制整改。因此,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不能为领导和审计对象改进工作的做出保障,无法体现内审的权威性。4.对于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不够重视。目前,大部分公司审计工作年年变更,没有设计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仅仅依赖审计工作者多年的经验,采取随意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而没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审计方法。这样一来,使得审计结果严重缺乏科学性,并且还增加了审计时间、审计成本,致使审计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上要更加注重其科学性,紧跟时代标准。5.内部审计力量不够规范。根据调查研究,一般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导致监督工作时间长,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大大地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业务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新形式下审计的工作;二是一般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标准,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和考核制度比较随意,大大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素质。6.忽视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职能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只设置了集团总部审计部和区域省公司监察部,建立了垂直的领导内审机构。下面的分公司没有成立专门的独立审计部门和内审人员。这种管理体系虽然能够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监督。但是,这种选择性报告的制度,使得反映出来问题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内审工作问题报告与实际不符,使得内审工作反映的问题不够真实可靠。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审计部门的设立都是在法律强制约束下实施的,并非出于自愿,且公司领导对于审计工作也不重视;二是担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有抵触情绪,错误地以为内部审计就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不能做到有效、积极的配合。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审计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复杂情况,都会影响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是比较简捷方便的,但是,当市场价格无需未来现金流量等现值来进行计量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就显得较为复杂,因为所涉及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就很容易导致第三方舞弊,或者是财务报表的错报。
四、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一)完善各项制度
1.凭证审核制度。企业内所有的凭证都要在经过审核完全正确之后才能够惊醒款项的收支处理和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审核的内容和主要是凭证是否虚假、是否合法。另外,就是要审查所有相关证件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全。2.完善岗位的责任制。在科学的设立工作职位的基础之上,要对各个员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惩奖制度,加强工作责任感和压力性,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己的岗位自己处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把员工的工作模式从之前的被动监督转变成成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内部工作。3.在工作中全方位的推行部门预算。把每一项工作都提前做好预算并且上交审核,中心管理部门会根据所做预算表下发预算资金。尤其是一些比如次级机构的公务用车、印刷品和办公用品以及一些大额的基建项目的划拨使用等等,都要全部收进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来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改善财务的管理责任制度
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好以后,应该进行新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对旧的财务管理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良,确保今后的每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开展运作。对财务的工作重点也应该要从之前的重核算改为重管理了,这样可以使得基层的财务转型工作得到顺利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