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摩擦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摩擦力教案范文1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通过刚刚这段视频,大家来思考下同学摔倒的原因,视频中的同学为什么提出要把地板磨得粗糙些.大家提到了摩擦,那究竟什么是摩擦呢?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多媒体投影):6.4探究滑动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力
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板书)
师:其实摩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木块在地面滑行,自行车在路面骑行,推不动的水缸,它们都是跟摩擦有关。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感知摩擦,我们来体验一下,把手掌压在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感受一下是否有受到阻碍作用?你们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摩擦力。
师:生活中这样的摩擦非常多,比如像双手之间也有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多媒体投影)大家把它的定义朗读一遍,同时把它记到笔记里面(板书)。
师:我们来解读下这个定义里面的关键字。看看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板书)
师:通过定义我们还可以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两类,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而动摩擦力又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板书)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探究其中一种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板书)翻到课本第19页,把定义圈画出来,物理学中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相对运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首先我们来探究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来看下,在桌面上有一把刷子,现在让刷子相对桌面向右运动,观察刷子刷毛的弯曲方向,大家发现了吗?刷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刷子受到了力的作用,这就是滑动摩擦力,而且刷毛是向左弯曲的,这说明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向左,换句话说,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分析下三种模型的摩擦力方向。水平方向向左推动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向哪?竖直向上推动手掌时,手掌受到的摩擦力向哪?在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它受到的摩擦力向哪?
师:那知道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那它的作用点呢?其实也很好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就在物体的接触面上,且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知道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后,接着我们来看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怎么测量。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1: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那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生:不能直接测出。
师:那有没有办法间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师:回忆一下,我们之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的大小,后来又用它测量了重力的大小,当时是利用什么原理测得重力大小的?
生:利用二力平衡原理。
师:那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要怎么操作?
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里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生:还是利用了二力平衡原理;转换法。
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的选择。
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
师:让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师:这两个力的方向如何?
强调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拉力要均匀,眼睛注视弹簧测力计,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活动2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板书)
2、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刚刚在桌面推动手掌的体会,我们来猜想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出来:
①跟两个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可能还有其他什么影响因素?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我们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变量?怎样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而改变压力的大小?又如何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我们需要在活动1的基础上增加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步骤要分几步进行?同学们来探究讨论一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在物理实验手册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各小组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请一组同学分析、向全班汇报实验结论。(板书)对于忘记条件的,可由同学补充;对于能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补充影响因素的,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
6.评估
摩擦力教案范文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八章第三节讲到了摩擦力,摩擦力在初中物理中是重点、难点知识。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型时,都感到模糊不清,做题的错误率极高。下面就是学生容易做错的一道题。
例题 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
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并未增大;
D.若啤酒瓶原来为空瓶,那么向瓶内注水的过程中瓶仍静止,
即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瓶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
评析 用手捂住啤酒瓶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1]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解答.
可是,学生在做该题的时候,却认为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学生甚至还搬出了教科书中的理论依据,如下所示:
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或接触面的性质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要让自行车更快地停下来,可以用力捏闸,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会在手上涂防滑粉,这些都是通过增大压力或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例子[2]。
该段文字位于人教版教材第25页的最后一段。这段文字的划线部分,非常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故而学生会有上面的误判。为此,笔者通过仔细剖析教材,发现其中问题重重。
二、教材的不完善之处
1.教材偷换概念
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摩擦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事实上,摩擦力的概念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材中把滑动摩擦力中的摩擦力加粗,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成是摩擦力的概念。
2.教材的结论不严谨
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咋看起来,没有问题。可是细究起来问题颇深。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涉及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因素)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从而研究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结合控制变量的思想,该段文字应该改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结论的表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结论的表述可分为:定性关系(即:在……相同时,……越……,……越……)和定量关系[在……相同时,……跟……成正比(反比)]两种基本类型。针对这两种表述方式,教材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引领和示范。
3.教材的知识结构混乱
如图2所示,教材中又涉及了滚动摩擦力。我们知道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滑动摩擦三种。初中生既没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的经验,又没有高中生深层的知识体系,因而对摩擦力比较模糊,学生的模糊更多的是来源于教材编排的不合理。
三、完善对策
1.教材编排的整改
教材中关于摩擦力编排的内容要规范地给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重点介绍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由物理走向生活,对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给予介绍。目前的教材改革,丧失了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改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摩擦力的难度,让学生觉得摩擦力更难学。
2.教师意识的转变
在与物理学科的资深教师沟通后,发现老教师大多都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来上课,而是按照他们脑海中关于摩擦力的知识结构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经验,特别是摩擦力易混点的经验,会重点讲解如何去区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对于物理教材,物理教师应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材料、媒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3]。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结合自身的教学需要,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身边的事例,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年轻教师若只是一味的迷信教材,必将误导一大批学生,教师应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由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
笔者深深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变学生普遍觉得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章乔石.力的平衡命题思路及障碍设置解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75.
摩擦力教案范文3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务必要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真切的体会到: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取决于自己课前的准备。
其一、课前要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这对许多教师来说可能是老生重谈,不屑一顾,但很多教师问题就在这个地方。简单备课课堂随意性大,备课一定要细到自己在课堂说的每一句话,课前都要备出来。对于课堂上要提出来启发学生的几个关键问题,要反复斟酌怎么提好。例如我在讲重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和质量有关系时,刚开始我这样问:“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吗?”这样问太抽象,后来改为“桌子和椅子谁的质量大?”再后来改为“老师让张明和李亮将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搬到三楼,张明先选他会搬什麽?”这样改后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增强了趣味性,课堂效果很好。
其二课前备课要心中有学生。新课标中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担任的八年级三个班物理教学,可以说只要备一次课,就可以轮流上完三个班了。其实,不然!我发现三个班的学生各有差异,有的班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习惯好,有的班级习惯较差。如果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用同样的教案去教,那么就会出现,差的班级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好的班级没有一个高度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令人不满意的。另外,课前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做预测,针对不同的回答课前要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点拨诱导,回到既定轨道。例如我在讲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有同学说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于我在课前预测到有这种问题并设计了预案,我当时就非常淡定,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总之,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多下功夫,备课时多为学生考虑考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三,教师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课前心情要平静,得静下心想课。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它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如果我们写好教案后在头脑中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看了电影后重现一样,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进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另外精神要饱满,你必须做到爱学生和爱教育事业。这样你才会有精神上课。
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为初中生,如何把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
摩擦力教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130-03
Influence of PDCA care on the life quality of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ANG Danling ZHAO Liping GAO Xu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DCA care on the life quality of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 28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with the same period with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wa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way, each had 1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DCA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 adverse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such as malignant, vomiting (28.6%),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7.2%), blood system response (14.3%),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57.1%, 21.4%, 35.7%),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body function, rol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pain, energy, physical were (71.3±6.0), (78.1±6.4), (68.6±6.5), (80.2±7.3), (76.5±5.5), (78.8±6.7), (68.1±6.5) scores, which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body function, rol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pain, energy, physical [(63.2±5.5), (69.8±6.2), (60.3±6.2), (73.1±7.0), (65.7±5.4), (67.4±6.2), (57.9±6.3)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ith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with PDCA program car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Malignant gliomas; Radiotherapy; Temozolomide; Quality of life
恶性胶质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上皮的胶质细胞瘤,占脑肿瘤的40%以上[1],根据病理可分为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多形胶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母细胞瘤等。临床上标准的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2]。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28例恶心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PDCA程序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进行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5~68岁,平均(33.5±6.3)岁,病理诊断为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 Ⅲ级11例,WHO Ⅳ级3例;对照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5~63岁,平均(39.8±7.1)岁,病理诊断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 Ⅲ级12例,WHO Ⅳ级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前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无放化疗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在术后病理分型确诊后接受放化疗。放疗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50~60 Gy/28F。放疗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胶囊75 mg/m2,1次/d,晨起空腹服用,直至放疗结束,所有患者均以止吐、补液等对症处理。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PDCA护理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步骤为:P: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D:采取积极有利的护理措施;C:对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A:对每个护理细节进行质量控制、处理。主要措施为对患者出现的恶性、呕吐、头痛、骨髓抑制及血液系统反应遵医嘱予以止吐、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升白细胞及补血等治疗;加强饮食指导,予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营养支持,在不影响ICP的情况下多饮水;预防感冒及感染,减少外出,注意卧床休息,增强体质;健康教育等。
1.4 评估工具[3]
采用生存质量评分(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疼痛、体力状况,每个方面均以0~100分表示状态从最差到最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恶性、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占28.6%,骨髓抑制占7.2%,血液系统反应占14.3%,发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57.1%、21.4%、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疼痛、精力、体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摩擦力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教案设计 教师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教师一般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很难看到“学生分析”。在新课程视野下,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不同学习风格和特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服务,因此,教案设计中的“学生分析”非常重要。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多都不会写“学生分析”,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写“学生分析”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掌握程度。
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三、教师要对不同类别和特性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学习指导,预计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四、教师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个别差异学生使用特殊方法和方式。
五、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情绪。
[案例一] 姜海丽老师在九年级人教版物理课《摩擦力》一节中进行了如下分析。
[学生分析] 1.学生已学过《弹力》和《重力》,初步了解了学习一种力要了解它的产生、三要素和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学生以往分组合作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每组5号、6号组员缺少自主、合作的意识,爱抄袭别人的学案。每组4号组员在分组实验中得不到操作的体会。
3.本节课因为要进行分组实验,所以要求4号组员进行操作,5号、6号负责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正、副组长则应注重制订实验方案。
[案例分析] 该案例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针对不同类别和特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课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 关克敏老师在《金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如下分析。
[学生分析] 全班55名学生,24名男生,21名女生。语文成绩参差不齐,优生占据25%,中等生占55%,学困生占20%,本课有50%的同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张春颖、王子威、李明月、李亚会、王利东等学生学习有困难,要加强课下辅导。武朝阳是刚转来的新生,学习基础差,许多字都不会写。刘朋是休学后返校的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两名同学采用的策略是让小组长带着他们读熟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能独立读懂课文。而对何星原等五名尖子生课下要留一些拓展性作业。
[案例分析] 该案例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全面掌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特别是对个别差异较大的学生使用了特殊方法和方式进行有效帮助,课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摩擦力教案范文6
1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有效地把握教材内容完全不变地教给学生的能力,它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变成了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改造实现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不仅要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教更好”的问题。所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有课程意识后的一种新的能力。
2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材内容重构活动主要涉及新课程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实验分析、现代教育手段分析和学习评价分析六个方面。按照心理学提出的“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观点,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由教材重构的能力、研读文本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评价的能力等组成。
3 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途径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主要有干预性指导、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校本教研四条途径。
3.1 干预性指导
干预性指导分两类,一类是由特级教师或名师以报告、讲座和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另一类是师徒结队指导。因第二类实践性更强,下面就以教材内容增减为例对师徒结队指导法作一说明。
研读教材,搜索素材熟悉教科书本质上是对物理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徒弟在师傅指导下研读教材,主要收集教材中的素材,如物理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物理解题技巧、例题、物理规律、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学史、科学家故事。收集的途径可以是网络、教辅、教参、报刊杂志、同事交流、课外书、图书馆资料、其他版本教材。这过程要求独立完成,可以通过网络、书本但不求助其它物理教师
咨询教师,完善素材。掌握大量的生活素质和社会资源,是物理教师教材重构的基础。年长的物理教师都掌握相当多的生活素材和社会资源,它们都是经过物理教师的筛选和检验,既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徒弟向年长物理教师征集素材时,还要咨询这素材的优点及在教材重构时的用法。
专心听课,学用素材徒弟听师傅的课,学习师傅如何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的技巧,感受师傅怎样补充延伸教材中的某一物理知识、增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改变教材中的例题、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对教材中实验器材进行变动、对教材中实验的方法进行变换、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减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然后思考可以借鉴哪些素材,删除哪些素材,怎样进行教材重构。
试教上课,应用素材(这过程一般在公开教学时比较多)。师傅对徒弟应用素材进行教材重构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徒弟重新思考教材重构,再次进行教材重构。
正式上课,活用素材。徒弟带着新的教材重构内容进行上课,灵活应用教学素材。然后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素材的优劣。
反思上课,积累素材。通过对课堂教学、学生反映和学生作业情况的反思,总结素材选择和应用的得失,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自己教的素材,建立教材重构资源库。
3.2 教学反思
课前重构反思。物理教师在完成备课后,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重新审视。它包括课题引入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奇思妙想,开展科学探究的做法,实验操作的措施,数据处理的路径,探究结论的描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点睛之笔,物理方法的展示和科学思想的迁移。通过回顾、梳理、剖析、反思,这些内容都可成为今后成功的经验。
课内重构反思。在物理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实验不成功;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会冒出一些独特的问题,如加速度测量仪器是什么?在批改作业时,也常看到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路,甚至物理教师应急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这些都可以作为以后丰富的教学材料。
终结性反思。教材重构通过课堂的检验,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得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重新进行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重构”,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另外不同的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反思的内容要有所不同:新手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技能,适应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策略,成熟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理论。
3.3 行动研究
教师自构,发现问题。高中物理第一模块就有静摩擦力、加速度、瞬时速度这类难点概念,有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这样的难点规律。物理教师对这些内容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些内容的课程目标、敦材文本也是非常清楚,可是每次物理教师都觉得这些内容难上,对自己的教材重构不满意,尽管在教材重构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的改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种教材重构过程产生的困惑就是行动研究的问题,也是行动研究的课题来源。
展示自我,重构问题。像“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就有多种实验探究方法,如用滑板、夹子和小车做实验,方法简易但不够精确;如用气垫导轨,小车做实验,精确但实验规模大;如用滑板、打点计时器、小车做实验,可行但麻烦;如用传感器做实验,定量、精确、快捷但学生感觉不到探究的物理过程。根据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的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当物理教师无法确定选用哪种方法最适合时,可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提出,展示自我重构的问题。
教师互评,分析问题。像“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不同的物理教师有不同的重构方式。有的基本照教材的内容,只简单增加些应用例子;有的使用多媒体,增加了第三定律视频实验;有的进行大规模重构,他首先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作用力、电场作用力的相互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验证,其次验证固体间、液体间、气体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再次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作分析,然后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作定量测定,最后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进行探讨。这些物理教师由于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工作阅历、教学的实践不同,他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材重构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主讲人的抛砖引玉,会引起其它物理教师的热烈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教师实践,检验问题。静摩擦力大小突破相对容易,但方向突破就比较难。有物理教师在教材重构时设计制作一个静摩擦方向检测仪,设法在课堂上对不同情况静摩擦力的方向进行演示,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教材重构能否成功,还要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验证,把检验问题效果如学生反映、教师感觉、课堂气氛和目标达成记录下来。
教师再评,再构教材。不同的教材重构就有不同实践,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教师把各自的实践汇总到备课组或教研组,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评价,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最优秀的教材重构方案,存放在课题库中,供下一届使用。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都盛行一节一备制,即教材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位教师进行主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材主讲,因此教师间都会有互动式行动研究经历。
3.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分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新仪器的应用,常规实验的制作和现代情景收集四个方面。
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教材通常从知识导入,离学生生活较远,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生活实际,给教材补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头与结尾,即所谓的给教材“穿靴、戴帽”。教师专门寻找每一章节最适合学生物理情景作为新课引入,成为探究教学问题引入,课题结束时对引人物理情景中的问题加以解释,并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首尾呼应,螺旋式呈现物理情景的方式,从课的结构角度说比较完整;从探究教学角度说实现了探究的目标;从内容角度说,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教材更容易了。每一章节的“穿靴、戴帽”,汇总成册即成探究教材启蒙篇。
新仪器的应用。计算机与传感器的联用,给探究教学提供了定量探究物理量的新手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对各章节的内容用传感器进行试探性应用,精选出适用的章节,描绘出组织形式,评估出教学效果,写出操作程序。对效果显著,操作方便的实验,还要作好实验视频。把传感器应用的物理专题研究汇总成册就成了传感器实验篇。
常规实验的开发。教材中只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其实还有很多有特色常规实验尤其是学生小实验在教学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一方面对每章节各种版本涉及的实验进行汇总,对国外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借鉴,对杂志中介绍的实验加以筛选,另一方面对生活中新涌现出来产品加以借用,用新的创意进行再制作,或用新材料进行再开发。常规实验器材构成新的物理仪器,常规实验汇总成册为常规实验开发篇。
现代情景收集。物理教学要反应科技成果,要贴近现代化,就得不断更新现代物理情景,不断展示科技成果。教师通过电视、网络寻找科技新应用、新发现和新成果的信息,以图片、课件、视频的形式汇总构成物理电子信息库,成册即为现代情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