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救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救治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 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
【关键词】 地震伤 救援 军事医学 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position of the military medical aid on disaster rescu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victims.Methods The data of 1420 victims suffered in earthquake from a hospital in Deyang during May 12 to May 31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y,and review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effect of the military medical aid in the early period.Results Of the patients,76.69% cases had trauma in a single part(1089 out of 1420 cases),and 23.31% cases had multipart injury (331 out of 1420 cases).The incidence rate of trauma in a single par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ultipart injury(P
Key words:earthquake injury;disaster rescue;military medicine;mode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截至2008年7月6日12时止,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失踪18379人,374176人受伤,因伤住院人数96419人,仍有6456人住院[1]。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中,作者参加了第三军医大学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于2008年5月13日凌晨6时起开始参与救治工作,亲临了大批量伤员救治的惨烈场面,在29天的救治工作中,感受颇深。本文通过对“5.12”地震灾区某医院收治的1420例伤员伤情特点、伤员流、军事医学救援过程分析,探讨大型灾难早期一线救治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以期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31日,德阳市某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1420例,男性652例,女性768例;年龄0.2~102岁,平均年龄43.7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1350例,地震逃生时摔伤55例,其他15例。职业分布:农民539例,居民525例,学生183例,工人79例,儿童42例,干部39例,教师7例,医务人员5例,军人1例。
2 伤部记录方法
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部、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比较各部位伤的发生率。
3 伤员流及伤情特点分析
根据某医院近20天的收治情况,画出伤员流曲线图;分析各时间段内伤情特点。受伤种类分为多发伤、挤压伤、刃伤、钝器伤、烧伤、复合伤;按受伤类型分为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四肢骨折、多部位伤和混合性损伤。
4 军事医学救援方法(依托地方医院进行)
4.1 规范救治区域 根据某医院的环境进行分区,各区域大小和人员安排根据伤员流的情况决定,具体分为:(1)分诊区:接诊、分类、分检,快速伤情评估,紧急处理;(2)检查区:快速进行B超、心电图、X线检查及TAT注射;(3)手术区:清创手术区3~4个(仅实施清创手术)、大中手术区2~3个;(4)观察区:留观、住院、ICU。形成一个完整的救治链,根据任务、职责不同进行人员安排,保证每组有1名军医参与。
4.2 制定急救流程 针对早期救治秩序混乱、职责分工不细等问题,制定救治工作流程。
4.3 分类、分检 对滞留于门急诊片区及新入院的伤员,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死亡伤员)、红色(对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及ICU监护的危重伤员)、黄色(严重的闭合性骨折,暂时不需手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需清创,生命体征平稳的重伤员)、绿色(暂时不需手术的轻伤员),合并感染的伤员加贴蓝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卡上标有伤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初步诊断、伤后处理、检查及处理意见、去向等。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4.4 救治方法 对伤员所实施的救治方法按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五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等措施;(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性截肢,眼球摘除,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全面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5 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伤员流
某医院近20天伤员流见图1,可见地震后前2天收治伤员最多,共收治977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地震后前2天伤员收治量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
2 损伤部位
各部位损伤发生率见表1,可见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各损伤部位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
3 伤情特点
开放性加闭合性损伤伤型最多,占61.55%,单纯性开放性损伤为21.90%,闭合性损伤占16.55%,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多发伤、胸腹伤主要集中在地震后最初24小时内,占同期收治伤员的22.59%;挤压伤及挤压伤综合征在5月13日以后多见。损伤类型:四肢骨折最多,占52.54%;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次之,占35.56%,明显多于其它类型损伤(P<0.01)。伤势特点:轻伤(AIS值≤2)892例,占62.82%;重伤(AIS值3~4)465例,占32.75%;危重伤(AIS值>4)63例,占4.4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救治流程
所制定的急救工作流程见图2。
5 分类、分检
1420例中,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
6 救治内容
某医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62例,占伤员总数的25.49%。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058例,占74.51%。院内救治情况见表2。可见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7 预后
1420例伤员中,生存1372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6.62%。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38%,其中入院就已死亡和经急救死亡42例,主要集中在伤后最初24小时内(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损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发生并发症以挤压综合征多见,震后前3天121例,占8.52%;截瘫、气胸、窒息、休克等发生率为6.13%(87例)。后期(地震3天后)以心理问题和感染最多,分别为17.32%(246例)和23.17%(329例)。
表1 1420例伤员受伤解剖部位(略)
*:有331例伤员存在2个解剖部位以上的损伤
表2 直接转入伤员的救治情况(略)
*:有15例伤员未进行任何处理或缺记录
图1 某医院5.12~5.31伤员流(略)
图2 批量伤员急救工作流程(略)
讨论
1 军事医学救援的必要性
面对自然灾难多样性、严重性和突发性的威胁与挑战,我国地方医院平时应对突发灾难没有思想准备,忧患意识不强,多数医院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日常医疗工作。如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地方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而部队医务人员平时均进行过野战外科培训及军事卫勤训练,对突发卫生事件长期进行过演练,有较好的野战救治经验,有能力承担重大灾难的救治工作。军事医学救援已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所要担负的一项重任,虽然国情不同,但其带有共性的科学方法可资借鉴。2006年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当地军队、警察也在第一时间内参与了救援行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1999年土耳其Duzce地震中,以色列以多学科、多专业化组成的国防野战医院替代了地震灾区受损的医疗机构,救治了2230例地震伤员,认为在地震后最初几周内,野战医院是一支震区伤员的重要救治力量[3]。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国家和政府尚未建成完善的社会灾难医学救援体系时,军队的作用尤其重要。汶川地震后,全军已向灾区派出医疗队103支共3 176人,其中防疫队47支295人,心理救援队8支24人[4]。第三军医大学在地震后24小时内即向德阳地区2所医院派驻了2支医疗队,救治了近3000例地震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地方医疗单位,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军事医学救援的时效性
平时创伤救治强调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救治速度是成功的关键,“铂金10分钟”和“黄金1小时”的救治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5]。此次汶川地震灾难所涉及的范围广,影响面大,城镇的伤员可在伤后3~6小时内可得到救治,而大部分伤员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在信息、道路、医疗资源三要素都受到破坏的前提下,不能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多数伤员得到立即救治的机会少,许多严重创伤伤员因此失去了救治的机会。因此,平时创伤急救理念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也是我们看到震后第2~3天内危重伤员少而非致命伤伤员较多的原因所在。从该医院近20天的伤员流和救治情况分析,地震前2天伤员最多,但伤后1小时后就诊伤员却在95%以上,在伤后3~12小时内聚集了近500例伤员,大部分需进行手术和急诊处置。因此,我们认为此次灾难救治有别于平时创伤伤员的救治,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的前两天;此时,军事医学救援应抢在震后24小时内到达灾区,快速施救,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2004年泰国海啸医疗救援总结中,也强调在灾后24小时内重建灾区卫生系统及加强现场医疗协助的重要性[6]。
3 军事医学救援的模式及组成
在此次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应采用何种模式为好,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应根据救援的任务和目标,灵活地展开救援行动。根据德阳日报社对1021名普通市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军事医学救援效果、职能发挥等持高度认可态度,对军事医学救援的卓越表现100%满意率。我们总结此次灾难救援的模式可分为2种:(1)依托型:即依托于地方医疗单位(如德阳模式),以专家组、救治组(自带物资、药品、器材、自我保障)形式,与灾区较大规模医院密切联合,既开展一线批量伤员应急救治,又组织伤员流的转入与转出,同时进行灾区重点医疗功能重建,通过形成区域医疗枢纽,最大限度地控制伤情、病情、疫情。这一方式在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依托德阳市某医院开展救治的实践中表现得最为完整、充分。当地政府也认为震灾医疗救援中,军队医疗队实践的“德阳模式”特色鲜明,探索了一种“军地”联合抗震救灾的重要方法。(2)独立型:像野战医院或医疗所型,单独在灾区一线或附近(纵深10公里)范围内建立,如255医院的医院方舱,自主性强,能独立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大,特别是在救灾的第一线尤为重要,问题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到达现场,后续的物资保障等,仍然需要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和接受统一的指挥等问题有待解决。此外,从本组资料显示的损伤部位特点及伤情特点分析,在人员组成形式上,早期应以创伤急救、急诊、骨科、全科型的军事医学人才为主,适当配置其它专科人员,并配备军事卫勤专家,这样对开展医学救援工作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但在灾难救援中,如何使更多伤员得到救治的机会,如何保证医疗救援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掌握伤员分布的地域信息,形成陆、海、空一体的救治网络等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4 军事医学救援的内容及效果
本次军事医学救援实践中,我们利用了军事卫勤理论、结合战创伤救治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救治工作,除了派出大量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及手术外,抽调具有野战外科经验的医务人员指导伤员救治的组织、指挥,通过规范救治区域、制定相关的流程、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伤员的快速分类分检、各种颜色伤员信息卡的应用等工作,规范了救治秩序,保证了大批量伤员救治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消除制约伤员分流的瓶颈,打通了伤员救治的“绿色生命通道”,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总之,我们的救援实践表明,平时大型灾难中的大批量伤员救治,军队卫生力量应发挥更重要的主导作用,军事医学救援必然是今后灾难救援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立毅,谭浩.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18379人失踪[EB/OL].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7-07/1304686.shtml,2008-07-07,16:42.
[2]雷欧.近期主要国际灾难救援回顾[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2006,1(1)60-61.
[3]Bar Dayan Y,Leiba A,Beard P,et al.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hospital as a substitute for medical hospital care in the aftermath of an earthquake: the experience of the Israeli Defense Forces Field Hospital in Duzce,Turkey,1999[J].Prehosp Disaster Med,2005,20(2):103-106.
[4]周光杨.总后再抽16支防疫队和8支心理救援队赵灾区[EB/OL].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3/conteent_8239254.htm,2008-05-23,23:05:41.
医疗救治范文2
为第做好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期间医疗救治、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等卫生保障工作,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目前前期保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工作任务,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医疗保障组、疾病预防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组和卫生监督组。
二、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省卫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织制定了**市《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方案》,同时市卫生局卫生执法监督局也根据要求制定了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在方案中对卫生保障工作进行了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扎实开展卫生保障工作
(一)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
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前和召开期间,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和部署共出动车辆64台次、监督人员180人次对除省卫生厅发证外的接待单位和场馆开展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一是从5月下旬开始到会议召开前,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接待单位和场馆进行了2次预防性卫生监督检查,并对接待单位的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及二次供水的色度、浑浊度、PH值、余氯等指标进行了现场快速检测,对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开具整改意见书,并检查落实了接待单位消毒、灭蝇、灭蚊、灭鼠、杀虫等工作;二是会议召开期间,市卫生执法监督局李红飚副局长亲自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对重点保障接待的宾馆、酒店及场馆进行巡查,并督导检查了卫生监督员每天监督检查工作。
(二)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前和召开期间,市(区)两级疾控部门共出动15车次,54人次对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涉及接待的21家酒店宾馆和会务场所等公共场所进行巡诊,并对全市县区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进行疫情报告管理检查:一是对接待单位分别落实了义务报病员;二是对定点接待单位义务报病员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知识培训,明确报告方式、内容及时限;三是对接待单进行了指导消毒,并培训了相关工作人员。
(三)医疗保障工作
医疗救治范文3
一次,如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更有助于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为91% ,敏感性为46%。
4 强调血清生化标志物的重要性 尤其是肌钙蛋白的价值,高敏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也较高,CK-MB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或判定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开通。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既往基层医生熟悉的磷酸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氨酶同工酶对诊断AMI特异性差,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敏感的心脏标志物测定可发现无心电图改变的小灶性梗死,若早期血清生化标志物结果为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可疑AMI,则需化验入院后2~4 h、6~9 h、12~24 h的动态肌钙蛋白,并要求尽早报告结果,便于监测。
STE-MI常规应与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心包炎、气胸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向背部放射的严重撕裂样疼痛,但无典型心电图变化者,应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尤其夹层波及冠状动脉开口);不明原因突发胸闷或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应考虑到急性肺栓塞。
不能确定者应及时转诊,胸部CT或急诊冠状动脉及主动脉造影能尽早确诊。呼吸相关性疼痛,向肩部放射,前倾坐位时减轻,心电图表现除aVR导联外的其余导联ST段均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则表示急性心包炎的可能性大。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和患侧呼吸音减弱者则考虑气胸。
发病3 h内、出血风险低的STE-MI患者适于就地溶栓治疗,有条件者甚至可在救护车上实施;同时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 h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应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必要时行PCI或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6 对某些有PCI 硬件设备但缺乏急诊PCI 资质医生的医院,也可应用转运医生的方法实施救治。
7 建议院前使用抗栓治疗,包括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水溶性阿司匹林150~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和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
指南强调STE-MI危险分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医生需根据临床情况不断更新,正确的评价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Ⅱ~Ⅳ级、既往心肌梗死史、心房颤动、前壁心肌梗死、肺部音、血压<100 mm Hg、心率>100次/min、糖尿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等均是STE-MI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失败或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由于医疗资源不平衡,仍有接近40%的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患者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尤其是新型溶栓药物(如瑞替普酶)的研发,提高了血管开通率和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TE-MI患者PCI的获益较就地溶栓明显。
强调建立由中心医院带动周边医院,辐射120急救系统,绿色通道直通导管室急救网络以尽量缩短D2B时间。
3 溶栓后转运PCI 若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具备溶栓60分钟后仍有持续性的缺血性症状或年龄<75岁的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推荐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对于溶栓未成功的患者,补救仍是无奈的最好选择。
医疗救治范文4
【关键词】地震;医学救援;组织管理
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组织管理工作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医疗队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救援任务完成的质量。近年来,成都武警某医院医疗队先后参加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医学救援,顺利完成了救援任务。笔者结合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总结分析医疗队在执行地震医学救援任务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探讨地震救援任务中医疗队的组织管理方法。
1主要做法
1.1依势选址,迅速展开
展开地点除遵循野外宿营场地的选择原则(如近水、背风、避险、防兽、日照、平整)外,还应选择在震中、靠近灾区边缘、伤病员较多的地域。展开场地需靠近水源,能进出车辆,容纳一定伤病员,如学校、体育场、广场、稳固房舍等。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在汶川县雁门乡的某加油站附近展开,场地开阔平坦,可利用加油站的地下井供水,因进出交通方便同时又是灾民安置区,便于伤病员转送与救治。芦山地震时,野战医院在芦山县城边一条宽敞公路边展开,既靠近广场灾民安置区,又远离破坏的山体,余震的危害不影响医疗队安全。
1.2明确任务,科学编组
野战医院搭建好后,采取“基地+前置”的配置模式编配人员[1]。根据平时分组情况,在现场结合实际再明确分工,以野战医院为基地,将医务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基地工作,展开各组室,担任早期治疗工作;另一部分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随救灾部队实施现场抢救,同时将重伤员转送基地进行早期处理。两组任务明确,由指定组长负主要责任,分工明确,机动灵活,使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前3天以现场抢救伤员为主,后3天工作重点转向疾病诊治和防疫工作。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开设在雁门乡的一个加油站附近,每天派出4支医疗队到各村巡诊,既兼顾了伤员的急救需求,又保障了集中安置点灾民的医疗需要。芦山地震时,将医疗队分成了8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负责基地工作,4个小组随救灾部队进行现场抢救。共转运重伤员17人,抢救伤员23人,诊治病员2235人,充分发挥了医疗队的作用。
1.3科学施救,救防结合
(1)抓好紧急救治:地震前3天,现场抢救是重点。现场抢救是医疗救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人员脱险、伤员获救的基本保证[2]。芦山地震中,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分别在芦阳镇、龙门乡、清仁乡等展开现场抢救。对集中在路旁脱险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实施救治;对埋压伤员,先扒埋压程度浅的、容易的,后扒埋压程度深的、难救的,随扒挖随救护。坚持快抢快救,先救命后救人,救送结合的原则,对65名伤员进行了清创包扎处理,对17名重伤员进行了后送转运。(2)抓好巡回医疗:地震破坏范围广,伤员较分散,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医疗队在完成早期救援任务后,要组织医疗组走村串户,对灾区分散的伤病员进行诊治,轻伤家庭留治,重伤员送到救护站。(3)抓好疫情防控:要抓好卫生宣传教育,增强灾区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处理人和动物尸体的相关规定,做好尸体消毒;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对灾民安置点、垃圾堆放点、厕所等场所进行消毒;抓好饮食饮水卫生,加强水质检验和水源管理,搞好饮食营养卫生,确保饮食饮水安全。芦山地震中,震后的第3天就派出医疗队深入灾区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发放防病宣传手册,对居民集中安置点、厕所、垃圾堆放地等重点蚊蝇孳生场所喷洒药物,对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防止灾后疫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立足自我,管好队伍
(1)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如医疗队员的仪容着装、作息时间、活动范围、外出请销假、内务卫生等都要有明确规定,防止医疗队发生问题,确保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2)强化安全工作。进行救援的过程中,远离松动的山体、危险的建筑房屋等不安全地域,避免震后次生伤害。强化行车安全,选择安全的道路行使,坚持干部带车负全责,确保车辆和人员的安全。(3)加强思想教育。针对地震灾区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实际情况,开展随机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精神培养;每日召开医疗队员全体会议,总结讲评全天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开展讨论活动,安排队员谈感受,相互交流思想,达到思想统一、凝聚力量的目的。(4)搞好自我保障。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长处,分别委以重任;每个队员除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外,还分别负责行政管理、医疗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到立足自我,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切实搞好自我保障工作,为完成救援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体会
2.1建好野战医院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基础
医疗队在震区建立野战医院既要靠近震中,又不能盲目突进震中[3]。首先是要选择空旷的地方搭建帐篷,既方便救治,又保证自身安全。要根据地震发生后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差、伤员多、伤情杂等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迅速在灾区选择有利地形,建立野战医院,开设救护单元,依靠专业的设备装备,形成体系救治能力。
2.2组织有序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关键
地震救援中,不同救援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依据实际及时调整分组人员。在组织救援时,医疗队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分阶段开展救援工作。遵循灾害医学救援的检伤分类技术,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救治技术,特殊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技术,以及监护条件下的后送技术,开展医学救援[4]。在救援72小时以内,加强外科手术组力量;72小时以后,以康复治疗为重点,同时加强灾区巡回医疗;后期主要是以防疫工作为重点,落实防病措施,做好灾后疫情防控工作。
2.3严密管理是地震医学救援的保障
野战条件下,医疗队是一个临时集体,加强任务中医疗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个医疗队队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技术水平,把维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使临时抽组的医疗队很快形成战斗力。在医疗质量上,要建立诊疗制度、规范医疗文书,明确责任人。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救治过程严谨,处置记录清晰[5]。在人员管理上,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在思想教育上,要加强随机教育,及时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避免违反群众纪律、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发生。总之,在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灵活有效地组织管理是完成医疗救护工作的强大支撑。野战医院的迅速展开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合理编配人员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前提,科学施救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管好队伍是完成救援任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马炬,王丽华,张宏雁,等.某院芦山地震医学救援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51-353.
徐克钧,王东川.芦山地震灾情特点及抗震救援卫勤保障做法[J].武警医学,2013,24(11):991-992.
石骥.野战医院地震灾害科学救援的实践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01-704.
杨慧宁,郑静晨,张开,等.芦山地震救援实践与应急模式的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27-29.
医疗救治范文5
对医疗后送过程中伤员产生、救治和后送三个环节进行了描述,并建立医疗后送仿真模型,通过该仿真模型对师救护所后送工具的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模拟方法是研究后送工具配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战时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关键词】 仿真 医疗后送 后送工具 配置
1 前言
战时后送装备包括急救车、救护车、中型伤员运输车、伤员附加装置、担架等卫生装备,这些装备如何合理的编配到各级救治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是围绕卫勤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包括后送工具品种和数量上的配置,还包括医疗后送过程中后送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后送工具是寓于各级救治机构内并在救治机构间不断运动的,因伤员发生的随机性、伤员救治和后送的不确定性,后送工具的配置很难用确定的解析方法或运筹学方法解决。因此,只能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后送工具的配置。
2 模拟模型
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分解医疗后送过程,将医疗后送过程分解成各系统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数学角度上看,医疗后送的模拟模型是一个过程描述性的模型,它是根据战时医疗后送中各个具体过程抽象而成的。
2.1 医疗后送的系统成分
根据现代战争的卫勤保障特点,战时我军采用分级救治的医疗后送体制。战术区救治机构以作战部队本身的卫勤力量为主,由连抢救组和营、团、师救护所组成,其中连抢救组和营救护所实施急救,团救护所实施紧急救治,师救护所实施早期治疗。考虑到急救车和救护车后送工具的勤务功能,一般配置到师救护所,在战术区执行后送救治功能。
战术区医疗后送系统的系统成分包括救治机构、后送工具、伤员。每一级救治机构的医疗后送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如图1所示,包括伤员的产生(到达)、伤员的处置和伤员的后送。伤员产生并到达各级救治机构后,经过各级救治的处置,最终通过后送工具运送到上一级救治机构进行更高一级的救治。伤员一经产生,其伤类、伤情和伤势都是确定的,针对伤类对应的一系列的医疗处置也是确定的,因此产生的伤员是否得到救治、何时救治、是否后送及何时后送,都最终将对后送工具的配置产生影响。因此,建立后送工具配置的概念模型,必须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2.2 伤员产生
战时的伤员产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战时伤员产生的时间间隔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 独立性:在互不相交的时间区间内伤员产生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即把伤员发生的时间间隔看做是一个无后效性的过程。② 对于充分小的t>0,在时间区间[t,t+t]内有一个伤员产生的概率与时间起点t无关,而仅与t长度成正比。③ 对于充分小的t>0,在时间区间[t,t+t]内有一个以上伤员产生的概率几乎为0。
以上特点正是泊松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用泊松流来描述伤员产生的规律。采用抽随机数的办法确定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产生的伤员数,其伤类是根据作战中各伤类出现的概率通过抽随机数确定。
伤员产生所依据的输入数据是伤类库,如表1所示为建立的伤类表,在伤类表中给出了在作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伤类,各类伤出现的概率、各种属性,每类伤在各救治机构中所要进行的各种处置、处置的平均时间及处置后对伤员寿命产生的影响。
伤员的救治和后送将根据伤员的优先权来安排,在伤类库中予以表示。伤员的优先权分三类,优先权1的伤员优先安排救治和后送,优先权2和3依次排序。优先权1的伤员是重度危及生命体征即危及呼吸、循环、意识者,如窒息、大出血等;优先权2的伤员中中度伤情比重度要轻,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如单纯性骨折、软组织伤等;优先权3的伤员轻度,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正常,可步行,症状较轻,一般对症处理即可,如无移位的小腿或前臂骨折、一般挫伤、擦伤。表1 伤类表(略)
2.3 伤员救治过程
在医疗后送系统中,伤员的救治是通过各级救治机构内战时卫勤编组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各级救治机构都包括分类组、手术组、重伤救治组及伤员处置组,并根据要求组织伤员后送。以团救护所为例,描述伤员进入救治机构的工作流程。
伤员到达团救护所后,先要经过收容处置组的检伤分类后,按照救治要求送入到不同的处置队列中,一般来说轻伤送入的伤员处置组进行救治,需要手术的伤员送入到手术组中,休克或危急伤员送到重伤处置组中。这期间各类救治组要根据伤员的伤类和伤情安排在各个组中的流动,如有的轻伤伤员经过处置后可能需要手术,则送入到手术组中。同样,手术组中伤员经过手术后也可能送入到伤员处置组中,随后转入后送;重伤处置组可能也要接收术后的伤员,进行重伤处置;所有伤员的流动都根据伤类及救治需要进行安排。在模拟中,将体现伤员的流动过程,最终送到后送程序中。团救护所伤员救治流程见图2。
2.4 伤员后送与后送工具使用
后送是指伤员后送输送工具将下级医疗机构中等待后送队列中的伤员后送到上一级(或两级)医疗机构的过程。后送所需的时间即是输送工具从下级医疗机构到目的医疗机构所需的机动时间。
后送工具包括急救车、救护车、伤员附加装置(运输车),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将救护直升机考虑进去。其基本参数见表2。表2 后送工具参数表(略)
急救车车内的急救设备相当于一家医院的急诊室,可称流动ICU,主要功能是对危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和监护。其使用规则是一般只运送危重伤员,一次可运送2名卧位危重伤员,或1名卧位危重伤员和2名坐位危重伤员。危重伤员由于危及生命,一产生危重伤员,就立刻后送,无须等待。
救护车一般运送中轻度伤员,一次可运送2名中轻度卧位伤员或1名卧位加2名坐位中度伤员,装满后立刻后送。未满时,可在救治机构内等待,超过规定时间后,未满载也必须后送。汽车运送附加装置以运送中轻度伤员为主,每次可运载6名中轻伤员,装满后立刻后送;未满时,可在救治机构等待,超过规定时间后,未满载也必须后送。
3 模拟思路
3.1 系统的推进方式
医疗后送程模拟中,模拟时间的推进代表了医疗后送过程中时间的推进,系统模拟时钟的推进以各事件发生时间点相互间隔作为步长。由于系统的全部状态仅在各个事件时点才有变化,系统中不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系统模拟时钟从一个事件时点跳到另一个事件时点而被跳过,此种方式为事件步长法。
医疗后送过程中有很多事件,如伤员的发生、后送、手术等。事件有过程性事件和非过程性两种。过程性事件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如后送事件有后送起始时间和后送到达时间,手术时间也有手术开始时间和手术结束时间;非过程性事件只有事件的发生时间,如伤员发生事件只有伤员发生的时间。
医疗后送的计算机模拟中,将过程性事件的开始时间、结束事件和非过程性事件的发生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升序排列而形成一个事件的时间队列。由于不断有入队列或出队列发生,因此模拟过程中这个队列是不断变化的。
3.2 采用事件调度法的模拟策略
医疗后送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如等待后送的队长等)。用事件的观点分析医疗后送系统,通过定义事件及每个事件发生对系统状态的变化,按时间顺序确定并执行每个事件发生时有关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医疗后送模拟模型中,将伤员产生、伤员救护、伤员分类、伤员救治、伤员后送等事件放在事件表中,设置一个时间控制机构,该机构从事件表中选择具有最早发生时刻的事件。模拟策略的趋向控制以事件种类依据,不同种类事件的处理将进入相应的事件处理模块,并在事件处理完后返回时间控制机构,这样医疗后送各事件的选择与处理不断地进行,起到模拟终止的条件或事件产生为止。
4 实例分析
4.1 模拟的初始条件
本模拟的后送区域定义在战术后方区,即师团之间的战术范围。伤员的救治都在团救护所进行,后送任务是由师救护所派出的后送工具完成。伤员产生是在前线发生,按照战伤救治时效理论,2~3小时内就得到紧急救治,即应到达团救护所,由于没有伤员产生到团救护所时间的统计数字,假定伤员在产生和团护所之间的到达时间服从均匀分布,即(120min,180min),因此伤员到达团救护所的预期寿命必须减去这一均匀分布的到达时间。团救护所执行紧急救治任务,可分为紧急手术和紧急非手术处置,分别由团救护所的手术组、重伤救治组和轻伤救治组完成。团救护所的卫勤参数见表3。表3 团救护所卫勤参数表(略)
假定师救护所保障3个团救护所伤员的后送,将有600名伤员通过三个团救护所,又假定有80%的伤员在团救护所经过救治后转送到后送队列等待后送。师救护所派出的后送工具包括急救车、救护车和伤员附加装置,模拟时,将根据这3种后送工具的不同配置数量,考察不同数量配置时的后送效率。
4.2 模拟的精度
本模拟假定战斗时间为3000分钟(相当于有2天最高战斗减员日),模拟次数100次。已经测试,模拟次数达到100次,能够满足模拟的精度要求,各种后送效率指标如平均等待后送时间等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4.3 模拟的输出指标
后送效率反映了后送工具配置的合理情况,而后送工具的合理配置是通过后送等待时间等指标描述的。假定伤员在前线产生后,已经在2~3小时内到达团救护所,在团救护所经过救治后,需要在4~6小时内到达师救护所,因此伤员在从团救护所到师救护所的平均等待时间即不能越过90分钟,又针对不同类伤员后送时效(后送时效包括等待后送时间和后送时间),假定重症监护伤员后送时效为60分钟,中重度伤员后送时效为90分钟。因此,考察的指标将包括所有伤员总的后送平均等待时间、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中度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轻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急救车利用率、救护车利用率、伤员附加装置利用率、等待后送时死亡人数、后送时死亡人数、6小时到达率。
4.4 模拟结果
由于不同勤务功能的后送工具主要用来后送不同伤势的伤员,后送效率中各类伤员的平均等待时间将反映各类后送工具配置的合理性。表4所示为急救车数量为3、附加装置数量为6、救护车数量变化时的后送效率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急救车数量固定为3时,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基本在25分钟左右,变化不大,而中度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及其它一些后送指标随着救护车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巨大。如救护车数量为2辆时,中度伤员平均等待后送时间519分钟,后送死亡人数达到99人,6小时后送率为86%;而当增加到4辆时,中度伤员平均等待后送时间减少到22分钟,后送死亡人数也降到17人,6小时后送则增加到97%,变化明显。从后送时效上看,急救车、救护车和伤员附加置配置数量为(3,4,6)时,已符合后送要求。可考虑师救护所三种后送工具的配置数量为(3,4,6)。有关救护车数量和后送效率的关系见图4。表4 后送效率表(救护车数量2~4、急救车数量3和附加装置数(略)注:No.表示序号,JjcN表示急救车数量,JhcN表示救护车数量,FjzzN表示附加装置数量,Twait表示总的后送平均等待时间,0wait表示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1wait表示中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2wait表示轻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JicA表示急救车利用率,JhcA表示救护车利用率,FjzzA表示附加装置利用率,WD表示等待后送时死亡人数,ED表示后送时死亡人数,6h表示6小时内后送率。
5 结束语
应用模拟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后送工具的配置问题,而且也可对救治过程中卫勤编组、手术台服务等人员装备的配置进行研究,本研究在研究后送工具配置的过程中,已经将师团救治机构救治模块考虑进去,即得出后送工具的后送效率结论,也得出了救治机构的救治效率结论。同时,可以看到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伤员后送工具的配置,可为未来我军大型后送车辆、卫生列车等机动卫生装备的立项依据及需求分析上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秦超,陈国良,方影.基于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的伤病后送运力预计及优化配置仿真模型设计.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3):299~302.
2 李雪芳.计算机海上医疗后送模拟系统研究.1993.
3 王可定.作战模拟理论与方法.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13~320.
4 Sundstrom SC, Blood CG, Matheny SA.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casualty evacuation assets: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ADA306020, 1996.
医疗救治范文6
第一条为加强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范社会急救医疗秩序,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规范本市行政区域内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治行为和转至院内抢救至病人病情稳定或病人死亡的救治行为。
第三条市、区(市)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四条社会急救医疗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急救医疗遵循统一调度指挥,划区就近、就地、就快救治,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
第五条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社会急救医疗事业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二章社会急救医疗网络与职责
第六条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包括:
(一)市急救中心、二级急救调度指挥机构;
(二)急救分中心、医疗机构急诊科;
(三)急救点。
第七条各县级市和黄岛区卫生行政部门可在其辖区设立二级急救调度指挥机构,承担其辖区日常社会急救调度指挥任务,并接受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第八条急救分中心、急救点应当按照全市社会急救资源规划设置,并设立明显标志。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有关标准执行。
急救分中心可以采取市急救中心独立设立、医疗机构独立设立、市急救中心与医疗机构共同设立等形式设立。
急救点的设立可以根据急救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设立。
第九条市急救中心职责:
(一)负责全市社会急救统一调度指挥,收集、处理、储存和分析社会急救信息,指导各相关单位的急救工作;
(二)承担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日常院前急救任务;
(三)承担重大节庆、大型集会社会急救保障和全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任务;
(四)指导开展全市社会急救医学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第十条急救分中心职责:
(一)接受市急救中心或二级急救调度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指挥,承担辖区内社会急救医疗救护任务;
(二)做好社会急救动态信息资料的登记、统计、汇总、保管及报告工作;
(三)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市急救中心或二级急救调度指挥机构交付的其他社会急救任务。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急诊科职责:
(一)接收急诊病人和市急救中心或二级急救调度指挥机构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市急救中心或二级调度指挥机构调度指挥,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
第十二条急救点职责:
(一)在调度指挥机构指导下对所属区域内的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抢救;
(二)及时反馈社会急救现场信息;
(三)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宣传。
第三章社会急救医疗服务管理
第十三条市设立“120”社会急救医疗呼叫专用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电话记录保存不少于三个月。“120”号码是院前急救唯一特服呼叫号码,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定任何其他形式的急救电话呼叫号码。
禁止干扰社会急救医疗呼救专用电话的正常工作。
第十四条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按规定配置急救医疗药品、器械、设备,并及时做好器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更新;
(二)按规定和需要配置救护车辆,救护车辆应当印有国际通用的急救标志和急救专用标志,按规定安装警报器和标志灯具;
(三)从事社会急救工作的急诊医师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3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急诊护士应当具备护士资格并具备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
第十五条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单位应当保证值班救护车正常运行,并在接到呼救指令后3分钟内出车。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值班救护车执行非急救医疗任务。
第十六条事发现场的单位和个人对急、危、重伤病员应当及时给予援助,机动车辆的驾驶员和乘务人员应当优先运送急、危、重伤病员。
第十七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不得推诿或拒绝抢救急、危、重伤病员。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和扰乱对救治急、危、重伤病员的运送工作。
第十八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保障措施第十九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社会急救事业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逐年增长。
第二十条鼓励捐助社会急救医疗事业,捐助的车辆、设备可依法标注捐助单位或个人的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接受急救医疗的伤病员应当按规定缴纳社会急救医疗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
社会急救医疗费用的报销或支付,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或新型农村合作定点医疗的限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急救病人,按有关规定报销医疗费用。
第二十二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突发急、危、重病时,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立即救治,同时通知救助管理部门进行甄别。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甄别,对属于救助对象的人员,在病情稳定后转至定点医院治疗,治疗费用和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的急救费用由民政部门承担。
第二十三条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为社会急救医疗工作提供以下保障:
(一)通信单位应当保障社会急救医疗通信网络畅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执行社会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当优先放行;
(三)公安部门应按规定加强对警报器和标志灯具的管理;协助调查无法证明其身份急、危、重伤病员有关情况;发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火灾及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时,应当维护事发现场秩序;
(四)重大紧急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体系管理相关规定,协助调用非医疗单位和个人的运输工具,执行临时性急救运送任务。
第二十四条交通场站、游泳场馆、旅游景点和其他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公共场所,应当根据需要建立专业性或群众性的救护组织,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急救医疗技能培训,配置必要的急救药械。
第二十五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社会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或宣传。
第二十六条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单位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识,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志愿服务。
第二十七条鼓励医护人员从事社会急救、急诊工作。
同等条件晋升职称时,应当优先考虑专职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投诉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对急救医疗问题的投诉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及时将处理意见反馈投诉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1000元罚款:
(一)不在规定时间派出救护车的;
(二)不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罚款,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单位未按规定配置、维修、保养、更新社会急救医疗器械和设备的;
(二)急救分中心未按规定做好社会急救动态信息资料的登记、统计、汇总、保管及报告工作的。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对责任单位可处警告或5000元罚款,对责任人可处警告或1000元罚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服从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的;
(二)重特大事故不及时上报的;
(三)不按规定设置急救电话、电话记录未按要求保存或干扰社会急救医疗呼救专用电话的;
(四)擅自动用社会急救医疗值班救护车、药械和设备执行非急救任务的;
(五)急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推诿或拒绝抢救急、危、重伤病员的。
第三十二条侮辱殴打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人员、扰乱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秩序、损坏急救医疗设备或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接受社会急救医疗的急、危、重伤病员逾期不按规定缴纳社会急救医疗费用的,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
急救医疗机构违反规定收费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