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1
地,静悄悄的,万籁俱寂,静得令人害怕,静得令人窒息,静得令人毛骨悚然。
河边的老树,枝叶已经烂了,在不停叹息。小河在冬日里显得格外寒瘦,哭泣着不知流向何方。在一片片枯树林里,鸟儿忙着搬家,野兽跟着逃亡。
忽然,天上得好几片乌云聚在一起,顿时电闪雷鸣。一道雷劈下来,劈到树枝上,树伴随着火焰瞬间消失了。雷电劈到地上,顿时,地上出现了一个大裂缝,裂缝向左右分散,顷刻间,地震了,无数的小动物被地壳吸进去了。雨,在不停得下着,不久,地上便满是洪水,洪水把森林,树木,房屋,花草,巨山全部冲倒了。地球上到处都是哭泣的声音。地球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在几小时后即将灭亡,地球即将从这个茫茫宇宙中消失,化为灰烬。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人,却是人类。
多少年了,地球一直在养育着人类,无私的为人类提供空间,资源。而人类呢?却不知感恩图报,放肆地破坏。瞧!!这里本是一片绿色的绿洲,而现在呢?经过人们的不断砍伐,已经成了荒漠,这里已经成了沙尘暴的安居地,风沙的游乐园。这里已经千疮百孔。这里本是一条河流,可是后来人们移居到这儿了,建起了造纸厂,染料场。将废物全部往小河里倒,小河里的颜色一天比一天黑,水的质量一天比一天差,几个星期后,这条河里的鱼都死光了,没死的也搬家了,小河生病了,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终于还是倒下了,小河消失了。天空本是蓝蓝的,可是废工厂却把它熏得比乌云还黑,往日的白云一去不复访了,只有乌云在天边漫步。天空再也不想往日那样万里碧空。人们不自量力,还为了土地而发生战争,你拿导弹炸我,我拿原子弹轰你。这翻天覆地的折磨,可让地球怎么受得了呀?!地球它在,它在哭泣,它很悲伤。它养育人类几万年了,每一年都付出很大的压力,它忍受着人类的折磨,苟延残喘养了人类几万年,可人类呢?他们不但没意识到保护地球,还变本加厉了。地球实在是忍受不住了,它现在生不如死,它真后悔当初养育了人类。地球终于决定了,他要和人类一起灭亡,与人类同归于尽。
人啊!醒醒吧!只有一个地球,它生我们,养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但不保护地球,还不断伤害它呢?!地球他有能力生我们,养我们。也有能力毁灭我们,如果我们欺负它,到头来,倒霉的是自己呀!大家同是地球人,为什么要毁灭我们共同的家呢?!不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在照片上认识,什么是蓝天,什么是大地,什么是鸟儿。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2
一、引导学生预习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所说的“预”即准备。预习,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这是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学生的预习重点在于教师的“导”。如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步,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起学生想了解本课内容的欲望。
第二步,揭示课题。地震的突然来临,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选择了怎样特殊的姿势?
第三步,扣题读书。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我把预习的过程总结为五个字:读、查、思、画、批。预习时要同步进行。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有不懂的地方要多加思考,对不懂的字词,可查字典解决;对疑难问题,可同组之间交流解决;学生画出好词、好句、好段,可在旁边简单写上自己的看法;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操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展示、会交流、会发现、会创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处处无师胜有师”。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了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堂低效的难题,发挥了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能。
二、让学生分组合作,展示才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大爆炸时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多与学生开展对话。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遵循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因此,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教师导学的有效形式。分组学习能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最终获得提高。
如教授《最后的姿势》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把本班学生按4人分为一组,要求学生分别展示他们预习的成果。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写出来或说出来,而教师则根据每组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大展示”。
问题1:有个组提问“漱、吱、释”应怎样读?学生有的说读舌尖音,有的说读翘舌音。还有“谭、撼、感”的读音问题大家也是争论不休。
师:哪个组的同学来帮忙解答?
生:前三个是翘舌音,后三个是前鼻音,我查过字典了。(要求学生读出来,教师正音)
师:(表扬)这个同学说得对,发现有不懂的字以后要查字典。大家要向他学习。(全班齐读)
问题2:有学生提出“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难以理解。
师:先让其他组同学说说,解决不了就多读几次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说出他们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及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3: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1)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找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动词“拉、撑、护”,体会他的无私大爱。(2)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学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组合作互动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达到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乐学”的目的。
三、达标测评,形成能力
1.同桌之间对读生字,注意正确读出翘舌音、后鼻音。
2.同桌之间说说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相互进行动作演示。
3.同桌之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深情朗读,要注意哪些段落要读得亲切些,哪些段落应读得痛苦些,哪些段落利用了赞颂的读法。
四、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通过查找资料,出一期黑板报,使学生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3
近日,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名叫谭千秋的老师,为了救护同学们的生命,自己不幸遇难的故事。随着赵老师的讲解,我仿佛又回到了5月12日,仿佛来到了四川绵阳,仿佛来到了谭老师的教室里……忽然,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打乱了课堂上的宁静,不好了,地震来了!地震来了,谭老师没有惊慌,而是拼命大声的喊道:“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飞快的向外跑着,一个又一个出来了,还有四个,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同学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去了天堂。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爱和责任是师德灵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刚坐下,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让位给她坐,她看看我沉重的书包,笑着摇了摇头。我赶紧说:“我就到了,一会下。”老奶奶坐下说:“谢谢你了!”我不好意思的说:“不用谢”过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疑惑的看着我,我赶紧躲到后面去了,免得老奶奶心不安。
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体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爱与责任。谭老师在天堂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看着我们呢!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4
一、把握文本细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从细节切入文本,抓住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有效方式,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通常,我们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三个时间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谭老师的人物形象。但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独辟蹊径。徐老师紧扣“姿势”,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做文章。首先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思考这三处姿势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读课文,思考每次描写谭老师的姿势,分别有什么作用。在交流每一处姿势的时候,徐老师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文中三处有关姿势的描写,各有特色:第一处侧重动作,是对谭老师的正面描写,第二处侧重语言,是对谭老师的侧面烘托,而第三处则是对谭老师姿势的高度概括,这种凝练的表达更引发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无比敬重。课后,徐老师就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我的妈妈》,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妈妈的特点。虽然作文《我的妈妈》,六年级学生早已写过,但这次的写法,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大家的兴致很高。因此,徐老师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展开教学,既别开生面,又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把握细节,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把握具体语境中人物的真实、丰富和复杂的细节,可以引领我们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环节获取丰富的信息,促进我们与文本深度对话。
如课文《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处关于伯诺德夫人的细节描写: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位教师抓住句中的“急忙”和“轻轻”,提问:“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地取油灯,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蜡烛?通过一番探究,学生认识到:面对燃烧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情报员,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情报人员,动作是不能“急忙”的。但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越烧越短的蜡烛,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还有什么会比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令她揪心呢?母亲的天性下意识地使她的动作变得“急忙”。但当她点亮油灯之后,职业身份又告诉她这样的“急忙”是失常之举,可能会招致危险,所以她转而又“轻轻”地吹灭了蜡烛。从起念取油灯的“急忙”到点亮油灯之后吹灭蜡烛的“轻轻”,瞬间两个有悖的动作,揭示了人物当时内心的风云变幻。也正是这样,伯诺德夫人的形象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在这节课上,执教的老师发现了《半截蜡烛》中的关键性细节,还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三、把握细节,教出文本特色
抓住细节展开教学,可以教出文本特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培养有关文体的阅读技巧。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5
关键词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随意发挥、包办代替,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诱导和指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明确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是编导,学生才是演员。”“是教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但纵观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有些教师以所谓的“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把学生往预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里赶,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导”,而是“主宰”。我们认为,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研究。在问的内容上,可指导学生从课题上提问,从语句内容上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从语言运用上提问,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提问,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提问……
二、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教学之所以打动人心,与其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选择做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不无关系。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行选择”的新机制。如朗读、复述、讲析课文时,可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你觉得哪一段最喜欢读,读给大家听听。”“复述课文的哪一部分你最有把握,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选择,不仅可以选择自己行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意愿:“你喜欢和谁来一起表演?”“你想和谁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想和谁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自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
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语文课,书要让学生自己读熟,自己感悟;话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完整、说明白;文要以读促写,使学生有感而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索意识,提高了挫折意识,迸发了成功意识。如《最后的姿势》课文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命救四个学生的感人故事。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后,在品词析句时,我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1.从第一自然段中“六点多起床”“早早地来到学校”,你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说一说)2.找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样子的几句话(让学生读一读)。3.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说的话“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老师的话中,你体会到他的内心想法是?(让学生想一想)4.谭老师救学生时的一系列动作:“拉着”、“撑开”、“护住”,你能示范一下吗?(让学生做一做)。学生们在自主地探究之后,特别是在学着谭老师撑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深深体悟到谭老师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四、给予学生创造的天地
最后的姿势课文范文6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实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救大家失望党支部书记,在途上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老班长……作家采用了“细致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作家曹雪芹在开头写到“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成功的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而临死前的严监生,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他到死还怕费他那俩盏灯油钱。以前我看过,《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去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之这一细节就把他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二十三课《刷子李》中,作家冯骥才通过正面描写和曹小三眼中的师傅,也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通过本组课文学习,我学会了几种刻画任务的方法。在运用时,应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采取各异的描法。第一: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二是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三是用一些好词来衬托人物形象。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东胜区第一小学五年级: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