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湖心亭看雪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1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 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侍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2

一、空灵淡雅的画

欣赏《湖心亭看雪》当首推那幅水墨朦胧的湖山夜雪图,慨叹张岱竟能以如此空灵之笔点染出中国传统艺术里的西湖之美。尤其是四个“一”,江天茫茫的宏大背景之下,宛若游龙的长堤也只是淡淡的“一痕”,往日直映眼帘的湖心亭也只是静静停驻的“一点”,小舟及舟中之人于浩淼深邃的宇宙而言本就显得渺小如“一芥”,更何况于今夜“上下一白”更多了一份旷远的孤独。

开篇闲闲两句,却不着痕迹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淡悠远的水墨山水画卷:“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整幅画的底色是“上下一白”,水天茫茫沆砀一气,那种素雅的淡白扑面而来,既让人感觉到三天大雪之后云气茫茫浑然难辨的湖光山色,又顿然给人一种身世浮沉之时精神依稀恍惚的感觉。其中点染着“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小到微乎其微,淡到依稀难辨,在视线的移动中辨别画中之物,在辨别画中之物时感悟作者心中之境。审视画之法,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揣摩画之境,混沌的冰雪世界,苍茫的人生天地,让人恍若身处其中静静品得西子雪妆的丰姿神韵。

此情此景与人物的现实经历不无关系,尤其是其文风雅致与其个人内在情蕴,与其深谙传统文化真谛直接相关。张岱生于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家,虽此时繁华落尽往事成空,但此时的他不是沉浸在往日挥金如土、纵情嬉游的记忆里,而是想在湖心亭看雪的景致中找寻自己生命的归依,于是静静地观赏,默默地品味。这也决定了他的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宣泄,不是那种精雕细琢的渲染,而是选择了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书画的技法,来表达他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审视。之所以是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其中有两个最具影响力的要素。一是时风影响文风,远的有晋宋以来优雅{逸、寄情山水的文化遗韵对他的影响,近的有张岱父辈们的影响,他们多是富有个性、不拘于俗的奇异人物,时风之下骨骼灵秀的张岱又怎能脱于时俗?中年的张岱就曾追慕陶渊明的淡泊纯真之气,晚年就曾模仿《世说新语》记录文人名士的轶事,这些与本文的“冰雪之气”如出一辙,淡雅自在其中。二是题材决定写法,“张陶庵盘礴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1],就是这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潋滟波光与空魃缴兼具的西湖,却因战乱流离变了模样,再加上28年阔别也让这份记忆沉淀了颜色,变成了一幅黑白的淡墨山水。

二、清幽淡远的境

作者选取这样白描的手法作画为文,一方面源于他内心对家国的记忆是黑白的世界混沌一片;另一方面,他驾轻就熟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深谙此情只有此景、此手法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作者笔下的“人鸟无声”的世界不仅仅是听觉上湖山俱已封冻的冷寂,更是心理上大雪威严逼人的气场再现,或者审美上的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张岱观照西湖山水有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强调领略山水的自然状态、原质原形、原色原味,即所谓的‘幽致’‘幽赏’‘真性情’。张岱游赏西湖,具有一种‘深静’‘灵敏’的审美心胸,厌嚣杂而喜幽绝。”[2]于是,作者笔下的雪中西湖就具有了一种清幽淡远的文化美。

文简意丰。开篇就是大手笔的山水泼墨,“湖中人鸟声俱绝”传递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而其间透着一股深藏在作者心胸中的孤高超俗、寂寞旷逸之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则是胸墨随意泼洒,扑面而来,天地间万物自然被裹挟而去,声俱绝、景俱白,大气之中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柔美。大泼墨之中隐隐现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生命的律动划破了底色的沉默,充盈的空灵之气使静美的自然多了几分文化的静柔与灵动。

但作者不仅仅是以雪之意象传情达意,抒写胸中块垒,萦绕在张岱心头挥之不去的不止这场雪,雪对于张岱对于大明王朝还有别种意味。据《明季北略》记载:“元旦,雪积旬,厚至四五尺。飞檐邃阁,有巨人面形须眉毕具,及人马交驰迹,识者占兵戈之象焉(出邑录)。”[3]元旦异雪让朝野震恐,而与“大雪三日”紧承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黎明,无锡雾蔽空,飞雪如霰,着树木悉成花朵及璎珞、刀剑之状”[4]的记载,则更是让张岱的大明之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管历时多少年,那场雪(不一定是实指)都已深深下在了张岱的心底,这也是《湖心亭看雪》不能承受之重。

到这里才读明白都市诗人的为文,天低云重,山水朦胧,痕点芥粒,身处其间自会物我两相忘,但作者又怎能忘却呢?梦忆西湖,梦忆故乡,还是如此清幽淡远,只是多了几分沧桑,多了几分空蒙。

三、不堪回首的痛

这时张岱已是晚明遗民,不仅仅是一归隐的隐士,他依然活在大明的时代幻想里。时过境迁,经年的山水已变了颜色,流年的痛楚却已深深烙在心头,“千磨万难,备受熟尝”。文中流溢的黍离之悲又怎是一介布衣承受得起的?在他心头,分明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沉淀成淡雅脱俗的西湖。

甲申年三月大明灭亡,而远在江南的弘光政权在帝国的余晖中匆忙建立,又在清兵的铁蹄践踏下匆匆落幕,随之而来的是鲁肃王监国台州,张岱一生追随朝廷的时光就在这风雨飘摇中。他忠心耿耿上疏朝廷,甚或是请缨带兵三千欲斩杀权奸马士英,但激烈的措辞与激荡的情怀并没有挽回一个监国空衔的鲁王的心,于是在绝望中辞去职务,潜隐深山二十年。这二十年忍辱处于不死不仕的夹缝中,让人情何以堪!

于是我们明白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特殊意味,不仅仅因为明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而怀恋故都,更是因为清军入关之际在南京匆忙建立的弘光政权。这一段生活才与张岱命运攸关,曾经的秦淮河的舞榭歌台、西湖的烟柳长堤在战火的笼罩下繁华不再,曾经的纸醉金迷、情趣雅致尽随满清铁蹄而灰飞烟灭,且把一介书生推向了不甘国破家亡而肝脑涂地上书乞从戎杀敌的别样境地,当然也有梦碎以后披发入山不仕与满清的决绝。于是在这样朦胧迷离的画境中现出了扑朔迷离的“金陵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问其姓氏却云是金陵人,因为这一段生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种忘却而不得的痛直彻心扉。

再回到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了,作者依然流连于那个时代,简洁之中透着酸楚,酸楚之中饱含坚忍。时代变迁之际,个人的命运更多地系于时代的沉浮,而明末清初更甚,异族的统治让汉族臣子无颜以对,所以虽然天空早已变了颜色,张岱还是活在大明的江山里,活在自己的梦忆中。迷梦与现实交错,逝去与留恋交织,于是就有了亦真亦幻的《湖心亭看雪》。

四、魂牵梦萦的情

张岱的怀念有别于一般的明朝遗民,他的为文更是有别于一般的回忆,这与他47岁时“国破山河在”的情势有关,也与他闲暇优雅落尽而空灵、幽绝的情怀有关。于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就有意无意地浸在《湖心亭看雪》中,形成了一种旷古绝世的凄楚人情美。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字柔软中透着刚强,凄迷中融着倔强,那就是“更”和“痴”。先来看看“更”字,这个字出现了两次,两处些微的欣喜与淡淡的落寞交织不一。文章前半部分流露的是冰天雪地之中万籁无声的无边寒冷与孤独,而此时忽然一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既照应了前文“人鸟无声”,又可想象出于此茫茫湖雪中并未人踪灭而大喜。此时的“更”只是限于情感的第一层面,是有人同来的欣喜,甚或是欣喜于漫天飞雪之中亭下赏雪饮酒的高雅情趣,同时也可反衬湖中赏雪之人孤独凄楚之深;而舟子所说“更有痴似相公者”,则是深味其中的悲凉,深味其中的执着,深味其中的痴情,已经不是简单的相识,更是情感上的相知,是一种神交。

“更痴”虽是舟子的感悟,又何尝不是作者与金陵人二人的衷情,或者说这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挣扎。暂且不说金陵人的有无,但从写法上来说,就如苏轼在其《赤壁赋》中借虚拟的“客”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情达意,金陵人也应是一假借的人物。一是其言行描写极少,少得让人根本无法看清其面目,作者的写作用意不在于此;二是写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意在排遣情绪,而“铺毡对坐”的金陵人的出现,就是为自己情绪的流转而现身。潇洒饮酒何尝不是借酒浇愁,“是金陵人”又勾起了内在的愁绪,于是不擅饮酒的张岱“强饮三大白”,下船而去。我们可以想象,“更痴”的金陵人的出现可令“我”将茫茫江雪之上的孤独暂时忘却,“我有真性情,别人也有。这么看待世界,就可以避免过分的偏执与孤傲”[5]。也就是说,夜幕沆砀之中的湖心亭之行,让作者少了份孤独与孤傲,心情归于常性。这种常性与曾经的情趣雅致无关,与故国的“痴”情相连,这份凄楚的人情直教人魂牵梦萦,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王雨谦.西湖梦寻序[M].∥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北京:中华书局,2011:7.

[2]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J].天府新论,2002(2).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3

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各种教学参考材料对“舟中人两三粒”的理解,多有挖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从“舟中人两三粒”和“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否矛盾着眼。

既然独往湖心亭,那么后面为什么还会有舟子出现?解说:张岱去湖心亭,但是精神和情趣上并没有把舟子引以为同道,看雪的是自己,撑船的是舟子,这充分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反映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自圆其说,即:为什么舟中人不能确定只有两粒。

二:从数量词“两三粒”和“一痕”、“一点”、“一芥”的组合着手。

教材的分析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自然成章,毫不雕琢,微观中显出宏观,铺天盖地的雪景,突出了天地之阔大,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衬托人类之渺小,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淡淡的愁绪。通过对比手法,山水之大与人生之小,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自然地表现了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但是这样的分析也有所缺漏,即:从概念出发分析文章主旨,笼统,不具体,学生被激疑后,更容易刨根问底,想知道船中为什么多出一个人来。

三:从“舟中人”是谁的角度来发疑。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参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是“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所以很多人发疑,船是谁的船,船上人是谁。

有的人回答是张岱的船,人两个,加上水中倒影,所以是两三个。

有的人回答是湖心亭碰到的金陵人的船,两个游客,一个温酒的童子,作者离湖心亭较远,看不清舟中人,所以称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全文来看,湖中再也没有其他的船只。

这样的回答明显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不做分析。

以上三种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存在,即:“两三粒”为什么不是确数而是概数,为什么无法确定是谁,只能是估计判定。是作者弱智式的粗放式笔误,还是有意所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张岱的性格。他在国破家亡后,内心充满了伤痛,可是却无人能够理解,因此他内心张扬,行为张狂,文字夸张,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陶庵梦忆》中随处可见,就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大雪三日,黎明时的西湖人鸟声俱绝,充满了主观臆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也明显带着夸张的意味。所以我们阅读文字,有时候不能拘泥于死板的事实,而放弃了作者心灵语言的解读。

其次,我们必须知道修辞格夸饰的含义。夸饰,最早由刘勰提出,:“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他在《体性》里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

庐隐称夸饰为张喻。现代陈望道称为夸张,他在《修辞学发凡》里说: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具体来说,夸张有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等方面的夸张,一般分为三类,即:夸大式、缩小式、超前式。

看问题由于存在着空间变换,或者事件在时间上、情境上的不确定性,作者不能确定观赏时候的人物数字,太拘泥,反而就失实。从物体上的角度里来看,把人形容为“粒”,是缩小式的夸张,并不能够单纯地理解为是远距离的视觉结果。我看湖堤、湖心亭小巧,那么如果立足点移位后,假设他人看我的舟船,看我这样的人,也很小。

就好像《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情境因为是虚拟的,作家内心的反省意识,自然印上心头,因为里面包含着逻辑推断,是假设,是情境创设,并非确指,所以落笔的数字自然也不能肯定,因此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明显是漫不经心地夸张说辞。所以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对“两三粒”无需拘泥于确解,而应该理解为:作者以生活的真实作基础,通过夸张的手法,削去枝干,突出事物的美好本质,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说话的意图,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无需深究到底是两个或者是三个,也无须深究他们是张岱和舟子,还是金陵客。翻译时候,直接采用《教参》里的方法,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一: 张岱《陶庵梦忆》

二:庐隐《吹牛的妙用》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4

清晨整理好衣着,准备一次拜访.晨雾还未退去独自上路.

几十分钟后大路已成石板小道,这时它似乎是一种极神秘的存在,极怪异的铺排.跨上石板,两旁的树总向内压一种逼仄的境界,小道石 阶,平缓缠绵,又是一种平静的大气,好像都很严肃,我也站住了,扑扑身上的水珠,拉拉衣角朝圣似的抬头一望,晨雾中,绵延下那神秘的企盼等待……

小道到头,它平静的连着一片湖,不大.山将之包裹,水将之倒映.这是一种完美的组接:有山的大气,直上云霄,水的柔媚让山的刚猛有了弹性,不在是一味的狂放.湖上是天,湖下是地.统统被吞吐得韵味十足.湖上有桥,与湖一样,不长,担却是一条无法阻断的血脉.这般平静的一连,这般安静的一结,立即摇身为清晨里完美的孤独.湖上起了风,我把衣服拉的严严实实.远远一瞥,总想抓住隐绰间一丝孤寂的剪影.

湖边的大叔已经上班.我租了一只小舟,橹在岸边一顶便款款的荡开去.划几下,收了桨,信马由缰的任它漂泊这里有山、有水、有桥.张继,不错是张继,一位天宝年间的进士.这夜,张继泛着船,漂到了枫桥脚下,一身长袍,踟蹰地来到船头,遥遥凄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他愁了、他悲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一位羁旅者,我不算.这里少了钟声,但又有何妨,钟声回荡于此,好像有诸多不便.

雾里看景,如水中望月,将橹在湖中缓缓一推,水声淅沥,有一总别样的江南情怀又好像夜航船时笃笃地敲撸声,不知谁会被它惊醒,爬上窗,望着雾气茫茫里的夜航船……

这时湖边有了鸟叫,我侧过身,是那位租船给我的大叔出来放鸟,他点点头,不知何故张岱也有过此种行为,他的游历颇广,却偏偏要在寒冬之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看雪似乎也并不孤独,与天水皈依的旷达心境不但在张岱,湖心亭中也有两位客此的旅者在此观景,心境一撞击,张岱笑了,旅者笑了,舟子也笑了.

湖的文化在中国是深厚的,但这湖却不在其中,它自成一派,她的历史太短,没有留下文人骚客的笔墨,却渗透了一种浓浓的土地、山水的远古气息,小径通达此处,超拔了世俗.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5

多年前早春二月的一天,作为出生在圣山下的纳西之子,玉龙大雪山向我展示了它那丰硕的真身,山中的白雪一洗我在外漂泊多年的尘垢。

清晨时分,雪山模糊地露出黑白双色轮廓,东边的矮山上出现了一抹红光,红光渐渐扩大,快速移动,不久便化为绛红色华光,很快,雪山的太古白雪就变成了太古红雪。怀着令人惊叹不已的诗情,一轮阔大的朝阳跃出山头。

上午9点,我乘车来到位于雪山东麓的白水河畔。由石灰岩构成的河床上随处是灰白色的鹅卵石,两侧苍茫的黛色松林向上迤逦延伸,峰峦如聚,流水和松涛合成的天籁之声不绝于耳。我租了一匹彝族人的马开始上山,这是典型的丽江土马,马蹄坚硬,鬃毛很长,强壮的枣色身体上盖着漂亮的褥子。海青色的天空低垂,云朵薄白的鳞片染着高处的雪石,幽绿的杉林高贵修直,婆娑的树冠在空翠的寒烟中透出斑驳的光点。不时可看到杉树上流出的琥珀状松脂,扇形的枝头缀满了奶黄色松萝,树下则长着各种绵丝藓、赤茎藓、绢藓、羽藓。

我骑在马上渐渐往上爬,杉林中开始出现许多积雪,马蹄踏在上面,发出一种类似于啃玉米棒子的声响。此时,杉林更加高大英伟,马和人就像浮在雪与树之间,白亮的阳光透过宽大的树影洒在雪地上,有些刺眼,树梢上尚未消融的绒雪,像柔白的棉花不断掉下来,使树显得鲜艳清寂并深藏有某种灵性,这让我想起了黑塞所说的:“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得真理。”

如一个山鬼在杉林中穿行了近一个小时后,马儿打着响鼻把我带到了雪峰脚下的云杉坪。杉林围出一大片鲜白的雪原,澄澈的碧天伸手可及,一旁的几座巨峰如遗世独立的伟岸浮雕磅礴纵列,靠南的是布满各种扇骨状皱纹的玉龙主峰扇子陡,靠北的是如同端坐在莲台上的雪山大佛。两大巨峰的下半截呈铁灰色,上半截全是洁白的雪,山体上流动着从天空和杉林中飘出的孔雀蓝山气。扇子陡和雪山大佛之间夹着一座铁褐色的峨峰,上面竟没有一点雪,在晴空下它冷冷地立在半天的白雪图轴中,显得有些遗世独立。在它面前我感到自己正在一点点融化……云杉坪一带是纳西人认为的情死鬼们的栖居地,恍惚之际,我在明晃的白雪上仿佛看到了那些美丽的精灵。她们美目顾盼风骨如雪,穿着白而长的羊毛披肩,在这雪山天国里迈着凌波微步自由飘荡,她们有时吹响招魂时用的白海螺试图摄去我的魂魄;有时吹响幽会时用的口弦试图让我永远不再离去。

从云杉坪下来,我沿着红土路继续乘车北行。一路上,雄丽的雪山幕天席地,不断在半空中变幻着不同部位的龙章凤姿,当我来到距离丽江城七十多公里的鸣音时,已是下午2点半。鸣音是观赏玉龙大雪山整体的最佳地点,绵延数十里的玉龙十三峰在这里一览无余,山体的一大半呈现出或灿烂或阴冷的白色,而其与大地相连的巍峨“底座”则为苍黑色。玉龙十三峰的最南峰是主峰扇子陡的一个侧峰,最北峰是像一顶圆锥体大帽子的哈巴雪山,整座雪山看上去完整地连成了一条高卧的巨龙,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滚滚东流的金沙江江水从第十二峰与第十三峰之间穿过,形成深度达三千多米的虎跳峡,可谓大江流日夜、白雪上摩天的人间大观。 黄昏时分,一道金色的天光射向万物,夕阳下,天边的大龙如笑如眠,那龙形的整体被婉约的晚霞和朦胧山霭所濡染,像一长排紫色的岛屿从天边银灰色的大海中伸出来。

在纳西乡亲的指点下,我爬上鸣音镇背后与大雪山相对的震生山。山顶有民国时建的览雪亭,上面覆盖着小青瓦,下方的栗色柱头已多处朽坏。独立其间,天风浪浪,松涛滚滚,玉龙昂首天咫尺,雪白之身天造地设。黄昏时分,一道金色的天光射向万物;夕阳下,天边的大龙如笑如眠,那龙形的整体被婉约的晚霞和朦胧山霭所濡染,像一长排紫色的岛屿从天边银灰色的大海中伸出来。席卷一切的光明与黑暗,在雪山之下万倾碧松之上强烈地合一,瑰丽地化为上下空明的苍紫色。

当晚,我留宿于鸣音街头一户农家。寒冷的小北风整整刮了一晚,巨大的夜空含着缥缈的雪影, 上面沾满了一些星斗投下的含混光斑,由于睡的地方挨着花窗,有的光斑就在我的额头上跳跃。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乘着晴冷的晨风来到小镇背面的一个山坡观赏雪山。过了一会儿,残夜彻底退去,雪山巨大的底座仍是一片铁黑色,然而上部已完全披满了红霞,霞光浸濡着十三高峰上的白雪,使整条“玉龙”呈现出高卧天堂的壮丽身形。记得1940年年底,玉龙大雪山的白雪知音李霖灿到过鸣音,他在《银屏十三峰》一节中写道:

“玉龙白雪上的晨霞微红,一闪即逝,于是顷刻红光照满全山。玉龙雪山先大地醒来,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列白雪红霞的长卷。玉龙雪山像着了火的红光四射,使得天空大地以及我们全身都氤氲在晨霞红光里面……”

在红与白的双重纯粹中,我相信自己和霖灿先生站在相同的地点看到了相同的红色雪山。那一刻,我略微有些黑气的灵魂已被雪山的神性从大地上抬起,当我流着感恩的热泪接受施洗,不禁想到里尔克的诗句:“每当我看见你,你的万形就逸散;你行走如纯光的豹子,我是树林,我黑暗。”

玉龙雪,是我青春时代最重要的精神镜像,在完成于1992年的小册子《扫雪集》中,我用理想主义祷告词式的词藻无数次地描写过它,诸如“身后是玉龙大雪山。半天中的雪,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物。每次望着雪的圣体,我都想流泪,全身像布满了雪。我好像看见纳西人的猎神尼格登伟在云中漫步,两边站满了各种各样的芯鬼(云之精灵)。它们手持纳西人闻名四方的铁刀,喝着清凉的包谷酒,穿着大大的白裳,驾着云朵坠入十里香一类的花丛”。这本小册子的轴心词,竟是“除了天上神明的星辰,我只剩下一座玉龙雪山”,由此可见当时我对这座纳西圣山的迷恋程度。 白雪与黑石间的玉龙绿雪

2005年深秋,当我再次回到丽江,昔日遥远的边城已成为桂冠惊艳的花花世界,在粉气四散的喧哗中,我获得了玉龙大雪山的赠礼这一年山中第一场较大的雪,一场清新得令人眩晕的新雪。寂静的早晨,我站在一大片日新月异的马赛克建筑里,长时间仰望着新雪,看着看着,想到这座圣山如今绑满了各种索道,每日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在上面践踏,不禁生起许多哀怨。哀怨之余,丰伟的雪境把我的心抓了去,往里面添了些豪侠之气,借着这股气,不禁记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来,在明清小品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篇写雪境的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真是神来之笔啊。何以解忧,有白雪。雪境,令张岱性情大畅,亦令我性情大畅。西湖雪与玉龙雪,是一阴一阳的两种雪,都极为高洁,但高雅博闻如张岱者,恐怕还是没有听说过绿雪。

我说的自然是玉龙雪中的绿雪。这一唯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的曼妙之雪,是雪中的大美之雪,冷艳而格调奇高,堪称玉龙大雪山的极致之景。

记得我曾数度在雪山主峰扇子陡的北侧看到过绿雪,藏族人把雪分为两种:一种叫“喀”,是阳光一照就可以融化的雪;另一种叫“唝”,是亘古不化的雪。西湖雪属于“喀”,玉龙雪则两者兼有。我看到的绿雪大概属于“唝”,它浪漫地堆在大片白雪与黑石间,异常醒目地发出隐隐绿光,这种绿是黛绿中泛蓝,类似于极冷的墨玉之彩,出奇地清高神秘。 玉龙雪中的绿雪,这一唯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的曼妙之雪,是雪中的大美之雪,冷艳而格调奇高,堪称玉龙大雪山的极致之景。

但实际上我看到的还不是真正好的玉龙绿雪,在山中苍茫的大小峨峰中,靠北一端有座小峰叫“绿雪奇峰”,这里的绿雪才是正宗的玉龙绿雪。“绿雪奇锋”为丽江著名的“玉龙十二景”之一,清代纳西诗人木正源曾对此细述道:

“山共大小六七十峰,宛然玉笋排立,白光茫茫。突有从山背歧出一峰,与前峰参错,下临金江,雪色尽绿。岂以碧波上腾,水气喷薄故耶?但见如苔影蓊郁,如草痕菲微,而寒芒更凌凌逼射。虽经累旬新雪,不能增白,其濡染渐渍使然也。惜不令从事赋雪者见之。士人谓之绿雪屏。”

终生膜拜玉龙大雪山的清代丽江大诗人马子云,曾孤身携一把红毛剑、一支铁笛浪迹天下名山大川,在作于嘉庆戊寅年八月二十九的《玉龙山记》中,这位长身鹤立的雪山高士写道:

“雪,有古有新,古雪千古不化,新雪四时所积。旋积旋消。新雪积,古雪无增,新雪消,古雪无减。上有生云处,朝朝生云,云白色,雪不离云,云不离雪,一弹指顷,变态无穷。晚则山顶云赤如渥丹,日尽变青色,同山面,白云次第归生处。夜则或留十之一二。盖山之奇,奇以雪,雪之奇,奇以云也。”

山中有虎跳江岸,独挟江南北,虎渡口也,一名交弓处。其上有雷崖,崖腹水声如雷,觅之不可见岩石较他产玲珑秀绝。雷崖东南有光石岩;岩石明净,可照须眉。光石岩西北有绿石岩,岩尽雪,雪绿色……”

已说得很清楚了,雪山临江的一面有块叫光石岩的巨石,光石岩的西北部耸出一个小峨峰,峰上的积雪幽绿如琼瑶铜锈,这就是神奇的绿雪峰。马子云的记述和《丽江乾隆府志》是一致的。而“前半生玉龙看雪,后半生故宫观画”的李霖灿,其书斋就叫“绿雪斋”。当年他在玉龙大雪山中畅游时,曾惊奇地在雪地里看到一片娇艳的野生牡丹花,数十年后一个纳西人去台湾探望他,聊及这一奇景时,深情难禁的他起身仿王维的唐诗为这位纳西人录写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玉龙白雪中,牡丹著花未?”比之玉龙牡丹,玉龙绿雪更是霖灿先生的最爱,他在《玉龙雪山巡礼》一文中对绿雪如此描述道:

“这座小雪峰的妙处在于它的形状,分明就是一个白玉的古戈头,粉妆玉琢地直插入晴空中……白玉戈头的下面,雪都不能平平站住,于是便像刀切样的一级一级斩开来,斩开的断面全都闪烁着一种莹莹的绿色。这一级一级的绿色最使我倾倒,绿雪本来就已奇艳,像是神话世界中才能有的景色,现在忽然于光天化日下光耀夺目,遂使我们没有办法来传达这种梦幻的情感。经我们再三地思虑之后,只得到一个可算近似的比喻,新出土的商周古鼎上常常会有一种斑斓的铜绿色,这一种绿色和绿雪的绿有点相似,我们应该试想,一块白玉的矛头埋在地下两三千年后便也会发生白玉上的绿色,那再于最近被发掘出来,试想那条白玉绿戈就有点近似这座小雪峰了……”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6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当前的责任就是学习好知识,为以后做打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芦花荡3、蜡烛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5、亲爱的爸爸妈妈

内容: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角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有益的启示要求: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脏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7、背影8、台阶

9、老王10、信客

内容: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情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12、桥之美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15、说“屏”

内容: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要求: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觉

内容: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要求: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内容: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六单元

26、三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内容: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分》《九三年》等。

3.《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奠了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较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7.《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卓著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卓著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0.《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较图说》《通书》等。

11.《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2.《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