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学

美术学范文1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美术学范文2

关键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效果

艺术品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觉与思维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某种思想或情感的宣泄。所以,任何美术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特有的情感和思想。从工具材料、版面大小到艺术形象、美学意义等方面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安排。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和分析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感悟美术语言的独特魅力。

美术欣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美术欣赏课的独特魅力。

一、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

审美心理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教师要有步骤地带领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中华扇子》一课,教材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有关中华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扇面的表现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几个方面,课本呈现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的局部和一幅《竹林仕女图》,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和多层次进行了解与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让学生用最精炼的语句来描绘画面的内容,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带有主观色彩的联想,领会作者的艺术表现及艺术语言,即形成审美意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找到了美感体验的基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时代性,离开了创作的时代很难了解它特有的社会价值。因此,欣赏艺术品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其实,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要远远超过他的艺术价值。第十一册《街市新貌》的教学,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清明上河图》。画家成功地描绘出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表现的对象主要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这些社会价值需要透过构图形式、作品内容、艺术表现力、作品的深远意义等赏析才能领悟得到的。让学生领悟到,它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欣赏给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欣赏刺激了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第十一册《难忘的一件事》,要求学生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记忆中难忘的一件事,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场景中的细节之美。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围绕课题,收集了漆画、油画、水墨画、版画、儿童画、漫画等不同形式的范例,然后利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学生一同鉴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通过欣赏,学生很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工具产生创作的欲望。我适时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留下精彩的瞬间。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找到了创作的方向、目标,大胆想象,留下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学生改造的小火车正载着地球人、外星人一起环游太空。飞船的内部结构也被学生重新改装,他们把宇宙飞船的船舱设计成一个家,不但拥有卧室、健身室、娱乐室,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菜地,让那些长期在太空中研究的宇航员不再为食物储存不够而担心。有的学生还想象未来的人们成功地在太空中举办奥运会,画面中出现了各种体育比赛项目的场面。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四、美术欣赏有利于陶冶艺术情操

艺术品的美各有千秋。欣赏时,要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欣赏过程中去,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和分析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搭建平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底蕴深刻,那些传世瑰宝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这都是欣赏课上的首选素材。让学生徜徉于艺术的感染、熏陶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美术欣赏课,重在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术学范文3

一、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教学意义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 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入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 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樊春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0) .

[2]田斌奇. 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7,(01) .

美术学范文4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培养兴趣 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美术教育文化素养,健康审美能力,养成良好品德、高尚情操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约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是金口玉言,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该作为学生的知识偶像,更要作为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人格的楷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在战场上非常实用,在教育上也很有启示,教师只有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学生,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学生需要理解,有了理解,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发现、创造,才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二、多种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

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对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收集教具一般指收集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利用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蕴含在“弹指”之间。

(二)赋予情感色彩,创设教学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术课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根据现有条件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则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赋予学习内容感彩,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比如,美术课《面具制作》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放出一段京剧录像,渲染气氛,并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京剧人物脸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京剧脸谱。再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种脸谱并介绍:红脸象征忠正刚烈之人,黑脸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绿脸象征暴躁蛮横的人,金银脸象征神仙、佛祖、精灵、妖怪……最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京剧人物,则学生的兴趣就有了。

(三)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机会,遇到难题,不敢与他人研究,不敢寻根问底。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逝去,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无论形式与结果都是一池死水。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以往座位固定情景;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调动座位。具体做法:课堂上先安排好下节课预习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自己分工,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作品不是“磨”出来的。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一丝惊喜。更有味的是,它也给我带来了这样可爱的问题:“老师,美术课能不能多上会儿?”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当今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从事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培养,以获得一种对自己而言新颖的经验。

(一)端正评价态度,增强学习兴趣。

曾经有个学生非常委屈地向我倾诉:“老师,你给我的作业批了优秀,可我妈说我画得一点也不像,苹果画大了,梨子画小了,香蕉像干柴……”我们不评价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否客观公正,这样一种态度足以打倒孩子,从此以后,孩子可能再也不会让你看他的画。难道只有像照片一样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才是好画?而那些用笔豪放、造型夸张的作品就不好了吗?消极的评价态度和简单的评价标准是现行教育存在的大问题。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孩子,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二)制定合理机制,获得学生信赖。

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态度表示赞赏,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努力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四、小结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文章总结出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强调美术课应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美术学范文5

【关键词】技能 欣赏 艺术实践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59-01

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义务教育内有美术科目的考试,中考也好,高考也罢,美术离这些都遥不可及,再加上美术课较少,一些初中高中甚至一周仅有一堂课。因此,也就给了美术老师们一些理由,课堂上糊弄了事,拿起教材来随便讲几句,并不在乎学生们听没听懂、喜不喜欢听,便草草了事,更不用说实践表现课了。而我个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认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感官触觉上体现更多的视觉,光凭文字是难以理解美术某些内隐的东西,还需要掌握住实践技法,才能完善美术的意义。假如美术能用文字来表达,美术存在的权力就丧失了。因此美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一 什么是“术”

当下,多数高中美术课都以“美术鉴赏”为主,虽然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几大模块,但多数学校还是以教材为主。在这里,我想说美术教学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更要注重艺术实践。我认为这种实践便是我所说的“术”。美术是“美”与“术”的结合,我渐渐意识到实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现如今的大多数美术课中,欣赏课占着主要地位。教材“美术鉴赏”更多的侧重于理论,对艺术实践涉及较少,往往使一些教师们对实践课忽略不提。艺术实践是“美术”二字中不可缺少的“术”,是掌握艺术技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

二 “术”的意义

“美”让我们懂得了欣赏,感悟了世界的精彩。而“术”的重要性又表现在哪?通过艺术实践,我们理解表现艺术的技法,真实体会到线的轻重、粗细、徐疾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感,体会到“墨分五色”的意义,体会到墨与色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相互渗化、交融而产生的丰富变化,体会到笔、纸等材料不同的肌理效果,体会到构图、形体、结构、体积、空间等艺术语言构成画面的重要性。这些深刻的“体会”,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技艺财富,我们还能更深入地进行美术鉴赏,它与“美”相辅相成,让我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畅游。

三 “术”的课堂研究

美术学范文6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要有培养性

我们所教的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使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切不可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创造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领悟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要有感召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创新是人们在吸取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创造出新的事物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学要创新,美术教师不要禁锢于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放手,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周围环境的自然美,让学生走出课堂从视觉上和精神上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慷慨给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在明媚的春光里,一切都显得那样明朗艳丽、柔和舒畅,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到室外上课,可以去剪纸,可以去捏彩泥,也可以去画画,让学生大胆地从自然中、从生活中去索取素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捕捉力,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受着这种情境的感染,虽不想做画但焉有不做画之理?因为教学情境在感召着学生。

三、师生关系的设立对学生要有亲昵性

过去的教学“师道尊严”,已经不适于当今的社会,不适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美术教师尤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走得更近,给学生甜甜的笑脸,给学生亲切的话语,将更有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

四、给学生的诱导对学生要有发展性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造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地方,就是出佳作的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