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郭沫若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诗范文1
诗歌的发展也是充满着曲折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初,新诗就已经出现在文化的浪潮中,但还不够壮大。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历史的巨轮推动着新诗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对诗歌有着独到看法的人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诗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早在郭沫若发表诗歌给人们以重击之前,就已经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却遭到很多恶意的嘲讽和污蔑。年轻的郭沫若终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众多新派诗人的忧愤深广,它以充满爆发力的生命和点燃青春的火焰将毫无生气的格律诗燃烧成一片火海。郭沫若厌恶形式主义,认为形式只是一种束缚,只有冲破束缚,表达情感,重视诗歌的内在。有些人觉得诗歌一定要长才有价值,但是郭沫若却认为好的诗是短的诗。诗的长短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界定,难以精确把握,纵然诗长有一千行,但是毫无内在可言,感情又无波动,又怎能说这是一首好诗呢。郭沫若从诗歌的创作内容为主要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正确态度和出发点。
二、强调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郭沫若认为诗歌的特性抒情的美丽的,在创作诗歌时情绪是有一定的波长的,把握住情绪的波动,抒情并不是长篇大论。诗歌应当从心灵迸发,以一种为它而生的感觉,触发灵感,诗歌的创作理应用真挚的感情和全身心的爱恨情仇作为创作的源泉。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不仅重视抒情,还把灵感作为创作的一大要素,当诗人的身心状态都达到一个极端的情感?钐?,这时诱发灵感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为大众的情感,你的灵感的来源也是大众,巧妙的把诗歌中的感情让读诗的人感同身受,这便是好诗。正因为诗的本质重在抒情,那么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真挚,表达是否真切,是鉴别一首诗好坏的一个标准。郭沫若曾指出诗只是从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那便是真诗,诗是写出来的,用感情作为墨水,心为笔。不是一些人的无病,为了做诗而做出来的。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而这情感必须是纯真的,虚情假意只会带来反效果。力求自然的情感,转化成文字,真正的诗歌都是情感郁结于心,拥有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故事。
三、严格要求诗人的自我修养
诗歌的感情有高有低,有优有劣,一品便知,诗人赋予诗歌生命,然而这首诗歌的生命是否动人却在于诗人。郭沫若曾形象地比喻:“是什么树子开什么花,是什么树子结什么实,那是丝毫不能假借的。”诗人的品格是否高尚,心胸是否宽阔可以从其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一个合格的诗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心胸坦荡,做诗也是做人,如何才能做一首好诗,首先要活的明白。诗人首先注重自身的修养,有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住时代的发展,潮流的进步,具有明确的阶级倾向性。独具慧眼的诗人总是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奏出时代的乐章,带给读者深刻的现实意义。郭沫若是一个把人格作为诗歌的第一要素的诗人,诗人的人格凌驾于技巧之上,只有完整的诗人自身才能谈写诗。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无法严格要求自身的修养,即使写诗技巧再高超也无法写出好诗。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郭沫若也曾指出“意识是第一者。”,一个诗人拥有完整的无产阶级意识和革命的世界观,这是文学的脊梁,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高尚的人格,严格要求自身,诗人也是时代的灵魂。
四、诗歌要以人民的心声为基础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提出了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艰辛求索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纪年代就提出诗要以人民为本位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提出了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艰辛求索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纪年代就提出诗要以人民为本位这一思想,足见其科学性和超前性,郭沫若认为,只要以人民为本位,只要思想进步,内容健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是可以使用的,这又足见其包容性。郭沫若评价诗歌,无论古今中外,只要能真诚地抒出诗人内心郁积的情感,而这情感又切和着时代的命脉,这就是好诗。郭沫若并不是一概反对古诗,他认为古诗是古人抒感的一种好形式。他反对的仅仅是缺乏古诗修养的今人,不顾丰富复杂情感表达的需要。
郭沫若的诗范文2
1、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这来源两个历史时期"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2、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是唐朝极盛的时期,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开元盛世”。
(来源:文章屋网 )
郭沫若的诗范文3
本文通过对正处在网球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职业网球进行研究、探索。本文将我国网球职业化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结合网球运动职业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对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球职业化;政策;策略
1. 引言
竞技体育职业化是体育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体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模式在ATP、WTA两大组织的运作下成为了世界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典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球职业化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坚持走职业化道路”这是中国网球协会制定的用以指导和推动我国网球普及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构建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网球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网球运动职业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
2. “举国体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的坚实基础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基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政府的统筹规划与调控实施,相对于国家优势的体育项目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由政府统一调动国家的体育资源予以重点扶持,主要体现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首先,在人力方面充分地调动了一切积极的因素,除去配备优秀的教练员、体能教练、营养师以及保健医生以外,还能够根据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配备专职的陪练人员,其次,在财力方面,所有的费用由国家予以支付,有效地保证了队员的训练与比赛。同时根据我区运动发展的规律,结合世界网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加大了网球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为网球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保障。正是由于有了“举国体制”的坚实保障与支持使得诸如李娜等一批优秀的女子网球选手的技战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其日后的发展创造辉煌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单飞”式管理是构建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
2009年初,为了全面理顺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使之有效地适应世界网球运动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国际网坛职业化规律,在举国体制和国际网球职业化两者中寻求平衡点,实现“求同共赢”。中国网球协会制定了对李娜、郑洁、彭帅、以及晏紫四名优秀女子运动员,实施“单飞”式管理,从而打破了“举国体制”对运动员的管理、培养、保障以及利益分配等诸多环节的束缚,为我国网球职业化建设,开启了多元化的发展之门。“单飞”是当今国际网坛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职业化发展模式,其核心的运作理念在于凸显运动员的自,即自主组建团队、自主参赛、自主聘请教练以及奖金自主分配。相对于中国网球而言,由于实施“单飞”,有效地化解了网协与运动员在利益分配上所存在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促使其自主意识的有机生成、发展与完善。李娜在2011年两次进入大满贯赛事的决赛并获得法网冠军证明了“单飞”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中国网球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需求。
4. “均衡发展”是构建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的和谐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国女子网球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中国网球协会在政策的制定与管理手段的实施上,主要倾斜于女子项目,而且一些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全是为女子项目量体裁衣。这种对女子项目的资源集中化使用,势必会造成对男子项目的忽视。造成中国男女网球运动两极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网球协会在发展政策上的倾向性。这对于我国网球运动的长远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制约性影响。结构调整已经是必须要做的工作,男女项目均衡发展、齐头并进必将促进我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的进程.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避免拜金主义、功力主义思想的蔓延
在中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舆论导向具有重要的推动与约束作用。由于中国女子网球选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争得荣誉,同时也使其自身的潜在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之达成名与利的双赢效果。以李娜为例2011年的收入有1.4亿元人民币。这对于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而言,无疑具有极其巨大的诱惑,极易诱发其拜金主义思想的形成与蔓延,进而将参与网球运动的价值取向局限于获取名利,这不仅是对网球运动的误解与亵渎,而且还会严重地影响与制约着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健康成长。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功成名就运动员的优异表现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注重对其在推动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世界网球运动的贡献等方面的宣传,注重提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加强祖国意识培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特别注重网球项目文化层次高、涵养深、修养好等特点的素质教育宣传。因此来引领广大民众对于网球运动的理解与认知,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消除功利主义与拜金思想的侵蚀与诱导,这对于实现中国网球运动健康、持久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6.“网教结合”是网球职业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网球运动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目前各省市网球俱乐部的青少年人才青黄不接,10-18岁的注册运动员仅有几千人。网球运动进入校园、扎根校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北京、上海、云南、吉林等省市的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尝试在学校中开展网球运动,带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到从小培养,为优秀运动队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网球作为一个阳光健康、有生命力的体育项目,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有意识地完善配套举措、让学校师生愉快地接受网球这个项目,只有平衡体育界与教育界的不同诉求、让二者在中形成合力,才不致使网球项目进校园流于形式、才有可能使落后项目在校园中积聚起腾飞的希望。“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网球职业化的发展。
结论:我国网球职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与国际网坛上百年的职业化发展历程相比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完善“单飞”机制,实现男女均衡发展,建立完善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引导青少年网球人才顺利进入职业运动员行列,加强国际合作,引进高等级系列赛,降低参赛成本,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网球发展之路[Z].网球天地.2009(10).
[2] 孙晋芳.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争取网球运动再上新台阶[Z].第五届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5.1.
郭沫若的诗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的企业制度普遍存在企业管理的效率低下、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等问题,企业内部缺乏活力和动力,在市场份额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传统企业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涉及面很广泛,子系统主要包括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其中的财务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所有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是对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怎样加快财务改革,激发财务潜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1.1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高度集权,以遏制中国的财务管理模式弊端的发展,国有企业接受了直接管理的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制定企业的金融体系,可以总结如下:统负盈亏、国拨资金,统理收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没有充分的经营自,也就缺乏运营资本的动力和压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形同虚设,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把控,企业的经济效益无从谈起。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许多的问题和缺点
1.2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缺乏主观管理意识,坐等靠作风严重;没有结构化筹集资金,一味求大求满;事前疏于预防控制,虚于事后总结分析;疏于成本控制管理,生产成本管理投入过重;忽视远期风险控制,目光停留在当前效益;埋头自我建设,忌听他方建议;个人指标与企业指标的关系缺乏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是导致国有企业严重亏损以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重要因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是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的损失,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
1) 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科学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财务管理活动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管理,只局限于某一时点的管理。在财务管理层次上,国有企业很少关注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成为目前企业管理的总体趋势。
2) 财务管理缺乏监控。对于管理部门层次复杂的大企业和集团,下放一定的财权是很必要的,放权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然而,下放的财务权力应该受到监控,权力失去制约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行为失控。
3) 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或强强联合而形成了许多新的企业。重组后的集团企业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扩大,内部关系更加复杂,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仍处于管理手段和方法保守的窘境,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控制能力弱,因此笔者建议在财务管理方面宜采用集权型管理模式。
2适用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几种财务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的大小,为防止国际金融风波对我国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建立基金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通过建立适当的资本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总结了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资金管理模式,统一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内部银行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不同大小的企业。
2.1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管理模式,由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统一管理、支配、调度企业资金的一种高度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强调资金使用的集中和统一,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调度各部门的资金需求,同时也避免资金分散、财务费用成本高等财政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一些规模较大且实行统一资金管理模式的企业,由于管理资产的集中,统一控制工资水平、统一预算、控制管理成本等,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了成本费用,加快资金周转。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适应的资金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的应用程序所需要的资金,以确保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同时需要一个强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决策的正确性。否则,这种模式将无法发挥相应的影响和作用。
2.2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是将企业的资金管理分散隶属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具有相对独立的基金管理权,但最高决策机构保持统一调度资金的权利。
这种模式的主要重点是分散管理的明确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资金,在资金的使用,有效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企业不仅强调各附属公司的资金分散管理,还强调了企业的资金,以满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统一的控制权。清除资金管理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准确划分的资本固定和权限,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防止监管资本漂流,防止子公司局部利益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利益。许多大型企业都在使用的分散管理模式。
2.3内部银行模式
企业内部银行管理和结算系统的银行结算中心的内部银行,根据在特定的情况下,各子
公司的业务范围,的各个子公司的配额目标和一次性总和会计,其核心内容模拟资金成本的市场运作,力争做到有效控制资金、优化效率。
银行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对外融资,解决内部和外部的帐户,检查内部存款和贷款业务。内部银行模式的具体操作根据各业务单位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各单位的价值观念,通过内部银行使得各单位明晰责任,注重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做到巧安排、强控制,同时单位职工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了资金成本、资金调拨、资金效益等概念和资金控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了经济核算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转变了只顾生产的传统观念。
2) 确立责任单位,分解落实各单位责任指标,明确资金使用中的权、责和利,有效节约了资金。分解落实各单位责任指标是内部银行核算的基础。指标的确定和完成程度对企业全年的生产经营目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 实行责任会计制度,通过改变资金管理模式,推进了内部结算的顺利实现,完善了内部核算网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对各项会计指标进行界别分类,对帐务处理、帐务核算及内部报表等作出明确的规范说明,保证核算上的准确性。
2.4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专门从事企业融资的企业集团,由本集团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员的内部财务运作。财务公司和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非常相似,财务公司,金融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应该说是一个财务结算中心的作用和功能的扩展。两者的本质区别是,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一般具有法人资格,它并非是职能管理部门,而是相对独立的机构,它的任务是为确保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的延续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然而,我国的财务公司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还有一些问题。我们在规范和发展金融公司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之间的关系
1)财务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关系。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功能互补,相互合作的关系。两者之间首先是是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在融资方面,双方不可摆脱排他性的行业原则;在服务手段方面,财务公司只能寄希望于上层指令维持入库金额;在信贷方面,财务公司的优势难以发挥。两者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财务公司是银行功能的一种延伸形式,它利用银行的估算渠道对集团进行内部核算,对跨区域的贷款发挥出其供贷的灵活性,起到了很好的拾遗补缺作用。
2)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的关系。企业集团与财务公司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企业集团成员应尊重财务公司采用的制度与建议,不能强制干预其功能的实施,作为集团的资金运营的服务单位,财务公司应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为企业的壮大服好务、站好岗。
郭沫若的诗范文5
关键词:茵梦湖 郭沫若 风韵译
1.茵梦湖译本简介
1840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诗意现实主义时期。当时的理论家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个个诗意的因素或者瞬间。作家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间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生活中某个诗意的方面。《茵梦湖》是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前期作品的代表,着重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以及情感的抒写。他善于用景物烘托情感,以情寄景,情景交融。郭沫若与钱君胥合译的特奥多.施托姆的《茵梦湖》是德语文学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几部作品之一。1921年首次由上海东泰书局出版。中国“五四”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社会成分复杂的文化转型期。特奥多.施托姆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与喜爱,正是因为醉心于他独特、鲜明而优美的诗意艺术风格。这部中篇小说所写的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 深深吸引了一代五四青年。[1]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回忆称:“该篇初稿是钱君胥译成的,由于这位日本留学生对于“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体没有经验,他的初稿是采用旧时的平话小说体的笔调,译成了一种解说的体裁,失掉了原作的风格。因此,郭沫若便全盘将其改译了。这个译本由上海泰东局于1921年初版,仅到1931年便再版14次之多。郭沫若称特奥多.施托姆(Theodor Storm) “所作诗,长于抒情,自成一家;所作小说,流丽真挚,莫不一往情深,《《茵梦湖》》一作,尤脍炙人口云”。[2]小说面世后立刻引起当时中国社会的极大关注,至今仍被认为五四以来最受欢迎的德语文学作品之一,郭沫若的翻译功不可没。”(《郭沫若翻译研究》)
2.茵梦湖的文学艺术特征
茵梦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整个文章始终笼罩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之中,施托姆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意向的使用来实现对人物心情和故事发展的侧面暗示,整个文章显得含蓄婉约,充满诗意的特征。跟施托姆同时代的著名的美学家Vischer 曾提出了著名的移情美学的理论,根据其理论,美并不仅仅是一个客体,真正的美存在于观察之中,观察在这里是一种深刻的体会,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人们不仅仅会看到美,而更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带入其中。对于风景的感知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观察,风景变成了表达内心的方式,并映衬了观察主体的感受。而施托姆的茵梦湖的写作手法正是符合了移情美学的理论。用景物描写来衬托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3]
3.郭沫若的翻译理论――风韵译
郭沫若认为,译文应当再现原作风格,不损坏原作格调,对于郭沫若,只是正确的将原文译出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时不仅仅要体现原文的意思,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能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可以进行自由的移译。1920年,他提出了针对译诗提出了风韵译的文学翻译理论,他认为,直译出的作品不是艺术品,而只是语言学家的翻译,而诗的生命正在于它那不可捉摸的气韵,除了直译和意译还存在一种风韵译。译出的作品应当是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受到了严复提出的 “信达雅”的观点的影响,特别是第三点,“雅” 的影响,严复曾经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诠释“雅”,即没有美学价值的翻译是不能走的很远的。郭沫若认为: 严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依照其观点,翻译出的作品应当真挚,高雅并富有表现力,郭沫若认为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非常完善,一个好的翻译作品应当符合以上三个标准,一部翻译应当是一件艺术品。他甚至提出,一部文学翻译作品,越雅致越好。[4]
1922年,郭沫若在《批判译本及其他》一文中更加详细的阐释了他风韵译的主张:译文应当包括原文的全部内容,但是不一定要逐词逐句地翻译,翻译者可将一个句子随意拆分,组合,向前或者向后推移,只要原文的风韵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下来。显然,郭沫若认为翻译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对应,同文字表象相比,他更看重翻译作品的内在气韵。郭沫若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造的过程。这篇文章将风韵译从诗歌扩展到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作为了整个翻译文学的翻译原则。
而茵梦湖的翻译就是在风韵译的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郭沫若成功的找到了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并依靠其深厚的中文功底,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并没有根据原文亦步亦趋的翻译,而是使用流畅文雅的表达方式,使得茵梦湖的译本符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同时使其体会到了原文中用景物衬托出的伤感诗意的气氛。
4. 译文中四字结构的应用
在茵梦湖的译本中,郭沫若使用很多四字短语,这种用法有助于依据中国人的文学审美标准来表达茵梦湖的诗意特征。四字结构的用法在中国文学中有很长的历史,四字结构在《诗经》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是诗经中的基本结构,四字结构几乎可见于古今各种文体之中,或独自成句,或并列排比,或前呼后应。结构匀称对仗,读起来音韵和美,表达言简意赅,将汉语文字的音与形的特点巧妙揉和在一起,极富美感。受到中国人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十分注重平衡,因此这种四字结构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种四字结构在文中找不到相应的结构对应,但是它却很好的满足了文学翻译的对等要求。原文的诗意的艺术特征被很好的传达出来。郭沫若很好的发挥了汉语简洁的优势,并没有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但却保留了原文诗意的美感。[5]
接下来本文将用几个例子说明郭沫若是怎样在其风韵译的指导下巧妙地运用汉语中的四字结构进行茵梦湖的翻译的。
“An einem Sp?therbstnachmittag ging ein alter wohlgekleideter Mann langsam die Strasse hinab.....”
“一晚秋薄暮,一老人衣冠楚楚,徐徐走下城市。”
这句话是整个文章的开篇,描写了老年的赖因哈德在黄昏一个人走回家并展开回忆的情景,是原文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上文所述,文中的景色描写映衬了作品中角色内心的状态,“Sp?therbstnachmittag”意味秋天的下午,更暗示着老年的赖因哈德快要走到他人生的终点,并为这一段奠定了忧郁的基调。[6]原文中的 “Sp?therbstnachmittag”容易引起歧义,“Sp?t”这个词既可以指秋天,也可以指下午,郭沫若巧妙的运用了四字结构,各放了一个词在“秋”和“暮”前面用来形容二者,使其形成了一个对称的结构,产生了结构上的美感。在中文中,“薄暮”也常常用作形容一个已经步入老年的人,因此这个词的使用强调和加深使得这个词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孤独苍凉的感受。
“Auf einem abw?rts führenden schattigen Waldwege wanderte an einem warmen Frülingsnachmittag ein junger Mann mit kr?ftigem, gebr?untem Antlitz.”
“春和景明的午后,在一条僻静的林荫路上有个面貌轩昂色作赤褐的青年在逍遥着。”
这一段描写了从赖因哈德的视角描写了茵梦湖的美景。这里又有一个四字短语的应用,“warm”这个词为定语,修饰“春天的下午”,这个名词,意味“温暖的春天的下午”,郭沫若没有根据字面意思进行逐字的翻译,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四字结构“春和景明”, 这个词引用自中国古代著名文章“岳阳楼记”,是本地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方式,使中国的读者能够想起这一经典著作中的场景,与“温暖的春天的下午”相比更加简洁文雅并富有古意,并有助于烘托出诗意的田园气氛。
“Dann gingen sie in den Wald hinein, tiefer und tiefer. durch feuchte Baumschatten, wo alles still war, nur unsichtbar über Innen in den Lüften das Geschrei der Falken.”
“两人便向林中走去,愈走愈深,林影阴湿幽邃,万籁俱寂,只有闻声而不见影的飞鹰在两人的头上呼啸。”
赖因哈德和尹莉莎白开始上路寻找梅子。从文中老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森林代表着人生的财富,而赖因哈德的诗人气质并不能使他在其中取得世俗所承认的成功,因此,作者用对于森林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一种危险的气氛,来暗示人生对于赖因哈德的未知和危险。当两个孩子上路的时候,周围充满了不安和紧张的气氛。并暗示了这次寻找的失败。[7]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郭沫若依旧没有受到原文的束缚。他在译文中用“阴湿幽邃”来形容树影,但是在原文中,形容词feuchte只对应了译文中的“阴湿”, 郭沫若又增加了“幽邃”这一个形容词,与“阴湿”组成四字结构,呼应了后文的“tiefer und tiefer”(越走越深), 突出了森林的深不可测以及两个孩子所处的不安的气氛,与前一个形容词构成了对称结构。另外,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定语从句“wo alles still war”,郭沫若也用中国人熟知的成语,“万籁俱寂”翻译了出来,并没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了在汉语中并不常用的定语从句。在最后半句中,“unsichtbar”作为形容词在修饰鹰的叫声,但是郭沫若将“das schrei”即 “ 叫声” 也变作了形容词,与unsichtbar并行排列,并翻译成“闻声而不见影” 构成形容词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对比,主角们只能听到鹰的叫声,却不能看到它,更能使读者体会到了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想要烘托的那种有些令人害怕的气氛。
四字结构的应用只是茵梦湖翻译中诗意的语言特色的一个方面,郭沫若所译茵梦湖,遣词造句优美动人,清新婉约,并充满古典美感,用中国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呈现了出来,既忠实了原文,又考虑到了目的语所在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1921年7月,郁达夫为郭沫若的译本写的《引序》中说:“我们若在晚春初秋的薄暮,拿《茵梦湖》在夕阳残照里读一次,读完之后就不得不惘然自失,好像是 一层一层的沉到黑暗无光的海底里去的样子” 这正是这部书的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他还说施托姆的小说“是他的抒情诗的延长”。[8]郁达夫认为茵梦湖是诗意却伤感的。可见郭沫若的翻译风格使读者读到了原文的气韵和风格。他所主张的风韵译,是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对当今的翻译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1]石燕京: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关系研究二十年――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二. 郭沫若翻译研究.乐山. 2001(4): 21
[2]邹振环: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本译作.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35
[3]Roebling, Irmgard: Theodor Storms ?sthetische Heimat: Studien zur Lyrik und zum Erz?hlwerk Storms, Würzburg, 2012, 67
[4]傅勇林等: 郭沫若翻译研究.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56
[5]李文丹, 汉语四字结构的运用及其他.中国翻译,1984, (4): 57-58
[6]Sammern-Frankenegg, Fritz Rüdiger: Perspektivische Strukturen einer Erinnerungsdichtung: Studien zur Deutung von Storms ,Immensee“, Stuttgart, 1976,49
[7]Kuchenbuch, Thomas: Perspektive und Symbol im Erz?hlwerk Theodor Storms: Zur Problematik und Technik der dichterischen Wirklichkeitsspiegelung im Poetischen Realismus, Marburg/Lahn, 1969. 145
[8]卫茂平: 《茵梦湖》在中国的译介及浪漫主义的胜利. 中国比较文学.2002(2), 118
参考文献:
[1] 傅勇林等:郭沫若翻译研究.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2] 李文丹, 汉语四字结构的运用及其他.中国翻译,1984, (4)
[3] 石燕京: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关系研究二十年――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二. 郭沫若翻译研究.乐山. 2001(4): 21
郭沫若的诗范文6
郭沫若留学日本是先学医,后弃医从文,他深谙医食互补的医道。
郭沫若对待饮食不讲究大滋大补,日常饮食坚持多样化。主食以大米为主,兼吃粗粮、杂粮,时常变换食谱,如面条、馄饨、水饺、炒面、发糕、烧饼、豆包、燕麦粥等。他尤其喜欢在发糕里掺和一定数量的玉米面,夏令时则食用绿豆稀饭。郭沫若在选择饮料方面也很注重饮食养生。他遵循“原汤化原食”的食疗医道,喜欢饮用面食的原汤,如面汤、饺子汤等。他还喜欢饮用酸牛奶,每次一小杯;在饮龙井茶时,注意不过浓;逢年过节或参加宴会时,饮用一些葡萄酒。
郭沫若的日常膳食多样化,有助于充分摄取多种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之需。《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益精气。”我国医学、营养学家均认为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食,可使人的血液保持正常的偏碱性,避免患“富贵病”。郭老的饮食之道合乎养生之术,故而有助于他度过了86个春秋。
对于副食,郭沫若竭力主张菜肴要少而精。所谓精,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指搭配得当、五味调和的家庭小菜。他还以素食为主,不吃油腻太重的荤菜,适合他的菜肴是清炒油菜、海米炒芹菜、清蒸鱼、醋椒鱼等。
郭沫若一直保持着吃野菜的习惯。每到春季,他就和家人来到郊区,亲手采摘野菜。在他生病住院时,家人也和过去一样,选择各种野菜,采用各种烹饪技法,制作野菜佳肴,给他送到医院。他还常将二月兰、马齿苋、枸杞芽、红薯秧当作别具风味的小菜食用。
二月兰是一种很好吃的野菜。郭沫若在《百花齐放》这本诗集中还特意为它写了一首颂歌。诗的题目就是《二月兰》:“在群芳谱中自然找不出我们,我们野生在阴湿的偏僻地面。素朴的人们倒肯和我们打交道,因为摘去我们的嫩苔可以佐餐。既不要你们花费任何劳动来栽,也不要你们花费什么金钱去买。只要你们肯放下一点儿身份呵,采过一次,包管你们年年都会再。”
在郭沫若看来,野菜不仅清香味浓,能调剂口味,增强食欲,而更重要的是野菜营养丰富。
豪情不让千盅酒
郭沫若一生好酒,而且酒量很大,在同仁中出名且公认。在日本留学期间,常与好友郁达夫一同饮酒。在小酒店中,两人一壶酒,再叫上几样简单的小菜,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酒没了就再添,几小时过去了,究竟几斤日本清酒喝到肚子里,恐怕谁也闹不清了。后来,郁达夫常对朋友说,郭沫若人好,酒德亦好,是他最好的朋友兼酒友之一。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任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之职,具体负责抗日宣传工作。郭沫若利用自己的身份,将一大批在大后方的进步文艺家团结在我党统一战线的旗帜下。1944年冬,当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患病,受之托,郭沫若到北碚中大探望徐先生。两位老友相见,激奋之情难以言表。时值中午,徐悲鸿在家中设便宴招待郭沫若。郭沫若见桌上放了二瓶泸州大曲,高兴地对徐悲鸿说:“悲鸿兄真知我的心啊!”徐悲鸿笑着说:“沫若兄的酒量是名闻天下的,到寒舍来焉能不以美酒以待之?”两人一边畅饮醇香的曲酒,一边吐露对时下的看法。喝到兴起,郭沫若不禁诗兴大发,便借徐悲鸿文房四宝,挥毫写下一首七绝:“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仞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酒助诗兴,诗逸酒气,充分表达了郭沫若的澎湃豪情,和对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徐悲鸿击掌吟诵,赞为绝唱。
当时,著名诗人柳亚子也住在重庆,与郭沫若交谊甚厚,彼此间经常饮酒酬唱。1945年8月的一天,柳亚子约上郭沫若和著名篆刻家曹立庵,来到一家酒馆,点了几样小吃,三人便吃喝起来。席间,柳亚子抨击起重庆当局的腐败现象,喝到半酣之际,柳亚子脱口而出一句“才子居然能革命”。郭老十分敬佩柳亚子的高风亮节,亦趁酒兴应了一句“诗人毕竟是英雄”。两人相视,都不禁大笑起来。后来,曹立庵特意给这副妙语联句刻制三枚闲章,分赠郭、柳两人,以纪念这次难忘的小酌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