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四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1

一、设计思路

以动情的反复诵读,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品悟余光中诗中婉转、哀怨、欲说还休乡愁的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而“乡愁”不仅是余光中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朗读上,我紧紧抓住这一点为突破口,创设情境。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首先,导入就先声夺人,我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树高万丈,总要叶落归根,因此乡愁成了很多漂泊异乡、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游子们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晋代陶渊明就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代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有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此时,学生已调动,齐声背起了《静夜思》,这些都是古人笔下的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看看这位现代著名诗人是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乡愁的。接着,我配上音乐《回家》,深情地范读,让学生闭起眼睛用心听,整体感知诗的感情基调和速度、节奏,并带着这种感觉初读课文。

2.个性化解读。这一步让学生先自由读,找出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乡愁,特别是第三、四小节比一、二节情感上有层进的意患,怎样让学生理解呢?我是这样打动学生的:“当你远离你的母亲很久,不能时常照料她,可突然某一天你的母亲却离你而去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无限遗憾,只能对着坟墓诉说,但坟墓却没有回音,回答你的只有说不尽的沉默、沉默,此时你站在母亲的坟墓边,心情如何呢?请齐读第三节诗。”这样就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第一、二节诗的生离与第三节诗的死别不同;而第四节诗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知道,我国现在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回归祖国,哪里?(学生答台湾)第四节诗中的海峡就是指台湾海峡(此时教师放慢速度,留学生回答空间,并插入余光中的生平介绍),我们看前面三节诗,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是亲情),而这一节已上升到了什么情?(学生回答爱国情),请大家朗读这节诗。这次朗读,学生明显读出了诗歌的情感的变化、节奏的起伏。

3.积累感悟。学生读完后,我说余光中不仅这首诗体现了他的浓浓乡愁,还有很多诗也体现了乡愁,这里插入扩展阅读他的《乡愁四韵》、《当我死时》等诗的片断,接着让学生再读全诗。此时。学生已完全理解了《乡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美。接着我又对学生说这首诗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用了叠词,我说叠词的反复效果,正是表达了作者这种一唱三叹的乡愁,使全诗有音乐的美,有音乐人为诗配上了曲调演唱,让同学听《乡愁》歌,听完后学生更体会到了诗的那种意境,此时再叫学生朗读比赛,课堂气氛进入,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分析马致远的《秋思》,再次理解诗歌的意境、意象及此诗的情感,巩固已学知识。

最后我感慨地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乡愁》,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没有一个不反对,没有一个不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请你带着自己的这份希望,进入余光中的《乡愁》,大家配乐齐背《乡愁》。”这时:音乐《回家》响起来,同学齐声背全诗。这样,让学生一悟一读,师生在共创的课堂情景中陶醉,共同品味这种浓浓的乡愁,自然,老师的评价也随着每个朗读情节贯穿整个课堂,

三、教学反思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2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3

因为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便将这首诗的前两韵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反复朗读,咀嚼前两韵的韵味,体会其意境;指导学生关注原诗中“长江水”“海棠红”的意象特点,留意“一瓢”“一张”等数量词以及“醉”“沸”等形容词的使用,比较意象与乡愁间“滋味”“烧痛”等相似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这两韵进行续写,将原诗接续下去。

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续写的诗句韵味、意境俱佳。比如: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霜一样的明月光,

银霜的清冷,

是乡愁的清冷,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优秀的仿写还有很多,简列如下:

具体(意象)――相似点――抽象(乡愁)

(满天)飞柳絮(春)雨断魂

(一滴)秦淮水 (流)泪 伤痛

(一曲)《茉莉花》 (读)诗 神迷

丰富的选材、准确的表达、精练的语言、文化的意蕴使这一创作训练充满了灵动与诗意,使学生感到创作并非高不可攀,才情也非遥不可及。这一成功的仿写、续写,给我们写作训练很多启示。

一、打开思路,充分联想

1.联系作者生平,寻找感情寄托

诗文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而这生活体验必定与自己的生平经历相关,所以,续写或仿写,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便于准确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余光中是江苏南京人,《乡愁四韵》是以“长江水”“海棠”这样一些家乡的风物来寄托自己不尽的乡思的,那么我们仿写时应发现这一特点,延续这一思路,去寻找能寄托乡思的家乡的风物。这样,我们便能找到很多这样的感情寄托物(也即意象),如:清明雨、飞柳絮、《茉莉花》、绣花鞋、雨花石、秦淮水、小扁舟、芭蕉叶、风筝……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事物应与作者的生活有紧密关系,应能很好地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样,若要表达自己的情思,也可沿用这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所以,这种联想能帮助我们迅速寻找到寄托感情的事物并准确地传达感情,延续原诗的感情脉络。我们平时的写作,也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这样,文章才会更真切更真挚。

2.联想同题作品,发现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丰富而深刻,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是难以理解的,更不必说准确地传达这些思想感情了。另外,要寻找到能恰当地寄托感情的事物也不是容易的,所以,可以借助相关同题作品的阅读积累来理解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发现可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的事物(意象)。

比如,乡愁这种感情是非常细腻而复杂的,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有真切的体验,也就难于理解这种情怀。所以联想相关的作品将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这种感情。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从这首《乡愁》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期待、一种思念,同时也体悟到可以用“邮票”“船票”这样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我们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思念,那滋味是清冷孤寂的,也能明白可以用“明月光”“霜”等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可以咀嚼到乡愁的滋味是“断魂”的,“清明雨” 这一具体事物可以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同样,从《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可以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是苍凉惆怅的,“枯藤”“老树”“昏鸦” 这样一些具体事物也可以来寄托这种抽象感情。

所以,这样的联想,既是帮助理解丰富深刻的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让自己在创作时找到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的一条途径。

3.联系生活积累,提炼情境相似点

生活积累是一本书,是创作不尽的源头活水。比如,《乡愁四韵》中,作者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乡愁的滋味联想到醉酒的滋味;由海棠红联想到血,由沸血的烧痛联想到乡愁的烧痛,那“滋味”“烧痛”是诗人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即两种生活情景产生的联想,我们仿写时也可以学着由此入手。例如,“明月光”与“霜”,月光给人的清冷感觉与“霜”、乡愁相似;“清明雨”与“细丝”,“清明雨”给人的缠绵感觉与“细丝”、乡愁相似;“飞柳絮”与“春雨”,无根的“飞柳絮”漫无目的随风飘荡让人断魂的感觉与“春雨”、乡愁相似;“小扁舟”与“新月”,二者的形状相似,新月对月盈的期待与乡愁也相似……

联想中联系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情境相似点,可以充实诗文的内容。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联想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可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诗文的厚度,增添诗文的文化内涵。

二、理清思路,曲径探幽

1.细读慢品,把握主旨

要成功地仿写(续写),首先必须细细咀嚼,把握原文的主旨。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四韵》通过一咏三叹,抒发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滋味是非常复杂微妙的。所以我们仿写时,既要表现乡愁这一主题,又要尽可能地表现这种感情滋味的微妙复杂。“清冷”“缠绵”“颠簸”“伤痛”“沉重”“热烈”“苦涩”“透明” “无涯”“向往”等,都应是乡愁丰富滋味中的一种。

2.曲径探幽,找到入口

要成功仿写续写,须延续原文的思路,遵循原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到入题口。

《乡愁四韵》最突出的特点是借意象寄托感情,用回环往复的手法表现强烈而复杂的乡愁滋味。

我们可以这样去探路:先明确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找能表现这种感受的意象。由原诗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在味觉上,乡愁是酸甜苦辣各样滋味都有;在感觉上,乡愁是重、乱、冷、暖各种体验都有;在嗅觉上,乡愁可以是芳香的;在触觉上,乡愁可能是灼痛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循路找到能传达这些感受的意象,如:葡萄是酸的,青橄榄是苦涩的,红辣椒是辣的;山是沉重的,麻是乱的,霜是冷的;春雨既让人心生缠绵,也让人感觉断魂;水既使人倍感寒冷,又使人更觉清澈。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思考:先找能寄托乡愁的意象,再挖掘其可借以表达的乡愁滋味。结合平时的积累,能找到许多可以用来寄托乡愁的意象,如:月亮、雨、云、风、船、枫叶、水,家乡的一捧土一块砖,一件物一支曲,妈妈的一个微笑一道菜等等。然后再从这些具体的事物上挖掘出可以寄托的乡愁滋味,如月亮可以表现乡愁的期待、冷清寂寞,云可以表现乡愁的漂泊、疏淡,红红的枫叶可以表现乡愁的浓烈,家乡的一捧土可用来表现乡思的沉重,妈妈的一个微笑可用来表达乡思的幸福。

3.穿针引线,串珠成链

明确了主题,找到了路子,拥有了素材,已是万事俱备,但这些珠子都是零碎的,须串联起来才能成为链子,文章才能成篇,所以不能缺失“穿针引线,串联思想”这一步。例如:找到秦淮水这一意象,挖掘出它能寄托乡愁的苦涩,我们还要用一根针将秦淮水与苦涩连成一条线,因为我们知道水不可能是苦的,泪却是苦涩的,而水与泪极其相似,这样,诗便完整了: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泪一样的秦淮水,

流泪的苦涩,

是乡愁的苦涩,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这里的泪水就是将秦淮水与乡愁的苦涩连缀起来的针线。

再如:我知道归雁常被用来寄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回归的向往,而雁与天空中的风筝至少有外形上的相似点,于是我们便可以拟写出这样一节: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雁一样的纸风筝,

归雁的依恋,

是乡愁的依恋,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同样,这里的雁即是串联风筝与乡愁的依恋的针线。

写作时思路清晰,才能文思如涌,方能下笔成文。

三、锤炼语言,增加意韵

典雅的语言、隽永的意蕴都是诗文的魅力,所以创作还需学习炼字造句以锤炼语言,增强诗文的意蕴。

比如,《乡愁四韵》这首诗中应斟酌用词的主要有数量词(如一瓢、一张等),有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性词语(如“酒一样”),动词(如“醉酒”的“醉”、“沸血”的“沸”),有描述乡愁感受的形容词或动词(如烧痛、芬芳)等。学生模仿锤炼出的这样一些量词如“一地”“一季”等用词均典雅形象,还能引起人的无限联想。形容词如“清冷”“缠绵”“晶莹”等,也能恰当地表现乡愁的复杂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锤炼语言时,化用典故诗句更能增强诗文的意蕴。如上述创作中学生运用的词语“断魂”“银霜”“《茉莉花》”“清明雨”等词,都能从古诗中找到出处,这增添了诗句的书卷气。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4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flash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行。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5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每每吟哦《乡愁四韵》,总会被那炽热沉郁的愁思所打动。最浅的海峡那边,隔着最深的思念。乡愁,并非是他的专利,但他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乡愁的代言人,替千千万万颗滴血的心“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曾拜读过余光中先生的诗文,绵长悠远的韵味,古朴典雅的风格,灵动自然的笔法,真挚热忱的情感,使我连声惊叹,回味不已。中华文化的熏陶,古典诗词的影响,使他的诗文洋溢着古朴而优雅的气息。厌倦了某些大陆作家贫瘠空洞、直白浅显的文字,这位“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的老人给我以莫大的安慰:国文还在,古典美还在。

也许这是他思乡的特殊方式吧!用深爱着的故乡的文字创造一个个有桑梓气息的梦。《寻李白》中对太白故乡的探寻不也体现了他对故乡的呼唤吗?《等你,在雨中》里“姜白石的词”给那幅浪漫的图卷平添了多少氤氲,一首《天问》又不由得唤起人们对三闾大夫的追忆……他拿着故乡的狼毫,蘸起墨样的浓酽情感,为童年的欢娱,为故乡的渴望,写下一首首悲怆的挽歌。他说:“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他就这样被包裹在密不透风的乡愁中无路可逃。这是他的乡愁,或者说是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乡愁:战乱年代,少不更事,背井离乡,或避难,或参军,最终都辗转来到台湾,等安定了再回家,谁知,这一等竟是半个世纪,一生的时间……

岁月无情催人老。这批游子,陆续带着未竟的心愿走了,这种乡愁,也随着这一代人的淡去而渐行渐远。他们的后代,有一些还怀着这种执著的感情,默默等待。而有些人则很嚣张,企图割断一脉相承的文化:一些历史学家要把台湾史和中国历史在教科书中分开,一些所谓学者正忙着进行“去中国化”运动,似乎中国文化是戴在他们头上的一顶帽子,可以轻易地脱掉,然后甩得老远。拿着一把锃亮的刀,切断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殊不知这样的把戏只会使他们成为历史舞台上的跳梁小丑。

很显然,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不可能被一刀两断,但在遗忘的擦拭下,它会渐渐地黯淡,退出人们的视线……这关系到子孙中的另一些人,他们对大陆、对故乡毫无意识,混乱的观念占据了他们的头脑。这是一种无知的苍白,令人鄙夷的空缺。几年前还挺喜欢一个台湾的组合,这三个清纯可爱的小女生在大陆开个唱,兴奋过度了就向台下观众喊道:“你们中国人喜欢我们吗?”“你们中国人?”那你们又是什么?!她们那部电视剧里的女主角,都太年轻,无知得让人太无奈。不知还有多少台湾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故乡,那些让他们祖辈魂牵梦绕的小桥流水、茅檐青瓦,也只成了一堆空泛的符号。那些跳出来妄图切断历史的人不是最可怕的,自有正义将他们制服。可怕的是新一代无意识地遗忘,无知觉地背叛,无声无息地远离……

余光中说:“乡愁,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就在你身体里。”这是他的、他们的乡愁,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然而当这种乡愁越来越淡,越品越薄时,又是谁在哀叹、谁在、谁在痛苦呢?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有华夏儿女。

一代人的乡愁,一个民族的痛。

点评:许心的文字丰腴润泽,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她用少年人的热情去拥抱五千年的文化,体验着历史的热度和质感。她让我看到一种健康的写作和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文章学专业在读博士:侯吉永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6

有人比较武断地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这样的话未免偏颇。

2011年版的新课标很高地强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句话说得实在好,它从很高的层面上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好地运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要求。

原来,我们仍是需要十分关注“怎么教”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就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法、手段和技巧。这种运用要求做到自然得体、平实高雅、富有机趣、饶有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有方法地、有效率地、智慧地学习语文。

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档次”。

一是毫无策略,如整节课的教学没有方法与活动的变化,只用简单繁复的“碎问”方式来推进。

二是平俗策略,如早早离开课文,画蛇添足,迁移拓展,要求学生说空话、套话,谈感悟。

三是简单策略,如常常用“这个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品析字词,从小学一直“问”到高中。

四是高效策略,如用“变读为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综合的学习活动中习得语言,锻炼技能。

高效的教学策略讲究有效、有味、灵活多姿、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作尝试,以求既有真正的实效,又能让学生愿意做、喜欢做。

如笔者的《乡愁》教学,运用了“诗歌联读”的教学策略。

用席慕蓉的《乡愁》开讲: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中间穿插余光中《乡愁四韵》片段: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用非马的《醉汉》收束教学:

醉汉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运用这种教学手法,一是渲染教学氛围,美化诗歌教学的课堂结构;二是增加教学厚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三是形成共振效应,衬托《乡愁》的教学主体。这样就增加了教学的美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习与训练的过程更有情致,更有诗意。

一种教学策略或者手法的运用,需要遵循“偶尔可用,不可常用”的原则,如果对一种所谓的手法“乐此不疲”地使用,也会流于形式、走向俗套。小则如那种“用句式说话”的方法,大则如粗糙呆板天天要用的“导学案”,都是任流俗泛滥的做法。

上一篇工业工程师

下一篇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