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嘉诚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嘉诚传范文1

83岁的李嘉诚无疑是个传奇。出身寒微、学历不高、白手起家、历经磨难、终获成功。他目前拥有255亿美元巨额身家,关于他的消息毁誉无数。尽管他一再声称身体很好,公司有一班优秀的管理人才,正在安享晚年,但毕竟年事已高,且见惯豪富之家由于争夺家产骨肉相残的悲剧,他最近终于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决定。

不出大家意料,长子李泽钜获得其持有的逾四成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权益,以及三成半的赫斯基能源权益。属于未来守业人。

对于有小巨人之称的李泽楷,李嘉诚宣布会全力帮助李泽楷收购心仪的公司,金额会是李泽楷现时身家的倍数计。属于未来创业人。

更重要的是,李嘉诚恪守自己的承诺——将财产的三分之一捐给社会,为此成立“李嘉诚慈善基金”,这被其称为“第三个儿子”。他表示,基金的规模早已经超越他个人定下的目标。他表示,基金将会由两个儿子共同管理,他希望两个儿子都开心。

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财产分配方案。

长子李泽钜成为企业接班人既符合中国传统的传长不传幼继承原则,加上其平日追随李嘉诚,获得精心栽培,在企业内部地位也日益牢固,更重要的是,遭悍匪张子强绑架的悲催经历也无疑成为其珍惜生活的一笔宝贵人生财富。

次子李泽楷个性张扬,富有开拓精神,年纪轻轻就在香港商界风生水起,个人生活也相当丰富多彩,李嘉诚将其推向自主创业舞台并在资金上大力襄助,也算慧眼独具。

可贵的是,李嘉诚除了商业上未雨绸缪、知人善任外,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使和记黄埔成为受尊敬的公司。三分之一的捐款不是空头支票,而且借鉴现代慈善理念,将“李嘉诚慈善基金”逐步做大做强,运用财富的杠杆将慈善的效益最大化——这值得热衷运动化现炒现卖公益的内地企业家镜鉴。而这笔慈善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也耐人寻味: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主要诱因是由于战乱李嘉诚没有受过良好系统的正规教育,以及父亲因病早逝,这些因素都让他想为社会尽绵薄之力,避免其他人重蹈他的人生悲剧。如此慈善由心而生,显得真实动人。

李嘉诚说,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他给创业者的忠告是: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他对不走正道的企业家的忠告是: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他对刚成功就忙着离婚的企业家的忠告是:我觉得一家幸福最紧要,生意起跌是小事。

李嘉诚传范文2

事实上,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女人在为他默默付出,而那些优秀的企业家们更不会例外。在贤内助们的帮助下,众“大佬”的家庭与事业都无不令人羡慕不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企业家们的爱情故事吧。

柳传志与龚国兴

2009年11月8日,柳传志重回40年前劳动锻炼地、与妻子相识地的白藤农场,追忆他的知青岁月。

就是在当年下放时,柳传志和同是受过大学教育、同在一起劳动的龚国兴结为伉俪,并在此后的事业中相扶相依,厮守至今。

而在柳传志心里,最幸福的就是:每天下班,穿着拖鞋走到住同一个小区的父母家里(可惜慈父已经仙去),坐在沙发上,或许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尽管年过六旬,但只要在父母身边,柳传志就会觉得自己年轻许多。幸福就是,每个周末带着妻子围着颐和园散步,抑或是陪着妻子逛商场。

李嘉诚与庄月明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有情人终成眷属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庄静庵和李嘉诚母亲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

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万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好礼物。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学习,先后赴美国大学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提到庄月明。

进入20世纪 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庄月明别无所求,丈夫事业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愿。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不料翌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当时李嘉诚也才60出头,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都以绯闻为荣。但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港人都知道李嘉诚和庄月明情深似海,所以至今竟无人向他提及续弦之事。

马云与张瑛

张瑛是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人,到杭州师范学院读书时结识师兄马云。马云毕业后分配至杭州电子工学院任教,张瑛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不久,与“马老师”结婚。

马云初次创业是1995年。一次到美国的机会使马云首次接触互联网,他感到新奇、兴奋,回国后便创办了“中国黄页”,这应当是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张瑛辞去公职做起了公司倒贴薪水的老妈子。

2004年9月,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马云称,这次调整主要是希望阿里巴巴向更专业的方向迈进。2004年年底,他劝张瑛从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位子退下,回归相夫教子的生活。

辞职回家的张瑛比做总经理的时候还惬意……马云有一次跟雅虎公司CEO杨致远闲聊,杨致远问起了张瑛,马云说:“张瑛以前是我事业上的搭档,我有今天,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也一直把她当作生产资料。但现在我觉得,作为太太,她更适合做生活资料……”

李彦宏与马东敏

1995年,李彦宏在纽约的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上见到了马东敏。马东敏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两人认识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看到马东敏的第一眼,李彦宏想到了一见钟情这个词,仅仅用了6个月,李彦宏如愿让马东敏成了自己的新娘。李彦宏说:“反正我认为,只要自己想清楚的事情就要做,有意思的是,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她当时为什么只用6个月也能想清楚。”马东敏比李彦宏小两岁,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潘石屹与张欣

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那样,认同你的审美标准,但誓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进,在《时尚》杂志社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包括陈逸飞在内的500多名嘉宾出席,被评为最佳男装奖的是潘石屹。张欣得意地说,那天的着装完全是他自己随便穿的,可见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尽管夫妻俩在事业上一样辉煌,在家事上,张欣要比潘石屹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家里大到买房子、装修、买家具,小到请阿姨、请司机、日常的家庭琐事,都是张欣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潘石屹毫不掩饰对夫人的赞许和欣赏。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贤惠与优秀的好太太,家务分工经常引起争端的问题,在我的家里几乎不存在。”不仅如此,张欣还把潘石屹打造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让潘石屹在电影《阿斯匹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海归形象。潘石屹感慨地说,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应该说还是妻子成就了自己。

李国庆与俞渝

1996年,俞渝觉得自己个人的危机,就是过了30岁还未成家,也没有一个伴侣。后来特别巧,有个朋友在国内做一个新闻杂志,俞渝也投资了一部分。杂志的总编到国内来办理刊号等事情,就去找李国庆帮忙。几个月后,李国庆到纽约参加他的一个好朋友的毕业典礼,总编就说,人家在北京帮了我不少忙,你们这些投资人、董事应该有一个人出面请人吃一顿饭。那天俞渝正好有空,就这样结识了李国庆,即她现在的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后,俞渝出差回到北京,住的饭店恰好在李国庆公司的对门。俞渝说,“李国庆就老是来找我,然后我们就开始约会了。后来他先提出来结婚,我觉得挺自然的,和他呆在一起挺踏实的、挺舒服的、挺好的。我那时候也很想结婚,我想要个家了。我甚至觉得结婚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结婚的时间很重要。谁在你很想结婚的时间出现,基本上就是他了。”

陈天桥与雒芊芊

了解陈天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顾家的人,礼拜六日基本上不工作,就陪着太太和女儿,在生活上非常保守。被问及情人节他会送给太太什么礼品以及如何过情人节时,他笑的很开心:“我现在还没有想好情人节送给她什么,但是一定会送的,而且也会送给我的女儿。在我和她的眼里,情人节怎么过都无所谓,那只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只要一家三口能在一起就很开心。不过,情人节又给了我一个和妻子、女儿呆在家里的理由,还是很不错的。”陈天桥的话里透着令人羡慕的甜蜜。陈天桥说妻子的支持是他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每年年底公司员工大会时,陈天桥的第一杯酒都是敬给妻子,感谢她对公司的贡献。直到今天,陈天桥也没有想过要淡化家族色彩。“我不认为家族企业有什么不好,当初软银4000万美金投资盛大时,还觉得盛大这种家族企业团结,效率高。”谈到妻子,他坦言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结婚时妻子没披婚纱、没摆酒席,然后就匆匆开始创业。

陈天桥在接受一个电视节目访谈时,主持人问他家庭的幸福和企业的成功哪个对他更重要,他毫不犹豫地对主持人说,他还是觉得家庭的成就感更大一点。“上个礼拜天我在看书,我太太逗着宝宝在窗边玩,那时候我放下书跟我太太说,如果十年前有个算命先生给我把这个照片拍下来,说十年以后你有这么漂亮的太太,这么可爱的小孩,你在家里面自己放松地看书,那时候我绝对会想我太幸福了,也太满足了。所以我一直都没有为我被人们称为所谓的首富而自豪,但我经常会为我有一位好太太和一个可爱的女儿而自豪。”

周鸿祎与胡欢

周鸿祎老婆大名胡欢,是周鸿祎在方正工作时网恋的同事。有文字记载,他们是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认识的,而且周鸿祎能够在BBS上找到胡欢,显然是蓄谋已久。

早在方正的时候,周鸿祎就盯上了胡欢。1996年的周鸿祎还在方正做中国第一个商业化电子邮件软件方正飞扬,不过,其人远不如今日之如此飞扬。周鸿祎老婆胡欢也是水木清华的网友,胡欢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为人大方,处事得体,家庭背景也很不错(周鸿祎最开始创办3721也是胡欢从家里拿的钱),是当时的方正之花。

周鸿祎当时只是一个外地来北京的小程序员而已,全无日后大红大紫后的那份霸气,更夸张的描述是胡欢当时已经订婚,而周鸿祎却与胡欢只停留在点头之交上。周鸿祎是怎么横刀夺爱的版本众多,其中之一是在北大方正工作的周鸿祎去访问水木清华的时候,都能发现在自己相同的IP段里有人也经常访问,一查,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暗恋对象胡欢。周鸿祎窃喜,在水木清华上大显身手,并制造诸多浪漫和机缘,最终抱得美人归。如是这样,水木清华的贡献又加了一桩,那就是成全了本土派中最具备战斗精神、最具争议的创业偶像周鸿祎的婚姻。

李嘉诚传范文3

2012年7月2日,年届83岁的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将上市王国控制权,交予长子李泽钜。港交所披露的资料显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将其持有的家族信托Li Ka-shing Unity Holding Ltd的三分之一权益,转移予长和系副主席李泽钜,令李泽钜在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td的权益增至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权益则由李嘉诚持有。长实(00001)发言人班唐慧慈表示,有关举动是落实李嘉诚早前提及的分配方案。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除了旗舰长实、和黄(00013)外,还有长江基建(01038)、电能实业(00006)、TOM集团(02383)、汇贤产业(87001)等,共22间上市公司,涉及市值逾8500亿元。今年5月长和系股东会后,一直不肯言休的李嘉诚首谈财产分配,指其于长和系的资产,将由长子李泽钜管理,并会以资金全力帮助次子李泽楷进行收购、扩大其资产,至于他视为第三子的基金会,资产也在增长。李泽楷掌舵的上市公司,包括电盈(00008)、盈大地产(00432)、香港电讯信托(06823)及新加坡上市的盈科拓展等,涉及资产市值逾600亿元。

霍英东家族的争产案已戏剧性落幕。霍家争产案的聆讯原定于7月31日展开,但代表控辩双方的霍震宇及霍震寰突然申请押后,双方达成和解方案。霍震宇在去年发讼,指控胞兄霍震寰侵吞家族公司及离岸公司的股份及父亲的银行存款,保守估计涉及64亿元,并要求罢免霍震寰及姑姐霍慕勤的遗产执行人身份。负责聆讯的法官潘兆初对双方达成和解感到高兴。

两个案例,同样是传承,公众反应大不同。对李嘉诚的消息:“噢!哦!”然后没半句话,亦见不到媒体有进一步的分析,如有提及的只不过是寥寥数句,点到即止;而霍家的结局,大众的反应似看传统戏曲,见到大团圆结局,就皆大欢喜。笔者认为,对前者无语,对后者欢喜,都不是坊间应有的成熟的反应,笔者有一些另类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李家,作为大家长,总是希望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并且希望下一代能在商海变成“超级双打运动员”。可惜,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之事。佛家的观点,人之成为父母兄弟,纯属机缘巧合,能团结一致当然好,若做不到也不要勉强。李嘉诚跟大部分白手兴家者一样,对“兄弟团结”满怀冀望,但后来发觉不管用。泽钜泽楷两兄弟,虽然没有公开不和,但亦没有向外界摆过一副兄友弟恭、打死不离的姿态。作为大家长,既然当年主动搅“合”的是自己,更要成立一个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td(笔者将之译为李嘉诚团结控股有限公司)以示团结,但时移世易,外望新鸿基地产兄弟阋墙,内望自己两个儿子因性格差异能终身好合的赔率实在太低,兄弟“对打”,乃现世主流,所以不如改弦易辙,将“李嘉诚团结控股”,改为实际上的李泽钜个人控股,而以往李泽楷在其中的股份,则由老爸想办法换出。至于代价多少,连李泽钜都不宜知晓,总之,老爸替你清场就是了。李嘉诚此举,为那些天真的“富爸爸”,敲起“人性本恶”的警钟,划下断石分金的一笔。

霍家,更令笔者想起一个人物——李宗吾。李宗吾自诩为厚黑学教主,厚黑学的执行力在于两招——第一招叫补鑊法:主妇见鑊子穿洞,带鑊子见补鑊的铁匠,补鑊师傅用锤子将破洞敲大,然后说你的鑊破得不得了,定要大补,主妇见状唯有照付金额,此乃补鑊法,可谓先破后立;另一是锯箭法:中箭者至外科医生处求救,外科医生将皮外之箭锯掉,然后说大功告成。伤者问及入肉之箭头如何,外科医生说入肉之箭乃内科之事。现在霍家事情闹大了,得个和解方案,犹如补鑊,补鑊成功,妇孺皆大欢喜了。但所谓和解,根本没了却霍老的最后心愿——后人谈妥了金额,不再打官司就够了吗?

李嘉诚传范文4

孙正义为何又不退休了?

相信网友们都曾被孙正义的人生规划所震撼到。

19岁时,孙正义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与很多懵懵懂懂的年轻人不同的是,他已经给自己制定了一个“50年人生规划”。

规划具体时间是这样的:无论如何,20多岁时,正式开始创业扬名立业;30岁时,至少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岁时,为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出击;50岁时,成就大业;60岁时,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2017年8月11日,孙正义将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也就是他交棒给下任管理者的时间。前49年他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路径做事,为何在最后这一年,他却“不按套路出牌了”?

在东京都内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孙正义表示,“奇点”到来之际,产生了奇妙的(经营)欲望,而人工智能普及所带来的“信息革命”的机会扩大是他撤回退休决定的原因。

孙正义因投资雅虎声名鹊起,在全球投资了超过450家互联网公司。在信息革命发展方面,孙正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远见和见解。

他曾预言,到2018年搭载于半导体上的晶体管数量将超过人脑细胞的数量,并表示对人工智能爆发性的进化充满期待。他甚至表示,人型机器人Pepper就代表了“奇点已经出现”。

所以,孙正义觉得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任务,这么一想他又产生了继续工作下去的欲望。

对于是否撤回退休决定一事,迅销社长柳井正以及日本电产社长永守都表示对他的支持,并表示经营意愿与年龄无关。

前总裁阿罗拉的表现不济?

阿罗拉是孙正义从谷歌挖来的人才。他曾在谷歌工作近10年,是2012年谷歌年薪最高的高管,也是Larry Page的得力干将之一。

初入软银任副董事长,负责投资战略,去年升任公司总裁。孙正义曾公开表示,阿罗拉有望成为他的接班人。

加入软银这几年,阿罗拉仍是全球薪资最高的高管之一,但软银近几年的业务情况却并不怎么乐观。

就在孙正义宣布撤回退休决定的前一天,时任总裁阿罗拉(Nikesh Arora)选择卸任,此后将担任软银顾问。对于这变动,各方都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此前,孙正义和阿罗拉共同宣称双方达成一致,即如果孙正义对阿罗拉的表现感到满意的话,那么在他60岁的时候,他将考虑把大权交给阿罗拉。

但据彭博报道,孙正义和阿罗拉并未协商一致,而孙正义也不想让阿罗拉为最高职位等太久,这正是阿罗拉离职的导火索。有报道称:

一个月前,孙正义和阿罗拉正在加州为今年的股东大会做准备。当时,一张幻灯片展示了孙的长期计划,要把公司控制权交给继任者。对此前表态将于60岁卸任的孙正义来说,按计划,其任期只剩下15个月。

阿罗拉当下询问,你准备好了吗?孙的答案是,没有。

阿罗拉追问,是一年还是两年?孙的回答是,五年到十年。

阿罗拉对这次谈话结果十分失望,但选择继续保持和孙的亲密关系。

《中国企业家》曾报道,大学期间,孙正义就像超人一样不知疲倦,每天只睡3个小时。而如今,他每天仍然可以工作18小时。

也难怪孙正义公开表示,他曾考虑在60岁时退休,但现在看起来他还十分年轻,因此还有干下去的动力。

此外,也有人表示,阿罗拉是迫于投资者的压力而选择卸任。

有投资人曾提出,软银董事会应当对阿罗拉担任投资总监期间“糟糕的投资表现和一系列值得商榷的交易”,以及阿罗拉同时担任银湖高级顾问一职是否会带来利益冲突等展开调查。

但孙正义日前表态,阿罗拉的离职和调查指控并无关联。

对于阿罗拉的离开,孙正义曾表示,他后悔放走了阿罗拉。作为一个60岁的老人,或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但是,他很贪婪,还想继续工作更长时间,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将继续担任软银集团的掌门人。

孙正义应该像这些“大龄企业家”取经

对于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来说,年龄与企业的经营状况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关联。

对于88岁的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来说,接班问题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什么时候退休更成为了记者的常规问题。

过去李嘉诚往往都是用“就算退休都会继续做基金会”或是“健康尚可”来回应。去年,他曾首次开腔谈及具体退休计划,他说:即使退休,亦可做集团的特别顾问,或者是政策上的顾问,一起商量集团的重要投资。但仍未透露具体时间表,要待“集团转一个台阶才会考虑”。

今年3月,据财新报道,李嘉诚在全年业绩记者会上表示,长子李泽钜还有公司霍建宁等高管都很得力,旗下公司的财政收入很好,随时退休也没什么问题。李嘉诚笑称,自己现在已经88岁,不考虑退休是骗人的。

另外,2011年柳传志辞任非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会主席,以及战略委员会和企业管治委员会主席及成员;杨元庆获任董事会主席,及战略委员会和企业管治委员会主席。60多岁的柳传志经过二次谢幕才真正退休。

李嘉诚传范文5

办公室一角,堆放着他近期正在翻阅的书籍,有中文书,也有大量英文书籍,其中一本叫《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

李嘉诚的这本案头书,展开的是一段关于人类未来的畅想。近日,本书中文版出版。

有许多事情没有发生,仅仅因为人们不相信那是可能做到的

我注意到这本书,倒不是因为它是李嘉诚先生的案头书。不过我猜测,李嘉诚先生注意到它,与书的作者戴曼迪斯有一定关系。

戴曼迪斯是美国奇点大学创始人之一。他用设立奖金的办法来鼓励人类的重大科学创新,这个奖项的名称叫“X大奖”。在戴曼迪斯设立X大奖之前,几乎所有著名奖项犒赏的都是已经取得的成就,比如诺贝尔奖。而X大奖独树一帜,它每次设立一个目前人类社会尚未实现的目标,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实现该目标的个人和民间团队可以捧走1000万美元甚至更多奖金。

第一个“X大奖”授予了美国航天工程师伯特・鲁坦设计的私人航天飞船“太空飞船1号”。此后,“X大奖”又开始寻找能够从煤电厂排放物中捕获最多二氧化碳,并将之制成最有价值产品的团队;谷歌公司资助的“月球X大奖”招募第一个把机器人送上月球的私人团体,奖金3000万美元。虽然并不是每个大奖都会被顺利领走,不过它确实推动了月球车和另外一些科技项目的快速发展。

戴曼迪斯刚开始做这些事情时,也不断遭受质疑。不过他坚信,有许多事情没有发生,仅仅是因为人们不相信那是可能做到的。

实现“富足”的未来,有四个驱动因素

这个善于大胆设想未来的人,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富足”的未来是一个金字塔,有三个层次。金字塔的底层是食物、水和住所,第二层是能源、信息通信技术和教育,最上层则是健康和自由。在作者看来,这个“富足”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而要实现这个未来,他总结了4大力量或者称为驱动因素。

第一是技术。作者谈到了能源问题,人们始终担心能源枯竭的问题,而他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计算,结果是地球直接接受太阳照射的能量,超过我们现在所有需求能量总和的5000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太阳能技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能源问题很可能迎刃而解。听说美国有个计划,到2050年,50%的能源消耗被可再生能源替代,如果真的做到,人类的未来就很光明了。

第二是DIY创新者。过去,新产品往往出现在大公司,比如世界500强企业。现在很多个人都做得到,“X大奖”正是在鼓励这样的创新者。

第三是科技慈善家。像盖茨基金会做慈善,是用商业的原则来指导的,他们做项目的方式特别简单明了。你说要扶贫,那你告诉我,要扶持多少人?多长时间能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能不能维持下去?然后我来考量行不行得通。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四是崛起中的10亿人,指的是社会里最穷的那些人。最典型的例子是格莱珉银行,就是孟加拉乡村银行。在这么贫穷的地方,本来人们认为提供银行服务是没有意义的;但那里的银行不光赚了大钱,而且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商业信用都很好,没有多少坏账率,所以利润很高,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把上一代人未完成的那一环接过来

作者讲得在理;但我对他的总结不太满意。如果让我来总结,就是三条:人、科技和制度。

当这三者或四条都具备时,“富足”就能实现了吗?我想,还需要一些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就是作者讲到的“Disruptive”,即“破坏性创新”中的“破坏性”。

什么是“破坏性”?就是由于“我”的出现,改变了市场规则,在“我”的基础上重建市场秩序。

以前,手机的市场秩序是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制定的,苹果一出现,规则就改变了。以前运营商的通道能够控制内容的分发,苹果说不能这么玩,我来做个应用商店,什么东西放到用户的手机里,由我说了算,运营商因此被迫改革。中国有这样气魄的公司太少了;但是我在美国却看到一堆这样的小公司,只有10个人,甚至只有2个人,却一心想着要找到科技作为杠杆,改变游戏的规则,改变这个产业,进而改变这个世界。

李嘉诚传范文6

一、我国传统成本管理的评价

在传统成本管理评价方面有两种观点值得商讨。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成本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观点这二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50年代的成本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1952-1960年之间可比产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应以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又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计划方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这一方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前者是指在计划降低额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计划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实际单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单位成本低而实现的降低额;后者是指企业以上年末单位成本为基础,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的预计节约额。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通过职工努力才能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逐级进行综合平衡,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费用控制实行费用指标分解到责任单位,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和厂币等方法对各责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本计算方面,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聚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机的结合。

(四)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勿庸置疑,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所以,我们应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出发,对传统成本管理工作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推进成本管理改革。

二、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

党的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成本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先后十次组织全国性的成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对成本管理理论及其改革方向、对策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成本管理工作水平。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法》、《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我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7年来,我国成本管理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成本管理已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普遍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改革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广开思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要结合国情,加以吸收和深化。

(二)成本管理工作向技术领域扩展,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一些企业推行了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过去,成本管理只限于生产领域,对产品设计成本没有进行控制。其实,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不合理、质量过剩会造成先天性浪费和损失。开展了成本目标管理后,在新产品设计之前,根据预期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和税金,求得产品的设计目标成本,以此控制产品成本,从而保证新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成本目标管理时,实行全过程、全部门、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工程的奋斗目标,把价值工程作为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从而使成本目标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对传统产品成本核算作了改革,以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改革中注意加强了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的力度,并提出成本核算信息主要满足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要算为管用,以更好地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使成本核算更好地满足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要求。从具体改革内容上来看,一些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推行标准成本制度。在充分借鉴西方标准成本制度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其基本做法如下:

(1)预先制定各种产品应发生的各项目成本,作为职工努力的目标,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2)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3)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成本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各项目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实现成本的事后控制;(4)在推行标准成本的同时,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以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并满足企业定价和行业间产品成本水平对比的需要;(5)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在库存存货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较大,全部列入当期销售成本也不符合存货估价的原则;况且我国一些企业采购材料是不均衡的。所以,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材料价格差异应当在库存原材料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6)成本差异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西方按各成本项目和差异原因设置各种差异科目,我国一般只设置一个“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这一科目按责任单位设置多栏式明细账,各责任单位还按差异原因设置多栏式明细账。财务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在费用发生时,标准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成本差异记在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另一种是按实际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月末根据车间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调整生产成本借方,以把实际成本调整为标准成本;(7)成本差异全部转入产品销售成本或当期损益。产品成本差异如何处理,西方国家各企业标准成本差异处理不尽相同。我国有些企业认为,本期成本差异是已经发生的损失或收益,将它计入当期损益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否则就会使存货和利润虚增或虚减。同时,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成本差异处理只涉及到本期与后期分配多少的问题,并不改变差异的性质和总额,只要坚持前后一致性原则,从全年来看对利润并无多大影响,也不会因此影响上交国家的所有税的金额。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处理具有简便、迅速、反应灵敏、分析方便等优点。

2.推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的推行,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1)单轨制。实行该种方式的人认为,由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用变动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存货重新估价的降低额,转记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上,分期摊销;如果数额不大,可将估价差异直接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方法由于违背公认会计原则,所以很少企业实施。(2)双轨制。实行这种方式的人认为,鉴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不能互相取代,可另建一套账用以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这种方法花费人力多,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实践中也鲜有实施。(3)结合制。为了吸收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点,同时又不致于增加工作量,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日常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期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变动成本法求得的产品销售利润调整为完全成本法的产品销售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