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预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口径预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口径预算

全口径预算范文1

一、深化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的必要性

所谓的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就是将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范围之中,确保政府的收支情况处在可控制范围内,保证政府所有的收支都不游离于政府预算。审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计的目的就是对政府财政收支进行审查和监督。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财政预决算审计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应当全面实行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在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中要健全相关管理体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实现财政资金、资源的审计全覆盖,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

二、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

财政预算涵盖了多个方面,既有财务预算、结算,同时还包括成本核算。就目前来看,当前财务预算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出政府所有的财务信息,政府预决算依然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中,如政府的基本开支、进出账单等,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财政性资金,如政府地方债务、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没有将这些财政资金纳入到全口径预决算中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稳定性。

(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

在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中,法律是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的依据。尽管新《预算法》明确规定了政府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即实行全口径预算决算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阶段的法律法规从以往的财政预决算工作来制定的,而全口径财政预决算与以往的财政预决算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在过去建立的法律法规难以为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使得财政预决算审计操作性下降,削弱了财政预决算的审计执行力度。

三、推进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的策略

(一)实施全面预决算管理

财政预决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了确保政府资金安全,相关部门就必须全面加强预决算管理。首先,要进一步优化财政审计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定位,对财政资金收支进行重点审计,对资金在运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要找出那些未纳入管理的资金情况,对那些有着负债或者存在负债隐患的政府要进行重点审计,避免政府资金出现问题。同时,要加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提高财政预算水平,要根据政府资金活动,不断的进行评估预算,最终形成财务预算,并用来指导往后日常的资金活动,进而降低资金运行风险[2]。

(二)加强预决算的全面审计

对财政预决算审计的目的就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确保资金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了确保财政预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为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财政预决算进行全面的审计。相关部门要从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督等多个环节入手,落实审计工作,对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规范全口径预决算审计。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综合预算、决算情况,合理把控财政资金收支,确保财政资金收支处在合理控制范围内[3]。

(三)完善审计体系

法律是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实施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国家就必须结合我国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财政预决算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要将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审计纳入到法律程序中,依法进行审计,确保财政预决算质量。另外,在审计工作中,就必须明确审计目标,结合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合理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同时必须创新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范围,审计内容要涵盖到财政各方面的资金,在审计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对审计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查,进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财政预决算的合理性[4]。

全口径预算范文2

亮点一:接受人民监督

新《预算法》一大亮点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径的,不仅包括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盖广义政府的所有活动;同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人大监督。

亮点二:避免“过头税”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点是收支平衡,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

新《预算法》强调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有助于避免收“过头税”等行为,增强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

亮点三:减少“跑部钱进”

新《预算法》重点规范了专项转移支付,如强调要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国务院规定上下级政府应共同承担事项外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等,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排预算。

亮点四:从源头防治腐败

新《预算法》首次对“预算公开”做出全面规定,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高度关注事项要求公开做出说明,并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将预算公开实践成果总结入法,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是预算法修改的重要进步,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亮点五:防范债务风险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

全口径预算范文3

(一)认识不到位

一些审计人员仍然习惯将“预算执行审计”简单理解为“财政审计”,而“财政+税务+部门+专项”的预算执行审计模式固化为财政审计的基本格局,没有认识到到财政审计全覆盖是对审计工作定位、目标、内容、实现方式等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二)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清晰界定

当前,财政审计监督的重点仍然侧重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对其他财政资金的监督仍然不够,对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审计监督也缺乏实践;侧重于分配与管理,对资金筹集和使用环节的延伸和跟踪仍然不够;注重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对二、三级单位和资金项目延伸审计不够。总体来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监控缺乏力度,与“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三)财政审计的组织模式需要重新建构

从目前各地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实践情况看,一般均由财政审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实际上,深化财政发展,不仅仅是财政审计部门,而应是全局性的统一工作,财政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立项、审计实施管理、审计部门之间组织协调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二、深化财政审计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以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为主线,建立覆盖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

新形势的发展,财政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公共财政预算等传统范围和一个个独立的审计项目,必将囿于困境。财政审计要逐步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涵盖政府为履行职责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手段以及契约手段等筹集取得,并由政府来管理和支配的全部资金和资源。十要求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管理,相应的,财政审计的发展就是要建立横向涵盖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纵向以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实现“全程式预算跟踪”和全覆盖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以此为基础,统筹开展好各专业审计,包括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税务部门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重点支出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性投资审计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

(二)以财政联网跟踪审计为依托,构建财政审计数据平台,建设财政资金运行实时监控体系

建立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系统和财政审计信息数据的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的转变,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行流程,提高财政审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一是通过开发建设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依托网络平台,定期取得财政部门指标账、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财政专户资金等电子数据,以财政预算指标为主线,实现“预算—指标—支付—总会计”的纵向穿透查询和分析,动态监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二是逐步将各预算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纳网审计系统,实现对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审计监督,适时开展与社保、税务等部门的金保、金税等系统联网,拓展联网审计覆盖面。

(三)以效益审计为抓手,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体系,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审计要服务中心,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推进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通过审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领导参谋和经济卫士,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因此,在财政审计的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和突出效益审计的方向。效益审计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当前,审计机关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办法为核心、各专业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包括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部门预算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政府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等为主体,以及根据具体审计内容和审计项目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操作性具体审计评价指标等共同构成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四)以审计资源整合为保障,完善财政审计的组织方式

全口径预算范文4

《报告》认为,在现阶段,提高我国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已经成为限制公共权力、加强社会监督、整治官员腐败、增强执政合法性、推进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

近二十年来的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包括公众与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重塑公共治理方式。与此同时,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交易成本也极大的降低,在技术上具备了向社会完整公开财政信息的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希望通过本研究报告推动政府与社会,共同为改善我国的公共治理而努力。

财政透明度水平低

《报告》显示直辖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情况居前列,计划单列市政府次之,省会城市政府弱于计划单列市但是仍好于其他地级市政府的总体水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级政府在财政公开排序前三十位中各占一半、广东省的市级政府在财政公开方面居全国之首,中部的安徽省紧随其后,而华东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

但排序最高城市的得分均未仍超过总分的50%,得分超过总分38%的城市仅有十个,占全部城市数量的3.5%。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各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评价结果表明:

1)在“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部分,市级政府结构及职能公开情况较好,但国有企业和本级财政结构图公布情况较差;企事业单位公开、群团、派与工商联、市委党委这三部分的公开情况有待加强。

2)在“一般性预决算收支情况”部分,比较全面与完整地公布一般性财政预决算情况的市级政府近占少数,而且公布中也存在着口径、方式以及公布时间缺乏规范性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地级市政府未能主动公布此类信息。

3)在“财政专户与政府债务情况”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在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政府债务等方面的财政信息十分不透明。在全部的289个城市中仅有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淮北、安庆、萍乡、鹰潭、威海、临沂、平顶山、南阳、北海、遵义、酒泉等13个城市政府公开了这方面的信息,而且并非完整与全面的披露该项的内容。其中,只有淮北和遵义两个市政府公开了政府性债务数据。该项工作亟待加强。

4)在“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部分,除了北京、上海、贵阳、淮南、青岛等城市公开了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中的内容之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均没有公开,国有企业公布的情况最差。

全口径财政透明指标体系

现阶段我国政治治理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国际通行的政府财政透明度评价指标难以准确衡量中国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这决定了我国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的指标体系与国际做法存在差异。因此该课题组在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政府财政活动的各类因素,对财政透明度衡量的指标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建立了评估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的方法与相应的全口径指标体系。

《中国全口径财政透明指标体系》包括四大部分:1)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2)一般性预算(决算)收入与支出情况;3)专户(前预算外财政)与政府债务情况;4)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这四部分指标各自的分值各位100分,总分值共为400分。在不同指标下,赋予了具体的详细分值,以求尽可能全面、准确、系统、完整地评价我国市级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情况。

财政透明良好做法指南

目前,中国政府财政公开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中央到地方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和认识,有选择性地公布部分财政活动的相关信息。这使得各政府部门、各地区政府的财政公开做法存在极大的差异,限制了财政透明度的一致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该课题组在全国市级政府财政公开的实践之上,根据全口径中国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并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良好做法指南》。主要内容如下:

(一)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信息公开。市级政府部门和其他有关公开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职能是财政透明度的核心内容。良好做法要求:

1)市级政府公开财政供养的部门的结构图或列表;2)市级政府、市级党委须公开下属的行政部门的结构图和图表,对各部门承担的行政职能做出清晰而详细的说明;3)市级政府对所有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其承担的职能或者经营所属的行业分类,并提供每下属系统名录和列表;4)公开群众团体系统下具体单位的信息;5)公开所有当地派和工商联的列表,并详细说明每个党派以及工商联的内部组织架构和职能;6)公开市人大、政协的内部机构和职能;7)公开市级政府下属国有企业以及投融资平台的名录,并对他们的职能做出说明。

(二)公开政府一般性预、决算情况。公布一般性预算、决算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是财政透明度的基本部分。良好做法要求:1)公布公共财政(原一般预算)预、决算收入与支出总额,公共财政预、决算收入与支出“类”级科目的具体数额,以及“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其中,转移性收入与支出公布到“类”级科目的具体数额,以及“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2)公布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额(“款”级科目)和“项”级科目的具体数额;政府性基金支出的“类”级科目和“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3)公布财政预、决算每一资金使用主体(机构及部门)的收支情况;4)公开《年度财政总预、决算报表》及预算报告编制基础。

(三)市级政府财政专户(原预算外财政)与政府性债务公开。公布专户财政和债务时财政透明度的重要部分。良好做法要求:1)公布当年专户(原预算外)收入、支出的总额及收支明细项目;2)公布专户(原预算外)转移性收入、支出总数及收支明细项目;3)公布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和结构;4)公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其他债务余额和结构;5)债务当期的偿还本息的结构与数额。

全口径预算范文5

一、财政收入情况(本级财政总收入18565.72万元)

1、上半年全镇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2亿元,占任务的58.77%,增长28.64%。其中:国税入库2.32亿元、增长39.72%;地税入库8483万元、增长7.15%;其他收入完成513.41万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7亿元,占任务的55.48%,增长23.64%,位居全区前列。

2、土地资金收入2117.01万元,其中:预算内土地拍卖资金收入2001.83万元,全部是商业用地拍卖分成收入;规费分成收入115.18万元。

3、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1735.68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90.41万元,其他收入1145.27万元。

二、财政支出情况

二O一三年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支出23782.02万元,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就财政支出情况报告如下:

1、预算内资金一般预算支出8567.22万元,包括二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预算经费4861.56万元,其中:安排计生经费等一般公共服务经费95.23万元;教育支出3509.79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1.02万元;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医疗卫生支出366.69万元;农业、绿化、水利、动物防疫、村干部工资等农林水事务支出496.84万元,以上经费由镇财政按预算规定按月或按季序时拨款,年终全部拨付完毕。

另一部份是区财政按照各项事业支出的需要,另外发文追加的专项经费,上半年发文追加的专项经费共3705.66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4.55万元;国防支出20万元;教育事业费1012.75万元;科技经费支出12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专项补助255.87万元;医疗卫生22.85万元;节能、环境保护支出216.3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1.9万元;农村公益事业、农业技术推广、涉农补贴、生态保护、绿化、水利建设、对村级一事一议补助等农林水事业支出135.36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88.42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505。57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4万元;其他支出76.15万元。镇财政按规定进行了及时拨付,并对专项工程进行了跟踪管理,报结账等财务处理,全部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土地资金支出11371.29万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1720.38万元,土地开发办证费支出157.8万元,上缴预算外资金6500万元(含上年3893.64万元)。

3、预算外资金支出3843.51万元,支出说明如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镇政府和浦庄办事处行政管理费562.72万元;人防支出170.59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155.05万元;教育事业费12.5万元;文化事业费127.8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7.15万元;医疗卫生支出338.81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00.52万元,农村公益事业、绿化、水利建设、农村道路等农林水事业支出216.94万元;住房改革支出71.37万元;其他支出20万元。

另外,支付农民安置资金5267.4万元,其中失地农民补偿支出4661.81万元,农保支出605.59万元。

三、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一)上半年收入要点分析

今年以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单月累计增幅分别为:32.21%、45.26%、31.11%、25.16%、26.79%、23.64%,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平衡较快增长。

1、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占全口径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41%、96.5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财政收入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值税占40.36%、所得税占40.08%,其他工商税收占14.5%,教育费附加及其他占1.59%。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值税占22.09%、所得税占35.09%,其他工商税收占31.74%,教育费附加及其他占3.49%。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占全口径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4%、57.19%,占预算收入的比重相当大,地方税收占比偏少,相对不尽合理。

2、从税种来看,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主要税种,同比分别增-16.19%、116.09%、26.11%和389.19%。从纳税大户入库情况,受金融机构资金和国家对房产客观调控的影响,地税方面东兴房地产公司入库582.17万元,同比减少10.78%,永乐置业公司入库129.44万元,同比减少70.32%,房地产行业占整个收入的比重比去年增长1%左右。国税方面增值税外资企业收入稳定,增长3.92%,内资企业增幅17.42%;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大,内资增长108.92%,外资增长149.4%(金羽公司入库5700多万元,增幅较大),重点税源企业金螳螂幕墙公司入库1232万元,同比增收1170万元、东兴房地产公司入库429万元,同比增收408万元;增值税金螳螂幕墙公司入库715万元,同比增收206万元、诚利达服饰入库184万元,同比增收175万元。

3、从主要行业入库分析,地税方面,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占比分别为39.22%、17.32%、23.49%。国税方面,增值税纺织服装行业萎缩,仅占2%,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分别占32%、22%、18%;而所得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地产业、金属制品业分别占42%、23%、13%。

(二)上半年支出特点分析(本级资金)

1、1-6月份本级资金累计支出4861.56万元,占年初预算的56.35%,比去年增加支出706.44万元,增支17%。

从财政支出的结构上分析,教育部门的支出占本级支出的72.19%,城乡共公服务支出占比达98%,随着教育资金“三增长”和支农资金“两个高于”对财政预算内资金支出比重考核的加大,财政资金在预算安排上存在很大困难。

2、几个增减幅度较大的科目支出科目分析:

教育支出增加支出1491.18万元,增幅73.87%,主要是教育绩效工资支出624.153万元、退休教师补发工资225.0529万元、公积金调整补缴72.89万元,医药费报销26.43万元等等。

农林水事务增加支出73.56万元,增幅17.28%,为村庄整治镇配套资金335万元,和安排垃圾处理费86.42万元。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减幅100%,主要是去年安排小贷公司补助经费。

住房保障支出减幅100%,主要是教育支出功能科目调整。

四、今后财政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我镇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为26315万元,根据现行财政结算体制,预算内可用财力为8600万元,非税收入预计2300万元,合计财力为10900万元,而全年本级预算为25000万元,为全面完成今年预算任务,下半年我们要着重以下工作。

1、做好经常性税法宣传,认真服务于纳税人;加强税源调研,寻找增长点;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漏洞。

2、严格执行预算,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全口径预算范文6

关键词:广西;非税收入;现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65-05

引言

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通用的非税收入概念是2004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在中国财政史上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确实是一个新的概念,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一直使用的是“预算外收入”的概念和管理体系。一直到2004年才启用“非税收入”逐步取代“预算外收入”这个概念。具体来看,按照财政部2007年预算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八类。

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中明确的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有必要从微观层面更近距离对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规模及结构进一步加以把握,深入分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及其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非税收入目前的发展现状,找出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所面临的问题,为寻找改革创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坚实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广西2004―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样本数据来自《广西统计年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与自治区本级各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各年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另外,还有2012年各地市对地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各年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对非税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做更深入全面的剖析。

一、广西非税收入的规模分析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各级财政部门依照法规,加大了征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广西非税收入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全口径下非税收入绝对规模及相对规模分析

21世纪以来,广西非税收入迅速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已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除税收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并且占各种收入的比重也是居高不下。

从绝对规模上看,广西自治区在按照2004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号)中明确的政府非税收入范围,全口径计算的非税收入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2004年的240.17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1 047.61亿万元,增长了4.4倍。

从相对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7―2009年这下降速度较快,这主要是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然而,2010年又有所上升,并且除了2009年低于30%之外,其他年份都高于30%,也即是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3,可见,非税收入在广西财政总收入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占广西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趋势,都在百分之五六十,也即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超过税收收入的一种重要来源,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占广西一般预算收入(2011年之后也即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所占比重非常之高都在将近百分九十以上。占广西GDP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从2004年的6.99%增长到2012年的8.04%,所占比重也是非常高。

(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绝对规模及相对规模分析

2003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审计署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财综[2003]29号),广西针对全区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逐步把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在全口径分析非税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基础,有必要从纳入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的角度,进行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析。

从绝对规模上看,广西自治区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2004年的74.2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403.52亿万元,增长了5.4倍。一方面反映广西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广西在加强了非税收入的管理。

二、广西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分析

自从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近年来,一方面广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伴随广西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区各地加强征管力度,提高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法治性、科学性、合理性,也带来了非税收入的快速增加。当然,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排除仍存在着大量不合理收费的因素。

从总体趋势来看,广西区非税收入,不管是全口径下的非税收入还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总体上远超过同期GDP和税收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更快,这也是广西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必然结果。

从平稳性来看,其增长速度较GDP、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起伏较为明显,全口径下的非税收入在2011年出现猛增,达到了29.19%,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在2012年出现猛增,达到了33.21%,将近是同期税收增长速度的2倍,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多,是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不过,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来看,除2007年之外,这几个指标基本上是同步增长或同步下降。

三、广西非税收入内部结构分析

(一)分项目构成情况

在中国,非税收入按资金来源划分为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6个项目。近年来,广西区非税收入也是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为主体,其他非税收入为辅助的非税收入结构体系。而由于2007年开始实行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因此,2007年及以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从各类收入的增长情况看,这六类收入总体上都是呈现上涨的趋势,除了2009年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有所下降,及2007年其他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之外,其他各类非税收入总体上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尤其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在近两年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从各项目的比重情况来看,起初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罚没收入一直占主体地位,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始终占最大的比重,尤其是2004―2006年期间,比重一直处在80%以上。2006年以后,随着2007年开始实行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因此,2007年及以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逐渐失去了主体地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近三年来比重有较大的提高,成为非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分地区构成情况

根据表6可以看出,广西区各地市的非税收入分别占各自财政收入的比重看,各地比重大小不一,可以反映出非税收入在各地市财政收入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比重偏大的有柳州市和百色山市,分别有占69.19%和64.24%,比重偏小的有南宁市、河池市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广西非税收入的现状表现出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居高不下;发展速度过快;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有待进一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路径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完善财政分配职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传龙 张帅.中国的非税收入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4).

[2] 汤丹.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建议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3] 高伟华.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研究:理论与实证[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 刘志雄.中国政府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2,(5).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