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典故性成语

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它们是人们在多年的习惯使用中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或定型语句,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成语的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常引申出比字面意思更为深刻的涵义,并引起丰富的联想。成语不仅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为各个时代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们所引用,而且在政治、科技、文体和日常口语中也使用得很普遍。

在英语灿若群星的成语宝藏中,典故性成语或者源于神话传说,或者出自文献名著,或者反映历史事件。外国文学作品中典故很多,如果我们不知道其来历和出处,往往很难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关成语的问题。无论是在阅读理解还是听力方面以及答题都会涉及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成语的问题渗透到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下面一例是学生在答题时碰到的成语问题:

选择适当的选项替换划线部分:

I dont want to waste any more time,so lets talk turkey.

A. talk about turkey B.talk frankly

C.talk big D.talk quickly

正确答案是B,但大多数同学根据字面意思都选了D,当我说出正确答案后,大家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和字面意思“谈论火鸡”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我就给他们讲了这个典故:有个白人和印第安人合伙打猎,两人协议分享猎获物。这天,他们总共只猎到两只鸟,一只是体重20多磅的火鸡,另一只却是小仅盈握的鹧鸪。那个白人眼盯着肥硕的火鸡,表面上却装作慷慨大方的姿态对印第安人说:“如果你想要火鸡,就拿去吧!不过,鹧鸪可是极佳的野味,要是你喜欢鹧鸪,那我就拿火鸡了。”印第安人并非傻瓜,看出了白人的花招,毫不客气地说:“Ah,all the time you talkturkey to me. Now,let me talk turkey to you.”(哼,你一直跟我谈火鸡,好吧,我也跟你谈谈火!)言下之意就是说,你说得够明白了,你想要火鸡,那我也坦率地对你讲吧!由此,talk tlukey便相当于汉语成语“直言不讳”,“开诚布公”或“言归正传”的含义了。听完我讲的talk turkey这个成语的由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讲课效果好,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它,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不了解bell the cat这个典故性成语,所以只按字面意思把寓言故事讲解了,没有挖掘寓言故事要说明的深刻含义。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办法,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猫一走动铃就响,我们就可闻铃声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欢呼:“Thatsa capital idea. We will bell the cat! No more fear of thecat!”(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咱们在猫脖子上挂铃吧!再也不怕猫了!)但是,谁去给猫挂铃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一个个都溜掉了。老鼠会议毫无结果,它们不安全的境况当然也毫无改善。当时只当它是个普通的寓言故事,并未多想,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bell the cat是个典故性成语,寄寓的意思是: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既需要有出谋献策的人,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引申为在危险中挺身而出;为别人的利益而冒险;为救他人而做危险的事等意思。这下我才对这个成语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意识到在讲解时还差画龙点睛的一笔,只有对它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理解和翻译时做到符合原文的蕴意。例如:

Everybody made suggestions,but no one actually offeredto bell the cat.每人都提建议,但没有人承担这个危险的任务,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便足以让我认识到英语中典故性成语的重要,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资料。

下面再举两个在口语或教学中遇到的典故性成语:

1.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慈悲;假哭;这个成语源自鳄鱼独特的生活习性。鳄鱼是一种喜温怕寒的食肉类爬行动物,以凶残阴险、善于伪装著称,非洲人视之为水中恶霸。鳄鱼在吞食牺牲品时,它那双蓝灰色的眼睛里常会挤出几滴眼泪。据说鳄鱼的泪腺同它的消化腺有某种关联,所以吃东西时就掉眼泪,这是一种生理现象。由于鳄鱼贪婪凶残、形象可怖,人们对它们十分憎恶,所以非洲人民总是把阴险残暴的敌人比做鳄鱼。因此,在英语中保留下来crococlile tears的形象比喻,用以表示假装的悲痛;伪善的眼泪;假惺惺的泪水之意。如:Dont think that she really feelssorry. She is just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别以为她真的感到难过,她不过是假惺惺罢了。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2

一、中心语句法

中心语句法,就是将所给材料的中心句找出来,以帮助我们确立论点。特别是那些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关键性评议语句,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些语句常常就是材料的中心所在,将它们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无疑是正确的。这也是材料作文最为常见的提炼论点的方法。

【材料】

一次,一个青年人去拜见大科学家爱迪生。见面后,青年人迫不及待地问:“我日夜盼望着能像您一样名扬天下,可就是不为人所知,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出名吗?”爱迪生回答说:“你死后就可以出名了。因为你徒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结果是虚掷一生。你死后,人们会教育后代以你为戒,那时你就能名扬天下了。”

【分析】

这则材料通过不为名利献身科学的爱迪生同一个名利熏心的青年人的有趣对话,表达了做人做事不仅应树立远大理想,而且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惟其如此才能获取成功的道理。所以不难看出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你徒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结果是虚掷一生。”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句,也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有了正确的立意,就等于迈出了优秀作文的关键一步。

二、由物及人法

往往有这样一些材料,它们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寓言故事看起来似乎与人无关,但究其寓意,又无一不与人类有关。这些寓言故事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实际上一则寓言故事就是一则人生的哲理,面对这样的材料,需要我们“由物及人”,做一些横向联想,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一些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如此立意,就找到了正确提炼文章中心论点的突破口。

【材料】

“一个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化了。驴子站起来时,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因祸得福,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再跌倒可以和上次一样,于是故意跌倒水中,结果棉花吸了水,驴子再也不能站起来,被淹死了。”

【分析】

分析类似的材料时,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寓言故事都要联想到人。这则材料以驴子搬用经验做事而丧命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经验”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因此而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甚至失败。“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因为经验有其局限性,更有其科学性,盲目地把局部经验作为普遍经验来照搬,势必犯狭隘经验主义错误,其结果必然失败。本文这样立意,提炼出的中心论点就一定不会错。

三、明析褒贬法

明晰褒贬法即找出材料中那些蕴含着命题感彩的词语。有一些材料往往会蕴含着命题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所以审题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而细致地研读材料,精心捕捉那些体现褒贬情感的语言信息,充分体会这些语言所蕴含的感彩,揣摩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有如此,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从而提炼出恰如其分的中心论点。

【材料】

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到了,司机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后,头发灰白又蓬乱的爱因斯坦老人身着沾满泥土的破雨衣,脚穿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个儿步行而来。

【分析】

这则材料从表面上看,有暴露爱因斯坦对穿戴不太讲究,对容貌不善修饰等不拘生活小节之嫌,其实这只看到了其表面现象,而没有联系爱因斯坦的人品去深入品味。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不拘小节,乃是因为他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到了忘我的地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讲究穿戴和修饰……如此着眼分析,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撰文者所蕴含其中的褒扬情感: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即使成名后,也毫不考虑个人享受,无私忘我,献身科学,精神宝贵。这样的立意无疑是正确的,提炼出的论点也肯定正确。

四、多向思维法

有一些材料交错出现了多人和多事,杂乱无章,像一盘散沙一样无头无绪,乍一看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考生自己的心可一定不能乱,一定要沉稳审题,不妨采用多向思维的方法,即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的立意。譬如,既可着眼于此物立意,又可着眼于彼物立意,还可着眼于彼此两物的关系来立意;既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侧面或反面立意,只要是围绕材料展开的有积极意义的立意,提炼出来的论点就不会跑偏。

【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

(一)横向立意。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立意,论点可以是:无论做何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二)反向立意。思维从与原材料相反的角度去立意:越人赤脚、披发,是因为他们缺乏鞋帽,因此鲁国人就会大有市场,从而得出鲁人不但不会穷,反而会暴富的结论。这是从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的角度进行思维的。

(三)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可提炼出如此论点:无用武之地难酬壮志。

(四)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内容同其他内容加以联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可提炼出这样的论点:扬长避短,方能生财有道。

五、异中求同法

有的材料涉及两个或多个侧面,且论述角度不同,表面上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遇到这种情形,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广泛联系,采用异中求同法(找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点)来立意,从而提炼出切合题意的中心论点。

【材料】

A.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的人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B.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架在山涧上的木头,二则是说小李演讲时很紧张,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啥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形式上不同,但结果一样:未能如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照此立意,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六、互补相生法

【材料】

A、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

材料A强调的是自我理念;材料B强调的是虚心求教,二者都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所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立意:既坚定自信又虚心请教。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从“记成语、玩成语、用成语”的角度研究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教学资源让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高成语教学的效果。

一、听成语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成语很多起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佳话等,这些成语故事寓意深刻、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而且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成语故事听读游戏活动”,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习惯听到喜欢听再到乐于听,从接触成语、熟悉成语再到学习运用成语,通过成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行为技能,使学生学会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说成语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在长期的看成语、听成语之后就会对成语进行消化转化为说成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务说出与其相关的成语。当看到天空的时候可以联想到海阔天空、风和日丽等,说出一些与天空有关的成语,当春游的时候可以说出例如春暖花开、春风满面等成语。引导学生将听到的成语故事进行复述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开展“说成语比赛”“讲成语故事”“看图说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讲故事,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能力。例如在小学课堂上开展“说成语、猜历史人物”的活动,以组为单位通过说成语猜主人翁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成语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对成语认识、理解更加深刻。

三、画成语进行知识迁移

“画图是一件很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小孩子既可以因此发展他的思维,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通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话可以得出画图其实就是知识的一个迁移过程,中国的成语形成都离不开人物、动物、植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所有成语都能够通过画面来表现。在成语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画面来表现成语。这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当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将成语中的狐狸、老虎的动作表情描绘出来,这样就在无形中将抽象的成语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此外,老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画成连环画进行展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成果。

四、易于理解

中国古代的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其中不乏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典籍作品等,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比较困难,但成语必须理解之后才能正确运用,所以本人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供语文教学参考、交流。

第一,以动画片的形式对成语故事进行演示与讲述。例如指鹿为马主要讲的是赵高的故事,鞠躬尽瘁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刮目相看讲的是吕蒙的故事,讲这些成语故事中相关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供学生观看,并在观影过程中对成语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现场还原法,例如在学习“争分夺秒”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体会成语的含义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老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家长经常在晚上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帮助其学习成语等方法,诸如此类。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成语的内涵,正确的运用成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归纳总结

首先要做到善于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于成语数量较为庞大,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成语全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学习过程中切记不要急功近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监督,贵在坚持,每天学习几个成语日积月累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成语水平。

其次,要多听多记,老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规定学生的记忆时间,在记忆后及时进行听、说、读、写、以及运用可以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是要对成语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例如将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部位的成语例如“从头到脚”等、形近或是同音类易写错的成语、与生活想息息相关类成语统一进行归类,运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成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成语水平。

六、结语

对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在趣味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必然会学好成语,学好成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都大有益处,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成语,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要鼓励他们运用成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也能显出他们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功.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朱妹.小学成语教学策略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3]龚肖.在刁学语文开展成语教学的研究策[J].教育观察,2016,(02).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4

1 以故事诱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比如,刚讲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就出示《童年》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

就如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一样,语文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语文阅读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

3 积极引导学生在班集体内的合作阅读交流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阅读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 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那样也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4.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伊索及其寓言故事集,就有目的地阅读《伊索寓言》一书。同时也丰富了学习的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5

老师:“假期阅读模式”活读致用的效果较好

1月11日起,贵阳市的中、小学生陆续进入到“寒假节奏”。在放假之前,许多学校的老师们就开始“因地制宜”的制定学生们的“阅读计划”。

有经验的老师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独到的“假期阅读模式”——以解决“学生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问题。

黔灵小学六(2)班班主任王玮的法子是“开读书故事会”。她的想法是,只要学生能够当众讲得出来,他就一定认认真真地看书了。加上讲故事的阅读方式,轻松有趣,学生们兴趣大。老师们要做的只是保证学生读的书有益身心。

“读报+剪报+批注”的阅读模式,是达德学校六(2)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陈莹提前一个月想好的计划。班上53位学生,每天任意看一份报纸,然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贴下来做成剪报本,学生得自行编排图文,并在旁批注上自己的感想。据陈老师介绍,这样的安排目的有三:一、纵览国事家事天下事,开阔学生视野;二、班上一些学生的作文写得拖泥带水,读新闻可以学习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三、锻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与归纳的能力,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版面设计上来。

“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得在动手实践中才能‘活’起来。”陈莹老师设计的阅读模式,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对此,她很有信心。“之前在一次全班交流会上,有的同学剪的图片、排的版面精细得像是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过;有学生可以像记者一样,对具体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甚至提出自己的质疑。他们一举成为其他同学的偶像。”

“将名著改编成情景剧演出”,是贵州省图书馆少儿部在今年寒假期间的主要工作。据少儿部主任周媛介绍,他们成立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团体“布客小剧团”。“布客小剧团”排演了《青鸟》、《蓝精灵》、《黄雨伞》等经典图书情景剧。其中,根据名著《约瑟夫有件旧外套》编排的同名歌舞剧,在3月2日的“2014‘快乐缤纷’寒假社区儿童联谊会”上展演,获得在场所有家长学生的热烈掌声。“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编台词、编歌舞,经过多次排练后正式进行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扎扎实实的‘读’完了一本名著。”周媛说。

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路平很赞同“活读致用”的阅读方法,“看得出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师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这能有效矫正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诸多弊病,至少,学生们能够热爱阅读,而不是‘被阅读’。”

家长:孩子多数跟着老师走,少数有自己的“一套”

“布置给学生的寒假阅读,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跟着老师走。”在贵阳市的一所私立学校——中天四中教初二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马旭荣老师如是说。面对记者的采访,许多老师给出了马老师一样的回答。究其原因,马旭荣老师说:“一是家长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二是他们自己或许也不知怎样有效的辅导孩子阅读。”

不过,少数家长、尤其是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家长,不仅重视孩子的假期阅读,而且很自己的“一套”。陈莹老师告诉记者,她的“剪报本”阅读方式,就有个学生家长不理解、不认可,“说是让孩子看报纸纯属浪费时间。他自己列有一个书单。”她曾和学生家长聊过,“老师和家长在读什么上观点不尽一致。许多家长认为阅读就专指读中外名著。”

“重视孩子阅读的家长和老师在阅读理念上有差异,我不怕。只要我们在大方向取得一致就可以了。即:尊重孩子兴趣,注意引导,做到开卷有益。”陈莹老师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师们“怕”的是两类家长。第一类是对“课外书”存在偏见的家长:认为读教科书、教辅书才重要,少读没用的课外书,假期不过是孩子补课、进行各种培训的好时候;第二类是即将有子女面临升学的家长,升学压力压倒一切,即便平时再看重孩子阅读的重要性,这时也顾不得了。“今年寒假是六年级、初三、高三的学生升学前的最后一个长假,他们的假期阅读作业,应付着完成的不在少数。学校、老师一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不方便透露名字的资深老师说。

当然,有自己“一套”的家长,有时也会和老师的阅读理念不谋而合。今年寒假,家住扁井的肖女士非常满意老师布置给儿子的“寒假阅读”。她的儿子是实验四小六年级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都是“跟班走”。“三年级时,老师要求的阅读着重于字、词的积累;四年级,着重摘抄美文美句;五年级,写小段的读书笔记;六年级寒假,三大篇读书日记,每天一小段阅读心得。书目不限。”肖女士说,这种循序渐进读书法非常适合自己的孩子,“现在他能够将《三国》、《水浒》里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人听,时不时还能用自己的一两句话进行总结、点评,进步非常明显。”

学生:阅读有偏好,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限制

学生爱读什么书?贵州师大附中高一(24)班的学习委员吴应涛告诉记者,班上男生爱看“男性化”的文学名著,包括冒险类的《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等;该班女生王思涵透露说,班上女生偏爱和女性命运有关的书,如《茶花女》、《廊桥遗梦》等,“女性化色彩明显”。

中天四中的马旭荣老师曾组织班干部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女生普遍爱看青春言情小说,男生则偏爱魔幻、科幻小说。“这和初二这一阶段女生情感意识萌发、心思细腻,以及男生好奇心重的心理有关。”马旭荣老师说。

“小学生爱看童话、寓言故事以及漫画,还有和动物有关的自然百科书。”黔灵小学四(2)班班主任魏跃华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爱看有童心的书,如作家杨红樱的。”

“适合读什么书、不适合读什么书,我都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心平气和的告诉我具体的原因。我会尊重他们的意见的。”贵阳一中毓秀国学社的唐远霞说,他最怕的是“图书被强制没收,这也不让看那也不让读,没任何理由不说还挨一顿训”。

对爱读书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受不了的限制是,“家长不让看课外书”。达德学校的一名六年级学生就有这样的遭遇。他爱看中外经典童话书,但“只要被父母发现,就会遭吼,说是看这些课外书浪费时间”。今年寒假,父母为了他能升入好的中学,安排了各种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功夫看课外读物呀。老师布置的假期读书任务,都只能应付过关。”他苦恼地对记者说,“要是假期都能看书,该是多美好的事啊。”

对中小学生普遍爱看的漫画、青春言情小说、魔幻小说,受访的老师大都对内容表示忧心。“这些类型的书籍,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没有正规出版社的‘黑书’,内容更是得不到保证。”马旭荣老师说。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范文6

【关键词】英语修辞;动物名称;比喻;词汇功能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运用联想将不同对象的相似点进行比较,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习语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是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短句,是多种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段的集中表现。英汉两种语言都以习语丰富而著称,其中动物习语颇丰,有的习语折射出了中英的历史、文化渊源。动物比喻承载着英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的运用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极深。喻体运用的恰当,本体的特征和性质才得以突出和呈现。

一、比喻的类别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有本体和喻体构成。其中喻体是比喻中最重要的功能,喻体的选择受制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明喻是用作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格,即用另一种事物比方所要说明的事物。暗喻也是用一种事物说明或代替另一种事物,又称隐喻。但是暗喻不用比喻词,一般用“be”(是)“become get”(变成,成为)等词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

二、动物比喻的词汇功能性分类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动物比喻移位于人身上是因为动物与人之间能引起类比联想,即人作为本体和动物作为喻体的相似性。本篇就动物比喻的词汇功能作如下归纳分析,以说明动物比喻在英语修辞中的使用特点。

1.名词型

直接用动物名称作名词比喻人或物,把动物的特性与人的某些特征相比较,通过联想进行形象地比喻,其分类如下:

(1)动物名称(转化为)名词

1)The boy is a lion in the match field.那个男孩在赛场上的勇猛如虎。

2)She is a drag on who breaks fire at home.她在家凶神恶煞。与中国文化中dragon(龙)喻为吉祥之物不同,在《圣经》中是一种能喷烟吐火的带翅膀的凶残怪物,喻指令人讨厌的、凶恶的人。

(2)形容词名词+动物名称

1)He's a good doctor,but he is a lone wolf.他是个出色医生,但他不爱与别人合作。Lone wolf(孤独的狼)喻指独来独往的人。

2)The student sitting in the corneris a cold fish.坐在角落的那个学生很孤僻。Cold fish(冷鱼)孤僻的人。

(3)动物名称’s+名词

He is nothing but a cat's paw.他不过是被人利用的人。cat’s paw爪牙,被人利用的人。此语出自一则猫被猴子所骗用爪子从火堆里扒栗子而自己又未吃到的寓言故事,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什么都得不到的人。

(4)动物名称+名词+-ed

He came home late dog-tired.他很晚才回了家,筋疲力尽。dog-tired长时间狩猎后疲倦的狗,比喻累极了的,形容贴切。

(5)动物名称+介词+名词

He looks honest,but actually he is a snake in the grass.他外表看似老实,但实际上他是很阴险的。A snake in the grass来自于《圣经》伊甸园的故事,撒旦化身的蛇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以至于两人被逐出伊甸园,因此把蛇当作魔鬼的化身,现指邪恶阴险的人,潜伏的敌人。

(6)动物名称+名词

In today's rat race,neither you stay ahead nor bail out.当今世界人才济济,不是一马当先独领,就是人仰马翻莫名一文。这是一则人才市场广告,rat race(老鼠竞赛)喻指激烈的竞争。在此一针见血的指出竞争的激烈,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2.动词型

通常是将一些动物名称转换成动词,表现动物的典型动作,既具有动词的特性和功能,又把抽象的东西和思想形象的描绘出来。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主要有:

(1)动物名称(转化为)动词

The police are dogging a suspected murderer.警察正在跟踪一个杀人嫌疑犯。dog(狗)喜欢尾随,隐喻生动逼真,形象地描绘了police与dog的共同特征。动物名称转化为动词的其它例子有: shepherd(牧羊人)to shepherd(牧羊,看管);monkey(猴子)to monkey(胡闹,瞎弄);shark(鲨鱼)to shark(诈骗)。

(2)固定动词+动物名称

He plays the fox for several times pretending to be in pain.有几次他故意装痛。用fox(狐狸)形容人的狡猾,构成比喻,让人过目不忘。

(3)动物名称(作动词)+介词副词

The beggars pig together in a hut during the night.乞丐们夜间挤在一间茅屋里。pig together像猪一样肮脏的挤在一起。We won a victory and pigged out that night.赢得了胜利,我们当天晚上就大吃了一顿。pig(猪)能吃众所周知,恰当的比喻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用作此类型的词语还有:monkey about(戏弄,胡闹,乱动);mouse into(偷偷溜进,蹑手蹑脚进入)。

三、动物修辞反映文化差异

由于中英文化、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有关动物的习语。其语义并不等于所涉单词意义的简单叠加。它们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不了解该习语的文化内涵,单从字面上分析、猜测,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所云,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和理解上的偏颇。

1.宗教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龙曾经是七、八千年前的远古图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龙始终是高贵、有力的象征。“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成语,就成了人们常说的褒奖语。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的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

2.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同一种动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种动物在英语中表示贬义,在汉语中却是褒义,反之亦然。如蝙蝠,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蝙蝠只在夜间出来,象征着灾难。从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见一斑,如as blind as a bat (视力不佳,看不见),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稍微不正常,想法荒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祥。在许多饰物、家具、窗花上都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

3.不同的地理环境折射出不同的文化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牛在农耕文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牛为喻体的习语不胜枚举。如牛肥马壮、牛角挂书等。然而,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和水密切相关。因此,英语语言中折射出捕鱼文化的影像,与鱼有关的习词比比皆是。例如:fish for comp liments(沽名钓誉;转弯抹角地谋取恭维),a fish out of water(离水之鱼;不适应陌生环境的人),neither fish nor fowl(既不是这,也不是那;非驴非马), there are(plenty of)other fish in the sea。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是文化的载本。扎根于不同文化和习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貌似神非。但他们都与具体的风俗习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对于我们学习语言,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动物比喻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透过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性同时,深入地研究和领悟外国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地将文化信息正确地相互传递,缩短两种文化间的距离,在跨文化语言的交际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汤玉华.浅谈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8):44-46.

[2]李灏.英语比喻修辞方法的巧用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92-94.

[3]贾琼.英语颜色词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J].民族教育研究,2003(4):87-92.

[4]李萌萌,王华.英语常用修辞格的语用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4-98.

[5]姚文振.英汉词汇中动物名比喻意义比较[J].社科纵横,2002(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