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旅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生态旅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范文1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寒地区的草原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高寒草原的生态比较脆弱,需对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以促进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

一、甘南高寒草原生态旅游概况

甘南高寒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黄河源头,是天然的生态屏障。甘南草原地形复杂,平均海拔近3000m,属于典型的高寒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甘南草地总面积超过270万hm2,占甘南州总而积的70%左右,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

近年来,甘南州草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70.02万人次,同增长54.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3亿元,同比增长51.3%。旅游业总收入和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主要旅游草原有当周草原、美仁大草原、森林公园、勒秀洮河森林、峡谷景观、桑科草原、玛曲黄河首曲草原等。

二、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用模糊数学来描述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它是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视为一个模糊综合评价过程,通过合成运算,可得出评价对象从整体上对于个体评语等级的隶属度,再通过取大或取小运算就可以确定评价对象的最终评语。

通过查阅甘南发展统计年鉴(2015年)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并代入高寒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求得隶属度,建立模糊矩阵,得出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隶属矩阵R;采用通过专家打分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甘南州具体情况,运用墒进行修正,并参照国内前期研究学者评价的标准,赋予各指标层相应的权重。

三、甘南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系统考察、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草原旅游、生态旅游和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文献,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针对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目前草原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订众多承载力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选择,然后把选中率超过80%的指标提出来,继而辅以专家和旅游爱好者以及当地居民的座谈,最后,综合学术上目前比较认可的指标体构建了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次,23个指标构成了一分层次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的指标评价标准,参照艾琳提出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标准,参考《GB 19377-2003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并考虑高寒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确定评价集:V={ I,II , III,Ⅳ,V},即{ 弱载,亚适载,适载,亚超载,超载}(见表1)。

四、甘南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通过计算求隶属度,建立模糊矩阵,得出甘南州高寒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隶属矩阵R;并赋予各指标层相应的权重(见表1);最后,合成结果:Y=R×W。由于评价结果是一个等级模糊子集,为了反映信息,这里采用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最大值所对应的等级作为评价结果(见表2)。

原生态旅游范文2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普遍认为:“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意识到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时,提出的一种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共同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而生态旅游以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沽源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为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区的过渡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1.4℃,夏季平均气温17.9℃,是理想的避暑度假旅游胜地。该县处于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阴山余脉横贯东西,南部与燕山山地相接。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536米。东南山高林密,东部地势平坦、草地肥沃、河流湖泊众多,西部丘陵绵延、林田交错、波状起伏。全县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三类:

1.西部农田林网:1965年沽源县委在西部的黄盖淖乡林源村搞农田防护林建设试点,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两年后初具规模。经测定,林带内的风速可降低、相对湿度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粮食产量提高了15—20%。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1968年开始向全县推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经验,林网面积达到172万亩,形成了“林带交织似网,作物层次分明”的波状高原面上富有曲线变化和色彩变化的壮观的“井”字型农田林网观光带。适合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和自驾游。

2.南部绿色长城:绿色长城地处南部坝头一线,东西跨越六个乡镇,全长120多公里,山高林密,主要为原始次生林及人工栽植的华北落叶松。2000年以来,沽源县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一退双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230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50多万亩,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8.7%,形成了现在的“塞北绿色长城”。这里植被茂密,气候凉爽,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13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滦河、黑河、白河均发源于此。其中金莲山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塞北绿色长城”旅游观光环线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旅游画廊,适合观光、摄影、写生、科考、登山、自驾车越野等旅游活动。

3.东部湿地草原:这里是沽源县夏季旅游的核心区,是京西最大的原始草原,由草甸草原和湿地沼泽组成。它以县城为中心,覆盖了东、南、北辽阔的区域,是一条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的狭长地带,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面积1600平方公里。每逢盛夏,这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美、风景如画。草原上自然风景区、历史遗迹遗址、草原度假村和“农家乐”等一应俱全。这里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闪电河水库、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闪电河;有国家级旅游度假村塞外庄园(4A级)、沽水福源(4A级)、天鹅湖(4A级);还有金代景明宫(大宏城)遗址、金代土长城(金界壕)遗址、察汗淖儿行宫(小宏城)遗址及梳妆楼元代贵族墓葬群等。

三、沽源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区位优势明显。是距京、津最近的、面积最大的原始湿地草原,距北京仅270公里,且交通便利。

1.2水资源丰富且档次高。沽源是黑河、白河、滦河的发源地,可称之为“三河之源”,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天然淡水淖泊12处,水域面积近7万亩,水质纯净,鱼类繁多。其中闪电河水库水利风景区属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特别是青年湖,位于县城之中心,库容115万立方米,城区有如此大的水域,在河北省各县区中是首屈一指的。

1.3湿地草原独具特色。沽源草场面积202万亩,其中湿地草原达60万亩,水草丰美,绿地如茵,动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茂密。特别是2009年闪电河湿地草原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更彰显了沽源湿地草原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所在。

1.4政府政策支持,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在全县推广的农田防护林建设,1985年集中全县的人力栽植的、横贯全县东西的“百公里双万亩枸杞绿色长廊”,2000年以来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建设,以及2007年以来“五年禁牧”举措等,均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劣势(Weaknesses)

2.1景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沽源县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地带,降水量少,而对水资源依赖性很强的湿地草甸、湖淖河流、森林植被,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生态环境和水体极易受到破坏和污染。

2.2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对草地人为破坏严重。近几年夏季到沽源避暑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考察的人很多,初步统计仅2009年—2011年三年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为50万、60万和80万,旺季时各个景区每天都是车来车往、游人密集,对脆弱的草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3旅游季节太短。由于沽源地处坝上高寒区,使得以湿地草原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季节性特别强,旅游季节集中于6月下旬至9月初的两个多月,其他时间旅游景区都关门歇业,旅游设施设备全年利用率不高,使得当年旅游收入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了再投资。

2.4政府财力有限,对旅游业投入不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沽源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贫困县之一。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总体接待设施档次较低,旅游服务水平较差,景区的维护和管理跟不上。

3.机会(Opportunities)

3.1回归自然的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化旅游的潮流。休闲度假型游客的日益增多,加上距离京、津、省会、张家口市很近的优势,无疑给沽源的生态旅游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3.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游客理想的避暑胜地。沽源地处坝上高原,夏季气候凉爽、风景秀美、空气清新且交通便利,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京、津、冀等地游客避暑度假的绝好去处。

3.3政府宣传力度加大,提高了沽源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沽源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大大增强,各种促销活动日益增多。比如塞外庄园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张家口坝上草原旅游节”;2010年7月26日上午在沽源县闪电湖东岸举行了“中国沽源首届湿地文化节暨京张‘心连心’大型文艺演出”;而“湿地草原、神韵沽源”等主题宣传口号也赫然出现在了京津冀的公路边大型广告牌上和电视广告、报纸中。

3.4西部农田林网和南部绿色长城旅游资源,目前还未完全利用和进一步开发。随着对二者的投资和规划力度的加大,沽源的生态旅游规模、范围和类型还将进一步扩大。

4.威胁(Threats)

4.1周边各县竞争对手的威胁。沽源县周边的几个县均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虽与沽源的草原类型和规模不同,但以草原为依托的景区和休闲度酒店(度假村)很多,且档次较高,其中张北县和丰宁大滩是最强的竞争对手。

4.2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干旱少雨多风沙的草原生态环境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旦遇到干旱的年份,湖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存在着退化消失的威胁,草地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而草原植被的人为破坏和景区三废处理缺失会造成草场沙化、水体及空气污染、环境恶化。

4.3某些景区的过度开发遏止了以后的发展。比如近几年在以闪电湖为中心的湿地草原上,建的度假村太多太密。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争相扩大规模、增加多种娱乐健身项目,大量占用了草地和水资源。

四、沽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笔者根据以上对沽源生态旅游的分析结果,针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建议:

1.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沽源县虽然也制定了《2009—2020总体旅游业发展规划》,但尚未通过评估,说明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特别是针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部分要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论证。

2.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以保护为主”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不能只为短期利益破坏了生态环境。其次,要防止只保护不利用的极端主义,忽视生态旅游的经济功能。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正确引导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旅游企业绿色经营,使生态旅游在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其长足发展。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体系

在严格执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更详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景区经营管理条例,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促进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4.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企业资金有限且各自为阵,存在注重微观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的现象。所以县政府应该积极筹措资金,重点投放在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参与景区游览线路设计并给以资金支持、改善景区道路、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垃圾回收点和填埋场、修建一些可以保护花草的围栏、引人注目的告示牌、木制人行桥、观景台、览胜亭等,还可以在景区内统一规划修建环保型的厕所、停车场、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

5.确定合理游客容量,避免景区“超载”

如果单位时间内景区游客容量过多,势必造成管理混乱,践踏花草植被、乱仍垃圾、汽车尾气噪音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资源现象。所以应合理确定每个景区游客的容量,必要时采取游客分流的做法。比如与签约的旅行社制定“错时”游览计划,对散客的专人引导等等。

6.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与景区环境保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每年在旅游季节到来前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涉及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经营管理、服务技能、环保知识、服务和环保意识等方面。

7.加强宣传力度,既要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又要提高游客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扩大客源市场。同时,在宣传资料中,要将文明旅游、环保理念和生态旅游的意义渗透其中,使游客在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8.提高当地公众的参与意识,发挥当地公众支持作用

原生态旅游范文3

关键词:沽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建议

一、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普遍认为:“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意识到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时,提出的一种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共同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 ”。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而生态旅游以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沽源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为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区的过渡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1.4℃,夏季平均气温17.9℃,是理想的避暑度假旅游胜地。该县处于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阴山余脉横贯东西,南部与燕山山地相接。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536米。东南山高林密,东部地势平坦、草地肥沃、河流湖泊众多,西部丘陵绵延、林田交错、波状起伏。全县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三类:

1.西部农田林网: 1965年沽源县委在西部的黄盖淖乡林源村搞农田防护林建设试点,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两年后初具规模。经测定,林带内的风速可降低、相对湿度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粮食产量提高了15—20%。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1968年开始向全县推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经验,林网面积达到172万亩,形成了 “林带交织似网,作物层次分明”的波状高原面上富有曲线变化和色彩变化的壮观的“井”字型农田林网观光带。适合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和自驾游。

2.南部绿色长城:绿色长城地处南部坝头一线,东西跨越六个乡镇,全长120多公里,山高林密,主要为原始次生林及人工栽植的华北落叶松。2000年以来,沽源县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一退双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230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50多万亩,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8.7%,形成了现在的“塞北绿色长城”。这里植被茂密,气候凉爽,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13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滦河、黑河、白河均发源于此。其中金莲山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塞北绿色长城”旅游观光环线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旅游画廊,适合观光、摄影、写生、科考、登山、自驾车越野等旅游活动。

3.东部湿地草原:这里是沽源县夏季旅游的核心区,是京西最大的原始草原,由草甸草原和湿地沼泽组成。它以县城为中心,覆盖了东、南、北辽阔的区域,是一条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的狭长地带,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面积1600平方公里。每逢盛夏,这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美、风景如画。草原上自然风景区、历史遗迹遗址、草原度假村和 “农家乐”等一应俱全。这里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闪电河水库、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闪电河;有国家级旅游度假村塞外庄园(4A级)、沽水福源(4A级)、天鹅湖(4A级);还有金代景明宫(大宏城)遗址、金代土长城(金界壕)遗址、察汗淖儿行宫(小宏城)遗址及梳妆楼元代贵族墓葬群等。

三、沽源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区位优势明显。是距京、津最近的、面积最大的原始湿地草原,距北京仅270公里,且交通便利。

1.2水资源丰富且档次高。沽源是黑河、白河、滦河的发源地,可称之为“三河之源”,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天然淡水淖泊12处,水域面积近7万亩,水质纯净,鱼类繁多。其中闪电河水库水利风景区属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特别是青年湖,位于县城之中心,库容115万立方米,城区有如此大的水域,在河北省各县区中是首屈一指的。

1.3湿地草原独具特色。沽源草场面积202万亩,其中湿地草原达60万亩,水草丰美,绿地如茵,动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茂密。特别是2009年闪电河湿地草原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更彰显了沽源湿地草原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所在。

1.4政府政策支持,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在全县推广的农田防护林建设,1985年集中全县的人力栽植的、横贯全县东西的“百公里双万亩枸杞绿色长廊”,2000年以来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建设,以及2007年以来“五年禁牧”举措等,均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劣势(Weaknesses)

原生态旅游范文4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川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7-02

一、川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概况

(一)生态脆弱区的界定

对于生态脆弱区(Ecotone)这一概念,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Gose.J.R 认为生态脆弱区是指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及土地资源丧失的地带[1]。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空间可表达为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及地貌板块接触带等[2]。同时,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范围也不完全与生态交错带重合,而是从属于生态交错带,是其中最不稳定而又最敏感的部分[1]。从生态系统的定位角度看,生态脆弱区是指对环境因素改变的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小的生态环境系统,与Ecotone 所认定的生态交错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2008年《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指出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虽然不同的学者以及纲领性的文件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上述概念都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与不稳定性,其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生态环境及资源较易遭受破坏。其二是生态脆弱区内的人地矛盾关系,脆弱生态区与社会经济条件紧密联系,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和对外界干扰反应的敏感上,还反映在脆弱生态区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撑能力比较弱这一方面,这种支撑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它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系统的稳定能力、缓冲能力、自然降解能力、抗逆能力和修复能力所能承受的社会经济影响低下[4]。

(二)旅游资源特征

川西生态脆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是中国三级大地形中由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陡起的大转折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质地貌构造环境,区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有雪山、奇峰、冰峰等山体景观;有着湖泊、大江、瀑布、温泉等水体景观;有着濒危动植物、孑遗生物、奇花异草等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同时,川西生态脆弱区还是汉、藏、羌、彝、回等族文化的交汇带。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多民族长期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迷人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独特而神秘的人文现象,如川西高原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等。川西生态脆弱区还是经过的地方,在此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和遗址[5]。川西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且分布集中,区域内景观类型较为多样,景区景点享有盛名。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的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研究中心――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黄河第一湾及若尔盖大草原等草甸风光;有贡嘎山、四姑娘山、雪宝顶等多座对外开放的登山区;有冰川奇观、举世罕见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有现今唯一仅存的母系氏族――东方女儿国泸沽湖风景名胜等[6]。

二、川西地区旅游资源脆弱性特征表现

(一)对游客的承载能力有限

川西地区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且极具魅力,但是有具有不可再生性,超出景区环境容量的游客数量对景区资源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大的,有些甚至是难以修复的。川西地区的很多旅游景观,例如,九寨沟、黄龙等景区具有明显季节性限制,在旅游旺季,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游客数量剧增给生态旅游系统带来巨大的承载压力,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一直在进行游客数量监测的九寨沟景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由于散客激增导致的游客滞留事件,无疑是对此类生态旅游地区环境脆弱性的一个集中体现。

(二)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

从构成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各要素来看,其本身就极易遭受破坏。在川西地区的植被基带为针阔叶混交林,至上依次为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植被,这些植被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有限;川西地区土壤的具有质地松脆,极易风化侵蚀等特点,故水土流失严重;川西地区还缺乏大型水库和湖泊,生态调节能力极为受限。但很多游客正是被其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所吸引,许多徒步旅行、骑马、露营等活动在川西地区比较盛行,这些活动对植被的践踏,导致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会降低植被生长量、覆盖的面积。重则会导致植物种群以及群落减少、品种改变。同时践踏也会破坏土壤的腐殖质层,甚至破坏土体中的矿物质,使土壤容易受风、雨水的侵蚀,降低土壤厚度和渗透力,易产生水土流失。

(三)自然灾害对频发

川西地区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自然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该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地震带和泥石流和崩塌滑坡灾害多发区,是全国暴雨多发区,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45.91%。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川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性都很大。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很多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遭受破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多年重建也未能恢复如初。再如,海螺沟以奇特的低海拔海洋性现代山谷冰川,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引人注目,但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景区的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遵循“绿色开发”、循环利用原则,在宏观上制定合适的环境维护、绿色营销、生态技能等制度,从代际公平、区内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均衡等方面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微观上制定较高的环保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认证,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位于川西地区的九寨沟和黄龙两个保护区正式通过了国际级绿色环球21的评审[7]。旅游管理部门还应进行严格监管,对缺乏科学论证的设备、技术及缺乏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的资源开发项目进行严格控制,扶持优秀的旅游资源规划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二)加强对旅游参与者的政策约束和生态环境教育

旅游参与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生态脆弱区环境破坏较多的大多是人为的因素。例如,很多生态脆弱区的景区管理者或经营者为吸引或招揽游客,在景区内兴建各类宾馆、饭店、度假村、商店及娱乐场[8]。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对本省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生态旅游一般离城镇较远,购物不方便,旅游者在进入生态旅游景区游览观光过程中通常携带许多软硬纸质、塑料包装及金属易拉罐装等简便食品与饮料,其餐饮后不能理性丢放极易污染水源植被等,再加上生态旅游区山深林密、道路崎岖,人为造成了固体废弃物难以收集、清扫及外运处置处理。特别是游客将生活垃圾丢弃在山沟、峡谷、天堑等人们难以清理之处,其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环境影响极大。因此,亟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条款对对生态脆弱区的经营管理者及旅游者进行约束是进行可持续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就有专门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景区客流量等方面的条文。给相关的旅游参与者以约束,并引起了国民的重视。今后,在对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中,应进一步对相关人员加强环境教育,让经营管理者能理性的利用自然环境,旅游者能增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因此,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前应先进行保护,注重对文物古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川西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应该认真研究其他生态旅游区开发和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建立适合该区域的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模式。应该考虑如何将现代与地方传统结合的问题,让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成为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借鉴生态学、景观学的方法采取生态工程恢复规划方式[9]。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2):97-105.

[2]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2):1-7.

[3]罗承平,薛纪渝.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特征、环境问题及综合整治[C].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1-70.

[4]甘露.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1):38-42.

[5]王瑛,李波.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J].生态经济,2004,(11):106-109.

[6]邓清南.川西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山地学报,2002,(12):152-155.

[7]宋瑞.关于建立中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9-54.

[8]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学术月刊,2008,(9):76-78.

[9]田亚丽.中国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83-85.[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08

原生态旅游范文5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二、生态的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万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森林公园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现在年接待游人达5000多万人次,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92处,全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

(三)我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蓬莱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果,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蓬莱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别是在经过连续七年的“黄金周”后,观光旅游已经达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起步较晚、规划设计起点不高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规划建设和市场促销等方面明显滞后于观光旅游。目前,仅有蓬莱阁西苑、兴瑞庄园、田横山文化公园等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但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规模上,还是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效益等方面,与生态旅游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例,据统计,2004年西苑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仅为21000人次,与蓬莱市全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极不相称。田横山文化公园作为我市唯一的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公园,其功能主要是满足我市当地居民的休闲、观光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与投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

(一)我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艾山位于蓬莱市境内南端,距蓬莱市区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莱境内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远望如笔架,山脉东西走向,山脊奇峰罗列,晴日登顶远眺,可望蓬莱、龙口、栖霞三市概貌和渤黄二海风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场,面积4591亩,树种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叶松、板栗、苹果、核桃等,森林覆盖率84.6%。1991年,被列为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2004年底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军兵器厂遗址,此外还有扁担石、蜂窝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点。场内生态环境良好,山林风光秀丽,山间溪水长流,空气清闲,花香鸟语,气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光游览。该区域具有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温泉,是开展登山观光、攀岩探险、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活动的绝佳区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兴瑞庄园: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位于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沿渤、黄海交汇处黄金海岸而建,东邻蓬莱新港,西望蓬莱仙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绮丽。该产业园建于1998年,是集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以高效、特色、高三大特点著称,重点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闲游、水上游乐健身游和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兴瑞庄园是蓬莱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下属的四个经营实体之一,占地面积300多亩,庄园内主要景点有潘华楼、小天使、石铺路、鸳鸯浴池、连心河、日式沙疗浴池、爱心桥、泉(钱)涌、八卦池、海仙桥、垂钓水寨、怡情村等,与其它旅游景区相比独具特色。

3、蓬莱阁西苑景区:位于蓬莱阁西1公里的龙首山区。龙首山以山巅酷似龙首、山脊起伏盘蜒、形同巨龙腾动而得名。龙首山海拔115米,山区北麓面积360亩,北依渤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林木青葱、花草繁盛,海淮幽静,空气清新,野生鸟群盘旋鸣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势先后建起了狩猎谷、水帘洞、动物园、渔人村、动物表演场、鸟语林等景点,初步形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

4、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海拔72米,东南与丹崖山相联,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山阴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明、清两代设有炮台,皆存有遗迹。1987年,田横山辟为旅游公园,陆续兴建海上观光客运索道、全周影院、田横山栈道等景点。

5、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葡萄及葡萄酒业是蓬莱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蓬莱又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来蓬莱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左右。蓬莱市将旅游业和葡萄酒业进行了巧妙结合,在烟蓬旅游观光大道两侧规划了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形成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

6、温石汤温泉:温石汤温泉位于蓬莱市南34公里村里集镇温石汤村,距艾崮山风景区10公里。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52度,昼夜流量1000立方米。温泉水质晶莹清澈,光洁,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氟、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疗伤止痒,对关节炎、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常浴温泉水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润肤、美容大有裨益。

7、生态谷:为实现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优势与艾山森林公园度假旅游优势的有效连接,市政府斥资在二者之间的山谷中规划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专用通道,即“生态谷”,实现了南北两大度假旅游区域的直线贯通。生态谷长约50公里,两侧进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并建有休憩宾舍小品等,在绿化带外有许多可供游人亲自采摘的果品种植林,别有一番风情。

8、蓬莱村:蓬莱村景区占地230亩,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景区“一池三山”汇集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南方私家园林之秀为一体,表现出道家的思想精华,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书画、诗词歌赋、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统工程,同时也俱备餐饮、娱乐、休闲、会务、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我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海滨沙滩等,又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蓬莱村、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等。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和在建的蓬莱村外,其它的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太少。

2、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景区(点)较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莱开展生态旅游大多数选择的是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而这两处景区都 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3、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我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了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但拥有每年大约200万人次的游客市场,以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新老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与我们近几年不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等已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4、不便,无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离蓬莱市城区普遍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之遥。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定、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莱人都有所耳闻,但又有多少人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呢?有许多人想去,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则耗时耗力,而目前我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人气。同艾山相比,距离城区较近的蓬莱阁西苑和田横山公园则要好一些。随着摩托车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区居民驾摩托车到这两个景点休闲游览更经济实惠。可见,交通问题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我市生态业需要解决的几个

(一)高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成立由旅游、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政府投入、经营权转让、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吸收各种成分参与,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态旅游板块:东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长廊为中心,结合卧虎山森林公园组成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南部以艾山国家森公园为中心,结合大刘家水库水上游乐、温石汤温泉康疗组成体验生态游板块;西部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中心,结合田横山文化公园和主题乐园组成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北部以蓬莱村为中心,结合兴瑞庄园、海上观光、海市蜃楼组成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形成东西部以烟蓬观光大道和海滨观光大道为连接、南北部以“生态谷”旅游专用通道为连接的生态旅游总体格局。具体为:

1、东部: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

利用现有的烟蓬大道两侧的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规划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将葡萄酒厂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观光者充分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呼吸到田间自然清新的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观光者现场讲解葡萄酒加工酿造工艺,宣传葡萄酒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国产佳酿。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为发展创造商机,逐步形成以“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保护性开发建设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卧虎山森林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旅游娱乐、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近郊森林公园。在不破坏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公园可规划为森林游览区、游乐野营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分区,丰富和完善公园的生态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体验生态游板块

艾山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刘家水库、温石汤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规划为三大功能区: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

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区内游览、区外居住”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内进行整体规划,并按功能进行分区。可分为登山游览区、运动区、科普教育区、红色旅游区、野营体验区、休憩服务区等,时机成熟时进行分片开发,形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

(2)温泉康疗区:

在温泉所在地温石汤村或其附近,规划建设一处休闲度假村。其功能分区为:

A、温泉疗养区:建设水疗楼一座,可开设多个浴种,如中药浴、桑拿浴、冲浪浴等。在用温泉理疗的同时,还可与光疗、磁疗、电疗及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配合,为游客去疾消疲。

B、康乐度假区:建设温泉休闲别墅、温泉公寓酒店、全循环天然温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设一些与环境相协调的游憩建筑、平台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疗减压的同时,又可休闲观光。

C、配套服务区:根据康乐度假的需要,建设保龄球馆、网球场、商场购物、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3)水上运动区:

利用大刘家水库开发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进行垂钓、划船、摩托艇、皮划艇、渔家乐等水上娱乐活动。同时,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品位的绿化美化,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旅游胜地。

3:西部: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

该板块内的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处于旅游度假区内,距离城区较近,是本地居民闲暇时休闲观光的主要选择景点,地理位置相对具有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这两个景点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点。蓬莱阁西苑花草繁盛,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另有一个小型动物园,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爱。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田横山上,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南面则绿树环抱,绿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结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闲健身的首选。但这两个景点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闲观光为主,功能比较相似,如果没有适当的连结点,两者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这个连结点应该是功能与这两个景点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间而更靠近于蓬莱阁西苑。因此,在蓬莱阁西苑东部建设一处以游客参与互动为题材的、以游乐项目为主的游乐园是必要的,以增强该板块的动感,从而使该板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动静结合的主题乐园,游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个区域去游玩。

4、北部: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蓬莱村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填补了我市旅游业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兴瑞庄园景点经过数年的发展,虽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经营方面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离城区较远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项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莱村项目的出现,将有效地缩短兴瑞庄园与城区的距离。如果兴瑞庄园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旅游功能,两个风格迥异的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在该区域内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另外,如果再结合该区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观光、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该板块必将成为我市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

(二)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以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览观光方面,而对参与互动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如探险、休憩、摄影、作画、野炊、野营、体育等。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让旅游者充分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爆炸”。在这个时代,信息通过多种形态媒体构成的信息系统传递。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人间仙境”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四)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

可与客运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

五、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不可否认,我市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快提高森林和绿地的覆盖率,力争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3、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市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半岛型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登山探险游、动植物观赏游、海滨度假观光游、农业观光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我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5、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产品风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

6、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原生态旅游范文6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