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劝学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劝学文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学生;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29-01
要利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格培养,就需要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格结合起来。在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同时,渗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人格的自我完善,重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泉源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他们才会去创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教《鸿门宴》,除简介司马迁与《史记》外,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梗概以及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发学生兴趣。上《兰亭集序》,可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上《归去来兮辞》,不妨先讲讲《五柳先生传》等。总之,激趣的手段可各有不同。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经常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经常有一种新鲜感,多媒体的使用的的确是一种好的手段。因为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一种熏陶感染,没有对学生的感染,学生很难接受文本的内容,教师所教的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式,坚定地树立大语文观
扭转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坚定地树立大语文观,使其不仅与现代语文,而且与其他学科充分地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单靠文言文来培养学生健全完满的人格是很不够的,还要和现代白话文结合进行。比如《宽容序言》中对宽容这种美好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中还要和其它学科结合,共同完成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
(一)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
文言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多媒体的使用使死的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课堂容量更大,画面生动多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做成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特殊时空。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利用电脑技术,把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用视频的形式加以再现,可以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图象,学生更易于把握课文内容,乐趣自不待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古老的文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易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过,多媒体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文本的阅读。文本的阅读是第一位的。语言文字自有它本身的魅力,生动、传神,而且有时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耐人咀嚼。
(二)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文言文培养学生的人格,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与结合起来。课内文言文的阅读量是非常小的,要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就需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很多学校有自编的校本课程,学生就会更加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古代文明,更加热爱家乡。利用校园宣传牌,教室走廊宣传古代文化,制造浓郁的古典文化的氛围。我们学校每条道路上都有一个制作精美的宣传牌,内容很丰富。有出自《礼记・中庸》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室的走廊上有更多的励志、学习等方面的内容。“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学生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受到教育,提升人格品质。
三、注重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一)注重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读者要读懂文章的深沉含义,或者读懂那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文言文时,仅凭解析还小够,还必须通过诵读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为诵读将书面语言有声化,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深刻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并在感情上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诵读《项脊轩志》,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诵读《滕王阁序》,则感受到自然之纯美,诵读写景抒怀的《愚溪诗序》、《赤壁赋》,则感受到作者借自然之景“独抒性灵”宣泄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除此之外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特别讲究平仄、韵律,与诗歌、音乐是相通的,诵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所以,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在整个高中阶段,课后练习就出现了23次背诵要求,8次朗诵要求;占据了全部练习的14.4%。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激发丰富的审美情感;吸吮人文养分,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名言警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育方向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应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注重体会、品味,陶冶情操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是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生活环境不同,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分析理解每篇课文时,不应像对待数理化那样,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体会、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塑造完整的人格。
劝学文范文2
一、“文学小圈圈”的组建策略
“文学小圈圈”的组建需要由选人的“伙伴式圈圈”向选书的“文学小圈圈”过渡。随着学生阅读内容的深入、年级的升高,须从同读一本书向同读一类书提升,从班级“小圈圈”导向班际“大圈圈”。
1.从“伙伴式圈圈”到“文学小圈圈”
“文学小圈圈”打破了传统上“按阅读能力分组”的方法,按照学生所选书籍类型进行组合,以4人到8人为宜。事实上,在“文学小圈圈”组建初期,学生考虑更多的往往不是喜欢阅读哪本书,而是自己的好朋友挑选了什么书。他们觉得与自己喜欢的同学组建成“伙伴式圈圈”一起阅读、讨论,更能激发并维持自己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由选人的“伙伴式圈圈”慢慢地向选书的“文学小圈圈”过渡。“文学小圈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圈圈成员先是独立阅读,然后再相互分享对文本阅读的感受,接着共同确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性阅读。“独立阅读”与“阅读分享”这两个基本环节,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又实现了多元解读的互补与共享。
2.从同读一本书到同读一类书
选择相同的书籍,阅读共同的内容是维系“文学小圈圈”命脉的关键所在。起初,圈圈成员因为选择同一本书组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分配研讨角色,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分享。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喜好渐趋明显,对作品类型的选择也趋于相对成熟和稳定。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同一本书的阅读组合变为同一类书的圈圈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的系列作品阅读圈,如阅读西顿动物小说组成的“文学小圈圈”、也可以是同一类文学体裁的作品阅读圈,如阅读校园侦探小说组成的“文学小圈圈”。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就同一类的书籍进行分享、交流,从多元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习得阅读方法,感受文本意义,以此推进阅读由个别向类型、由个体向群体、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型,使阅读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从班级“小圈圈”到班际“大圈圈”
“文学小圈圈”的运行初期是以班级为单位,班内学生根据选书情况组建阅读圈。由于“文学小圈圈”强调学生个体在对作品个性赏析基础上的阅读与分享,因此,特别需要圈圈成员之间的多元组合与互补,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宽学生的赏析视角。所以,待“文学小圈圈”运行比较正常后,尤其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可引导学生打破班级“小圈圈”的限定,组建班际间的“大圈圈”。所谓“大圈圈”并非仅仅指人数的多寡,还指组圈人员所涉及的范围,此时的“大圈圈”可以是围绕同一本书的同个年级或多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圈圈组合,也可以是围绕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同个年级或多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圈圈组合。班际“大圈圈”使得更多陌生的面孔因为相同的阅读爱好而组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提升文学阅读品质的有效对策
“文学小圈圈”通过多种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品质,主要策略有如下几种:
1.独立阅读,强化自主体验
独立阅读的理念落实在“文学小圈圈”中,即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自主制订阅读计划、自行编写研讨题目。
1)自主选择阅读书籍
“文学小圈圈”改变了以往课外阅读中学生选择权被剥夺的状况,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作品,把阅读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之上。为确保学生所选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可读价值,教师可举办小型书展,让学生自行携带感兴趣的书籍参加,利用书展与同学交换及分享。教师也可将适宜的书介绍给学生。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可确定难度适宜的“推荐书单”。学生可根据书单查看作品,选定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目。最后,选择相同书籍的学生组建成“文学小圈圈”。将选书自归还给学生,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外,也将权利及责任进行分摊,提早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更独立、有效的阅读做好准备。
2)自主制订阅读计划
推行“文学小圈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就更多具有独立性和自发性精神的终身阅读的爱书人。因此,“文学小圈圈”组建以后,圈圈成员须自行讨论制订阅读计划,如确定阅读时间,安排聚会、研讨次数,商定每次聚会、研讨前的阅读内容,分配各自的研讨角色,以保证文学圈阅读活动顺利进行。通过制订阅读计划明确可预见的阅读进度,明确圈圈成员各自担当的权利和义务,使“文学小圈圈”得以正常、有序地推进。
3)自行编写研讨题目
“学生自行编写研讨题目”是“文学小圈圈”一项特有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意识的有效形式。学生自行编写研讨题目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圈圈成员自己找重点、提出问题;自己设定讨论程序;用笔记或图画引导阅读及讨论内容。这样,教师把提问题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即通过教师“强制要求”学生自行编写讨论问题的方式,把学生的阅读层次推向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高度。学生在设计研讨题目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反复地阅读原文,这不只是在训练他们自发性阅读的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深层理解能力。
2.角色研讨,促进能力提升
如果说独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碰撞,那么,角色研讨则是学生与同伴之间多样视角的思维撞击。在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文学小圈圈”通过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参与讨论,以多元的方法及视角去分析文学作品。
1)正确定位角色
在自读准备阶段,“文学小圈圈”每位成员都要认真、独立地阅读所选作品,然后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能够胜任或希望尝试的角色。学生在完成“自读日志” 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完成相应的“角色日志”。一般来讲,“文学小圈圈”的每位成员要扮演四个关键角色:研讨小主持(负责主持“文学小圈圈”讨论全过程;准备系列开放的问题,引导成员就整个文本进行交流,而不过分关注细节)、朗诵小广播(负责把书中有意义的句段挑选出来朗诵、欣赏)、追踪小记者(负责用流程表或简笔画形式呈现故事发展情节、时空背景等)、连结小天使(负责把故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链接,找出关联性),和四个补充角色:词汇小灵通、摘要小神童、预测小专家、文本小神探。这些研讨角色造就了“文学小圈圈”的两大特色:一是研讨会的成员必须各司其职,以分工合作来共同解读作品;二是每个学生在每次研讨中都必须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用多元的方法及视角去分析文学作品。
2)开展角色研讨
定期交流、进行角色研讨是“文学小圈圈”得以正常运行的引擎,也是检验和促进学生阅读的助推剂。“文学小圈圈”中的角色研讨强调的是有序交流,注重的是“补充、修改、质疑”。如阅读《强盗》后开展“文学小圈圈”的角色研讨活动,研讨小主持作为阅读聚会的主持者,通过“请‘追踪小记者’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请‘词汇小灵通’谈谈发现的重点词句”、“请‘预测小专家’谈谈故事接下去会怎样发展”、“请‘朗诵小广播’为大家朗读精彩句段”等形式来组织话题。通过有序引导、深入研讨的方式,发散圈圈成员的思维。“文学小圈圈”其他成员通过“我有补充……”“我选了另一个词……”等形式从各自角色出发展开讨论。“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的形式使得“阅读分享”的过程更具吸引力,让学生成为快乐的阅读者。
3)轮换研讨角色
在“文学小圈圈”活动初期,可将各个角色固定一个月左右,每周组织一次研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角色责任形成较明确的认识,有效地扮演角色,熟悉“文学小圈圈”的运行模式,保证研讨的高质量。待到学生对第一角色明晰,“文学小圈圈”运转自如时,可采取一周轮换一次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得到不同的认识。同时,角色轮换也使小组成员懂得聆听多种讨论与观点,意识到要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负责,促进角色间的相互尊重。
3.个性创作,增强阅读内驱
经历角色研讨的阅读分享之后,“文学小圈圈”会再次回归到个体阅读。不同的是,此时的个体阅读是多元赏析阅读后的再发现和再提升,是阅读深化后的具有个性的演绎。
1)阅读的二次发现
经历“文学小圈圈”聚会、研讨后的学生,不会停留于阅读的表面,而是走进了作品的更深处,学会了质疑和思考。如圈圈成员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讨论“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发”后,学生相互启发,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学生认为,地坛“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遇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还有学生说“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地活着”。没有深度地阅读,没有深入地思考是绝对领悟不到这样的层面的。
2)表达的吸收内化
独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浸润作品,吸收、内化语言的过程;聚会、研讨的过程是学生提炼作品语言表达特色的过程。在阅读萧红的作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其语言特色所浸润,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内化,写起文章来竟也有了几分神似。如一位学生读了《呼兰河传》后写的书评片段:呼兰河小城中的人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人,但这些人同时又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得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心境也是寂寞的,然而呼兰小城那死板的生活、死板的人们更是寂寞的……
3)展演的个性创意
“文学小圈圈”借展演来实现交流与分享,展演形式有小短剧、诗歌朗诵和海报评比。个性化的展演,一方面是将静态的阅读过程,以立体、动态的活动方式呈现,另一方面,圈圈成员在展演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了个性创作的欲望。自编、自导、自演作品的“读者剧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展演方式。圈圈成员先将所阅读的作品改编成剧本形态,然后以朗诵者的身份,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与表情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剧本内涵。表演时不需要刻意装扮,也不需要过多的舞台装饰,“观众”主要通过想象剧本内涵、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来欣赏文学剧场的表演。丰富多彩的演示展现了“文学小圈圈”的共同阅读成果,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阅读走向更深层次,成为学生一种内化的自觉行为。看似业已结束的“文学小圈圈”阅读,恰恰成为下一轮圈圈活动的开始。
“文学小圈圈”将零散、松懈的个体阅读组建在一起,保障了阅读的有序、高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而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个体的阅读策略引导,梯度地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淼,金艳峰.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J].语文建设,2006(8):45-47.
劝学文范文3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有意义,只有把身体重心放在后面,才能往前方发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练成拳怎样正确使用意念?
答:意念不能过重,不能总想它,过于执着是不对的,但又不能没有意念,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
三、王芗斋先生艺业曾受过谁人影响?
答:先生幼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得郭老独授心法。先生非常人,毅力智力均有过人之处,用功刻苦一般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因此自弱冠功成即罕遇敌手。后在随军南游期间借机遍访名家隐士,有方恰庄、金绍峰、谢铁夫等人,武技及见识能与先生精良互见。心意六合八法名家吴翼辉先生亦常与先生交流,互换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先生曾在四川遇到川水道人,名陈方舟。陈方舟武功精绝,别开生面,先生潜心求学,受益极深。
四、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中谁的功夫最棒?
答:王先生弟子众多,成名者较多,这些弟子的实力均非一般拳家可比,技击风格各有千秋。但功夫最棒的是张恩桐先生。张恩桐追随王先生终生,深得法奥,下的功夫极大,断手实作达到一触即发,力量很整,有王先生的味道。
五、您曾提到王芗斋先生自身有着独特的练功方法,只不过鲜为人知罢了,请谈一下这种方法?
答:站桩,这种方法就是桩要正确,要在桩里面找出真劲,找出虚实的劲。
六、您常在著作中提到“无节不顶,无曲不夹”,怎样求得?
答:初成拳应首先做到“三夹两顶”。三夹指腋下、裆内、颌下要夹,但不可执着。裆内似夹一平放圆木,牢不可拔,腋下及颌下似夹一气球。两顶是头要上顶,膝盖前顶。随着功夫的加深,周身更加全面照顾,做到全身“无节不顶,无曲不夹”,纵横牵连,六面得力。
七、拳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通过某种途径发挥良能,大成拳就是本能之学。
八、大成拳桩法众多,最主要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矛盾桩,可以求得整体真劲;2、扶云桩,能求得实战状态;3、托宝贝桩,能增加放人的能力;4、抓球桩,不但增强指力,而且能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5、降龙桩,主练身法变换中不失整体之力。这几种桩配合在一起,方能求得大成拳均整灵变之力。
九、站桩在大成拳学中的位置?
答: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话:“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
十、推手在大成拳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没有推手绝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推手的技术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功夫之上,推手就是要自己得劲,要对方不得劲。功夫高时,胜负只在一搭手之间。所以芗斋先生说:“离开推手,小成拳法”。
十一、王芗斋先生跟陈方舟学过哪些功夫?
答:主要学的步法,包括摩擦步、三角步、梅花步等。通过步法的锻炼,芗斋先生在实战中身法非常灵活,常常是步子一趟,对手即跌丈外。
十二、大成拳和拳击的异同?
答:有人说大成拳就是站桩加拳击,这是外行话。大成拳是典型的中国武术,与拳击有质的区别,无论在训练思想、训练宗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都有显著区别,当然一些人愿意吸取拳击打法及训练手段,这是应用问题,效果如何你们可以自己验证。在学术上要分清,泾渭要分明,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从而失去了传统真义。
十三、如何发力?
劝学文范文4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陈娟
如果,将已流逝的岁月冲洗成相片,排满长长的海岸线,那么,你在那边,我在这边。
如果,光年也可以用眼睛来衡量,那么,你消逝于人海茫茫的陆地,我则端坐在一望无涯的天边。
如果,当眼泪变成了钻石,友谊才不会死,那么,我迟到半晌,你缺席我的一生
那个曾经陪我哭、陪我笑的你,如今却与我形同陌路,那种失落,那种寂寞,那种无奈,那种绝望……那种种感觉,你有过吗?
可我不会轻易地流泪,因为我知道,除了你之外,还有很多关心我的人,所以,我不能哭。在其他人眼里,我是一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人,可是,有个你,让我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泪湿了枕头……
你知道吗,我总是梦到我们手牵着手,一边走一边笑,总是在看你的空间的时候想起我们的过去:你给我讲的可乐拉环与可乐罐的故事,你替我报名参加跆拳道班,笑着说:“我怕你太弱不禁风,遇到坏人给你一脚,你就骨折了。哈哈!”下雨时,你调皮地看着我,说:“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你有大头。呵呵!”可是你老把伞往我这边靠,自己却淋湿了大半边身子。于是,在那雨中,你为我湿了衣衫,我为你湿了眼眶……
劝学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 学术权力 综合评价
国外文献综述
学者布雷斯(Blase)从学校微观政治学(micro-politicsofschool)的视角研究了存在于学校组织中人际互动的政治行为,包括权力的运用和存在的冲突。①组织政治的研究把静态组织理论重构以利益分化――权力多元――矛盾控制――人际融合为中轴的动态组织行为理论,开辟了以利益冲突为基础的学校组织日常运转机制分析的新视角。耶鲁大学教授伯顿・R・克拉克在《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的权力模式》一书提出“学术权力”的概念问题,在文中罗列了从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最基层(教授)到最上层(国家)之间各个层次、各类型的十种学术权力:个人统治(教授统治)、集团统治(教授统治)、行会权力、专业权力、魅力权威、董事权力(院校权力)、官僚权力(院校权力)、官僚权力(政府权力)、政治权力、高教系统的学术寡头权力。②其后,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把学术权力归纳为扎根于学科、院校和系统三大部分。③辛西亚・哈代(Chnthin Hardy)以巴西大学为例,剖析了其组织结构的变化,他从该大学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入手,探究了大学结构与大学决策、大学结构与不同阶段特点适应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职能科层和矩阵结构的作用,他指出后者服务于创新,前者有利于完善。④泰德(TedI.K.Youn)和帕特丽夏(PatriciaB.Murphy)在《高等教育组织研究》中从组织结构的起源、理论模式、组织文化、学术组织中的权力问题、组织结构中的决策机构以及组织结构的变革等几个方面来描述高等教育组织结构。⑤
这些研究运用组织社会学、比较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静态地分析了这些国家的大学的权力关系,把大学作为一个政治系统来分析,描述大学的权力模式。并且,这些研究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来谈权力问题,对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关系着墨较多,只是偶尔谈到基于个人利益的权力运行现象,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探寻高等院校中内部的组织运行问题,所以,这些文献基本上没有回答组织政治学所关心的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状况。
国内文献综述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制度改革也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家逐步下放办学自,拓展大学的生存空间。但是,大学内部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体现大学根本使命的学术权力在结构和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的发展与提升,大学学术权力研究成为学界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术权力的内涵。分析总结学界对于学术权力的界定,大致可以归类为三种界定方式:第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把学术权力界定为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主体既包括学者及学术组织,也包括行政人员及校内外行政组织。别敦荣就是从广义上界定学术权力,他认为“学术权力指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⑥并且,可以根据权力作用方式,把学术权力划分为学术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行政管理权力。第二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界定,把学术权力界定为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李承先则认为“学术权力是学术组织的权力”⑦,权力主体包括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认证机构。第三种是狭义的界定,认为高校学术权力的本质在于专业和学术能力。秦惠民认为“构成学术权力基础的是专家的学术专长,其行使只能是基于行使人从其学科专业背景出发所形成和达到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⑧
学术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基础。宋伟认为“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承、储存、研究、创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社会组织,大学组织的学术性是学术权力的本源,而学术管理则为大学学术权力存在的提供了现实基础。”⑨赵俊芳认为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主要从“形式合法”和“实质合法”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认识。“学术权力的形式合法性,主要是从权力来源的角度审视学术权力,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大学内部相关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程序、规则、方式的属性。学术权力的实质合法性,主要是指学术权力所尊奉的原则及其功能是否符合理性、正义、自然法的属性要求,是否符合知识生产及人才培养的规律。”⑩
学术权力的重构与扩张。查永军认为“从学术研究内部场域入手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研究实力,是实现学术权力复位乃至张扬的重要途径。”{11}李光认为“要提升学术权力在我国高校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使其能与行政权力协调运作,必须内外并举。外部举措主要是由政府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来推动;内部举措主要是由高校从理念、制度和人员三方面进行设计,采取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调控监管的策略,建立自由的学术环境,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12}
学术权力的规制。学者们针对目前存在的学术腐败、学霸、学阀等现象,认为学术权力的扩张需要有限度,并对其进行规制。赵春华认为“权力的这种非理性化倾向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大学学术权力也莫能例外。要遏制权力的非理性化,必须以法律制度规制权力,以权力规制权力。”{13}
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状况,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关注。
研究视角一元化。国外学者对学术权力的研究,立足于政治学、组织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不同的学科之眼探视大学的学术权力,对学术权力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维度的特点。而我国开展学术权力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两个学科门类,即教育学和政治学,这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依存于本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框架,对学术权力的研究呈现出扁平化和高度一致性的特点。在后续研究中,要引入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多维度探究学术权力问题。
研究方法简单化。我国关于大学学术权力的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对学术权力的感性认识,结合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思辨性的研究,研究方法多以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为主。由于缺少一手资料的支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欠缺。
研究边界狭窄。目前的很多研究,忽视了学术权力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有关大学学术权力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问题的论述上,忽略了对大学学术权力总体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关注。也由于对学术权力内涵的界定相对狭窄,学术权力的研究场域局限于大学内部,缺乏对于大学外部学术权力系统的研究与关注。同时,对于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的研究过于笼统,停留在宽泛的大学和高校范畴内,缺少对于不同层次类型大学的学术权力细化研究。
研究起点模糊导致研究结论的理论性与思辨性欠缺。学界对学术权力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和界说,但却忽视对权力理论与权力实质的考察,缺乏对权力理论的溯源研究,致使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学术权力是权力的下位概念,要深刻把握学术权力的内涵,首先需要对权力理论与权力实质有所了解,借鉴权力理论漫长的研究历程与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全面阐述权力的内涵基础上,才能科学地把握学术权力的内涵,夯实研究的逻辑起点,保证研究成果保持基本的学术水准。(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胡石明:《国民中学教职员运用微观政治策略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2004年,第11页。
②[荷]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王承旭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③[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5~129页。
④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135页。
⑤TedI.K.Youn,PatriciaB.Murphy,Organizational stu-
dies in Higher Education,Westport,coon,1999,P36~58.
⑥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⑦李承先:“高校行政学术化――我国高校内部权力整合模式初探”,《江苏高教》,2003年第2期,第49页。
⑧秦惠民:“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期。
⑨宋伟:“存在与本质: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权力”,《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第60~65页。
⑩赵俊芳:《论大学的学术权力》,吉林大学,2006年,第65~66页。
{11}查永军:“学术影响力:大学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江苏高教》,2007年第6期,第16~18页。
劝学文范文6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
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